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

时间:2022-12-08 15:01: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

工匠精神视域高职思政篇1

引言

伴随我国学者对工匠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大量的实践证明,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满足了当代人才的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关于工匠精神的解读,事实上是职业精神的体现,其中包含职业品质、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在教学中的融入,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精神、专注精神等,然而当前实践教学显然难以实现,探索可行性的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意义深远。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中,均有关于能工巧匠的记载,这些能工巧匠不仅技艺高超,更为重要的是在各自领域具有精益求精、认真严谨、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职业精神的内涵,是以爱岗敬业为中心的思想,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出现多种类型的文化,对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培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现代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中,进而培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思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举措,同时能够使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与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工匠精神的融入,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改革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验职业,深度理解工匠精神内涵,进一步巩固高职人才培养成效。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现状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尝试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但整体的成效并不显著,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理念相对较为落后,虽然已经处于新时代,但是许多高职思政教师仍然秉持传统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仍然占据着课堂主导者、掌控者的地位,学生无法发挥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动化的学习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2]且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过度注重提高学生思政认识,忽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所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其次,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现阶段高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灌输式仍然是主导教学方法,一节课的时间,大部分均由教师讲解,且讲解内容的侧重点在于思政理论知识,缺少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度解读。并且课堂中学生参与度较低,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法,通常仅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体现出较强的形式化特点,导致工匠精神与思政教学的契合度不足,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效果。最后,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当前高职思政教师队伍中,年龄普遍较高,均为传统型的老教师。[3]这些教师面对先进教学手段的接受度较低,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缺少灵活运用的能力。加之高职院校针对思政教师的引进、在职培训重视度不足,导致当前的师资队伍总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队伍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1.革新思政教育理念

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理念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教学方案和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因素。若缺少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思政教育改革实践中,则很难真正融入工匠精神,或者导致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充分契合。在此背景下,高职思政教师要对教育理念革新高度重视,应对工匠精神有正确的解读,并正确认知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在该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在实际思政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匹配的思政教学规划和方案。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应始终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发挥辅助和引导性作用,根据学生提出的想法和见解予以指导,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思政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展开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4]除此之外高职思政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对工匠精神培育提高重视度,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以及道德水平作为教学目标,促进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高度融合,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性。

2.优化思政教育方法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认知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创新,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解读工匠精神内涵,真正发挥工匠精神对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同样是有效发挥工匠精神内涵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在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高职思政教师需适应时代发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以及信息化教学设备组织和实施思政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思政教师可以运用慕课微课的视频教学,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激发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组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情景教学,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工作场景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状态,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同时也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另外课堂中的交流互动同样至关重要,思政教师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以小组形式展开知识学习和探讨交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帮助下,逐步走出学习困境。总而言之,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思政教师应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总体目标。

3.加强思政教育实践

在高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抑或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实践教学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衔接,思政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旋律,为学生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知识,通过完成实践任务,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与企业展开深度的沟通交流,联系专业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以工匠精神培育为目标,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深化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岗位工作对自身能力素养的要求,在参与岗位工作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职业道德水平。学生在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由企业选派优秀师傅带领,在师傅的带教中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继而形成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不仅如此,高职院校也可以围绕工匠精神培养,结合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当地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工巧匠,并学习这些人身上的良好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4.调整师资队伍结构

基于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来看,在教师的年龄结构上,年轻教师对于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接受度更高,且学习能力更强,而一些年龄较大的传统型教师,往往思政理论知识储备扎实,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不足,很难满足现阶段思政教育改革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针对当前的思政师资队伍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一,在人才引进阶段,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思政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教学水平等进行综合考量,将侧重点放在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看法与理解,选取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人才,纳入高职思政教师队伍。第二,构建在职教师培训机制,针对现有思政教师进行能力水平评估,对其展开层次化的在职培训,为教师提供自我提升与发展的机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解读工匠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培育方面,使每个思政教师均能够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掌握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提出新要求,特别是工匠型人才,体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注重以工匠精神培育推动思政教育改革,满足当代人才培养需求。具体可以通过革新思政教育理念、优化思政教育方法、加强思政教育实践、调整师资队伍结构等,使思政教育能够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技能型、工匠型人才。

作者:邹漳木 单位: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篇2

引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切实解决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与“不均衡”问题,积极培育并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融合起来。党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企业开展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积极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并将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并引导现代职业院校做好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培育等相关工作。作为“思想引领”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肩负起工匠精神培育的责任和使命,充分挖掘工匠精神所潜藏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工匠精神培养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主要指匠人在打磨与创造产品时,所呈现出的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的品质。而爱岗敬业是匠人在工作中所保持的其最为基本的态度,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能够驱动社会从业者耗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完善作品、打磨作品、提炼作品,为人们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提供条件和基础。其基本内涵主要蕴涵在“爱岗就业”“保持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层面上。“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准,是匠人对作品、事业及工作的“态度”,是社会从业者最为基本的“职业要求”,只有乐业敬业,从业者才能“保持专注”。“保持专注”是工匠精神最直接、最鲜明的表现,专注是内心坚定、专心致志、全身贯注、集中精力,有坚持、执着、耐心的精神,是构建在爱岗敬业基础上的精神和理念[1]。“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根本追求,只有反复推敲、不断钻研、追求极致,才能使事业、作品及工作锦上添花,才能更好地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精神与自我修养。“勇于创新”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未来方向。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逐渐成为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和依托,将“勇于创新”融入到工匠精神中,可切实凝练工匠精神的成果,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发展为制造强国与创造强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宏观层面上,工匠精神有利于我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价值,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准,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生态。但要想切实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更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为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打通渠道,明确方向。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工匠精神培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任务,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为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及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助力。思政教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用特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对其组织成员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简而言之,思政教育属于指导社会成员形成良好行为和思想的科学。由于工匠精神是种理念、观念和思想,所以通过思政教育,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较为鲜明的可行性,而这种可行性通常体现在思政教育理论方面。首先是马克思需求理论。马克思需求理论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拥有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通常包括自然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等类型。其中自然需求可概括为社会个体对自身生存条件的需求;社会需求则指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而精神需求则是架构在社会需求之上的需求层次。精益求精有利于社会个体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自身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而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与社会需求,推动学生健康发展,是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在需求理论的支持下,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拥有较为鲜明的可行性。其次是本质理论。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其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其实践探究的核心问题,在对思政教育本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学者提出了多重本质论、二重本质论、相对本质论、群众论、社会治理论、人学目的论、意识形态论等多种观点,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及现代思政教育的实践特征,能够发现思政教育本质应是服务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及文化传承的“精神生产实践”,是通过规范学生行为、指引学生思想,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方式,推动并促进社会的进步、民族的繁荣及国家的昌盛。因此,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内涵,能够契合我国“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地渗透到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同层面中。

三、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问题

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马克思需求理论、思政教育本质理论,我们能够发现工匠精神在思想引领与行为规范上,有利于我国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凸显思政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国家建设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一)社会忽视工匠精神

首先,社会氛围不够浓厚。良好而浓厚的社会氛围能够帮助思政教师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力量,提升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更深层次、更多元化地拓宽思政教育的工作维度及发展方向[2]。但由于社会大众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高职院校难以明确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在持续推进中,始终无法发挥工匠精神培育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针对工匠精神的宣传途径和举措较少,导致其融入思政教育的社会氛围相对薄弱。其次,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不够完善。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功近利与拜金主义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理念受到影响,进而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不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执法精度、速度及力度有待提升。

(二)高职教育存在“偏失”

首先是素质教育的失衡。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能够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的使命。然而在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却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和证书考取数量,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轻视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养成教育及体验教育,无法将工匠精神培养系统地、针对性地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实习培训及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其次是实践性薄弱。思政教育在传递和发展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延后性问题,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显著。而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或不强,将造成学生难以真正在专业实践中深入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难以使情感认同与精神探求融入到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因此,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提高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质量的关键。

(三)工匠精神的价值彰显有限

高职学生缺失工匠精神学习的主观意识,将导致思政教育推动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成效受到影响,也影响了工匠精神与学生职业发展、专业成长融合的效率。除了高职院校所规定的实践课与理论课外,大部分学生都很难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究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无法借助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析工匠精神对个人价值实现及自身需求满足的作用。虽然通过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方式,能够切实拓宽思政教育的影响维度,然而由于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还难以得到全面的融合,导致工匠精神培养依旧局限在思政教育的层面上。虽然部分思政院校注重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覆盖,但渗透到专业课中的工匠精神与渗透在思政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存在着明显的契合性问题,使得工匠精神培育的质量和效率不够明显。

四、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高职思政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阵地,可以从思想与行为规范上,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在整合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基本特征,以问题为抓手,摸索出鲜明的教育实践策略。

(一)构建宏观环境,加大宣传力度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全面分析工匠精神培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通过政校合作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养氛围及思政教育氛围。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细化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其与企业品牌建设、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建立联系,通过“政策指引”“网络宣传”“广播电视传播”等方式,引领社会风尚,逐步深化社会大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识,提高高职思政教师、学生及领导层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其次,加强市场管理,加大惩罚力度,遏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各类侵权行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在工匠精神宣传与传播的宏观层面上,我国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元素,使思政元素借助工匠精神宣传的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构建宏观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是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外在基础,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增强影响力的根本途径,需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及高职院校提高重视程度。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实践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应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扩大思政教育内涵,挖掘思政教育中所蕴涵的素质教育元素,使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得到更好的融合。但在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思政教育成效”中,高职院校必须引导思政教师注重不同专业的专业特性和特点,细化思政教育的育人内容,提炼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和理念,进而结合工匠精神培养的基本要求,使两者得到更好的融合与发展。其次,注重思政教育的实践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在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相融合的背景下,思政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内容、思想及理论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借助课程思政机制,提高思政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与思政实践中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思政教师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或校企合作的方式,明确工匠精神对企业发展、经济建设及国家繁荣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与理念上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

(三)加强协同合作,提升育人实效

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方式,营造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这便需要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及相关行政人员加强交流合作,将精益求精、爱岗就业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渗透到教师执教的不同环节中,以立德树人的方式,感染学生、影响学生[3]。在思政教育推进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各任课教师、辅导员及就业指导教师应将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通过思政教育的方式,引领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分析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进而在氛围营造与思想引领的前提下,使学生真正地将工匠精神与自身的职业发展整合起来、融合起来,形成坚实的内在驱力。此外,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层面上,高职思政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对接课程设置、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与地方产业的方式,使思政教育循序渐进地成为学生培养的重要依托,使工匠精神培育有抓手、有方向。在校企合作的视域下,工匠精神培养不仅能满足企业品牌建设的要求,还能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结束语

宣传并弘扬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手段,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内容,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而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及企业人员的协同交流,注重工匠精神氛围的营造,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在提升工匠精神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拓宽思政教育的发展维度,增强高职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切实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作者:廖志平 王卫华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篇3

伴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方向转变,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因为工匠精神不仅为职业精神,蕴含的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等内涵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树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为推动高职育人工作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一、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内在逻辑

工匠精神本质是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现代社会可以解读为创新进取、追求卓越、品质和服务至上等,要求职业人体现严谨态度、专业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1〕。高职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需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将职业精神培养当成是重要教育任务,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敬业爱劳、求实创新、踏实肯干等核心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价值观、职业观。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工匠精神蕴含的劳动、创造、服务等精神元素,都可以成为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落脚点,用于培养学生高尚职业操守、积极奉献精神等。从思政教育层面来看,工匠精神包含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是新时代建设者应当具备的精神,需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培养敬业、创新、无私奉献的新时代建设者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价值取向,展现了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其中蕴含的追求卓越等品质将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元素。高职院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工匠精神,体会践行工匠精神对社会建设的意义,能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获得职业认同,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达到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2〕。

二、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结合的难点

现阶段,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面临诸多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在各类职业、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方面陷入困境。把握结合难点,能够为探究二者有机结合路径指明方向。首先,在国家实施教育改革前,基础教育偏向于理论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学生习惯以“分”取胜,对工匠精神等概念缺乏深入认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高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行业是否有“前途”,功利心较重,在实践活动中内心浮躁、思想不稳,容易将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以外的区域。缺乏对专业、职业的足够热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完成基本职业规划,毕业后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始终难以领略工匠精神〔3〕。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大多从学生到教师,专业领域涉及的社会实践有限,缺乏足够的思想体悟,在高职学生培养方面也容易出现偏重理论、技能学习的情况,缺乏对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足够重视。在思政教育方面,部分专业教师会进行“填鸭式”教学,缺少与学生间的积极互动,难以引发学生对爱岗敬业等精神的情感共鸣,导致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播遭到阻断。最后,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偏重于理论,而工匠精神的传承偏重于技能传授,也给二者结合带来了困难。高职院校未能从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只能重复性作业,缺少沟通交流,逐步远离人文精神,难以根据人的需求进行工艺、技术创新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尽管注重产教结合,但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实践中容易忽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难以帮助学生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终导致思政教育目标无法有效达成。

三、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

面对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结合的难题,需要认识到二者结合为综合性课题,需要从多角度着手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路径,为工匠精神和人才的培育提供全方位保障。

(一)协同创新思政教育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当前职业教育体制的建议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学段劳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包含劳动、创新等精神元素,能够助力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正如思政教育需要从小抓起一样,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从源头着手,通过搭建系统框架全面提高学生、教师、教育界、社会对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视。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实现中小学、高职等育人单位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通过一体化衔接削弱功利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育特点,应做到潜移默化渗透工匠精神。如小学阶段应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在劳动教育中传递刻苦进取、精益求精等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中学阶段应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知,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观看优秀工匠纪录片,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高职思政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着力点,应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打造特色精品课程,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两方面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社会价值角度认识到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主动践行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等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形成崇高职业理想〔4〕。

(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国家《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将工匠精神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职院校是职业人才、大国工匠培养的主要场所,应将工匠精神渗入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等相关课程,通过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突破思政课局限。不同于思政课,专业课、实习课能够从专业、实践角度出发,增强思政教育的可操作性,通过发挥课程优势加强育人理论和实践结合,切实向学生传递守正、创新等匠德和匠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要从顶层高度加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目标,明确隐性传递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课程特点提炼相应的文化元素,顺利实现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如在讲授工程学课程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国家在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引入国家著名工程案例,促使学生在每一次创新突破中产生强烈自豪感,对专业、职业产生深刻认识。围绕目前技术瓶颈展开分析,与学生讨论如何突破瓶颈,能够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层思考,从前人经验中体会一丝不苟等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做到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完整融合,形成系统的职业观念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三)完善思政育人体系

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的突出位置,要求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建设,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和传承好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探索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时,需要完善现有的育人体系,首先在内容层面增加职业道德、刻苦钻研等精神内涵的知识,如通过介绍袁隆平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帮助学生体会伟大的工匠精神。其次,高职院校在教学层面应引入先进手段,如情境模拟、虚拟现实等,再现真实工匠生产的场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讨论等活动,由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刻理解工匠文化,从中获得启示。高职院校在课程评估方面,在加强课堂上学生态度、行为等各方面表现考查的同时,可以结合社会反馈、实践成绩等对学生工匠精神进行综合评价,督促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形成较高职业素养〔5〕。高职院校在传递工匠精神方面,应对师资队伍进行优化。推行双导师制,强化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和工匠精神考核,并邀请企业名师进行把关,组建教学开发团队,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等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奠定扎实基础。

(四)构建工匠实践体系

为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确保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高职院校需要实现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完成工匠实践体系打造。在2020年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陪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给予学生与劳动模范、优秀校友等工匠人才接触机会,安排学生采访优秀工匠,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认识及学习到的知识解读访谈内容和结果。通过拍摄短视频、情景剧等方式探寻和揭示工匠精神,与同学分享感悟和成果,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工匠精神内在逻辑。在协作育人模式下,围绕企业用人需求、岗位作业规范等设计实训环节,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技能锻炼,渗透法规意识、团队意识等各种教育内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帮助企业选拔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技能比赛等活动,根据实践成果加强学生工匠精神考核,将表现优异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高素质职业人才。

(五)塑造校园工匠文化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工匠精神为职业灵魂,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需要正确理解和引入职业教育,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印象。而工匠精神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思政教育一同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并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在高职校园文化塑造中,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介绍各专业领域匠人故事,宣扬工匠精神价值。为加强舆论阵地打造,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项演讲、辩论等活动,聘请行业精英到校与学生交流,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职业认同感,确保精益求精、爱国敬业等精神能够渗入学生的脑海中。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强化线上宣传途径运用,如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等文化宣传片,开通论坛引导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学生学习、工作积极进取的动力。

四、结语

作为新时代职业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育大国工匠,能够为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扎实基础。高职院校在探索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的路径时,需要使各阶段思政教育改革保持协同,为与工匠精神融合奠定基础。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从工匠实践体系构建、文化环境塑造等多个角度采取措施,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职业观等,形成优秀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杨.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融合〔J〕.公关世界,2021(13):113-114.

〔2〕靖国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及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18-20.

〔3〕王瑞雪.课程思政视域下工科学子“工匠精神”培育探析———评《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养成引论》〔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1(4):94.

〔4〕杨柳.基于工匠精神的“客房服务技能”课程思政路径与措施〔J〕.当代旅游,2021(20):85-87.

〔5〕雷婉榕.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6):92-94.

作者:康卉 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