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09:57: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美育教育中设计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章从美育发展的四个维度进行构建并形成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审美教育创新思维”“美育课堂创新”“美育育人体系”与“美育实践支撑”四位一体体系建设为起点,探索新时期审美文化中创造性认知思维的新探索。美育,谓之审美和教育,人类自原始社会以后便有了审美的意识,在我国古代尤为重视,其是以诗教和乐教为主。“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上古“乐教”《尚书》记载:八种乐音均可调和,尤以秩序为准,则神人通达合一[2]。西欧中世纪成为七艺,源自古希腊的传统(六艺、七艺、骑士七技均是审美教育的传统形式),美育概念的形成根源于《美育书简》一书,在17世纪由德国诗人席勒所提,站在学科建设的视角下提出“审美”观念,被称作审美教育的先行者。
席勒提出关于审美教育的认知,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养成感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整合,创造合而为一的融合,将美学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的特质。中国现代美育的真正开创者和奠基者是蔡元培先生,依据席勒曾经使用过的德文词组,最终确立了“美育”中文概念。中华传统美学源于华夏礼乐文明系统的审美判断,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教化同一的系统,培养通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的多能完备人才,纵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培养与当下综合教养本质相同。现代“教育”范畴已经从单一维度向多维转换,将全面育人以德育为本。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维度出发,将健康体质、认知广度、道德素养、鉴赏能力的拓展作为教育内涵。符合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拓创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精神。
一、审美教育,创新思维的核心教育
审美文化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是营造知识更新迭代的主导路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艺术审美创新、创造的主导,更是从事专业设计研究的核心。同时,审美文化以及创新活动能够激发大脑皮层,增加神经元的连接形成大脑高效工作,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审美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美学教授王旭晓在第三届全国美育大会上的学术报告中,以《蔡先生美育代宗教组长的历史背景及学术思想分析》为题,通过科学数据阐述对蔡元培先生在美学教育方面的理论思考与践行。“美”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当时的现况问题,最重要的是为了中国的前瞻发展,纵观史镜、预设未来。审美文化,可以提升情感感受力、激发道德反思,拓展创造性思维,是审美教育的核心。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将审美教育纳入道德素养的范畴之中,要将美学内涵融入高等院校培养的始终。面对目前教育现况,重新审视设计教育的责任与意义,即什么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思考美育视域下设计教育如何引导学习者创意思维能力的新探索。将美学思考融入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知识内涵、社会实践能力各环节。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重要发言,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确立了新时代的教育路线,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总纲领、总灵魂、总遵循。依高等院校的教育规范要求,明确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学术界与教育界将美育的意义在当前一个时期做出了充足的认知以及具体的实施工作。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目标中着实按照当下新时期的务求,广泛接收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绩,建设新的美育理论与实践,突出时代特点和现实属性,从美育关怀的角度正确处理专业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与美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新的时代要求下审美文化诉求的创新探索。
二、崇德尚艺美育课堂是设计教育的和谐之本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美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指明方向、清晰思路,将审美教育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重点突出内涵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发展的生命线,设计教育的和谐本源是在美育认知的基础上,思考审美的价值、传播美学的内涵,同时融合广度思维与深度思维进行较为全面的渗透式、参与式、互动式建设。在加强设计教育创造性思维建设过程中,美育工作面向在校大学生建立“班导师”指导制度,带领新进校园的学生共同参观校史馆,举办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党日实践活动等,从美学教育的角度审视,美育的融入可以纠正现代教育中存在的目的机械化与功利化的现象[3]87。审美教育已然成为人们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同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增强,站在一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视角下,提倡一种和谐为本的审美人格教育、根植本土的审美视野教育以及崇尚创新的审美人格教育,有利于强化人文性和精神性取向[3]87。2015年开设《设计认知与思维导入》课程是在一年级搭建的多学科、跨专业的基础平台建设,艺术方向新学员是扎实基础认知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此课程以建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艺术设计、工业产品等多个专业创建审美教育的基础平台,依托大设计平台的建设着力培养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使设计教育文化的多样性被新一代学子所了解和掌握,从而缔造出跨越专业与文化界限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和谐的平衡向心力。其目的在于将设计教育课堂搭建人文精神素养提供了持续动力,使创造性思维贯穿于美育课程的各项环节,体悟设计的魅力,培养青年学习者创新续航能力,这也正是审美教育的目标。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教育的根本是具有创造性素养的人格力量,而美育课堂是重要审美人格的和谐本源。审美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尊崇道德、归尚艺术、具备美学素养的健全人才,美学文化的前沿基础是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依循美学文化的源头建设高校审美素质、审美视野以及审美诉求的表达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和谐根源。课堂为此应结合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美育教育,着重对高校学习者艺术想象力、审美判断力、理论逻辑能力的培养,运用开放式引导、互动商讨以及主、客体转换角色的教育授课形式开展。其次,开展美育课堂跨专业教育,将审美人格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发挥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优势,提升在专业教育中的美育传播,将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美育文化传播的新内容,实现审美诉求在教学发散过程中创新思考的探索与开发。
三、全程式美育育人体系是设计教育的发展动力
全程式美育育人体系遵循的夯实基础就是美育文化的传播,培养与建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站在设计学、美学的视角下形成价值观和审美能力。深度挖掘传统与现代,融合民族与世界美学视野为一体的教育体系,统筹思考全程育人的质量管理,为实现高等院校育人环节的优质化、梯队化建设,形成审美素质的文化体系,同时为创造性思维在审美教育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国际视野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不断建立和扩大对外交流的渠道,紧抓创造实体的双文明意识[3]88。在我国审美文化的发展体系中,将审美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是新时展的必然,更是民众对美育的文明盼求。审美教育的育人体系源自于发现美、认知美、实践美的能力培养,依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外部因素以及内在需求作为发展动力的原点,将“审美”的抽象概念具象化,感性情绪理性化、从事物的表征走向本质,挖掘审美主体背后的文化发展脉络以及历史现实意义。审美教育是客观存在的恒定量服务于受教育者的变量,美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异来自于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的习惯养成以及现实影响等因素。基于此需要建立健全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基础,为受教育者搭建艺术赏析平台等系列活动,为实现全程式的美育育人体系和培养高水准的审美能力提供依据[4]。
(一)美育文化与专业课程建设
美育育人体系需寻找并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我们对美育文化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站在大设计的思维视域下进行规划整合,审美教育不仅是融会贯通的,更是连接高等教育综合发展的纽带,将美育体现在各学科、各专业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认知审美课堂教学建设的育人合力,创设具有美学素养的专业建设。蔡元培不止一次指出,“自由、平等、友爱为德之大纲,而所以育之者,仍不外科学、美术”[5]。审美教育扎根于专业课程,“以符合审美规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受教育者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性情,升华人格”[6]。基于课程建设吸取了不同方向、不同思维模式碰撞下诠释对于美的理解,创造出一个具有直觉意象的审美空间,激活受教育者创作的热情。将审美人格的内涵建设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大设计的维度下,重新理解艺术设计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学实践环节与审美行为也具有内在依托关联性。作为信息传播与审美认知的前沿,切实提升审美教育与专业素养建设高效统一。以《信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为例,运用了案例引导方式、互动讨论程序、结构化研讨、练习实践环节、逆向思维训练、市场调研数据等综合交叉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美、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提升了他们对民族艺术的热情,较好完成课程设置中学生整合信息能力的审美判断,不断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9]。信息图表设计环节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命题的调研任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以及实地现场问卷调研数据采集,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审美认知与判断。第二部分为信息草图方案计划,通过前期调研资料作为依据,形成明确主题并进行创意思维草拟出方案雏形,学生通过自己讲授选题并分享、形成预判以及方案反馈信息,以推出较好的成果信息图。学校艺术学科需要重新审视美育文化对于受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依托OBE教学理念,教学成果已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成绩、就业率、以及专业技能的成熟度,程式化的标准准则并不是判断一个受众的单一尺度。可尝试将美育纳入学生的综合指标,此评测指标使专业教师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如何将美学教育更为科学且更具实施性和操作性,实现创新要求高标准、强优势的成果展示。审美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且与时俱进,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以更高要求满足社会的传承,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相统一,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美育文化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对新生代学子的身心发展、素质要求以及专业精神提出了希望与要求。高校教师需在专业发展的角度,根植于受教育者综合设计能力的协同发展,以四个自信严格要求并付诸行动,变为名副其实的审美文化的播种人、实践派和缔造者。
(二)美育文化与学生培养
审美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崇高的信仰、社会道德观以及思想和行为的习惯[7]。5G时代道德教育成为最重要的突破口,文化发展趋同的背景下,我国第一次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并以最高级别的文件作为国家教育重点内容,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从党的领导到国家政策,对学校审美文化建设重点培养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美育关系到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更高水平的精神追求[8]。作为接受审美认知的主要载体,更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的专业方向以及不同区域环境下的单元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艺术设计专业门类的学生大多性格突出、思维活跃,执行力强、善于沟通,授课主题融合文化延伸至课堂,将学生个体的差异细化思考,深入浅出地引导并积极带动学生受教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判断、感知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同时健全审美人格。设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其核心是品味和审美的诉求,在社会和未来发展中还有一些新课题,如:品牌设计的人性化服务、产品包装的情感化审美、展示空间的实体体验环节、大数据的信息系统视觉概念、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实验、数字媒体与新材料应用的安全设计、公共空间的儿童关怀导视以及设计可持续发展等,如何提升学生审美能判断,营造一个欢愉、智趣、高效的课堂,艺术设计专业以较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美育培养的是受教育者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的美学观、欣赏观和消费观。致力于培养学生拥有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艺术设计等内容,兼具了审美、时尚和实用的多重艺术功能[10]。总上内容,审美教育追求严谨科学的态度与理性逻辑的思考、创意成果的呈现与设计思维培养,应明确审美教育内涵的方向,达成文化共鸣,为受教育者获得审美的判断创建平台,这其中夯实文明发展的民族自信是建立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美育的本质是审美情感的教育,鲁迅先生认为,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片面性,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对于美的核心是在探寻关于人的素质本源,剖开物象外化形式还原本貌。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1]。
四、立足本源的美育实践是设计教育的价值体现
在美育环境下实施并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师生共建人文素养与审美品位的重要载体,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开拓与高校、社会企业公司、艺术传播团队等合作的广度,为创造“大美育”的设计理念,创设高等院校美学实践需要扎根于育人环境的各项活动,文艺活动的传播、校史馆历史沿革的发展、专业方向主体性汇报会、社会调研实践策划等系列内容建设,是坚持美育实践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依托校园环境的熏陶使得美育文化培养有了更丰润的土壤,对审美教育的开展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2018年本院党委组织党员教师、学生共创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张家口仝家窑村墙体形象改造计划,实施计划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生共建创造新认知[12]。设计实践分主题、分形式、分团队开展活动,将文化艺术的思考与乡村建设相融合,使团队成员体悟传统艺术与审美判断的重要性,村容村貌艺术墙体彩绘活动,重塑团队基于创新主体意识与文化传播的指导意义,明晰艺术方向美学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呈现。人类的审美表达自古有之,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便见证了艺术审美的地位,呈现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知,随着时代推演审美范畴延伸到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中,当下以高等院校在校生为主要群体的审美活动越来越成为5G时代下的新内容,者不仅仅是承载着大学精神和崇德尚艺的文化传统,营造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平台传播大设计的核心理念。2014级毕业生围绕艺象·意向主题,意指艺术印象,从象征意义到内涵诠释艺术设计创意的无限可能性与创造性。企业实践平台参展并反馈当下艺术设计毕业生实践能力及内在潜力,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成果展以实体设计整合包装、海报、书籍,将毕业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展览,创建营造出校园美育文化传播的一道独特风景。历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随着全党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日益清晰,随着全党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作为今后工作方向的部署,以高雅的审美提高全体公民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将成为当代美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才能顺应新时代的新发展。
五、结语
设计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新探索是广泛的、多元的,新青年的一代是祖国的明天,这一代的审美底蕴彰显着明日发展的核心驱动,需要设计者要有坚持使命担当,高校教育者是核心原动力。基于“审美教育创新思维”“美育课堂创新”、“全程式美育育人体系”与“美育实践支撑”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全面建设,继承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的信仰诉求[13],实现特定人格的塑造和健康心灵的达成,还能得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14]。审美教育的核心目标能够成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因素,实质是提升受教育者审美素养的内涵,更是新时展进程中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艺术设计美育范畴不仅仅涵括创造性思维引导、理论原理以及设计方法,而是在共创交融的过程中不断为社会提供艺术审美资源和创新平台,为适应国家文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美育视野下创造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赵建玲.孟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3):113-115.
[2]何璐.先秦乐教到诗教演变问题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3]韩旭.美育视角下国际化特色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艺术教育,2018(24):87-88.
[4]王小梅,丁晓昌.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5]祁志祥.蔡元培的多重角色及其思想结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3):295-301.
[6]张文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实践探索[J].艺术科技,2014,27(07):14-15+27.
[7]林家阳.设计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许洪帅.改进学校美育:改革开放40年学校美育重大政策研究[J].美育学刊,2018,9(6):17-25.
[9].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10-14.[2018-12-20].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10]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1]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12]朱彦妮.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5):39-40.
[13]王一川.美育树信仰: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的目标[J].美育学刊,2018,9(5):25-30.
[14]孙俊三.净化与美化:西方古代审美教育的理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5):40-43.
作者:田瑾 孟庆军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一、廊坊市全学段联动培养河北民歌传承人的必要性 (一)民歌传承需要多元化、多方向进行 河北民歌文化源...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篇1 国以前以及现在很多地方的K文理分科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出来。目前,很...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国内外对就业能力的解释有多个版本,其中ILO对就业能力概念界定为...
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培养探析:高校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逐...
所谓舞感,是指舞蹈者基于对舞蹈内涵的感悟,随着音乐节奏、韵律的变化,在脑海中勾勒出舞蹈的动作,在舞...
小学语文看似是一门基础科目,但是却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增强、以及学科品格的提升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