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10:34: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微观经济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使用频繁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生动的案例,能够生动演示所学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引入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学生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深入了。案例教学在现在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今后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事件的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例如,生产理论中谈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就可适当引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作者:韩燕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一、现阶段应用型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1.教学模式层次单一
微观经济学有诸多假设,其中最著名的假设之一,就有理性预期的假设。现实中我们也往往选择这一假设,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往往忽略学生的基础不同,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而假设认为他们是同质的,按照学生的平均状况来进行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往往学业水平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科目上,偏科的学生很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经管类专业就是为了少学数学,甚至有的学生一提数学就反感。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模型、数据、图表,例如在效用理论中,确定最优购买数量时,甚至需要高等数学偏导数的知识。部分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困难。这种简单的同质性的教学模式,因为缺乏必要的层次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忽略创新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创新型思维要重点进行渗透。然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选择这种高速、便捷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因为多媒体不用在黑板上大量的书写,所以省去了很多的课堂时间。老师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一步地拓展讲述的内容,信息量非常大。但这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症结所在,因为信息量大,授课教师急于将所查阅的资料,研究的动态尽可能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而缺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就造成“填鸭式”的被动教学,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到底”、“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会学习,没有批判,缺乏思考,这与我们提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经济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也就注定,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只围绕着经济学科来开展,而应该是一门满足多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而现实是,应用型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往往只考虑本学科的需要,很少考虑多学科交叉的需要。这就造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与实际联系过少,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繁杂,难懂,假设过多,各章节之间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由于微观经济学需要讲解的内容很多,高校教师往往忽略讲述这些难懂的理论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这就造成学生“学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这势必会造成学生为了得学分而学习,为了得高分而选择做大量的习题。等学期一过,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就只剩下老师反复强调的那些模型和公式了,究竟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反而被忽视了。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模式构建的设想
1.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教学模式
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组式分组教学,即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的专业和班级打乱,征求学生意愿的同时(可以由学生先提出申请),分别进行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水平测试,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意愿分成若干授课小组,并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考核的方式。
2.构建批判式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子,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有必要肩负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提出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即突破以往只讲经典理论本身的束缚,而将经典理论的来龙去脉悉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的产生过程和演进的路径,并在其中穿插介绍其他非经典学派的观点,从而将经济理论的全貌展现给学生,而非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的理论本身。在授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师精选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地找寻问题。授课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的外延和内涵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撰写读书笔记,帮助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个人观点,定期集中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
3.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
近年来,案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因而案例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授课教师要选取适当的案例做成多媒体课件。因为低年级的本科生大多缺少社会阅历,较少地接触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选取案例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多选取身边的案例,如政府报告、热点话题、新闻报道等等,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原貌,既节省了时间,又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学生因为缺乏对案例背景的了解,而产生误解和误判。其次,教师起到一个启发诱导的作用,不直接说出结论,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结论,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体会畅所欲言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将微观经济学经典的理论引出,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精心的点评,学生可以课下根据讨论的结果完成相关的讨论作业。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加强。
总之,将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层教育是应用型高校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启发式案例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也随之逐步提升,进一步为应用型高校提升实践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彭云艳姜颖赵淑英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一、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动因
(一)理论
理论是企业高管自愿披露财务报告的原因之一,而委托关系是理论中最重要的关系,它反映的是管理和产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合同是其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契约的主要内容就是会计信息,它体现了委托人和被委托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也使理性市场参与者将追求盈利的权利棒交给企业。但委托人和被委托人之间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着矛盾,而所有者出于对管理层的不放心,将会花费一部分成本用于监督管理层执行契约。因此,理论的核心论点就是第三方即监督人的参与,会让作为被委托人的企业利益受损,从而使管理层收益最大化。理论提出了要让管理人的收益与所有者的收益挂钩,即通过契约中的某种事先约定来促进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为所有者效用最大化而努力。管理层为了使所有者降低监督成本,从而自愿披露会计信息来赢得良好的信誉,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二)信号原理与“看不见的手”固有的竞争本质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源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可以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的胜败,这就成为企业自愿披露信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应提高其财务报表的质量,自愿性的披露外界所关心的信息,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顾虑,提高企业价值。企业自愿性披露公司的真实实力同时也是招商引资不可或缺的手段。当宏观经济整体萧条时,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通过自愿性披露企业信息,报告其良好的业绩,以便长期保持市场对其的信任度。自信程度处于一般水平的企业也会聘请一些专家或注册会计师来编制质量水平较高的会计报表以彰显企业的竞争优势。综合实力不强的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一份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事关重要,可以让投资人了解企业的不足和优势,让投资人知道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企业对今后各方面工作改进的信心。
(三)私人契约理论
有学者认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因为它具有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双重特性,而且从表面上看其生产成本也并不高。因此,美国经济学家哈利沃克曾经提出了金融市场不应该局限于金融产品的市场,更应该是信息的市场,经济个体通过个人渠道购买《投资简报》就是私人契约理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会计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动因
会计信息强制性披露动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失去调节经济机制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的推动作用来使社会的资金得到合理利用,即经济学中所强调的市场投资者的资金得到“边际效用最大化的效果”,以防止某些企业家的垄断行为或重要信息不予供给。另一方面,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与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需要强制性披露使信息在市场充分传达。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导致了市场参与者要么做出不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要么利用信息便利做出有损于道德标准的选择。因此,为了削弱因为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督。而调控的关键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等商品特征被企业独家生产和提供,同时会计信息又具备公共物品的职能。
(1)企业是信息的独家提供者。可以利用“看不见的手”理论来分析信息交易过程中存在的失灵现象。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产生本身就具有潜在的垄断性,如果政府不加以监督和干预,很有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的出现。与私人契约式的购买行为相比,强制性财务报告披露政策能够避免价格垄断所带来的市场失灵,其带来的社会效应要远好于前者。强制性披露企业会计信息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可降低投资成本,因为企业是会计信息的独家生产和提供者,会计信息可作为企业的一种产品进行销售,如果大量的金钱用来购买相似度极高的信息,就是一种浪费。
(2)会计信息属于公共物品。从微观经济学的视野即“帕累托最优”来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会计信息将会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公共产品。由于没有人能阻挡市场参与者来分享这些免费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生产会计信息的动力不足,从而形成供小于求的局面。但从市场反应来看,这种供求关系并没有得到真实体现,这成为许多学者普遍讨论和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一个切入点。不可否认,假如政府通过资金补贴来弥补企业生产会计信息所需要的成本,那么政府资金补贴的来源就要由整个社会承担。因此,政府采取强制性保障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会目标的深入
在实现社会整体目标的过程中,金融市场参与者将关注企业如何给“公正报告”界定一个准确的概念以及如何对市场参与者进行保护等具体理论和实践问题。市场的公正性是基于公正利益考虑的,强调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有获得相同信息量的机会,即微观经济学所说的“信息对称”。从政府的角度考虑,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将是漫长的,信息不对称行为所导致的“不明智选择”或“不道德行为”最终会导致市场潜伏着高风险漏洞,从而导致市场崩溃。所以强制性披露就是“信息对称”的一个保证,能够有效阻止那些掌握内部信息并以此谋利的人的自利行为,保证投资者对市场公平性持有长久的信心。
三、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的异同点
(一)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利弊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发达,经济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全球化、多极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从而出现了激烈的争夺资本的商业行为,因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会提高。企业将一些不愿意自愿对外披露的信息通过定价出售的形式销售给有需求的投资者,有利于股民增加购买企业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欲望,从而提升公司自身价值。与此同时,自愿性披露企业财务信息的方式也能推动金融衍生工具的改革与创新,推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然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也不可忽视,一方面,与宏观经济的整体收益相比,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所带来的企业成本应由企业自身承担;另一方面,企业披露过多的会计信息可能会造成商业机密的大量泄漏,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强制披露的利弊
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会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购买信息的支付成本。然而经济市场的本质是各个厂商之间的竞争,出于盈利目的,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为误导性报告的产生提供了动机,管理层不可能因为披露了误导性的财务会计报告而受处分,从而导致其可以在短时间内操控财务报告。基于这一判断,强制性披露是不可或缺的,能使市场参与者在信息获取上有一定的公正性、透明性,从而保障社会资源投入的合理化和效用产出最大化,确保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但企业财务信息在强制性披露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财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就会使财富过多地集中在企业或者财务信息使用者手中,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负担。从微观经济学博弈论的角度来看,集团内部财务信息披露这一行为本身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尽管企业财务报告同时具备供给垄断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无论是何种披露方式,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一切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充要条件。
四、国内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合理选择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方式,国内外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主张进行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有的建议进行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无论哪一种披露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至今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看法。
(一)寻求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的有机契合
企业主动披露公司的经营环境、战略规划及影响投资决策的信息,目的在于引起投资者兴趣以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因此对于非因公司蓄意而产生的信息不准确导致的损失,管理者不应承担法律责任。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要求企业强制性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变更以及发生的与股东权利义务或收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目前强制性披露会计信息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许多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最低标准来进行信息公开,而大多数企业考虑到了同行业间的竞争因素,不愿意自愿披露其财务报告。政府设定的强制性披露的标准不高,没有达到无强制情况下自愿披露的临界点,只有将强制性披露的标准提高到这一临界点,如可以在某一阶段适当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次数、以及企业强制性披露的最低标准,并将这些理念进行落实,才有利于解决两种披露方式有效结合的问题,解决市场参与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投资者对企业或者市场的投资信心。
(二)保障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合理合法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强制性披露必须要把因实施而导致的成本综合性消耗因素考虑在内,强制性披露所导致的成本消耗包括监察部门的设立以及政策实施中所发生的成本、改变企业运行模式所发生的适应性成本以及处理企业违规所花费的一系列成本、或由于过度披露企业内部信息而导致企业大量招商引资的机会成本流失。因此,如果政府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过度监管,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即只考虑监督给管理者带来的效用,不考虑这种行为给公司效益带来的损害程度。监管者不管信息披露是否过度,只考虑自己权利利用是否达到最大化,而权利的过度利用也是一种贪污腐败行为,因此,保证企业和投资者达到公正性和营利性才是正确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作者:陈奕玮马永双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
使用频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
比较少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
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生动的案例能够生动的演示所学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引入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学生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深入了。案例教学现在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今后,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事件的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例如,生产理论中谈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就可适当引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作者:韩燕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二)理论的抽象性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使用频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于内容偏少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由于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生动的案例能够生动的演示所学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引入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学生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深入了。案例教学现在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今后,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事件的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例如,生产理论中谈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就可适当引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作者:韩燕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一、不确定性介绍
在厂商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要素进入市场环境之后,都会存在一些不能准确的进行估计的因素,而这种因素被我们称之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是非普遍的,通常说厂商面对的不确定性大体为两种,一种是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对于厂商而言不能确定从预测上计算出所投入的额要素带给厂商的产出水平。第二种就是市场价格带来的不确定性。需求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消费者的喜好、需求、收入等等原因都会让价格变化无常。这种不确定性给厂商带来的是一种额外的损失,对于厂商而言则会试图采取其他方式应对这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减轻不确定性带给他们的经济损失。有些厂商会采取一种较为灵活的生产方式也就是为决策的失误做好弥补措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对于制造发电机的厂商可以发明制造既可以烧煤又可以燃油的双重发电机来规避因燃油价格带给他们的不确定因素。他们也可以签订火灾保险来降低因火灾带给厂商的损失。或者是本文提到的从期货市场寻求一种不确定性的保障,就是套期保值,也就是说在期货市场中通过交易的均衡,以一个价格为标准进行买卖,而不是单纯的依靠现货市场的不确定性价格进行卖出。
二、期货市场中不确定性风险的规避分析
从期货市场中进行个体的买卖合约,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地点进行交易。签订合同后,在进行商品交易,对于商品交易是建立在对于现实状态较为明了的情况下。对于合同而言,不受到意外的情况下,无论商品的现实状态如何,卖方都无条件的交付商品。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在期货的合同中,商品的单位价格为Nf,合同的买方有权利对于现实状态明了后进行商品交易,而交易的日期商品的现货市场是公开制定的,现货价格是Ns,这个价格的制定一般情况下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在状态S下,厂商生产的商品收入,厂商对于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影响,不会考虑产量、技术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形象,也就是说厂商完全可以控制自己产品的产量。买方不会用高于预期的价格进行期货合约的买入,所以厂商都会因奉献的规避在期货市场中卖出自己所有的产品,在规避了所有产生的价格风险后进行生产。在这种情景下,期货市场为厂商提供了价格风险的规避保障,厂商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利润获得一个稳定且确定的收入。对于提前卖出的计划产品产生的确定收入,厂商可以进行选择,是投入还是产出保证收入的最大化。也就是期货市场影响了厂商的投入决定。当然,期货市场的交易也为现货市场的价格提供了风险的保障,但期货市场的销售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减少了厂商的收入,所以厂商在进行风险的规避时往往不是所有的风险进行规避。厂商会留下一些产量,对于这一部分产量期望取得更多的利润。而往往在这时厂商担负的则是一部分现货产生的价格风险,对于另一部分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的现货则不需要承担价格奉献,期货市场已经完全规避了价格的风险。
三、期货市场的不确定性
规避的应用从前文我们可以分析出,期货市场完全可以降低厂因价格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行为效应。期货市场的功能都是由其特点决定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市场信息完备性。期货市场是具备全球性交易信息的一种交易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把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产品价格进行传递,为供求双方皆提供一定的信息的获取机会。在此之上,决策者可以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信息以及经验进行未来预估型的判断,判断价格的走势。这是一个理性的预估,可以让决策者的决定增强其可靠性。厂商则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期货市场上的操作,用以进行风险上的规避。套期保值则是方法之一。套期保值,也就是说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进行相反方向的操作,也就是说在现货市场进行买进同数量的产品,在期货市场则卖出同数量的交易合约,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之后,现货市场因为产品价格的波动产生的盈亏,可以和期货市场产生的盈亏进行抵消。这是一种在近期和远期之间产生的一种对冲机制,降低价格风险。
四、结语
对于厂商而言,对于风险的厌恶程度可见一斑。商品的各个厂商都会面临价格的波动带来的风险,在商品的持有期间,一旦商品的价格产生波动,极有可能使产品的实际价格偏离预期售价,使经营利润收到损失甚至是亏损。而期货市场的规避价格的功能刚好为生产经营厂商提供了风险的规避和转移现货价格的波动。期货市场中的套期保值是一种避险的工具,其高执行率、低成本,以及信息的权威性都可以对现货市场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为厂商提供了一个重要支持。
作者:丁锐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
1.1知识点多、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理论中又穿插着相关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虽然一个学期72学时,但鉴于本课程知识点多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堂认真听讲、吸收消化知识和课后复结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对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综合总结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1.2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懂微观经济学的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虽然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是针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而设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有大量的知识是对西方国家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共鸣。
1.3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学习难度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了流行于西方的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微观经济学也开始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大部分理论表现为图形、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许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在本科阶段的初级微观经济学也已经大量的涉及到数学推导和几何模型的证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虽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尴尬局面。
2微观经济学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贪大求全,缺乏针对性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在我院的教学中安排了72学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选择高鸿业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教材。虽然该教材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内容体系,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堪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但是,从该书在本院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案例较少,注重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对于本院非经济类专业且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课后复习难度较大,习题注重数学推导和相关数学方法的使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早早放弃了本课程的学习。
2.2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片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题通常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识记,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简答题所占比重较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这恰恰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考试方式下,成绩较高的往往是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一定能得高分。
2.3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和经历,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教书,缺乏在企业和社会中运用经济学知识的具体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欠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身概念就比较模糊,因此就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3.1为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奠定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和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我院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相关职业课程,如运输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提供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对各专业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后续专业课,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专业课。
3.2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身边的事或者新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4.1基于够用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尽可能减少经济理论的数学证明过程和对模型的讲解,结合案例阐述清楚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涵义就可以了。在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推导较少、案例较多的教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创新、注重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材。
4.2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我院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队伍中发现虽然青年教师自身基础知识较牢固,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较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鼓励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加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培训和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3丰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要微观经济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4.3.1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利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与中国本土经济贴近的案例,加之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和金融有一定的参与程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使知识得到激发和升华,例如,在介绍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可以从上大学或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3.2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学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所关心的经济现象展开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的平台,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如学生在描述一家三代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恩格尔系数进行描述,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使用经济学原理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4.3.3尝试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在可控实验环境下,模仿自然科学实验,针对某一现象或经济理论,通过控制某些变量、观察实验过程及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某些经济理论来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在介绍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时,可以设计一次拍卖会或者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一基本概念。实验教学法趣味性强,这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较直观、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3.4举办专家讲座课堂教学之余,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给学生介绍和分析当前的经济理论热点、前沿问题,以及所学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开拓视野,激发兴趣的目的。例如,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以及未来房价可能的走势,企业如何进行成本的分析和控制问题。
4.4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积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基于标准试卷的以考查学生记忆力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成绩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独立思考经济学问题。
总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创新的过程,如何适应这一目标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社会、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作者:李文晶张华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其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当前社会的经济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它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与我国的当前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等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使得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障碍。而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让学生硬着头皮去背理论不同,它强调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理论获得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去重新认识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实践教学能够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够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通过实践中的观看和操作,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透过一定的经济现象去理解和参悟知识,能够通过操作实践验证知识,这对于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力作用重大。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知识,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现象,去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看似死记硬背记住了很多生涩的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各种分析模型分析经济现象,例如可以让他们利用边际分析和各种动态模型完成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将来必定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前景是非常有益的,符合新时期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一直受困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师资队伍因素。很多学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上配备的都是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本身对微观经济学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们专业素质不够硬,不能够驾轻就熟的完成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更多的选择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此外,学校实践设施配备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先进的教学软件的辅助,需要实训场所,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办学资金、教学观念和场地条件的制约,没有为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硬件条件。
(二)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微观经济学涉及到诸多理论,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沿袭其他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方法,使得实践教学陷入和理论教学一样的困境。学生感受不到实践教学的氛围,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三)实践教学模式僵化问题。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当前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模式僵化问题,实践教学依赖于课内实践教学或者校内实训或者顶岗实习来实现,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够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要着力解决微观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立足课堂,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并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较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实践教学实施的最佳平台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适用于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以下介绍几种适用的具有较好成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针对经济学理论或者某一经济现象各抒己见。通过思想交锋式的讨论,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能够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讨论教学法符合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渴望交流的学习特点,能够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讨论教学法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偏理论的,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难度较大,但如果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的经济活动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将会容易许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展示与补充实践资料或者实例来达到辅助理论教学的目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应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讨论教学法。这种讨论又可分为专题讨论和实际应用讨论两种。首先,专题案例讨论教学。所谓专题案例讨论式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某一系统的知识之后,组织学习结合当前社会领域内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但是这种专题案例讨论教学对案例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案例具有代表性和争论性,这样才具备专题讨论的价值。教师可以选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也可以选取我国颁布的某项经济政策作为案例,例如,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进行讨论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在收入分配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还是应该坚持公平优先。学生为了得到观点,必须要去寻找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必要时还要查询资料,这种讨论能够避免学生讨论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当然。这种讨论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需要精心的组织和设计。其次,应用式的讨论教学方法。这种案例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对某一案例的分析,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学生就劳动力要素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应用式讨论,既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问题,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生产要素理论。
2)穿插式案例讲解法。上文提到的讨论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之后,让他们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时,海域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微观经济学知识讲解时穿插一些案例,通过案例来解释这些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消化知识。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这一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选用超市促销和特价活动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超市的促销和特价活动就是用需求弹性理论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需求弹性理论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就能够更好的理解需求弹性知识。例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产生的效应,教师可以选取饥饿时吃包子的案例,当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他们吃第一个包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第二个包子会觉得非常香,等到他们吃第十个包子的时候,他们的满足感将会消失殆尽,甚至会产生呕吐反应。这说明了效应的递减作用。让他们通过案例中效应的变化,更深刻的理解边际理论知识。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项目教学。为了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的。
1、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项目实践。学校可以成立校内实训室,可以开发配套的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软件,让学生进入到模拟的项目情境中,让他们更清晰的理解经济学现象。例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囚徒困境这一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实训室,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作为两个公司来竞争同一个国外项目。而教师可以挑选学生组成国外项目负责小组,两个公司要想争取到这个项目,就必须要和外国项目负责小组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在办事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不行贿采用正常的方法争取项目,另一种则是通过行贿来完成对项目小组人员的收买。通过贿赂或不贿赂的选择,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囚徒困境。这种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操作项目的平台。
2、鼓励学生走出校外,做项目调研。微观经济学包含了诸多经济学理论,如供求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经济活动。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些理论,就必须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经济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经济活动项目调研。在校外项目调研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1)选择适合的项目。校外项目调研活动要求项目是现实的、真实的,因此,在选择项目时要选择附近的,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到实地进行走访、考察和研究。另外,要选取可行的项目,例如有些企业是全封闭管理的,学生根本无法进入其中搞调研,对这类企业经济活动的项目调研必然很难实行。
2)明确项目设置。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做项目调研,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项目调研活动开始前,让学生明确调研任务,要设置好调研项目。可以将微观经济学中几大重要理论设立为分项目,让学生依次完成分项目的调研。如以某某企业微观经济学分析为总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如下子任务研究:一是对企业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学生需要完成对该企业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和需求价格弹性等任务的调研和分析。二是对企业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学生需要完成对企业消费者行为的初步调查,并给企业提建议,为其如何做到让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提供宝贵意见。三是对企业的生产者行为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生产投入要素,考察企业短期生产函数,考察企业生产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通过这些项目设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消化相关的微观经济学知识。
3)做好项目展示和评价。要将学生项目调研实践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做成PPT或者调研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要建立针对学生实践的考核方法,要将实践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微观经济学考核中,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校企联合,让实践教学现场化。经管类专业人才将来多数是要走上企业的经管岗位的,因此,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岗位实际,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经管人才到学校进行现场讲解,让他们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让他们说一说在实际的工作中哪些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常用到的,哪些现象是能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的。通过他们的现场解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能够让他们重视实践教学。也可以利用企业发展中相关经济活动的完整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如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了解企业经管人才这些经济活动中是如何去做,如何克服危机的。还可以让学生走到企业经管岗位上,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经管类岗位工作的要求,让他们树立岗位意识,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好这门课程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由于此门课程理论性极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模式僵化,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新时期,随着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将会上升,必须要采取有效策略改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成效。
作者:岑剑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一、微观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和核心课,因其类属于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使得与国际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中文教学原本就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那么,积极开拓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母语进行教学逐渐成为许多高校选择。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举措的探索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一改其国内发展的策略,转而实施全球化战略,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国公司进驻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无论国内外,都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型经管人才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复合全球型经管人才。而国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维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能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更好的探究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国际惯例,以使学生能真正地同国际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对抗及沟通,从而真正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具备全球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都要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还是沟通练习都使用外语,几乎完全不使用母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它是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开始就掉队或产生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在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师资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倾向于选择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初期应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过渡到综合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就是英语授课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慎重选择教材。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罗伯特•H.弗兰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与精彩的案例微观经济学原理相结合,适合于初学者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有的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结构严谨,数学方法使用较多,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原版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既能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和动态,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又要注意难易程度,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弱化学习的积极性,过易会导致理论的掌握太浅显,达不到专业生专业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双语课教学由于既有英文讲解又有时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就会减缓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内容量大,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总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讲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项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应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构建师资实力强的双语教学队伍。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应用英语来清晰的表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能将语言和知识完美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出国留学以及英语培训的经历,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还是难以驾驭,造成教师累学生苦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英语学习,继而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双语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选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者研修,继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专家或海归人才,充实双语教学队伍。
(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引导性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一般多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在掌握时又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可能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或将有深度的问题只能浅显的表述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多采用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此外,组织学生每节课之前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济现现象或阐述经济原理。“Presentation”作为西方国家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语言类院校中大受欢迎,通常由学生自选一个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话题,通过查资料、做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形成自己的小观点。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兴趣。《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微观经济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外教材通常都配有丰富的案例,但与我国经济现实相差较大,如何将微观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丰富的我国微观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案例,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法宝。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电子教案,习题库,师生之间利用公共邮箱上传问题和下载资料,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轻语言重专业的倾向,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形式上是双语教学,而实际上仅仅是对个别概念的英文解释,在考核方式和过程教学中都采用中文,英文比例较少。另一方面,应避免出现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使微观经济学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堂,重视对英文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到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时间不长,英语水平不高,尤其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在开始双语课程时,多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授课过程中,除一些经济原理和概念的介绍外,在案例分析或数据分析使尽可能采用简单易懂的口语,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特点,设置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学分不同,授课教师不同,一类用中文教学,适合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另一类采用双语教学,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学分较高。此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以增强经济学学习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的经济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三)设置双语教学的管理体制,督导体制和激励体制。学校应对双语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置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管理,分时间,分阶段的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检查,一方面从学生入手,了解学生对阶段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学生诉求。另一方面从教师入手,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以及教师诉求。应针对教师备课-讲义到课堂讲授以及作业,考试,讨论整个过程进行过程管理,对每阶段都提出要求,并定期检查教学情况登记表,教案,课件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督导体制方面,设立教学督导岗位,对教学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每周听课时间。在激励体制方面,应对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设置奖励和激励政策,比如提高课时费,配备更好的教学设施,对双语教学教改项目给与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在评教过程、平直过程、进修过程中给双语教学教师留有一定的比例,激励双语教学教师的成长。地方院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用符合本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探讨除一条适合地方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有全球眼光,培养复合型经管人才。
作者:张萍赵维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提高城市竞争力是现在城市政府制定城市经济发展策略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以便在城市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城市和区域实际上是存在竞争的,虽然这种竞争不象国家之间通过利率或价格的调节来进行,也不象公司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来进行,但城市间在吸引投资、人口和游客以及公共投资和奥运会这样的重大事件上有着激烈的竞争(Porte1995)。城市间竞争在我国的城市间也广泛存在,特别实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城市间竞争的概念
城市竞争是指城市政府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决策制定、制度组织安排来不断吸引外部生产要素投入和促进经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使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各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城市政府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控制、对经济发展政策如城市规划、地方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流动政策的制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来确定城市竞争能力的发展方向。正是政府间这种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竞争,加剧了城市竞争的力度,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区,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把各类城市连为一体,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竞争在同一层次的城市间广泛存在,如广州和香港在1999年的建设科技城和数码港的计划,广州与深圳的会展策略,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吸引外资的政策与措施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竞争,珠江三角洲内的各城市在区域条件较为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的集聚与专业化分工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在同一层次的城市中形成具有差异性的城市发展性质,东莞是国际性的加工业基地,顺德是国际性的家电生产基地;在顺德的容桂镇是全国空调器生产基地,北窖镇是全国的小家电生产基地;东莞的虎门是国际性的服装生产基地,中山的沙溪是国际性的休闲服装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效用是使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了较合理的配置,城市之间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来相互促进发展,在竞争中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机会。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大大促进了城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外资的吸引、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思想解放和制度的创新,加快了对外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也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现象,如90年代为追求低成本的土地而出现的过量的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二、城市间竞争产生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集聚了各种企业和人口,从理性的假设来看企业总
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人口总是追求居住的效用最大化,若长期来看,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与效益为目的,企业和人口是可以在城市间移动,因此城市面对是大量的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是一种在外资驱动下的城市发展过程,这使得城市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单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不断的受到制造业向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和服务业在区域内重新布局的影响,不断的产业和技术的变化把城市带入到了经济竞争中去。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正是受益于这个过程。
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珠江三角洲担当的是产业链中生产基地的脚色,推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工业大都是具有成熟技术的制造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区位选择的要求是劳动力、土地、交通费用的低廉。由于珠江三角洲长期的基础设施投入使得地区的对外交通、通讯和各种城市设施十分完善,在珠江三角洲约3000万的外来劳工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价格十分低,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市场是向全国开放的,全国约3亿的剩余劳动力为低价格的劳动力供给提高了保证,因此,在三角洲的各城市在除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外,发展条件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面对流动的生产要素,城市间不得不通过激烈的竞争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并充分挖掘城市的比较优势,不断地改善自身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地方政府的推动
从实现由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地实施与地方政府的分权化的改革,包括地方管理权限、财政、投资、开放等领域的政策与体制变化。这种改革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有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并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和地区综合实力提高的责任;另一方面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脱离了计划式的资源流动与配置,使政府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寻求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争夺稀缺的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要素。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各级地方政府以地区的中心城市为基点,不断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由于土地和城市基础设施是在政府的管制下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可流动的特性,在交通费用和劳动力等成本都较为一致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动员社会各种资源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形成土地在价格—质量的比较优势,把流动的生产要素固定在自己的地区。因此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责任转变为任何吸引流动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稀缺特别是资金稀缺的情况下,政府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三、城市间竞争的理论模式
1、供给指向型的竞争
当城市化到一定的阶段,城市的深入发展取决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即是城市能否有能力吸引额外的生产要素,这种能力就是城市供给基础,它包括城市的物质技术基础、城市投资的集聚程度、城市投资的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
建立有效的城市供给基础,可以降低城市的交易成本,不断的吸引生产要素的集聚,如吸引企业的迁入增加城市的生产能力,通过居民的迁入减低劳动力成本和增加区域内的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老产业的更替和升级。因此,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城市间的竞争首先就城市供给基础的竞争,是有效供给的竞争。
2、内生增长能力的竞争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要素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对单个城市而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单纯以吸引外部生产要素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根据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致力于人力资本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并不断地促进城市经济内部系统的相互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才可以达到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的目的。
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外部条件较为相似时,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体现,因此培养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城市文化的配合与协调。
四、城市间产业集聚能力的竞争
产业通过空间的集聚可以实现同类部门数量上的增加和整体规模的扩大,实现在合作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往往是通过产业的集聚来克服中小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局限性,这种集聚是以产业链为中心的,并结合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业的前后向联系,这种空间上的紧密联系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城市的经营效率。
城市竞争中的产业集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更多的是强调集聚过程中的知识、技术的重新组合,强调技术人才的集中和一个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并通过这种结合促进城市内生增长能力的加强和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由于产业集聚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一旦集聚能力形成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潜力,城市政府在城市竞争中充分认识到了集聚的重要性,不断的寻求可以产生集聚的核心企业,十分注重培养和加强城市的集聚能力。
珠江三角洲各城镇的产业集聚的竞争激烈是通过专业性城镇的不断出现表现出来的,例如东莞定位于国际性加工基地,是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使其有别于顺德的家电制造业。东莞的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是其集聚了大量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企业,95%的电子信息产品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如东莞宏达厂周边车程2小时的范围内有相关的供应厂家30多家,宏达厂的45%都可以在这些厂中解决。东莞在专业化基础上,按产业链形式的集聚使其成为我国第四大的出口城市。
五、城市间制度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生产要素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制度的创新对城市经济的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城市的制度是城市经营软环境的体现,制度创新是指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包括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产权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和人才流通制度的创新。
制度创新在于通过交易成本的下降和培养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来提高城市竞争力,快捷有效的管理体制可以减少由于行政管理带来的效率损失,加快企业创办的速度和生产要素的流通;城市政府通过对人才的吸引、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合法产权的保护,会形成城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持续吸引生产要素的再投入。
普遍认为顺德是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案例,顺德通过企业产权体制改革,使政府完全退出了具有竞争性的行业,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如对顺德的核心企业科龙空调,政府通过股权的转让,逐步退出,最后由外资控股;在城市管理改革方面,顺德通过行政区划的合并,减少了土地使用权上的分散,发挥了中心城镇的扩散作用,是区域内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六、城市间环境条件竞争
城市竞争的环境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条件的竞争和生态环境的竞争。
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珠江三角洲大量以OEM为主要形式存在的加工业对对外交通的通达性和信息掌握与交换的速度要求很高,是决定了企业生存的条件之一,基础设施条件成为生产要素区位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竞争中往往首先是基础设施条件的竞争
城市政府是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政府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投入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城市竞争的实质之一是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的差异。如广州市政府近三年在基础设施的投入达600亿,未来5年还要投入900亿,东莞建设起了密集的交通网。
生态环境的竞争是近几年形成的城市竞争内容,已成为生产要素区位选择的因素,生态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合理交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用同样的工资吸引更多的高素资的人才,并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条件,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有产业十分有利。超级秘书网
城市政府以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在产业升级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政府长期努力的目标,如东莞的清溪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电脑加工业、顺德的伦教建立了广东第一个生态示范镇,并以此为基础向外招商引资。珠江三角洲的“水”、“山”和农田保护区以成为城市政府构造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政府对环境的长期投资,表现出政府在城市间竞争中强势。
七、城市竞争的策略框架
1、对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效的竞争资本,包括专业化的产业、政府可应用的财政、可动用的社会资金、全体市民的文化意识、环境与自然的条件
2、区经济发展条件和竞争城市的发展威胁进行经常的分析,抓住机会构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的效应
3、城市规划作手,加强有效的基础设施供给、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保护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4、面对竞争,城市要建立全新的发展概念、广泛的企业网络和宽松的贸易环境,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充分的政府财政。
内容摘要:本文从微观经济学视野出发,从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贴现和资源跨期配置等当前阻碍循环型经济活动利益生成的微观经济问题入手,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外部性造成产品价格体系扭曲和资源配置低效,规模收益递增的循环型产业因缺乏足够市场规模而处于竞争劣势,以及高贴现率等因素对投资期较长的循环型产业投资与循环型耐用产品消费决策的不利影响,为相应的市场制度建立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循环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贴现资源跨期配置
循环经济最终是在市场中得以实现的。但是,承载了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命的循环经济,在现实中却总是无比艰难地匍匐前行。其主要根源就在于,现行市场体系下循环型经济活动缺乏足够的利益动力。①本文将从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贴现和资源跨期配置等当前阻碍循环型经济活动利益生成的微观经济问题入手,系统分析现行市场体系下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外部性问题
1.1外部性理论
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概念最早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研究中发现: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不一致,两种成本之差即构成外部性(ArthurCecilPigou)。更进一步说,外部性的外部是相对于市场体系而言的,当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未能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时,就会产生外部性。1968年,哈丁(Hardin,1968)发表《公地的悲剧》一文,描述了在一片向所有牧民开放的草地上,因每个牧民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草地被毁。将“公地的悲剧”推广开去,就成为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即外部性概念。
一般说来,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又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如外部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对于影响者而言是不利的,这种外部性就称为负外部性,或说外部不经济性。反之,副作用相对于受影响者而言是有利的外部经济活动,则称为正外部性或者说外部经济性。
1.2循环型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现实经济生活中,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上,都存在对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消费行为,它们造成的废弃物排放、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损害,并不由这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承担,从而使得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加速了负外部性的形成。大量负外部性经济活动的存在,会诱发人们过度消耗资源环境要素,来尽可能降低自身的生产或生活成本,从而阻碍循环经济的进程。
而就循环经济而言,其正外部性可以表现为某经济个体研发或应用某种循环型技术,从事某种循环型经济活动,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节约了自然资源,或通过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再生性资源的培育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但同时,以资源节约和减物质化为导向的生产成本,可能较市场的平均生产成本要高,尽管这些经济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能通过市场让循环型经济主体获得。因此,长久如此,会让此类循环型经济活动主体失去动力,循环经济的发展会变得举步维艰。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的现象,它将导致市场失灵。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边际私人净收益是指厂商增加最后一单位投入给投资者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值,而边际社会净收益是指厂商的最后一单位的投入导致的社会总收益的增加值。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存在差异,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
当存在负外部性时,经济主体会生产(或消费)过多产生负外部性的物品。例如,由于煤矿开采所负担的私人成本主要是原料、劳动力成本以及设备的折旧等,而对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和景观质量下降等负外部性影响,主要由社会承担,包括由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我们假定某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为X,产品价格为P,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X),C’(X)>0,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负外部性影响(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为D(X),D’(X)>0,即企业的产出水平越高,意味着社会的外部成本越大。该企业希望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由上式推得,企业在不承担外部性成本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的最优条件是P3=C’(X),即产品价格等于企业的私人边际生产成本。
而对于全社会的收益最大化而言,即社会收益最大化的最优条件是P3S=C’(X)+D’(X),可见,当考虑企业造成的负外部性影响时,产品价格P3S>P3。显然,此类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偏低,并不能反映资源或者产品实际稀缺的程度,从而产生资源配置的低效,难以遏制对资源和环境的滥用行为。
同样,通过供求平衡图(图1),也可以对负外部性造成的产出水平扭曲进行解释。经济效率要求最佳的产出水平为边际社会成本(MSC)和需求(D)相交时的产量,由于存在负外部性,边际社会成本(MSC)高于边际私人成本(MPC),它们分别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点Qo和Qe。因此,企业实际的产出水平Qe要大于社会要求的最佳产出量Qo,出现生产过剩。
反之,循环型经济活动中正外部性的存在,致使经济主体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不足。比如,有人种植的用材林,可以提供景观效益和生态服务,但是这部分收益是外部收益,不纳入生产者的私人收益,图2给出了在正外部性条件下的产出水平,图中S是供给曲线,MSB是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它是私人边际效益与外部边际效益之和,位于私人边际收益曲线(MPB)的上方(边际收益符合递减规律)。由于外部收益不纳入私人收益,因此,对于生产者而言,市场均衡发生在产出水平为Qe时,即私人边际收益曲线(即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的一点。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最佳的生产水平是Qo,显然Qe小于Qo,而且与Qe相对应的价格Pe低于Qo点对应的价格Po。因此,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偏离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相对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说,价格偏低,而产出水平过低(生产不足)。可见,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普通产品对环境负外部性缺乏内化机制,循环型产品的正外部性又得不到补偿,造成循环型产品和技术在市场竞争力上的不利地位,从而失去循环动力。表1对循环经济推进过程中遇到外部性问题及其影响进行了大致归纳,可以看到,外部性会导致产品价格结构扭曲,正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不足而负外部性生产(或消费)过度,从而使得资源配置低效,环境友好行为得不到普及,而资源和环境滥用行为则得到激励。所以,要让经济活动朝资源节约和高效率利用的方向发展,其关键就是尽可能遏制外部性的产生,令外部成本内部化。
二、规模经济问题
2.1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或规模成本递减特征的循环型产业
新古典经济理论将企业构造成一个技术上的生产函数:当企业规模均小于市场规模(需求)时,企业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选择本企业的规模。如果不考虑为寻求垄断势力而扩大规模的因素,则企业的规模决定于效率或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这里存在着一个规模经济问题,即一个企业的收益和平均成本会随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在生产技术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新建企业的发展总会出现几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即开始的规模收益递增或平均成本递减阶段,然后达到使企业的效率最高或平均成本最低的最佳规模,最后随规模继续扩大而出现规模收益递减或平均成本递增。
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循环型产业或刚进入市场的循环型企业而言,由于在技术、固定资本等方面的初始投资较大,因此,相对于技术上较为成熟、所占市场份额较大的传统产业,其初始的生产平均成本较高,所占的市场份额又较低,往往处于市场竞争劣势。于是,即便在消除了经济活动外部性的情况下,初入市场而未能达到最佳市场规模的循环型经济活动,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规模,很难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降低至能够与传统产业和产品相竞争的水平。
2.2规模经济视角下的风电产业与煤电产业竞争模型
与传统燃煤发电相比,风电外部成本几乎为零,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②但风电容量系数较低,同样发电量须比化石燃料电厂多2~2.5倍装机容量,因此,在风力发电的成本结构中,初始投入的固定成本如风电设备占总投资的比例非常高,因此风电产业是一项初始投资比例较高的相对资本密集型产业。③相对的,由于运行间期不需要支付燃料成本,风电运行和维修成本非常低,一般占风电机组成本的3%~5%。而且越是大型风电场和风力发电机组,其平均发电成本越低。④可见,风电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规模经济递增特征。
为简化讨论,假设电力市场共有两家企业,分别是风电企业和煤电企业。与煤电企业相比,风电企业进入市场时间较晚,初始固定资本投资较高,且所占市场份额远低于煤电企业。我们假定煤电企业正处于最佳规模,而风电企业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同时,假定风电总成本为TC,TC等于可变成本VC与固定成本FC之和,平均成本AC=TC?q,边际成本MC=dTC?dq>0(TC是发电量q的单调增函数)。
从图3可见,风电成本AC呈U型增长。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当边际平均成本MAC=dAC?dq等于0时,达到最佳规模,经计算,此时AC=MC。也就是说,风力发电量q3为风电的最佳规模。因此,我们可以把从风电发电量0到q3的阶段视为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即MAC=dAC?dq<0。此外,风电获利的基本条件是Pq-TC>0,即风电单价P大于平均成本AC。再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计算,风电的最优价格为P3=MC。
图3风电产业成本函数与规模经济从图3可以看出,当风电刚进入市场时,其平均成本AC远高于边际成本MC。为使利润大于0,风电单位定价必须高于AC。于是,就需要与已达到最佳规模的煤电平均成本AC煤电相比(此时煤电价格=煤电平均成本=煤电边际成本),来看风电产业在价格上是否具有竞争力。这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i)AC煤电>C3,意味着风电产业在达到最佳规模q3之前,只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其价格就能与煤电竞争。如AC煤电=C1,当风电产量小于q1时,风电AC>AC煤电,处于竞争劣势。但随着风电产量增加并达到q1之后,就可将其平均成本控制在低于煤电的水平之下,此时,可选择低于煤电价格而高于风电平均成本的风电价格,使风电产业既有利可获,又能在价格上和煤电相竞争。
(ii)AC煤电=C3,风电产业只有达到最佳规模q3,才能与煤电产业相竞争。(iii)AC煤电<C3,这种情况下,煤电的平均成本始终低于风电。我们假设AC煤电=C2,那么只要煤电价格定在(C2,C3)这一区间内,风电在价格上就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当煤电负外部性成本未能纳入煤电价格,且存在不合理的煤电补贴时,很有可能出现AC煤电<C3的情况,即煤电过于廉价,风电难以与煤电相竞争。换言之,要让资本投向于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前提之一是让具有负外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反映其真实成本,从而令清洁能源的发展具有可获利前景。
其次,当外部性得以系统内部化之后(假设AC煤电≥C3),由于风电的初始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且具有明显的规模成本递减特征,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使风电的平均成本降至能与已达到最佳规模的传统煤电相竞争的水平q1。而在达到q1之前,风电的成本和价格都处于市场竞争劣势。
类似的,许多循环型产业或企业“入市”难,且容易夭折,也可以从规模经济角度加以解释。
因此,针对此类幼稚而有前景的循环型产业,政府有责任通过扶持性的政策和市场工具,来帮助它们达到能够与传统产业竞争的市场规模,从而达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之目的。例如,在风电规模从0到q1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力量予以强有力的扶持,如绿色采购、研发补贴,或通过市场工具调节,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与绿色证书交易,来帮助风电产业达到能够与煤电产业相竞争的市场规模。事实上,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受化石燃料价格提升和国际上对全球环境关注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种扶持性政策,来帮助新兴的风电产业成长,世界风电成本一直处于稳定下降的趋势。在欧洲风能协会和国际绿色和平于2002年编着的《风力12》报告中指出,从1998~2002年,风电的度电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了20%,在许多地方,风电产业已经可以与煤电产业相竞争,并且随着风电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提高,风电成本还将继续下降。
三、贴现和资源跨期配置问题
3.1贴现因素对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许多针对循环型产业、产品和技术的投资或消费,其收益或效用的获得不是即时性的,有一个较长时间跨度的投资回报期或效用享有时间。例如,楼宇业主投资于建筑节能改造,消费者选择购买一款节能型冰箱,他们所获得的节能收益都不是短时期内即可返回的。于是,当进行此类跨期的投资和消费决策时,经济活动主体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当期或下一期的净收益,而是各期净收益之和,同时,必须将贴现因素考虑在内。
简单地说,贴现就是将未来的收益或成本按一定比率进行折现。我们可以引用净现值(NPV)项目投资评估方法,解释贴现因素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所谓净现值,就是在投资项目经济寿命期内,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收益与成本之差)的折现值。其表达式可以写成:
其中,i为投资贴现率,I为初始投资总金额,T为项目寿命期(年),Ft为第t年的项目净现金流,Ft等于第t年的项目收益Bt和项目成本Ct现金流之差。可见,当投资贴现率i不为0时,NPV一定低于不考虑贴现因素的项目净现金流加和。而且i越大,意味着NPV越低。NPV<0,表示该项投资是亏本的。此外,在一定的投资能力约束条件下,即便NPV≥0,理性的投资者在做决策之前,还会将此项投资与其他投资计划相比,选择NPV较大的项目进行投资。
同样,对于一名理性的消费者而言,在选择购买耐用品时或其它含有长期服务功能的商品时,也会将贴现因素引入商品使用全过程的效用或成本计量之中。例如,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在各个时期的花费进行贴现后,再进行消费总额的现值比较。于是,消费者在一定预算约束条件下,做出的跨期消费决策必然受到消费贴现率的影响。
3.2考虑贴现因素的节能产品跨期消费模型
许多节能产品的广告都会通过与普通产品的能效比较,计算某一使用期内使用节能产品相对节省的能源成本之和,并指出由于其节省的能源成本高于产品购买价格之差,因此选购该节能产品是经济合算的。这种总成本核算的思路大致正确,但是现实中,消费决策往往受到包括消费贴现率、消费预算、不确定性、个人偏好、信息完备性等等其它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在此以较具代表性的节能灯泡这一产品为例,通过将贴现灯因素引入灯泡跨期消费成本函数,来比较分析贴现灯因素对消费者在节能灯泡与普通灯泡之间进行消费决策的影响。
模型假定:市场上有两种灯泡产品,分别是能源效率较高的节能灯泡(H)和能源效率较低的普通灯泡(L)。消费者根据产品消费总成本(即购买成本与使用成本)的现值,来选购消费总成本相对较低的灯泡类型。在该模型中,不考虑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对产品品牌和外观等方面的个人偏好等因素影响,而且由于灯泡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不考虑个人收入约束。此外,除模型中特别指出的产品差异,两种灯泡产品各方面性能视为相同,提供的照明服务质量相同。
模型参数:
Pi:灯泡购买价格(元),i=L,H;Ti:灯泡使用年限(年),i=L,H;Fi:灯泡年耗能量(度),假定灯泡年使用强度相同,i=L,H;Pt:第t年的电价(元?度);r:消费贴现率。
同时假定:PH>PL,FH<FL。
于是,只有当节能灯泡的消费总成本低于或等于普通灯泡时,消费者才会选购节能灯泡,即我们把V视为使用节能灯泡而节约了的消费总成本,它由灯泡产品市场价格之差(暂且称为短期消费成本之差),以及灯泡使用能源消费成本之差构成(暂且称为长期消费成本之差)。V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决策,V>0,消费者选购节能灯泡,V<0,消费者选择普通灯泡。换种角度,如果我们把消费者对节能灯泡的选购行为视为一种投资组合决策,那么以上分析说明,消费者只有在对提高能效的投资回报率高于资本市场回报率时,才会选择投向节能灯泡。
从上式可以得出结论:
(1)V受到两种灯泡的价格、能效和产品寿命的影响。普通灯泡和节能灯泡之间的价格越接近,节能灯泡的能效越高、产品寿命越长,越有利于引导消费者考虑选择节能灯泡;(2)电价及其波动也会对V产生影响。总的说来,高电价或电价的上涨趋势,会增强节能灯泡的能源节约效应。
(3)V受到消费贴现率的影响。当消费贴现率r较高时,短期消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更为关注,节能灯泡的能源节约效应受到削弱。⑥反之,当消费贴现率r较低时,节能灯泡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节约效应得以凸现,消费者就会把注意力从产品购买价格扩展至产品使用成本上来,加以综合考虑。超级秘书网
关于消费贴现率的计算,我们一般会用较低的储蓄率或社会贴现率来替代,但事实上,由于未来的电价、产品质量、产品寿命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对节能产品的心理贴现率往往非常高。消费者以高心理贴现率衡量节能产品和普通产品之后,就会认为跨期节约下来的电费折现值太低,他们宁可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普通产品。
可以说,以上现象在投资期较长的循环型产业投资与循环型耐用产品消费中非常普遍,阻碍了资源按可持续原则进行跨期配置,这也是造成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如何降低投资和消费此类产品的贴现率,是此类产业或产业能否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关键。例如,通过长期的产业导向和政策制定,持续的产品服务质量提升,资源价格趋于合理化等等措施,来降低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心理贴现率。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投资和消费方式的改变,通过生产和销售业态的优化,来弱化贴现率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按从产品到服务理念构建的新兴租赁业态下,消费者从一次性购买产品到分期购买产品所提供的服务,式5中产品初始价格之差对消费成本的影响就基本不存在了,而且由于购买的是服务,产品的能源消耗等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就会凸现出来,引导消费者的决策。
四、结论
本文认为,外部性、规模经济及贴现和资源跨期配置这三个切入点,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解释循环型经济活动在市场上利益动力不足等微观经济现象,并为相应的市场制度建立和政策制定提供经济学理论依据。
1营销的4P理论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写作论文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营销的4C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写作毕业论文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营销的4W理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写作硕士论文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一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写作医学论文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和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本国国情基础的不同,管理学院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微观经济学》案例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实施步骤和教学效果进行探析,提出了要根据所授的知识和教学经验选择案例、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成绩的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上应进行改革等建议,以期能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对策
1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本校以高鸿业第六版《微观经济学》教材作为授课教材,书中有较多以数学公式和曲线图形,比较抽象难懂,这一现象决定了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效果不好,会使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试图用案例讨论式教学让复杂的内容通过在案例中的应用得以生动呈现,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案例讨论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教师筛选过的、符合章节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教学。具体来说案例讨论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借助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微观经济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其次,运用所学微观经济学定理和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分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增加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但是,微观经济学案例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效果
2.1案例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教师确定讨论案例:寻找知识点案例,例如消费者选择行为分析,结合“受欢迎的自助餐”的现象和“互联网对消费者影响及其给消费者选择带来哪些好处?”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与学生讨论上述案例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有哪些影响。第二,确定讨论形式。首先进行课堂讨论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讨论问题打印在A4纸张上在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组,在纸上写组长和组员姓名,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启发诱导学生运用理论进行思考,简单解答学生问的问题,但是不要细讲,让其自己讨论。第三,小组展开讨论。首先每组讨论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对讨论的案例题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其次根据需要(笔者讲授班级人数均在100人以上),抽取3~6组组长或组员进行汇报发言,每组进行讨论的时间为10~15分钟,回答时间大约4分钟,在此期间其他组可以与之互动。第四,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小组分组讨论结束后,笔者对学生的整体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对同学们新颖的观点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对错误的观点予以引导,还要对学生的疑问做解答,最后以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
2.2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其原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目前教师授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不仅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而且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模式一方面打破了现在课堂师生互动较少的被动局面,这种方法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并且积极发言;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
3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的对策
3.1根据所授的知识和教学经验选择案例
案例的选择不仅要具备问题性,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期能激起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并让学生在看到问题后,能够主动的思考,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中选用的案例要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让学生知道在他们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如大学毕业时面临就业时在“自己创业”和“就业”这两种选择时从经济学理论“机会成本”的角度做出决定,才能做出选择。要取得良好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所选的案例要根据教师的目标来设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案例有多个解决方案。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辩论,从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确保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3.2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案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笔者教授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体会,案例讨论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是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为主,相互探讨和交流。那么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在案例讨论时有的学生难以进入状态,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搭便车”的成分,有的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和讨论,有的同学无所事事,只是观望与等待,或者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冷场的场面。因此教师在讨论时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讨论气氛。比如,讨论:(1)什么是谷贱伤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谷贱伤农的不利影响有哪些?(3)如何克服“谷贱伤农”现象。这要求同学们对弹性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因此,设计的问题应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及热点问题,同时,在讨论中设置抢答环节,对能够不在教师指定回答,能够主动抢答的小组在平时成绩核定上给予加分,这样会更能激发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此时自然就会形成激烈的讨论场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3微观经济学成绩的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应进行改革
微观经济学是管理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本校的微观经济学最终成绩评定是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因此在最终成绩的评定上,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增加日常案例讨论成绩的比重,比如各占50%等等。还有期末考试试卷也要进行改革,试卷中不能只考理论知识,如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要增加案例分析试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此部分应该作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有助于案例老师教学的顺利开展,并达到案例讨论式教学的预期效果。
作者:刘清娟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对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进行了分类,认为案例教学实践中现存的问题有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当、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的案例少、缺少师生互动等,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济学案例教学团队经验不足、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度不强等,提出可以从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案例的编排这两方面入手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最后探讨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案例教学法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或历史事件带到课堂之中,并利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原理分析生活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某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1]。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案例评审型,就是给出案例中的问题及问题评审的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分析;二是讨论分析型,就是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对老师有很高的技能要求,对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聆听者。比如在案例讨论中,老师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笔者自身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经验,总结了以下两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形式。一种是现实性教学案例,即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以及有关经济的时事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经济事件掌握经济学知识。另一种是历史性案例,即通过对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经济学领域的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理解经济学原理,比如在讲完赋税的归宿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1990年,美国国会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皮衣、珠宝和豪华轿车这类物品通过了一项新的奢侈品税[2]。这两种教学案例应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二、案例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总结以及与其他经济学专业老师的交流探讨,发现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当
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片面的认为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入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讲解就是案例教学。然而案例教学不仅仅包括举例教学法,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还包括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独立思考,并非仅仅只是举例子的教学手段[3]。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平衡,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问题:一种是过分强调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相对其他学科理论性较强,涉及到大量图表和公式的推导,这使得理论知识讲解占用了较长时间,压缩了案例教学的课时。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占用的时间过多,使得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时间被压缩。教师把握不好案例教学的环节。在案例式教学环节将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使课堂处于“放羊”状态,这种脱离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弊端,使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出现的偏差。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2.案例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案例的选择、整理和分析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例如案例的选择没有与最新经济动态和政策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不能达到协调适应。案例的选取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等的内容,缺乏专业性的审视和洞察。二是教师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直接使用国外相关案例,比如在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讲解时,大多数老师都会引用吃馒头解饿程度的例子,随着吃馒头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解饿程度也就逐渐减少,这样的案例比较陈旧,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3.本土化的案例少
在我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案例几乎都是基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微观经济实践编写的,还没有形成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的教材,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大多都来自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这些案例虽然都能很好的反映相应的经济学原理,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难度,这就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4]。比如对经济资源稀缺性进行讲解时,多数教科书上直接引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这两种商品虽然能够说明相关原理,但大炮和黄油不切合生活实际,这样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有充分的主导地位,在案例的讲解、问题的提出以及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状态,虽然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实际案例,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来,从而没有完全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2)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首先,教学案例过于陈旧,或者完全引用国外案例,使得学生不能切实感受到该经济现象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从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束缚性。案例教学法并不只是教师对于某个现实案例的讲解,而是需要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真正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的总是固定的一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从案例的选取、分析和总结都由小组中某一个或几个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三、案例教学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性,因此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没有投入相应经费保障和网络服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教学文件对案例教学予以支持,进而导致案例教学的相关设备投入不足。一般来说,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多媒体的应用,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运用经济学软件,也需要对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但是由于学校对于案例教学法资金投入有限,导致相关设备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我校教师讲课用的电脑不能访问互联网,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质量。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较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比较费时费力,加之学校没有相关的考核政策,因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的积极性会受到限制。
2.经济学案例教学团队经验不足
微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相应的现实案例完美结合起来,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效果的能力。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微观经济学讨论式案例的编排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比较费时费力,这也是阻碍案例教学法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3.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度不强
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面临着与现实中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面对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教师在授课方面有一定难度,既要让学生记住相关图表公式,又要通过一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其实际应用,在这两者的权衡过程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5]。并且在上课时所列举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做出理论上的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素材,但是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现象的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当加强关于中国本土化的微观经济学案例研究,使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四、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手段
1.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故事性案例。故事性案例是指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某个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某章的开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章节的讲解,也可以穿插在本章重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强化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需求的价格弹性时,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说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没有用我们生活中十分形象以及实实在在的例子即现实性案例来说明,学生就可能会理解不透彻,感觉生涩难懂。到底什么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呢?比如现在风靡全国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活动,这个活动想必大家都会在淘宝上购物,而在“双十一”这一天最大的消费人群是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抛出问题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案例的讨论中来)?大学生是没有收入又有很强的消费需求的人群,因此他们更加关心商品价格的变化,他们会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增加购买量,而在价格上升时明显减少购买量,也就是说大学生有很高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在“双十一”商品价格相对优惠时,大学生就成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主力军。另外,通过经典的经济学小故事和历史故事来讲解经济学相关原理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通过为什么会产生“口红效应”来说明,“口红效应”是说在经济有下行压力时,口红的销量反而比正常年份增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讲解均衡价格形成时,可以引入黄牛票贩子的案例,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同时价格又受到管制,实际交易价格低于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从而催生票贩子的产生。故事性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教学形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故事性案例的引入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但是课堂以教师为主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2)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是指教师在讲解了某个知识点之后,通过将现实中存在的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并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给出最终的解释或解决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将案例材料及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课下的讨论和准备,将最终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在讨论式案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把控,将主导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述了价格弹性的相关概念之后,可以通过国家限电方案来讨论为什么国家在过年等节假日用电高峰期控制居民用电量时,不需要其他限制用电量的手段,只需要适当提高电价即可达到限电的目的,这是因为居民对于用电量的价格弹性加大,适当提高电价,会使居民在保证正常生活的用电情况下减少电量的使用。通过讨论式案例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价格弹性的理解。在讲到税收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我国营改增给各行业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3)辩论式案例。要全面掌握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可以采取辩论式案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案例相对于故事型案例和讨论式案例来说,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首先,辩论式案例的开展需要建立在知识点较为综合的案例之上,选取合适的案例之后,学生需要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最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使学生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够增强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不同市场的类型时,可以让学生探讨2007年发生的兰州拉面涨价事件,拉面行业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但同时对于兰州人民来说拉面是每日不可或缺的主食,提价会带来重大的民生问题,不提价又会扰乱市场秩序,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兰州拉面价格呢?通过抛出问题让同学在探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但是辩论式案例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适合辩论的素材,还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另一方面,辩论式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花较大精力做准备[6]。因此,辩论式案例教学可以在微观经济学的所有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组织一次,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案例的编排
(1)可以将故事型案例安排在每章的开始,用来引导学生进入本章正式内容的学习,由于是导入型的案例,因此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贯穿全文。要通过导入式的故事型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章要讲的内容与哪类经济现象有关,并且要涉及到本章的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了让学生巩固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可以在每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到两个故事型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之后,用与相关理论知识对应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要注意主次,引入的故事性案例的数量要适当,太长或太多都会对理论教学时间造成影响。(3)在每章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编排一个讨论式案例,增进学生对于整章内容的宏观把握和理解。讨论式案例要与本章的重点内容紧密联系,并且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密切关联,目的是让学生培养运用本章知识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大作业的形式编排一个辩论式案例,将经济问题引入到课堂讨论中,老师也应该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五、案例教学法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案例素材的收集过程中,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并且要能够反映当前国内国外经济发展热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经济动态[7]。在确定案例设计方向之后,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所对应的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设计,清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适量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握好理论教学时间和案例教学时间的度,要明白案例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因此在案例设置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质量,而不是案例的数量[8]。(3)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与相应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并通过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完理论部分后,可以利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截取相关视频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观看,如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新闻。在播放前,先提出几个与本节课所讲相关的问题,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综上所述,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应该针对不同的经济学原理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并能够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各个方面充分考虑,才能够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科学应用到《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杨冬民 王倩 亢佳欣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经济新常态下,其教学应该结合地方院校转型思路进行改革,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法单一等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实验教学
一、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经济学教育也处在关键性的转折时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培养面向市场并为市场服务的人才是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且更加多元化。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二次就业能力。但在短期内,却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给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重,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常常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内容广泛、前沿性强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也应当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国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案例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了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等概念。二是利用复苏情景的方法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及课堂互动有显著作用,能够弥补案例研究的部分缺陷。三是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经济学实验来解释和检验微观经济学理论,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的大力倡导。诸多经济学家也针对“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检验”“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柠檬市场”“公共物品搭便车”等问题都设计了精巧的课堂实验。国外的研究为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实验软件和实验平台建设也为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出国内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和实验,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增加,促进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改善。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微观经济学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授课内容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来源于微观经济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市场机制、需求、供给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内容难以理解。国内教材编写内容偏重于理论方面,概念、公式多,案例缺乏,习题也偏重于理论。碍于授课时间和实践条件等原因,学生经过讲授式学习,仍不能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和能力。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能应用所学理论。如何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又让学生有所收获,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经济学素养,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
(二)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都比较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知识保持率最高的是主动性学习,模拟实际案例,主动做事和参与的有效率高达90%;讨论和演讲的知识保持率达到50%;如果仅是被动听讲,知识保持率仅为20%。改变传统的听讲课堂,教师设计以探究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和自主性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可有效运用web3.0分享与参与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背景,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以项目汇报演讲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和讨论。目前各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还可借助实验室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的传播、人的认知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培养目标清晰,学科设置在不同学习阶段差别化特征较为明显。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等名校课程的设置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相比之下,国内地方财经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面对层次、基础、目标各不相同的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渐次提高的特点。其次,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学科和理论发展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以问题分析为导向,以能力培养和鼓励思考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国外经济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丰富,一年级多为通识教育,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课,在随后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将系统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目标定位细化,如斯坦福大学强调三项目标定位:熟知现代社会各类经济现象、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技能、具有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才能。相比之下,我国各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较少,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与授课方法改进
(一)课程目标定位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即基于经济人假设,在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选择。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中,应始终贯穿着对经济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各种现实,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运用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直觉为主”指的是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经济直觉”就是一种用经济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了解基本原理,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应该把重点放在培育经济学直觉上,对其经济学素质的构建将大有裨益。“工具为辅”指在强化经济思维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必要的数理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分析工具。但是与经济思维相比,数理工具处于“辅助”的地位。“突出实践”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把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从“黑板经济学”到“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飞跃。
(二)综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还原到现实经济生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案例、实验中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方法。
1.以复苏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采用“复苏与再生”情景法,选取经典和成果案例,结合环境、结合情景和结合演化三部分构成,设计“模拟表演”“模拟设计”,把交易过程再现,尝试生成和测试案例,尽可能使案例研究结论贴近现实,加强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与分析。在案例的选取上应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设计案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众多经典案例,但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会让学生觉得脱离现实,说服力不强。从报刊、网络上选取当下新闻热点为案例,取材于日常生活,又能反映热点问题,本土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在体现知识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表现出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如以春节期间购买回家火车票的案例,增强学生对需求规律及需求、供给弹性的理解;以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变化的案例,体现价格歧视和消费者剩余的理论分析。以情境复苏法进行案例分析,还原真实经济情境,理论与所设的经济情境相呼应,激发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增强对经济情境的思考和体验,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使得微观经济学教学回归真实世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敏感性,又锻炼了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2.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运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游戏中深刻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国内诸多著名研究型大学也纷纷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通过实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反馈,改变被动式听讲的单向信息流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研究潜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我校的经济学综合实验课堂上,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市场竞价销售等环节实景模拟参与某个产品的生产、买卖过程,对市场竞争中价格机制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及背后的深刻原因有了亲身体验。通过模拟实验启发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深入思考,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是未来经济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和条件,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独特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法的思路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清晰多层次教学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衔接的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力求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并重结合,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接轨,培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式学习改变大学学风,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创新性实践人才。
作者:赵怡虹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经济学论文:农业经济学院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觉得真是收益良...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知识产权约束 【摘 要】中国“入世”以来,知识产权争...
产业经济学论文:试论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二者的关系 [摘 要]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年轻分支。20世纪...
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柔性管理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经济管理中也开始运用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摘要:红山湖是综合功能的水力开发枢纽,但...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农行支持“三农”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 县域经济作为“三农”的具体承载者,其发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