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09:16: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智能机电一体化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实现,可以作为智能制造综合功能体现的支撑点,借助强大的机械加工技术、电子电器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液压技术等,对不同智能制造环节起到技术化支撑作用,提高智能驱动能力,为生产制造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为此,应深度挖掘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促进意义,以期推动我国工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1机电一体化及其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优势
1.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综合性,其涵盖与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相关联的一系列技术机制,实际应用过程中,按照不同类别的技术场景,完成数据信息传输、信号信息控制等操作,保证各类终端设备在集控系统下驱动的合理性。在现有机械设备应用过程中,其可实现对数据数字、信号信息的综合调控处理,且在终端集成系统多逻辑操控程序的支撑下,保证技术的应用及实现符合生产制造设备的运行需求[2]。
1.2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呈现,通过计算机设备及系统,模拟人们的思维,然后将思维运作模式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编写与录入。此类程序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到机械化生产体系中形成的架构机制能够利用智能制造多元模式替代传统人工操作机制,令企业脱离人力生产模式,且能够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操控处理,增强应用效能。同时,智能制造的一体化处理模式可按照既定程序信息进行比对及分析,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模拟以及信息反馈等,实现操控指令的调节,保证终端试运行部件的驱动模式是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其间,全过程的数据运算以及自动化控制能够避免智能生产制造中的误差问题,也可有效规避生产过程成本过度消耗问题。从技术应用及其发展驱动方面来讲,智能制造是我国的机械生产制造产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1.3应用优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智能制造体系的融合,呈现的契合点是通过技术支撑与制造结构之间的精准对接,对智能化生产工艺进行调控处理。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智能制造功能的实现提供基础平台。现有的智能制造体系是通过多元化数据指令运算及其驱动调控处理终端部件的,此过程中智能系统与终端部件之间的切合形式需要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进行数据传输及反馈。机电一体化在其中的应用,则可为智能制造系统与智能制造终端部件提供信息交互平台,对数据信息进行具有时效性与共享性的传输处理,提高智能制造生产的可靠性[3]。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为智能制造体系提供模型基础。现有数据信息传输以及指令驱动中,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框架可令智能制造结构具有层次化与多元化特征,通过不同维度的技术驱动,增强不同终端部件反馈信息之间的对接性。如此一来,即便是在多节点同步操控以及总线控制模式下,也可同步驱动各类组件进行逻辑性操作,最大程度规避终端执行部件运行碰撞或脱节的问题。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2.1数控技术的应用
数控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撑下,由原有的人工处理模式,转变为通过智能程序控制的数控技术体系,搭载强大计算机系统以及运算结构,智能化调控处理终端驱动部件,且智能生产机制能够在不同的生产场景下进行数据拟合处理。通过数控加工编程可针对终端部件进行一体化、智能化的调控,无需人工进行监管,便可同步制备相对应的零部件。现有机械化技术驱动过程中,在终端集成的运行机理以及PLC控制系统支撑下,数控技术呈现多元发展趋势。例如,通过总线控制的布设,对不同反应区域下的数据自动反馈并解析处理,及时查找数控操控机床终端是否按照既定的运行轨迹生产加工,如果存在差异,立即进行报警并自适应调节处理,保证零部件生产的稳定性[4]。此外,数控技术正朝着三维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建设仿真模型比对不同部件生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问题,并进行数据解析,为设计人员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撑。
2.2传感技术的应用
传感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外部驱动场景与内部系统中起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作用。传感技术应用于智能生产制造体系中,通过信息的时效性功能,对不同驱动部件进行信息反馈处理,通过高精度等算法以及驱动结构,实现终端部件的精细化调控,增强反应性及灵敏性。将传感技术应用于智能化控制体系之中,可令内部精密组件免受到外界电磁以及信号的干扰,保证目标信息与目标反馈信息之间的对接性。同时,生产体系中智能化机制的实现,可利用传感器与网络系统的对接,数据采集不同操控节点,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内部的强大功能进行多维度的计算,及时查证系统驱动期间存在的隐患问题,通过独立型获取、综合型分析以及共享型处理,对当前智能生产制造领域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测定不同智能生产制造环节中存在的隐患点,保证生产制造的稳定性[5]。
2.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自动控制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功能实现的基础,通过采集及分析当前区域下的运动模式,按照主系统设定的程序框架,自动调控处理终端驱动部件,使其能够广泛应用到各行业中,例如,电子设备微型调控、传感器微型调控以及大型生产体系的自动化控制等。每类技术的应用及实现,均可按照不同的生产框架进行自动拟合处理。同时,终端控制模式也可为智能生产体系提供实时化、全方位化的监管机制,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全程跟踪控制,了解到系统驱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点。智能制造体系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现,需搭载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拟合处理,保证每类数据信息的传输分辨及控制功能是在既定数据组成框架之下进行一体化分析的,且资源模式是按照分类框架进行管控的。通过对终端服务框架的技术资源与系统驱动模式进行整合,完成对当前智能操控终端不同驱动部件的数据支撑,增强其智能控制精度,为行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6]。
2.4柔性制造的应用
传统机械生产制造只是按照固定程序执行一系列机械生产操作指令,操作工序中数据框架的定向约束,将造成设备或部件生产过程中的硬性损伤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支撑下的柔性制造功能,为不同驱动场景赋予柔性化操控机制,保证在相关数据服务以及信息管理功能下,通过柔性化操作抵消因机械化生产造成的硬性机理问题。柔性化制造系统在智能生产体系中的实现,主要通过数字控制以及信息控制功能,对不同生产对象进行自动化转换处理。同时柔性化操控机制可为终端数据操控功能起到科学决策的作用,增强数据信息的解读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思维对此类柔性化信息进行学习与自适应的驱动,进而对后勤机械生产制造进行补偿处理[7]。现有的智能化生产体系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柔性制造功能运用相对广泛,其可按照不同驱动产品进行数据信息的批量化比对,在不同的零部件生产或系统调控功能之中,完成数据信息的对接处理,整个过程不再局限于多位处理,更多的是通过数据信息之间的高精度匹配,增强生产过程的流畅性与对接性,提高智能生产效率。
2.5智能机器人的应用
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是目前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生产领域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智能机器人多位处理系统、功能组成、终端架构的支撑下,其在大部分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抗震救灾机器人、侦查机器人、批量生产中智能化运作模式、人工智能操控机制,有效提高了机器人的自主适应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实现,更多的是通过机器人操控系统,完成对不同驱动功能的有效调控处理,比如,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机器人自身自学功能以及自适应机制是符合人类思维的,在内部精密算法的支撑下,可按照不同场景进行数据信息之间的拟合处理,即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生产加工或实际驱动中,可按照人的思维自动化处理一系列事物,保证生产流程的规范性[8]。此外,智能机器人的拟人化特征,可替代人工进行复杂化、专业化的操作,大大减少生产误差,且可在高复杂的运行环境下规避人工操作产生的安全问题,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性。
2.6人工智能与人机一体化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人机一体化的应用,主要通过模糊算法、控制理论以及神经网络算法等,整合处理基本数据信息,通过思维模式深度挖掘不同数据信息匹配之间存在的规律性。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可挖掘内部数据信息价值,即便是在大体量的存储环境之下,也可利用虚拟空间实时对接数据信息。但是此过程对于网络传输功能具有定向化的需求,处理器驱动中需要物理设备具有联网功能,才可保证自主集成功能的数据挖掘体系是符合自动化生产需求的。从内部系统的驱动机理来讲,智能机器人或人机一体化框架的辅助应用,是按照系统指令进行程序化自主驱动的,提高机器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契合性,保证系统按照预设的框架执行目标,最终实现生产目标与控制目标之间的对接[9]。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发展前景
为增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效率以及在国际生产行业中的地位,需加强对基础技术的稳固以及对高精尖技术的研发,逐步凸显我国智能生产效能,从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智能制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信息传输以及指令调控功能是生产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核心组件。对此,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应切合于主体发展规律,增强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效率。
(1)引入万物互联的理念,将自动化生产技术与互联网通信技术进行整合。通过技术调控机制,将网络系统纳入到集成控制机制中。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对接形式则是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的基础所在,且通过电网部门及时分辨互联网资源下的技术驱动规则,通过资源共享,完善自动化技术的处理机制。最后,在学科专业的整合下,逐步夯实智能技术的发展基础。
(2)加强对机械技术的研发。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技术前提,未来应该将更加先进的机械制造理念应用到我国的机械材料、机械结构中,尤其是机械生产中的关键零部件,如导轨、轴承、传动机构等,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毋庸置疑,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融合,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数字化、可视化及模块化发展[10]。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在工业生产制造中发挥集成调控作用,提高控制精度。应结合工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界定不同驱动场景下的技术应用原理,缩减资源耗用度。微型化作为技术集成、资源集成的重要载体,在多模态组成结构下,可最大程度缩减不同设施驱动之间的差异,提高技术驱动的集成性,提高资源利用效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的技术驱动机制,可支撑不同类别的操作系统,提高终端操作机构之间的对接性。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智能生产制造领域,以不同载体为控制平台,可以增强技术与操作设备之间的链接性。对此,后续发展中,应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在系统多位控制需求下,增强技术的应用性,为我国工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朱江丽 单位: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机电一体化篇2
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我国工业领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产物,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传感器技术、智能机器人等,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使得我国制造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1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概述
1.1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传统机械技术和自控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伺服技术等多项技术融合,形成具备高度自动化、集成化、系统化及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领域制造行业集约化与规模化生产与发展。在制造业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进行生产,实现智能控制生产线,规范产品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
1.2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系统在生产制造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能制造系统具备人的思想和行为,自学并记忆产品制造全过程,并能结合生产需求、作业环境,进行准确判断,调整自身行为,确保所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传统生产系统相比,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如:学习功能、推理功能、判断功能等等,能够更好地满足产品生产制造的要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1]。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2.1传感技术的应用
传感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能制造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应用传感技术,能够高效传递、获取信息,通过分析信息明确生产制造问题所在,并加以调整,保证生产有序进行。传统制造模式下,无法把控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无法及时发现产品生产问题所在、无法保障产品性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应用传感技术,通过将定位器安装在智能制造系统,实时采集产品生产数据信息,并上传到计算机系统。通过分析信息,及时发现生产环节问题所在,并予以调整、纠正,控制产品生产质量,保证产品生产制造高效化、高质量化进行。
2.2智能机器人的运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智能机器人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智能机器人融合了机械技术、电机技术及仿生学技术等多项技术,将其应用于智能制造领域,能够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工作强度,提升生产效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智能机器人还能够模拟人类大脑思维,通过设计既定程序,机器人即可实现不间断重复使用。尤其是人力无法完成或者难度较高的项目,智能机器人则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减轻人工劳动负担,确保产品生产规范化、智能化进行,减少人工生产所造成的差错、失误问题的出现,达到更高的产品质量[2]。此外,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下,智能机器人优势更加突出,能够有效应对危险复杂环境,更好地满足多种环境下的产品生产制造需求。
2.3自动生产线和自动机械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机械、生产线自动化运转,实现产品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有效管控。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自动化机械与自动生产线实现了广泛有效的应用,常见的有:印刷包装线、玩具自动生产线等,均可发现其身影。应用自动生产线和自动机械,发挥其优势,动态管理智能制造流程,结合用户个性化需求对生产模式予以灵活调整,生产作业更加人性化,更具有针对性。当前,自动生产线与自动机械技术凭借自身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高标准、高质量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中。
2.4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
柔性制造系统属于综合性系统,该系统由信息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和物料储运系统等组成。各个系统功能作用不同,能够结合不同的加工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应用,满足生产加工需求。智能制造中应用柔性制造系统,结合生产产品的不同,灵活选择应用加工工具设备、物料储运系统等,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化和统一化的控制,满足不同工件生产批量、高质量、高效生产的需求。同时,应用柔性制造系统时,需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结合分析结果及时调整优化产品生产制造,在充分利用生产资源的基础之上,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在智能制造行业,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极为广泛。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通过整合、分析生产数据资料,并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不同层级的机械设备,即可进行生产制造。从自动化加工系统的角度,通过集成加工工艺、数控机床、专用机床,发挥整合优势,可实现产品批量生产,提升产品生产效率。从软件系统的角度,利用柔性制造系统,发挥该系统的设计、管理、监控等多方面优势,即可达到理想的管控工作水平。
3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发展趋势探讨
3.1人工智能化发展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是各领域发展的重要目标,制造业也不例外。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智能设备数量将会增多,进而逐渐取代人类传统的思考、学习和工作。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业中的应用,通过智能化设备调节控制生产线,生产作业效率将会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人工智能化发展[3]。
3.2人机一体化发展
智能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度、全面融合,将会促进人机一体化发展。和机械智能制造相比,人机一体化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将人脑作为技术控制核心,并利用智能化设备,两者深度融合发挥技术优势,更好地解决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瓶颈难题,推动工业发展,提升人机一体化发展水平。
3.3微型化发展
在过去,机械生产设施设备体积较大,不易搬动,往往固定在某个位置生产,无法实现灵活的生产作业。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将会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原有基础之上,对机械设备展开优化设计,缩小体积,使其应用更加灵活,满足各行各业生产制造及使用需求。
3.4绿色化发展
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工业生产污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传统机械制造业污染物排放量巨大,能耗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危害自然生态环境,违背了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应重点体现绿色化理念和技术,建立绿色化、可持续化的生产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工业、制造业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重要产物,当前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实例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制造业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作者:张新海 单位:河北永乐胶带有限公司
智能机电一体化篇3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智能制造概述
1.1机电一体化技术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在功能、性能等方面具有诸多的优势,集合了多种功能,能够适应多种不同应用情景,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应变能力极强[1];该技术缩减了传动类部件的使用量,简化了产品结构,控制了受力变形磨损带来的误差,通过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检测技术减少动态误差,所以制造的产品精度水平比较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安全连锁控制、自动保护、自动诊断、报警与自动监控等自动化功能,能够最大化地保障安全性,降低使用期间的事故的发生率;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具有极为便捷的数字显示功能,可提供友好的人机互动界面,使手柄与操作按钮的使用数量少,设备操作性能良好,操作方式也较为简单。
1.2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系统采用人机一体化的形式,使用者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与智能化机器进行配合,二者相辅相成;虚拟现实技术在智能化与虚拟化制造系统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能够通过传感设备与音像装置,以虚拟化的方式展示产品与制造过程;智能制造还具有自组织超柔性,系统中的各个单元可依照具体的使用需求,自动组合出最优结构,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运行方式,都具有柔性化的特点;智能制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库,其本身具有强大的自动学习能力,即使系统中有设备出现故障,也能够自动诊断、排除故障,完成自动维护。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2.1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由控制部分、传感部分与机械部分构成。当前的工业机器人具有串联与并联两种机械结构,早期多选择串联机构,采用并联结构的机器人自由度更高[2]。并联结构由手臂与手腕组成,手腕主要负责连接机器人主体与工具,手臂决定机器人的活动空间,并联型机器人还有运动负荷偏小,微动精度水平高、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同时其结构更加稳定。驱动系统的作用是为机械结构供给动力,驱动系统的主要传动方式有机械式、电气式、气压式与液压式:并联加工机器人或者大型重载类机器人多采用液压系统,这种系统的设计成本较高,同时还存在噪声与泄漏等使用问题;气压驱动系统多被应用到末端执行器上,虽然其价格不高、维修容易实现,系统结构并不复杂,运行速度快,但是其定位精度较差,工作压强不高;大部分工业机器人都采用电气驱动的传动方式,充电方式便捷、响应速度快、驱动力强是电力驱动系统的主要优势,其处理、传递与检测信号的功能都极易实现,控制方式也更为灵活,驱动电机包括伺服电机与步进电机。感知系统可以将机器人的外部环境信息与内部状态信息对应的信号转换为机器人能够应用与理解的信息。借助视觉感知系统可改变机器人的姿态与所处位置,外部传感器与内部传感器共同构成感知系统,给机器人应用智能传感器后,其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适应性与机动性也有所增强。机器人依靠环境交互系统可以与外部设备保持相互协调,可将外部设备与机器人集成装配单元、焊接单元或者加工制造单元等,也可以在一个功能单元中集成多个机器人,用以处理特殊或者复杂的制造任务。人机交互系统主要有危险信号报警装置、信息显示板、指令控制台与计算机标准终端。控制系统需要依照传感器传送的信号与作业指令,控制机器人的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主要有人工智能化控制系统、适应性控制系统与程序控制系统。
2.2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
2.2.1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的载体是传感器,可以对指定物质或者周边环境进行感知,包括人体、温湿度、光线与气体等,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中央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温湿度数据、光线强度参数与气体浓度参数等[3]。将传感技术应用到智能制造活动中时,应确保装置满足灵敏性与准确性要求,避免传感器受到其他非目标信号的其他信号的干扰。在应用传感器设备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构建传感器网络,传感器可对目标信号进行收集,无线型传感器网络可传输信息,计算机获取传感设备发送的信息之后,即可展开处理与分析,实现对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光纤电缆传感器在生产制造领域中的使用率比较高,其采用的检测手段具有非接触性特点,同时应用标准化、统一化的接口,也可选择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的串行接口。智能传感器集合了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信息采集等多种功能,系统中应用了软件算法、驱动程序、微处理器、通信芯片与传感单元[4]。智能传感器已经成为当前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技术之一,物流、检测与生产领域中都需要应用传感器装置。以数控机床为例,对压力、速度、位置以及位移情况进行检测时,都需要应用高性能型传感器,以此来实时地监督机床中的刀具磨损情况、产品加工情况,并及时地校正与补偿加工中的误差,提高产品合格率。当前的数控机床已经逐步形成明显的智能化升级趋势,因此更需要有视觉传感器来满足可视化监督需求,实现智能监控的技术目标。工业制造领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给新型传感器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环境,传感器对制造领域的影响也愈加重要,新型传感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不断提升灵敏度,并保持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等发展趋势,以此来更好地支持工业制造活动。
2.2.2数控生产技术
数控技术体系中的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内部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精密机械,定位精度极高,机床本身的结构与传动系统的热稳定性与刚度都很高;数控系统可以对误差进行自动补偿。智能制造中应用的数控系统提供的零件产品的一致性良好,质量相对稳定。数控机床的切削用量更大,有利于缩短加工时间,数控机床还能够实现各种自动化操作,充分提升了加工效率,加工期间可以缩减测量与检验的环节。使用者可根据零件加工需求,预先设计与之对应的数控程序,通过数控机床完成自动化加工任务,若作为加工对象的零部件出现变动,直接调整数控程序即可,相比采用样板、靠板等专门的工艺装备,生产周期更短,加工系统自身适应性较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产品更新速度较快的现状。仅应用常规的手工加工技术很难加工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复杂型机械零件,数控机床在加工曲面零件或者曲线复杂的零件时有良好的使用效果,通过联动多坐标轴即可实现加工目标。数控机床支持一机多用,在一次装夹的条件下,可满足零件大多数工序的实际加工需求;数控机床集合多项工序,通过一台数控机床可对多台常规机床进行替代,以此省略工序之间的装夹、测量以及运输等环节,缩短加工需要的时间,节省机床所占据的空间,以此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益。
2.3专家系统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专家系统来自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主要借助来自人类专家的专业化知识来应对与处理智能制造中的问题。这一系统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依靠专家的经验与知识,模拟人类决策过程,通过判断与推理来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知识库、推理机以及人机界面等共同组成专家系统。知识库的主要用来存储专家提供的知识与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应用知识库中知识资源来对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模拟;专家系统的质量水平由知识库中的知识数量与质量决定,使用者需要不断地对知识库进行完善与升级,从而强化专家系统的性能;推理机根据具体问题的已知信息,对知识库内部的规则进行反复多次匹配,获取与问题的解决措施,推理方式有反向推理与正向推理两种。
2.4自动化生产技术在生产线中的应用
自动化生产线在联结设备时主要采用柔性或者刚性的联结方式。采用刚性联结方式时,工序之间不设置储料装置,工件的传送与加工过程均要保持良好的节奏性,若生产线中有一台设备出现异常,生产线将直接停工,因此选择刚性联结方式时,对于其中的设备有更加严苛的要求;柔性联结方式的使用情况与之不同,各个工序之间增设了储料装置,不同工序也不需要保持完全一致的作业节奏,若有设备无法运行,可通过储料装置来发挥平衡与调节作用,避免其他设备受到影响,因此当组合型机床自动化生产线较长时往往会选择柔性联结方式,自动化装配线与综合自动化生产线也多采用柔性联结方式,以此规避停工的风险。
2.5柔性制造技术在设备加工中的应用
柔性制造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模糊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综合控制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诸多技术的影响下,系统显现出机器柔性,若生产来自同一个系统但是类别不同的零件或者产品,加工设备可依照产品的变动完成难度不同的加工任务。系统具有工艺柔性,在不调整工艺流程的前提下,能够对原材料与产品本身的变化进行适应。产品柔性体现在更新产品后,系统能够继承或者兼容原来产品的特性;当产品完全转向或者完成更新之后,柔性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具备生产新型产品的能力;柔性系统还具有维护柔性的特点,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故障问题、查询故障信息,恢复系统的生产加工能力;生产柔性是柔性制造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即使生产量出现变化,系统仍旧能够保持经济化的运行方式,结合订货情况,组织生产活动。相比其他的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能够依照生产需求,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通过增设新的功能模块来赋予系统新的能力。
3结语
越来越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智能制造领域,满足多种制造需求,提高产品制造效率与质量。智能制造模式逐步取代传统化的生产制造模式,在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升级智能制造模式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开发升级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其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产业全面升级。
参考文献
[1]霍英杰,方周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实践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9):35-36.
[2]杨鑫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1(8):67-68.
[3]刘毅龙,寇元金.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风,2021(6):6-7.
[4]韦亚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1(11):120-121.
作者:李成伟 单位:洛阳涧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成立于1952年,是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摘 要】在我们高校...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1)地基。地基作为重要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部位,对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的应用有较高的...
本文就高校足球文化的构建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拓展高校体育文化、足球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本文立足于休闲体育产业的过往与未来,简单分析了休闲体育的价值影响和发展状况,探究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
院校图书馆发展篇1 高职教育一直以来的服务宗旨就是服务于社会。在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必须带着前瞻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