时间:2022-05-28 09:47: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大学机电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 本文从贵州民族大学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本院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状况,分析了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探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贵州民族大学 机电传动控制 教学改革
一、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背景简介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是本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交直流电动机、步进电机、各种伺服电机及常用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场合和选用方法;利用继电器和PLC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机运行状态及运行速度的控制;掌握各种常用控制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设计;了解最新控制技术在机电传动控制中的应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原理和应用并重,元件和系统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目的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类生产机械设备中的控制技术。
本院结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制定了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了由冯清秀、邓星钟等编著的《机电传动控制》第五版教材,开课时间定在大三的春学期。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不合理
本院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二开设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程,大三秋学期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这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容重叠现象的出现。如教材第七章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教材第八章电力电子学基础在大二及大三秋学期已经学习过,如果严格按照所选教材章节进行授课,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讲述的现象,导致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状况。同时占用了宝贵的课时,教学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授课教师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所有内容从头讲到尾,致使学生分不清重点,不能有效吸收,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2.教学形式单一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中涉及到的接线图、电路图、特性曲线图、程序图较多,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减少了课堂上板书画图的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书本上难以理解的图形直观动态地展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以教师讲授的单一灌输形式,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出现。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实验及实践创新不足
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只象征性地开设了三个观摩实验,而且由于新老校区交通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开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仅仅是按照实验大纲给定的电路图接线,观测实验现象。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不能锻炼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调整
针对电子电力学基础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两个章节,采取带领学生快速复习的方法,压缩授课时间,教学重点放在应用PLC技术对电机的控制上,并增加工程实例的讲解。结合工程实例,给学生布置调研报告或者实例课题设计,锻炼学生解决简单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考核环节决定着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这通常是学生们最为关切的。本院现有的考核模式是平时考勤10分、课下作业10分、实验10分以及期末试卷70分。在该模式下学生只需到课,按时完成作业,参加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参加期末考试即可,不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不能评估学生平时对于理论力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对考核方式进行渐进性改革,针对14级学生采用期末成绩70分,实验10分,平时考勤5分,课堂表现5分,实例设计报告5分,作业5分的模式,强化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讨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课堂活跃度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针对15级学生,将采用期末成绩60分,实验10分,平时考勤5分,课堂表现10分,实例设计报告10分,作业5分的考核模式,进一步强化学习课堂表现和实践应用环节,调动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和实践应用创新能力。
3.授课方式方法的改革
3.1 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由教师单一灌输的形式,采用师生互动-角色转换的教学方式,适当增加知识回顾和总结环节课时比例。以直流电机基本结构为例。首先,授课教师先通过PPT课件结合一张直流电机简图A向学生讲授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组成;接下来换另外一张简图B让学生分组讨论,指派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台下同学就简图的每个部件进行提问,并对部件结构质疑,如极靴电枢铁心表面为什么冲槽?极靴做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作用?试讲同学针对问题一一解答,授课教师最最后点评并进行知识总结。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加深了知识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应变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采用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机械零件和电器元件,导致对电机结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实际应用及控制方面知识匮乏,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本院下一步将计划采取设备器械进教室,学生进平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器件、设备带进课堂;在机电传动实验室基础上建立如“全方位移动机器人”“无人机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挖掘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到机电项目中来,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勾连起来,使机电设备深入学生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四、结语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机电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让学生明确其学习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积极性,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要:根据机械电子专业新入校大学生的专业认知问卷调查,显示新生在入校前对专业的认知途径有限,入校后对本专业的认知普遍较为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由此可见,开展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专业认知教育,是大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工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专业认知;机电专业;大学新生;认知度调查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机械电子专业是三峡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上于2014年新设立的学科专业。该专业涉及机械、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知识,涵盖面广,要求学生视野开阔,这给新入校大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带来了难题。
一、现象观察
有许多新生刚一入学,甚至在新生见面主题班会上,向学长、辅导员或班主任,咨询如何才能转入本高校的其他专业[1、2]。通过与众多本专业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转专业诉求是盲目的,甚至是基于入校后的一些道听途说。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知,而且对所期望转入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等也不甚了解。针对上述现象,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如何应对或补救,是一个亟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减少主观臆测的影响,笔者在自己熟悉的专业方向上,开展了机电专业新生专业认知度的调查。
二、认知度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机械电子专业的新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份。男学生122名,占总数的94.6%;女学生7名,占总数的5.4%。
1.报考前专业了解程度低、信息获取方式有限。进入专业学习前,仅13%的学生对机电专业比较了解;不了解甚至很不了解的学生高达45%;剩下42%的学生则宣称在选择本专业前做了一般性了解。这表明,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且在进入大学前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通过对他们在高中阶段了解本专业的途径分析发现,高达75%的学生宣称了解本专业的途径主要仍为课堂讲解。而在这75%的学生中,宣称还通过课外书籍、电视、网络及向父母咨询等方式获取过专业信息的仅占41%,另外高达59%的学生报考机电专业获取信息的方式仅是课堂教学。一般认为,当今互联网技术发达,与20世纪末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方式应该更加快捷、多样。但从此项调查分析来看,与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判断出入很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手段仍然较为传统,缺乏主动获取信息的动力或是缺乏良好的信息引导。
2.更喜欢实习,对专业讲座兴趣不大。仅有21%的学生认为学院组织的专业认知讲座有益,而高达76%的学生认为没收获或没有兴趣。而对实习的必要性调查显示,仅有1名学生认为没必要,其他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通过对已经参加过实习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所有同学都认为实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帮助。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有56%的学生认为实习能增强自己对机电专业的认知;39%的学生认为实习让自己更加喜欢机电专业;33%的学生认为实习让自己对将来从事机电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6%的学生认为实习使自己学到了实践操作技能;22%的学生认为实习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讲座兴趣不大,而对实习则比较喜欢。
3.承认课堂教学有作用但学习计划不明确。对于专业的学习,有29%的同学认为对将来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65%的同学则认为对将来的就业有辅助作用;而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的仅有3人。与此相对应地,有26%的同学认为所有专业课程对就业都有帮助;61%的学生则认为只有个别课程对将来的就业有所帮助。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承认专业和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作用,但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仅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对同学的访问,多数同学表示,专业的学习只是敲门砖,要找到满意的工作,主要靠家庭的人脉和个人的努力。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仅有16%的学生有较为明确和详细的学习计划,近一半的学生(47%)有模糊的计划,33%的学生知道计划的重要性,也想做计划,但最终没有做学习计划。通过对同学的访问显示,制订了详细学习计划的同学大多表示,明确的计划有利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可以通过设置时间点进行自我考核与自我督促;制订了模糊计划和想做计划而没做计划(即80%)的同学大多表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政策朝令夕改、计划赶不上变化,与其制订详细的计划疲于应付,不如少做计划随机应变。
从上述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偏向“实用”,整体的学习氛围也偏向于“浮躁”。
三、专业教育探讨
下面内容以上述统计分析为依据,展开机电专业大学生专业教育方面的探讨。
1.专业认知教育应以认知实习为中心展开。针对大多数大学新生报考前对专业认知度低的现实情况,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应及早介入,重视认知实习的重要作用,并改进认知课堂的教学方法。认知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工业生产的直接认识,在实习中学生通过深入实际,能够获取直接的经验知识,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在调查中,学生对认知讲座和课堂教学的评价较低。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他们普遍认为认知讲座的形式过于单调,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兴趣。学生产生这种感观的主要原因是现在认知实习与认知讲座是分离的,因为大多数新生对机电行业少有接触,一时信息量过大,往往导致思维中断现象,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认知教学应重感性认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轻理论教育;要注重认知讲座与认知实习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认知讲座应围绕认知实习的相关内容展开,以便加深学生对认知实习的印象,强化学生对本专业一些常识性问题的认识。
2.专业认知教育应注重综合训练。强化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要注重专业综合素质的教育。机械电子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们的课程教学是分门别类的,缺乏知识的串联,或者说是缺乏知识的系统集成。学生获取知识的碎片化,容易使学生产生迷茫心理,导致他们看不清专业前景,从而失去学习的目标。除了毕业设计外,可以考虑设置中期设计。中期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以涉及一些未学课程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设计。尽量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开拓专业视野,促进学生尽早制订学习计划。
3.专业认知教育应结合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首要环节是职业方向定位,专业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学生的职业方向难以聚焦。职业定位与专业信息之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实习教育,还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思想与职业方向的引导。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作用,通过开展就业性格测评、知识技能分析、职业发展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相关活动,充分挖掘大学新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对自身优缺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本文通过开展专业认知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机电专业的大学新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普遍较为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建议专业认识教育应及早开展并贯穿到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入学初期,应以认知实习为主,并以认知实习为中心开展相关讲座;在整个大学阶段,则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
“岁月如歌,薪火相传。三十六载,春风化雨育桃李;三十六载,弦歌不辍奏华章。”日前,在院长曹小其动情的发言中,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揭牌仪式正式启动。自此,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正式升格为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成了义乌市的第二所“大学”。
36年前,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以一幢教学楼拔地而起为开端,开启了义乌市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序幕,成为义乌市蓝领精英的摇篮。如今,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挂牌,不仅实现了学生从普通技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跨越和提升,更为学校构建起高技能、高学历“双高”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服务义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揭牌仪式现场,该学院一位在读学生自豪地说:“以前,我觉得大学很遥远,现在,才觉得其实大学距离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很近。”
今后,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将围绕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创建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群,推进系部制建设,引进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知名高职院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视野的技师学院,更好地服务义乌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义乌国际性商贸名城建设和浙江省的制造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摘 要: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为理工科的机电类专业对这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对创新科技团队建设培养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了科技团队培养方式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科技团队建设的思路,并给出了可行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机电;创新;科技团队;建设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因素。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21世纪作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快各类专门人才培养,尤其需要具有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并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深化改革,具有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机电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社会岗位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以便能够迅速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完成岗位的任务。这就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到科技团队当中,进行一定的科研、团队协作训练,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
1 科技团队培养方式发展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已成为大学生第一素质,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首要能力。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RDP)和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认为引导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组建大学生科技团队,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机制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对当今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1]。
如何建设大学生创新科技团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大学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我国学者也对创新团队建设作了大量的研究,曹小华等提出以制度为导向的课外创新团队组织形式,建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加强实践环节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模式[2];蒋永荣等以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独立科研立项为依托,建立导师指导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模式,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高校对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如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设立课外科研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常设机构和科研基金,制订假期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等,为我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校机电专业与其他工科专业相比,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率较低。科技团队建设没有完整成熟的培养模式,没有形成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模和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创新活动参与率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大学的成功经验[4],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机电专业的办学特点,研究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团队建设模式和方法,以培养机电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其他相关专业的科技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2 科技团队建设的思路
(1)构建一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发展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建设模式。
(2)设计一种分层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创新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创新团队,在科技活动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
(3)建立有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并使之制度化。在教研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教研活动,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确建议,及时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3 促进科技团队建设的方法
3.1 保证科技团队建设的可持续性
目前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大多是在申报科技课题时临时成立的,而且这些团队从组建到学生毕业,是一种独立运行的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团队之外学生的创新积极性[5]。部分学生申报科技课题是凭一时的热情,把科技项目当做一项具体的活动而不是当做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机会,课题申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申报后也缺乏长期从事创新活动的耐心,使科技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这种方式属于精英式创新人才培养,受益的只是创新团队内部的学生,对同年级学生和其他年级学生影响不大。通过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渴望,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有限,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认为参加创新活动很耽误时间,有可能因此挂科,影响学业,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参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在研的课题数量和针对学生的科技活动数量有限,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参与研究。
为了提高机电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科技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调研与研究,决定成立一个科技协会,以协会的方式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协会有了开展活动的房间与一些常用仪器设备(包括计算机、科技创新制作必要的原材料等)。协会由各年级中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分子组成,这些成员除上课及日常生活之外,长期在协会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样一个固定的场所对开展科技活动以及内部的相互交流十分有效。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教师负责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指导学生科研课题申报与实施,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具体活动则由科协主席负责执行,协会负责主题科技活动的开展,包括电子设计知识讲座、电子设计制作、机械创新设计、三维设计以及机电一体化设计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机电相关类学术报告等。
协会采用“传、帮、带”的模式培养学生。首先由指导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指导协会成员进行创新设计,培养协会成员的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协会;其次由协会高年级学生帮助指导低年级学生,带动协会的纵向发展;最终通过协会成员辐射到整个专业的学生,形成传动链,创建实现整个专业学生热爱创新这一良好局面,而且保证整个科技团队的延续性。
因此,以科技协会的形式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团队,可以利用有限的科技项目对绝大多数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使具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引导低年级学生,形成“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2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科技活动中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科技创新作用不大,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是受知识水平、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另一种是指导教师在科技活动中指导过多,主要的研究工作均由指导教师承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都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创新团队中的引领作用。首先,学校要形成政策支持,对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师进行绩效奖励,对长期在一线指导学生的教师提供一定的课时补助,评职称时给予相应的政策照顾,对创新比赛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予以物质奖励等,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去承担科研课题。在团队中教师主要起团队管理、项目方案决策的作用,而具体任务则可以进行分解,让学生分层次地去完成。本科生科研团队往往由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形成了创新实践梯队,导师重点带大四或能力较强的学生。
3.3 建立完善的团队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中,除学校已有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外,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两个主要主观因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防止学生对科技课题“三分钟热情”现象的出现,鼓励渴望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又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首先,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条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工作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文件,为大学生科研工作有效开展奠定政策基础。(1)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并维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边上基础文化课,边进行实验实习训练,到大学二年级时,要求每位学生参加相应的课外科技创新团队,并明确科技创新活动的学分。(2)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学生以创新团队为单位申请科研经费;科研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负责经费的管理。创新团队也可以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3)使用政策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制定并完善科技创新评估制度,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中产出的成果充实到教学、实验实习和科技创新实践中,使大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激发探索精神,从而达到循序渐进地培养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其次,对大学生科技团队的管理主要是把工作做细,进一步激发团队成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科研和创新。(1)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记录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情况,按学校科技创新学分制度计入相应学分,并载入学生档案;(2)鼓励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阶段性成果报告,并整理成,以获得更多学分;(3)学生可以将所承担的科研子课题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完成,直至毕业,将大四阶段的短期毕业设计(或论文)扩展成大学期间的全程毕业设计(或论文)训练,不仅充分保证了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质量,而且为大四考研和求职留有充足的时间。
4 结束语
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我校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托,建设适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完善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成就事业提供知识和技能保证,同时为推动我校新形势下机电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有益经验。
摘要:针对目前机电类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了由工程能力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室工程能力培训和企业工程能力培训组成的全新机电类大学生培养模式。该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调查,效果较好。
关键词:工程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培养模式
大学生工程能力是现代工业技术发展对工科大学生能力需求的必然。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特指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实际本领和能力,这也是今后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国内外的各大高等院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是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进而按相应的知识点构建课程体系。国内高等工科院校在办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外的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方面都走在了我国的前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学院创建至今,针对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其工程教育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他们强调回归工程教育,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地位,重视人文教育,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产学合作或合作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培养目标定位偏离工程应用实际;(2)培养模式与企业需要不对应,对工程意识和素质培养不够重视;(3)工程训练等实践环节明显薄弱;(4)工程教育模式缺乏特色。因此,本文针对以上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结合学校和老师自身的具体科研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能能力。
一、培养模式实施研究
具体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注重三个时间段的三件大事。它们分别是大三上半学期的工程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大三下半学期的工程能力实验室训练设置和大四一学年的具体能力培训。
1.第一阶段:工程能力相关理论课程的优化设置。该阶段主要侧重于加强大学生对工程能力的认知,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进行。本阶段的训练项目来源主要是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训练手段是课堂教学。其实施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开设《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PLC控制技术应用》等工科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另一方面,引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知识理论融于研讨、参观和项目设计教学中,积极实施工程图纸进课堂,实施工程实际计算课堂。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充足的工程理论知识。
2.第二阶段:实验室工程能力训练。该阶段主要是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小规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本阶段的训练项目来源于各位老师的科研试验台,训练手段是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试验台调试工作。以机电控制方向为例,实验室工程能力培养一般包括电动机断续控制、PLC逻辑控制和交流伺服控制技术。其实施方式是:教师申报项目专题和进度计划;然后双向选择挑选学生;接着是直接让学生参与并完成试验台的电气图纸设计;最后是进行电控柜的连线和负责一部分子程序的编程调试。通过这么一个过程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工程实际项目的能力。
3.第三阶段:企业工程能力培训。该阶段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现场工程能力,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本阶段的训练项目来源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项目,训练手段是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在工程现场完成项目。其实施方式是:教师联系项目合作企业,结合学生实验室工程能力培训内容,将学生安排进企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实习培训;然后让学生跟随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项目调试;最后让学生针对项目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选题,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从事工程实际项目的经验。教师具有较强的从事工程项目的经历,是实现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才明白如何将深奥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进行简化、梳理和讲解出来,才能较好地应对学生们的各种工程能力相关的问题。
2.教师要有每年主动更新实验台的意识。教师每年主动更新实验台的意识,是实现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具有每年都主动更新实验台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们解决在搭建实验台时所遇到的与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
3.教师与企业要有长期技术服务合作基础。教师与企业要有长期的技术服务合作,是实现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必要保障。因为只有具有合作企业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到企业培养的机会,在保障学生人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的技术部门进行实践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结合企业实际,指导学生们在企业进行具体工程能力训练,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和生活上多给予关怀与帮助。
三、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共计完成了40名学生的培养。随机抽取了班级上10名学生,得到的教学效果评价如下:
1.95%的同学认为能使课程内容更加明了易懂,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2.95%的同学认为使自己的工程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提高正确判断、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提高广泛交流、有效沟通和精简总结的能力。
5.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提高设计、开发和调试复杂技术系统的能力。
6.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提高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协调合作能力。
7.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
8.100%的同学认为自己提前认识到了工作的艰辛。
本文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能力思想出发,提出了由工程能力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室工程能力培训和企业工程能力培训组成的全新机电类大学生培养模式。该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调查,效果较好。
摘 要:慧鱼模型作为一种开放性、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业实验模型,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平台。论述了慧鱼模型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及其对机电类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慧鱼模型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慧鱼模型在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慧鱼模型;大学生;能力培养;作用
目前,由于受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着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加之近年来扩招的影响,学生人数激增,受教学条件和经费的限制,此问题显得愈发突出,致使在许多大学生中出现了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现象。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法快速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更谈不上创新工作的开展。显然,这对于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极为不利的,严重影响着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进程。
怎样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他认为,至少应当采取3个措施:一是改革旧的教学大纲,删繁就简,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新课;二是增加实验课、实践课;三是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和案例教学。从而把大学生从“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
我校是以林科为特色,以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现有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其中机电类学生约3 000人。机电专业是集机械、电子、信息、传感器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尤其需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为此,我校于2011年选购了德国原装生产的慧鱼模型教具。
1 慧鱼模型简介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fischertechnik)诞生于德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技术类智趣拼装模型,其主要零部件采用优质尼龙塑胶制造,可以反复拆装;其构件具有工业燕尾槽设计,六面都可拼接,可实现各种形式的组合和扩充。慧鱼创意组合模型主要有组合包、培训模型、工业模型三大系列,涵盖了机械、电子、控制、气动、汽车、能源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利用工业标准的基本构件(机械元件、电气元件、气动元件),辅以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软件,可以实现工业生产和大型机械设备操作的模拟,从而为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生产流水线可行性论证提供了可能,德国西门子、德国宝马、美国IBM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公司都采用慧鱼模型来论证生产流水线[2]。
2 慧鱼模型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1 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机电类学生在大三之前主要学习的是专业基础课,尤其是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型一般比较笨重,不方便教师携带;即使携带,也只能是单一的零件或机构,无法体现零件或机构在整个机器中的应用和功能,因而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慧鱼模型的组合包包括所有常用的机械零件,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不仅可以实现各种常用机构的运动,给学生直观地演示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搭建各种典型机器,展示机器的工作原理,体现各种零件和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做到活学活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慧鱼模型进行创意性开发,搭建各种机电一体化工业模型,结合相应的知识进行讲解,锻炼学生对于机械、电子、控制、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晶盛机电:“伪外资”发迹史》一文中,本刊曾详细报道了晶盛机电在发迹过程中,巧用外资身份套取逾2000万元的税收优惠,由此完成原始积累一事。
发迹之后,晶盛机电以最快的速度申请上市,若成功上市,则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的邱敏秀将在一夜之间身价逼近10亿元,而在6年前,邱敏秀只不过是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在晶盛机电前身晶盛有限成立之初,61岁的邱敏秀毅然离开工作达28年之久的浙江大学,应晶盛有限大股东金轮公司的原实际控制人毛全林的邀请,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组建浙江有限。所谓“技术入股”,是指晶盛有限成立时,邱敏秀缺乏自有资金,但却是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因此,毛全林与邱敏秀达成协议,前者提供资金、厂房等并承担创业初期的风险,后者则凭借在学术界的影响,牵头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着手进行单晶硅生长炉的研究,为晶盛有限提供技术支持。
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毛全林是晶盛有限独一无二的实际控制人,但蹊跷的是,在即将上市的晶盛机电的股东席位中,毛全林早已被挤出实际控制人之列,持股比例仅为2.27%;而以技术入股的邱敏秀却摇身变成晶盛机电的最大股东,实际控股比例达23.99%。
毛全林是何时失去对晶盛有限的实际控制?时间追溯自2008年5月,此时距晶盛有限成立日不足一年半。
当时,毛全林突然“提出”对金轮公司股权作出调整,此时的毛全林仍为晶盛有限的实际控制人。经过调整,毛全林在金轮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从90%巨幅将至12.17%,而邱敏秀则受让了29.92%的股权,转让价格为原始出资额。在此之前,邱敏秀在金轮公司和晶盛有限中的持股比例均为零。就这样,邱敏秀成了金轮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随即成为晶盛有限的实际控制人之一。在金轮公司进行股权调整的时候,晶盛机电另一实际控制人曹建伟也顺势进入了金轮公司。援引晶盛机电在招股意向书中的描述,晶盛有限“设立后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为了实现资产和业务的整合,晶盛有限遂全资收购了曹建伟旗下的企业慧翔电液。
金轮公司是毛全林的产业,晶盛有限更是毛全林一手创立,然而在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内,毛全林同时失去了对上述两家公司的控制,并且转让金轮公司股权的时候,转让价仅为原始出资额。若晶盛机电在招股意向书中对于金轮公司及晶盛有限的描述属实,则此时的晶盛有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营业绩并且前景向好,较之于账面价而言,晶盛有限的资产价格应该出现了溢价。作为晶盛有限的控股股东,金轮公司亦应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况且金轮公司此前经营铜管加工业务多年,应有盈余,即使毛全林因种种原因不得已出让金轮公司股权,转让价格理应在原始出资额之上,否则,毛全林就是折价出让。然而事实上,毛全林确实是折价出让,转让价仅为38.9万元,令人大惑不解。
毛全林将晶盛有限实际控制人的角色拱手让与邱敏秀之后的不到2年时间内,晶盛有限即完成股份制整体变更,为冲刺上市做准备;而5月2日,晶盛机电以33元/股的发行价、34.73倍的市盈率实施申购。从金轮公司股权调整的2008年5月份到晶盛机电实施申购,正好4年,而就在这4年,邱敏秀从零持股变成了晶盛有限的实际控制人,身价逾8亿元;而毛全林为了当初出让股权所获得的38.9万元,与22亿元财富失之交臂。
时至今日,毛全林2008年出让金轮公司绝大部分股权的真实原因尚是不解之谜,但可以肯定的是,应该不是为了区区的38.9万元。业内人士表示,毛全林当年出让股权或是迫于无奈,所以尽管当时晶盛有限业务已经转向正轨,且当时国内光伏热渐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毛全林只能忍痛割爱,放弃晶盛有限实际控制人的地位,只能屈居小股东行列。
另有人士猜测,毛全林2006年力邀邱敏秀出山时,并未对邱敏秀技术入股作出合理的评估,以致邱敏秀表面上在晶盛有限没有股份,但由于邱敏秀贡献的技术对却是晶盛有限不可或缺的,因此实际上是晶盛有限的核心人员,掌握巨大的“无形资产”。一旦该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超出毛全林的驾驭,那么毛全林被“逼宫”也是不难理解的。
在邱敏秀等人分享胜利果实的同时,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即超日太阳(002506)、赛维LDK(LDK.US)等光伏企业或业绩持续下滑,或深陷裁员风波,晶盛机电的命运又将如何?本刊将作进一步的报道。
摘 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外语教学特点和广西经济发展特色,进行了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对高职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改革。本文阐述了外语分层分流教学的定义,分析在该校开展外语分流分层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探讨了高职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学外语 分层分流 实践 反思
1.引言
现阶段高职学生中,学生来源复杂,外语水平差距大,给高职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高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困境,很多高职院校提出并进行了分级教学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校大学外语教学特点和广西经济发展特色,开展“大学外语基础+分层分流教改”课题研究与实践,应用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方法对高职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改革。
2.分层分流教学的定义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分流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英语内的分流,即针对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开设相关课程,通过专门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某项技能;二是外语语种的分流,根据广西发展水平的特色、人才需求状况和学生的意向,开设其他语种如越南语、泰语、日语等的基础课程供学生选择。
本院实施的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水平较齐、目标较统一的班级进行教学。分流分层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如大学英语B级课程、四级课程、英语口语基础课程、英语视听说课程,既是分层也是分流。
3.本院实施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可行性分析
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是校级教改项目,从现实方面来说,符合本院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的现状,同时也适应广西经济、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近些年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之时,对外语实用型人才需求也日益提高。本院根据这一发展思路,开设东南亚语种中较受学生欢迎的越南语等基础课程,给予各专业学生了解、学习该语言的机会,为培养和造就适应广西经济需求、未来发展需要的外语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理论看,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Actual development level),二是潜在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就是指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要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王文静,2000)。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于1982年提出了监控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其中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需要通过足够的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1)来学习语言”,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i+2)或低于(i+0)学习者现有水平,都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Krashen同时还考虑到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因素,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如果语言输入内容远远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学生会产生焦虑,失去自信;内容太接近或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则因缺乏挑战性而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Krashen,1982)。
4.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的实施方法
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实施“两步走”:2007―2008年在电气系进行试点,在对试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后,于2008―2010年在全院范围内铺开实施。
4.1课程设置
目前开设了大学英语B级、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视听说、英语基础口语、实用英译汉基础、越南语入门、日本语等课程,不同的课程难易层次不同、针对性和目标也迥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强调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至少达到B级要求,本院大学外语分流分层教学在新生入学第二个学期即首次参加B级考试获知过级情况后开展:要求尚未通过国家大学英语B级考试的学生选修大学英语B级班,已经通过大学英语B级考试的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其中一门课程作为大学外语必修课。原则上要求每门课程选修人数不低于30人,如选修课程人数低于30人则建议其选修其他可开设的课程。
对于外语必修课,学生必须而且只能选择其中一门课程。因为涉及到教材的征订,原则上要求学生在选课前对所选课程进行详细了解,首次选课后允许试读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内确实不适应该课程,可对原选课程进行更改,一经确定则不再变更(而后通过B级的学生例外)。
4.2教学实践
外语教学是一个统筹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立体系统工程。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年龄、性别、情感和语言水平等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研究语言的本质和语言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不同学习群体中个体的差异(何培芬等,2005)。
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应针对不同课程制定详尽具体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B级班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最少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或相当于B级的校内考核水平;越南语入门班则要求掌握该语言的基础知识,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能够自我完善知识框架,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注重教材的选择。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灵活选用教材,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颖的英语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英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开展英语故事接龙、英语电影角色模仿、英语情景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和运用能力。
4.3考核评估的开展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的各种英语考试的指导思想也从“考核语言知识为主”向“考核语言的应用能力”转变(廖凌志,2009),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不应以英语等级考试的过级率来衡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多采用笔试,每学期进行一次期考,以期考成绩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学生水平差异的分层分流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目标、授课内容,采用口语考试、听力考试、笔试等考核方式,参照学生平时表现、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总评成绩,如总评成绩=平时表现(20%)+阶段考核(20%)+期考(60%)。以此进行多层次检测和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积极性,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5.反思
本院外语组对参与实施此项目的师生作了《大学外语基础+分层分流教改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师生对外语分流分层教学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收效显著,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整体受益,又有利于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本校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过级率来看,选修大学英语B级班的学生相对以往分散在自然班的学生,得到了有针对性的考级辅导;而对于大学英语四级班来说,选修学生也得到了专门的训练,在做题技巧和语言水平上都得到了提高。据本院外语组统计,截止至2009年12月,参与实施大学外语分层分流的电气系07级和全院08级学生,B级过级率屡创本院新高;过四级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选修其他课程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空前提高,不但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和戏剧比赛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收获成效的同时,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以下就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对策,提出建议。
5.1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在本院全院铺开实施分层分流教学阶段,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占很大的教学比例,而外语分层教学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集中上课,实训与外语教学在时间上存在较严重的冲突。
5.1.2因分流分层造成学生成绩分数上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方式、考核难度不同。高层次班级的考试题偏难一些,学生的分数普遍偏低,而低层次班级的试题稍微容易一些,学生的分数偏高。这样一来,原来在自然班中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选修的课程难度大,考核分数反而比原来基础较差但选修难度小的课程的学生成绩低。而学生的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等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容易造成某种意义上的不公平。
5.1.3学习榜样的缺失。分层分流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相对陌生,缺乏相互促进的学风,学习后劲不足,逐渐地失去学习的动力。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也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情绪,长此以往,该班的授课教师工作态度也会变得消极,丧失工作热情。
5.1.4教师工作量的增大。由于设施和师资力量有限,本院在实施分层分流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选课改课情况、考核,以及问卷调查等的统计,都是由参与此项目的外语教师来承担。他们不但要兼顾这些工作,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相对增大。
5.2解决对策和建议
以上问题影响了分层分流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作用,需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整改,具体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如下。
5.2.1要注意外语课程安排的时间和分班,调整实训时间相对统一、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到同一班级,尽量减少和避免与实训时间冲突。
5.2.2奖学金评比制度。可引进学分制,不同难度的课程,学分要拉开差距,用一个标准换算学生的百分制成绩为绩点,再乘以学分,以此得到的结果相对比较公平。
5.2.3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各种方式增进学生的交流,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相互促进。
5.2.4正确认识外语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引进师资和设施,减少外语任课教师的其他工作量,使其更加专心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6.结语
本院的大学外语分流分层是解决高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困境所做的一次改革。它是在充分考虑广西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当然,在教改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亟待更多的专家、校方领导和一线教师进一步思考,更好地实施与监控,以此让高职院校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更好地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为当地和国家的新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摘要:
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内在需求,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育人课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第二课堂为核心,把学生课堂、技能大赛和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锻炼和加强了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了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专业社团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内在需求,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育人课堂。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开展的现状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就业困难和“用工荒”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目前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已自成系统,实践教学、工程训练体系缺失,学生在校期间更多时间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背书本、记公式,实践动手的机会少,不知道如何将理论实践相结合,缺乏创新意识,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利用第二课堂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社团。专业社团以“学生讲堂”、专业技能竞赛、企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等为抓手,加强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第二课堂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时间,机电工程学院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的社团。以电气、电子专业为主的“电子爱好者”协会、以机制专业为主的“非常设计联盟”社团,每个社团都配有专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每个社团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专业社团为主体,每周末开展学生讲堂,学生轮流讲课,自愿参加,以课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课下应用于实践的形式展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单一模式。每节课后都会留作业,作业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指导教师每节课要全程跟着,都要对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内容、教学质量进行点评。社团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增长见识,相互促进。各社团成员每个学期开始提交学期计划,学期末进行总结汇报以及小组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动手能力。
(二)第二课堂以学科竞赛为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能力,机电工程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以社团小组形式组队参赛,邀请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小组每天一起研究学习,相互探讨问题。校内每年举行一次比赛,社团成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估,由专业教师进行打分点评,指出不足,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省级各类比赛。经常参加的比赛有“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大赛”“单片机大赛”“挑战杯大赛”。参加比赛,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还能获得各种奖励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在每学年的评奖评优中参加大赛的学生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分。
(三)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为主渠道,教学互长,提供创新训练平台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拿到第二课堂中来,根据专业和兴趣爱好不同将社团成员推向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学生社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实现学生从本科开始与专业教师做课题的大步跨越。在科研过程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超前的理念,增长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需求情况,为教学查漏补缺,一举多得。教师所做科研项目,一般为实用性价值高的产品或者专业前沿的产品,这样学生在协助教师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专业前沿以及社会中专业的现状,以引发深入思考,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第二课堂以企业实践基地为延伸,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社会
目前社会上小微企业因为实验资源、技能人才短缺,研发项目受到限制。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二课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为微小企业解决科技创新项目问题,由社团成员成立专项小组,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把关,群计群策,在短时间内将研究成果交予企业,此中不涉及利益关系,实现了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同时社团成员也得到了实践锻炼。目前机电工程学院分别到唐山市滦南县、石家庄市无极县以及廊坊市工业产区为当地企业完成生产研发与技术支持,与企业签署协议,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真正对接。我们的此种做法与国家目前的政策完全相符。
(五)第二课堂以阶梯培养为基本模式,在实践中稳步推进
由指导教师统筹全局,将每个社团分成若干小组,优秀党团员作为骨干担任小组长,参加教师课题的研究,以及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低年级社团成员与小组中的高年级社团成员可以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有利于吸取与分享他们的长处。例如,欲报考硕士的成员可以分享学长的经验,取长补短;参加大赛的社员可以从学长那里学到大赛的比赛经验等。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的主要成效
“电子爱好者”协会每年都义务为学校师生维修电子产品,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积极组队参加,到地方去免费为地方老百姓服务,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并连年获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省级先进小分队、市级先进小分队和校级先进小分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在学风建设中第二课堂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不再因为没事做而逗留在宿舍玩游戏、睡觉,而是积极地走出宿舍到实验室去学习,做实验,参与教师课题,利用暑假到教师科研项目企业进行实习。在就业中,这些学生的优势就会突出,不再是企业挑他们,而是很多企业争抢他们。机电工程学院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具有机电工程学院特色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模式,此种以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骨干学生的授课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可以向学生迅速传播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结语
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势在必行的手段,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的一种创新型教育环境,将学生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锻炼和加强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丽玲 郭立新 付晓娜 常立生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鉴于生产实际情况,伴随着国内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对于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关注程度的显著提升,机...
浅谈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设计:风力发电机组并网运行研究 论文关键字:风能 发电机 电能 论文摘要:风能是...
机电设备论文:浅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监理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 安装工程 全过程监理 论文摘要:机电设...
机电论文:跨国地铁协调管理机电工程论文 1新加坡大士西项目及机电工程简介 1.1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简介 中...
机电安装论文: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
机电一体化技术篇1 1现阶段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