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时间:2022-06-11 08:38: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小学科学实验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实效

一、在交流中生成方案

科学教学中,脱离了外显的动的探究,内隐的思的探究就显得生命力不足;没有内隐的思的探究,外显的动的探究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动与思互生互动,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外显的动手活动,更要关注内隐的思维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制订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实验计划、全班形成实验计划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验计划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形成实验计划,在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情绪,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为提高实验的实效性提供保障,为学生在实验中提升科学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时,我适时提供材料(每组一个酒精灯、两块小岩石、一把木质镊子、一盒火柴、一个烧杯、水),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时学生取长补短,如生1:实验前先观察岩石的模样(师:对了,这是个对比实验,实验前后都应观察岩石的模样。)。生2:实验时把岩石放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再放水里冷却。生3:要反复几次实验,这样看到的现象才明显。生4:岩石如果有裂缝或者掉小碎块,就可以证明冷和热会改变岩石的模样。生5:实验完后观察岩石的模样,填好记录单(我及时表扬:你是个细心的孩子,懂得提醒同学们要及时做好记录。)。接着根据刚才形成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实验……这样教学,实验计划来自于学生,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于明确了实验步骤,学生有效地得出了实验结论,智慧的火花在实验中迸发。

二、在实验中亲历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亲历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反思实验过程,水到渠成地理解科学概念,这样获取的科学知识记得更深,记得更牢。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学生做“使物体发出声音”实验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时,有的当材料员,有的当实验员,有的当汇报员,有的当记录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工有序地动手实验。汇报时,有的小组用拨动钢尺发现钢尺由于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用拨动橡皮筋使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用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发现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泡沫,通过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发出了声音……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分工合作,都亲历实验过程,亲历感受制造声音,提升“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概念的过程,课堂呈现智慧共享,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动态生成场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亲历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作者:尤金田 单位: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前准备

1、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安全性为第一

教师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将隐患消除在准备阶段。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问题,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就要注意。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和说明,消除安全隐患。但教师不要怕完成不了实验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些实验,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进行探究。例如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师在提供了装满红水的小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来观察受热和受冷后的变化,强调一下实验安全问题,具体过程教师并不干预。

2、实验活动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在实验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精心准备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固体和液体》一课,选材就要选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鸡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条件下固态和液态可互为转化,实际它们在常态下是液体,然后把它们放到水中沉浮观察,进一步知道它们的一些性质。糖、盐、泥土在水中可分解,还可通过一些手段重新分离出来,这样更有趣,从而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科学性质。有时还要提前对器材作必要的处理,如潮湿天气做摩擦起电的实验,要事先烘干实验器材,想办法保持实验现场的干燥等。《肥沃的土壤》一课,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重点是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状况。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要选择好在潮湿、肥沃的泥土,人不要过多地去动泥土,以免影响蚯蚓的正常活动,或者教师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湿肥沃的泥土,让它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后,翻开泥土观察,对比蚯蚓活动前和后的泥土变化体现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3、观察活动的材料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选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科学现象,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寻找一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活动材料,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们》一课,选取的植物最好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学生在市场上或日常生活常见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选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长,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长情况,北方的苹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种植。通过活动把内容记好日记,并能结合当地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课,教师要告诉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在当时的季节和当地是易找的,能使学生容易找出两种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植物种类。如选择成熟的玉米与水稻,学校里较多的树和盛开的花,对比更强烈。而选择韭菜和刚出苗的小麦,本身易混淆则不好比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植物体内有丰富的含水量,可要选择比较容易挤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红柿、萝卜等,从而能引发学生想办法解决水的来源。《认识液体》一课,做液体的流动快慢的实验,要选择黏稠度区别比较明显的不同液体,如食用油、水、牛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动的快慢,认识液体这一特点。

4、实验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样性

首先,在归纳事物本质特征时,要选取多种代表性事物,提供足够证据。例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一般一个地方的范围是一种土壤。为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外出的机会在不同地方采集不同的土壤,有机会也可带学生多去几个地方,选取不同的土壤,观察认识不同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才能分析不同种类土壤的差异。《纺织材料》一课,纺织材料有柔软性、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要让学生选取多种不同的纺织品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纺织品的多样化然后展开发散思维,想象设计未来的衣服样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总之,科学实验准备材料,是科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教师之间的材料交流使用,发动学生收集,教师平时的积累等,做好科学实验课前准备,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启仟 单位: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课问题

在2009学年度下学期,我曾执教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光》一课,当时听课的是我们县教研室的人员、镇教研室人员、所有科学课教师。这节课有分工、有合作、既有学生动手,又有教师动手,一节课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课后评课,自以为很优秀的这节课没曾想到被评为中课。在交流时,评委的肯定与表扬是有的,但最多的还是给出了意见和建议。这节课目标定位模糊,课堂虽热闹,但比较低效。课下评委问了很多同学,这节课你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大多数同学只是摇头不知道。还真有这么巧的事,在时隔几年后的今天,我看了《山东教育》上的一节课,几乎和我那节课如出一辙,课题虽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目标未落实,效率不高。说到底,以上状况直接导致了小学生较弱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进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验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揭示自然规律,就必须加强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的能力。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不要怕麻烦,耐心指导学生做,分小组做,并且达到人人会做的目标。我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实验应当突出它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很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说到底就是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2.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拓展实验的空间实际上就是把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它的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比较充分,形式又多样化,又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乐于开展科学小实验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便可以自主发展,并能在宽松自如的气氛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验了,也许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创设比较良好的实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1.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好像在家中、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一样。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乐于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将动手操作进行完整,要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形成书面文字,比方说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哪些同学合作参加了,用了什么仪器,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是怎样的,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最后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写得太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写上自己的真实想法

3.不要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操作要有一定的目标性,盲目而杂乱的课堂实验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

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要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认真,并懂得科学探究实验是有趣而新奇但又严肃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去动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自由探究。学生能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四、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或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分工为了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让小组成员一荣俱荣。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不同的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但经过特别的加强训练,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还有一点,我没有把它当做第五点,也没放在第一点,我把它单独列出来,也表明了我对它的重视。科学实验课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导入新课这一步,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人总认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导入新课尤为重要,而对于常识课,尤其对科学实验课的导入新课并不重视。

我认为持这种说法的教师可能没有亲临教学第一线,或者说亲临第一线但没代过这门课程。这样说可能有些过重,但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发现科学实验课导入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语、数、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顺利进行能为科学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四、五、六年级的科学课我都带过,“1+1”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它等于几,我也不管它与本堂课的内容有关无关(我认为导入内容与本课内容无关也无妨),这四个不同程度的年级的学生我都问过,可想而知,不同年级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同学会很自豪,高年级的同学会很不屑,初、高中生可能会迟疑,如果你问大学生或者教授,那他可能就会很吃惊“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好好研究”。我常常以此导入,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一线教师的教与学对科学课中的实验课教学的落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没有推脱,没有气馁。我们要知难而上,顺势而为。可喜的是在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镇的学校领导及镇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我们的小学常识课,尤其是科学实验课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镇的科学课教师在全县的讲课比赛中年年获奖,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学生的成绩也在逐年稳步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普通教师说的话就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话、套话,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们只会以满腔的热情去谱写我们农村的落后教育。领导拭目以待,我们教师、学生家长也都在拭目以待!

作者:苏浩 单位: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综述

一、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实验时间过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只在乎讲解进度,小学生的实验时间也被缩短,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有时候小学生还没做完实验,没看到实验现象,由于时间不充裕,被迫停止实验,实验过程过于匆忙,只表现于形式而不注重结果,使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老师的实验指导过于详细。在进行实验操作前,老师将方法、步骤等都讲解得很详细,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讲解去操作,没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失去对实验的兴趣,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

1.培养小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老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鼻等各感官协调合作、共同参与,使小学生明白观察事物不是只能用眼睛,其他感官也可以参与“观察”。

2.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中,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掌握实验技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科学术语的掌握。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时期,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运用科学术语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术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的能力。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得知识,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通过主动提问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5.结合学生能力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小学生能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处事能力。

三、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1.基本实验。这是科学实验的初级阶段,先向小学生展示在科学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基本设备和仪器,学生需要认清实验时要用到的基本物品和材料,并能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经过这个阶段的实验学习,小学生可以对实验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并能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方法,目的以及步骤,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在老师示范过程中,清楚实验的观察对象,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对象。

2.基础实验。是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对小学生已经掌握的重要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的实验部分。通过实验,小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讲述实验的要点、方法、目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对简单的图标和文字资料进行讲解和说明。

3.有关社会生活的科学实验。当小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前面的基础实验后,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实验来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自己制定实验计划、方法、步骤,通过自己的实验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实验选材方面需要做到经济、环保;所进行的实验对象要在自己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实验操作。

4.科学探究实验。这已经达到科学实验的最高境界。通过以上实验教学,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也拥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这个阶段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身边不清楚的问题提出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假设,直到实验成功。国家的发展立足于教育,从小抓起,着重培养小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孙立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第四小学校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中的材料准备

一、优化实验方案精简所需的实验器材

我们常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方案繁杂所需实验器材较多实验材料准备起来困难、麻烦。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达到同等探究目的的前提下更换材料或者实验呢?变“为实验而实验”为“为探究而实验”。如在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这一课中,为了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役计了在直尺上悬挂两个气球的实验,同步用不同的方式摩擦两个气球使气球上带上电荷再靠近两个气球观察现象从而得到实验结论。在这个实验中需要气球、棉线、丝绸、毛皮等多种材料而且还需要对气球吹气、悬挂、摩擦整个过程复杂淮备工作较多而且对环境要求较高。实验室我们可以把气球换做生活中常见的塑料泡沫,并直接把它悬挂起来,再摩擦、靠近、观察,过程就方便得多了,也达到了同样的实验效果,并且塑料泡沫非常常见岸生可以自己准备省去了教师的很多准备环节。

二、充分调动学生准备材料的主动性

我们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来源于生活肩的材料可以完全由学生准备。我们尽量让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启行准备材料。如凤仙花、油菜、蚕、各种不同的种子、植物的根、各种宕石等。这些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身边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不同实验材料分类存放便于下次使用

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在精心准备完一个实验材料后就会随意丢弃下次教学时又要经过收集、准备这样的重复过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我们可以在第一次收集、使用后按照“年级一单元一课程”这样的模式独立存放起来便于其他教师或自己的再使用而且在使用时还可以对上一次的材料再更新、再优化。

四、一物多用尽显其能

我们有时准备的实验器材并非只有一个用途启也可以用于其他实验中。如四年级下册一单元中《简单电路》中所使用的各种电路小元件也可以用在《点亮小灯泡》《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中。再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待检测的铜片、塑料片、铁片、瓷片等也可以用在五年级下册二单元《传热比赛》中的“谁热得最快,’中。这样一物多用显示了材料的多种功能更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我们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科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想全、想细、敢于创新通过优化使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赴它们在我们科学教师手里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启蒙工具。

作者:赵静 单位:陕西省汉中洋县南街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思考

一、合理选择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通过对合适的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使学生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材料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使用的,教师应当精选最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彰显科学原理。如教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时,对岩石标本的选择要下工夫。从颗粒、颜色、层理、软硬度、光滑度、是否透明等方面考虑,使提供的岩石标本涵盖大理岩、板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石灰岩六类岩石的基本特点。又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选择乐器类实验材料时,有目的地选择吉他、小鼓、锣、笛子等发声方法和原理不同的弦乐器、打击乐器、金制乐器、管乐器。像这样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材料组织实验,有利于学生建构正确完整的认知结构,符合概念建立应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怕勺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贴近生活,效果很好。选取全面、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加强小组分工合作

1.实验探究要有明确目的任务和活动要求

探究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得漫无目的。虽然有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但不能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在组织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和目的,知道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并以适当的激励语言激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探讨的主动性。我觉得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在课件上黑板上写上学生要探究完成的目的和任务,或是要验证的假设和注意的事项。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指引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按正确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标的完成就没有保障,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相反结论。小组探究活动前有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或演示实验方法,步骤。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什么方法对它们加以比较等问题,同时把收集一瓶纯正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的过程方法用图文形式在课件中展示给学生参考,达到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合理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这些角色可以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可以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具体任务事项要落实到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在组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学习情况,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化解难点,使探究顺利进行。

三、组织交流汇报,引导实验现象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教师可以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实现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实验后让学生交流竹签在新鲜的空气瓶里和呼出的气体瓶里燃烧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明确燃烧的时间不同,然后出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成分的对比表格,让学生提升认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比较含氧气较少,二氧化碳较多。

四、重视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促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实践中探究科学,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特别是经过实验后,及时出示一些与实验结果联系紧密的例子或问题,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科学的重要,对后续的学习将产生很深的影响。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又如教学《种子的萌发》时,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实验、交流、总结后,可以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

(1)插秧前,为什么要把稻谷种子浸泡后堆起来,用稻草盖几天后种在地里?

(2)为什么粮食必须晒干后才能入库贮存?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他们当然就乐于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

作者:鞠荣庆 单位:江西新建县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基本是黑板上画、嘴巴上说

本来,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动手做分组实验。此外,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走进树林、走进草地、走进庄稼地观察了解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这样,就能达到前面所说的目的。而现在的状况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嘴上说实验,学生背实验,这和前面所说的目的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2.对于实验教学情况学校没有实查

在进行教学工作检查时,检查组找来教务主任,了解开课设节情况,汇报的情况都是按文件、按规定开课设节,看课表也有科学课,数量也是足额的,查实验开出情况,文字记载都有。看来,科学课的教学基本没问题。然而,当检查组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再了解实验教学的情况,又会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先拿出科学课本问学生,这个实验做了吗?学生答,做了,又问那个实验做了吗?又答,也做了。看来,实验教学真没问题。然而,当我们拿出仪器,让学生重复他们所说的做了的实验时,学生傻眼了,他们说不出仪器名称,更不能重复实验过程。那他们为什么说做了实验呢?经详细了解,学生道出了实情。原来,为了应付检查,教师统一交待说,课本上的实验如果有人问,就说都做了。当我们再和教务主任交流时,教务主任说他们也知道实验教学的真实情况,但教师要么是年纪偏大,要么是兼课教师,要么是新上岗教师,要真上实验课有难度。此外,开展实验事前要准备,事后要归还清理仪器,教师觉得很麻烦。我们提醒:做实验不是有实验教师准备吗?教务主任告诉我们,实验教师都是兼的,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

3.实验教学纳入绩效考核力度不够

学校为了正常有序运转,制定了各种制度,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各种值班等,期末或年终对照制度,对应逐项检查,扣分加分与绩效工资挂钩。而实验教学搞不搞,对绩效工资的影响微乎其微,更不要说与职务晋升、评先评优有联系了。有了这些理由,哪位教师还愿意搞实验教学呢?

二、加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1.领导要切实提高认识

这个“领导”有三层含义:政府领导、学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政府领导要管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在“普九普实”阶段,这一点基本到位了,但更要从宏观上过问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要督促学校部门领导查一查学校实验教学这些“小”事情,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不能追求短期的投资效果;学校部门领导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是否开展,有没有效果,效果好到什么程度,关键在学校部门领导,因为具体的制度、奖罚的措施,都是从这里出台的,执行操作这些制度措施也是在这里实施的。可以说,小学实验教学没有学校部门领导的真抓实管,光靠科学课教师的自觉性,要想落实实验教学的确有难度。学校部门领导要制定实验教学制度和措施,更要有真检查。对实验教学,会上要强调,会后要检查,期末年终要总结,实验教学的效果要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务晋升、评先评优挂钩,要组织培训实验教师,提高他们的实验教学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或更大范围小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学校领导处于操作执行层面,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领导就是一线教师,有双重身份,既要贯彻上级的制度措施,又要在教学中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在操作执行制度措施的过程中,要多从正面鼓励科学课教师上好实验课,协助教师做好实验,解决科学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表扬实验课上得好的教师。在执行制度时要人性化操作,让教师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好每一堂实验课,为实验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2.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

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师第一学历普遍不是很高,受过实验操作专业训练的更少,要想上好科学课,必须过好实验操作这一关,怎么办呢?途径有两条:一是自学充电,二是培训提高。加强农村小学实验教学,县级教育部门要安排教师到进修学校进行学科知识、实验操作的专业培训,要依托本乡镇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同时,还要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为教师引路,提高科学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教师的自学、培训,学校要在经费和时间上给予支持。

3.实验仪器因地制宜,重点配置,提倡就地取材和自制

小学实验仪器配备有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农村小学如果都按这个标准配备,难度大,“普九”以后,虽然配备的力度大,配备的仪器数量多,但按标准查差距还很大。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农村各校要在有限的经费范围内精打细算,根据本校的规模重点配置。建议小学的仪器配置不要分科,按通用仪器、专用仪器两类配置,优先考虑通用仪器,其次考虑专用仪器。通用仪器使用的频率高,而对于专用仪器学校要量力而行,尽量配置。目前,仪器配置的现状往往会让科学课教师以仪器配置不全为借口,不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这需要学校领导鼓励、督促教师围绕所做的实验想办法,能替则替,能代则代,对于简单的仪器则鼓励教师自制,小学科学实验中用到的材料都很普通,农村小学一般都能找到,至于观察实验中用到的小动物、植物则可以实地观察。在小学实验仪器配备中,教师要摒弃“高、精、全”的想法。

4.用制度保证小学实验教学切实开展

农村小学条件差,人手少,主管的上级部门多,每个部门都发有相应的规定、制度,汇集到学校就多了,检查也多了,对于制度及检查,学校领导先恐惧,再松懈,然后应付,最后也就找不到重点了。其实,学校工作的重点说一千道一万,那就是“教学”,小学科学实验也是教学,应成为小学领导管理工作的重点,并制定相应制度。实验教学有了制度就要有检查,检查的结果要和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检查结果一样,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直接影响绩效工资、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只有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教师才会真正重视实验教学。

作者:卓尚位 单位:湖南省慈利县通津完小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课堂

一、引导设计法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并不等于教师就不管了,教师要发挥课堂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交流和讨论。引导设计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在全班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出一个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实验的方法。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教者就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如“100毫升的水是多少?是否用量筒量还是用有刻度的烧杯?食盐又是怎样取?是把一大包盐倒在杯里,还是一份(一勺)儿一份(一勺)儿地加?一份(一勺)是多少?一克、两克还是五克好?是否搅拌……”这些都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清楚,然后再制订一个研究计划,学生再根据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空气和液体等物质不一样,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如果用瓶子装,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我们又看不见空气,怎么办?怎样才能看到瓶内的空气往外跑……”通过研究、交流、讨论等,最后制定出一个可行方案进行实验。

二、仪器提示法

在学生懂得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后,对仪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技能,知道一些简单仪器的操作。仪器提示法,就是教师在实验前根据预案,估计学生实验时可能要用到的实验仪器等摆放在实验准备桌上,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选用必要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简单电路》一课时,只要你给每组学生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材料及实验要求,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如果再给每组学生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学生就能连接成两种电路(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通过比较得出哪种是串联、哪种是并联)。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水、空气等一些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为学生提供“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和水,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及要求,就知道在加热前,铜球是能够通过铜环的,当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铜球是否还能通过铜环呢?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试试是否还能通过铜环,结果铜球不能通过铜环了,将铜球放入冷水冷却后又试,铜球又能通过铜环了。(这里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用手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等。)

三、放手实验法

放手实验法(危险实验除外),就是教师在实验前不作任何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情况,自己进行调整。再根据实验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小结,从而获得知识、经验、能力或者验证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知识来自于学生亲身实践中,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能确信其可靠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而提高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技能。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当学生知道怎么样才是溶解后,再做“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个实验时,你只要提供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等这些材料,学生根据课本及表格内容,自然就知道怎样做这些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交流、归纳、小结出哪些物质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电磁铁》一课时,教师只要提供学生大铁钉、导线、大头针、电池、指南针等材料,学生就知道怎样制作电磁铁,接通电源后,大铁钉的两端都会有磁性,会吸引大头针。碰到指南针时,发现钉尖或钉帽会和指南针的南极或北极相吸(电磁铁也有南北两极),再和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对比后,就会发现为什么我的电磁铁的钉尖是南极而你的电磁铁的钉尖是北极,原来是我的绕线方向不同(或我的电池接法不同),从而得出电磁铁有南北两极,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导线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接法有关。

四、结语

总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探究“自学课本法、引导设计法、仪器提示法、放手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知识(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等技能。

作者:聂有礼 单位:福建省武平县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对小学科学实验的科学性问题研讨

一、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却忽略了其科学性

在教学中是分三个层次来说明的:①由生活中用筷子搅拌引出实验室用玻璃棒搅拌(同一水平上的介绍)。②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应用上思考两者的适用性。可以介绍两者本身的性质差异,一个是木制,一个是玻璃的。学生了解到木制品虽不会摔碎,轻便,但易腐蚀,有吸附性。玻璃虽易摔碎,稍重,滑手,但却耐腐蚀,吸附性弱。无论是从实验效果还是科学规范来看,玻璃棒都胜过筷子。③玻璃棒是为科学实验专门制造的,筷子是为吃饭专门制造的。虽然他们在特定情况下都还有其他功能,但是我们在从事严谨的操作时,最好选择特长功能就是所需功能的器材。也许我们会认为反正在小学阶段也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异,只要生活化的实验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回家也会主动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做探究,就不必用那些规范来过早束缚他们。

看上去是这样,但事实是,抱着这种想法会把生活化等同于浅显化、自由化。随意的材料和不规范的操作会带来不尽人意的实验结果。若没有良好的实验效果作为激励,学生的探索的积极性会被慢慢消磨。而且,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来分析,他们更倾向于“有游戏规则的游戏”。所以,无须担心科学规范带来的死板。只有知道了规则带来的好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所以,作为科学课,教给学生一些标准化仪器的用法,让他们熟练地使用到各种实验中,本身就是不需回避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我是小小科学家”的自信与自豪。

二、实验情境缺乏实际意义

如《食物的消化》教学片段:(分发实验材料:白面馒头,碘酒溶液。)师:大家喜欢吃馒头吗?生:喜欢。师:请大家品尝一下吧。(学生伸手欲拿馒头。)师:哎,等一下!大家的手干净吗?(学生一愣,看手。)生:要先洗手才能抓着吃。生:手上有很多细菌的。师:平时大家用过碘酒吗?它可以帮我们杀菌消毒。(教师指导学生在手指尖上涂抹碘酒,然后学生用手抓馒头。)生:啊!馒头变黑啦!生:是变蓝了!师:这样的馒头你还敢吃吗?(学生摇头,有好奇为什么变色的,也有因为没吃到馒头略显失望的。)教师想用“吃馒头”来巧妙地使学生无意间发现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科学现象,进而引导探究。但看似自然而然的过程却有诸多疑点:第一,学生会在生活中用碘酒当成“洗手液”或水来用吗?第二,碘酒沾在食物上即使没有变色,吃下去安全吗?第三,本来是先“洗手”后吃馒头的,怎么最后又不能吃了?推敲之下,发现教师可能只是为了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承载科学知识,却忽略了这个情境的现实意义。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有时会想当然地认为生活中“不是一定要这样做,但是这样做了也可以”。但事实上“没有人会这么做”。看似有创意,实际上没有操作价值,只是为了上课而设计的。这种现象与当下科学课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有密切联系。在公开课上,很少看到学生面前放教材,大多是一些实验材料和教师自己设计的记录单。在备课时,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各种课程资源,然后整合成一节课的内容。大多数时候,为了跳出教材,为了不与教材重样,有些教师宁愿丢弃现成的已成熟的环节,也要用自己的设计取而代之。哪怕这个设计并不科学。为什么这么辛苦呢?有的说:怎么能用教材上的例子呢?太没创意了,开公开课就是要求“新”。有的说:教材的情境创设不够生动有趣。仔细思量,教材之所以那么安排一定有作者的意图。假如你是细细揣摩后觉得不如意就罢了,但假如你仅仅是因为使用次数多了,没新意了就任意舍弃,那就太鲁莽了。我们要创新,也需要经典啊!所以,我想老师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立足于教材基础,创造性地有根据有理由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而不是简单地以求异为荣,也不需要以“某某化”的模式来生般硬套。毕竟科学性才是科学的灵魂,其他的都是构成它的血肉和外衣。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性提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要以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科技问题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态度。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因为时间或教学设计或学生原因,会有一种挫败感:怎么上了这节课和没上一样呢?学生知道的在上课前就知道了,想知道的上完课还是不知道。忙忙碌碌一节课,准备那么多实验材料,分组实验热热闹闹,回答问题有声有色,怎么感觉还是白忙活了呢?当然,这种感觉在实验课、阅读课上不多,但在科学方法和思维训练课上就多见了。这可能与该类课型的属性有关。它并没有外显的操作性强的规范,更多的是通过表面的活动去寻找内在的方法和规律。不仅要求教师设计的系列活动要有内在系统性、层次性,而且在组织分组活动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提升,如《调查》、《预测》等。本学期,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四年级下册《预测》,经过几番磨课,对此深有体会。假设把“生活层面”的外延扩大到教学的初始及最终回归的综合状态,如果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是只能用初始的状态来应对回归,那么这是一节失败的课。而且学生也会怀疑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思考了那么多的问题到底有何价值。

同时,教师也要反思,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思维的提升能不能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记得第一次试讲时,我设计了两个实验:预测玻璃珠、食盐放入水后液面的变化情况。每次实验后都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预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需要充分的经验和证据,而经验和证据的获得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查资料、调查等。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预测经历,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此时,我感觉到学生饶了个大圈,又回到了初始状态,整节课被两个费时的实验占去30分钟,对实验的小结仅仅停留在归纳的层次上,没有提升,更没有提升后的应用指导、巩固。尤其是最后环节,恍惚又回到上课开始时的情境创设了。反思之下,感悟到了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实验中、实验后没有科学知识、方法、思维的提升,导致一直在低层次徘徊。通过改进,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①什么叫预测?②要想准确预测最关键的是什么?怎样收集证据?③只有具备了充分正确的经验和证据才能更精确地预测。④在预测中发现新问题。要寻找新的证据来进行新的预测,所以预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它对探究有推动作用。⑤预测还能帮助我们分析未来形势并采取有效措施。⑥科学预测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命息息相关。

这六个层次组成的学习内容具有良好的生成性,使松散的课堂有了主心骨,层层提升之后,整节课就环环相扣,步步向上,充满紧凑感和节奏感。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思路持续向前,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欣然领会了“预测”的要点,提升了思维品质。从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中,看出实验与“游戏”,与“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本身的科学性和其中贯穿的严谨的科学思维。

在实验的科学性方面上,我们还会发现一些误区。如教师语言表达的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对学生语言的有效指导;以现象的再现、观察、描述和操作流程为实验教学的重心,缺乏对科学原理的了解;在一些对比实验中,忽视对数据的分析。所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老师觉得一旦涉及科学概念、原理、公式、数据就不再是小学科学,而是跨界到中学了,同时也担心学生会因此失去兴趣。而事实呢?比起“一切尽在掌握”的潇洒,“一切皆有可能”的探索让学生更有自我效能感。一个有自我效能感的人,又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科学离不开实验。真实的具有科学性的实验是学科学、做科学的重要的环节,是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来源,所以我们对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教学的设计、实验语言的使用等各方面都要力求做到科学无误。只有这样,科学实验才能更科学。

作者:薛玲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探索小学科学实验器材配备的重要性

一、实验器材课时化准备的概念与内涵

1.实验器材。实验器材主要指在科学教学中支撑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各类仪器、耗材等物品,包括学校统一订购的器材、自购器材、自制教具、学生自带材料等。

2.有效准备。实验器材的有效准备主要指对实验器材的储存、管理、课前准备等环节进行优化,这样做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还能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课时化。课时化主要指按照教材编排,整理出每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然后用一定的载体把材料分装好,最后在仪器柜中按一定方法有序存放。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最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服务。

二、实验器材课时化准备的操作策略

1.建立器材清单

按照常规性实验教学要求,一课一课地建立实验器材清单,列出每一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名称及数量,且清单中要注明每个实验活动的类型。教师把实验分成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搜集整理实验、过程性实验四类,不同类型的实验准备要求是不同的。实验器材还要从学生准备、教师准备两方面来说明。此外,教师要对所准备的器材易耗品进行标注。为了便于使用,部分有难度或特殊的实验,教师还要给出操作建议,比如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一课实验器材清单。

2.配齐实验器材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省一类或二类标准配备实验器材,但是从教学实际看,仅有这些器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验要求添置更多的器材,包括器材种类的增加和原有器材数量的扩充等。例如,六年级上册“简单机械”单元,就要用到羊角锤、尖嘴钳、核桃钳、开瓶器、螺丝刀等许多物品,这些大都需要教师为学生准备,而且最好是每组准备一套。

3.备齐辅助用品

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基本上是一课或一个实验活动一个实验器材包。因此,需要很多辅助用品来帮助整理。在实验器材的整理中需要用到的辅助用品主要有塑料自封袋、塑料框、塑料瓶、塑料带盖盒子、塑料或不锈钢托盘、橡皮筋、滴瓶、工具箱(整理箱)等等。

4.合理分装器材

选用不同的辅助用品对实验器材进行分装整理,使这些实验器材便于小组分发与学生操作等。塑料自封袋:适合封装纸片、豆类等易零散的物品,例如,六年级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需要用到一些纸来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些纸可用自封袋封装在一起。大号的自封袋有时还能把同一小组的所有器材一起打包。塑料瓶:适合盛放粉末类物品,例如,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食盐、小苏打的准备等。塑料盒:适合盛放一些小物品,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中要检测近20种物体,可把这些物体找齐后统一放在盒子中,扣上盖子后存放,便于以后上课使用。橡皮筋:适合捆绑一些棍棒等易散的器材,例如,六年级上册“做框架”中的细竹棒。塑料筐:适合盛放较多数量的实验器材,如可以把同类器材(一般12个小组的器材)集中存放在一个筐内,一般可以一课一筐或几筐,上课的时候直接把筐子带走即可。滴瓶:适合盛放液体类的物质,如水、食用油、碘酒等。工具箱(整理箱):适合盛放一些体积较大的物品或工具,例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工具”一课中需要用到剪刀、螺丝刀、榔头等十多件物品,对此选用工具箱存放比较好。

5.有序存放器材

(1)专用性实验器材的存放。我们把仅用于某个实验活动的器材称为专用性实验器材。这类器材一般按照课时统一用大塑料筐盛放在一起,朝外一侧贴上标签纸做好标注,然后存放在仪器柜的指定位置。仪器室的仪器柜按照年级—学期—单元—课时的顺序分成三上、三下、四上、四下、五上、五下、六上、六下8个区域,每一区域按单元数量再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单元区域再按照课时顺序存放专用性实验器材,力争做到一课一存放。仪器柜的外面统一制作标签,对实验器材进行标注,这样就便于教师以后查找与整理器材。

(2)通用性实验器材的存放。通用性实验器材主要指像小刀、剪刀、尺子、放大镜、酒精灯、三脚架、烧杯、烧瓶、滴管、药匙、托盘、水槽等多个实验活动中都可以用到的物品。这些物品也专门设立一个或多个仪器柜存放。

(3)特殊性实验器材的存放。特殊性实验器材主要指酒精、稀盐酸等化学试剂和化学药品。这些物品由于比较特殊,对人有危害性,因此,要专门设立一个或多个仪器柜存放。

三、注意事项

1.器材准备要提早。一般在开学前或上学期末,就要对实验室的材料进行排查与整理,列出缺少的材料清单,然后统一由教研组向学校提出采购申请,力争在开学前或上课前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2.管理制度要规范。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是对实验器材分门别类地进行存放。如果实验后器材不能得到及时整理,就会给后面的实验活动带来影响,从而降低准备的有效度。因此,教师需要在原有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规范实验器材课时化管理制度,加大约束力,提高教师的自觉性。

3.实验器材要优化。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学设计的优化,实验器材也会得到改进与调整。因此,教师还要及时用优化后的器材替换以前的老器材,让实验器材与实验教学发展同步。

4.准备方式要多样。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给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然而,课时化准备也不能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全部器材,例如,动物、植物、冰块等一些难以保存的物品。因此,教师必须将课时化准备与其他准备方式(如临时准备、学生准备)结合使用,以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是笔者在科学教学中的有益尝试。通过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不但教师的负担减轻了,而且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同时,学生在充分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

作者:杨海庆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闻涛小学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