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09:04: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大学外语多元化课程改革探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所述,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此次改革的课程设计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因材施教,强调课程的形式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我校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一本专业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好,高考成绩分数较高,而二本部分专业、艺体专业的外语基础较弱,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也有着不同的差异。因此“一刀切”的单一的课程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样势必推动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近年来,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本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基础、教师队伍不断合理化的情况对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在兼顾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灵活处理选修课程
在改革之前,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为传统的综合英语课程,即选取特定的综合教材对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我校学生必修的英语综合课程的学分为16分,课程分别为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大学英语Ⅲ,大学英语Ⅳ,分别设置于大一和大二学年,这样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们从高中英语学习平稳过渡到大学英语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但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性的满足,这种体系缺点趋于明显,比如,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较为局限,偏重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轻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基于培养目标改变的现实情况,学院提出了学分改革,也即是从原来的16学分的改为“12+4”学分。综合英语课程的学分压缩到12学分,也就是在学生的大一学年和大二上学期分别必修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大学英语Ⅲ,来满足学生们的四六级过级要求。也就是说,大二下学期摒弃了大学英语Ⅳ,改修选修课程。此外,对于有一部分特殊的同学,也就是在高中阶段并未学习英语而是其他外语的同学,我院也提供其他语言(法语、西班牙语)作为必修课程,所以必修课程概括为大学外语Ⅰ,大学外语Ⅱ,大学外语Ⅲ。余下4学分为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
二、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征求了部分学生的兴趣以及结合本院教师的意愿,在学生的大二下学期开设了以下选修课程:英语经典阅读、中国文化课程、英语电影欣赏、四六级培训。语言文化类课程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鉴于部分学生的四六级考试要求,又增设了培训课程。
三、国际班满足学生出国的培训需求
出国学习已成为一种热潮。在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我院都会在在新生中有出国意愿的学生中挑选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国际班,有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体系。每个学期假期都有出国交流活动、学生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视角下的多语种课程
一直以来公共外语学院的的外语只有英语课程,为了增加语言的多样性,学院将单一的英语能力培养改为多语种能力培养,充实了我院的外语课程种类,包含法语课程、西班牙语课程、德语课程,实现了大学外语课程的多元化。在全校开设小语种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学分2分。
五、满足学生的考研需求
近年来我校每年的考研人数都在增长,学院认为开设考研课程是必要的,因此在周末开设了考研课程,分为词汇、语法、写作、翻译等部分进行讲解。学院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再是单一的模式,主要由必修外语、选修英语、选修外语、考研课程、国际班等五大模块构成。和以前的课程设置对比,改革后的课程特点非常明显,种类丰富、涵盖内容广以及多元化。这样的设置满足了不同基础不同起点学生的要求:首先,可以帮助学习英语的学生提供了基础课程,满足四六级过级要求;其次,毫无英语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语种,以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再次,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文化拓展类课程、国际班、公共选修小语种课程等。在对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体需要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本校尝试对大学外语课程进行改革,旨在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模式而建立一个有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改革的实际情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选课人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方法单一,因此本校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工程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