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

时间:2022-08-02 10:59: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下云南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云南地处我国对东亚、南亚等经济合作圈的前沿,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及发展的推动下,以地方特色经济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云南地处我国边陲内陆,山区广大,教育落后,人才匮缺,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十分贫瘠,为适应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势的需求,云南高校需要培养大量的地方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和国际业务开拓与管理的高级人才。本文以云南商科专业为例,对云南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进一步拓展云南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想,以解决云南经济发展的人才缺乏问题,并提升云南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云南高校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云南是矿藏、药材、珍稀动植物的原生态区域,风景秀丽,旅游产业发达,并拥有众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随着我国对东亚、南亚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云南地理区位的价值凸显。自1992年以来,云南重点与次区域睦邻国家开展了进出口贸易、承包劳务和设计咨询合同等业务,云南与次区域各国的贸易额,年平均增长超过20%,云南95%以上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都在次区域国家。2008年,云南省对GMS五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例达23.07%,约占云南外贸的1/4[1];边境旅游方面,云南省与老挝、缅甸、越南实行了互免签证。 [2]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大了与次区域国家的合作项目,主要合作领域为:交通、能源、电信、农业、环境、卫生、旅游、人力资源、贸易与投资合作,这些合作领域,云南皆具备参与合作的基础条件。但云南在全国对次区域国家的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较低,约为1%。究其原因,是云南知识经济落后,出口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为更好地适应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势带来的发展机遇,云南高校需要培养大量的地方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和国际业务开拓与管理的高级人才,以解决云南经济发展的人才缺乏问题,并提升云南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下

云南人才需求的预测为深化发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云南省全面启动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泛亚铁路合作建设为轴心,大力建设出境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以县域特色经济参与对外经济合作的机制;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较大;外贸业增值空间很大。云南正成为我国一个新的面向国际经济的开放市场,在此背景上,云南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级人才储备数量与人才能力素质等问题提到了日程上。

(一)经济与管理高级人才需求数量激增

1.工程造价预算与资金审计行业活力无限

预计未来10到20年,云南省的公路、铁路、桥梁、机场以及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管道等设施的兴建工程将保持增长趋势,这些都是耗资巨大的工程,国家资金的投入与使用情况需要得到严格监控,为此,工程造价预算与资金审计业务的公共责任加大,这必将使云南本土的高素质工程成本核算与政府审计人才得到催生。

2.财政预算与宏观经济指导部门业务充沛

云南县域以农村经济为主体,农户分散经营,依靠传统劳作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产值创造较低,要搞好县域经济,离不开行政指导产业发展和地方财政推动产业群链发展。为此,县级财政预算与宏观经济指导部门以及乡镇基层经济管理人员必须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财政资金统筹、招商引资、项目规划等工作,延伸县域产业群链,促进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3.企业管理与财务核算人员业务量充足

在企业市场化管理过程中,企业自负盈亏、自谋生存、自我发展,资金运营效率决定着公司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与财务核算人员必须立足于市场,调研分析产业前景、行业竞争情况,然后确定适宜的投资方向,并对企业融资能力、融资渠道、资金使用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才能确保资金运营效率最优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会计、税务中介服务业将大力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市场自我调节和管理,会计、税务中介服务业正是应市场自我调节和管理需要而产生的中介组织,其鉴证业务对会计监督、纳税监督具有重要作用;其业务则有利于促进会计核算规范、税务业务操作规范;其咨询业务则有利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县域“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过程中,会计、税务中介服务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将保持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

5.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日显重要

民营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规模,资金储备有限,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通常不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且民营企业注册资金往往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导致经营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民营企业作为“行政区经济”中的活跃分子,能够有效填补县域经济的空白,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体制的改良,云南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将进一步壮大,其财务人员的社会职业地位将得到更大提升。

6.金融信贷业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云南是全国贫困县最多的省份,而发展经济时刻离不开资金要素,县域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获得经济补偿,农产品加工业淡季和歇业也离不开资金支撑,而云南地方财政一般都较为贫瘠,因此,金融信贷业支持经济发展成为主要资金渠道,由于信贷业风险较高,因而对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也正好显现了金融信贷业的存续活力。

7.跨国公司、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业务更加专业

随着跨国公司、集团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咨询业务拓展,跨国资金结算中心、集团财务公司也逐步建立,外汇管理、汇率变动损益调整、外汇报表折算等业务更加专业,跨国投资收益预测、跨国税收筹划、跨国并购、集团内部定价策略等孕育着高级职场职位的产生。

8.外贸信贷、出口退税、国际保险业务更加频繁

国家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出口贸易、进口贸易采取外贸信贷支持政策;对限制和禁止出口以外的商品,实行分类别的出口退税、免税等政策;为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国际惯例对进出口商品实行保险制度。随着云南对外经济份额的增大,外贸信贷、出口退税、国际保险等涉外业务会更加频繁,云南本土从事外经贸职业的专业人员也会增多。

9.司法鉴证会计受到社会高度重视

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离不开法制保障,出现合同争议时,当事人的责任承担份额认定需要司法鉴证会计;国家资金投放与使用过程中发生了非正常损失,其责任承担份额认定需要司法鉴证会计;金融信贷、保险等风险损失纷争的责任承担份额认定需要司法鉴证会计。……司法会计在保障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中的作用,必将使其职业品位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

(二)外经贸人才素质能力水平的标准提升

云南与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合作,不仅仅是外贸业务的简单操作,更需要宏观掌握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充分了解国际反倾销、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国际税收差异等背景知识,才能有效避开国际经济纷争,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国际诉讼或仲裁损失。

除此之外,次区域国家官方语言多数为英语,民间语言则为本土语言,为此,外经贸人员不仅需要娴熟地掌握英语,还需要掌握次区域国家的本土语言,才能更好地开展外贸活动,促成合作经济价值的实现。

二、适应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扩大高校办学规模

云南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地理区位优势,但也面临着经济建设高级人才严重匮缺的现实。从20世纪90年代起,云南高校办学规模不足的问题就已经凸显,尽管云南大力发展了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形式,但由于新增专业须按照教育部计划新增专业数量扩充,致使高校专业不能及时满足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此,高校应根据招生一线的反馈信息及时修订专业教育计划,在教育部审批设置的专业下,创设专业模块,分设专业特色方向,开设社会岗位急需的特色课程,创建高校自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及时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缺口,吸引更多的学生,扩大高校的办学规模。

(二)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云南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层次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云南高校必须认真研究教育需求层次,创新云南开放经济发展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创建社会品牌,实现办学的规模效应。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实行分层培养,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1)创业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急需有实力的企业、民营组织或个体自主性创业者。对创业意识强烈和创新思维敏捷的学生,应强化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培育他们成为总裁、总监、经理、助理、主管型人才。(2)就业型。大部分学生属于这个层面,应以职业标准进行要求,督促学生努力朝着高薪职位去奋斗。 (3)考研型。对省外发达地区和省内部分学业骄子,应进行考研导向分流并组织考研强化学习训练。(4)留学型。对具备良好的家庭经济支撑条件,并在外语学习与自学能力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应进行留学导向分流并为他们创造出国学习机会。

二是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经济工作总是与地方政府、税务、工商、客户等进行业务往来,为此,大学教育应为学生搭建经济、管理、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分工与协作机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是个层次结构复杂的群体,在社会工作中难免遭受挫折,调适心态,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上述指导思想指引下,制定“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国际视野、世界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组建团队的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全面发展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改革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业围绕着课程来展开,高校课程设置应根据云南开放经济发展下的人才素质能力需求现实,合理构建商科专业的学科知识,应从以下十个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体系。

一是经济学基础知识课程。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从决策、影响力和整体运行等角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规律[3]。云南作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圈前沿,有许多建设项目急需启动,作为云南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学习经济学原理,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云南。

二是实验课程。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人才培养要重视实践运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做好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理设置实验课程。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国际区域经济业务往来,是基于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电脑操作技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在云南省内,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金融系统,于2004年完成了银联电子网络操作平台建设;作为保证财政收入的金税系统,于2008年完成了网络电子报税、网络发票认证等电子操作平台建设。因此,现代经济建设人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

四是法学课程。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离不开法制规范,健全完善的法制,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为现代经济建设人才,需要重点掌握经济法学原理及其应用技能,并了解国际商法等知识,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五是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云南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要在这个条件下进行项目建设,创业精神最为重要。为此,高校应开设创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科技等学科领域前沿知识框架的搭建,强化训练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积极引导就业心理准备,为创业素质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六是职业技能水平等级鉴定课程。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商科课程体系中应适当引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课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理财规划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技能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提升大学专业技能教育水平。

七是考研强化训练课程。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进行教学分流,开设考研强化训练课程,以提高考研升学率,进而提升高校的社会认同度。

八是国际业务开拓与管理课程。根据云南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与业务需求,开设区域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物流、国际税收、国际商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为学生走出校门即能很快适应外经贸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九是跨文化与公关礼仪课程。根据涉外业务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风土、人文知识的要求,开设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业文化、韩国经济与文化、泰国经济与文化、跨文化公关礼仪等课程。

十是双语特色课程。为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业务、跨文化等课程模块中实行部分课程的双语特色教学,如:金融英语、会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外贸函电等。

(四)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积极推动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社会对高校质量更加关注,能否解决好规模扩大与质量保障之间的矛盾,教育部提出了高校教学质量工程达标体系,云南省教育厅提出了省级教学质量工程达标体系,作为快速发展的云南高校,应紧密结合国家、省级的教学质量达标体系,积极争取获得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各高校内部应主动以质量工程的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

2.扩大实施高校教师聘任制

教师的学术造诣与知识水平对学生具有重大影响力,优秀的教师一般都能够教出优秀的学生,高校应扩大高学历、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的聘任比例,对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以及持有“国际商务师、注册会计师、证券从业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要打破高校之间的校际界限,实行优先聘任,以这些师资的学术造诣和知识水平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

3.实行学业成长导师制度

从高中到大学,学校管理有很大的差别:大学以学生自治管理、自我管理为特点,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的学生感到极其不适;大学以自主性学习为主,从高中“填鸭式”学习中解脱出来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为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合理安排大学学习与生活,高校应采取学业成长导师制度,由教授、副教授、学科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承担学业成长导师,以讲座、学生座谈或班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前景,热爱所学专业,并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4.严格日常教学管理

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督查教学规范的遵循情况,严格控制调停课,杜绝无故缺课等现象发生,使受聘于各个高校的教师都自觉遵循统一的教学规范,保证教学秩序良性运行。

5.实行学生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必须有针对性,教学组织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情,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为此,应实行学生民主评议教学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或网络评课活动,专门收集教学改进意见及建议,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6.提倡实施毕业生量化标准

根据云南经济发展的人才素质能力需求,对毕业生制定量化标准,毕业生须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合格,至少取得专业相关的一个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证书、英语口语合格证书,方可获取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

三、进一步拓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下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一)积极推进走出国门“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根据调研,有3%的在校生希望获得国外留学机会。从东南亚、欧洲、美洲、澳洲等地区的留学生情况看,大多数尚属于本科学士学位层次的留学。

从云南省内人才层次结构看,现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皆以硕士、博士作为人才录用的标准,硕、博连读已经成为大多数本科生的理想。因此,国际合作办学应充分考虑本、硕连读的形式,以推进跨文化国际教育形成规模,让更多具备留学条件的大学生实现“低年级国内学习、高年级国外本、硕连读”。

求学成本方面,则需要国际合作办学方制定合理额度的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以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保证学业顺利完成。

(二)建立和发展跨文化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目前,云南高校跨文化留学生主要是语言短期强化学习,商科专业的留学生教育项目尚待开发。

鉴于中国商科专业国家职业标准,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证券从业咨询师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倘若跨文化留学生参与商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定有助于实现求学目标,放飞人生理想。近年来,云南高校教师队伍学历提升很快,并拥有商科专业性外语人才,很多高校都开设有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倘若跨文化留学生跟班学习,难度不会太大。

四、结束语

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下,云南高校在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教育国际化的大好发展机遇,云南高校应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了解,扩大合作,在跨文化留学生的学习层次、专业学习领域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质量水平,增添云南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新亮点,实现云南高校的最大社会效益。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本文分析了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发展 互动作用 问题分析 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挂钩。

一、经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

(一)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管子・权修》中记载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揭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而且发现小学、中学、大学三种不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同的,并呈递增趋势,从而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各国社会经济增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发展和再生产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教育可以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并且教育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有效的形式。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率的正比例关系将会显得尤为突出。并且高校是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美国从1994至2003年新增加的100万个信息产业的管理人员,全部是经过大学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正是这些人员的加盟,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使美国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区域经济的增长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保证。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大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并且这也要求高等教育增加容量、提高效益和质量,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个性化发展。并且,经济发展也使其有能力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尤其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多元化更促使多渠道投入高等教育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更新了教育内容。在经济发展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现代社会,如果我们的教育仍然固守传统,那么对经济的发展不但不能起推动作用,反而会产生阻碍作用。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内容必须作出主动的、积极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内容能为将来能更广泛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二、经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选修课偏少。

大多数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依据三段式的结构制定出来的,其课程结构一般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结合而成,其基本特点是基础课面不够宽,专业课过专,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开拓。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将服务于第二产业中有形或无形商品的流通领域或第三产业,因此,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人才的宽适应性和通用性。而在目前的经管类专业教育中,基础课面不够宽,大多局限在数学、政治、英语和计算机基础中,学生没有选择其它有实际应用的学科的权利,如史、地、文学等。而在大学中,学校开设的这类选修课也较少,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培养综合素质。

(二)强化理论,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经管类专业同其它高等教育一样,主要是应试教育,因此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试卷考试或论文考核,这种考核形式只对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有一定效果,但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有些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考核比重还没有真正达到整体课堂教学的1/4,主要是学校没有一定的规划、方案、保障和措施引导或组织学生进入实践环节,因此,在目前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安排好实践环节和有效实施对实践能力的考查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职业素养的教育不足。

目前,高等教育中经管类专业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也是和其它专业通用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而这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缺少必要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经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勇于改革、讲究效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密切协作、正当竞争、平等公正、恪守信用、珍惜资财、反对浪费等内容。同时,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必须包含风险意识的培养,并在涉难冒险的实践中,对学生的履险心理和历难意志进行培养和训练。

三、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在培养目标上。

主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优秀的公民品质,掌握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渗透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在政府及研究部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从事经济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知识体系的构建。

既要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合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较深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好的科学创造能力,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定性强的技能模块,构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实用”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职业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

(三)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

既要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又要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适当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式上。

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法,即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岗位实训、实验室模拟为一体的多层次立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专题讨论教学和组织实例分析或模拟设计,让学生个人和团队去分析、诊断和解决问题,用亲验性、启发性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甚至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模拟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另外,每学年的假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某种产品及其消费群体作市场调查,策划并推销一两种产品等。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发挥地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 加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科教兴农”的强大生力军。加快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地方性高校,河北农业大学从河北省情和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技术人才优势,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进行科学研究、中试熟化、集成配套和示范推广,提高了我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进了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

制定政策 采取措施 科技优势更明显

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103年历史的高校,现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拥有24个学院、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66个本科专业,有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学校科技工作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两翼,始终以提高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广大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科技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十五”以来,为吸引和稳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校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了“9816”科技工程计划;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意见》、《河北农业大学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发展基金实施办法》:该基金包含了高水平论文与专利成果科研后补助基金,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基金(国家和省基金项目配套基金),“9816”二期计划,非生命学科和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等,实现了特色突出、系统配套的校内人才培养和基金资助体系,仅2005年学校就拿出913.6万元用于科技发展。以上政策体系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学校科技的创新式发展。目前全校参加科学研究的教师已达到908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742人的专兼职科研队伍。

为了加快科研梯队建设步伐,学校于2004年制定了《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将帅选拔培养计划》,目前已培养不同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11名,骨干专家25名。实践证明,这些骨干已成为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争创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的核心力量。同时,学校还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非行政兼职拔尖科技人员享受特别津贴管理办法》,以充分调动广大非行政兼职拔尖科技人员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争创高水平成果的积极性。

加大产出 促进转化 服务地方经济

“十五”以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省长特别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省部级二等奖26项,市(厅)级奖励221项。学校获省部级奖励等级、数量和获奖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高校前两名。学校已获鉴定的科技成果145余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成果112项,占77.2%;一级学报以上数量由2001年的40篇增加到2004年的108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29篇);出版科技著作155部;2005年的专利申请达43项,同年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学校将成熟的成果与企业联合进行开发转化,建立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运作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该校研发的白杨杂种741杨是于70年代进行有性杂交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具有生长快、材质优良,树干通直、树形美观等优良特性。90年代初,郑均宝教授带领课题组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利用国家“863”科技成果,经近10年的研究,成功地将部分改造的Bt Cry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转化了741杨(该项目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品种在已有优良白杨品种741杨基础上,增加了对主要磷翅目害虫的抗虫性,具有高抗性,可避免或减少施用化学农药,减轻对人、畜和野生动物的危害,减轻对水、土资源的污染;同时可控制美国白蛾等主要危险性害虫的蔓延,保护生态环境。学校就“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推广与开发与北京国宗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河北、天津、山东、河南、陕西建立了10个育苗基地和环境释放点,在山东荷泽建立了转基因741杨速生丰产林基地,共育苗741杨2000万株,其中1000万株苗木已应用于造林。

蔡西村是献县最贫困村之一,全村有489户2000多人口,耕地面积3678亩,多数为沙性土壤,较瘠薄。农业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水平较低。1998年前全村人均收入仅400元~500元。针对该村实际,学校计划把蔡西村发展为蜜瓜生产专业村。经过多次动员和反复讨论与论证,各户多方筹集资金,1998年12月该村建起97个高效日光温室,全部栽种伊丽莎白蜜瓜。从设施规划、品种选择、到栽培管理技术,马德伟教授全程跟踪服务,使每个温室产量达到4000公斤左右,蜜瓜一项全村收入94万元。1999年全村在原有基础上,又新增建日光温室99个,同时又引进滴灌系统、CO2施肥、设施嫁接栽培、反光幕、叶面肥等新技术,蜜瓜的产量和品质又进一步提高,同时还注册了”沙龙”牌商标。到2005年全村的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人均年收入提高了四倍,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蜜瓜节水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献县蔡西村由穷困迈向小康,在省内、国内树立了榜样。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光明日报》、《沧州日报》等多次报道。农业部、中国农学会授予”科技兴村”先进称号。现在,蔡西村正积极提高栽培和管理水平,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红富士苹果引入我国之后存在果肉变绵、变粗、口感不良、品质退化、农药残留量过高,食用不安全等缺点。李保国教授带领课题组,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内丘县岗底村,从优质和无公害两个方面研究着手,采用生态控制的方法,对树体进行科学管理、肥水管理,综合运用生物、物理、生态等措施,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控制,从授粉品种、套袋时期、树形、肥料、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建立了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培育出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内著名”富岗”苹果品牌,使好果率达到89%以上,优质果达到85%以上,平均亩产达8000元。该村年产苹果200多万公斤,果品产值600多万元,人均果品收入2600元,占家庭收入的83%。现该技术已经在河北省的赞皇、临城、内丘、邢台、沙河、武安、遵化、承德,河南省的济源,山西省的昔阳、辽宁省的凌海等地推广应用4万余亩,大大提高了果农的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0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一直坚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八五”、“九五”的基础上,“十五”工作重点转向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配套,培植区域性支柱产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该校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推广转化学校的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保定地方高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要本文结合保定市地方本科院校实际,以所处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为背景,围绕本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明确培养目标为核心,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为落脚点,从而构建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政府正在把一些应该在国家层面加以研究推进的重点区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都市圈就是其中区域之一。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人才作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高等学校应当义不容辞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各层次的合格人才。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产业不断升级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日益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保定市俗称“北京的南大门”,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保定市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本科院校,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它们应当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发展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人才培养模式较权威的解释。龚怡祖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性。”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和模式两个基本概念组合而成。人才培养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在身心方面发生预期变化。“模式”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对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它表明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事物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是思维的方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是人们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某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一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强调实质上的人才培养规律,更加强调形式上的人才培养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模仿和复制;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已基本获得共识。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本科人才相对于学术,更加突出应用;相对于学科,更加突出专业;相对于科学,更加突出技术;相对于深造,更加突出就业;相对精英教育,更加突出大众化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应用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扎实、使用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以适应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发展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广高新使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所以,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实践性。这是应用型人才最显著的特征。这里不能简单地认为实践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强,也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主要表现为具有实践能力,即开发能力、转化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等;二是创新性。这里的创新不是指理论的创新,而是为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二次创新”;三是市场性。衡量一个人才可以有很多标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最终要回到市场检验。市场标准是一个综合标准,也是一个客观标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笔者将具体在目标、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上进行详细探讨:

(一)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规定,可以概括为: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基础扎实、口径适中、素质全面、应用为主”的高级专业人才。“基础扎实”即应用型人才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但在理论深度上不必追求学术型人才要求得那么深厚,因为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在于知识的运用。“口径适中”指应用型人才专业口径的宽窄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宽。“素质全面”指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应用为主”指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总之,应用型人才强调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综合素质。

(二)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总的目标是使学科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求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适应性与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此,培养目标应力求具体,最好能有一定的职业针对性。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岗位群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基本素质进行分解,按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课程体系,并按实干、实践、实用的原则,构建“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平台是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了厚基础;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要本着加强基础课、注重实践课、扩大选修课的要求,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在重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大选修课比重的同时,优化专业课程模块,增设必要的职业技能课为必修课或加大原有专业课的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时间。同时,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知识的运用;传承与创新结合,强调知识的创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强调个性的培养。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为落脚点。人才培养是通过多方面实施的。笔者拟选择对于保定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实施中较为重要的薄弱方面,如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论述,以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

1、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尔文认为,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在大学中的许多人对教学方法的重视是不够的,或者是简单化的,低估了教学方法的价值与作用。教学方法本质上还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的变革。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注重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其次,教师要善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校园网建设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开发和引进各种优秀教学软件,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更多地使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物演示和角色扮演、项目驱动法、网上答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研究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加强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用合作的路子。出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虽然地方性院校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目前还未达到尽善尽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教学环节上,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校内培养与校外培训的统一,充分利用专业竞赛、认证培训、自主学习、综合素质培养等多种平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既能做事,又能做人,从而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走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子。到业界的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去认识、去理解、去实训。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提出的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深度合作与共享的要求,无不体现了国家对合作教育的倡导。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更要走合作教育之路,打破学校的边界、专业的边界、课程的边界、课堂的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依据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其他子系统各方需求,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和利益的结合域,通过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业界随动,实现共同目标的融合、相近目标的契合、矛盾目标的转化。在资源利用和培养过程中与业界密切合作,建设体现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创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培养模式,并通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获得自身发展活力。

3、培养“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所谓“懂教育、通实践”,就是他们不仅要成为学术水平高的“学者”,而且要成为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不仅精通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要坚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努力形成三者的最佳平衡。这就要求学校既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选拔,又要重视人才培训;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又要重视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念更新和职业道德培训。

广大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主动学习和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意识和理论自觉;另一方面要深入到企业和社会中去,深入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去,亲自动手,做到要求学生会做的自己必须首先会做,努力成为不仅愿意而且知道如何去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有意识而且有能力去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真正做到既懂教育又通实践。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对高等教育更高水平的要求。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关系,构建地方高校“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地方高校实施“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地方高校“双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一种必然需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校培养出“双创”型并存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需要高校的“双创”培养铸造他们的创新、创业之基,在校时就将知识与“双创”思维并举,使其毕业后有工作的能力,也有自食其力的能力[1]。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双创”培养,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双创”培养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双创”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双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高技能“双创”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双创”人才,才能保证人才兴业战略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得以顺利实施,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最直接的动力源泉。

(二)“双创”人才培养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技能“双创”人才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双创”人才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双创”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拥有主动权。

经济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区域的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经济发展需要教育[2]。同时,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持,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高等教育以通过人才培养传播知识,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知识的功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三、地方高校“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

笔者结合分子细胞学理论和钦州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探索,构建的“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1+4+10”,即:围绕“‘双创’能力培养”这1个主核,环绕“‘双创’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与“保障体制”4个次核,每个次核又有2―3个子核,一共10个子核,由此构建而成分子形态,如图1所示。子核、次核与主核三个层次紧密相连,同时,与分子细胞的有机生长性一样,子核又能随着时代的变更和社会的需求而“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二)“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1.主核。“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主核是“双创”能力培养,这个主核的内涵应该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村各级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同时具有“双创”素质的大学生。

2.次核与子核。“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次核由“双创”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与保障体制构成。

(1)“双创”教育。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开展“双创”教育。首先,“双创”教育需要地方高校开设以培养“双创”意识为核心的指导公共课程,使学生掌握具备“双创”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建立健全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双创”教育教材(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其次,“双创”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加强教师掌握“双创”教育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学校在政策上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让教师深入实践单位、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积攒创业案例,丰富创业教学经验。还可以邀请创业者作为特约演讲者或担任实习导师,使没有创业家庭背景的学生也能够对创业者和创业机会有更好的理解。第三,“双创”教育必须建立与传统考核不同的考核体制。地方高校要根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全面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双创”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发展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争当“双创”人才。

(2)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学生“双创”素质和基本品德的养成,突出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性;要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双创”灵感;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其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以开放性、多样化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

地方高校要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的“双创”文化,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经常分析“双创”者成功的个案,进行多种形式的“双创”计划比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双创”理念,形成尊敬“双创”者的浓厚氛围。

(3)社会实践。地方高校要加大基础投入,构建“双创”孵化基地,打造“双创”平台,帮助大学生开展以专业为核心的自主“双创”活动,并且给予如专业技术、工商注册、财务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专门辅导。地方高校在实施“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可在企事业单位设立学生“双创”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双创”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双创”培养计划,通过“双创”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学生从中体会到“双创”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双创”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双创”技能。在“双创”教育实践中,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双创”项目团队和面向“双创”精英,尝试建立面向不同年级的见习、实习、社团、岗位等不同类型的“双创”基地。

(4)保障体制。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保障体制可以划分为硬件制度、软件体系和评价机制三部分。

硬件制度方面,根据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学生奖惩和激励措施,促进学生“双创”的积极性。制定一些服务“双创”教育的制度,从而使“双创”教育工作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的直线管理向精细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增加对培养学生“双创”机制的经费投入,“双创”培养需要地方高校投入资金用于教育过程,在学生“双创”实践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市场运作,同时重视学生教育和活动场所的建设。软件体系方面,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双创”研究。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美国许多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其他学科一样,研究是教学与实践的基础,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拉动,“双创”研究工作主要靠地方高校的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探索“双创”活动规律,获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双创”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是由多种标准组合而成的,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不可分的综合体系,可以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四个方面展开评价。研究与实践证明,“双创”教育的理论知识是评价标准的基石,理论学习的越扎实,创造出的成果也越高。实践能力是评价机制的深化,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实践中把理论付诸于实际,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完善理论、修正理论。“双创”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地从实际出发,以实际业绩与社会效果为主要人才评价机制。

优秀范文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