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12 09:26: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其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0至6岁的留守儿童,出现了亲子关系缺失等严峻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对河南省X市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注重家庭教育、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关爱,这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养成。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帮助学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X市为例,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对X市五县一区的每个县区都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个县区抽取3个乡镇,对抽取到的乡镇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对象为0至6岁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幼儿园教师,研究共调查了18个乡镇,发放两种调查问卷,一种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共发放108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问卷回收率为88.9%;一种幼儿园问卷,共发放54份,收回54份,回收率100%。

2.访谈法

本研究对X市18个乡镇的36所幼儿园园长、乡镇干部及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了随机访谈,实地观察了36所幼儿园及乡镇的具体情况,分析了18个乡镇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整体状况。

3.观察法

本研究课题组成员赴X市五县一区的18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观察,对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幼儿园管理以及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等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状况

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家庭结构类型的调查结果如下:单亲抚养有57个,占59.4%;隔代抚养有26个,占27.1%;亲戚抚养有13个,占13.5%。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监护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55.4%,初中学历的占33.1%,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11.5%。监护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留守学龄前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父母亲子联系较少,亲子教育缺失。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平均每周电话联系1次及以上的仅为17人,占17.7%;每两周联系1次的有22人,占22.9%;每月联系1次的有29人,占30.2%;一个月到半年联系一次的有14人,占14.6%;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有8人,8.3%;从未联系过的有6人,占6.3%。调查发现,该地区86.9%的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对亲子教育的看法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吃饱喝好。56.1%的监护人认为,0至6岁儿童有必要进行学前教育,但监护人对学前教育的看法,仅为幼儿园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监护人仅为3.4%。留守儿童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亲子关系缺失,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86.9%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不了解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是什么,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意外伤害及违法犯罪的受害者。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状况

1.幼儿园硬件设施不达标,幼儿园条件差

调查发现,该地区幼儿园在园舍、场地及设施等硬件方面基本都不达标。在被调查的幼儿园中,40.3%的幼儿园园舍面积不足800平米,31.3%的园舍面积在800至1000平米之间,园舍在1000平米以上的仅占28.4%。

2.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学历较低,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职称偏低。在被调查的农村幼儿教师中,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70.3%,中专以下学历者为20.3%,中专以上学历者9.4%。73.2%的农村幼儿教师无职称,有职称者占26.8%。调查发现,平均每班留守儿童占幼儿园班级人数比例为:超过班级总人数一半以上的为36.8%,占班级总数20%至50%的为43.4%,占班级总数20%以下的为19.8%。农村幼儿园中85.7%的幼儿教师在平时的班级教学中并未对留守儿童特殊照顾。农村幼儿教师精力和体力有限,不能全面、细致地照看每一个留守儿童,更不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状况

1.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不够

调查发现,河南省X市的政府部门并未专门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照顾,仅仅是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帮扶,帮扶的家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而广大留守儿童并未成为帮扶对象。各乡镇也曾考虑过为农村留守儿童改善幼儿教育条件,但是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作为。

2.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缺乏调查

发现,X市农村地区完全没有社区教育,更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以村委为单位的社区,社区教育的实施率为0%。X市农村地区83.6%的乡镇都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主要是儿童游乐场和育婴店。社区教育的缺乏,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放任自流,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建议与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

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就应该考虑家庭情况,至少有一方留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如若不能,也应该为孩子选择有身体条件和经济能力的人做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因此,不管父母外出打工离家有多远,都应该经常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与沟通,让儿童感受到父母之爱。另外,学前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全面考察临时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和文化素养,考虑他们是否有责任心和爱心,能否较为科学地教育留守儿童,能否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

(二)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

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软、硬件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幼儿教师师资引进,提供多样的幼儿教师研修培训渠道,设计合理的研修内容,设置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从而全面改善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本研究中的幼儿园硬件条件,主要是指幼儿园园舍、场地及设施等方面。改善幼儿园硬件条件,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能够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非常重要。农村幼儿园应在儿童入园的时候,对儿童家庭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幼儿教师要在成长记录袋中,详细登记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随时记录儿童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包括在园的日常表现、心理变化、与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情感沟通情况等。幼儿教师通过成长记录袋,更细致地监控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发现问题时及时地与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沟通,以尽快解决问题。

(四)加强政府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

在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帮扶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各个社区或者村庄,应该设立留守儿童成长帮扶小组,在帮扶小组领导下,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聘请教育专家开设讲座、发放育儿知识教育资料、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也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适当的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王萌亚 单位:许昌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迫切的经济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工一方或双方走入城市,而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与父母一方、祖父母、外公外婆、老师、其他亲戚,甚至朋友生活在一起的不断膨胀的特殊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缺位的家庭教育,陈旧的思想熏陶,富裕的课余时间,不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性格塑造、学习成绩的负成长现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的探索和实践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三)经济富裕,价值取向不明。长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拜和追捧。物质、金钱成为了亲情缺失的补偿品,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富裕的优越感,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金钱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钱、物质为媒介的交际网络,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样问过笔者:“老师,您看我穿的这双鞋值多少钱?”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学生买这双鞋花了380元,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转型期,富裕的经济基础能够左右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对应教育措施欠缺,受教育不全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考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出路,脱离农口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评等定级之根本。因此,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较大程度的停留在分数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教育度。构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技术资源的辐射面,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性,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机通讯,班级QQ群,家长微信圈,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学科教育。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和关心他们。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空间。二通过教学多媒体、良性网络视频资源,进行直观教育和感染,净化孩子的心灵,端正留守儿童的行为。三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媒体手段链接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次数,用父母的关怀,亲情的温暖,填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机能。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场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成员、监护人基本情况、交往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

(三)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每年有200天(去掉周末和节假日)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全年1600小时,大约占全年的18.3%,这说明留守儿童全年有81.7%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再除去每天睡眠10小时,约占全年的41.7%的时间,还有40%的富裕时间。40%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力保障,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1)完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应选择离孩子较近的就业地点,增加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多与孩子在情感上和语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給予孩子心理安慰、健康教育。与学校和被委托监护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生活状况、思想动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物质资助,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3)建立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站。在留守儿童辅导站中通过老师辅导、同学互帮、社会爱心人士指导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多与文化程度不高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课外学习辅导上的空白,不但学习成绩底下,更在心理上留下了“低人一等”的阴影。(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富裕优势,利用闲置场所,筹建有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农村少儿活动中心”。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杜绝留守孩子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今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各项职能,形成合力,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作者:田守明 张楠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上刘小学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及教育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在城市打工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种劳动力外迁的现象直接导致亲子离散局面的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监护的状况产生心理问题,成长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江西农村的部分留守儿童的调查,简要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教育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方面的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情况有着潜在的、深远的影响。相较于城市教育质量而言,农村的教育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农村留守儿童在这种状况下的成长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本文选取江西农村某地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选取了600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问卷有效率为93.5%,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校情况、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在课堂中是否会主动回答问题、逃课的情况、打架斗殴以及沉迷网络等情况[1]。

1.1生活状况:在这些留守儿童里面,有将近20%人的父母在其一岁时就外出去城市工作,他们的生活状况都是由(外)祖父母照料,但是缺少父母关爱的他们很难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难以在亲人感情以及社会认知方面树立正确的挂念。也有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能够自理,但是在其身心发育的关键期间父母没有在身边监护,他们忽略了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在成长过程逐渐变得孤僻、冷漠。

1.2教育状况:在对该农村缀学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属于留守儿童的高达92.3%,在问到留守儿童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时,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读书并没有什么用,在将来进入社会后同样可以获得工资,小部分学生表示对读书无所谓。对于是否会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93.6%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2]。也有部分学生趁监护人不在时偷偷逃课外出,跟随他人一起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综合以上情况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力度。

1.3心理状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31.7%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为孤僻内向,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缺少父母的嘘寒问暖,留守儿童在与外界沟通时表现十分吃力,并且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与同龄儿童相比,在遇到事情时极易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35.4%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乏信,这些留守儿童在长期不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下,不能养成待人善良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得不到鼓励,使得学生缺乏自信。26.4%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其行为习惯受他们的影响较深,极易产生仇视、憎恨等不良心理[1]。

2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原因

2.1社会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且相对于城市的家庭结构而言,农村很多家庭并没有真正实施少生优生的政策,甚至是一个家庭有3至4个或四个以上的子女,在面对越来越重的家庭压力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2]。此外,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户籍的限制也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上学,而且相较于农村的上学费用而言是,城市的高消费让农村父母更无法承担,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是必然的。

2.2学校因素:相较于城市里的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的教学育人经验十分缺乏,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弥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时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作用甚微。农村教学条件差是学生得不到正常教育的主要原因,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表现出学习散漫、缺乏主动性等现象[3]。此外,学校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做相关调查,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缺少了解,也没有组织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探讨,忽略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3家庭因素:现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较低,不能对子女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经验,而且有大部分的农村父母认为让孩子上学就是让他们接受教育,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以及素质、品德问题都应该由学校负责[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出现这些想法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教育孩子学习的能力,甚至有些父母认为上学并没有什么作用,对孩子受教育并不十分赞同。这些家庭方面的因素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人生观念偏差的主要原因。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3.1加强监护人以及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在校期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了解班里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发现问题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监护人也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发展,监督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沟通的力度,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4]。

3.2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留守儿童的智力:农村学校应该重视教育的质量,利用高新技术开设优质教育,利用多媒体的作用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理,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在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智力。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可以加强留守儿童与他们父母之间的沟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3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力度:农村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小组,并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将学校的留守儿童按照性别、年龄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分类,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利用父母在其身边时共同与学生进行交流[5]。4结语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父母以及教师需要对其心理问题以及生活状况加以监视,在其成长状况面临许多问题时,需要随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还需要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研究。

作者:钟雪珍 单位:兴国县高兴中心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桂越边境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必须着手研究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以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为例,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概述,针对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应强化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各界力量的责任,共同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边境地区;留守儿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现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在这种浪潮中,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也纷纷涌入城市务工。但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大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的障碍较多,成本较大,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现象,也就造成了农民工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桂越边境地区栖居着12个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能否改善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教育现状,又关系到中华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同时边远山区的贩毒、走私、艾滋病、西方分裂势力的活动也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关注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概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不能跟随父母到父母谋生所在地生活,而是滞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研究中特指6至16周岁的、其父母在户籍以外的城市打工谋生且时间超过半年的农村儿童。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孩子刚出生不久,父母就把他们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去城市打工挣钱来维持整个家庭的开销,而孩子们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被称为“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地势偏僻,山多地少,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加上不少山地瘠薄干旱,且交通闭塞,农产品销路不畅,单靠土地已经很难维持生计,更谈不上致富。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现状,外出打工挣钱便成为了这些山区农民最理想的选择和出路。然而,由于农民工进城谋生需要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失业风险,加上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紧张,没有举办独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子女入学只能在公办学校寄读或到社会力量开办的学校就读,接受义务教育的障碍较多,成本较大,因此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1]。据调查,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工已婚比例达69.88%[2]112。尽管这些已婚父母当中,有不少父母在外出务工时,也把子女带到了身边,但更多的是让子女留在老家,由父母单亲或祖辈亲人等代为教育监护,甚至出现极少数未成年子女独守门户的现象。因此,便产生了规模极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三)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研究对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崇左市天等县13个乡镇和龙州县12个乡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留守儿童的年龄为6至16岁。这两个县每个村(屯)的留守儿童分布不是很均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天等县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多达13.6万人,随之而来的则是庞大农村留守儿童,达1.53万人是崇左市乃至广西留守儿童人数最多的县份;龙州县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员8.3万人,留守儿童近0.56万人。天等、龙州两县是广西崇左市劳务输出大县和多民族县份,其具备了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一般共性和基本特征。

二、新常态下桂越边境民族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由于家长角色的长期缺位,造成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的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上还是在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比同龄儿童多,且十分突出。

(一)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比较特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绝大多数农民工都选择外出务工,与家庭和子女的联系较少,工作的持续时间较长。调查发现,有17.3%的留守儿童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一年连一次父母的电话都接不到的孩子占到5.7%,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占到11.5%,3个月一次的占到23.8%。最初,由于男性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边境民族地区绝大部分留守家庭都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但近年来,夫妻双方外出打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无论是父母哪一方的缺位,都会造成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不完整,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调查发现,相对而言,由母亲作为监护人照顾的留守儿童要比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在饮食和衣着上都明显好些。祖辈因既要干农活,又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而是年纪大精力有限,所以很难像母亲那样精心地照顾孩子。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高,他们自己完成日常家务的比例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都为祖辈,由于祖辈逐渐衰老、力有不逮,很难尽到责任,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很难得到较好的照料。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需要承担较大的生活压力,过早地承担起自我照料的任务。调查发现,超过20%的留守儿童在生病时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只能选择自我照顾、自己就医。由于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其田间劳动和家庭劳动需要其他家庭成员来分担,留守儿童也必须分担一部分劳动。在农忙季节,很多留守儿童还必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和家庭劳动,如插秧、割稻、洗衣、做饭、照顾弟妹等,有的甚至成为家里的半个劳动力。这些劳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但过于繁重的家务活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家庭生活环境较差,这种生活压力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留守儿童的监护方面,农村地区往往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监护。而农村老人在监护孙辈的同时还要承担农业劳动,加之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闭塞、获取信息渠道有限,隔代之间的交流较少,对儿童的照料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衣食,对于卫生、营养、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则无能为力,留守儿童因而养成了较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在品行养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和心理状况

1.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与其监护人相关。调查发现,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都处于劣势,优秀率远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中下等成绩和下等成绩的人数比非留守儿童略多一些。因此可以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会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在家庭学习辅导和监督方面,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监护人的有效辅导和监督。家庭辅导不仅仅是学业方面的辅导,更包括父母对子女的鞭策、鼓励和关心,而父母外出务工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获得家庭辅导的机会,学习辅导只能落在临时监护人身上。由于临时监护人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他们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和意识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在学习监督方面,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还不足,而临时监护人因平时忙于繁重的家务和农活也很少能通过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监管。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只能进行劳动或者看电视、上网等,其学习监管基本属于真空状态。尽管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也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但是由于距离相隔太远,很少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当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问题,临时监护人要么放任自流,要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较低,在家庭监督缺位或不利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学校监督来进行弥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也都较低。而且由于桂越边境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村落分散,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也并不十分了解,难以提供足够的学校监督[3]。由于缺少合理的引导,一部分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读书无用,学习成绩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2.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6至16岁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普遍产生孤独、无奈、无助等负面情绪,一些留守儿童甚至认为自己被抛弃了。在桂越边境民族农村地区,无论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还是其他临时监护人普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状况的关心不足。很难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急躁和担忧等迷茫情绪。而留守女童则更容易受到不良心理状况的影响[4]。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得不到与监护人的正常沟通,沟通范围也仅限于生活琐事,很少与监护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或亲子互动。由于自身承受着较重的经济压力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无论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还是其临时监护人都很少主动问及或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很难有机会向父母(监护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会产生自我封闭、烦躁和压抑等情绪,性格变得内向,与人沟通存在不畅。另外,留守儿童逆反心理较强。由于很多父母每年与子女相聚的次数有限,没有起到应有的监护、管理、教育的义务。临时监护人因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得太严,对犯错误的留守儿童多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或者只随便给个提醒,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逆反心理现象。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和品行状况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有力的家庭监管,往往在人身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照顾,留守儿童首先要面临因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造成的身心健康问题[5]。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边境民族地区很多农村成了“空巢村”,这给了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而留守儿童有较弱的自我保护意识,往往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拐卖、猥亵、强奸案件时有发生;因这些农村离边境线较近,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境外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或利用,成为不法分子从事不法活动的替身或诱迫吸毒。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应变和自救的能力也较弱。例如在面对交通事故、溺水、触电、洪灾、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的自救和应对能力很低,身边又缺少家长的救护,往往造成较为严重的人身事故。由于监管不力和心理问题的影响,留守儿童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儿童的品行状况会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儿童的行为示范、管教态度、管教方法、奖惩和教诲都会对儿童品行的养成产生极大的影响[6]。然而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与祖辈相依为命的家庭结构,让老人们对待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纵容;其他临时监护人也由于各种原因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有限,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暴露出了一些品行问题。例如上学经常迟到、逃课,说谎,违纪打架,上网吧打游戏,学习目的异化等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着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逐渐弱化。

三、新常态下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强烈呼声,各级政府在关爱农村儿童,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各级党委、政府也一直高度关注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努力优化这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各级政府以及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力度还亟待加强。针对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对直接的原因,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一)从根本上消除制度壁垒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农民的经济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但由于制度的限制使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很难在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而形成了留守儿童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首先要消除导致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打破教育、住房、医疗和就业等方面的制度壁垒,缩小城乡间差距,解除留守儿童进城入学障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能够享受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平等权利[7]。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因常年外出务工而造成的角色缺位,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此作为家长首先要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将正确的教育观树立起来,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予以重视。必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引导农民工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内心需求。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政府可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让家长能够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通过电话或书信对孩子实行教育,使电话和书信成为父母子女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调查显示,如果3个月见不到父母一次,孩子对于现在生存状况的焦虑,即“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另外,只要每周保持跟孩子1-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会有明显下降。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量保持每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一两次,每学期都能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条件的农民工还可以在寒暑假时将子女接到务工城市陪伴子女。在沟通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关心子女的内心需求,建立信任、亲密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可以将自己在外务工的艰辛历程作为教育子女的例子,为子女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民工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放纵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比较普遍,这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利用村委会、工会、妇联等组织,组织农民工父母学习必要的育儿知识,引导他们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多用鼓励、支持和肯定的方式来管教子女,用更多的鼓励和关心来补偿不能长期在子女身边的缺憾,而不要用粗暴的言行和溺爱的行为来管教子女。农民工父母普遍都比较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有效地了解子女的学习状态,监督子女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之间加强沟通,教师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与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联系,定期汇报儿童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指导农民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如何督促子女完成学业。

(三)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管理及监护作用

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管理监护作用。一是整合农村各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切实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无学校上学或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边远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能够下得去、蹲得住的长期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要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生存处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要改善他们的住房、医疗条件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培训培养问题,不断强化他们的文化使命意识。三是构建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监护体系。构建以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监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的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使政府、社会、家庭把各自的力量汇聚整合到寄宿制学校,再由学校主要承担教育监护留守儿童的直接责任与义务,努力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民风淳朴,农村社区大多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作为纽带[8]。当前在农村基层很少有与儿童相关的社区教育组织。特别是在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村寨,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必要建立起农村的社区交互体系和教育体系,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要将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发挥出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比较了解,应该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代偿亲情,对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进行帮助和指导。例如可以在村寨中建立儿童阅览室、家庭教育咨询站、家长学校、上网室、儿童游戏室、作业辅导员等。调查发现,适当的作业是调节儿童心理的法宝,适量的玩耍可扫除孩子的心霾,而阅读则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提升。通过阅读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并提升了他们的心理指标。阅读甚至比游戏、看电视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升更加有效。因此,农村社区应从引导留守儿童热爱阅读入手,努力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心理指标的一条清晰有效的途径。

(五)发挥社会的积极参与协调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发挥社会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切实改进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上有能力的可兴办民营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和心理教育咨询服务;各级妇联和社会志愿者可通过广泛开展关爱活动,营造亲情氛围,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在节日到来时,给留守儿童送图书、书包、文具等,使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边境留守儿童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关爱边境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加以密切配合,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需要由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其教育、生活、心理等问题制定一套切实可行、持续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许典利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及生活状况,受教育情况、身心发展和健康状况影响,作者组织学生赴随州市随县厉山镇进行了“走进农村留守儿童,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深入乡村走访调研,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座谈会等,对厉山镇4所小学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了解。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群体

1.实证研究调查范围———厉山镇简介

随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所,在校学生34.83万人。小学学校总数200所,小学生总人数14.47万人,其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4.7万人,占所有小学生总数的32.5%(随州市教育局提供,数据截止2011年底)。厉山镇位于随州市西北郊,距市区20公里。厉山版图面积239.5平方公里,有6.2万亩耕地,1.55万亩水面,15万亩林场。其中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2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劳动力3万人。2008年实现工企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4.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

2.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随州市厉山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1~6年级在读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厉山镇4所小学总人数1938人,其中留守儿童553人,占所有儿童总数的29%。4所学校位置情况如下:厉山镇中心小学在厉山镇上,条件较好,人数众多,留守儿童总数较少。其他三所全在周边村子里,尤其是王岗中心小学,离镇区远,交通不便,条件不好,学生全部寄宿在学校,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三河中心小学是调点,因其留守儿童众多,存在问题最大,全校286人,留守学生200人,占70%(所有数据来源于厉山镇各个学校提供,截止2014年12月)。我们走访了全部4所学校的校长和部分老师,也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各个村,发现农村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中务工者中30%是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打工赚得的劳务费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量人员长期外出务工,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远离乡镇较远、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王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比例上升到88%。我们面向小学各个年级450名学生(包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调查表,收回425份。按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2.1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抽样学生样本中,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看,父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高,占27.9%,其次为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占12.3%,母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低,占9.8%,三类合计比例50.0%,说明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若按此比例计算,全市约有7万名6~12岁农村留守儿童。

2.2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中,留守儿童平均年龄较低,为9.5岁。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呈现上升趋势。在监护方面,9.8%的留守儿童由父亲监护,15.7%的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比例高达72.5%,说明隔代监护现象较为普遍。

2.3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在抽样外出农民工样本中,男性占72.6%,女性占27.4%,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6.2岁。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文化程度占23.6%,初中文化程度占43.0%,高中文化程度占30.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说明外出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在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方面,期望值高的占92.0%,期望值一般的占6.8%,没有期望的占1.2%,说明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都抱有很高期望。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学习都抱有较高期望,但是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随州市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年教育投资平均值为2612元,按照目前教育投资需求显然偏低。

2.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中,男性占47.0%,女性占53.0%,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监护人样本的平均年龄57.6岁。在文化程度上,文盲的占1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总比例占到82.3%,说明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2.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留守儿童生活关心不够,尤其对留守儿童为人处世等做人道理的教育不够。

3.结语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随州市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仍处于一般或较差水平,所占比例为85.7%(表4),生活困难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基本生活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作者:李娟 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