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舞蹈艺术表演范文研究

时间:2022-10-28 16:1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舞蹈艺术表演范文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舞蹈艺术表演范文研究

舞蹈艺术表演研究1

基于舞蹈伴奏的艺术特性而言,其囊括多样化的类型,但钢琴伴奏为舞蹈表演的佳配。舞蹈表演与钢琴伴奏音乐的契合,能多维度满足观众的个性化艺术追求。

一、舞蹈钢琴伴奏内容技巧

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舞蹈表演中运用钢琴伴奏,务必保证二者传达的文化内容方向是一致的,具有极高的适配度,并且基于此要科学地运用伴奏技巧,进而呈现出二者的完美契合。基于钢琴伴奏的呈现也需要个性化的舞蹈动作设计,应使二者相互呼应,例如,在中国古代舞剧的演奏中,因其舞蹈呈现的特色性质,需要舞蹈表演者完成高难度与复杂的动作,对表演者身体的柔软度与稳定性要求极高,这使得中国古代舞剧整体呈现的视觉效果令人震撼,尤其是舞蹈动作的呈现令人赏心悦目。在古典舞的伴奏选择中,要有规律可循的音符设计,又要展现出刚柔并济的韵味。此外,在中国民俗舞中,首先必须对民俗舞蹈艺术的文化习俗深入认识与学习,深挖其中的文化特点与特殊的神韵,基于此,在钢琴伴奏的选择中运用恰当的演奏技法,把民俗舞蹈艺术中的鲜明神韵体现出来。最后,在舞蹈钢琴伴奏的教学技法中,基于各类舞蹈的特性与风格,教师要革新自身理念,实现因材施教,严格把控触摸钢琴键盘的力度与手法,科学统筹搭配。在舞蹈钢琴伴奏艺术中,针对舞者的舞蹈内容与特点,采用不同的钢琴教学技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钢琴伴奏,使舞蹈与伴奏艺术呈现一体化,彰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舞蹈中钢琴伴奏的特点

钢琴伴奏中的声音的发散是三维环绕的,能给予人极其美妙的音乐感受,并且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营造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除此之外,在钢琴伴奏演绎中,基于对音符与旋律恰到好处的拿捏,多维度调动人们的感官思绪,使人仿佛置身于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中。就舞蹈表演中钢琴伴奏艺术而言,舞蹈的演绎是价值彰显的核心,钢琴伴奏在这里发挥烘托的功能来凸显舞者的特色。在钢琴伴奏的层层深入的演练过程中,钢琴伴奏艺术对舞者的影响意义非凡,其具有一种激发舞蹈演员思维的功能,通过钢琴伴奏者所赋予的旋律、音调与节拍,舞蹈表演者可客观认识自身动作的不足,进而持续完善舞蹈动作,最终演绎出一支优美而完整的舞蹈作品。此外,一支完美的舞蹈作品的呈现需要舞蹈表演者与钢琴伴奏者坚持不懈地锻炼与磨合,并寻求最佳协作状态,在此过程中,伴奏者需要根据表演者的舞蹈动作而对自己设计的音符、旋律、节拍进行适宜调整与变动,从而正确掌握钢琴伴奏中的各种音符,让舞蹈表演传达出舞蹈真正的神韵。

三、舞蹈与钢琴伴奏相融合

舞蹈钢琴艺术包括舞蹈表演和钢琴伴奏,其中伴奏与演奏最大的差别是主导性质的差异,在舞蹈实际的表演中,舞蹈表演为展示的主体,而钢琴伴奏则是锦上添花。因此舞蹈与钢琴伴奏的相互融合就显得尤为关键。伴奏者需全面观察舞者的肢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的转变,同时还应根据舞者表演的主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演奏变化。例如,在一支完美的舞蹈作品问世之前的创作期,由于舞蹈表演者对其动作的连贯性熟悉程度较浅,假使运用原本针对舞蹈动作进行设计的钢琴伴奏,那么节奏就会比舞蹈表演者动作快上一拍,极大程度阻碍了一支契合的舞蹈钢琴作品的问世。与此同时,钢琴伴奏包括即兴伴奏这一种类,意在通过姿态各异的舞蹈动作实现即兴钢琴伴奏。但是,在促使二者完美交织融合的过程中,对钢琴伴奏者提出了高质量的演奏要求,需要演奏者有灵活掌握即兴钢琴伴奏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注入自身的情感与理解,并深挖其中的意蕴,给观众构建出灵魂交流的共情意境。

四、舞蹈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策略

(一)灵活使用钢琴伴奏

在伴奏中,钢琴演奏者应全面把控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节奏、肢体表现、情感表达等,当舞者在表演中出现失误,钢琴伴奏可通过钢琴旋律的变化为其进行弥补。因此,在选用钢琴伴奏时,不仅要考虑到舞者的舞蹈表演类型、情感类型,还要兼顾舞者的肢体表达能力,以确保选用的钢琴伴奏与舞蹈的主体旋律表达一致,同时对伴奏者的节奏掌控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其除了具有深厚的演奏功底与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灵活使用钢琴伴奏,在伴奏现场与舞蹈高度配合,构建高品质的审美盛宴。如果说舞者的舞蹈风格变化莫测,那就要求钢琴演奏者的演奏风格也有着多样化的特性,如此二者才可以实现文化的相互融合。

(二)强化舞蹈艺术修养

对于钢琴伴奏者而言,演奏出优美的舞蹈音乐伴奏,则需要提升自身的舞蹈艺术修养,强化对舞蹈艺术的认知,拓展舞蹈艺术的知识面,借此强化自身的音乐艺术涵养,直至成为舞蹈钢琴伴奏的大家,这也是诸多伴奏者的音乐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中,诸多人在主观意识里将各种舞蹈动作的结合呈现当作舞蹈艺术,并且还有部分人认为舞蹈动作就是审美的导向。就舞蹈艺术的本质而言,此类观念都太过以偏概全,忽视舞蹈动作呈现的底蕴与意境。舞蹈钢琴伴奏者需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清晰认识舞蹈艺术的意境与涵养,而后借助自己的理解通过钢琴伴奏呈现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正所谓“良驹易得,伯乐难求”,只有当舞蹈钢琴伴奏者心驰神往时,舞蹈与钢琴的结合方可升华为艺术。

(三)熟练运用伴奏技巧

在实际练习中,伴奏者应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强化手指灵活度、主动性以及力量等的锻炼。同时,还应选择适宜的曲目,不应急功近利。在持续锻炼中,逐步突破各种指法技巧,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增强自身钢琴弹奏素养。此外,伴奏者还应强化自身的即兴表演能力,以应对伴奏之余的情况。就即兴表演能力本身的培养而言,需要长期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伴奏者还可在日常练习中节选部分难度较高的曲目进行练习,在练习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后,可对其进行二次创作,为即兴表演伴奏积累素材。在舞者进行舞蹈表演时,伴奏者应观察舞者身体的律动是否与钢琴伴奏高度契合,是否与旋律的情感主体相互吻合,在客观评估后,应具有针对性地根据舞蹈表演者所演绎的动作进行合理调控,以此在实际伴奏中灵活进行变动与创新,使二者能更具有更高的适配度,从而进行融合,使音乐艺术的呈现形式更为流畅与赏心悦目。

(四)提升艺术的韵律感

为了充分实现预期之中舞蹈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内涵,舞蹈钢琴伴奏者一方面需要根据舞者的动作形式、舞蹈风格特征,精准把控舞者的肢体语言,并以此创造性表现出与舞者表现相结合的舞蹈钢琴伴奏音乐,进而提高舞蹈艺术的整体质感。另一方面,伴奏者应根据舞者的肢体变化与情感变化,适当调整伴奏节奏,与舞者进行情感共鸣,实现全面交流,运用伴奏音乐烘托舞者的表演,增强感染力,以此发挥最好的艺术效果。另外,舞蹈的钢琴伴奏者还需要掌握多元化的舞蹈类型,并为之搭配不同的钢琴伴奏曲目。例如,在为蒙古族舞蹈进行伴奏时,为了烘托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舒缓自由的生活态度与民族特色,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场面呈现观众眼帘,在舞蹈表演中,钢琴伴奏者可模仿马头琴的音色,运用上滑音和下滑音的来回交替或融合,使伴奏更加紧密贴合舞蹈的主旨。

(五)把握和声织体脉络

舞蹈钢琴伴奏者在进行舞蹈伴奏时,要根据舞蹈表演的内容而精心设计,在重视伴奏多样化呈现的同时,也需要借助和声织体的特性展现出个性化的伴奏风格,使舞蹈表演底蕴更深厚,将舞蹈艺术顾盼生姿的动态美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观众眼帘,进而营造一种浓厚而悠远的艺术氛围。为了最大化彰显舞蹈艺术的艺术价值,使钢琴伴奏与舞蹈演绎交织互融,升华艺术本质,达到涵养一致,则需要舞蹈表演者与钢琴伴奏者意念合一,共同创设美学意境,在钢琴伴奏时可进行多元素的创新融合,使音乐极具鲜明的特性。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艺术的荡气回肠的神韵,舞蹈钢琴伴奏者需要进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状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舞者进行交织互融,与舞者进行灵魂交流,与观众共情,达到意念传神的境界。五、结语舞蹈钢琴伴奏底蕴深厚,优美的歌曲伴奏是舞蹈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最大化彰显钢琴伴奏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应有价值,需要广大的钢琴伴奏者,竭尽全力配合舞蹈表演者,一起在艺术演绎中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持续性提升专业素质和表演技巧,利用深刻而细腻的钢琴伴奏音乐为舞蹈表演服务,将舞蹈演员的艺术才华淋漓尽致地彰显。

作者:赵静 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舞蹈艺术表演研究2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设计理念的进步,技术变革需要结合观念的创新。舞蹈艺术由来已久,与祖先的游猎祭祀活动相关,是人们生活经验与情感的表达。传统舞蹈艺术一直依赖于肢体动作,舞蹈作品的完成度在于整体动作编排,也在于动作的准确性,而新媒体技术则对舞蹈艺术进行彻底颠覆,将更大胆新奇的元素融入其中,使舞蹈艺术带来新的审美体验。一、新媒体环境对舞蹈艺术的变革与影响新媒体是现代科技与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借助手机、电脑等终端与数字信息技术,将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进行转移和传播,因而同时具有虚拟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打破了空间、时间以及舞者自身的局限,利用肢体语言和现代技术,将人的动作、姿态、表情等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能够更加深入地表现舞者和创作者的意图、理念。新媒体技术新在理念与环境,重点在于观念的变革,由新兴技术引发创作意图,又由创作观念导向创作实践。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能够将传统舞蹈内容重组,呈现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新媒体之于舞蹈艺术,既是传承也是革新。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在许多层面实现了革新,突破了传统舞蹈艺术的审美局限,表现出新的独特之处。(一)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互动性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表现出新的互动性特点[1]。互动性既是指观众和舞蹈作品的互动,也是指舞蹈作品中舞者与虚拟影像甚至光影、舞台造景之间的互动。观众与舞蹈作品的互动,体现在因审美产生的联结与流变中,即一个特定的舞蹈作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看常新的。网友也会主动进入舞蹈作品的二次创作中,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实现对舞蹈作品的重新诠释。网友在互动中消费和重新定义舞蹈,使舞蹈作品生发出新的衍生意义,因此这是一个互动创造的过程。例如皮娜鲍什版本的《春之祭》,网友节选了部分片段并重新配乐,从而实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新媒体舞蹈作品中的互动表现则更为多样,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影像投影,将真实舞蹈表演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在新媒体舞蹈的表演空间中重新呈现,或者让舞者配合投影动作,形成真实与虚幻的互动。这种互动重新诠释了舞蹈内涵,带给舞蹈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开拓了舞蹈艺术的想象空间与审美空间。无论是观众与舞蹈的互动还是舞蹈本身的互动,都在新媒体环境下对舞蹈艺术阐发出新的美学空间,形成一种“出现”美学,即舞蹈艺术并非不能改变,相反有很大的改动创作空间,因而舞蹈艺术是流变的,是不断具有新的生成意义的,同时也是互动和对话的。正如戏剧作家孟京辉所说:“一方面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美学的发展,它是某种艺术流变的传承,是在质问真实和虚假的关系。[2]”
(二)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想象性

虚实相生的新媒体舞蹈艺术以及表现场所的变化,这些都是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表征变化,而深层次变化在于新媒体舞蹈艺术广阔的表演与想象空间,在于新媒体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特性。舞蹈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靠视觉逻辑的直观性。传统舞蹈艺术关注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关注肢体语言散发的美感,而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表现则对其有全方位突破,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将舞者的想法融入作品。艺术创作过程伴随着很多灵感与想法的产生,但是传统舞蹈艺术的表达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利用灯光、道具等烘托氛围,将艺术构思转化为舞者动作语言以及舞台意象营造,往往因为想法与实际技术不匹配,导致舞台表演往往较为晦涩抽象,叫观众难以理解。而新媒体技术则改变了这一境地。技术手段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发展和想象空间,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就能够实现对舞蹈艺术的重新生成,实现舞蹈艺术审美经验与习惯的不断变化创新。例如我们可以用灯光技术、色彩变化与音乐剪辑突出舞蹈视听效果,利用动和静的对比展现舞蹈艺术的视觉冲击,或利用计算机编程创新舞蹈动作,将艺术家的创意变为真实的舞蹈动作。例如“INORI-prayer-”的作品,为了表达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污染事件对人们造成的伤痛,作品通过“破碎的脸”“头骨”“扭曲的面部表情”以及“深色的图案”表现辐射带来的痛苦以及现实困境。通过技术手段将人脸与投影结合,突破了传统舞蹈限制,将舞蹈表现集中于面部,重新定义了舞蹈。新媒体环境技术的发展促生出舞蹈艺术家的观念变革,使之在思维上、舞蹈设计体验上、创作的想象力与激情上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影响到舞蹈作品的呈现[3]。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带领观众进入了新的感官世界,通过屏幕使观众置身于“现场”,通过结合多种元素增强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冲击力,摆脱自然对人类的种种限制,将舞蹈艺术工作者内化于心的抽象意境转化成真实的舞台场景与舞蹈内容。舞蹈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

(三)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思想性和实验性

媒介和技术手段的变化引导着艺术观念的变革,新媒体背景下舞蹈艺术也在探索可能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也在逐渐革新舞蹈艺术的原有内涵以及展示边界。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具有突出的实验性和思想性特点,因为技术和理念的组合能够带来无数的可能。舞蹈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能够表达创作者的理念,将众多内化的经验情感融入艺术语言中。但传统舞蹈艺术局限于舞台,对身体动作表现有一定的规范,而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则不再受这些限制,表演者能够自由表达所想所感,因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实验性。因为传统表现方式受制于客观现实条件,但新媒体舞蹈艺术不完全属于现实,它是虚拟现实技术与真实舞蹈之间的交互,在思想和内容表达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在表达方式上则突破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而非常具有现代意义。例如杨丽萍的舞蹈《春之祭》就是将原始舞蹈审美与现代媒体技术结合的例子,其夸张怪诞的风格恰恰是古早祭祀活动的突出特征,该舞蹈也是将原始生活融入现代艺术的思想实验。再比如Tobias与上海音乐学院视觉表演艺术家们合作的跨界舞蹈《龟兹宴舞》。龟兹乐舞发源于我国古代西域,该跨界舞蹈利用了现代技术将舞蹈影像与数字结合,从而将古老的龟兹乐舞通过现代媒介展现出来,符合现代审美也保留了传统文化特点。由于新媒体的平面化特点,舞蹈作品若以传统方式展现难免过于乏味,体现不出舞蹈艺术的灵动性。新媒体技术和理念带来的颠覆性舞蹈实验,使舞蹈艺术形成更加强烈的视觉体验,并且利用技术化的视觉处理体现思想性,对舞蹈艺术进行革新与再创造。我们可以利用运镜、灯光、虚拟现实技术等,呈现出全新的舞蹈艺术内涵。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风格表现

(一)新媒体下的舞蹈艺术具有科技感

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最突出风格表现便是科技感[4]。技术能够将传统舞蹈艺术作品进行重组,也能将真实舞蹈动作和文本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呈现出新的舞蹈艺术风格,带来新的感官体验。新媒体舞蹈艺术作品带有丰富的科技元素,从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例如舞蹈作品《新月》将特定空间、沉浸式舞蹈表演与投影相结合,作品试图解释人的生命变化和对路的探求,通过舞者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动作将人的探寻、渴求、突围之路进行展示,并对个体生命与水、光、空气、日月等元素的关系进行拷问,试图用饱满的生命之舞解释这一切事物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自然的联结。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对舞蹈艺术创作的颠覆,将舞蹈这门身体语言的艺术上升为可以与任何元素结合的艺术门类。舞蹈艺术的颠覆性和科技感,是媒体技术赋予的,也是舞蹈艺术观念更新迭代的自然结果。

(二)新媒体下的舞蹈艺术风格更加鲜明

舞蹈艺术体验与光线变化、舞蹈运镜、动作展现以及颜色、特效和影像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5]。新媒体环境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艺术体验,也给舞蹈艺术带来更加新颖的风格,不论在颜色明暗变化、舞蹈动作还是最终的视觉效果,都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以2021年春节晚会舞蹈《只此青绿》为例,其中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还是层次分明的画面感以及协调一致的颜色风格。《只此青绿》以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来源,无论是舞蹈演员的服装、舞台颜色还是光线投影,都紧紧围绕着画作的意境进行设计,力求切合画作的境界。《只此青绿》以画为原型,既有传统诗画美,也有新的艺术理念在其中,并没有局限于文字,而是表达了“江山即人民”的概念。新媒体技术利用舞蹈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重新诠释,突破了舞蹈艺术的局限性,形成新环境下的鲜明风格。

(三)新媒体下舞蹈艺术风格的局部性和突出性

结合了新媒体技术的舞蹈艺术一定程度上不再追求完整性和叙事性,而更加看重艺术表达的深刻性,更加在乎特定动作的创新,利用技术手段集中放大某一点,以突出表现舞蹈艺术的某种特征、情绪,以夸张的表演形式更新了舞蹈艺术的表达方式,因而具有局部性和突出性的特点。局部是手段,突出才是目的。例如上面提到的“INORI-prayer-”的舞蹈作品,就是将舞蹈集中于舞者面部,再结合特定技术,具有突出的先锋色彩。再比如舞蹈与数字投影的跨界结合,ROARINGWILD携手VANS打造“以和为贵”的舞蹈主题,作品利用光影特点将舞蹈集中于舞台中央,集中于舞者的身体,从而表现品牌方的主题思路。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通过技术手段,为舞蹈艺术的诠释与表达提供更加多样的方式,将舞蹈艺术理念进行突出和放大,增强了舞蹈艺术情绪和内涵的表达效果。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艺术实现了全新变革,从理念到技术,从演出造景到肢体动作。技术的变革与艺术理念的创新同步实现,共同将舞蹈艺术变得更具实验性、思想性,同时舞蹈也在新媒体加持下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科技感和更加突出的艺术性。

作者:李超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3

舞蹈是一种常见的表演艺术。舞蹈编排者对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作,舞者在编排者的带领下一遍一遍地训练。舞蹈编排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造型动作不断进行调整,在音乐、服饰和道具的辅助下,将一个个舞蹈动作衔接成为一部富有情感的舞蹈作品,让观众能够体会到舞蹈编排者的思想情感,陶冶自身的审美情操。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编排中可以为编排者提供创作上的灵感,进而创新舞蹈表现形式,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创新教学理念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舞蹈教学效率。教师在舞蹈编排和教学中科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舞蹈编排者的创作灵感,活跃舞蹈现场的气氛。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舞蹈艺术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技术性、信息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首先针对技术性来说,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凭借科学的方法以及先进的设备技术带来极强的便捷性;其次针对信息性而言,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使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最后针对互动性来看,其能够成为人与机器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能够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使得各项活动更加人性化。

(二)舞蹈艺术

舞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舞蹈编排过程中,编排者需要对舞者的肢体动作开展训练,而舞者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才能够表演出完整的舞蹈动作。编排者还需要不断地变换舞蹈动作,确保舞者的动作能够更加富有情感表现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舞蹈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好地将审美价值体现出来。此外,舞蹈动作还要搭配上各种各样的音乐、服装、灯光,进而呈现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舞台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舞蹈编排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并没有在舞蹈编排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舞蹈教育活动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并且模式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舞蹈等美育课程得不到应有重视。学生为了提高自身学习成绩,对舞蹈课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课堂上。

(二)教师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有限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并且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充分应用,但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较少,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他们不愿意学习新鲜事物,不知道如何操作计算机,更不愿意在舞蹈教学中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应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主动学习教育技术,在舞蹈编排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目标。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教师在舞蹈编排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口传身授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些动作的理解来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及时指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且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及时向教师询问,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同样也存在着较大弊端,那就是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参与性不强。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舞蹈编排学习。

(四)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较少

当前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巨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掌握相应的基本信息教学能力。但是根据当前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运用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设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操作,或者操作不够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对信息设备比较排斥。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学习信息设备的相关内容,将信息设备运用到舞蹈编排教学当中,确保舞蹈编排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教师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经验

舞蹈编排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在编排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音乐节奏和相关场景。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完美地将其结合起来,但这需要教师在舞蹈编排过程中拥有丰富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经验,如此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舞蹈编排对学习者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非常多的困难。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此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为有效的方式,但由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比较少,也就无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舞蹈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变得更加枯燥,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严重影响舞蹈编排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舞蹈编排的积极影响

每一场精彩的舞蹈演出都是舞蹈编排者和舞蹈表演者完美合作的结果。一方面,舞蹈编排者在舞蹈内容设计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另一方面,舞蹈表演者经过一遍一遍地排练,将自身优美的舞姿展现给台下观众。当我们欣赏和称赞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完美表现时,也不能忽略其背后的舞蹈编排者的辛苦付出。舞蹈编排是一场舞蹈演出中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环节,并且其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舞蹈编排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舞蹈编排形式,给舞蹈编排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笔者通过探究现代信息技术给舞蹈编排带来的积极影响,希望能够给舞蹈编排者带来一些帮助。

(一)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效率

在舞蹈编排过程中,编排者需要不断地思考前后舞蹈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艺术效果,以及如何完美地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需要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动作展示进行指导和纠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动作细节,经过大量的练习和记忆,才能够将一组舞蹈动作流畅地展示出来。以上即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师在现场教学时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其中的环节非常复杂,教师和学生需要花很多时间做一些无用功。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减少舞蹈编排教学的中间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舞蹈编排教学方式的缺陷。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自己的舞蹈动作展示录制下来,或者从互联网上下载剪辑一些标准的舞蹈动作示范,将动作细节尽可能完美地呈现给学生。学生观看教师录制的舞蹈视频并进行详细研究,也可以保存好教师录制或者剪辑的视频,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全领会相关动作,那么还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反复观看该视频,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可以省去一些非必要环节,不需要再一边亲自示范舞蹈动作,一边再纠正学生的动作,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可以更专注地指导学生,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在舞蹈编排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激发舞蹈编排者的创作灵感

舞蹈编排过程十分复杂,有的时候编排者无法将舞蹈动作和相关音乐完美融合到一起。舞蹈编排者在编排过程中,如果对一些动作感到不满意或者无法将动作与音乐较好地融合起来,他们往往采取的解决措施是根据自身已有经验纠正需要改进的动作,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并没有改变原先的模式,这样会导致整套动作变得更加生硬。所以,编排者需要在舞蹈编排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自身创作灵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编排中去。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舞蹈编排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整套动作分解成单一的动作再教授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慢慢熟悉整体动作流程。但是舞蹈动作强调连贯性,教师只有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传统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活跃现场气氛,会播放一些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但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更多方式来活跃舞蹈教学课堂的气氛。例如,现在的舞蹈排练室一般会配备环绕音响、立体灯光和大尺寸显示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模拟舞台效果。编排者还可以将学生在排练过程中的动作展示录制下来或者投影出来,使大家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动作表现,然后不断地及时改进和完善,如此编排者可以充分活跃教学课堂气氛,提高排练效率。

(四)方便及时沟通和交流

舞蹈编排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如此最终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舞台效果。在传统的舞蹈编排过程中,编排者之间也会相互交换意见,但交流过程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编排者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顺畅,大家能够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实时交流编排信息,拓宽了交流渠道,提高了交流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极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对我国艺术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对舞蹈编排的积极作用,包括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舞蹈编排者的创作灵感、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方便及时沟通和交流。现代信息技术在舞蹈编排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编排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发散舞蹈编排者的艺术思维,使其在排练过程中融入感情,激发自身创作灵感,进而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提高舞蹈编排者的创作水平。

作者:易晓梅 单位:临泽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舞蹈艺术表演研究4

舞蹈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现实环境、思想变迁等客观因素,舞蹈创作美学更是与社会发展条件有着直接的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条件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

20世纪后,舞蹈领域发生较大变革,美学概念与舞蹈风格多元化发展,舞蹈创作产生较大的革新与变迁。编导更加重视舞蹈对现实意义和社会生活的表达,舞蹈创作也越来越与意识形态产生联系,舞蹈艺术在整体上条件性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国内外不同文化领域的优秀成果,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一、舞蹈创作在发展中的革新与进步

时代发展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舞蹈创作带来一些挑战。随着经济基础的筑牢与壮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增加。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给舞蹈创作带来更多的创造形式,例如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舞美道具制作能力与水平的提升等,都为舞蹈创作带来更多新的活力,推动舞蹈创作向着更好方向发展进步。

(一)现实环境对舞蹈创作产生的影响

现代舞是对西方传统舞蹈文化的革新与创造。西方传统舞蹈在作品解读方面更加偏向传统与沉稳,直到20世纪西方爆发“舞蹈大革命”,彻底否定了西方传统舞蹈中的僵化与封闭,尤其批判了西方古典芭蕾。在西方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迸发出新的活力,出现了以现代舞为代表的舞蹈文化内核。而国内外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的舞蹈创作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影响。[1]首先,舞蹈创作在现代舞到当代舞的转变中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现代舞与当代舞存在着普遍联系却也有着特定区别。王晓蓝认为,现代舞是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而当代舞是当今所存在的事物。现代舞中更加包含着一种自由的力量,并不像当代舞中包含着过多的象征元素和象征意义。

可以说,现代舞更加具有纯粹和生动的特点,当代舞则注重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进行艺术表达。以云门舞集的《行草》为例,林怀民没有局限在当代舞的抽象意义表达中,而是更多介入中国书法中的运笔特色,赋予舞蹈作品内涵,带来新的诠释与理解,更容易在观众中普及传统文化。[2]同时,舞蹈表演的价值也在舞蹈创作的改观中得到升华,舞蹈作品不再是纯粹的肢体表达,而是被赋予文化与社会价值意义,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其次,舞美技术进步与道具使用能力提升对舞蹈创作产生了正向革新。试想一下,观众会喜欢在平面舞台上一成不变的舞蹈表演,还是喜欢具备新奇舞台装置和精美道具的舞蹈表演呢?根据长时间以来的观众反馈来看,后者更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舞美道具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随着人民群众鉴赏能力的提升,制作粗糙、操作简易的舞美道具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对舞蹈作品的艺术期待。如今,很多大型舞蹈表演作品都采用越来越多新奇的舞台装置,使用制作精美、高难度的舞台道具来表现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核。而这种理念也越来越在舞蹈创作行业内普及。国内在舞蹈创作中应用大量奇特舞台装置和精良舞美道具的案例不在少数,在本质上,这是舞蹈创作人员对舞台表现手法的思考与创新,是创作思维的丰富与变革,推动舞蹈创作对艺术认知的极大提升,是舞蹈创作中积极发展的一面。

最后,舞蹈创作中还不乏对宏观历史因素的深度考量。观察中国的舞蹈创作不难发现,中国当代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代变革的影响,尤其表现在文化创新方面。为了追求鲜明的艺术特色形式和广阔的民族审美特色,中国的舞蹈创作很少包含“独树一帜”的艺术追求,商业内置没有成体系的题材,也并不要求每一个作品都必须具备原创性质。以《中国妈妈》为例,作为中国当代舞的经典作品,《中国妈妈》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中国母亲将日本遗孤抚养长大的故事。整个舞蹈作品紧紧围绕“母爱”这一主题,展现了伟大母爱的力量。作品没有安排款式精美的服装,也没有美轮美奂的舞美灯光设计,整个作品表现形式都以自然、朴实为主,为观众带来真实的历史事件,突显了自然温暖的人文情怀。《中国妈妈》舞蹈作品以原始主义为基础,有着对历史因素的宏观考量,是我国舞蹈创作中成功的革新范本。[3]

(二)新媒体技术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的处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数字信息技术冲击了艺术创新领域,为舞蹈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为舞蹈创作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新媒体技术提高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增添个性化色彩。当前,音视频技术在我国不断普及,大多数人们乐于在电视、网络媒介上欣赏舞蹈作品,这为舞蹈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群众审美需要,舞蹈创作不断寻求新兴科技支持,首先便是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新媒体技术让舞蹈表演从实体舞台搬到数字空间,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数以万计的观众在同一时间内观看舞蹈表演。在大型舞蹈表演中,就需要更多人员的协调、多个部门及工种的配合,也需要舞蹈演员更好的表演状态和更加全面的舞台能力。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为舞蹈表演带来更多可视化的视觉艺术。在实体舞台演员难以完成的高难度特技动作都可以使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4]在近几年中国的跨年晚会、大型表演中,一些卫视采用了不少“绿幕”制作的方法,观众可以在荧屏上看到现场看不到的特技画面、AI智能场景。

其次,新媒体技术丰富了舞蹈创作的作品编创,可以吸引更多受众眼球。以《舞千年》为例,《舞千年》是河南卫视和哔哩哔哩共同制作的舞蹈综艺节目,该节目以讲述中华故事为核心,由五位荐舞官和十三支顶级舞团,用舞蹈重新带起“中国美”的热潮。传统的剧场更多采用幕布投影的方式来丰富舞台场景,渲染方法较为单一,且存在幕布投影与舞台表现不能完美契合、投影运用不当导致作品展现不完整的情况。《舞千年》作为新媒体舞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打破了传统舞剧的束缚,对舞蹈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处理。作品在舞蹈中融合实景与现代科技,采用影视剧形式辅助叙事的方式,在舞蹈中代入传统文化要素,形象展现了中华文化底蕴,让观众虽不在现场,但却更有沉浸感。《舞千年》“综艺+剧集”的形式做到了传统现场无法做到的创新突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故事讲述,一支舞蹈体现的就是一段历史,经典艺术作品就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创新发展中实现了贯穿与连接。很好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感受。[5]

最后,新媒体技术还增添了舞蹈创作的多元化色彩,满足舞蹈创作的价值体现要求。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舞蹈作品中的速度变换、作品呈现时间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就需要编导更好地思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向,尽最大可能把握作品的整体方向,深度构思舞蹈作品的创作内容。观众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能够不自觉地投入注意力,虚拟现实、灯光、服装等不同舞台要素的相互配合,加速了舞蹈创作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新媒体技术的普遍适应性和实验创新性也会促使舞蹈艺术孕育出更好的作品。如同《舞千年》系列作品一样,以新媒体的特殊优势,将舞蹈艺术以喜闻乐见的视听形式展现给观众,这不仅对接了时代需求,展现了历史,展现了文化,同时开启了舞蹈创作维度和舞蹈美育的新时代。

(三)舞蹈创作中的融合变迁

舞蹈创作有着多层次多角度融合发展的趋势。为了达到创新发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舞蹈创作紧跟时代步伐,在发展中融合西方艺术,将民族文化中的特色和现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秀舞蹈作品。首先,舞蹈创作在中西结合中寻求新的发展。以《白毛女》为例,西方芭蕾舞是一种著名的舞蹈形式,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与创作前景。芭蕾舞剧《白毛女》便是中国民族舞同西方芭蕾舞深度融合的最佳典范。《白毛女》讲述的是在中国解放前夕,华北农村中亿万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离合悲欢,展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白毛女》使用了西方芭蕾表演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故事,不仅创新了艺术表达形式,而且促进了舞蹈创作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继承中创新融合发展。其次,舞蹈创作能够展现民间生活,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舞蹈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中的表现元素很多都来源于生活。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形式,有很多都使用舞蹈形式表现出来。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也有着各自的舞蹈风格。舞蹈可以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也可以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舞蹈创作也在更多地关注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在编创过程中使用民族编舞技法,促进对民族文化的展现。此外,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向往,还创造出“广场舞”等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舞蹈创作也越来越贴近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变得更加“接地气”。

二、舞蹈创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发展

(一)舞蹈创作技术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传统编舞方法需要编导采用文字与图画的方式来记录舞蹈中的队形变化及舞蹈的衔接部分,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可以根据编导的个人喜好生成舞蹈动作。传统编舞方法不仅需要编导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视化不足,难以简单有效地向他人展示舞蹈编排。计算机及时的使用可以充分利用AI技术,便捷有效地创造出可视化舞蹈编排方案,提升了舞蹈编排效率。在未来,舞蹈创作还可以结合3D技术、VR虚拟场景技术等,增添舞蹈创作的便捷性与及时性。编导可以使用3D投影技术或者VR虚拟场景实时模拟演员队形变换,设计舞台装置变化方案等。演员还可以在VR虚拟场景中进行训练和彩排,VR场景可以帮助演员学习舞台动作,还能监测演员动作是否达到舞台标准,从而展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二)打造更好的时空氛围,构建发展新路线

舞蹈艺术的时空氛围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沉浸感与投入感,能够让观众进入到舞蹈本身。在进行舞蹈队形变化时,仅仅利用LED灯光的变换或者图片的简单排列组合是十分单调的,舞台效果也不能与演员的表演进行深度融合。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要树立适用于更广泛空间的舞蹈编排方法,推陈出新,丰富时空氛围感。此外,媒介技术的使用还更新了舞蹈创作的语汇,最大化舞台空间效益。在未来,媒介技术是舞蹈创作的重要结合方向,媒介技术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场看不见的东西,展现出更多受制于现场条件的舞蹈元素,还能够实现舞蹈演员与虚拟人物的结合统一。[6]

(三)坚持多元化发展,服从社会效益

首先,在未来更加坚持“艺术本位”的要求,更多考虑舞蹈创作中的艺术价值,不做市场的奴隶。我国的文艺行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畸形现象,在部分领域,拥有流量的人物占据作品的主导地位,观众过于关注某个人物,而导致作品本身话题度、关注度下降,真正的作品价值没有得到展现。文艺作品应当体现文化内核,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成为市场体制的附庸。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恪守文艺准则,把创作优秀作品和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行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始终秉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用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艺作品的审美需求。

其次,舞蹈创作还要更加适应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努力提高舞蹈创作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相关人才,努力推动艺术行业向好发展。舞蹈作品具有商品属性,在文艺市场越来越成为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需要创作人员主动探索市场规律,发掘更多优秀题材,选择适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创作方法,迎合市场需要。舞蹈创作还要重视精神产品的作用,认识到精神产品对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不能将眼光放在快速获取经济效益的内容题材中,而是要致力于用精神产品传承先进文化,净化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孵化行业人才,提高舞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从业人员从哲学、人文、艺术等学科中汲取养分,保持舞蹈创作的活力。发展完善配套奖惩制度,取缔产生不良影响的作品,弘扬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重视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提高行业整体社会责任感,打造具有高质量的行业主体。最后,鼓励创新创造,适应市场体制并利用市场,推陈出新,促进艺术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在面对市场体制的复杂状况时,一些制作方找寻观众真正喜爱的文化题材,例如河南卫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上,编排制作了名为《祈》的水下舞蹈,演绎的是飞天洛神舞,女舞者全程在水下拂袖起舞,每一帧都仿佛是走出墙壁的壁画,如梦如幻、灵动飘逸。舞蹈作品《祈》的制作团队简单,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整个舞蹈作品时长仅为一分半,但舞者却在水下拍摄了整整二十六个小时。《祈》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并不需要制作方宏大的制作场面、高额的制作费用、华丽的明星阵容,制作方坚持文化自信,不被资本、流量束缚,也能制作出足以展现中华民族瑰宝的文艺作品。[7]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时代碰撞产生的火花,既能点燃文艺行业向前迈步的火炬,也能烧毁故步自封者停滞不前的局限性,让整个文艺行业继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舞蹈创作也应当秉持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分析舞蹈创作的革新变迁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促进我国舞蹈创作整体发展提供积极对策。

作者:孟丹娜 刘笑含 单位:燕山大学副教授,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