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11:03: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提出构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2]2019年,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3]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命题和打造“升级版”的重要抓手。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4]。这从加强劳动教育的视角,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要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推进的要求,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此背景下,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现状和应对策略及其实现方法等问题,对深化新时代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目标上互利共生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素养、开创型个性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即培养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和行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优化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通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来实现自我价值,将创新创业狭隘地理解为追求个人财富[6],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的总要求,这既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企业家精神的前提。“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创新是创造性劳动的核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更是创造性劳动的典型表现。
1.2内容上相互融通
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从内容上看都包含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主要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精神教育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劳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让学生能用创业思维解决创造性问题;劳动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即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生产劳动能力和社会服务劳动能力,使被教育对象能够安全、规范、有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劳动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劳动生产的一种形式,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也是进行劳动的基本条件。[8]
1.3方式上相辅相通
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本质上都是实践教育,都强调“做中学”,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实效性。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被教育对象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习惯。实践是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被教育者在实践中真实感知创业过程,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依托实践载体持续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地为二者的融合育人提供了实践载体,双方可依托同一实践平台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互惠共生,实现政校企行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目标。[9]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内生力量和内需性,二者在目标上互利共生、在内容上相互融通、在方式上相辅相通,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二者的各自发展,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二者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支撑作用。
2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困境
2.1理念不统一,认识存在不足
近年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劳动最光荣”的热潮遍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也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但是高职院校对两者的认识仍不够全面。目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评定,往往侧重创新项目的数量、学生创业人数、企业融资规模等指标数,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过程和价值。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高,虽然“五育并举”的观念被广泛认可,但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抓德育、轻劳育”的现象,劳动教育的内容往往被单一地限定在体力劳动范畴,忽视了对劳动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尤其忽视了对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脱节,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还未形成,融合育人的理念尚不统一。
2.2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虽然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相对独立,且尚未找到将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许多高职院校仅仅是简单地将创新创业课程和劳动课程进行叠加或交叉,简单地将劳动观或劳动精神嵌入创新创业课程或将创新思维嵌入劳动课程中,简单地将两者的主题活动相结合。此外,在课程设置上理论知识课程明显多于实践课程,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个性化以及差异化不突出,实践教学明显不够。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缺乏可行的课程融合机制,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生硬,难以达到真正融合发展的要求和实效。
2.3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师资缺失或极为薄弱的情况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的专门师资,多由辅导员兼任,多数教师缺少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达标,特别是具备精湛技术的技能工匠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能大师更为紧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和行业发展不完全匹配。[10]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培训,许多非专业出身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担当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指导重任,其综合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实战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难以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教学工作。相关教师数量少且结构不健全,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在实施劳创融合育人任务时胜任力不足。此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专兼职结构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中高端社会人才占比仍然偏小。同时,由于体制和制度的限制,学校在高端社会人才引进上大多采用外聘方式,师资队伍稳定性和持久性明显不足[8]。
2.4融合机制不完善,协同机制不顺畅
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呈现多方牵头、各自展开、合力不强的状态;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不完善,缺少自上而下、持续连贯的政策、激励和评价机制。[11]协同育人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两者的发展都需要高校、家庭和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多方共同监管。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社会协同性较弱,未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且两者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度不高。
3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内涵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避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片面化、狭隘化。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互利共生、在内容上相互融通、在方式上相辅相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两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两者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为两者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具体实施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应在两种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体系架构设计、内涵建设和实践探索,建立较稳定的平台、机制和教育模式,夯实发展基础;第二阶段寻找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两种教育各自内部资源的聚集和整合,形成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体系。
3.2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要落实落细,必须落到课程和教学层面。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要结合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重视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结合专业开发教育内容、强化实践,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12]高职院校要围绕专业教育,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格局。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规划,找出两者课程内容的融合点。二是构建多课堂多维度协同教育体系,在第一课堂聚焦劳动素养培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素养基础性课程;在第二课堂聚焦日常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和公共服务意识;在第三课堂聚焦生产性劳动,提升职业意识和技术技能水平,开设专业实训、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等课程;在第四课堂聚焦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同时,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劳动文化氛围。三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结合专业及学生兴趣爱好,分专业、分层次、个性化设置课程内容,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3.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育
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的遴选方面,注重专兼结合,遴选具有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并选配选聘管理人员、企业家、杰出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劳模等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在师资培育方面,要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要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参加教学专项培训,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大型企业等进行脱产进修。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锻炼岗位,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中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与专业发展契合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和劳动实践与教育服务能力。在师资队伍评价方面,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师的评价制度,加强过程评价,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自觉性和热情。此外,高职院校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师资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人事聘任制度、教师管理及薪酬管理制度,增强学校人才引进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确保高校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稳定性。[8]
3.4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应当构建动态机制,一是要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组织体系,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推进劳创融合相关工作;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在课程管理、师资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制定多元化评价制度,常态化监测机制,合理确定评价标准、指标、方法、流程、机构。[9]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政府、家庭、企业的沟通和合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工作中,借助各方力量构建多元协同育人平台。高职院校要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课程、教材和师资,加强“众创空间”“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校内外双创实践平台的联动发展,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18-09-11(1).
[2]傅小芳.打造劳动教育新常态[J].江苏教育,2020(10):1.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22号[EB/OL].(2019-03-28)[2022-04-2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2-04-22].
[5]王东颖.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生发逻辑及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86-91.
[6]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1):103-109.
[7]付淑敏,孙元.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5):138-143.
[8]孙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逻辑、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20):66-71.
[9]于兴业,张迪,李德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2):65-69.
[10]彭谦.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87-91.
[11]王赟.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123-124.
[12]余开业.基于内化视角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8):44-48.
作者: 王赟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篇1 国际酒店行业历来十分重视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力。我国一些学者对高职酒店管...
1“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药学专业劳动育人的意义 1.1培养职业精神,增强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和...
本文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阐述了为什么要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实训教学,...
一、前言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必要的模式,信息化时代为推行...
0引言 目前,各个建筑企业对于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主要原因有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技...
1工匠精神内涵的发展 工匠是指从事手工劳作的工人。工匠精神,是工人在长期岗位工作中形成的对岗位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