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6 09:06: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生命之美
关注生命问题,感悟内心,获取生命的解放是禅宗追寻的主要内容。皮朝纲言:“禅宗美学有着它十分独特的性质,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美学,也不是一般的艺术哲学,而是对人的意义生存、审美生存的哲学思考,或者说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是对于人生存在本体论层面的审美之思,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禅宗追求心灵的自由,追求一种随心的生存方式。对于禅宗而言,心的自由是一种随遇而安、空灵寂静、了无牵绊的彻底的自由,是一种没有矛盾、没有阶级、没有差异的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它将生命的自由看成是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对自由的诗意的讴歌,与艺术的美学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间天然相通。
(二)感悟之美
禅宗美学的核心即“心性”感悟。禅宗也被称为“心宗”,即修禅即为“悟心”,离开了对“心”的感悟、体悟,禅宗美学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禅宗的“悟”有渐悟和顿悟两种方式,这与艺术的“心性之悟”的创作过程在事实上是相通的。设计灵感的获得,就是一种感悟的过程,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灵魂的沟通也需要通过“悟”来寻得圆满。
(三)空灵之美
大乘佛教经书《中论》第二十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起,随缘而灭,聚散离合,毫无定性,这是“空”的缘由。“主空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相结合,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美学:心造的境界——意境”。禅宗的意境之“空”并非是真的“空”,而是一种包容,一种超越,是对有和无的超越。这种跨越有和无的终极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使审美倾向于心灵化,呈现出一种自由的、了无挂碍的、无所制约的自然空灵的韵味。这种审美倾向也影响着艺术设计,尤其是园林设计中,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受其影响,在审美上表现出对自然的追求,通过“有法与无法”“有界与无界”的设计手法运用,展现出园林的空灵之美。
二、禅宗美学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一)历史关系
中国造园历史悠久,最早有记录的园林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中所记载的周文王所建的“灵囿”。“囿”只是园林的雏形,尚未上升到美学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囿”逐渐发展为皇家建筑的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传较广,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寺庙园林,形成了园林中除皇家园林之外影响较大的另一类园林建制——寺庙园林。寺庙园林的出现,使得禅宗美学正式与园林建设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并深深影响到皇家园林设计建造。明清时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同时也接受了禅宗的园林美学,并将其引入自己的私家园林建造中来,形成了一大批深受禅宗审美影响的私家园林。
(二)思想渗透
禅宗思想伴随着禅宗美学通过寺庙园林对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进行了思想渗透,使园林的“画境”之美上升到“意境”之美。禅宗将其对心灵的感悟通过园林景观直观使使人感觉得到,使外物与心灵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在禅宗看来,空和有之间的界限是跨越了的,少和多之间也是相通的,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无执无挂、自然圆满,既是禅宗美学的核心也是园林美学的追求。
(三)影响设计手法
1.有界与无界
园林是空间的展现,空间是园林的承载。一个园林空间,大与小都是有一定的界限的,无限大或无限小的空间在园林中都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打破空间界限的禅宗美学思维,就可以将小空间营造成为大空间,同样的也可以将大空间打破为小空间,以小见大,咫尺山林就可以在有限的园林之中体味感悟得到。比如漏窗的运用,一扇小小的漏窗,隔而不绝,既分隔了空间,又联通了空间。再比如回廊建筑,蜿蜒曲折,景随步移,境随心动,曲曲折折之中放大了心境,链接了时空。重心境而不重外物,重意趣而不重客观,重情感而不重框架,使得园林审美充满了情趣,解除了桎梏,放飞了心境。
2.有法与无法
禅宗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的思想理念也影响了园林设计手法。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念在园林之中展现得较为到位。园林之中叠山理水尽量趋近于自然形态,尽可能地展现自然之美、自然之法。比如造园中的理水,使用“隔”的手法增加水面视觉上的面积,使用“破”的手法营造出乱石拍岸的视觉感觉,使得一池有限空间内的静水展现出自然之水的动态之美。手段和方法是为了增添水的自然情趣,使之更趋于灵活自如,更为洒脱。同时从宛如自然的自由之中,营造出一种无限自由的心之旷达。
三、禅宗美学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启示
(一)简约之美
城市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居住休闲空间的不断压缩,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现代人越来越远离能够随意放松身心的园林生活。而且对于繁杂装修的崇尚,使得城市里仅有的少量园林空间也尽量以繁杂的装饰来营造出光彩夺目的视觉感受,这种园林建筑不但达不到休闲的目的,反而随着人流量的增多更增添一种心理上的压迫之感。禅宗美学中对于空与有的空间跨越,营造出来的空灵的空间状态,正是现代人所急需的澄明高远的心灵境界,其对于自然的追求正好能够弥补人们对放松、自然、自由的追求。禅宗秉持“宜简不宜繁”的原则,去除过多的繁复设计与装饰,用简约、自然、旷达、包容的设计来营造出轻松、自由的生活环境,其对于界限的打破以及造园的艺术手段,恰恰能够弥补现代园林空间的狭窄,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放松的需求。
(二)自然之美
禅宗最求自然,回归自然,禅宗美学中所营造的自由意境正是自然之美,天然之美。在传统园林中,常常运用一些造园手段,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之美,表现出对自然之力的崇敬之情。而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发达,现代建筑能力的强大,使得钢筋水泥混凝土的现代人工痕迹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以至于城市里少有的宝贵的园林景观中,也未能幸免。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能力,确实优于传统建筑能力,但也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之美,使人即便身处园林也感受得到浓浓的城市气息,人工痕迹。对于禅宗美学而言,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才真正符合人们内心深处对于难得的城市绿色的追求,也切合园林建筑中的对自然之美的崇敬之意。
(三)宁静之美
城市的喧嚣不但给白天的人们带来工作上的压力,也给夜晚的人们带来睡眠的困扰。而城市人置身于这一座座喧嚣的城市之中,难以觅得一处宁静之地,能够使自己放松身心。城市园林成为一个城市中难得的休憩之所,更是人们难得的能够亲近大自然的地方,但为了满足盈利的需要,很多城市园林中放置了大量的游戏设施,在压榨仅有休憩空间的基础上还要附带一些辅助功能,这也使得本就逼仄的空间更加难以觅得一丝宁静。禅宗美学追求大自然的宁静与安逸,追求一种空间上的宁静致远。城市园林无法离开城市,它是空间有限的城市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以禅宗美学的审美境界,在园林空间设计中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才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园林的需求。
(一)空间组织动静结合
现代园林空间不比传统园林,在传统园林中,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抑或寺庙园林,其观园人数有限,占地空间较广,其设计和建造较为容易。而在现代园林空间中,由于其是城市人群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使用人数较多,再加上城市空间有限,使得其占地面积狭小,这都增加了其设计建造的难度。因此,在空间组织上需要满足更多的人的需求,这就要有动静区分。静态空间遵从禅宗园林的美学核心,强调小中见大的设计原则。通过“虚实”空间的设计,破实为虚,营造出幽远宁静的视觉审美效果。动态空间则主要用于满足空间中对于流通空间、活动空间的需要,比如园区中的道路建设、广场建设等。通过休憩场所的动衬托园林的静,闹中取静动静结合,使得空间更具有禅意效果。
(二)空间分隔张弛有度
“围而不隔”“隔而不绝”是园林空间设置的重要手法。园林空间有限,现代园林空间更加有限,而现代园林中所需要的功能区划分却非常丰富,这就需要用空间分隔的手法丰富空间功能,使得空间张弛有度,更加具有层次感。在分隔空间过程中,可以使用植物、水体、走廊、墙体、建筑物等手段和方法,不同材质的分隔方法能够赋予空间不同意境和功能,例如植物分隔能够产生回归自然的状态,而水体分隔更能彰显景区的灵性。
(三)空间营造元素选取
在空间营造过程中,对空间元素的选取也影响着空间意境的表达。首先,光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光影变换是自然时间的流逝,是感官对外界的体验,更是心灵与自然的交流。禅宗美学中,将光影赋予了“无常”的美学概念。在园林造景中,光影的变化产生了一种明暗的视觉冲击,更加能够带来思绪上的变迁。其次,筑石理水元素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景观元素,离了山水的园林便失了自然,追求自然的和谐、空灵必须要筑石理水,并借山水之美向自然求教,营造出自然之境。而植物元素也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植物的合理搭配,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更能产生静谧的造园景观。
综上所述,禅宗美学对园林风景建设影响深远,进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长期以来禅宗与园林密不可分。现代由于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的增大,使得城市人在疲于生活的过程中已经遗忘了那一隅禅宗园林的静谧,也使得现代园林失去了禅意。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禅宗美学只是被现代人遗忘,而非不适用现代园林建设,反而,禅宗美学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园林的美学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现代园林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