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

时间:2022-07-22 09:59: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浅谈工艺设计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传统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及发展

摘 要:传统工艺美术支撑起本民族的整座艺术设计大厦,并且是使本民族艺术设计处于永恒发展中的重要元素。如何创建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与现代艺术设计思想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推进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关键任务。

关键词:传统工艺;艺术设计;教育;传承发展

世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的和民族精神的坚韧性决定了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仍然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的多元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史的洗涤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与西方工业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危机及由此展开的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使得天人合一这一古老深刻的哲学思想重新登上现代文明发展的大舞台。同时,一些精华的传统工艺思想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更是重要,展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探讨造物意识的功能与审美,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器与道的关系。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必须顺应未来文化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动态地进行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而设计师则更应该在本土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

1 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传统文化的匮乏

从世界艺术发展史来看,文艺复兴标志着中西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后,欧洲各民族文化逐渐取代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开始对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当代,西方思潮已强势占据正处于文化苏醒期的中国设计界,而一切设计以西方的构成法则和形式作为基础准则,使得本民族的设计艺术仅仅滞留在对西方设计模式的模仿,从而边缘化、陌生化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寄托和对设计的拓展的思考极度缺乏,从而最终阻碍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设计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技术与器物进行借鉴,且多是直接袭用外观形状或纹样,而其深层的精神内涵难以得到挖掘和展现。

在当今高校设计教学中侧重于应试教育思想,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比例严重偏低,甚至将其视作设计的全部;而中华文明史、艺术设计史等课程一般作为辅助课程,且授课中只是单纯对作品自身的成就进行探讨,没有从文化精神更深层含义上进行系统的研析,因此,与技法课相比较,艺术理论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好像相比于文化的价值体系,技术体系显得更为“直接”与“实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情感等之于作品显得毫无价值,这从本质上来讲是器与道关系的思想辩证。总而言之,没有精神内蕴的作品仅仅停留在物的外在状态,而具有文化内涵的物则是主观精神的外在表现,包涵着超越于物的文化价值。另一个原因,中国古今教育重心的巨大差异。中国几千年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谋生,《大学》作为儒学经典之一,开门见山第一章就明确了人格修养的全过程,即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将技能排在之后。然而在现下,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一切都以生存为基础,现代的教育也多以培训谋生技能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行业也首先是谋生手段,“文化无用”说也由此产生。

2 传统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发展对策

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脱离出来的,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传播到中国,加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暴增,各种新潮的设计观念、新科技、新媒体蓬勃发展,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逐渐边缘化和陌生化。热度消失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并认识到现代艺术教育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尽管可以参照和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但是本土文化才是我们的血脉和标志,才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最近以来,不少大学把陶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补充,并在学生中获得良好的反应。《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扩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因此,换个方位观之,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制度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2.1 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当代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完善发展,需要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应局限于高等艺术学院内,也不应局限在艺术设计专业内。随着我国教育的大力推进,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普及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创造了更好更大的发展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的艺术修养得到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到大大增强,极大地提升了对本名族传统工艺美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工艺技艺的承继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2.2 增加相关课程比重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调查发现,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课程极为少见。对于教学方式陈旧、与现代设计教学理念不匹配的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具有中国审美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选修课程,诸如剪纸、天然染织、陶艺等需要动手的传统工艺课程。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民间文化、设计、美术为标志的工艺美术课程,如今已有不少反战,不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艺术形式,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传统美术元素,将传统元素渗透到现代设计中。课程所传授内容不是停留在固定知识上,而是给人带来文化归属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另外课后同学将作品在公众场合进行展览,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宣传传统工艺美术。

2.3 专业主干课融入,从形式到内涵挖掘

日本著名传统文化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经提到,“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包涵着丰富的工艺技法以及原生态艺术图形。这些图形和工艺技法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的积累,体现了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识。它们为现在的设计者提供了本源的设计思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和创新意识。根据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与其他艺术设计课程相对分裂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当将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渗透到其他主干课程中。如可以在书籍设计课中对传统书籍装订方法加以应用;在字体设计课中关注文字的来源、笔画以及造字体系;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对传统元素的内涵形态加以应用,通过内涵形态设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元素形态产生新的了解。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内涵形态设计教学。比如带领学生到香格里拉、丽江、大理进行考察,在民族图案考察和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图案的颜色、形状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思考,而不只是单一的临摹或拍摄。

3 结语

当前,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方面希望摆脱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模式,一方面又无法与西方的模式完全相分离,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还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面对这种态势,有效地解决渠道是将蕴涵着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作者多年从事《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一线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在课程教学上锐意改革,成功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动画;仿真资源

毋庸置疑,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更是如此。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非常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助推教学,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模具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和学均存在一定困难。作者通过多年来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成功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昂,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一、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根据高职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作者综合利用含冲压制件、冲压机床、冲压模具等在内的典型图片、深入相关企业拍摄的冲压工艺特色视频、精心制作的冲压原理教学动画以及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流程框图等资源,制作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电子课件。教学时,教师在电子课件的辅助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枯燥乏味,学生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理解更为轻松,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拍摄制作典型冲压工艺的生产视频,方便教学使用与资源共享

以教学需要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深入相关企业录制冲压生产的典型加工视频,剪辑后,单个生产视频的播放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冲压加工的相关动作是冲压设备在操作人员的掌控下重复循环进行的,一般单件冲压过程时间很短,故控制视频播放时间并不损害冲压加工的完整性,冲压加工的动作过程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展现。当然,控制视频播放时间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方面,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少,存储、使用、共享都非常方便;第二方面,能够避免教师因播放冗长的教学视频而耽误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同时又能够使用这些短而精的视频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开展“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新型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穿梭中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方面,精短的视频资源可以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情趣,避免倦怠厌烦情绪的出现。

三、拍摄、收集典型精美的冲压生产图片,方便课程教学与资源开发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深入相关企业拍摄制作生产场景类、冲压产品类、冲压设备类、冲压模具类等典型图片资源,亦可通过网络等收集整理相关冲压加工的图片资源。生产图片取材于生产现场,能把冲压加工的相关情境固化下来,比教材上所提供的一些二维图片更为直观易懂。这些图片资料可以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展示,亦可为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提供素材,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四、开发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动画,辅助抽象内容的讲解与理解

必须认识到,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虽然直观,但其亦有短板存在,有些信息还是很难从图片和视频上直接获得,比如冲压原理、模具动作、加工过程等。这些抽象问题在教学时难以表述,即使是在生产现场教学,也难免有这类问题的困扰,往往授课教师累个半死,却收效甚微,学生不知所云。因而,开发助学助教动画就非常有必要。作者应用Flash等软件开发了一系列助学助教动画,使表述困难的问题以形象化、可视化、动态化的形式予以呈现,突破教学模型和生产加工的局限性,在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均可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从烦琐的表述和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节省部分教学成本。

五、开发冲压模具虚拟仿真资源,开展虚拟实训,弥补实训资源不足

在现场教学中,生产模具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材料,但在其废旧之前,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装拆实训机会,又由于模具价格较高,也不可能有很多新模具供学生进行装拆实训,所以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外形的方式来对模具进行大致了解,而对模具结构,特别是模具的具体部件的装配关系却不甚明了;而供拆卸用的少量废旧模具和教学模型,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模具结构,但在模具动作演示方面却有所欠缺。为了突破教学模型和冲压模具的物理局限性,同时弥补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发了《冲压模具虚拟仿真资源》,开展虚拟实训,无疑是对生产实训的一种有益补充。该资源精选13套典型冲压模具,涵盖了冲孔模、落料模、弯曲模、拉伸模、成形模,以及复合模和级进模,以CAXA实体设计等三维软件造型开发并经Flash集成,每套模具均含虚拟装配、虚拟拆卸和虚拟动作,立体展现模具动作、模具拆卸、模具装配,与实际生产相比,具有较高的仿真性,是“虚拟”与“现实”的对接,可以辅助相关师生的教与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学习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节省教育教学成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资源于2011年7月份获得了“全国第三届教学仿真软件评奖”二等奖。

六、开发虚实互补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为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持续改革更新,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更加利于教和学,开发了虚实互补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使“虚拟”与“现实”成功对接,使教和学变得更为轻松有趣。该平台教学资源丰富,虚实结合,教学时“宜虚则虚,宜实则实,虚实互补,刚柔并济,相辅相成”。该平台可以单机使用,也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使用灵活方便。由于该平台特色突出,于2011年8月份获得“威海职业学院2011年度课件大赛”一等奖,于2011年10月份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

七、建设内容丰富、突破时空限制的课程网站,方便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

建设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网站。网站配有八大栏目作为助学助教资源:体系描述、课程设计、学习指南、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学习资源、教学评价及教学在线等,内容丰富多彩。通过网络共享,可满足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需要,可服务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企业员工技术提升,亦可满足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需要。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成功地将诸如电子课件、教学动画、虚拟仿真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手段用于课程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学效果显著。“冲压模具虚拟仿真资源”和“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了全国性的比赛,已经授权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扩大了受益面。现代教育手段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也可以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互动现状的分析

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文中分析了两者各自存在的利弊问题,探讨了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以及如何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文化;消费市场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传统手工艺逐渐得到重视并恢复发展起来,但是某些种类的手工艺还是面临重重困难,无论从工艺手段、材质,还是应用价值等来看,都受到很多限制,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它们需要社会力量甚至是相关部门的扶持,如果目前只是依靠自身发展,短期内很难振兴,需要重整发展之路,找到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并适应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的新模式。传统手工艺注重手艺的传承,大部分是靠手工完成,其成本较高,在现代社会,比较难以适应大众需求,但也有部分高端或是特殊消费群体能接受,但类似需求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推动某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对消费群体的科学细分将决定产业的出路,决定行业的存亡。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随着一批海外学者的归来,而逐渐渗入了国内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和实施的。时隔十几年,国内这些高校仍然在继续改革和创新着,并在不断摸索适合本土的教学模式。

在通常观念里,传统手工艺产业很难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两者可以找到发展的共通点,相互弥补,取长补短。

下面我们将结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探讨传统手工艺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互动现状:

以下是在当代手工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情况:2009年10月,我和几个做专题研究的学生到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对水晶手工艺产业进行考察。

首先,对东海县水晶城进行考察。东海县水晶城是东海水晶工艺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国水晶原料的集散地。在水晶城里大多是简单加工的水晶工艺品,有的水晶饰品是按份量销售, 基本没有设计,也谈不上什么附加值。当然水晶城里也不乏精品,但是按照水晶石材的档次和雕刻工艺的精美来区分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高附加值的工艺品就是这两者完美结合出来的产物。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精品,还是以传统题材为主,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数量正逐渐萎缩。

其次,对当地的水晶企业、作坊进行考察。通过对当地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考察发现,目前他们在传统工艺的继承上做到了极致,比如他们雕刻的佛像非常活灵活现,神韵十足。有的水晶还有着非常漂亮的包含物,比如一些有色金属矿物质,会折射出美丽的光泽,挑选这一类材料雕刻成的佛像,几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中,这种传统工艺品有一定的优势,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企业高层非常重视与高校间的交流,意识到传统手工艺行业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大多数传统手工业没有发展的远景规划,目前遇到的瓶颈就是只能满足对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市场需求,也就是不断复制传统的东西,形式上没有创新,消费的群体也比较局限,并且当代设计理念相当缺乏等等。我们深入接触的这家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他们已经开始在自我的定位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通过与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交流我们有了以下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一、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成立至今的6年时间里,以前三年的时间充分融入行业, 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大。

二、确定企业文化和理念

确定“我们的灵魂就是水晶,水晶就是我们的灵魂”的企业文化,提出“艺术化设计、产业化生产”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观点。

三、引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从08年引进第一批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以来,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产品的销售、管理模式等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通过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个案分析,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各自存在的利弊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交互性,对品牌意识及打造品牌的理念比较成熟 。

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拥有精湛的技艺,其产品在收藏市场上具备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由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等方面的“断代现象”,设计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存在欠缺,设计作品个性凸显风格前卫,由此导致设计产品与消费群体脱节。

传统手工艺的弊端: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分析缺乏科学性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的无力等诸多问题。

总的来讲,传统手工艺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半自动化程度,特别是形态复杂的工艺品的加工大部分还是需要靠手工来完成,即使是使用机器,人工对机器操作的熟练程度也很难被电脑程序指挥下的机器完全替代。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很高,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照搬和重复古人的东西,其价值也是低廉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传统手工艺产业中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以及对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作用。 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结合需要找到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看清以上分析的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这样才利于制定出长远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因此我们还要逐步探索如何和企业产生联动,如何引导消费市场,以及如何增加现当代手工艺术品的附加值,这将是我们艺术设计学科将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浅谈工艺设计教育:素质教育下“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它涉及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实施素质教育对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新要求。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现行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新的、较大的变化。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素质教学背景下,在改进制定和实施课程教学目的方面的一些新认识。本文提出,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精准地制定和把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一个关键。课程的教学目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以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核心。文中具体介绍了作者在“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素质教育;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改革

一、素质教育下“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出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1-2]。这个转型应该是全方位的,它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每一门课程中。但这其中,那些设计类的知识应用型的课程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更明显的作用,影响更大,它们应该走在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前列。“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就是这样一门课程。我国理工类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中,“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是一门工科知识入门课程,它对学生的工科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机械结构、加工及设计方面的能力不可缺少的课程,同时它对后续的,与机械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们调研所掌握的情况,目前国内一些设有工科专业的大学中,“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讲授上,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3-4]。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贯彻的课程教学目的还不恰当,它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或是不明确,或是不恰当,或是在贯彻过程中我们没能精准地把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内涵。本文就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教学实践。

二、素质教育下“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制约着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5-6]。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是其发挥好的、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教学目的要实现自身的合理性,它需要在教学计划中有恰当的定位,它需要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7-8]。

对某一门大学课程来说,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结果,就是门课程的教学目的[9]。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制定时,不应该只考虑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而随意给出。就某一门课程来看,它的教学只是本科学生在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小的教学环节。这一小的教学环节的内容应该服务于学生四年的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10]。也就是说课程教学目的的制定是有总体条件约束的,这种约束应该源于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应依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制定[11],参见图1。

具体就“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这门课程来看,它的课程教学目的的制定,应该依据工科学生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对其能力、素质要求来制定。在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机械设计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培养要求。“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方面的基础课程,也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所以在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时,我们不应该仅仅依据该门课程在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特点来制定,而应该充分考虑培养目标,按照学生在机械设计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来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目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够在选择教材方面,在课程的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方面,在选配合格的教师方面,做出合理的、恰当的选择,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在课程的建设阶段找准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课程的教学讲授实施阶段,我们能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在教学讲授过程的要求上,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上给出正确指导,参见图2。

图2 教学要素对课程教学目的的支撑

合理地制定好、精实匕盐蘸每纬痰慕萄目的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在确定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通常的情况下,可能由于教学文件篇幅有限,不会在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完整地复述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的的关系,但这并不说明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没有影响,不重要。实际上课程教学目的的核心内涵来自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的本质是服务于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时,那种忽略培养目标的核心作用的做法是错误的。不依据培养目标而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和没有精准地理解课程教学目的的做法,都会导致课程的教学目的脱离或者偏离原有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都会给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多不良的结果。这会使教学内容的组织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乏味,使教学过程变成简单的知识的堆积和灌输,这会使课程的教学起不到对学生工科素质培养的作用。在具体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工程中,在制定、贯彻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我们也是努力做到不忘初心,牢牢地把握课程教学目的制定所依据的本质基础,精准地把握课程教学目的的本质内涵。

在制定和把握课程教学目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错误。第一个是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错误地只注重传授教材上的知识点,偏重于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合理选择多种参考教材或其他的来自科研生产实际的教学素材。如果我们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时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实际上只能达到针对现有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学效果。第二个是所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现有的能力和水平为标准,在教学中只是着力实现将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全部传授给学生。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明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课程学习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被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只能是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往往看似合理,也容易实现,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看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整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重点或核心内容。第三个是以教学条件为中心。制定教学目的时,过分强调现有的教学硬件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过分强调现实的教学硬件条件对教学过程实施的约束,片面地引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辞,但是实际上一门课程的初始开设有一个开课的准备和建设过程,而且课程教学运行过程中每年也还都有一定的课程建设的投入,这其中当然包括教学硬件条件的建设和投入。所以我们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不必太局限于现有的教学硬件条件。我们应该依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未来课程建设中教学硬件建设实现的可能性,适当超越现实的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去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教学目的,否则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就很容易误入“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中。这是一种课程建设懒惰和无所谓的表现。

上述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极易产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往往被错误地引导到获取文凭或资格证书上。这样一来,所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往往趋向于实现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而学生则更专注于获取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运用课程的知识创造技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认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所制定的课程教学目的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我们要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将其贯彻落实于此,我们探索的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和新的探索或尝试就不会轻易跑偏,就不会轻易地犯上述的类似错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改进效果。

(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学背景的课程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在“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的选择、教师备课、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授课等环节落实这样的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一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积极补充来自机械加工生产一线实践的教学素材。为此我们专门深入哈尔滨现代化的国有工厂进行调研,取得第一手材料。二是在教材的选择上,注意选择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符的新的适用教材。新的特种加工,如数字式加工技术、3D打印等现代加工工艺,在老的教材上并没有体现。如果不及时将其更新或补入课上教学内容中则对学生工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缺憾。三是教师的学习、自我提高要紧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让教师不断地了解、学习和掌握新的机械加工技术工艺手段和其在零件加工中应用的工艺设计过程。四是在教师备课、授课环节有意识地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它与培养目标的有机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容易犯的错误是,课程的教学目的只是教师自己掌握,不向学生们做介绍。一门课学下来学生们只被灌输了一些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专业的整体知识体系有什么联系,与自己的培养目标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并不了解。这使得学过的课程知识成了零散的知识,难以长久记忆,难以在后续的应用环节中灵活运用,难以养成素质教育所希望的工作能力。在改进的教学实践中,在备课环节,授课教师除了备好课程知识点的内容之外,要认真地领会好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授课环节,在课程初始阶段我们有意思地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以及教学目的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使学生和教师一道能够对“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一个准确把握。在授课的过程中,围绕着正确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实现教学目的有用的知识点尽量地补充,对实现教学目的作用不大或无用的知识点,则进行省略或简述,以求得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图3 课程教学目的教学指导作用

三、“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几年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后,我们感觉到,在制定课程教学目的时,落实以素质教学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内涵,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在学习中入门较快。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目的,在教学开始时将教学目的适当地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课程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学习中也会少走一些弯路。其次,学生对本课程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明确了课程要学什么,学了以后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的前提下,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会更积极认真地学习,在课下,也会更主动地、更有意识地关注课程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课程内容的热情。最后,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并贯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目的,同时将这一教学目的传递给学生,与学生达成共识,有助于学生知晓教学过程的基本路线图,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条件,这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意愿就更强了。

四、结论

课程教学目的的制定是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课程教学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精准地制定和把握好课程教学目的的内涵,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是搞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制定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的应该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合理地制定课程教学目的的方法,并注重精准地把握课程教学目的的内涵,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范文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