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06 11:17: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摘要:构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以切合社会发展需求、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及行业用人需求为主导,又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理念,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结合专业实际,探索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就业导向为核心、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保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8127万。面对巨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因此,只有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衔接。

一、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1.注重知识体系培养,忽视地区、行业、企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从管理学科的角度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忽视了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地将地区、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严重错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管理活动的特性,彻底摆脱单纯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以地区、行业、企业需求为核心,构建应用性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岗位适应能力训练。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在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知识,却忽视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力,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欠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学生只有在职业情景中,通过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体验岗位的工作环境,才能逐渐获得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3.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践教育技能。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学习和锻炼未能积极支持,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生产流程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地将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所选择的科研课题以研究型为主,很难转化为实践成果,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机会较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师资来源主要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虽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各类企业中的实践及管理经验,因此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必要的师资保障。

二、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技能人才即通常所说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岗位实践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服务区域经济,切合行业需求,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1.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过程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随着呼包鄂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小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教学计划亦不断进行调整,2008年根据学院要求,实施学分制改革,制定2008级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之后三年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清晰,部分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技能训练型课程缺乏等问题。2011年,结合“国家标准、企业实际要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学分制三年实施经验,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理论教学坚持适度、够用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训、实践、实习的机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达到50%。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紧扣企业需求,按照“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体系,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ERP原理与应用、创意思维训练、SYB(创建你的企业)等技能训练课程。另外,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口径宽泛、专业性差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模块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方向进行细化,设置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5门专业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及优势等因素选择相应模块的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克服了以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宽泛,但技能不专的弊端。

2.拓展各种渠道,提升学生专业及实践技能训练。(1)建立并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双证书教育是目前中国职业改革方向之一,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培养制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同时也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考取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营销师、秘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2)开发校内实训资源,深入开展实战模拟教学。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始终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予以极大的支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设立了ERP综合实训室,配备了企业经营电子沙盘软件和手工沙盘模型,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角色,承担相应的管理职位,同时与其他模拟企业进行竞争对抗,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训模拟教学,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为未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3)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比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学院实训中心及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和创业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在2011年“E路通杯”全国高校网络商务创新应用赛中,荣获商务创新应用模式一等奖;2010级学生在2012年“挑战杯”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参加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

3.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操作及岗位适应能力。(1)改革毕业设计形式,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依照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老师负责辅导论文,其特点是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性,学院以2009级毕业生为改革试点,对毕业设计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创业技能课程培训(SYB)取代毕业论文撰写,通过15天的创业技能培训,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创业基础知识、政策及相关技能,经考核合格后获取创业技能证书,并可获得免息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毕业设计改革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同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平台。(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职业技能。顶岗实习即到企业顶岗实践,实地体验职业环境及职位要求,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基地,行业涉及生产制造、人才服务、商业贸易、房地产等各个领域。学生依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管理环境和工作氛围,培养认真严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提高职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

(二)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1.重视职业规划,为学生明确专业方向。自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起,在秋季新生入学教育中,将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规划作为迎新教育的内容由教研室主任及专业教师介绍给新生,同时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公共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及就业指导三门课程,分别设置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及第五学期。除采用课程讲授的形式外,还聘请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对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举办讲座,为学生选择职业方向出谋划策。

2.积极推荐就业,为学生顺畅就业提供渠道。首先,依托地区行业协会在校园举行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其次,充分利用学校招生就业信息网络资源,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及求职渠道。

(三)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10专职教师,其中2名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验,其余8名均为院校毕业分配至学院的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实践管理经验。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要求青年老师选择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管理工作。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每年也要利用假期或其他机会,参与企业的培训及招聘工作。此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开展课题的研究与转化,协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设想

自2011级学分制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现了由传统的“大而全”向“小而专”的转变,总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两年来实施的成效及不足,在未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出如下设想:

(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探索“订单培养”模式

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量”企业的需求之“体”,“裁”学生的培养之“衣”,推进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构建用人单位与学生零间隙,寻求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有效方式。“订单培养”模式更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可以稳定地得到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学生获得稳定的就业保障,实现用人单位、学生及学校的“三赢”。

(二)加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主要通过ERP实训室进行电子及手工沙盘模拟,实训手段单一,实训内容很少将相关行业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有机地串联起来,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不足。为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与科研相结合的整体建设格局,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拟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引进“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训平台,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和变革,才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管理的变革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承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成为现代企业十分看重的个人素养。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培养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的需求差距甚大。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模块融合;探讨

1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1.1 基本模式描述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保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模块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掌握专业技能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做到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在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从灵活多样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进行培养。

第二,实施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课内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开设独立实践课和综合实训项目;课外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

第三,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

第四,为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学校在多家知名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期间,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基地进行相关见习,第五、第六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1.2 内容方法体系

本专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素质模块、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素质教育作为基础贯彻“三全”原则,即“全过程、全员、全方位”。本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和执行过程包括:

第一,学生入学后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学生的军训教育。

第二,在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对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给予德育加分,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谦虚好学的精神。

第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四,学校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尤其是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进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为今后的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1.3 保障体系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并重点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二,实训基地建设: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本专业配备有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课内实验、综合实训项目和独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校内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学生在课余时间尤其是技能大赛期间,实验随时得到实践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感性认识、岗位技能和毕业实习的教学要求。

第三,教材建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重视教材建设,本专业所选教材一是积极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二是积极组织、鼓励教师自主编写或者参与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教材或者讲义。本专业教学所选教材基本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育部统编教材,教材选用合理,保证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第四,教学管理:本专业的教学实行校系两级管理,除了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外,系部还要针对本部门专门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监督办法,职责清晰、规范明确,制度完善。

第五,教育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基础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考试为主,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相结合;专业课程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际课题相结合;实训课程采取实验成绩为主,测试考试为辅。通过考核方法改革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2 课程体系设计

2.1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面向市场、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强调应用”为根本,适岗与变岗、综合与应变、产学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这是一个含职业综合发展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的复合概念,体现了“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课程能力观。

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以“应用”为主旨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增减课程和课时,一切围绕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职业能力,强调学生发展的后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全校任选课及实践课六个模块之间,建立起一整套学时比例恰当、课程体系设计合理、课程内容新颖、教学大纲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合理、先进的课程体系。

2.2 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针对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实践技术岗位应用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建设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并重,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通过由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预测与规划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拓展能力。从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实训项目、独立实践课项目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部分,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一条主线”,理论实训项目训练是对独立实践课项目与专业综合训练的基础与支撑,专业综合训练培养管理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综合沙盘对抗、操作、演示、设计和参观等方面。

2.3 就业实践设计

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就业时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将顶岗实习课程化,分两阶段安排学生到相关专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第一阶段――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顶岗实习:主要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并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顶岗实习。这一阶段顶岗实习主要将学生安排在商品采购、销售、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相关部门,让他们在企业参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并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与企业领导、基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并学会自主解决日常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生产组织形式,感受企业文化,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时间、纪律观念及安全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预就业顶岗实习:主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的顶岗实习,这一阶段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工作,经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实现独立工作,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从而真正地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中,实现“零距离”人才的培养。

2.4 职业技能竞赛设计

职业技能竞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一方面,促使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有效衔接,使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贴紧职业岗位要求,并促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第三,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安排他们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目的。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全面发挥人才对工商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全面优化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视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全球化视野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工商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战略是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培养、企业的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都限制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创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

当前我国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是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建立起人才培养的规划,对关键人才的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使得现有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还缺乏实用性、战略性,对工商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短视性,所以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虽然数量较多,但是整体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因此难以引导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2.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培养

与一般性人才培养模式相同,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培养,缺乏实践教育,其掌握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使得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与教育,因此使得人才培养的成本不断提升。同时,由于缺乏实践教育,使得人才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其关键作用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全球化背景下工商企业的发展步伐,也使得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3.企业的参与力度不足

传统模式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依赖于高校进行教育和培养,企业的参与力度较小。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固定,因此其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准确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使得全球化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得不到有效的弥补。同时,由于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真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降低了人才的应有作用。

三、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树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

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的发展要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因此其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同样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要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规划,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和高校发展的战略中,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维,改革培养路径等,全面提升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2.实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培养

单一化的理论培养已经难以适应工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全面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最新的理论作为支撑,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并重视实践操作方面的教育和考评,使得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对工商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

校企联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搭建其人才培养的平台,整合校企之间的优势资源,在接受高校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和学习,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实践教育指导。同时,要逐渐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使其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并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在现有的基础上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总结

国际视野下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促进工商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树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实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等方面出发,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商企业在国际视野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韩红蕾;黄乃文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