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经验浅析

时间:2022-11-11 15:21: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经验浅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经验浅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简称内异症)是一种由慢性炎症介导、局部微环境改变的进展性激素依赖性疾病,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周期性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1]。育龄期女性发病率在10%~15%之间,且其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8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明显痛经,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症[2]。内异症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是妇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重点。2000年Buyalos等[3]首次提出“Endometriosis-associ-atedinfertility”,即“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的概念,他们认为不孕症与内异症两者相互影响,内异症可能通过影响妊娠的各个环节从而引起不孕或自然流产,而不孕症也是内异症的一大危险因素。现代研究表明,卵巢功能下降、卵泡质量差、盆腔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等都是引起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的原因。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反应途径,或受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自噬作用的异常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地影响生殖过程,包括垂体-卵巢反馈、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排卵、受精、胚胎着床和发育[4]。在EMs不孕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期待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中医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消癥、止痛与助孕并举,除中药内服外,还有针灸、外敷、中药灌肠等外治法的应用[5],在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妊娠率上优势明显。黄艳辉教授是武汉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月经病等,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司徒仪教授,在内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笔者有幸跟诊学习,现将导师治疗内异症性不孕的经验总结如下。

1血瘀为标,阳气不足、血虚寒凝为本的病机认识

内异症异位内膜组织的形成多因经血不循常道,无法正常排出体外,积于局部,即“离经之血”。唐容川《血证论》曰:“既然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血瘀是贯穿内异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内异症最基本的病理基础。中医学中并无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概念,基于血瘀这一核心病机,我们可以从“痛经”“妇人腹痛”“不孕”“癥瘕”等相关论述中找到关于瘀血不孕的认识。如《张氏医通》曰:“因瘀积胞门,子宫不净……而不孕。”武之望《济阴纲目》有云:“血瘕之聚,令人腰痛不可俯仰,横骨下有积气,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此瘕令人无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不孕之故》:“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任、冲也……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可因气滞、气虚、肾虚、寒凝、湿热等因素引起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令胞脉受损,冲任不能相资,两精不能相搏,从而引起不孕。吾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内异症患者有经行小腹冷痛、喜温喜按伴畏寒肢冷等虚寒表现,且本病患者多月经经期长,经量偏多,气随血脱,易致气血亏虚,认为此类内异症病机当以血瘀为标,阳气不足、血虚寒凝为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张景岳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阳气的温煦、气化、推动等作用,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妇人大全良方》曰:“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阳化气,阴成形。”阳虚化气不足,则气血运行失常、水液输布代谢紊乱,易形成寒凝、血瘀、水湿、痰饮等有形病理产物,兼之阳虚胞脉失于温煦,子宫虚冷,难以摄精成孕,从而引起痛经和不孕。阳虚又当以肾阳虚为核心,火神派郑钦安提出“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亏虚不能温养血脉,寒而凝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易于积聚而形成瘀血。再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处理消散阴寒性病理产物的能力下降,使之迟滞成瘀[6]。由此我们认为,此类内异症患者多系素体阳虚,或外感寒邪,或嗜食寒凉生冷内生寒邪,耗伤阳气,阳气不足,失于温化,致冲任胞宫虚寒,气血运行不畅,经血瘀滞。

2临床经验用方——温经止痛方

谨守病机,治宜扶阳温经通脉、养血散寒化瘀[7],重视应用温阳之法。吾师临床喜用经验方——温经止痛方,药物基本组成为:当归12g,白芍15g,桂枝10g,细辛3g,三棱10g,莪术9g,吴茱萸3g,炮姜9g,延胡索10g,乌药10g,炙甘草6g,大枣10g,通草6g。该方由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化裁而来,《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云:“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其承接于当归四逆汤之后,“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该方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养血通脉之功,为血虚寒凝兼内有久寒者而设。方中当归甘辛温养血和血,可激荡疏通血分之阻滞,白芍味苦、酸而气平,质硬,可破营血之癖滞,二者共用,养血活血,和营通脉;桂枝气温味辛,辛则通,温则散,温经散寒,温通血脉,细辛辛香走窜,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助桂枝温经散寒,又能托寒邪;三棱、莪术相须为用,气血同治,破血行气,祛瘀消积止痛。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加延胡索增强行气止痛之功;吴茱萸、炮姜温中散寒止痛;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炙甘草调和中土,补中健脾,益气养血,共为佐药,既防桂枝、细辛、吴茱萸、炮姜等燥烈太过而伤及阴血,又能调和药性解毒。诸药合用,温、补、通并用,温中有补,补中兼行,扶正驱邪,使阳气振,寒邪散,营血充,血行畅,经脉通,正合阳虚血弱,寒凝血瘀之病机,达到温阳以活血消癥、温阳以化瘀止痛、温阳以调经助孕之功,全面减轻内异症患者痛经、不孕、盆腔包块等痛苦[8-9]。

3治疗策略

3.1调经为先,适时种子,孕后安胎

3.1.1备孕前调经为先,预培其损:《女科要旨》:“种子之法,即在于调经之中”,《宋氏妇科秘书求嗣门》:“妇人之道,始于求子,求子之法,莫先调经”,《傅青主女科•女科上卷•种子》亦云:“种子先调经,血足则易于容物”,均表明调经是受孕过程中的关键,月事调,方能有子。胞宫定期藏泻,治以顺应月经周期,强调周期性用药使月经规律来潮,进而促排卵,健黄体。月经期胞宫满盈,顺势利导,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利于经血排出,加用桃仁、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可酌情加用茜草炭、血余炭、侧柏炭等止血药。经后期胞宫藏而不泻,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填精为主,辅以化瘀消癥,以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和卵泡发育。经间期着重温补肾阳,佐以活血,使重阴转阳,促进排卵,经前期以补肾健脾、强固冲任为主,在此基础上加入止痛药及活血化瘀药。3.1.2备孕期重视补肾,适时促孕:《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石室秘录》曰:“肾水亏者,子宫燥涸,禾苗无雨露之濡,亦成萎亏”。肾乃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肾精的盛衰是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决定性因素。肾阴、肾精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为卵泡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基础,肾阳、肾气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为卵子排出提供内在动力。肾中精气充足,脏腑气血充盛,诸经气血充盈于冲任二脉,二者相资,胞宫才得以摄精成孕。因此备孕期促孕尤其重视补益肾中精气,以温经止痛方为基础,用药更注重补肾,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温肾助阳,喜用血肉有情之品紫河车温肾补精、阿胶滋阴养血。另一方面促孕注重把握时机,《女科证治准绳•求子》引袁了凡先生言:“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女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晨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医学入门•求嗣》云:“男精女血,皆兼气血阴阳,总属肾与命门。精血充盛别无杂病,宜交会得时,乃成胎孕。”凸显了适时种子的重要性[10],强调患者处于排卵期时,要与其建立良好的互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及内膜厚度,结合基础体温测定、自测排卵试纸等以及对卵泡生长速度的经验把握进行即时监控,临时应变,当B超下见到优势卵泡(直径>18mm)时,予以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0单位,促使卵泡发育,诱发排卵,并指导有效同房时间,必要时继续肌注绒促,B超监测直至排卵,提高患者受孕机率。同时EMs患者常伴有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发生,因此在经间期可配合局部针刺、抖罐疗法,通过内分泌调节作用及局部的刺激促进卵泡破裂,利于卵子排出。3.1.3受孕后补肾安胎,益气养血:患者一旦确认受孕需及时安胎,应用补肾安胎,益气养血中药治疗,以寿胎丸为基础,辅以补肾填精、健脾益气、养血和血之药,常用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熟地、山药、枸杞子、当归、白术、白芍、党参、黄芪。孕后腹中胎体渐长,易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郁而化热,故稍佐以紫苏梗、木香、竹茹、黄芩等药清热理气化痰。此外还需要通过B超、孕三项测定(孕酮、雌二醇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检查手段动态、科学地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随机应变,以防胎漏胎堕的发生。

3.2内外同治,多措并举

《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除中药内服外,吾师临床常结合中药外敷、针灸等外治法,作用于局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能明显改善症状,且安全可靠。运用中药外敷,根据临床治疗用药经验设升阳散,其具有温阳止痛、化瘀消癥、理气散结的作用,由吴茱萸、桂枝、当归、威灵仙、三棱、莪术、透骨草、莱菔子、白芥子、丁香、艾叶等组成,将药物按一定用量打磨成粉,用黄酒调和,外敷于患者下腹部,痛经患者敷于患处,红外线烤灯加热至适宜温度。还可自制中药外敷包,将吴茱萸、桂枝、丹参、当归、威灵仙等药放入锅内,加粗盐、生姜片、适量水,炒至适宜温度,然后装入布袋,把布袋热敷在下腹部或患处。药物局部外敷,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入血脉、经络,直接作用于病所,改善盆腔内环境,促进病灶消散吸收。同时热敷本身就能起到温通作用,又能借温热之力促进药效的渗透,更好地发挥药物和热能的双重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针刺常选用“房氏调经促孕十三针”,其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出发,以恢复“心(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治疗核心,以“调冲任,安情志,补肝肾”为主要治疗原则,能够改善排卵,提高卵子质量[11]。在此基础上,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则,针刺下腹部阿是穴,起到活血通经止痛的作用。此外,鉴于患者多阳虚,适宜运用火龙灸、带脉隔姜灸,督脉为阳脉之海,带脉约束胞胎之系,通过大面积、深透持久的温热作用使姜汁渗透腠理,疏通经络,振奋阳气,内达脏腑,外通肢节,通畅全身气血,从而达到引邪外出之功效[12]。

4验案举隅

龚某,女,29岁,2021年1月24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伴月经延后8年,同居未避孕未孕3年。平素月经不规律,常延后,周期40~60d不等,7d净,量中,色暗红,偶有血块,月经第1天下腹冷痛明显,月经量多,伴纳差、畏寒肢冷、喜温,无腹泻。G0P0A0,末次月经:2021年1月22日(外院促排卵治疗后来潮),刻下:月经第3天,量中,痛经(+),夜寐尚安,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边有齿痕,脉沉细。辅检:2020年11月外院AMH:8.94ng/mL;输卵管造影:双侧通畅;子宫及附件彩超:子宫大小正常,左卵巢囊肿2.3cm*2.1cm,内见密集光点,考虑巧克力囊肿。诊断:原发性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不孕,癥瘕——阳虚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补肾调经助孕。方药:温经止痛方加减。处方:当归12g,白芍10g,桂枝10g,细辛3g,三棱10g,莪术10g,吴茱萸3g,炮姜9g,延胡索10g,乌药10g,通草6g,鹿角10g,蒲黄15g,淫羊藿10g,续断10g。患者规律复诊,以温经止痛方为主方,顺应月经周期阴阳气血消长规律及卵泡生长发育的特点加减用药。并嘱患者B超监测排卵,卵泡监测提示有排卵但延后,且卵泡偏小,1.7cm*1.5cm即排出。后患者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来院B超监测卵泡,自测排卵试纸,诉每个周期均有排卵。2021年7月9日复诊时患者诉:末次月经6月27日,经行腹痛明显缓解,治法逐渐调整为以补肾温经为主,兼活血化瘀,并给予生育指导。用药:当归12g,白芍10g,桂枝6g,细辛3g,白术15g,炮姜9g,川芎10g,续断10g,菟丝子20g,茯苓10g,蒲黄15g,紫河车4g,淫羊藿10g,巴戟天12g,黄芪30g,党参12g,覆盆子15g,炙甘草6g。2021年8月2日患者自测尿HCG弱阳性,来院查血HCG:43.1IU/mL,P:19.81ng/mL,E2:260.7pg/mL。治以补肾安胎,益气养血。用药:熟地黄20g,山药10g,菟丝子20g,枸杞子15g,当归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阿胶5g,续断10g,炙甘草6g,党参10g,黄芪20g,桑寄生20g,黄芩10g,木香6g。因患者孕酮偏低,加用黄体酮胶囊150mg口服,2次/d。2021年9月9日复诊查子宫及附件彩超:宫内可见妊娠囊(1.9cm×1.3cm×2.5cm),内可见卵黄囊及少许胚芽回声,可见心管搏动。早孕(胚胎存活)。

5结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浸润、转移和易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其病因复杂,病变广泛,由此引起的不孕,更是当前妇科领域中面临的一项难题。中医运用内服、外治以及综合疗法,在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基础上将整体治疗与局部用药相结合,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在缓解症状、改善体征、调经助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苏吴静1 黄艳辉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

优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