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4:0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大智移云对会计人才培养探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智移云时代的来临,给国家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会计人员也不例外,对其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对财务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基层的财会人员会被大量替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浪潮,不断地影响着财会固有的模式。因此,应用型本科需顺应大智移云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构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智移云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通过财务数据共享,从而为后期决策提供相关依据。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并不能跟上技术的步伐,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是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在大智移云时代背景下,会计的业务处理越来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化改变了会计原有的工作方式,降低了企业人工成本,使得一些简单的、缺乏技术含量、重复性的基础会计岗位需求降低。同时,大智移云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对会计从业人员和准入条件有更高要求。会计人员在掌握会计知识技能的同时,需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企业管理相关知识,以满足大智移云时代会计工作需求,实现业财融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后盾。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会计规范和准则持续更新的时代对会计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人才在懂业务的前提下也要懂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需积极负起培养大智移云下会计人才的重任,重构现有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大智移云”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更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并取得相当的成绩。但就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质量、技能、知识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点。
(一)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应用型本科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目标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情况下两年修订一次,且有时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可能因种种原因尚未执行。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部分高校存在着定位不精准的情况。高校应根据培养人才层次的不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定位界定模糊等问题,且处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差别不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应服务地方经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是缺乏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解释。
(二)学生就业能力不符合社会岗位发展
需求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仍然注重对财会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也受到重视,但未能和大智移云相融合。智联招聘在对会计人才招聘进行调查时发现:大约一半的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计算机实操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处理公司会计业务,熟练操作EXCEL办公软件、Python语言的应聘者优先。目前,刚从校园进入企业的会计毕业生不具备这种就业能力,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就业能力不符合社会岗位发展需求。
三、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合理
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都是按照自身定位和教师实际情况制定,未进行严格的调查研究,执行过程中还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适应大智移云时代的新型课程也因复合师资的匮乏未加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对企业、毕业生、在校学生、同行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数据库、计算机语言、财务类的实训备受欢迎,目前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缺少此类课程,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必修课财务会计类课程的设置,轻视数理统计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较少,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复合型师资的短缺,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一带而过,缺少能适应大智移云背景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和方式方面,多数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未进行深度挖掘,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在会计实务中遇到问题受限于课堂所学,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堂教学依旧采用以教师为主的“基于课本的填鸭式理论教学”。学生们在学习时仍是上课听,下课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只能给学生讲解会计理论中的关键知识点,而不能把完整的会计学理论框架给学生讲清楚,且无法做到串联知识点之间横向与纵向比较。
(四)考核内容与方式单一
目前应用型本科对学生的考核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考核内容是最为基础的知识,考核方式单一,一般是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占比较大,平时成绩由简单的提问、点名和作业构成,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应进行多样化考核,将课程思政、会计职业道德、行业竞赛、社会实践、论文等作为学生考核的内容,实现学分兑换,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培养适合大智移云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大智移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大智移云时代,财务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的重要性得到不断提升,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整合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思考如何摆脱教学内容单一的现状,将会计教学与计算机信息化、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进行深度融合,重构会计信息化的课程体系。就专业知识而言,拓宽与加强会计人才的知识面与深度是必然要求,增加科技人文等课程的学习,教学大纲的制定注重学生会计技能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管理、预测能力。人际交往方面,注重礼仪课程的设置,增加管理的艺术,培养有礼仪、懂礼貌,遇事冷静、懂团队合作、能沟通协调各种事物的优秀会计人才。
(二)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上看,课程体系重构需要开发“专业核心+专业基础+会计岗位+人文素质课”的点线面新课程体系。会计岗位课以实训为主,如:VCASE管理会计、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融合,采用情景实训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业财融合能力,使学生在虚拟的工作情景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重难点应有所转移,突出新型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和管理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语言Python、数据库、EXCEL在财务中应用的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应着重学生就业后工作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
(三)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一般情况下是在学生完成基础的会计课程后,通过到与会计相关的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或者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给学生讲解会计实践知识,校企共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信息资源等,进而提升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学生只能学而不能动手实践、脱离岗位需求的现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充分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缩短职场适应期,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互补优势,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式和方法应不断地进行创新,“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应是教育互联网化的主流。线下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老师进行问题解答与实务的指导。连接式教学是与社会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深度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而提升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高校应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考察等制度,实现两个阶段的双重评估和管理,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同时对部分毕业生进行抽样跟踪,研究与分析就业方向、工资薪金、就业满意度等以探索与验证会计人才培养的效果,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在大智移云背景下的今天,企业的相关会计业务处理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顺应时代的新发展要求,抓住机遇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改革和研究,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合格会计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曹李朵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大智移云对会计人才培养篇2
1会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1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是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全国众多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是大部分院校仍旧在培养核算型会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础核算能力的训练上,无论是在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强调基本知识的扎实准确,对于新技术、新潮流则有所忽视。部分学校也提出要发展“大数据会计”“应用型会计”,但更多也只是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对于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培养方案则模糊不清。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从培养计划、授课内容还是考核方式,都是为核算型会计所服务。在培养计划上,更加重视核算类课程的安排,忽视了实践类课程,使学生难以接触到新的技术手段;在授课内容上,重视核算的准确,忽视了新技术的介绍;在考核方式上,重视期末闭卷考试,忽视对实际操作的考核。这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人才发展的新潮流,也必然会被就业市场所淘汰。
1.2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2.1会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目前,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依旧集中于核算岗位,强调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授则明显不足。在培养定位上,已逐渐与产业端懂技术、能分析、会管理的需求脱节,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而企业恰恰需要的是能够做出职业判断、能够熟练使用大数据技术、能够进行分析决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种供需矛盾使得学生不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将精力放在考证、考研上,学校重视就业率、升学率,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定位上的模糊,导致了会计人才产生结构性短缺。
1.2.2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培养方案大多数课时为理论课,仅有少部分为实验实践类课程,实习环节安排也较短;在课程设置上,以财务会计类为主体,对于信息化、大数据课程则较少安排,课程的通识性和广泛性也有所欠缺;在第二课堂方面,对于学生竞赛等支持力度也不够。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数驱动较为明显,考核方式和课程设置的单一使得学生难以有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滞后于“数智化”的大趋势。“大智移云”技术与会计行业深度结合,应用于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高校也应适时作出改变,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3配套软硬件不完善
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师资力量密切相关,除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经验,授课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十分重要。目前绝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会计专业毕业,缺乏大数据、计算机等复合背景,难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新技术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较为短缺,授课内容容易与实际脱节。在教材建设和选用方面,基本还是沿用传统课程体系教材,大数据会计、财务机器人等课程教材还不完善。在实践课程方面,新技术软硬件还不够系统全面,没有形成类似用友、金蝶的统一标准。在实习基地方面,现有的学生实习基本集中于传统做账,学生很难有机会上手新技术,这也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2“大智移云”给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
2.1会计人才需求升级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原本会计低端重复性工作会被智能机器人以及大数据技术所取代。近年来,企业陆续推出智能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中心等新的会计工具,这一方面会大量削减传统核算岗位,另一方面却又新增很多新型高端会计岗位。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公司战略等新兴岗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产业端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目前我国高校却仍然在培养大量核算型会计,这类岗位恰恰是最容易被替代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而与企业需求匹配的高端会计人才则严重不足。据统计,管理会计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占所有会计人员的90%以上。我国现有超4000万会计相关从业人员,而管理会计则有着300多万的人才缺口,这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供需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能够顺应这股潮流,那么学生势必能够在就业市场获得更多的优势。
2.2会计工作提质增效
“大智移云”等新技术取代了过去人工会计核算,既大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又保证了准确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过去会计岗位存在大量繁琐的计算、抄录工作,时间和人力成本很高。而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大量重复性工作可以自动化完成,财务机器人可以自动完成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及报表编制,大数据技术可以直接对接采购销售系统、税务系统和工薪系统,大大简化了业务流程。另外,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系统也可以进一步防范企业风险。在智能管理决策系统下,内控流程更加严密,降低了人为干预和舞弊的可能性,优化了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可以说,新型技术为会计工作提质增效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极大提升了会计工作价值。
3会计人才就业竞争力培养路径
3.1构建与新时代会计职业能力相适应课程体系
构建与新时代会计职业能力相适应课程体系,是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核心要义。新时代下传统会计行业面临巨大冲击,机械性的低端会计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会计工作向管理型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应当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在改革中,我们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课程,并在所有模块中渗透新技术和新思想。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不仅注重专业课与“大智移云”技术的交叉融合,还与其他院系、公共课联通,全面打造融会贯通的新方案。比如在通识课方面,改变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融入关于大数据技术的模块;在学科基础课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学课程,融入智能管理理论;在专业必修课方面,新增财务分析、税务实训等课程,增加学生接触新技术的机会;在集中实践课程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总计8周的校内实践,亲自接触账务及ERP系统,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且在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数据、智能会计竞赛,对学生进行多方指导。通过构建与新时代会计职业能力相适应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只重视会计基础知识而忽略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3.2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育人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法。产业端最为了解人才需求,往往对于人才培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加强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力量参与教学全流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审核等关键环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紧跟行业发展潮流;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授课、实习以及论文指导工作,将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分享给高校教师和学生,充实高校授课队伍;选派高校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实践,提高实践水平,加强理论交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校企的优势互补;与有关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规范标准的实习场所,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工作。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育人,能够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是我们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抓手。
3.3注重会计学生复合能力培养
复合能力是“大智移云”时代会计学生应有的素质要求与职业能力。复合能力包括扎实的会计水平、对新技术的应用水平、统计分析等能力、完善的办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会计基本功在新时代下已远远不足。除去会计基础知识,我们还要在培养中渗透多种能力的塑造。据多年就业单位随访反馈,很多学生在工作中不适应新技术的使用,很难上手工作,办公水平也很欠缺。在人才培养改革中,我们在不放松会计类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复合能力的塑造。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办公软件使用教程;新增应用公文写作课程,提高学生公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学生对于新技术的理解,便于学生更好上手工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3.4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是很多会计学生所欠缺的,也是改革的重点方向。在改革中采用多维度多渠道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首先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实践环节,将新技术导入课程学习中,更新授课内容;增加实践性课程,如财务分析、税务实训、出纳实训等,及时反馈行业需求;安排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两次大型校内实习,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培训学生使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能力;规范毕业实习要求,与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专业规范的锻炼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大智移云技术的学科竞赛,比如财务分析大赛、智能财务大赛、数智化财务技能大赛等,获得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机会,感受财务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多层面的实践操作,力图使学生在校园中就提前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3.5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这就导致了学生和教师以单一分数为指导,过分唯分数论,考核仅关注及格率,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核方式改革中,除期末考试外,增加课程过程考核。通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中考试等多维度考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在考试形式上,除了期末闭卷考试,部分发散性思维的课程引入开卷考试、汇报展示、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更多展示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则根据学生实践操作情况综合评定,不再采用机械性考试作为单一标准。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增加了课程趣味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冯春阳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大智移云对会计人才培养篇3
一、问题的提出
“大智移云”这一概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2013年8月在互联网大会上提出,其分别指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智移云”在引领各行各业发生知识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同时,也推动了企业新一轮的财务变革。财务共享平台的建立、财务机器人的出现、电子发票的使用,使得会计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重心正发生转变。与此相适应,会计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挑战,大智移云时代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类型和要求主要有哪些;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等,这些问题成为新技术时代会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智移云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一)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1.企业会计信息多样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仅要求企业处理与本企业直接相关的财务信息数据,但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凡是与本企业相关的数据信息都在收集和处理范围之内,如企业所处的行业信息、金融市场波动、上下游企业财务状况变化信息等,大数据技术能通过这些看似与财务无关的数据进行提取、归纳、分析,从中找出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规律、企业特征和潜在的问题,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综合的会计信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企业会计数据传递及时化
传统的会计数据传递方式较为繁琐,例如财务报账、部门数据对接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繁冗的手续。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企业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都将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业务的实时处理,实现财务业务操作及管理的简单化。另外通过云服务技术的应用,能使财务部门与企业各部门实现数据对接共享,减少传统会计核算过程中因频繁沟通所带来的人力成本,提升整个企业的效率。
3.企业会计处理方式被替代
传统的财务会计多是依靠人力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记录、汇总以及处理,这一形式下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方式不仅耗费的时间长,投入的劳动力大,还效率低下,容易出错,不利于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而在大智移云时代下,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将是通过大数据平台,数据汇总和处理也将采用财务机器人或云计算方式,新型的会计处理方式不仅更自动化、自由化、移动化,还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极大地节约企业人力资源。
(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基于数据的经营决策更有效
数据分析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有效的数据能提升决策的准确性,以往很多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只是盲目将信息进行简单的汇总,忽视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出现失误。而在大智移云时代下,企业可以通过在不同平台上实现对同行企业数据的整合,从而对企业管理的各类数据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再以此为依据做出相应的决策。基于科学、严谨的数据,更能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2.企业营销更精准
企业的运作、产品研发都是面向消费者的,精准化营销的实现是基于精细的消费者划分。传统的消费群体划分,主要是根据人口统计学的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等,这些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它对于消费者的细分依靠的是过往的数据和信息。而在大智移云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可以实时追踪到消费者的行为痕迹,对消费者进行更为精准的划分,还能跟踪消费者的动向,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行为习惯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3.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危险情况,也就是常说的企业危机。在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能为企业危机管理提供海量的数据资源,企业能站在大数据的角度,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来预测即将发生的风险,并快速做出反应,做好对应策略,减少危机的发生。随着大数据和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的出现,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一套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这样企业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进行实时检测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行业、市场和企业内部的异常,制定预防和控制预案,降低危机危害程度。
三、大智移云对企业会计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是利用结构化数据,通过编制凭证、报表等方式提供历史财务信息,而大智移云时代则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活动与会计处理的同步进行,为企业实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技术的应用无疑对会计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丰富的知识结构
随着技术信息化的突飞猛进,企业会计数据处理呈多样化、自动化和自由化后,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财务人员学习战略管理、绩效管理、运营管理、内部控制、变革管理、项目管理、管理沟通等课程,即会计人员在学会处理企业业务的基础上,还拥有管理决策的能力和知识。
(二)数据分析管理能力加强
大智移云时代下企业业务大部分都是经过信息化处理的,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大智移云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处理分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会计人员要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让决策者第一时间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人员还要有一定的数据管理知识,在分析数据后,会计人员要妥善管理好企业的数据,以便随时调用,随时做出分析。
(三)业务能力要求变化
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过于强调如何核算和记账,脱离经济业务本身,而在大智移云时代下,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能有效融合,真正实现“三流合一”。在此背景下,企业财务人员应加强业务能力,熟悉企业业务,学会站在业务的角度看财务,制定企业层面的财务政策。因此,企业财务人才应向懂业务、会技术的方向发展,即通过会计的学习掌握业务流程、企业的运作模式、企业的资金运动,通过技术的学习掌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拥有财务管控思想,掌握企业资金运动的全局观、整体观。
四、大智移云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新时代“大智移云”背景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导致企业对人力从业人员知识和能力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变革进程明显滞后于当今新时代下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着力于此,意图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变革、课程设置更新、研究手段创新、师资深化培养和考核监测方式改进五个方面,构建出“大智移云”时代下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变革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求并不高,往往更考虑数量的提升而未考虑质量的打造,尽可能放低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的方向上主要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快速上手,仅掌握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使用、财务报表出具、常用办公软件使用这些基础必要的业务处理能力即可。但在“大智移云”技术带来的推动下,这样略显机械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报告等均能通过信息技术来得以实现,如若还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将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因此新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应做的是从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经营信息,并将所获取的数据进一步加工深化成可供管理层直接阅读的管理报告,从而快速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支撑,及对企业进行更高效的统筹管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知识能力需求的转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即新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更注重于培养具备更开阔数据视野以及善于做整合思考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培养模式上对在IT能力的掌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培养目标上需要更为深入挖掘人才的业务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课程设置进行更新
“大智移云”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在培养课程上也应当做出相应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将不能再以单一基础课程为主,而是将基础课程有目的性地添加相关创新课程。基础的一些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层层递进,相较于以前,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进一步考虑数据分析课程的配备,这是课程设置上的一大创新点,也是因为“大智移云”时代,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能力将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懂数据分析的教师是难以胜任人力资源培训岗位的,同时相对应的,不懂数据分析的学生同样也难以胜任时代的需要,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准则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处理方法,虽然“大智移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主要是应用新技术处理业务,但其也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准则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首先应当掌握好自身技能,如果不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就无法了解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存在的经济实质,也就难以为企业提出有效建议。创新课程则主要有数据挖掘与分析课程、信息系统操作课程等,数据挖掘与分析课程将着重于传授聚类和离散数据挖掘建模分析知识,即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将挖掘到的数据进行数据与人才加工分类,从而分析数据中存在的差异,帮助企业解决存在问题,提高企业收益;信息系统操作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大智移云”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也能确保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匹配度。
(三)研究学习手段创新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式多是采用板书、PPT演示和学生记笔记为主,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使得研究学习的现场气氛难以活跃,进而很难达到期望的学习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新时代下应当结合新的技术,有针对性地实施新的研究方法,实现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突破。在“大智移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式可以变得更加多样化。在课堂研究中,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引入“MOOC”“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新型学习方法,比如MOOC方式,提供的免费在线学习内容,便使得在家学习、在普通大学学习一流大学人力资源课程的想法变得更加可行,极大地拓展了思维和资讯的交换空间,促使教师们能够进一步地探索如何能更好地利用上MOOC去深度挖掘本校内最大的人才培养可能性。其他如日益潮流的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等,其实本质上也都是对传统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式的一种试探性颠覆,都是运用了一些比较时下流行的软件或者程序,去尝试一些新的研究手段。这些创新的研究手段,能进一步打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受众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同时在和学生的互动和个性化接触中,更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此外,教育人员还可以使用现代化的一些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APP来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些社交软件,打破当前枯燥无味的研究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使用好现在的远程课堂、教育云盘资源库等。使得学生能脱离时空局限,实现学习自由。此外,还可以尝试多课程的内容配比,实现课程的不同搭配,去适配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达到施教及人的良好局面。
(四)师资自身储备知识及研究能力更新
“大智移云”时代,课程内容设置的更新和研究方式的创新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更新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不仅是通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更应该熟悉其他一些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课程,如信息技术科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是如何产生,软件实操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软件的实际操作应用等等。在研究方式的创新下,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应成为学生人力资源管理学习的引路人、参与者、陪伴者与分享者。“大智移云”技术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者应定时参加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等,加强各学科知识,努力实现课程更新对教师的要求;其次,应深入分析“大智移云”对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变化,持续在研究理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与创新;最后,将课程更新与研究模式创新相结合,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决策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的数据挖掘能力,同时培养出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维护和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五)考核监测方式上的变革
研究考核方式上,可以通过搭建云教育平台,形成各校具体的研究监控系统和终端系统,从而对每个学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实时监控。此外,通过大数据不断筛查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学习效果曲线的变化,快速发现异常培养情况和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很好地判断应当采用何种研究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效果评估上,“大智移云”时代下教师应不再拘泥于以往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而是多维度对众多学生(甚至是不同区域的学生)进行研究质量的检测,如制定相关仿真模型,输入考察的各维度占比值,通过导入研究监控系统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曲线数据,得出每一个学生学习该阶段的学习效果评分表,通过查看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和建议,了解研究效果,及时转变研究方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大智移云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大智移云的创新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未来大智移云技术与会计的结合将更为深刻和广泛,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不断丰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加快人才技能的提升与企业转型发展,才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
作者:邓煌蔚
管理会计论文:关于建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思考 【摘要】 目前,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满足企业的战略管理和...
1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政产学的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创新创...
在大数据时代,虽然会计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越来越多,但数据处理的效率却大大提高。技术进步为管理的科学决...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其内部...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篇1 国际酒店行业历来十分重视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力。我国一些学者对高职酒店管...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毕业润色--《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以及方法的改进》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