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6:59: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频评审的产品创新设计与驱动模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引言
设计项目的开发周期要经过数个阶段的循环,一个循环中的阶段大致可分为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评估阶段。四个阶段轮流进行数次,项目进度逐渐从可行性研究到进行设计方案、试销再到定型生产进行推进,最终完成设计项目的生命周期,或开启下一个生命周期。对于设计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开发阶段,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而对评估阶段的研究还相对有限。建立合理的设计项目评估方式,将会对设计项目的推进起到积极作用。
一、设计评审概述及研究现状
设计项目的评估阶段对设计项目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Turner把“设计评审”的目的看作对设计活动进行的客观性的核查,并进一步的,认为设计评审不是单纯的事后检讨或改进,而是正式的、文件化、计划性的调查。EnterpriseIreland认为设计评审是对新产品开发、设计系统、设计过程及设计管理相关内容进行切实的检查,以及严格的评估[1]。设计评审有助于检查出设计中潜在的缺陷,对项目的推进程度进行评估。因此设计评审也被视为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工具[2]。由于设计评审更多地被作为公司内部的报告[3],因而在现有的对设计项目的评审研究中,多是研究其功能、流程或属性,对方法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国外研究中,Ichida等研究了各个行业通用的审查方法[4],AryPontesdeMiranda提出设计评审是公司有效控制产品开发质量的工具,并给出了通用的审查准则[5],CrispinHales等制订了用于多种设计评审的工作表[6]。在国内较早的有师卫平提出的四点评审控制方法,包括合理确定评审点,明确评审的目的和内容,考核评审组成员的绩效,控制问题的“归零”[7]。周虎霖提出应该通过详细设计评审、投产前审查、硬件复用库建设来降低设计差错率[8]。陈静波提出了产品设计项目的5个特点以及4个评估指标[9]。姜炎等提出了五个维度的参数化评价方法[10]。本文在设计评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对设计项目评估的理念出发,并参考其它领域评审方法[11,12],如工程设计中的评审方法,同时结合循环嵌套的思想,建立了一个高频评审产品创新设计驱动模型。本模型旨在提高设计评审的效率和质量,并通过一次设计项目实例,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事实证明,本研究建立的评审模型有其优越的特性,同时还存在着继续完善的空间。
二、设计评审理念
研究设计评审首先需要梳理设计评审的理念。为此,就需要围绕设计评审明确五点内容:明确如何促进设计进程、明确如何评价设计质量、明确评审中沟通的基础、明确设计评审的核心、明确设计进程。
(一)理念一:设计评审应给予反馈,协助设计推进
设计项目的评审阶段是每次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关键节点。项目在评审中获得反馈,进而明确下一步的发展,项目与评审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项目的早期阶段,设计的不确定性最高,随着评估进行与方案迭代,方案的不确定性呈现出逐级进行收敛的过程,最终完成项目。
(二)理念二:评价设计质量的四个方面
评价设计的质量常用四个方面来衡量:使用、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制造工艺[8]。产品设计项目的使用方面应该满足项目发起者的需求,并且应该尽量考虑使用者的感受与使用环境;社会发展方面应该满足产品的文化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效益方面和制造工艺方面则意味着对当前的技术、市场趋势、消费者接受程度等进行评估,使设计内容与这些方面进行配合。
(三)理念三:应该建立对评审对象的共识
参与评审人员应该对所评审内容以及项目目的有明确的理解,并且评审人员有自己的专长领域,应防止参与者对于评审的参与流于形式或无法提供有效意见。正确、专业的评审意见可以给予设计方案很大的帮助,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或修正设计方向。
(四)理念四:评审的核心为方案展示与评价
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评审形式会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被评审方应该清晰、明确地进行讲解与回应,而评审方的评审意见应该客观中立。被评审方在评审后应该对所获意见进行回应或解决,并给予解决状态的反馈,或体现在下次评审之中。
(五)理念五:评审后设计的三种阶段
根据经验,设计项目的进行会大致经历设计方案探索期、设计方案成长期以及设计方案完善期。不同时期的评审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并防止进度拖沓或回滚。
三、高频评审产品创新模型
通过对设计评审的现状和理念研究,为了能够提高评审与设计的效率,结构化评审的过程与管理,增强评审在设计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一个高频评审产品创新设计驱动模型(下简称“高频评审模型”),如图1所示。高频评审模型由评审模块、循环嵌套模块、通常评审框架及评审理念和评审的人员设置相结合,其关系如图2所示。
(一)评审模块的设置
对评审模块的设置是本模型的核心,其余设置将会围绕评审模块进行。针对一般设计评审周期较长、设计质量缺乏保证的问题,对评审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设置。对于一般设计评审进行拖沓、参与者浮于形式、交流混乱的问题,对评审的阶段进行了设置。
1.评审的时间安排:设计的第一次评审以项目启动后的2~3天,其后的评审间隔以3~4天。
2.评审的阶段设置:一次评审的时间以控制在30~40分钟之间为最佳。评审分为依次进行的三个环节:设计团队的汇报环节、主要评审方的评价环节、多方交流环节。设计团队的汇报环节以10~15分钟为宜,在此环节设计团队对于阶段性的设计进展进行集中讲解,其他人以信息接收为主。主要评审方的评价环节以10~15分钟为宜,由主评审方对于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交流或更新设计需求。多方交流环节可以根据评审剩余的时间进行安排,一般在10分钟以内。各环节特点如表1所示。
(二)循环嵌套模块的设置
循环嵌套模块是为了解决一般评审中出现的对于设计方案的评价模糊不清、前后矛盾,从而导致设计进程延误、付出额外的时间与人力成本的问题。评审模块被包含于循环嵌套模块。在编程语言中,均有进行“循环”的语句或命令。使用循环嵌套的概念,可以优化设计方案的迭代流程。根据循环嵌套的概念,结合设计评审的作用,设计出了循环嵌套模块。如图3所示,方案在进行评审后,可能会出现通过、否决和部分通过的情况,并导致之后走向的不同。举例说明,假如第一版方案经过评审,面临的结果是:①评审方同意目前的半成品方案,项目继续推进细节,下次进入到第二版方案;②评审方部分同意第一版方案,第一版方案仅保留被同意的内容,成为“第一版方案”,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成为下一版方案;③评审方完全不同意设计方案,那么设计团队准备开发新的第一版方案,如果评审的是第n版,那么方案回滚到第n-1版,设计团队继续进行开发。循环嵌套模块的形成源自于对评审模块的控制以及对于循环嵌套理念的认同。因为高频评审的评审间隔较短,尤其是第一次评审的时间间隔最短,因而在前期的评审中往往是无法获得完整方案的。由记录人员记录下评审过程,设计方整理出每回被通过、否决、增加的新的需求,实现方案的循环迭代。
(三)通常评审框架
包含评审模块的循环嵌套模块会在通常评审框架中进行。在通常评审框架中,设计评审会随着设计项目的推进,安排进行数次,由约定好的各方共同进行评审,评审过程依据习惯进行。评审后等待下次评审,直到项目结束,流程为线性,如图4所示。
(四)评审理念的补充
除了已总结的五条通用的设计评审的理念,为了增强评审的功能性和规范性,针对本研究中所提出模型,对评审的理念规范进行了补充。
1.理念六:设计评审应有助于剥离问题。设计评审由于是多方参与,因此应该通过设计评审以不同的参与者立场剥离出问题中的不可解与困难解。如果问题不可解,应该由委托方减少或变更需求,如果问题是困难解,则说明在评审中明确了问题对所属领域,进而研究后续解决方案。剥离问题有利于分析方案中可保留的部分、不可保留的部分以及需要继续研究的部分,有利于循环嵌套模块的进行。
2.理念七:对评审模型的理解。参与评审的各方应该提前理解评审模型的设置理念,并以严肃的态度参照模型进行。对评审模型的理解有助于评审模型的稳定运行,使参与者遵守评审的设置,有意识地以嵌套循环的方式对方案进行迭代,增强评审的有效性。
(五)评审人员的安排
评审的参与人员应尽量召集多方进行,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与立场的参与者将会带来跨界的思维组合。而跨界思维有助于项目突破传统的思维束缚,现在跨界思维带来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也逐渐被重视[13]。一般情况下,评审的参与人员应该包括评审统筹、项目统筹、评审方、被评审方、记录人员。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1.项目统筹:项目统筹与评审统筹应根据设计需求、背景等对设计难度、设计流程进行预估,进而对评审日期、节点进行规划。在设计过程中,把握设计方向、管理设计进度、提供设计协助。
2.评审统筹:评审统筹将评审规划发送给各方参与者,获得参与者的确认或对评审规划进行协调。在评审即将开始时评审统筹应该通知各方人员准备参与,以免延误项目进行。评审开始后,由评审统筹主持进行。
3.评审方:评审方分为主要评审方和非主要评审方。主要评审方是设计的发起者,非主要评审方由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甚至消费者组成。主评审方在评价环节对于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交流或更新设计需求。在多方交流环节,非主要评审方对被设计方和主要评审方的意见进行修正与补充。
4.被评审方:被评审方是设计委托的进行人员。被评审方应提前一天之内把讲解资料或讲解主要内容提供给参与者,供各参与者提前了解评审内容。在汇报环节进行方案汇报,在其它环节参与交流。
5.记录人员:评审过程中,记录人员需要对评审内容进行记录。评审后需要将评审记录共享给参与者并得到内容的确认。
四、高频评审产品创新实例分析
2021年2月本研究课题组受到设计委托,其中应用了本次所建立的高频评审产品创新模型。本次设计需求是设计一款堆肥装置,要求本装置能够在公园、校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使用,并且在满足堆肥处理能力的同时,需要做到造型美观,成本低廉。本次设计实例历时11天完成,最终获得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期间经历了四次设计评审,从设计项目的确立起,设计评审的时间间隔为2天、3天、3天、3天。设计评审过程完全按照高频评审模型进行,下文将从设计的风险、设计的时间成本、设计的精力成本三个角度对设计过程进行梳理:从设计的风险上来看,第一次评审前的风险最大,设计方案的不确定性最高。经过第一次评审后,设计方向进行了较大修正,设计风险明显降低,随着评审的进行,项目的不确定性逐渐将至最低,直到第四次评审后双方就设计方案达成一致,设计方案进入落实阶段。从设计投入的时间成本来看,第一次评审前投入时间最低,为两天,其后每次评审前的时间投入为三天。项目初期设计团队与委托方之间有着较大的认知偏差,设计风险过高,不宜投入较多的成本。在初次评审设计风险降低后,设计团队所投入的时间成本增加至三天。从所投入精力成本的侧重来看,其随着每次设计项目的进展而发生着变化。第一次评审前,设计团队的主要精力投入在资料搜集以及尝试设计多种大致方案,不追求设计细节。第一次评审后,设计团队确定了较为可行的方向,并开始增加在功能细节上的精力投入。第二次评审后,设计团队开始增加在产品实现细节上的精力,如材料和零件型号的推敲,为方案的最终落实进行准备。第三次评审后,产品方案的功能与实现上仅需要较少的精力进行收尾工作,设计团队开始重点完善产品图纸以及编写项目报告,以准备进行样机测试与生产。设计方案效果的展示作为设计团队投入成本的一个部分,也随着设计的风险与成本投入的变化而变化。四次设计评审前的设计方案效果变化如图5~8所示:本次设计项目中,评审过程规范、有序,设计团队的方案与意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设计委托方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且来自于多个领域的非主要评审方也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观点与建议。随着评审的进行,设计与评审的结果情况如表2所示,设计方案的推进经历了明显的探索期、发展期与完善期。本次设计项目的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所使用的高频评审产品创新模型。同时,在实践中也显现出设计团队组建时间过短,在团队内部以及与评审方仍有一定的磨合阻力的问题,未来如能够进一步减小磨合成本,甚至通过对评审方式的改进消除此类成本,本模型将会展现出更大优越性。
五、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基于对传统评审的过程、理念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设计评审领域的应用方法。自从国务院提出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的产业升级趋势便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设计行业作为价值链高端行业,必须起到引领作用。该模型能够适用于当下不断加快的市场经济节奏,并为设计领域的理论发展在本时代的适应性发展作为参考。本研究从丰富评审理念、规范化评审流程、创新引入循环嵌套概念出发,构建了高频评审产品创新设计驱动模型。该模型对于丰富设计评审理论、研究设计评审方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实践意义
根据对高频评审模型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应用本模型的六点实践意义:
1.缩短设计周期:得益于对于评审频率的设置,设计工作实现了较早的完成。因为设计项目在启动或改进的前几天是团队生产力最高的时候,随着时间的延长,设计团队的创意能力以及工作效率逐渐下降。每回评审的时间都安排在生产力下降的拐点处,如图9所示,通过减少生产力曲线的“尾段”,在相同单位时间内可以增加生产总量的积累。这种高效迭代顺应了在工业4.0模式下,设计由概念转化为实体的成本将逐渐降低的趋势[14]。
2.设计质量提升:得益于对评审时间间隔的设置,风险与投入成本相互配合,使得后续设计质量有了保证。在风险较大的前期限制较短的时间,风险较小的时期限制较长的时间,保证设计团队能够放心投入精力与人力成本去进行设计。
3.评审质量提升:由对评审间隔的设置与循环嵌套理念的设置,评审的质量得到了提升。在评审的间隔期间,设计团队与评审方减少了不必要的琐碎交流,多数交流评审时集中进行。这给了设计团队完整表达设计方案的机会,也减少了评审方的不稳定意见,防止设计团队进行过多无效的方案变动。基于对于循环嵌套理念的认同,参评人员在发言时更加有条理性,经过记录人员的梳理,能够清晰剥离需求。
4.充分利用人员能力:由于评审的高频节奏,评审方对设计项目在事实上也形成了更高的参与度,特别是对于市场需求、生产成本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参与,因此设计团队与外部评审人员可以看作形成了松耦合的交叉功能组。
5.沟通成本降低:评审的时间间隔过长,会导致评审方遗漏方案的细节与思想,降低评审方对于方案的满意度。使用3天左右的评审间隔,能够在保证评审方对于设计方案仍然熟悉,评审方与被评审方在对项目的理解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减少了沟通成本。
6.适合应用于线上评审:线上会议因为其快捷以及节约成本而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随着时间的进行,视频会议带来的疲劳感可能比线下会议要更高,且注意力也更容易降低[15]。因此通过控制分阶段展示以及控制时长在30分钟左右,能够防止与会者进入疲劳状态,导致交流效率下降或引起负面情绪。将高频评审相较于一般评审,其对比优势如表3。
六、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所建立的高频评审产品创新模型,通过对评审的频率、评审的流程等内容的合理安排,减少了低效工作,避免了高风险的设计方向,充分利用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获得了高频、高质量的反馈,最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设计人员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解决需求。本研究通过一次设计项目实例验证了模型的优越性,同时也显示出本模型未来仍有改进的空间,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本社编.设计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0.
[7]师卫平.提高设计评审有效性的方法[J].中国质量,2003(09):51-53.
[8]周虎霖.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7):13-15.
[9]陈静波.产品设计的项目评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207-210.
[10]姜炎,汪睿,张庆.工业设计方案评价方法探讨[J].设计,2015(15):66-67.
[11]顾列平.工程设计中提高设计评审有效性的控制措施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9):204-206.
[12]方剑.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构建及风险控制[D].浙江大学,2013.
[13]孔毅.新时代下的工业设计新思潮[J].设计,2016(13):78-79.
[14]鞠思远,徐力.从未来工业4.0展望工业设计[J].设计,2015(17):82-83.
作者:李月恩 古今 高志洁 曹利名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世纪公园管理有限公司
品牌设计论文:品牌设计专业教学思考 摘要:高校设计教学需要关注和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实战经验以及正确...
创意与设计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与创意思维 1、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由古至今,环境艺术设计不断...
版式设计论文:平面设计版式编排探析 一、版式编排设计概念 设计是一种引领潮流的活动,因此设计概念的变...
平面广告设计论文:平面广告设计逆向思维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对立,指不用约定俗成...
个人形象设计论文:衣橱服装个人形象设计论文 一、个人形象设计 1.个人形象设计概述 形象设计主要有三大分...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以广东地区为限,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