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09:40: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职语文教学范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高职语文教材中有各类文章,古今中外,诗词歌赋,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彰显了文人作家的个人魅力和历史风范,传递着时代的文化底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在书面上,如段落分解、语句赏析、主旨把握,这些仅仅是表面浅显的内容,作为教师,应该进一步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拓展知识面,结合时代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没有学习兴趣,如果能引经据典,补充文化历史传统知识,采取多种形式活动,丰富语文课堂,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
什么是传统文化?庞朴在他的文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指出,传统是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传统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是在历代存在过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比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传统文化中有些与时俱进,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些昙花一现,未老先亡,时过境迁。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下去的财富。对于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批判吸收,明辨时代风貌,经过筛选区分,挑选合理的,具有健康向上借鉴意义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起到正面有效的文化传承作用,启发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本。
二、高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渗透之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表现,是产生于过去,本民族祖先创立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着深厚浓郁的传统文化财富。传统文化也体现在语文书的各类文章之中,一篇篇融合了古代文人智慧精华,闪烁着灿烂文化思想的课文,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我们需要通过语文课来传递优秀精粹传统文化,使我们的学生潜移默化的感触文化之塑人力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也是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我们不能重技能,轻文化。语文教学更是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汲取历史文化养分,塑造健康全面人格的责任。语文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性。工具性就是传授知识技能,人文性就是让学生感悟古今中外各类文章的思想情感,人格品质的熏陶。人文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发扬通过不同类型语文课程展现。对于高职生来说,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导向,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能够擦亮双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开辟创业道路,避免错误思想的影响。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肩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任,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文化人。
三、当前高职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不足之分析
1、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不强
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当代流行文化成为了学生的新宠,我们的学生更关注的是新潮流,新理念,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是很强。比如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礼仪文化等都不太了解,也无法引起重视。很多学生更推崇的是国外文化,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体现。语文,应该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吸收古今优秀文化养分,加深自身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归属感,使他们充分的认识自己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2、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考入学校的分数总体上不是很高,很多学生整体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可谓良莠不齐,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积累比较匮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也比较薄弱,所看的相关文学作品相对也比较少,基础水平有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另外,学生目前接触的一些资料如影视剧,历史小说等内容和历史资料记载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是经过改编的,和我们老师讲的也有所出入,形成了错误的认知。所以,教师在语文课中也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3、学校传扬传统文化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目前,各校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却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设置,课时安排,文化活动等方面投入的力量不足。其实,在高职学校中,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发扬工匠精神,与传统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需要人文素养,文化底蕴,他们不是机械化的人,是有思想有深度有文化涵养的技能人,懂得尊师重教,学会吃苦耐劳,保持诚实守信,具备责任担当,这样的学生才能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之策略
1、深挖书本内容,拓宽文化视野
高职语文教材共有五册,其中包含了各种题材的文章,内容丰富。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精髓。教师在课前应充分挖掘教学意义,认真备课组织。比如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涉及到司马迁的写作背景,由同学查找相关资料。对于《史记》记载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结合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争斗,补充相关历史事件,讲历史小故事,提升趣味性。在第五册人物传记单元《苏东坡传》中,教师可以就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利用视频、PPT,进行小组代表介绍,了解苏轼所处的时代和他屡遭贬官但仍然积极乐观的心态,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在各朝代中文人不得志的人生经历。《林黛玉进贾府》对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历史教师进行介绍讲解,分析人物性格,结合时代背景。《劝学》中古人谈学习的重要性,发扬尊师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感悟会更加深刻,文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延伸。学生不被文章内容禁锢,打开视野,提升学习热情,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深刻地民族文化内涵。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杰出人物的事迹,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其精神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思想。例如屈原的爱国品质,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理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大义凛然的精神等等,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结合典型人物及事例感染熏陶学生,激发学生文化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坚定信念。在讲《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虽然这是一篇消息特写,但是所写内容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香港回归。中国的传统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这也是传统文化,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了解历史,关注国家发展。学生对于这一段历史可能了解不多,也没有亲眼鉴证,没有切身的体会。教师通过播放香港回归视频,展示中英国家领导人,双方军队,民众欢呼等图片,对于文章中几次升降旗细节描写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提高学习动力,有为祖国作贡献的热情。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学生需要的重要的思想精神,作为内驱力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2、转变教学方式,激发文化趣味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时代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多媒体、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调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职业学校学生对于语文课本身兴趣就比较淡薄,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长时间听老师纯粹的分析课文,而且,对于职校学生,有更自由的空间发挥教学内容,多给他们补充传统文化知识,拓宽视野,一来可以营造课堂趣味性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爱上语文课,注意力集中,主动发言。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例如: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演讲内容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制定,选择传统文化中古诗文赏析、历史文化传统,饮食、服饰、书法、节日等都可以进行选择。同学们经过精心的准备,个个摩拳擦掌,一显身手,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给同学们带来了丰盛的传统宴,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再如:利用课堂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开展戏剧表演、经典诗词流行歌曲翻唱、书法创作、字谜灯谜等等,用一节课的时间,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展示。虽然其中有同学准备欠佳,或者能力有限,但是在其他同学和班级氛围的感染下,以多带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综合学习实力,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同学们自主设计演讲情境,在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的同时自身也学会了思考如何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能力。此外:对于中华文化之精粹———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多采用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分小组做好准备,制作PPT,配上音乐,可以单独朗诵,也可以多人朗诵。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融入自己的感情,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学生也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加深他们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可以示范朗读,可以视频展示名家朗读,请同学们来表演,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在寓教于乐中领会中华传统文化之蕴含。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试着来写诗词,将文化感悟外显于实际作品中,从输入到输出,能够更好的营造人文氛围。
3、开展课外活动,延伸文化传统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精彩的内容还包括课外拓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开设的社团课组建传统文化各项活动,在本人的学校中,学生的社团活动是非常丰富的,针对语文传统文化专题更是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展开。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团内的征文比赛、心得感悟分享、欣赏影视剧作品,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带领同学们感受地域文化特色,比如我们校园周围的道路名称:圣陶路、双清街、瑶泉路、一川街等,这些也都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针对这些路名,我们分小组进行调研。在网络上查阅资料,结合吴文化的历史,采访名人,调查这些路名的由来,历史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参观活动,充分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传统文化深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语文教学途径也应该多方面开花,博采众长。利用网络公众号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课堂”,鼓励学生在公众号上定期上传内容。在职教云上开设传统文化语文选修课,利用课外时间观看视频资料、知识讲座,参与互动交流,完成相应作业。网络平台教学也逐渐常态化,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更新换代,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专题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宽语文教学范围,延伸课堂,使学生综合课内课外教学,充分浸润传统文化知识熏陶感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内涵
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知识储备量。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要热爱传统文化,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空余时间,积极学习传统文化资料,观看相关视频,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有充分的认知,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又怎么传授给学生呢?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意识到自己肩负重任。青年一代容易被表面的事物所欺骗,是非真假会混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帮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料。教师要多看书,多学习,树立榜样作用,以身示范,起到较好的作用。传统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是无处不在的,教师不能单纯地讲书本,而脱离生活实际,否则学生上课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也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比如书法、剪纸、武术、太极、绘画等,充分展示自己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风范,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置身大自然,置身传统文化的丰富库藏中,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努力成为新时代综合型教师。
五、语文课渗透文化教育之注意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师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而不是强制灌输思想文化,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同学们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心理。出生于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有自己的主见和思维,对于是非善恶,正确错误,多重文化思潮传统也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考虑,具体到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同学们自我的理解感悟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共同分析,充分消化,更好的领会传统文化精髓和实质。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引导是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要符合同学们认知的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切忌轻率急躁,在融洽和谐分课堂氛围中,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全球多元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今天,教师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阵地,成为忠诚的传承者,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克服民族狭隘和极端思想。引导他们关注本民族文化历史,注意与外国文化的区分辨认,对文化全面了解,特别要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客观的民族文化观。总而言之,经典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作为语文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讲课本知识和传统文化全面深入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应该转变语文教学方式和策略,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拓宽语文课堂内容,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文学素养的新时代综合性人才。
作者:葛娟
高职语文教学篇2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底蕴培养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特点有利于文学底蕴培养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也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即:工具性与人文性。通过开展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为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载体。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方面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另外语文教学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多元化的语文教学与严谨的语文知识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明,逐步养成优秀的品质,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勇于面对。高职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大量与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人生哲理、自然风光以及个人命运相关的内容,呈现出宽广而又醇厚的美好境界。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严格的语文知识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们共同的责任。另外,对于高职语文教师而言,还必须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文化素养以及文学底蕴的培养,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语文学科作为传播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高职语文教师们必须扛起人文这杆大旗,积极拓展自身的教学范畴,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学科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成长为真正的有思想、有内涵的“人”。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职语文教材有利于文学底蕴培养
教材是高职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蓝本。因此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必须要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出发,尤其是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还要对多元文化予以足够的理解尊重。通过精细挑选语文教材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尊心,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了更好地契合大纲的具体规定,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要以典范性和时代性为基本特征,在满足文质兼美的基础上,又要兼具题材丰富的特点。可以说,语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优秀的语言文化更是优秀民族精神最为真实的写照。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内容上比较丰富,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因此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语文教师通过使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开展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避免说教,学生也可以在练习语文专题、赏析文化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底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底蕴培养源泉不足
一个人的文学底蕴越高,其文学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开阔。目前,高职学生的文学知识较为浅薄,且主要限定在语文课本中,课外知识鲜少涉及,加之市场中可供高职学生选择的文学材料极为有限,这成为影响学生文学底蕴的不利因素。
(二)培养过程缺乏感染力
高职语文教学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影响学生文学底蕴深厚与否的关键因素。实际上,语文教学的内容、素材并不是动态的,想要让其更加形象、直观,富有变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去反映,使其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文学底蕴的培养效率。目前,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方式陈旧、单一,且缺乏丰富的情感,导致其熏陶和感染力不足。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会采取措施,来增强感染力,但未从学生角度出发,导致与他们的共鸣不足,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
(三)相关的考核体系不完善
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还未彻底淡出时,相关的考核体系也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在此基础上,发展素质教育。部分教师通过强化考试习题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反而会弄巧成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底蕴培养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相较于其他的学科在人文教育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对于高职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对教材中优质资源的发掘,充分把握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同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开展教学工作,在文章的选择上做到有针对、有辨别。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感悟,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与洗涤。高职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除了文字优美之外,还包含着深刻的人文性与思想性特点。这些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魅力与人文精神,就像是一座等她,光芒四射,照亮了学生生活与成长的道路。高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加强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与运用,对文学作品的所蕴含的魅力进行深入挖掘,探究如何借助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的性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从这一视角出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底蕴的关键途径就是对课本中的人文素材进行挖掘。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不仅要带着学生们对其中的语句语段进行解读,从而对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文章本身的艺术特色做到全面掌握,同时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同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互动,进而在人格层面产生碰撞。以舒婷的《双桅船》教学为例,这是一周典型的朦胧派作品,教师可以采用迁移的手段,引导学生对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经典作品《致橡树》进行回顾与温习,从诗作中学生们了解到作者本身对于爱情与事业二者关系的态度,即:互相独立却又相互依存,进而促使学生们尤其是女生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再比如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首古文时,文章深切表达了韩愈同十二郎叔之间深厚的叔侄情谊,这对于很多秉持金钱之前、亲情淡漠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很好的教诲。虽然身体残疾却依然对生活抱有乐观态度的海伦凯勒在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为学生们诠释了什么叫作坚强;《雅舍》中梁实秋先生即便是身处在国内被笔伐、国外被通缉的逆境之中,却依然从容乐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为学生们展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人格魅力;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看到他忧国忧民的赤诚,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去感受他的潇洒豪迈。可以说,教材是教师开展人文教育,传递人文思想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们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境界的主要平台。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选择与使用教材中,必须要兼顾教材内容与高职学生的双重特征,高职学生虽然前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后期却拥有很高的发展潜质,选择教材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深入挖掘人文因素,构建系统体系,从而帮助高职学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调动高职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最终取得培养学生文学底蕴的理想教学目的。
(二)优化文学欣赏教学内容
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能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理启示,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启发与指导作用。高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通常会选择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由于这类学生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迈向人生新的篇章,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比如说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吸收《简•爱》这本书,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简•爱的坚强品格加以学习;将《活着》选入教学当中,让学生们可以鼓起勇气去面对未来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挫折与挑战;将《人生》引入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年轻时候所做出的选择有时会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慎重对待每一个选择的机会,踏踏实实地做人;将《人到中年》引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向主人公学习,在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岗位上做到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为自己实现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用,可以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与指导作用。在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的品格、卓越的思想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未来在社会中所面临的诸多诱惑,都可以做到恪守本心,坚守道德底线。高职学生本身社会经验较少,对复杂的人性无法做到深刻认知,而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从而养成良好的文学底蕴与思维品质。
(三)注重实践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实现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二者间的密切衔接,促使学生从思想与文化等多重视角出发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多加关注。借助现实生活案例的融入,引导学生将其与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暑假开展实践活动,增进课堂内外以及学校内外的联系,鼓励学生直面社会、直面生活,这样也可以构建起“认知—实践—体验—认知”的完美闭环,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开展与人文素养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以便于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
(四)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针对部分高职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文学底蕴缺乏感染力问题,可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入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联想、分析、加工、创作,使其不仅能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课内外资源的整合、调用,来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索,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互动。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审美意识,还能够提高其动手能力,对于塑造学生文学底蕴也具有积极意义。
(五)完善考核机制
要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文学底蕴,需要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因为一个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考核时,不再以笔试成绩作为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准,而是在语文考核中加入学生语言表达、个人创作方面的比重。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文学底蕴,是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结语
语文是高职院校的重点科目,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必须加强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培养,深入分析高职学生文学底蕴较差的问题以及原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最终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底蕴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罗霄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语文教学篇3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语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要求我们更主动、更积极、更鲜明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职语文课程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寻找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中
挖掘高职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完成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也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教师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钻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坚持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担当放在首位。挖掘思政元素,可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形成辐射(见图1),对教材进行梳理,查找相关内容,更好地把思政元素体现在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对高职语文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分析,从四大教学模块中深入挖掘,将包含思政元素的篇目进行汇总。(见表1)表中不仅有篇目和思政元素的对应,还有一项内容是融入方式。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要用恰当的方式,使之自然、合理、贴切,使思政元素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如讲到《项羽本纪》时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讨论项羽是不是英雄。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推进到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有的学生会说消防员,有的学生会说袁隆平、钟南山,还有的学生会说每一个抗疫一线的普通人也是英雄。这样的课程思政不突兀,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了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将篇目作为载体,使高职语文课程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才能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才培养作用,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把握着力点,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语文教学
改革加大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力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把握着力点,使用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课程思政的德育效果,使学生成为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专业相结合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既要保持课程特点,又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还要和学生专业相结合,使教学过程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大胆尝试,在讲授《辩论》这一课时,做了不同的教学设计。(见表2)在不同专业讲授辩论的知识时,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看似只是使用了不同的辩论题目。其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针对不同专业的辩论题目,教师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向专业课老师请教相关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发展专业的能力,还充分结合课程思政,让高职语文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路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将高职语文思政教学改革与新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感兴趣,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朗诵时,以《冰雪长津湖》朗诵视频为例,讲解了朗诵的技巧: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然后给出任务一:分组讨论,“是不是掌握了朗诵的技巧就可以朗诵好作品?”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只有技巧不够,还需要有感情。之后再给出任务二:朗诵重情,“《冰雪长津湖》讲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观看电影《长津湖》片段,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得出结论:诗歌展现了战士不畏牺牲、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朗诵者应带着深深的崇敬和缅怀之情。最后是任务三:同学们带着情感朗诵作品。有的同学在朗诵过程中,被深深感染,流下热泪。思政元素的融入,加上教师精心的设计,同学们在任务引导下,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浓浓的爱国热情。此外,还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情境设计,通过分层次创设情境,打造参与式和浸润式的教学体验。例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励学生自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表3中的拓展运用环节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本节课的作业最初是让学生以《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的意境去画一幅画;后来为了增强课程思政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进行了升级,改为以《春江花月夜》为灵感进行书法、绘画、歌曲、舞蹈、演奏、篆刻、小说、小视频、网游支线情节等的创作和设计,增加了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多样化地完成本节课的作业,效果非常好,在展示街舞和抖音小视频的作业时,教师和同学们都感受到传统文化散发的时代魅力。
(三)高职语文课程评价方式与思政教学改革相适应
课程思政是否取得实效,必须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纳入评价结果,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多方面表现综合评价。高职语文课程期末考核占40%,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过程性考核占60%,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活动任务、作品展示、主题课件、作业展示等。过程性考核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知识习得情况、综合素养情况(思维、创新、合作、应变、品德)纳入评价体系,其中就包含了思想政治方面的评价。将思政作为课程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可以使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有所把握。
三、夯实落脚点,提升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可以凭借其人文性的特点,充分发挥“育人”“树人”功能。文学作品的思政功能是隐性的,但效果却是强大而持续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篇目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春风化雨般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正义之感、责任担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教材中的国学经典篇目均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被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和折服。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往往来自于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的学习。经史子集、唐诗宋词,让学生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曾经出现过如此灿烂的文明而骄傲,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文化自信必将厚植于心。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学生只掌握职业技能是不够的,这就好比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是以赚钱为目的还是以救死扶伤为目的,是有本质区别的。高职语文课程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把“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要明确语文教师的职责,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打造融入课程思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高职语文精品课。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把准课程思政的脉搏,找准切入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把握着力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夯实落脚点,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把盐放进汤里”,让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岑泽丽、“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探析[J]、汉字文化,2019(20):20-22、
[2]董子蓉、基于主体间导向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J]、教育评论,2016(2):136-138、
[3]夏侯南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160-161、
作者:原榕丽 单位:山西警官职业学院
教学网站论文:教学网站视觉设计方法探究 【摘要】教学网站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否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教学资源,...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拓展农村中学生时事政治视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能 摘 要:以本校高中学...
本文首先对德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简单阐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最后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德育的渗透...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与课程内容思考 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利用有助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篇1 国际酒店行业历来十分重视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力。我国一些学者对高职酒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