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08:3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贫困生群体,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培养其塑造阳光心态,健康快乐成长,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1.自尊与自卑感共存。与其他大学生一样,贫困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渴望有所作为。因为家庭贫困,这种情感往往更为强烈,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认为在经济上比其他同学困难,但是在学习、活动中一定要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贫困生的这种自尊却极为脆弱,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就容易走向另一端――自卑。
2.敏感多疑,人际交往困难。经济条件困难容易造成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敏感多疑。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相比,贫困生在日常交往中无法和其他人互相在经济上互利,这种情况造成很多贫困生不敢与同学交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又因为与大家的疏远而对周围的同学、老师等极为敏感。同学一旦有背着自己说悄悄话的就认为是在谈论自己等。这样即为他们自己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的挫折。
3.虚荣心强,极力粉饰自己。有些贫困生有着很强的虚荣心,极力掩饰自己贫困状态与处境,生怕同学们知道自己家庭困难而丢了面子。他们宁愿自己在平时省吃简用而不惜在休闲娱乐、名牌服装上大把花钱。为了满足虚荣心,他们又编造各种理由不断向家里要钱。更有甚者虚荣使他们性格受到扭曲,为了得到金钱,他们可能千方百计甚至采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去窃取钱财,进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4.心理焦虑,不能正视困难。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受客观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他们因经济上的原因,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潇洒自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要为学费发愁,为生活费担忧,为学习成绩焦虑,为将来毕业后还不清各种借款而心情沮丧。很多同学不能正视现实困难,不为自己找出路,总是为自己的贫困而苦恼甚至发展到怨恨父母,怨恨家庭以至怨恨他人,怨恨社会。
二、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大学处于社会的信息前沿,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干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弄虚作假、权钱交易、贫富不均、竞争不公等社会不良现象给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带来消极的影响,严重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学校环境因素。进入大学后,贫困生面临着人际关系、学习方法、闲暇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重大转变。因为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在计算机,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接受的教育往往达不到标准。现实差距与心理追求形成的矛盾,使贫困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
3.贫困生自身因素。多数贫困生就是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这种个体的抱负水平与现实水平的适当差距可以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平过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容忍力,则极易导致挫折体验的产生,而这正是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弱点。
三、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引导贫困生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贫困。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经济上的贫困,澄清对“贫困”的错误认识,消除对“贫困”的恐惧心理。家庭贫困只是一个暂时经济上的困难,它并不能决定贫困生的人品、学绩、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经济贫困不等于没有尊严和权利,也不要过于敏感“贫困”的外表。要正视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压力,认清自己所处的经济困境。
2.转移注意力,克服不良情绪。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部分贫困生都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很多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顺利完成了学业,圆了父辈们的梦想。引导、教育学生与其他同学一样,多参加读书活动,积极从事体育与文娱活动,融入集体,努力学习,乐观向上,心理的不良情绪就会自然消失。
3.适度宣泄,转变心态。由“贫困”造成的种种困惑,长期淤积于心中,容易导致障碍或疾病。建议贫困生多参加团体培训,学习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走出自己狭窄的世界,打破闭锁、胆怯的心态,开放自己,勇敢地开创一个新天地。
4.磨练意志。成就卓著的大人物都具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性和自制力。一个人的坚强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从小事做起,不要因小而不为。
无论是物质的帮助,还是精神的辅导,都是为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扰提供的外在条件的帮助。他们要克服心理困扰,摆脱不良的心境,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努力,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不懈的拼搏,才能拂去贫困家境带来的心理阴霾,健康地成长。
王丽红、李迪:辽宁锦州渤海大学。
【摘要】高校贫困生一直以来就是大家关注的群体,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参考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内容,从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出发,试图对高校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探索。
【关键词】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大学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费用(满足吃、穿、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大学生。2007 年5月,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是1720万多,其中贫困生430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5%。2008年,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尝试着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引进,高校也开始思考转变长期以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1.积极心理学。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明确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后,积极心理学正式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诠释许多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对传统病态心理学的一个延伸和补充,它把心理学从注重治疗心理疾病、关注人的消极方面,转向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潜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不仅仅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更应该研究如何发掘、培养、发挥积极的心理品质;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和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的发掘。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希望、信心、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研究人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方面:一是积极情感体验。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其产生机制。二是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研究的关键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只有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和界定,才有可能为测量、编制量表等提供基础。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在怎样运作方式下才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2008年,孟万金教授在继承和整合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这一理念切中了传统“问题式”、“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正在成为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方向的一面旗帜。
同时孟万金教授还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列为以下十四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被提出,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高校工作者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研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始由关注理论体系构建,转向具体领域的应用,由关注地区转向关注特殊群体。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
以笔者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参考相关研究发现,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心理病态,但与其他学生相比,心理状况较为复杂,存在着不少问题。胡春红对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得出,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是非贫困学生的1.035-5.984倍,其中人际敏感、精神病性、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比较明显,以人际关系敏感为主要问题。另有调查发现,25%的贫困生承认“常常自卑”,52%的贫困生“偶尔自卑”,特困生忧郁症检出率高达51%,其中轻度忧郁者35%、中度忧郁者13%、重度忧郁者3%。就具体而言,贫困生的心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人际交往中的消极退缩。相比较同龄人,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少主动,他们较少参加校内外的群体活动。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拮据,对活动可能需要的额外开销无法支付;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内心的自卑感,这种感觉又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强化,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沉默、孤僻、不合群、自我封闭等特点。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自我封闭的方式,使得他们受压抑的交往需求更加强烈。这就形成了内心的矛盾冲突。
2.学习中的紧张焦虑。一方面,能够进入大学校门的贫困生多数承载着父母甚至是家族的全部希望,期盼他们早日学有所成,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压力,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也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贫困生多来自经济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教育水平总体偏低,且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而在综合素质方面较薄弱,所以贫困大学生存在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平衡性,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困难,引发焦虑情绪。
3.生活中的虚荣心理。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的自尊心更为强烈、敏感和脆弱,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非常容易转化成虚荣心。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贫困,就采取各种方法来掩盖、伪装自己,甚至给他人造成一种有钱的假象或者故作高傲,瞧不起其他同学。这种自欺欺人的“虚荣”心理,待事情过后,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4.复合心理问题。就高校学生整体而言,也会出现诸如焦虑、忧郁、自卑、沮丧、狭隘、敏感、封闭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然而,贫困生群体的经济压力和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不但有着其他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而且会更加严重。这就使得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般学生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一种或几种问题的复合特征,即复合心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贫困生较非贫困生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更多的问题,但是贫穷也带给了他们财富,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他们身上有着同龄人没有的优秀品质。研究发现,贫困生的心理弹性较一般大学生要高,这就为我们从积极心理健康视角给予他们帮助提供了条件。
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1.引导贫困生形成积极心态,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积极的品质。其实,在高校资救体系完善的今天,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心理上的“贫困”。而究其根源在于消极的认知。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消极的事件,将会防止绝对化、极端化及扩大化等错误思维,使个体面对困境时的行为与情绪具有建设性。因此,要引导贫困生看到贫困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同时关注他们的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引导他们进行积极自我评价,激发自我实现的潜能。对此,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组织大学适应、自我探索、勇敢自信、心理弹性、人际交往训练、团体合作等主题的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或者开展相关主题的心理剧表演。用接纳的团体氛围,促使他们从自卑、封闭、敏感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形成积极的心态。
2.增强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积极情绪体验不但可以使人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积极寻找灵活的解决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有效的控制消极情绪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心理反应。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增进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才能更好的摆脱心理贫困,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体首先要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讲解积极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思维模式,同时可以有意选取贫困生作为班级的心理联络员或者组成心理帮扶小组,给他们提供动力和机会,让他们在助人活动过程中达到自助。
3.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一方面贫困生可以通过活动与人交流,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途经兼职打工,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找到自食其力的自信。高校的兼职行为已经很普遍,也已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同时也成为培养积极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为贫困生开设多种勤工俭学岗位,甚至组织学生团体 积极和校外企业、单位联系,收集实习信息,开展寒暑期的兼职招聘,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参加各种社会兼职。
4.多方合作共同营造积极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人及其经验在环境中获得,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一个生长在积极、鼓励、宽容环境下的贫困生和一个在充满消极、鄙视、攀比环境下的贫困生在性格、处世、人际交往上必然都有着很大区别。前者会更加自信,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快乐。所以,我们要为贫困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讲座、主题班会、橱窗宣传等各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贫困观念的更新;同时开展辅导员和班级干部心理沙龙,让他们关注班级贫困学生,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解决我们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必然。
关键字:心理问题 预防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我们大学生群体中成在很多心理问题,情感十分丰富而多变,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情绪落差。作为高考竞争的胜利者出现在校园的大学生们,相当一段时间内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心里充满自豪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兴奋之后,不少人慢慢发现,中学的优势不复存在了,往日的佼佼者们虽无落伍感,但明显存在失落感,同时现实中的大学环境远非理想中那般如象牙塔一样纯洁神圣,种种失望与烦扰加诸在这般娇嫩脆弱的心理之上,不免出现问题的可能。
一、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往往知识面较窄,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
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要树立重视心理健康和进行心理咨询的观念。其实心理健康有问题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如何疏导郁积在我们心里的闷结,以避免爆发而成为社会公害。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们会碰到心理问题,但很少人会主动去心理咨询。因此,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学老师带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们主动做好宣传工作,不但把所学知识应用现实,还能更好地改变同学生们那种有心理疾病是可耻的观念,改变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禁区的想法。
其次,心理学专业和教师和同学应主动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这是解决我们大学生心理问题,降低同学们犯罪率的重要途径。
1.每年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并建立心理档案。目的在于通过仔细地排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避免悲剧的发生。
2. 心理咨询的对象面向全体同学,对特殊群体方给予“心理关照”。每一个大学生,不管他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都可以成为心理咨询活动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工作者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的同时,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的“心理关照”;对于那些贫困同学、新生入学新生和毕业班的择业指导,也应当多加关怀,并加于心理指导,进行培训等。
3.正确处理指导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做好心理咨询的关键在于指导者能否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这是一切心理咨询工作成功的基础。有人说,做心理咨询工作,要与来访者交朋友,也就是有朋友间的那种信任关系。有的来访者这个心理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因此,这种信任关系必须是长期的。成功与否,除取决于指导者的能力外,还取决于来访者家庭以及生活中与其有重要关系的人的支持,取决于来访者的能力与动机,特别是来访者的信任。
4.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构成部分。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课件或是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此,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同学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其积极参与心理训练及开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及咨询工作。
最后,寻求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很多同学心理上的问题其实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许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内心体验排解渠道而产生了心理变态。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使是在高校,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会在同学们的心理上打下烙印,学校社会理应要提供相关的宣泄渠道。
综上所述,目前同学们心理健康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为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有针对性调整工作的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利于同学们全面健康成长?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心理学专业和学生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发挥自身所学专业之么,在生活中向朋友们传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同一个年龄层次的人比较容易沟通,平时朝夕相处,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努力为我们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一点绵薄之力,为学生工作和同学的健康成长做出一点贡献。
高校档案是学校在日常管理、教学、招生、大赛、交流、科研、学生、财务、党政活动以及其他各项活动开展过...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当中,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越来越强。在特殊教...
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然较短,发展速度却很快。为了应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本科也开始...
本文就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出研究和分析,切实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讨茶文化对...
本文就高校足球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拓展高校体育文化、足球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高校智能财务篇1 引言 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的智能化转型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基于大数据、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