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财务预算管理范文研究

时间:2022-10-31 16:09: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财务预算管理范文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财务预算管理范文研究

财务预算管理研究1

水利监督经费作为水利部专项业务费之一,每年由中央财政预算资金全额保障,用于开展水利督查暗访工作,主要开支范围主要包括差旅费、其他交通费用等,应按预算批复的支出内容、规定的开支范围与标准使用,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9年水利部制定印发《水利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对预算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等开展绩效监控与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与以后年度的预算资金分配挂钩,进一步加强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

一、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现状

水利部高度重视水利监督工作,充分肯定机构改革以来水利监督工作。水利监督工作是法律赋予水利行业的主要职能,履行国家交给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据初步统计,机构改革以来,水利部组织各流域管理机构和有关直属单位监督队伍,共派出检查组7000多组次、3.3万人次,发现各类问题16万个,问责1600多家次,成效显著。监督工作涉及范围大、事项多、直接面向基层,经费使用环节涉及的单位和人员众多、外部协作单位多元,水利监督经费规范使用管理问题逐步暴露,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廉政风险防控压力日益增长。随着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统筹和规范、廉政建设,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完善新形势下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的内控管理机制,筑牢安全防线。

二、新形势对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的要求

1.突出预算绩效管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精神,水利部党组对加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进行部署,将绩效管理与业务管理充分融合,明确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主体责任,规范预算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效益,确保预算支出聚焦在水利部党组确定的中心工作、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上,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监督检查考核事项统筹

中央八项规定中对改进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很多都指向对基层的监督检查工作。国务院大督查已经成为制度性安排。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严格计划管理、改进方式方法,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3.严格水利监督工作纪律

《加强水利行业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水监督〔2021〕222号)要求,监督检查要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坚持发扬严、实、细、硬的工作作风。2022年水利监督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监督工作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要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在纠正各类问题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统筹协调规范,改进工作作风,切实为基层减负。三、新形势下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的对策建议从一系列最新要求来看,以经费使用管理为切入点,构筑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预算管理效能十分必要。本文以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实践为例,总结提出完善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2019年以来,长江委认真贯彻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坚定不移落实水利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开展水利监督工作,加强流域监管。2019年全年累计派出督察组、暗访组280多个,累计达1600余人次,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圆满完成21项重大专项督查年度任务;2020年全年派出暗访组679组次、2468人次,完成3大类、26大项、35小项督查任务;2021年派出督查组489组次、1646人次,扎实推进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小水电清理整改、农村饮水安全等重大水利督查检查专项工作24项。在水利监督过程中,长江委注重过程控制,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效保证了监督工作规范开展、廉政责任落实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长江委根据《水利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水财务〔2019〕355号)、《水利监督规定(试行)》(水监督〔2019〕217号)、《加强水利行业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水监督〔2021〕222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利监督工作严的纪律要求,聚焦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执行纪律等环节,深化内部管理,强化靠前监督、精准监督,紧盯关键环节,抓好作风建设,保证高质量完成各项监督检查任务。

1.明确经费使用管理职责分工长江委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坚持谁花钱、谁负责的原则。财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项目储备、预算申报及批复、执行监督、验收、绩效监控及评价等工作;水利督查暗访项目业务主管部门会同财务主管部门,组织机关有关部门和委属有关单位,共同编制水利督查暗访项目预算,主要负责检查项目实施、组织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等工作;具体承担水利督查暗访项目的委属有关部门,负责本单位的项目申报、组织实施、总结验收等工作,并接受业务主管部门、财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2.强化审批(核)环节执行落实一是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批复的开支范围和现行各类财务开支标准开支费用,确实需要调整时,应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二是严格执行差旅内部审批制度,监督检查行程未经审核同意,不得开展现场检查工作。

三是严格执行支出报销审核制度,每项支出须经经办人和项目负责人签字、单位负责人审批后,到财务部门报销。不得报销超范围、超标准,以及与监督检查工作无关的费用。

3.细化费用报销环节要求

长江委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易发问题,出台具体指导意见(细则),重点对租车费和差旅费的使用管理进行规范,明确租车协议签订要点、租车费和差旅费报销流程,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在车辆租赁方面,由于现场监督检查过程中因工作需要向第三方租赁车辆,提供租车服务主体多元化,租车费使用管理难度大,要求在租车协议中明确规定租车期限、事由、租用车辆车牌号、车型、费用标准、支付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内容,规范租车行为。在报销租车费和差旅费环节,通过明确规定具体报销流程,细化对监督检查人员应当提供报销凭据的要求,强化水利督查费用支出管理,加强财务统筹。比如,报销督查暗访租车费用应当一事一结,出具发票、租车协议、加盖出租方合同专用章或公章的费用明细清单、车辆行驶起止码照片、专项督查费用信息登记表等报销凭据,随差旅费一同报销。

4.推动以合同为基础的协作单位管理

要求具体承担水利督查暗访项目的委属有关部门,因工作需要委托企业开展水利督查暗访工作的,需要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工作内容、支出范围、完成的工作量及成果等,承担任务的企业应严格按照合同或协议执行。

5.健全多重监督预防机制

(1)自我约束。要求水利监督检查人员每年签署水利督查工作纪律责任书,并进行相关培训,严明在水利监督检查考核工作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按照国家差旅费规定乘坐交通工具和安排住宿。确因工作需要由接待单位协助安排就餐、提供交通工具的,应按照要求交纳伙食费和市内交通费,并主动要求开具收款票据。

(2)内部管控。要求具体承担水利督查暗访项目的委属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人员交纳伙食费和市内交通费情况等自查自纠工作,并作为本部门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干部职工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问题类型、严重程度等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相关责任;发现违纪违法案件线索的,应当移交纪检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查处。

(3)外部监督。明确监督检查人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水利督查暗访项目经费执行等情况,接受纪检、财务、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

6.加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长江委不断提升财政预算经费使用管理信息化程度,依托长江委综合办公系统3.0开发了监督工作管理模块,实现了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审核、督查费用数据统计,加强水利督查暗访工作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和水利监督经费使用过程管理。

(1)事前计划审批。要求现场检查前,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安排专人在监督工作管理模块上,申报本部门和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填写区域、项目情况、监督检查小组成员、出发时间等信息。监督检查行程未经审核同意,不得开展现场检查工作。

(2)事中行程监控。要求监督检查过程中,现场检查组应当及时在监督工作管理模块上填报当日工作完成情况,包括人数、出差地点、督查任务、督查项目数、发现问题数等信息。

(3)事后报销审核。要求监督检查行程结束后,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在监督工作管理模块上完成监督检查行程表报送,并根据实际发生费用情况填报现场工作伙食费、市内交通费缴纳情况申报表和监督检查报销费用申报表,经审核通过后才能从水利监督经费中报销相关费用。通过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审核,实现对各项监督检查行程的统筹,有力落实中央关于对一个县(市、区)一个季度只能检查一次的监督检查工作要求,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扎堆检查对地方造成干扰;通过督查费用数据统计,准确掌握各监督检查组租车费、差旅费的支出使用情况,加强对水利监督经费的集中管理。此外,通过监督工作管理模块收集现场工作伙食费、市内交通费缴纳信息,了解掌握各监督检查组落实《关于规范差旅伙食费和市内交通费收交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办行〔2019〕104号)等文件精神的执行情况,压实廉洁纪律责任,强化工作作风建设。2021年度长江委水利督查暗访工作全面运用该模块,成效显著,见图1。四、结语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改进工作作风等决策部署,对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应准确把握改进工作作风与水利监督经费使用管理的关系,结合工作实际,主动适应新变化,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水利监督经费使用效益,提升廉政风险防控能力,实现对水利监督经费的规范有力监管,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凌晓宇 唐继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河湖保护与建设运行安全中心

财务预算管理研究2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企业经营利润提升的核心管理方法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投资者对企业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经营状况,还有对未来长期发展的前瞻性预测,包括但不限于企业长期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的综合考量。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求,经营者对企业运营管理和战略规划也需要从经营结果延伸到过程管控,进而全面提升公司的经营质量。因此,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对企业盈利管控的必然选择,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涵盖利润预算表、业务预算表、资产预算表到现金流量预算表,这一整套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是企业利润提升的有效管理机制。

(二)企业绩效管理提升的有效工具

预算管理是全面管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的有效工具,是企业奋斗目标的指引,与企业绩效管理挂钩,共同推进业务高效运作。通过全面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经营主体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建立指标考核机制,辅助监督预算目标的达成,进而推动各项经营活动有序进行,协调公司整体资源配置,达成各自业绩指标,从而实现预算管理的价值。企业全面预算是由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投资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单项组成的资产、利润及现金流量的预算报表体系,是公司的整体战略方针有效落地的方法,也是年度绩效考核奖惩的标准,员工激励和制度约束的核心。全面预算管理对上承接公司战略,对下承接员工绩效考核,纵横打通业务和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的一杆标尺,既可以有效衡量业绩发展状态,也可以引导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具。

(三)企业资源优化及战略落地的方法

全面预算的核心是全过程管控,全指的是全员参与,面指的是全面覆盖企业各个经营单位,预算管理的方法通常有自上而下层层加码马到功成,自下而上层层缩水水到渠成。预算编制的起点是公司战略目标,基于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各项任务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单元,使总体目标可量化、可推行、可跟进落实,控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通常不同企业预算的设置的关键控制指标不一样,关键指标的设置标准与控制流程直接影响着经营是否能够实现,运用预算管理对各项指标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是一种必然的管理手段。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管控、全面资源整合的管理过程,通过预算管理可使企业各项资源得到有效优化配置,企业各部门充分发挥协同效用,大大提高公司的资源利用效率。全面预算可以将公司的组织架构、现金流、资产配置以及整体经营运作方向进行全面统筹,使企业管理由各个模块的独立运作走向协调整合的过程管控,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型,关注重点资源的投入,从经营管理到资本运作的全过程都进行事前盘算,提前预知走向,为企业的发展掌舵,使企业的管理逐渐走向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员理解性

很多人把预算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事,管理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预算管理编制的相关人员也没有得到充分授权,公司内部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专门负责预算相关工作,预算职责划分不清,业务及其他职能部门将财务部门看作是成本费用管控的“交通警”,而不是战略伙伴,从心理上就避而远之,因此不积极配合,参与度也不高,这种公司整体对预算理解的局限性,也跟公司管理层的认知有关。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只重视业务销售,忽视预算管理的作用,简单认为没有销售,做预算也没有用,这往往也是对预算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入的理解。

(二)预算管理流程体系不完善

对预算认知不深,缺乏系统、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也是预算实施不成功的因素之一。预算管理体系的缺失也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学面临的客观事实,没有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预算标准化管理流程度低,预算口径,方法等不统一、不具体、不详细,因人而异,导致预算执行不力,预算目标难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工作机构和执行机构,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预算推行的重要机构,可以做到加强预算工作的全面组织领导力,明确预算职责权限,审批流程和协调机制。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是预算开展的基础内部环境要求,它决定着预算是否能够按照预计的时间进度推进,是否能够做到及时有效上传下达,是否能够发挥应有领导作用,是否能够使关键举措得到有效落地推行。有了完善的组织体系,预算才不会形同虚设,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方针有计划,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主导作用。

(三)预算与战略脱节

预算编制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对公司整体战略方针、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的进展状况的理解不一,导致预算目标没有很好的与战略目标关联起来,并没有达到预算管理的核心效果。预算目标执行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缺乏上下级的沟通协调,没有考虑各业务单元实际情况,使得各个预算单元负责人对预算理解有偏差,因此最终的效果也会有所偏离公司战略方向。

(四)预算未与绩效考核挂钩

绩效考核是预算推行的有力工具,光有预算,没有工具监督执行,预算就会形同虚设,这也是很多企业预算脱轨的原因之一。人的本性里对于外部管控因素会有一定的排斥,而预算就是企业管控资金最有效的方式,将预算落实到具体的指标,将指标进一步落实到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成为人人关注的重点,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及时做好预警,才能更好的推动业务健康发展,有了预算作为标准,业务在资金运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做出决策,可以有效防范公司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战略、预算和绩效被称为企业管理的三驾马车,大型集团企业一般设有战略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和绩效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和绩效考核通常由财务和人资两个平行的部门来完成,要想绩效考核与预算管理完全挂钩,就会存在横向沟通的成本效率问题。预算如果缺乏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无法得到重视,执行过程可能会存在较大偏差。(五)预算执行不力没有执行力,一切等于零。再完善的制度流程,再高的战略目标,没有执行力支撑,都是空谈、幻想、空中楼阁,执行力是预算推行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企业的执行力跟公司的组织架构就汇报层级相关,一般集权型企业执行力较强,汇报层级较简单,预算推行起来比较快;分权型企业决策层较多,预算沟通时间较长,预算推行起来阻力也比较大。

三、全面预算难以推行的原因

(一)预算关键管理者缺位

管理缺位是企业预算实施过程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企业预算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是CEO,企业通过年度战略规划制定预算目标,承接目标的是以CEO为首的经营管理团队,再通过一套系统方法分配给各个部门,而负责分配的工作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因此很多人就误以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此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管理者可能会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用来管控的工具,配合度不高,导致难以推进。

(二)预算编制不够具体

预算指标体系分解不够详细,某些岗位和环节缺乏预算执行的具体依据,可能导致预算执行过程困难,数据准确性大打折扣,预算结果偏差较大。预算编制既要考虑总体目标,又要考虑到每一个业务单元和每一个会计科目对应的业务场景,预算编制模板建立应该充分沟通、内容足够详细,应做到目标从上到下层层分解,指标从下到上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尽量缩小执行偏差。

(三)预算编制缺乏灵活性

“做预算就是为了控制费用”“有预算就给钱花,没有预算就不给花”,很多人对预算的认知还停留在这个层面。在这种认知下,负责预算组织的财务部和预算使用部门始终处于一种僵持局面,预算使用部门担心预算太少,钱不够花,就拼命做大预算,而财务部门根据预算报表机械的做费用控制和削减,为了完成预算指标而缺乏必要的灵活变通。预算僵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预算无法有效推进的原因,最终可能导致预算无法在安排时间内完成或未达成应有的管理效果。(四)预算推行不符合时间逻辑推行全面预算推行是一项较大的工程,一般企业全面预算的建立到推行需要3-5年时间,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将企业利润提升完全寄希望于财务预算,这样可能导致过度管控而让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下去,这不是预算本身的问题,而是预算方法出了问题。预算的建立到实施到发挥有效作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时间逻辑,各个业务单元对预算的认知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一味推行过猛,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树立全员意识

健全组织机构,推行全员预算管理意识。根据预算全员参与理念,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组织,包括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各部门预算责任人与对接人。预算管理委员会应由企业一把手担任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委员,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预算管理制度,并上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树立预算管理的权威,引起管理层足够重视。通过预算培训,加强对预算的理解。预算启动前召开启动大会,将预算的意义、整体目标与安排告知各个责任部门,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加强各个部门对预算的理解,从而提高配合度。

(二)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

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和预算执行程序体系。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的组织体系,预算管理制度文件是预算制度体系,预算执行流程是执行程序体系。组织体系是基础,制度体系是保证,流程体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步骤,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组织体系上面已经作出相关说明,下面重点对预算制度体系和流程体系作出解析。预算管理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保证预算的实施有序进行,否则很难达成应有的效果。一些中小企业或者初创期企业,本身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流程闭环,因此预算管理也比较随意,各自都站在自己的角度,预算目标难以确定下来,也没有办法形成奖惩激励闭环,出现有预算,但是实际执行偏差太大,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文件,明确预算相关编制事项。一般包括:预算编制岗位及审批权责、预算调整与执行偏差、预算考核说明、执行关键时间截点、预算奖惩等。建立完整的预算执行流程标准,保证推行进度。一般而言,预算编制的流程包括:公司战略目标制定、预算总体目标制定、预算目标分解、预算编制、预算沟通调整、预算审批、预算执行、KPI确认、KPI考核、预算激励。每一步需制定详细的时间节凑并告知预算对接人,让相关责任人做到步步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执行。

(三)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企业战略没有预算作为支撑就会变得高高在上,无法落地执行;预算没有战略作为指引,就会偏离公司发展方向,无法起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因此预算必须与战略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完成使命。企业预算应当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基于公司发展现状,承接战略发展的使命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四)完善预算考核管理制度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评审机制及方法是否科学。为了建立科学的预算评审机制,必须要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考核机制,同时加强预算进度的及时准确性、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考核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考核、预算执行考核、预算调整考核和预算分析考核,对预算的考核内容设置对应的分值,根据执行结果进行评价打分,定期根据经营情况对考核做出调整。

(五)结合企业现状,循序渐进推行跟进

企业的预算一般需要经过几个时间段,第一是起步阶段,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时间,该阶段开始建立损益预算、考核机制、预算分析与监控、预算调整、滚动预测等流程体系;第二是规范执行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工作是战略承接、业务计划、设计整体实施思路、预算深入分析等;第三是深化完善阶段,该阶段重点是探讨弹性预算、精细管理;最后进入全面预算管理阶段,实现企业战略落地。企业所处的时期不同,预算管理的方法应当不一样。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和预算建立阶段实施对应的预算管理方案,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作用最大化。

(六)科学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加大监督力度

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实施预算编制工作,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式。企业要根据战略目标、经营模式和行业特征选择,综合多种预算方式选择合适的预算方法。在制定预算目标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目标以及客观环境,树立正确的理念,使用科学分析和预算,保证预算指标能够符合检验要求,增加编制预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使编制预算工作有着可操作性。企业要根据预算编制流程开展全面雨伞,使经营部门、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间加强沟通,明确制定指标的思路,比如常见的收入指标应明确销售量。成本指标要明确划分预期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费用指标也要明确划分支出事项,防止制定的预算指标和落实内容相脱离,将指标落实在部门中,明确划分各工作人员的职责。预算执行工作的情况决定着企业目标实现情况,企业要构建预算执行预警制度和监控制度,并且将企业哨兵作用发挥出来,及时找到预算执行出现的问题,发出预警实施有效的措施。企业要构建预算调整制度,根据企业环境变化作出正确调整。外部市场变化推动企业发展时,需要企业制定更多紧缩措施,收紧成本费用和投资。科学的预算考核机制,可以使预算发挥出激励作用,企业要根据部门预算目标制定奖惩机制,从而突出预算管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作者:方巧 单位: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财务预算管理研究3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预算工作反映了国家政策与战略,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与范围,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关键举措。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内控部控制与财政管理的关键内容,无论是在行政管理,还是在公共服务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但具备行政监管职能,还提供各项公共服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面广,主要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和决算信息公开等。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利用财政资金、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质量,有效防止违规行为。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也能够直接影响公共服务质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然选择。目前,财政收支保持紧平衡的状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不高,资金整合能力不足,影响了业务工作开展,以及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预算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和业务衔接不够,预算编制不合理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合理设置岗位,统筹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工作职责落实不到位,导致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无法有效结合。财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工作情况不了解,无法根据业务工作规划进行预算管理工作,也没有对业务部门的项目可行性进行财务分析,造成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也难以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导致绩效目标难以完成、资产流失、资金浪费等问题,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2.预算项目库建设不到位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完成了项目库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预算项目库管理工作也缺少经验,不能够充分发挥项目库的积极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强制要求在预算项目库中进行项目申报,也没有定期更新预算项目库,项目库信息不完善。同时,在前期工作中未能够有效规划项目,容易出现项目库信息缺失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无法直接从项目库调取项目信息,只能重新选择项目、编制预算,影响了预算编制的效率与质量,以及预算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3.预算执行力不足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力不足,缺少规范、科学、统一、精细、明确的执行标准,预算执行工作也缺少刚性,常常出现预算调整和预算追加的情况,损害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预算管理要想有效执行,需要提升预算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但是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数据信息只能依靠人工传递,影响了预算执行效率。同时,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缺少有效监督,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对于部分预算执行情况较差的部门或项目,难以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导致预算执行问题频发。一些单位的预算执行率低,在年末为了提升预算执行率,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甚至通过预付款的方式来提升预算执行率,导致预算管理工作质量欠佳。

4.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缺乏重视,重预算轻监管、重执行轻考评,也未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体系,影响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其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浮在表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在预算申报阶段提出了多项绩效指标,但是很多绩效指标不合理,绩效评价比较随意,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未能充分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的积极作用。同时,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没有与预算安排挂钩,导致预算管理工作的约束力不足。最后,预算绩效监督有待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绩效目标后,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没有全过程跟踪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导致部分项目偏离绩效目标,也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导致预算管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5.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务部门使用的预算编制、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会计核算、决算编制等软件和系统,未能实现有效整合,信息数据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导致信息利用率低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不同软件和系统里的数据进行处理,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其次,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设备配置不足,导致软件和系统无法安装。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登录多台电脑,增加了预算工作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效率。最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中,部分环节没有应用信息技术,很多工作流程需要人工处理,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效率,也影响了预算信息的整合与共享。

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1.推进业财融合,确保预算编制精准性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统筹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业财融合,强化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整合与协调。业务部门需要发挥预算执行监督作用,加强项目综合监督管理,提升预算管理工作质量。财务部门需要发挥好统筹作用,承担全局统筹、宏观管理及总量均衡的工作,提升预算执行效率。业务部门需要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合理地编制预算方案,及时上报给财务部门。

2.加强预算项目库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落实预算项目库管理制度,规范项目从进库到申报预算的整个流程,未入库的项目不允许申报预算资金。同时,进一步扩展预算项目库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对财政预算项目和自筹资金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通过项目库的滚动管理,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加强项目库的储备工作,确保项目库项目信息的完善性和时效性。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项目入库审核,对于不满足单位发展规划的项目不允许进库;对于前期准备不足、缺少执行条件的项目,不允许向上申报。业务部门需要定期提供新的项目,提交给管理层审核,审核通过的项目需要及时入库,确保每年都有新项目进入预算项目库。财务部门需要把握预算项目的整体方向,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来制订预算计划。项目储备需要着眼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项目库数据需要按时更新,完善项目库的基础信息,提升项目的可行性。

3.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兼顾预算执行的刚性和预算调整的弹性。首先,针对重要项目开展动态监督工作,严格根据项目方案和规划,保障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实施进度,避免随意调整预算方案,提升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确保预算工作的权威性。其次,构建预算分析制度。财务部门需要按时将最新的预算执行分析结果,反馈给单位管理层和部门负责人。对于预算执行差的部门,分管领导应该进行约谈,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保障预算执行进度。再次,完善预算执行的考评制度,将预算执行工作情况与相关人员的业绩挂钩,督促各部门加强预算执行工作。最后,完善项目结转、采购结余等资金管理工作,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4.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将绩效管理工作落实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整个过程。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完善绩效指标设置。绩效目标直接影响项目库建设、部门预算编制及绩效评价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按照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与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依照细化量化、标准明确、可行合理、互相匹配的原则,设置合理的绩效指标。一旦绩效指标审核批复,就不得随意改变、删减。其次,加强绩效监督管理。在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依照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加强预算绩效监督;按时将各阶段的绩效评价结果记入绩效情况表;针对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偏离绩效目标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最后,规范预算绩效评价。预算绩效评价是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预算实施效果、资金使用合规性的综合评价,也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扩大预算绩效评价的范围,健全绩效自评机制,对各部门的绩效自评结果进行再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监督各部门落实。

5.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预算编制、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会计核算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通过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纵向上完成预算信息的上传下达,在横向上实现预算信息分享,提升预算管理信息的使用效率,避免多软件、多平台所产生的非必要环节。除此之外,作为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审计部门需要履行职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财政收支等进行审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步推广,大数据审计开始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传统的审计模式如抽样审计或人工审计,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及审计报告的全面性存在明显不足,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大数据审计,加强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预算管理问题,并提供风险预警。为了推行大数据审计模式,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以下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大数据审计的相关规定与准则,这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大数据审计的前提。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还缺乏大数据审计的统一规则。在大数据技术逐步成熟的背景下,为了确保大数据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需要根据大数据技术的特征,完善相关规定与准则,从而指导审计工作。其次,加快信息基础建设。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只有建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存储等技术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才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模式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监督。

最后,加强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实施,需要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审计部门需要积极培养相关人员,加强人才储备;也可以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选择高素质人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预算管理,推进业财融合,确保预算编制的精准性,加强预算项目库管理,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构建科学合理、高效透明、公平公正的预算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作者:项想 单位:景德镇市卫生学校

财务预算管理研究4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了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部署。科研活动主体是人,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但科研管理上却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支持是为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服务的,而非本末倒置,未能充分遵循科研活动的自身规律,制约了科研经费投入产出。自2014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深入推进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的政策文件为科研人员“松绑”,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创新研究中,同时,在高校,科研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科研经费项目繁多且资金来源各不相同,各个项目的执行进度也不尽相同,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防范风险,提高效能,就需要各高校建设并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2012年发布、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15年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内部控制建设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全范围,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执行和监督对风险点进行防范、管控。但实际科研经费管理中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制度,也实施了措施,并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并未全方位的贯穿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合同等,没有设置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不能量化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造成的后果,不能将经济和业务活动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杜绝。如何对科研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争取更优质的科研产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建设、完善、实施及管控尤为重要,因此它也成为科研体制改革及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工作机制不健全,单位层面

重视度不够、贯彻执行不彻底目前,很多高校科院经费管理很被动,没有建立系统联动机制,高校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都是支持及积极的态度,但也仅设置了框架,却未付诸实际行动,总是一拖再拖。同时也不能准确的预判经济活动、业务活动的防控点,旧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及承受外部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风险及考验。有一些高校虽然组织了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缺乏实施,但并未设置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没有定期对经济、业务活动的防控点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在业务环节财务、科技、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部门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同时也没有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对于风险的状况,不能制定出有效应对的措施,不利于科研经费的管理。

(二)信息孤岛,各部门未实现数据融合共享

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信息系统建设显然已经落后,财务处、科研处、国资办、教务处等部门在早期并未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仅购置了本部门需求的应用模块,代替部分机器化的工作,维持基本业务运行,各部门各模块间的贯通性不足、信息孤岛、人工处理比重较大、安全隐患、智能化运行薄弱。科研人员在办理项目申报、入账、立项、预算、经费支出、合同管理、预算调整、审计验收及结题时,由于科研处、财务处的数据并未实现融合共享,导致其不断的朝两个部门往返跑,重复提交各种资料,严重浪费了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三)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业务层面控制力度不够

科研经费项目申报及拨付环节,科研人员对申报的项目准备不足,论证不充分,预算设置不合理,没有设定预算目标;拨付环节,很多高校并未使用收入平台一体化,到账了科研人员不知道,只能自己去财务处询问或者财务人员打电话通知,不能及时认领,影响科研经费的执行进度。财务处有时也没有及时入账,产生大量的未达账,在入账环节,没有仔细审查合同,入账依据不足。科研经费支付环节支付不符合预算管理要求随意性大、支出未经适当审批、化整为零逃避政府采购程序、未采用公务卡结算、出差或举办会议未进行事前审批、采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等不当行为。同时很多高校财务在科研经费支出环节缺乏定期分析和监控。合同管理不规范,很多高校并未建立合同管理系统,没有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进度情况,由于高校的本身的特殊性,经费是以项目核算,而高校的科研经费项目繁多,科研经费到账后,没有合同管理系统确认合同履行进度,所以很多高校直接就确认收入,没有按照合同执行进度入账,以支定收,不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很多高校虽然开始着手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的建设,并逐步完善,但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和评价中却存在很多困难,科研创新需要不断探索求真,很多大型的科研项目周期长、研究方法多变性、产出也不那么直观,而且目前很多高校绩效目的设定不合理,绩效评价标准不灵活,不能对科研经费的产出作出合理的评价,阻碍了科研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的改进措施

随着科研经费在高校的收入比重日益增大,内部控制的建设、完善、实施及控制措施对保障科研体系的健康长久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完善单位层面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设计建设

高校应该设立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负责建设、实施及管控,一般由财务处牵头,建立起以财务处、科技处、国资办、合同管理等部门的内控制度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及适应性的原则。贯穿经济活动、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动态监控重要重大经济事项的风控点,且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各部门经济活动及业务流程相互制衡。各部门之间要设置有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内控作用。同时,加强外部监督、高校内部审计、纪委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的监管。为了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需设立议事决策机制,包括成员构成、决策事项的范围、决策规则及决策事项的贯彻落实,确定哪些重大经济活动需要实行集团决策,哪些需要邀请第三方专家论证等。同时做好决策过程中成员的发言、决策结果、专家论证等的记录。为了能量化风险,并预估这些风险导致的后果是否有应对措施,高校还应设置风险评估机制。定期的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评估各部门之间是否有沟通联动机制、各业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岗位职责是否有效控制、是否建立完善的议事决策机制及内部监督等。

(二)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

科研预算绩效管理就是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的理念,关注预算的同时更注重科研产出。在申报项目时就设定绩效目标,并以绩效为核心导向,建立绩效问责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预算管理体系,提升科研人员效能的同时优化资金使用效益。科研绩效目标的设立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原则,结合项目开展内容、资金性质、项目周期、预计进展、预计投入等要素,依据历史或者行业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绩效目标。同时科技处应对科研人员报送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审核目标是否清晰、和经费申报内容是否相关、目标是否适当、可不可行等综合衡量,避免资金不合理配置。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项目申报、预算执行、结题审计全过程,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把钱用在刀刃上。结合科研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很多大型的科研项目周期长、研究方法多变性、产出也不那么直观的实际特征,应建立更加灵活、科学的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复杂大型周期长的科研项目创新研究应给予试错期,不能一个标准,一刀切,多维度进行评价,不能打击科研人员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反馈及问题整改机制,为以后的科研经费审批提供依据。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还有很大的不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需要科技处和财务处的密切配合,同时还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业务流程、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从而更好的推进科研经费绩效管理。

(三)业务层面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及信息

一体化的融合梳理、简化科研项目申报、拨付、立项、支付、预算调整、审计验收及结题的业务流程,取消不必要的流程,明确各业务节点、风险点、风险应对措施。建立健全与之相对应的预算管理、支出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合同管理等内部控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预算设置自主权,灵活设置预算模板及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加大宣传如何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让科研管理松弛有度。科研经费入账环节,建立大数据中心,实现科研及财务信息系统一体化融合,逐步取消孤岛,建立数据联动与有序流动的数据运行机制。让科研人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前一站式登陆到这个一体化系统,随时查询自己项目款项的到账情况,动态支付状态,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老师少跑路”。传统的科研经费入账,需要自己到财务处查询是否到账,很多时候都是白跑,因为即使当天到账,银行回单也只能第二天才能打印出来,也不能一次性入账,这样往返跑,浪费了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科研经费报销环节,重新梳理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建立一站式智能报销系统,包括发票的智能验证识别、领导线上审批,自动生成各业务的报销预约单,让科研老师只用在手机前端拍照、点点就完成报销,同时还能动态查询支付进度,节省了科研人员找领导签字、到财务处排队报销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办事效率。同时将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嵌入智能报销系统,智能审核经费支付是否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经费支出是否逐级审批、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出差、举办会议)是否进行事前审批、全面规避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来逃避政府采购流程的行为、智能验证是否是虚假发票、支出是否是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智能化识别内控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科研人员诚信系统,杜绝违规、违法行为,使科研报销、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透明、规范。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都在努力进行信息化的建设,逐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业财融合、资源共享,构建财务、科研、资产、审计、纪委等一体化科研平台,实现以科研申报作为起点,预算管理、支出控制为基础,结题审计、绩效考核为终端的科研改革体系。同时业财融合实现以后,有效将财务融入到业务中,打通采购平台、商旅平台,有财务直接对接这些平台,科研人员可以更方便快捷的办理业务及获取财务信息,同时规避虚假发票套取资金、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等采购过程中的风控点。将高校科研经费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绩效管理、诚信管理等融入科研体系中,提高各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安全性、科研人员使用的便捷性,避免违法犯罪的事项发生。

(四)精简科研经费政府采购环节,强化采购环节中风险控制环节

在国家“放管服”的大背景下,科研经费的采购程序已经比传统的模式简化了很多,以云南某高校为例,科研采购的设备,即使在政府采购目录内,金额没有达到限额是不需要走校级采购,为科研人员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流程。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很多科研人员反映采购流程繁琐复杂,过程长,其实质是对采购流程及政策的不了解,因此应加强采购业务流程的宣讲,设置公众号或者采购咨询群,实时宣传最新的采购政策及注意事项,实时解答科研人员在采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助的平台;强调采购环节的风控点,定期评估识别是否按预算和计划组织采购业务、采购方式是否合规、有没有还整为零的方式规避采购是否按组织采购并执行验收等风险点,并分析这些风险点产生的后果,制定应对措施。

(五)强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高校审计处、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内部监督的实施主体,应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维,更好的为科研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应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科研经费各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及相关性。并建立健全追责问责及整改机制,确保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建立科研人员诚信管理系统,并设置相关制度规定,有效的”放管服”监督科研人员自身行为,起到警示作用,为科研体系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

(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岗位责任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培养年轻骨干,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能力作为提拔及聘用的主要参考依据,做好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同时,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宗旨意识,更好的为科研人员服务,让科研人员清晰明了业务流程,一次性将问题解决,尽量做到让科研人员少跑路,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科研事业中。加大政策、业务流程宣传,建立微信公众号,实时为科研人员推送政策法规、财务规章业务流程、归纳总结报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建立科研财务服务体系,实时为老师解答在项目申报、经费执行、财务报销、绩效考核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科研人员满意度,对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靖淋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