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时间:2022-08-06 03:18: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制度的思考

【摘 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判断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是否完善、规范、高效,是否容易产生漏洞、滋生舞弊行为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内控制度;不健全;规范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达到权利制衡的目的,使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影响内控制度建立与健全的主要因素

(1)认识不足,人员任用不规范。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会计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建立内控制度会造成工作上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另外,在用人机制上的不完备、不科学,使财务人员配备要求不高,造成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2)内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内部审计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有的单位管理人员不重视内部审计,简单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或是内部审计工作与单位管理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仅凭经验、惯例办事,缺乏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正确认识,将内部审计的刚性和严肃性忽视。有的单位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对如何审,审后如何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内审部门。所以,不仅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也不能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3)外部监督不到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由于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甚至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导致监督效果不甚理想。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社会工程。目前,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只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重点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执行效果的检查;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甚至不知如何参与监督;从业的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以效益为重而迎合单位的意图出具审计报告,也存在着消极监督的现象。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途径

(1)提高认识,规范用人机制。要充分认识内控制度是单位改善管理、健全各项制度的客观要求,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单位负责人应树立“第一责任主体”意识,从根本上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位上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良性发展。各单位应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会人员应及时更新财会知识,增强财经法纪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赋予的内部监督权,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规范核算各项财务收支。对不符合条件但已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着力加强职业培训,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2)建立、健全内审体系。针对内审体系不健全产生的不良后果,一定要确保内审制度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而无制度保障是不行的,必须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是改善管理、健全各项制度的客观要求,更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的有效手段。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与有效,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严格支出审批、资产处置、采购等环节的审批手续,充分发挥出单位内部审计在管理中应有的作用,保障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正常、有序进行。(3)强化外部监督。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找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执行与日臻完善。

另外,单位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加大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可以聘请中介机构与内审相结合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针对控制的薄弱环节、平时容易出现控制缺陷的环节或不易发现的重大缺陷,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堵塞漏洞,避免重大制度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为本单位规范、持续有效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概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现状,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水平以及制度建设,以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但是想要让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及发展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水平。

一、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概念阐释

所谓内部管理控制,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企事业单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与控制企业的生产运营,更好的搞好内部经营管理,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收益最大化以及更好的实现自己社会建设价值而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内部相互制约与协调的管理手段。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现状分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财务方面几乎全部依靠国家财政的扶持与帮助,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也比较机械与单纯。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着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究其原因,只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由于我国具体国情的考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求主要是对市场中一般性生产经营企业提出的,如个体、公司法人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研究较少,少有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具体方法。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就一直比较被动。其次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在财政管理工作方面对国家财政及相关领导部门的依靠,从而造成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单一,财政部门就只履行财政管理工作,而较少涉及到内部管理控制方面的具体工作,因此就更谈不上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了。

(二)缺乏内控意识

是否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必要思想前提。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一家之事,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关系着单位上上下下所有部门及人员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所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应该是集所有人的力量,加强沟通与通力配合才能实现。但是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在管理控制意识方面比较欠缺,尤其是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自身就对内控工作缺乏足够且科学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要么就只能是做做样子,无法通过领导和管理者的以身作则实现上行下效,要么整个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就会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而已。

(三)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切与经济挂钩的行为与活动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因此施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重点管理内容来抓。但是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财会工作意识的影响,对于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不重视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把握,不注意学习最新的财务管理工作知识与经验,在日常工作中也死板僵化,未能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未能做到跟踪管理、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不但影响单位自身的发展,更是影响到了国家财产与人民财产的有效使用与安全管理。

(四)缺乏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执行力

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工作执行效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及内部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一般来说预算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事前汇报审批、事中跟踪监督、事后分析总结的原则。目前许多生产经营性企业都在逐步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管理成效。但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管理工作由于单位内部的相关管理模式及观念还有待更新,因此预算管理工作尚未做到精细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在计划性方面也有所欠缺,所以给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方面的加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浪费、随意挥霍等问题相对严重。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关建议

(一)加强机制建设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想要获得进一步提升就必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建设,机制就好比工作的外围框架,只有框架确定了,才能有针对性在填充里面的内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力度,更是离不开机制建设,建立了管理控制机制,才能真正确定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与工作方向,才能将单位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干部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制当中,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就各位、人人在岗、人人有责。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不仅要确定工作目标与管理方向,还要落实具体内控工作的细节,并且将具体细节的落实情况与具体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推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及管理约束制度,这样才能提升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力度

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工作效力较弱的问题,应该大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职务的权力下放以及进一步将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从财务管理工作部门中独立出来,让审计监督工作人员摆脱财务管理负责人的束缚,直接向单位最高领导者负责,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权利行使,更好的发挥其监督、控制、跟踪检查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其在日常工作中为单位的未来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单位管理者更好的进行未来发展决策。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初探

摘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改变与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单位的会计管理风险,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的管理结构,充分地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评价作用,科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协调发展,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意义上实现勤政务实,依法管理,清正廉洁,运转高效的效能性政府部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 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保证会计真实、合法、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改变与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单位的会计管理风险,实现责、权、利的相互统一;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的管理结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协调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1.内部控制制度意识相对淡薄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单位严重缺乏财务内部控制理念,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知度不足,没有建立起完整、全面、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即便是有的单位建立了会计内部制度体系,其管理的方式与核算的方式不够合理,只是单纯地硬套公式,照搬套路,根本完全没有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会计管理角度出发,将整个控制制度运用在财务会计的管理与核算中。财务内部制度的执行性比较困难,在很多重大事项决策上,其预算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规划、配比等不够明确与完善,其约束力明显不够。

2.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合规定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从事其会计工作者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的负责人员还应具备会计师职称的资格等。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资金涉及量不大,核算过程简易,所以没有对其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也未将出纳、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细致划分,导致人员职责不清与监守自盗的情况出现。

3.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管理不严

由于现在行政事业单位财产多样化,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也难免会出现财产管理不严的现象。在这其中,一些单位管理人员等在一些事项上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能,也没有严格按照其规定进行操作,常常发生财产下落不明、财产纪录不明确等现象。

4.会计财务预算控制薄弱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与不明确,虽然一些大型城市已开始重视此问题,但其操作与运行、监管的力度还不够。其中,一些单位的财务预算的编制比较粗糙,不符合实际,只是单纯地根据上一年的财政状况、收支水平等来设定未来的预算情况,这样严重不符合发展的观点处理财务事宜,另外。其具体的项目预算金额、资金使用明细等都不够详细,这样很容易造成财务内部控制的失调,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财务预算的刚性力度不够。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健全财会管理体制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全力整治与加强财会的体制革新,强化会计管理机制。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部门预算,不断完善、更新单位财政框架,以此来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制度,并指导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按照其自身的发展与规划建立起从单位预算编制到执行与最终决算的整个监管体制,发挥单位财务部门的合理财会监督权力,以保证单位账款做到有据可查、有单可依,正确控制资金的进出。

利用财务部门的革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强化领导层的廉洁、中层领导的积极处事态度,普通人员的办事效率。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与知识,不断地使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化运作,促进财会管理在各单位的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在财务内部控制中既是主体,又是被控制的客体。要不断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要求,让他们不只是单会会计核算,还要不断地强化其业务流程。在提高素质的同时,还要让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高尚的品德与职业道德,加强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坚持原则等职业道德的熏陶。

3.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可以通过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条例与实行目标,确保在单位内,一切的经济业务的发生均能按照正常的预期目标进行与完成。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制度时,要把握好三点原则:(1)以预防控制为主,进行会计管理事后为辅,防止会计行为发生无效或是不法的行为;(2)注重程序制约,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业务进行有效的制约;(3)注重岗位责任牵制,在单位的岗位设置上与分工上,将会计的使用职能与处理职能、监督职能细化、分散,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4.加强内部审计,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是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要提高内审职能的地位,保持其与被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还要设置专职人员,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

三、结束语

对于国家来说,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和指导,杜绝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而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施行,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这样,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论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摘要: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并做到最大程度地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是目前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总结出在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途径

2010年,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自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来,以控制舞弊和防范风险为中心,以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衔接有序、体系完备、方法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一、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其预算过程中存有的各个风险进行度量、识别及分析评价,并且选择适当时机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用经济合理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预算资金不会受到损失,并且达到预期绩效标准的管理过程。而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与其领导层共同实施,意在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目标而制定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的本身没有将风险管理当成是核心,而是将其当做自身的构成要素。《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发展战略、组织构架、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资金管理、企业文化等16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了进一步的关注和分析。2009年出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关注显然少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认识存在不足。

二、强化将预算资金的风险管理当成核心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途径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有许多,不但能从预算管理方面来提升,还能应用EPR的管理方法,以下将对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制度完善和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原因形成的,“没有预算就没有一切”充分反映出预算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重点及核心。所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有效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良好体系的有效方法,其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升了单位行政的办事效益,对很多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制,确定风险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强化了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预算指标及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第二,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目前,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相对粗糙,没有做到项目细化,预算支出还达不到每笔核算的要求。因此,预算编制方法要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能细化并规范预算管理,能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将资金运用到急需或重要项目中。第三,加大预算刚性控制力度。因为预算的科学性、计划性不强,预算的整体调整比较频繁,对资金的使用缺少预见性,降低了预算的控制力。财务预算制定后,必须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要设置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控制预算的调整或追加。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资金流向要适时地做好跟踪与监督,及时纠正偏差。

(二)建设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基础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对会计的实务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内控制的工作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控制点和业务流程,所以控制活动一定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第二,信息技术为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事件识别提供了控制工具;第三,信息技术加强了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第四,信息化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沟通和信息,对这两方面要素有着积极影响;第五,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的新财务风险概率增加。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信息化本身的风险控制,通过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加强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库的安全管理,调整财务工作流程与计算机内控相匹配,设置操作权限并有效监控财务系统操作历史痕迹;通过对财务数据录入、处理及流转等环节加以监控,出现错误时能及时提示;注意内部稽查与审计工作的配合,杜绝因软件的漏洞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控制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来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防,通过制订相应风险的措施和方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的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财务管理是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财务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是拨正风险控制并产生明显成效的关键。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制约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主要如下。

1.加强财务部门的调节作用,使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职能特点,构建纵横连贯、上下协调的协同网络,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综合起来,构建内部防控的协统机制及内部控制风险的通报制度。

2.大力建设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体系,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等环节进行风险因素排查,完善内控制度,打造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成为以防范为核心、以加强内控管理为重要手段的协同管理机制。

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落实上面,做到管理有预算监督、核算有会计监督、职能有内部审计,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健全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加大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力度。

(四)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诚信体系

诚信是事业单位对外维持良好形象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更好进行内控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要想全面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一定要将执行工作融合到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同时,其作为构成单位道德规范的重要部分,将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控制意识,而且通过内在的职业道德和外在的社会准则发挥作用。例如,建造“小金库”是极其缺乏诚信素质的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特别恶劣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各项预算资金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运行的可靠条件,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支出资产安全完整、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做到真实完整,强化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关键点的内控制度建设,帮助事业单位遏制管理漏洞,尽量减少损失浪费。同时,也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个较为体统的工程建设,它不但关乎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单位或系统各项资源的最佳整合。因此,内控制度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安全、系统的执行规范。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计财处)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事业单位建立内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财务内控管理,可以提高单位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因此,本文将对单位财务管理失控的表现进行分析,探索改进单位内部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内控 制度建设

目前,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存在缺陷,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实、预算控制力差、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偏低等,导致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前景不容乐观。下面,我将对我国单位财务内控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一、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实

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不规范,过于简单化,许多非税收入没有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许多国有资产私有化。有的行政单位甚至私设账外账,虚设财务报表,产生各种违法行为。同时,没有严格遵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比如,有的单位记账人员与保管人员为同一人,给单位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也为单位资产安全埋下隐患。同时,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许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偏低,业务能力不高,缺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没有明确要求,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制定规范的法律法规,财务制度随意性大,导致有的工作人员在财务核算上出现偏差,无法准确地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二)资产、预算管理不足,忽视财务风险评估

在许多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不清晰,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不一致甚至脱节,财务人员对资产管理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大量资产不实,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有账无实,国有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有的收入和支出管理不明确,随意扩大开支范围,虚报开支。单位预算没有计划性,有些预算措施也没有贯彻落实,现金使用管理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另外,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行政单位,大部分领导干部享有特权,滥用职权的现象屡见不鲜。考核制度不完善,从会计的角度看,考核指标的数字是通过单位的会计报表所得,可是,随着经济环境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动的市场时间是可以根据价格进行计算,即使在一张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资产形成的不同会导致报表时点上会计要素的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历史成本不一致,影响了资产增减变化的真实性。

二、改善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健全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完善行政单位财务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责任牵制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单位内部的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公开透明制度,明确划分职责权限,促使不同岗位进行相互监督。建立资产使用审批程序,确保资金来源、使用有帐可查。强化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单位领导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大力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保障审计措施有效实行,确保使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对审计部门审计人员严格审核,着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注重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应尽量使单位的财务信息全面真实、完整可靠。

(二)推动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预算可以使单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对预算的管理,制定严谨的科学的预算编制,对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管理,对各项目预算严格细则化,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管理的控制绩效。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首先,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的机制,加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对财务风险主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控制。事前对某一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通过概念分析法、风险决策法等方法进行权衡、分析, 制定较大弹性的措施方案,从而有准备地预防意外。在生产活动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观察、计算、监督,及时调整方案,力争将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需要整理相关资料,建立风险档案,总结风险经验,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意外。其次,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制度控制,主要有约束控制、激励控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内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杜绝“特权”现象的发生,对于越权采购,有权拒绝受理,对于重大事项,集体探讨决定。通过绩效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排除价格因素对单位资产价值变化的影响。另外,在单位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流程制度收入审核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凭证查验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复杂多变、信息掌握不全和管理人员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困难,所以,出现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各行政单位需要不断加快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步伐,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创新,逐步改善财务内控制度,促使行政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