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8-15 09:07: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的思考与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的思考与建议

校园电影育人离不开各类生态圈的构建,需要汇聚校内、校际、区域教研和不同领域的专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努力。电影是融合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借助现代影视技术,通过银屏传达信息、故事、思想、价值等内容的一种综合艺术作品。优秀的电影作品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能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2018年,教育部、联合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影量,增强教师、家长对影视教育的关注度,这为校园电影育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校园电影育人”是借助有效策略和方法,连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活动安排,推进电影在校园中的深度应用,最终在中小学校园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优秀电影作品对学生的育人价值。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些省市地区在中小学校园中部署了院线,开展校园电影育人工作,这拓展了电影育人的空间和时间,还为电影融入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工作,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提供了可能。然而,校园电影育人工作仍面临问题和挑战。对于校长、教师而言,如何落实这项工作,积极达成校园电影育人的目标,需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介绍了校园电影育人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种认识偏差、三类推进成本、两种衔接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校园电影育人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对于电影育人的一种认识偏差

电影的育人价值目前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者指出,电影等影视作品中,充斥着广告渗透、暴力画面、戏说历史等问题,容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1]但同时,电影的育人作用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有研究者认为,“电影既能很好地适应青少年身心需要,又具备强烈的时代特色,且能和整个学校教育及人生成长相得益彰。”[2]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背后实际是对电影育人的一种认识偏差。电影的育人价值不是天然存在的,实现其价值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处理。由此,在推进电影育人过程中,要避免认识偏差,不能将电影的育人价值与其他价值混淆。“电影育人”的概念是选择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多样化、有目标的教育处理,以多种育人形态实现电影育人价值的过程。电影育人离不开校园,在物理空间上电影育人可以分为校内与校外,校内是主战场,而校外是校内的影响延续和重要补充。当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时,电影育人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教师的精心处理,需要用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式实现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塑造。其中,学校是推进电影育人的重要中间环节,承担整个育人体系的架构与保障,教师是电影育人的关键实施者,负责具体的实施。校园电影育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观影上。观影不仅是一种形态,还需要融合了正确价值观而开展的多样活动或课程,包括学科融合、探索幕后、电影评论、片段赏析、实践拍摄、原著阅读等。

二、推进校园电影育人的三类成本

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校园电影育人的推进仍非坦途,在具体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类问题,其中尤以三类成本问题较具代表性,包括课程教学成本、师资培育成本、管理保障成本。

(一)课程教学成本

由简单观影走向专门的电影育人课程教学体系是提升校园电影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有专家认为,“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中小学电影教育的核心。”[3]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本问题。(1)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难度。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是复杂的,包括师资培育、学生培养、课程优化、成果输出等,这些都需要大量投入。例如,成熟课程的培育是师生长期互动的结果,需要时间成本保障课程建设中师生的磨合。又如,稳定的人员保障也是一门成熟课程背后的重要成本,不少学校曾经也建设过影视课程,有过影视教师,但是随着学校转型、领导调整、教师退休等问题,这类课程难免受到影响。(2)教学方式需要转型。在将优秀电影育人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师生、生生的深度交流是核心,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老师和同伴身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想法。显然,在此过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能是低效的,这就需要突破传统课堂中“对错分明”“非黑即白”思维,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慢慢地体会电影中影像、音乐、人物的感染力。

(二)师资培育成本

电影育人中直接面对学生的意见领袖之一是教师,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是制约电影育人工作的重要原因,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缺乏影视专业背景。教师队伍中很少有电影专业背景的人员,开展电影育人一般需要教师接受额外的培训。而脱离本职工作去学习影视教育专业知识、参加影视教育培训,就需要专门的职后培训体系和相关资源保障。(2)电影育人需要团队合作。首先,校方管理层、电影放映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员、教务人员等都是电影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都不能少;其次,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作品,其需要跨学科的转化,所以电影育人活动不是某个学科教师的独角戏,需要不同学科教师的参与;最后,校外的专业力量也十分重要,需要与相关指导单位、校外专业团体构建合作关系,引入“外脑”来推进工作。

(三)管理保障成本

电影育人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的管理和保障,这其中也存在着成本问题。(1)观影组织。大部分学校在组织观影时要考虑版权片源、观影场地、放映条件等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如交通安全、火灾隐患等。若在校园中专门设置观影场地,其场地建设或改造、放映设备购买及维护等也是需要成本的。(2)活动保障。与观影配套的各类课程、活动都需要校级层面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学校需要统筹安排,为电影育人活动留出一定的课时;另一方面,一些相关的课程、活动对拍摄制作设备、场地配置、教学资源等要求较高,仅依靠教师较难解决,需要学校统一提供保障。

三、关注校园电影育人中的两种衔接

除了关注系统内的成本问题,在推进校园电影育人过程中,不同学段的衔接问题、不同专业领域的衔接问题同样值得引起关注。

(一)学段间的衔接

电影育人需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学业压力等存在差异。一方面,小学、初中阶段更适合开展以观赏和体验为主的电影育人活动,可以适当重复教学的内容以助其直观学习、加深印象;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等能力的重要阶段,且高中生心智相对成熟[4],因此可以在影视鉴赏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拍摄、后期制作等课程。除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段衔接问题外,还要关注与高等教育阶段的衔接问题。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开设“影视鉴赏”等公共艺术课程。但在中小学中这类课程并未普及。再者,即使开设了这类课程,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课时也易受到影响。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影视艺术特色的学生参与艺考,其学校在影视艺术课程的课时、内容、师资上会有专门保障,但这种情况仅是专业教育的衔接,尚不构成整体结构性的改变。

(二)教育与文化领域的衔接

电影是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育人离不开文教结合,需要借助文化产业界的力量来推动,但目前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双向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育领域中往往更重视电影在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的整体功能,而对专业的电影知识强调较少。同时,电影行业对于人才培养的专门需求未直接反映在中小学的课程中,电影专业知识在中小学更新少、授课少、实践少,造成了与文化领域人才需求的脱节。另一方面,文化领域的专家对中小学教学现实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中小学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等的落实需要标准和流程,需要学校作为主体开展符合校情、学情的课程与活动。但文化领域的专家对这些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太了解。

四、校园电影育人推进工作的建议

推进校园电影育人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统整工作、因地制宜、调动资源,并构建不同的生态圈。

(一)连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校内生态圈

电影育人工作不是额外的附加,需要与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等相融合。如上海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成立了信息技术协调小组,把基础型学科、信息技术教师、电视台教师纳入小组中,定期开展影视培训,组织开展校园影视剧制作。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也通过影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了教学思路,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了其在各类评比中的竞争优势。受到这些正向反馈的激励,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团队积极开展“电影+英语”“电影+语文”“电影+艺术”等跨学科的结合。

(二)增强学校交流,构建校际生态圈

通过梳理本校电影育人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在校际间交流,可以相互借鉴,从兄弟学校的案例中找到工作推进的新思路和新路径。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四中学推动电影育人,建设专业的拍摄场地,鼓励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影视社团和电视台工作,积极支持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学生拍摄微电影,尤其是制作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专题视频,影视作品多次获奖。校长支持、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对影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该校的经验通过各类活动在校际间传播辐射,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三)联动区域教研,构建教研生态圈

部分学校的电影育人工作基础较为薄弱,需要教研力量的介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市级、区级教研带动。区域教研为校园电影育人的推进提供了专业力量的支持、专业知识的交流、教学经验的传播。比如上海静安区艺术教师团队在区教研员领导下开展影视教师工作坊项目,实现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三部曲”。工作坊的第一部分是充分利用影视特长教师对团队成员进行拍摄培训,开展剧本、分镜头、实体拍摄、摄影设备等主题内容培训,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形成剧本;第二部分是教师分组形成团队,根据培训知识组织拍摄,制作团队影视作品和作品拍摄微报告,讲述拍摄流程和体会;第三部分是开展教师拍摄影视作品展映会,展映后讲述小组微报告,邀请第三方专家观摩点评,并形成相关研究论文。在这“三部曲”后,教师把自身接受的知识和经验汇总,融入到课堂中教授学生。一轮工作坊后,小组成员重新组合再次创作,以巩固之前所学相关影视知识技能,由此得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

五、结语

在电影育人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实际推进的角度认识现状、厘清问题、梳理脉络、降低成本,构建电影育人生态圈,最终在中小学校园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优秀电影作品对学生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梅平乐,杨永刚.影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4(4):30-32.

[2]周星.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实施路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2):58-64.

[3]刘军,陈圆圆.中小学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的思考[J].电影评介,2018(1):1-5.

[4]桑子文.浅谈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创意课程发展——以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为例[J].文化产业导刊,2018(6):67-70.

作者:桑子文 刘嘉秋 朱丹丹 张杰 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健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