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交叉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

时间:2022-11-18 11:25: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校交叉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交叉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

“双一流”建设,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推行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目标就是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内涵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表明,一流大学必须以一流学科为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①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第7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提到,“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②从上述一系列国家重大决策中可以看出,交叉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建设一流学科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

一、全国高校交叉学科设置及命名特色

“交叉学科”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在1926年提出,目前学界对交叉学科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概括地说,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彼此借鉴、融合共生的新学科。它是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对象整合、概念移植、理论渗透、方法互补、功能融合等方式,形成跨越单一学科性的学科体系。它既是实现科学知识系统整合的重要基础,又是孕育重大科技创新的现实渠道。科学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交叉学科研究实现了学术思想的交融,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均十分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达国家政府和各种基金会也在学科交叉领域大幅增加投入。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已由过去的“自下而上、项目主导、科教分离”模式,逐渐发展为“注重顶层设计、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科教结合、教研一体”的模式。2011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正式将交叉学科作为学科分类单独纳入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体系,为我国交叉学科发展及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指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④可见,“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助推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又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由路径。

(一)全国高校设置交叉学科情况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国共有193所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共设置616个交叉学科),其中单个高校设置交叉学科门数最多为9个,有8所高校(共72个交叉学科);设置1个交叉学科的高校为66所。目前全国有137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双一流”高校有87所(共设置336个交叉学科),其中单个高校设置9个交叉学科的有7所(共63个交叉学科),设置1个交叉学科的高校为27所。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置交叉学科情况

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交叉情况来看,“一流”学科间设置交叉学科的高校有3所(共设置10个交叉学科);至少包含1个“一流”学科设置交叉学科的高校有66所(共设置169个交叉学科);非“一流”学科间设置交叉学科的高校有57所(共设置157个交叉学科)。另外,从学科间交叉数量来看,以3个学科交叉设置交叉学科的高校最多(有64所,共设置177个交叉学科);第二位是5个学科间交叉的高校(有36所,共设置60个交叉学科);第三位是4个学科间交叉的高校(有38所,共设置59个交叉学科);第四位是2个学科间交叉的高校(有20所,共设置40个交叉学科)。

(三)“双一流”建设高校各级学科设置交叉学科情况

目前,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共137所,到2021年为止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双一流”高校有87所(共设置336个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所涉及一级学科95类。所涉及一级学科数目最多的前10个学科的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9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85个,工商管理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82个,应用经济学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80个,控制科学与工程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77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70个,生物学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65个,法学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55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53个,机械工程所涉及交叉学科数目为50个。

(四)交叉学科命名情况

按照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的要求,申请交叉学科的高校必须撰写提交《自主设置交叉学科论证方案》。这里的核心词是“自主”,因此,每个高校面临学科“自主”交叉后对拟设置的新学科命名的问题。根据现代学科命名的一般理念,学科名称的确立,首先,必须要使其具有能够囊括该学科完整的主体信息;其次,这个名称应有严谨缜密、合情合理并有着较强逻辑性的词语结构;最后,这个名称要反映出明确的学科定位和学理属性。①即命名的交叉学科名称应当包含其学科与传统学科或相近学科在学科概况、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宗旨目的等方面的区别。纵观我国目前设置的交叉学科名称,从命名用词和词频的统计来看,高频命名用词大体相同且用词基本借鉴了传统学科目录(2018年4月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但有的交叉学科命名用词不在传统学科目录当中(如文化、智能、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数据、健康、人工、城市、纳米、再生、发展、大数据、保护、金融、利用、人文等)。概言之,交叉学科设置的口径多数靠近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命名惯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作为出发点。

二、延边大学交叉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的探索

延边大学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以国家、区域、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020年6月对朝鲜韩国学、区域生态安全与绿色文化、民族食品学、生物功能分子学、计算语言学等5个交叉学科进行了备案,涉及一级学科19个,为了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延边大学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具体措施和方法如下。

(一)创建管理体制,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基础与保障

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迫切需要创新创建管理组织,打破原有学科间壁垒,探索符合交叉学科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2020年9月,延边大学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以2020年6月备案设立的5个交叉学科为依托专门成立了“融合学院”,从组织管理体制上为促进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人才保障。同时,学校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在资金使用、资源建设、人才引进、条件保障和科研平台创建等各方面,对“融合学院”进行支持和规范。在人才引进、招生名额、经费配置等方面给予了倾斜支持。

(二)扶持设立研究机构,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实验实训平台

搭建交叉学科平台,促进跨学科研究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土壤。2021年,延边大学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东北亚研究大数据中心”,依托“中国朝鲜语言文字信息化基地”申报获批的吉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东北亚语言认知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两个科研平台为“计算语言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开拓了高层次科研实训平台。

(三)设立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监督交叉学科研究生过程培养

由于交叉学科的跨学科属性,交叉学科在培养方案的审定、学位授予、指导教师遴选等方面受到传统学科标准的诸多限制,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延边大学成立了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专门审查和批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审查并批准指导教师遴选及招生资格、审查学位论文并对学位授予提出建议等。分委会的专家分别来自各交叉学科领域,具有多元综合视角,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起到全过程监督作用。

(四)建立交叉性、特色化课程体系,提升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储备

根据不同交叉学科的发展规律与特点,科学系统地建立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关键,课程体系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重点在于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加深跨学科知识及培养相关的创新实践能力。延边大学5个交叉学科紧紧围绕各自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研究生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遵循“注重顶层设计、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科教结合、教研一体”原则,形成目标统一,做到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必修环节(实践环节与学术活动)等3个部分构成。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交叉选修课。另外,朝鲜韩国学、民族食品学、计算语言学等3个学科立足区域人才培养定位,在学位课中特别设立了朝鲜语(韩国语)语言类课程模块。在必修环节中的学术活动中,鼓励研究生跨研究方向(学科)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组由2名或2名以上研究生组成,每课题组配备2名交叉学科课题组导师。

(五)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交叉学科研究生提供师资保障

延边大学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采用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指导小组,共同承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第一导师是学科内相应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负责在课程学习、项目研究、专业实践与论文写作等环节对研究生进行全程指导;校内第二导师是学科内其他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研究生在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进行指导。

三、结语及几点建议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都在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推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交叉学科建设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优势学科引领带动高校发展,汇聚优质学科资源,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的发展模式,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和现代大学建设发展的突破口。①本文统计分析了全国高校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交叉学科设置及命名情况,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当前我国交叉学科现状及整体发展趋势。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交叉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传统单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所不同。文中以延边大学设置的5个交叉学科为例,从管理体制、科研平台、学科监督机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其为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但交叉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应当具有坚持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下面就其交叉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的招生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实行推免招生计划单列。为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的规模,应实行推免招生计划单列,招生采用免试推荐与“申请-考核”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同等条件下,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应不少于其他单一学科的招生名额,在招生政策上向交叉学科倾斜,以此来保障交叉学科的优质招生资源。第二,自主制定特色化课程体系。目前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主性,但大多数课程设置模块还是照搬传统学科,特别是在学时方面仍在遵循传统学科,这很难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全面了解掌握相关跨学科基础知识。因此,应自主制定特色化课程体系。第三,打破学科间壁垒实行宽口径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方面,应允许其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课题研究需要,选修全校各学科的课程并为其认定学分。另外,在学分制度方面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保障研究生有充分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并能顺利完成学业。第四,创新师资管理模式。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延边大学在交叉学科导师资格认定、跨学科(学院)招生、跨学科师生互选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因此,应针对交叉学科放宽招收研究生的限制,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

作者:池东恩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