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1 05:11: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阅读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选择,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要求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阅读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不断优化“线上+线下”阅读设施建设;精心统筹,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实现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章对新媒体时代阅读推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阅读推广;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大学校园里,同学们的阅读方式已不局限于手捧书本,而是变得更加多样化、时尚化。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必备的通信工具,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方面面[1]。大学生身处在网络数字时代,学习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学生已不仅仅局限于安静地坐在图书馆里看书,而是通过手机等电子产品阅读。同时,由于图书价格的不断上涨,也让一些大学生对纸质阅读望而却步。正因为如此,一些全新的阅读方式,如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应运而生。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阅读保障机制
在高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教务处、学工处、图书馆等部门经常开展阅读活动,但阅读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学生参与度低,影响不大、效果不佳。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开展全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打造书香校园。
1.1加强组织保障
高校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工作,把营造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高校成立校园阅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书香校园”工作的规划、统筹、实施和考核等工作。该小组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工处、图书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担任成员。全校形成了由学校牵头、各二级学院、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网络。
1.2加强制度保障
高校将书香校园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之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之中,制定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不断健全阅读活动经费投入机制,党委宣传部、图书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经费预算,按照一定比例划拨为书香校园建设的活动经费。高校制定实施培育典型、奖励先进和激励创新的措施,总结阅读推广特色做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图书馆每年评选优秀读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举办优秀读者座谈会。在每年新生进校入学教育中,推荐必读书目、指导阅读成为必上的一课。日常教学中,教师结合所教课程,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督查和考核。
1.3加强队伍保障
高校重视图书管理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各二级学院建有一支由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阅读指导队伍,不定期开展交流培训和经验分享。成立大学生读者协会,该协会隶属于图书馆。大学生读者协会秉承着“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的宗旨,营造读书氛围,贴近读者,以书会友,引领读书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创新。
2加大投入,不断优化“线上+线下”阅读设施建设
要打造“书香校园”,就必须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读书环境,高校把图书馆建设作为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不断优化“线上+线下”阅读设施建设。
2.1加强网络阅读保障
网络阅读逐渐成为时尚,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吸引大学生的阅读自觉。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由电脑阅读逐渐发展为手机阅读,从文字阅读逐渐发展到图片阅读、视听阅读,这些阅读方式为传统高校图书馆阅读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现在图书馆不仅要有桌椅板凳、空调等硬件设施,还要有24小时免费开放的网络系统,有移动图书馆、微信平台等现代服务手段,建立开放性、分布式的数字信息网络系统,收藏并提供各类数据库,这些是图书馆最基础、最实用的阅读保障。设有移动借阅机,刷移动借阅机上的二维码,就可阅读电子书刊,建有多媒体阅览室、报刊阅读机、音乐欣赏厅和影视欣赏厅。校报、校园网、客户端开设阅读专栏,推荐精品书籍,选登优秀书评和读后感;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定期和推送阅读推广活动,宣传优秀阅读典型。学校图书馆因势利导,加快推进传统馆藏资料的电子化进程。
2.2实现馆际资源共享
由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仍处于传统阶段,高校图书馆很难做到服务全国大学生[2]。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从外馆获取文献资料的服务,同时也提供外馆或个人从本馆获取文献的服务。在本馆数据库资源不全,无法满足本馆读者需求时,也可以通过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多家高校图书馆的调查,普及存在数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宣传与推介不足,导致师生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另一方面是读者对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同样不甚了解,需要在技术上加以指导。因此,图书馆应向读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帮助读者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2.3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图书馆有优雅的环境,是最佳的阅读场所,对读者本身就是一种陶冶和熏陶。高校校园内设有读书廊道、校园橱窗和书店。图书馆内有专门的报刊阅览室,订有时政、科普、文化教育等各类报纸。图书馆有读报机,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和宿舍等公共区域设有人民日报电子显示屏,为师生随时阅读各类报纸提供方便。校园主干道、教学楼、食堂等区域布置有读书格言警句、公益海报等,教学楼悬挂有用语用字规范。
3精心筹划,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校园阅读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依托,以读书活动为目的,以阅读物质、阅读行为、阅读制度、阅读精神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3]。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突出体现学校的书香特色,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在注重学校阅读推广活动传统的基础上,在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开展阅读推广主题活动等方面下功夫。
3.1开展读书节宣传推广活动
高校每年在结合全国阅读推广的主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开展有特色、高格调、广参与的读书文化节,以“悦读青春”“书香雅韵,执梦起航”等为主题,活动周期为一个多月,形式有游园会、征文征联比赛、文化社区行、名著阅读座谈、魅力职业秀、诗词吟诵会、成果汇演等。读书文化节发扬“书”文化,宣扬读书之美、读书之乐,拉近心与书的距离,让大学生在浓郁的书香中享受大学生活。文化社区行活动中,师生走出校门,走进附近社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国学推广活动,内容涉及书法、国学知识猜谜、国画、与“信仰对话”主题宣讲等。学生们徜徉在书韵墨香的氛围中,接受着文化美、生活美的浸润和熏陶。大学生深入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使阅读推广的理念深入广大市民心中,推动了全校读书风气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社会读书氛围。
3.2加强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阅读网站应运而生,人们的阅读渠道更加多样。高校图书馆应适应大学生网络化阅读的需求,开发更多的网络阅读产品,利用社交网络将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多样化。(1)开设实时咨询服务。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果,图书馆开通了实时咨询通道,有MSN,QQ,也有虚拟咨询平台,学生根据自己需求与图书馆及时沟通交流。(2)开通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图书馆通过微信图书馆最新公告、与读者沟通、自助查询等功能。(3)开通微博帐号。微博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实现及时分享,具有时效性、随意性的特点,可以随时表达当下的思想和最新动态,图书馆及时通过微博更新信息进行宣传与阅读推广活动。
3.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主题活动
每年“世界读书日”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图书馆和各学院也纷纷举办读书会、读诗会、捐书助学等系列活动。(1)真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是对传统阅读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阅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人。读者通过网络事前了解真人图书的基本情况,读者阅读真人图书馆的方式是通过提问题交流。图书馆在选择真人图书时对真人的能力也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表达能力强、相对外向的真人图书阅读。(2)读书达人秀。借鉴中国达人秀的理念,融入时尚、竞赛、娱乐等诸多元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为阅读找到新的表现形式。(3)阅读氧吧。为了纠正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功利性和被动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的日常阅读和心理困惑,运用多媒体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立体式介绍,加强导读活动效果。
4与时俱进,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阅读推广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在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同时也具有推动作用。
4.1阅读推广活动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终身学习理论深入人心,阅读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阅读推广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1)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通过参加阅读推广活动,不断提升自我认识,远离强制与服从,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激发,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2)阅读推广活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可以阅读专业书籍,还可以阅读中外名著和各类喜欢的图书,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3)阅读推广活动能够调节大学生心理压力。在高校,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时常困扰着大学生,有的压力处于隐性状态,不易察觉,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进行自我调整,舒缓心理压力。
4.2校园文化建设助推阅读推广工作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4]。高校结合学校传统,重视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位,“一学院一品牌”“一社团一特色”等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推广活动。(1)导向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参考文献][1]田义勇,王宁宁.手机文化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2):117-119.[2]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65-69.[3]李翯.高校图书馆建设校园阅读文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4]王凌.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N].广州:光明日报,2010-12-25(06).什么样的大学生。高校深入持久地做好阅读推广活动,把大学生引导到健康、积极的轨道上来,引领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向,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起到导向作用。(2)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习兴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阅读、文化的有机整合必将净化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提供正能量的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推广活动健康持续发展。(3)宣传作用。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营造深厚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掌握阅读的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王延光 李志兵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摘要:
自媒体是新生代进行信息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自媒体的使用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应有的文化自觉意识来对待自媒体以及创新地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文化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在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来自于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的信息。与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平民化和的开放性。在自媒体时代,每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对媒体信息内容的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大学生是自媒体使用的最大群体,自媒体的使用在丰富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创新地把传统教育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利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自媒体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及其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据《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2012》报道,截至2012年11月29日,全国注册的腾讯高校微博有接近1万个(李莹莹,2012)。在这1万个高校微博账号中,其中高校机构的账号仅1千多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校内个人注册的用户却接近两亿。为了了解高校学生使用自媒体情况以及自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笔者于2016年3月广西区内几所高校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3份。统计的主要情况如下:1.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情况:电脑普及率为92.5%,手机普及率为96.3%;2.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情况:电脑上网率为93.4%,手机上网率为98.2%;3.上网的时间情况:每天上网不超1小时38%,1~2小时27%,2~3小时23%,3小时以上12%;4.上网目的情况:浏览校园网23%;浏览非校园网77:%;获取信息21%,浏览奇闻异事及明星娱乐新闻28%,玩网络游戏9%、转发调侃段子12%,发微博微信聊天40%;5.上网对自身影响情况:学到了知识21%,丰富了生活36%,了解到社会的黑暗34%,导致精神的颓废9%;6.通过自媒体与老师沟通情况:经常15%,偶尔38%,从不47%;7.通过自媒体转发正面消息情况:经常18%,偶尔62%,从不20%;8.通过自媒体转发负面消息情况:经常15%,偶尔27%,从不52%;9.对学校在自媒体使用方面引导满意情况:满意36%,不满意26%,从不关注38%。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极为普遍,其用途也多种多样,所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学校管理层虽对学生的自媒体使用有所引导,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通过对以上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归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时间普遍过长,文化学习受到了影响。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都超过了1小时,上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仅占21%,而浏览奇闻异事和明星娱乐新闻,玩网络游戏,转发调侃段子及发微博微信聊天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自媒体的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知识文化引领作用。第二,学生对校园官方媒体关注不够,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数据显示,学生上网时浏览校园网仅有23%,而浏览非校园网的却占77:%,这从一角度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关注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学校的重大事件都是通过校园网来,这是营造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如果大部分学生长期不关注校园网,校园的主流文化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对校园的文化建设形成了挑战。第三,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调查发现,虽然学生通过自媒体学到了知识,丰富了生活,但同时也洞悉了社会的黑暗,甚至有学生因自媒体的过度使用而变得精神颓废,这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第四,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方式。虽然自媒体让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更加便利,但仍有接近半数的学生从不使用自媒体与老师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到老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与推广。第五,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及思维方式。调查发现,利用自媒体转发信息已成为一种常态。不管信息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总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转发。虽然学校对自媒体的使用做过正确的引导,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正如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自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的使用自由而缺乏监管,信息海量而良莠不齐,它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娱乐至上的自媒体使用成为潮流,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这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及主旋律的弘扬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自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思考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周挥辉,2014),美国作家舒德森也认为,“媒体就是一种文化”。大学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而科学文化教育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大学肩负着先进文化的创造及社会文化推动的重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侯丽娟,2011)。从这一角度看,大学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自觉地利用先进的媒介进行文化的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要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在学生人人发微博,班班有Q群,社团发飞信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样化,要想不落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时代潮流,打造官方自谋体平台,如校方微博、微信、Q群、博客、BBS等。唯有如此,才能多方位,立体化地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第二,要创新地开展科学文化主题教育,多渠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富强、民主、法治、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高校作为文化的主推者,更应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虽已成年,但还有很多人思想不够成熟。在发达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很容易接触到诸多非主流文化,甚至反社会的不恰当言论及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利用自媒体的便利进行多渠道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主流文化的营造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三,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确保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有效吸收。所谓自媒体应用素养是指使用者在自媒体使用时表现出来的具有批判性眼光、不人云亦云地传播负面信息的素质体现。大学阶段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正确使用自媒体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大V李开复曾说:“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份海报;如果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杂志;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当粉丝数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当学生们提高了自身自媒体应用素养,学会了辨别自媒体资讯的价值和意义并积极正确地使用自媒体来参与,宣传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科学文化才能变成主旋律,最终为广大学生形成正面的道德意识提供有利条件。第四,要加大对校园自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健康性和纯洁性。在自媒体条件下,学生既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高校管理者除了对学生进行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校园自媒体信息的监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学生中传播的自媒体信息具有健康性和纯洁性。总而言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科学文化观的营造和教育,管理者应因势利导,运用先进的自媒体去营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创造、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让广大师生都能共享先进的文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甘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摘要: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者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给出了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握舆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加强网络监管、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见。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网络文化具有大众、开放、自由、互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交流方法,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虚拟性又对传统的校园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网络道德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德育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正常进行。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1)网络文化有利于引导网络舆论。网络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能够更好地传播校园文化,引导正确的舆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制作红色网站。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优势,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2)网络文化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网络的使用,颠覆了传统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立使大学生课下的学习更加便捷、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传统的一些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可以提前在网络上调研,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3)网络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可以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其中,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传递着信息和知识,而且还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1)网络文化威胁着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手机、i 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覆盖面积的提高,使得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冲击着大学生的视听。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互相交融、碰撞。移动网络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性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一个信息刚刚发表,就被很多人阅读转发了。而很多虚假的,甚至是诈骗性质的信息也随之被传播到人们面前。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大学生需要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过滤性地吸收接受。(2)网络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大学生更方便的获取信息,也有了新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手段过于方便快捷,使得许多大学生改变了思维习惯。遇到问题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参加一些创造性比赛也在网络上找模板,甚至考试也带着手机查答案,放弃了原本的深入思考和创新。有了网络,学习一些知识都是通过视频而很少读书,逐步放弃了读书和思考的好习惯。(3)网络使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娱乐功能,影响身心健康。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供人们放松娱乐。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将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泡在网络上。有些学生甚至逃课去网吧或者在宿舍打游戏。很多大学生成了“低头一族”,在宿舍、教室、食堂、操场处处有玩手机的身影,甚至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也是貌似在听课,实际在玩手机。这样过度地依赖于网络,不仅耽误学习,打乱作息规律,影响身体健康和精神面貌,浪费了大把的宝贵时间,还容易影响舍友的休息,破坏宿舍和班级的学习氛围。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措施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创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应该积极组织校园媒体,紧紧围绕学校师生比较关注的国家大事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撰写相关的文章,引导师生把握好方向。高校应该开辟专门的红色网站、博客或者微信公共平台,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像河北大学的“红色战线”专题网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专题网站,都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功能。
2.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网络,开展一些新颖的、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可以转移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休闲娱乐的好奇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像保定高校开展的“古城保定”网页设计大赛、保职院计算机系开展的“专业技能大赛”都受到学生的喜爱。还可以举办“摄像摄影大赛”、“微信设计大赛”、“微信公众平台创新大赛”等网络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举办“我最喜爱的教师”、“感动校园人物”等的评选活动。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网络监管,教育大学生科学上网。社会各级要做好网络监管,创造绿色的上网环境。首先,国家要健全管理法规,加强法制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查处非法网站,对网吧等上网环境严加管理;高校的相关技术部门要加强学校的网络监管,健全校园网管理制度,监控大学生的上网信息,防止错误的、消极的、反动的信息侵害大学生的身心;要定期的举办“大学生安全用网、文明用网”的相关讲座和主题班会、研讨会。
4.建设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要想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就要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统一指导、各方配合、责任明确、优势互补的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监管和信息员队伍等工作队伍体系。在这个队伍里面,要有网络技术专家做技术支持,更好地进行网络监管;要有班主任、辅导员,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用网地教育;要有文笔好的写作人员和各系的信息员,能更好地进行网络文章撰写,做好网络宣传。在这个队伍里面,既要有学校领导把握全局,也要有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要做到多方协作,齐抓共管。保定市高校里各方面的人员都是齐备的,能监管、能宣传,但是缺乏统一的领导,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明确人员、职责,定期召开研讨会,定期进行网络技术和知识培训。
5.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移动网络的发展可谓是网络的一次革命,使得人人随时随地都能上网。而微信具有简单的使用技术和强大的功能,成为近两年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类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扩展功能模块,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受众多、传播高效的特点。保定市的主要高校都已经有了官方的微信公众平台,另外还有一些社团和主题类的微信公众平台。“河北大学青年”微信公众平台是该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师生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之一。保职院利用微信平台“2016开学第一课”等微信,有效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保职院计算机系管理号”是学生上课的“考勤小秘书”,可以让任课老师、班主任、系领导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缺勤情况。高校要从“打造特色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把握推送时机,发展校园传播者,及时对传播效果进行准确统计”等几方面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师生都对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网络技术在进步,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却是永远的主旋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整合网络资源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者:李洁 滕振芳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校整体价值观念,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软环境,是高校文化特色的体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1986年,“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首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开始被国内众多教育学者展开研究。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标志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一个高起点研究阶段。该《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校整体价值观念,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整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社会各类因素的影响,因此既有社会化特征又具有高校自身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1)主体;(2)特征;(3)功能;(4)价值。
1.1主体
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指在高校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师生员工。历届学生、历任职工通过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传承文化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化,得以全面持续的发展。
1.2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等院校中形成的,因此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该所高校的鲜明特色,即个性化;因为无法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又具有社会性。
1.3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最直接的功能就是改变校园主体的行为方式,使其有区别于非校园文化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此外,由于校园文化的整体性,有利于树立整体价值观,形成无形的凝聚力,增强对高校的归属感,团结一致创造更大价值。
1.4价值
创造知识价值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课堂之外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文化主体对知识的追求,从而加深对课堂之上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校园文化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书本知识之外的社会经验,对适应社会有重要价值;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文化整合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产生于高校校园之中,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较高层次的氛围,不仅仅能够传递文化更容易创造新的文化,社会文化决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但是校园文化又引领社会文化更新的方向,两者相互影响,才能够使得社会大文化更积极更迅速的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社会文化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1]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联系密切,高校是各国文化开放的窗口,文化思潮的聚集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有意义有思想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2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社会大文化中,注重自身特色,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展和校园规划不断更新与完善,在体现学校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教职员工的群体意识与共同信念,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
3.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层次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使学生提高思想观念、文化修养,改变行为方式,只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使文化对高校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精尖人才。
3.4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提高文化层次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单一,层次偏低,要注重提升文化层次,丰富文化内容才能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丰富校园文化内容,需要在目前以学生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文化为载体,不仅满足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校园文化层次,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人文素养文化,脱离低级趣味,在高校校园环境中,要多开展饱含学术及科学理论色彩的活动。
3.5注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性
高校校园文化从内容上讲,包含了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从主体上讲,包括教师、职工和学生三个主要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在范围上应当涉及和渗透到所有领域。[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为人才全面发展服务,不仅是物质层面,更要融合制度,加强精神层面的沟通;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文化的力量可以推动教学可以更高层次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后勤行政部门更高水平的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是构成校园整体的所有成员,不仅学生,学者、教授、员工的广泛参与,才能引导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作者:陈舒洁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民办高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下的企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相融合的一种产物。然而当前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积淀不深,需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更好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增添力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中国梦;制度文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标志和关键支撑,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全面引领、境界提升的作用。”高校要认真研究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大学精神为指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因民办高校社会化办学的因素,造成民办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对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精力和财力投入也相对不足;重形式轻内涵,内容仅限于组织文体活动,打造建筑风格等方面;缺乏鲜明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大多不超过三十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较少,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急切近利色彩,有的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追逐社会流行文化。基于此,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并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核,缺少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二)行为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从办学基础和较短的办学历史出发,把教风和学风建设上升到“质量立校”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高度,没有建立起以富有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教育、规范和激励全体师生,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行为规范体系。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职能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人为地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置、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因而,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导致校园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三)统一的校园风貌体系尚未建立,物质文化的情操陶冶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虽然起步晚,但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建设方面还是下了力气的。当然,这与民办高校的生源竞争有关,因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要转化成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体现出功效。所以民办高校认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不断地盖大楼、公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漂亮美丽,这种理念曲解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从而使得校园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发挥不足。
(四)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尚存在误区,文化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当前,民办高校从规模和数量上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社会各界对民办院校依然存在着各类歧视和偏见。受传统就业观念和升学观念的影响,孩子就读民办院校仍受到家庭和社会歧视。以上因素造成民办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学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国家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政策实施后,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建设稳定、健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建设特色大学文化,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我们研究认为,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一)必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水平
一是要提高决策层的认识。要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才能真正加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二是要研究和继承办学的文化和传统。通过编研校史、开展校史教育、学校优秀传统教育等,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进行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从而使师生员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形成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共建机制。
(二)以中国梦为统领,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要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合理的梦想,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维度的交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交集,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环境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熏陶着学生。通过思想观念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生活之中,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
(三)以教学、科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品位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大学文化的层次;同时不断加强师生员工的人文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以报刊为载体,集聚校园文化底蕴。
(四)继承和发扬民办高校举办人的精神文化
民办高校的校长(举办人)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他们所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能够积淀成可贵的大学精神,他们所具有的超前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熠熠闪光的精神丰碑。如姜维之先生之于西安培华学院,丁祖诒先生之于西安翻译学院,任万钧先生之于西京学院,等等,他们已经成为这些民办高校的人格化象征。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事实也表明,民办高校校长(举办人)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这些创校者们顽强的坚守个人信仰,矢志不渝地从事所钟爱的民办教育事业,是艰苦创业的楷模,廉洁自律的良师,卓越的民办教育家。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整个地化为了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
(五)发挥民办高校校长的领导作用
民办高校的校长大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基层实践经验、教学阅历等,都担任其他重要的社会职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资源,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组织领导能力、改革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长期在高校工作,对师生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能够使学校在主体方面长期保持相同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得以系统地贯彻实施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发展战略。同时,他们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干家,是拥有系统办学理念和思路的理论家。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他们身上有很完美体现。他们都很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并经常撰文探讨办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具有某些共性又各具特色的系统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六)建立校企协同文化创新机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民办高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引入、融合企业文化,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做法一是促进学校和企业文化的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和载体;二是促进企业和学校的人员交流,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共同育人,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三是实行企业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实行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将校园文化的内容带到企业,同时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加深对企业的感观认识,以进一步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三、培育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决定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方面,笔者认为可做以下探索。
(一)领导治校思想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点
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培植不能令其自我形成,而是需要主动培育。要尊重民办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推进教育观念创新,确立与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推进制度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尊重学校传统与历史,弘扬办学传统,升华办学理念,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思路;要在突出个性上下工夫,在形成特色上下工夫,积极引领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心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贯穿学校建设发展全过程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体现着学校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是学校发展观概括性的表述。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鲜明特征。例如,西安培华学院确立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它主要体现了三个内涵:一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教育;二是教育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教育;三是教育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和升华。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关键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来筑牢大学精神的塔基。要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让学校成为培育名师和大家的土壤。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要努力建设宽松、严谨的校园文化,这种理想的文化氛围给人提供包容的、良性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引导教师自由治学,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五)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
民办高校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善。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使教育丧失公益性,依附资本,丧失独立性。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制度意义更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一章八制”的建立,保障大学作为“精神殿堂”的地位,保护大学促进与引导社会发展的大学精神。只有充分利用大学制度的价值理性,通过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用各种规章制度并以此统领教育教学工作,才是体现文化价值和通向深化大学精神的蹊径。总之,将大学精神贯穿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改善校园文化现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培育大学精神,全面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拴才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高校档案是学校在日常管理、教学、招生、大赛、交流、科研、学生、财务、党政活动以及其他各项活动开展过...
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就业质量被赋予了特殊的重要性。党的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然较短,发展速度却很快。为了应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本科也开始...
一、财务共享中心模式的概念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集团公司下设各子公司,子公司下设各分公司,各级组...
本文就高校足球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拓展高校体育文化、足球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已经经历了电教化阶段、数字化校园阶段,进入了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