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研究

时间:2022-10-16 12:28: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研究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原则”“两个基础”“三个中心”和“四个阶段”。席勒和莱茵作为赫尔巴特的弟子,对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最终才形成了真正的“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席勒的学生莱因基本上继承了赫尔巴特和席勒的思路,但是在教学阶段,其将五个阶段的名字改为预备、提示、联合、总括、应用,这便是“五阶段教学法”理论形成的全过程。大学生的舞蹈专业课程应该是严谨且生动的,学生应该在专业课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根据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传达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动作,学生在课程中可以吸收不同的养分。笔者认为将“五段式教学法”运用在课堂中会使整个教学设计有章可循,这也是教师教案的具体呈现方式。

1.赫尔巴特学派

教育学中涉及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上,此时的教学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修养。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完全等于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是多种教学内容的整合,描述成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更为合适。赫尔巴特学派是由他的弟子席勒和莱茵创立的,经过增补修订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本章主要探讨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主要观点和赫尔巴特学派理论“五段式教学法”的形成。

1.1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教育学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前者说明了教育目的,后者解释了教育方式、方法和障碍。赫尔巴特继承了欧洲教育中个人道德标准的传统,主张教育的所有工作都可以用这个概念来概括———“道德”,在他看来,美德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是从人们心中发展而来的。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作为每个人都必须实现的目标,并提出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他认为教育过程必须遵循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不仅要包括历史,还要包括语言知识,第二条主线包括自然科学和数学。赫尔巴特将教学阶段分为理解、联想、体系和方法四个阶段。“理解”是指学生在新教材中传授知识。“联想”是指通过教育,让学生连接新旧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系统”是引导学生以创新为基础寻找知识。“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上要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赫尔巴特提出两个原则。第一个是相关原则,第二个是集中原则。赫尔巴特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以完整的教材为基础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相关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给予重视,并在课堂中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个人知识的统一与整合,这为集中原则。在教育管理上,赫尔巴特对德育的重要性给予了强调。赫尔巴特认为,一定的道德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正面影响,是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引导,最终达到了内外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短处,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学生的缺点。除了课本知识、教学组织和教育管理三者之外,赫尔巴特在兴趣教学理论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方法包括为两个原则:首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可行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应当以旧知识为学习基础,通过掌握新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1.2赫尔巴特学派“五段式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作为赫尔巴特的弟子,席勒和莱茵对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最终才形成了真正的“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席勒曾经听过赫尔巴特的课程,他对赫尔巴特的目标观与兴趣理论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席勒认为对于教学方法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阶段论、中心整合法和“五段式教学法”。席勒的学生莱因基本上继承了赫尔巴特和席勒的思路,但是在教学阶段,他认为席勒经常使用的名字不一定适合练习,所以改成了预备、提示、联合、总括、应用这五个阶段,这是“五阶段教学法”理论形成的全过程。赫尔巴特的“五阶段教学法”是在赫尔巴特学派共同努力下创造出的智慧成果。赫尔巴特的“五阶段教学法”预备阶段是指在课堂教学前,运用多种不一样的方式和形式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调动起学生们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为新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提示是教师对于教学中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条理性的解读,使学生在面对新内容时具有一定的心理认知。联合是指教师在进行新授课时,在新内容与旧内容之间寻找联系点,让学生在旧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总括是指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课程内容指导下,通过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处理和结合,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应用是指对学生在前面一环节中得到的结论和一般方法的使用,就是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过程。

2.“五段式教学法”在本科舞蹈学专业中的运用———以傣族课程为例

在当今的大学生舞蹈课程中,课程应该严谨、生动。学生应在专业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学习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课程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五阶段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将会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有规律可循。这也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呈现,甚至规定了教学的具体时间。本章以傣族课程为例,说明“五阶段教学法”在傣族课程中的应用。

2.1预备与提示

赫尔巴特范式的“苏联版”对中国教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最大,这与解放初期全面引入(前)苏联教育学密不可分。这五个阶段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地划分,教学计划非常明确,甚至时间也有相关规定。以综合课为例:前期组织教学时间为1~2分钟,紧接着复习旧知识的时间为5~10分钟,之后讲授新知识的时间为15~30分钟,后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为10~15分钟,最后布置作业的时间为2~5分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需要具备课前的教学准备与课堂导入环节,复习阶段是进入新课的部分,如新课教授新组合的元素掌握、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并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结束时将家庭作业和课外作业分配给学生。预备阶段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提高学生兴趣的过程。在导入环节中,介绍中国民族民间傣族舞蹈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傣族地区的地域特色、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以及民族信仰等方面让学生对于傣族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还可以通过傣族人民平常的服饰与演出时的服饰图片了解其特色,观看并思考舞蹈中麻雀和大象的内在含义,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美和欣赏美。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可以给学生观看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通过舞蹈片段中肢体所表现出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舞蹈动作的节奏来调动他们的情绪,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与探索欲,从而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当中,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养成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之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结束后,要紧跟提示阶段,把握学生当时的学习氛围,开始这节课的教学。本节课将学习傣族的手位与动律训练,首先向学生介绍傣族的基本运动规律、基本体态、基本手形和基本手位。其次,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单一元素练后进入教学组合的学习。第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傣族的手型与基本手位。第二,通过练习使他们知道有哪些手型,其动律与曲线是怎样的。第三,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各种复杂动作。在提示阶段结束以后应该迅速地过渡到联合阶段,如果提示阶段迟迟没有进行,学生可能会因延迟而分心,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并且降低其对舞蹈课程的热情。因此,当提示阶段结束后,应该迅速地过渡到联合阶段,两者紧密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教师需要根据班级与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再次,教师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提供一些帮助。最后,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2.2联合、总括与应用

前一环节与后者间隔的时间越短,联合这一环节达到的效果就越优质。联合是学生通过整合自身的旧知识,并以旧知识为基础来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因此联合这一教学环节应尽早进行,应当在学生新鲜感且印象最深刻的时候进行联合,不然这些新内容很容易因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薄弱而受到干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刚对学生教授了傣族的手位、手型、动律以及体态等内容,学生们学习了单一的元素之后教师应趁着学生对元素的掌握程度较高以及还有新鲜感时,趁热打铁继续推进教学训练组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程度。当联合阶段结束时,尽快进入总括阶段,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的关系密切,主要是对上一阶段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排序再加工,教师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快速地凝练出来,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要求、教学法的印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傣族手型、手位、动律、体态的重难点进行概括,使学生在脑海中加固新学的知识。最后一阶段是应用,应用是指学生具体运用上一个环节中所收获的知识与结果。通俗来讲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一阶段属于整个课堂的最后部分。舞蹈学专业不同于表演专业,他们今后的社会角色更多的是教师,那在课堂最后的结尾当中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后应及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观看傣族剧目以小组为单位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并简要说明其风格特征;复习本节课所学习的单一元素训练以及短句教学组合训练;根据课堂中所学习的手位、动律、体态舞姿的教学法,让学生在课下分小组编创12个8拍以内的短句训练,提高学生的教法、学法以及未来作为教师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最能强化、巩固记忆的练习方式就是趁热打铁、随学随用以及反复练习,所以在课后作业中复习、预习、分组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以上五个阶段相互配合、依次使用,使教师的教学程序设计有规律可循,并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小结

赫尔巴特的理论阐述了教育中会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学的发展上贡献出了许多有价值意义的理论保障,使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成为了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用自己数十载的时间研究这一学科,最终在心理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发现了基础教育的规律,并在教材知识中、教学组织中、教育管理中、教学方法中、教学过程和教学阶段等许多方面提出了相对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促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赫尔巴特理论的形成最先为“四阶段教学形式”,后来经过弟子们的加工,形成了“五阶段教学法”,这是赫尔巴特学派的结晶。在舞蹈专业课程中,“五段式教学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有所联系。可以在继承“五段式教学法”的前提下,开创科学的舞蹈教学新模式,这是舞蹈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总结、反思,从而促进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大勇.“五段式”教学法的运用与反思[J].甘肃教育,2014(12):44.

[2]王晶晶.运用“五段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课“促进民族团结”为例[J].学园,2021,14(10):29-31.

[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40-258.

[4]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63.

[5]赵谛.赫尔巴特“道德性格”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6]霍云丽.赫尔巴特学派教育理论在华传播及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袁卓宏 丁亚景 郭美璇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