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审计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2-09 10:03: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审计人才培养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审计人才培养研究

审计人才培养篇1

一、引言

我国国家审计的目标是服务并致力于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推动国家的经济治理、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运行。当前我国不断发展国家审计事业,急需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来支撑、引领国家审计的发展。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促进我国国家审计向纵深发展。实践需要理论进行指导,从而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今,我国在不断发展国家审计实务,不够重视学科理论建设。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审计学专业大多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培养方向,课程中也有涉及国家审计,但并未专门设置国家审计学科来为国家审计培养专业审计人才。并且,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体系,不能在体系制度上支持相对应的高校课程。当前,我国从事审计的工作者大都出身于财务审计,缺乏大量国家审计人才。实务中,国家审计和财务审计在专业领域上差别很大,国家审计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是不能靠财务审计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国家审计理论知识来处理。因此,为了向实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以及为国家审计领域培养专业审计人员,必须建立完善的国家审计学科体系,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

二、国家审计学科中存在的问题

1.对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不够重视。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审计学科从属于会计学科,属于管理学大类下的三级学科,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专门的审计人才。审计学科没有和会计学明显区分开来,也没有特意区分审计学科之下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审计学科,了解审计学的特点,区分会计学和审计学,将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我国审计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大多属于社会审计领域的内容,只是初步进行了国家审计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成果,并存在一些空白领域有待探索。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都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社会审计还多了一项鉴证的职能,可以看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差异很大,也就是现实情况中国家审计学科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审计,这些都导致国家审计难以借鉴社会审计。我国国家审计学科理论与实务发展程度和受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理论不能促进实际工作的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强学科建设。

2.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国内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开展较晚,尚处于经验学科层次,学者还未开始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审计的实务工作者也只是停留在实践工作中,没有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并形成理论。现阶段的审计学教材大多都很深奥,没能结合具体案例,缺乏实践意义和针对性,不够规范和实用,不能够使教材使用者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由于国内学者没有充分开展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使得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不牢固,不足以支撑国家审计的理论发展。因此,只有抽象、提炼、升华和概括出国家审计基础理论,才能使国家审计开始走向成熟。

3.国家审计学术队伍建设不足。学科建设依赖于学术队伍建设。现在,我国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的学术队伍还不完善,大多学者的研究领域为财务审计,缺乏专业的国家审计研究人员,这造成国家审计学科建设止步不前。而且,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学院,将其划分在会计学院之下,教师教授的课程侧重于财务审计,只是涉略到国家审计,没有特意与财务审计区分开来。所以,国家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都出身于财务审计,对国家审计只有简单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来加强了解。因此,为了推进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就要加快建设审计学术队伍,完善学者在各个领域的研究。

三、学科建设与审计人才培养的对策

1.重新制定审计学的培养方案。当今社会十分关重视注册会计师审计,导致审计的培养方案往往是针对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这样的培养方案忽略了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需求。由于这三种审计的侧重点大不相同,所以,需要重新制定审计学的培养方案,区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培养方案,这样将有利于我国推进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国内高校需要更改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专门的国家审计培养方案并开设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视野。在培养过程中,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就业需求导向增加审计实训课程,以便为国家审计机关输送专业的国家审计人员,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研究者。

2.积极开展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学科建设需要有理论作为支撑,所以,进行国家审计学科建设首先就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继而开展国家审计的内容与范畴、研究方法及实务研究。审计学教材方面,应该学习国外,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业务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案例分析,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同时,教材内容需要结合最新的审计法律法规,在不断变化的审计背景下与时俱进。实际中,学者们尚未开始重视国家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相比于社会审计,国家审计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应该鼓励国内高校学者开展国家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培养国家审计专业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3.加强国家审计学术队伍建设。国家审计事业发展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团队。他们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之前,审计学师资团队中的教师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研究方向,他们讲授的课程也以财务审计为主。随着对国家审计的重视,为了适应培养方案和学科设置的改变,学校需要提高相应的教育综合素质,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加强国家审计学术队伍建设。审计学的教师团队需要扩大审计知识领域的范围,加强对国家审计的了解,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国家审计专业素质。还应该加强培训审计学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给予教师更多通过参与项目、培训及课题调研等机会来增加实务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家审计理论,并进行实际应用。而且,加强国家审计学术队伍建设,使其深入了解国家审计,可以为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审计理论做出更大的贡献。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学科理论体系。当前,较于其他学科,审计学科的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国家审计理论建设更是远远落后于审计实务发展进程,这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进程。没有完善的国家审计学科体系,审计学科就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大力发展我国的国家审计的背景下,必须加快国家审计理论建设,形成理论体系,以推动国家审计事业的进步。学科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在深刻地认识了国家审计实践过程之后,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形成初步的国家审计理论知识体系,再经过一系列完善之后,最终构建出国家审计学科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学科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更好地促进国家审计的实务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张倩倩 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

审计人才培养篇2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担负着重要的主体责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审计人才的创新性培养问题在社会需求和工作要求方面愈发凸显。随着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是摆在高校整个培养体系面前的紧迫性任务,它需要在培养理念、标准、教学方法、政策制度、课程设计及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回应。既要从提升审计工作的创新能力着手,又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人格的完善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在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上更需要自我创新,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人才类型选择,对审计人才选择角度不同,培养的人才类型也就不同。基于社会需求视角,在一种就业导向下,突出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审计人才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塑造,专业性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1]。通常,由于审计工作更具有专业性,高校也把传授审计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审计工作的更趋职业化,这种专业化教育愈来愈强化。但突出职业化并没有脱离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式,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审计越来越显出它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特征,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技能,还要能够熟练应用审计软件技术及熟悉各项法律、大政方针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单一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机制显然已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由此,社会需求上促使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型。高校作为培养审计人才的主阵地,也需要从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向复合型培养模式,它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质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当前,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力度,人才需求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而且还应具有更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复合型向创新型转变成为社会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领域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都应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而展开。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正是此教育体系的组合,它是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等要素构成。一方面,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要合规而严谨,追求正确性、真实性,更要能从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中探寻到问题,这就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始终保持开拓性的活跃思想状态,善于观察,并能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信息、资料、数据联系起来,发现问题;由创新意识出发,审计工作还要在审计环节突破常规定势,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眼光发现隐藏的难以觉察的问题。由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建设,是审计工作的实践应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审计技能,这是保证审计工作准确、真实和维护审计权威性的基本条件[2]。由创新能力上升为创新人格完善,是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统一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在已知领域探索未知的破旧立新过程,可能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充满阻力和风险。因此,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需要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创新人格的完善。当然,审计创新工作不是死搬硬套,它需要在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审计工作涵盖的面来看,需要考虑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的政策、法律、制度的变化;而对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来说,也需要结合审计环境变化构建一体化的教育培养体系。

二、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已建立起包括民办高校、高职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但这种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重量而轻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一)定位不准和目标不明确影响到审计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也决定了教育模式。虽然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开设审计理论课,但并没有把其上升到专业分类地位,许多审计理论课依附于会计专业,实际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辅助课程。以会计论审计,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培养的对象审计专业能力不精、综合素质不强,更毫无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独立的审计专业,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功利思想较重,甚至一些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也参与其中,重文凭学历而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精神的培养,而对于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上更是淡薄。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单一影响到审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审计人才的培养总体上是满足政府、企业和社会审计的需要,因此审计的内容会涉及跨行业、跨学科的众多领域。审计人员的能力结构需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了解法律、政策方针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创新型审计人才更需要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提高自己,在大数据应用上提升分析能力;不仅如此,面对审计实践中动态的多样的新问题、新情况,还需要有应对复杂审计情景的新思路、新方法。但由于审计专业的定位不明,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也就没有考虑审计独特的“专业性”地位,财务会计的内容安排的较多,而审计课程安排的却较少,并且忽略了企业管理、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教学,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审计工作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审计软件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审计软件教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审计能力不足,致使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数据分析能力[4],难以从大数据中提炼出更有价值的信息。缺少现代教学方式的变革,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创新型审计人才。教学方式单一是影响审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另一个因素。在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教学仍是主导,大量理论上的灌输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教育结果的评价基本依赖理论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单一的评价维度决定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应对实践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而传统教学模式恰恰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中缺少审计实务操作,致使学习只能停留于概念上。学校也会忽视审计实训基地建设,缺乏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体制性建设[5]。而缺少了实践活动的支撑和检验,培养出的只能是单一知识性的机械型审计人才。

(三)重学理性培养而轻综合素养提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单纯限于理论知识传授及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素养提升才是激活创新思想和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由于审计工作讲究严谨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审计人才培养需要从理性出发打好知识技能基础,更需要具备职业精神,因为这些精神才是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的有力支撑。它包括廉洁的道德操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肃缜密的工作态度,也包括对资料、信息、数据所表现出的敏锐性、思考力;更包括面对复杂审计情况如何应对的胆识和毅力,这些构成了审计人才应具备的创新人格。但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多偏重学理性教育,知识传授占了绝大部分,从课程设计看,几乎没有关于个人修养、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虽然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实施了一些教学改革和出台了一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落实的少、流于形式的多,人才的综合素养不够,创新人格需要完善。

(四)审计专业师资力量问题影响到审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师资力量是审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没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目前,一些开设审计专业的院校并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审计专业教师队伍,很多由会计专业老师兼任,他们既没有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理论讲的多,多角度启发的少,实践操作的更不够,导致大多数学生只能记住一大堆概念而留不下深刻印象,更不用提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另外,面对信息化和大数据,一些审计教师思想上还不能认识到位,自身掌握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应用的技术不够,教学上与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相脱节,导致教学效果僵化呆板、毫无生气。

三、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培养核心:教育目标的创新

人才的培养选择类型,确定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是关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传统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但在信息化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开始转向创新型,这种人才的类型转变实质上带来的是教育目标的创新。当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在教育理念上,以完善人才创新人格为目标,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促进审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强调专业技术性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特别是培养在复杂审计环境下审计人才的创新人格,使他们既富于公正、廉洁、效率的专业道德情操,又富于开放、敏锐、锲而不舍的专业特质。在课程体系设计改革上,教学内容是前提,教学方法是支撑。在教学内容方面,围绕职业能力提升,需要向学生传授审计理论方面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还需要创新课程设置,开展跨学科跨院系教学,不能使学生知识掌握只停留在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等单一审计层面上,而应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创新素养提升,要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积极进取的人生品质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性,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相融合,重点在于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6];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办学联合机制,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丰富想象力以及敢于挑战的勇气;强调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倡导学生主动与大数据接轨,高校应尽快建设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平台应融合大数据思维、大数据审计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大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的创新

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培养评价体系,它是一种激励机制。当前,审计人才的创新性需要构建于培养评价体系上的激励机制的创新,这种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创新;二是教学过程的激励创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才是真正的激励创新;为此,要跳出追求学历的考评模式,不能以单一的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最终评价,要在提升学生大胆挑战自我、挑战现状和积极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打造综合性评价体系,优秀学生的评比及从业资格证书管理,都要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为此,教学质量优劣评价不能只关注知识度传授的多少,还要重视学生审计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基础: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因此在制度保障上,一要能吸引来人才,二要留得住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招揽那些审计专业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高度敬业的老师,并能够以科学的激励机制留得住人;要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及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而不是从属于哪一个学科,并且为每一个成员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从人生价值实现上建立其内在动力激励机制;鼓励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职称评定上,评比的标准要向那些教学效果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师倾斜,为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杨延圣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计人才培养篇3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建设,都需要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发展效能,并配备专业素质过硬、能力更强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历时30多年,当前我国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并且在课程建设以及实践创新方面有所建树,不仅依靠新文科建设成果,全面推进了审计课程的更新,同时也基于完善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赋能审计工作,为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他们在拥有专业素养、实践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成长为高素质的现代化审计工作者。

一、高校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信息技术赋予审计工作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正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形态,应用于审计行业中,进一步提高了审计数据的分析效率、审计成果的应用水平,甚至拓展了审计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各领域审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审计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提升个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分析和应用技能,逐渐将传统的财务整合重心,转移到审计风险控制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审计进程

2019年,教育部联合13个部门合作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社会持续推进新文科的建设,并且次年正式宣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高校的审计学专业建设来讲,该行动计划要求审计学专业教师,能够培养更高素质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审计人才,注重立德树人,并建立一大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审计从业人员队伍。与此同时,该计划行动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努力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甚至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学专业教学体系和理论体系,致力于为各行业输入源源不断的应用型审计人才[1]。

(三)审计行业迈进高速发展新阶段

近几年来,随着审计全覆盖政策的持续推进,审计工作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为首的三大审计监督体系,不仅有效地规避了资本市场中出现的恶意竞争风险,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促进了社会的持续进步。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高校审计学专业针对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审计工作专业性强以及政策性突出等特征,要坚持培养学生廉洁自律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使其能够树立更明确的职业规划,坚守职业道德,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容应对审计行业的新发展。

二、高校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坚定的思想政治理念

高校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始终坚持党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基本的原则。尤其在讲到职业道德与审计准则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们树立牢固的思想根基,以及正确的政治立场,有效坚定“四个自信”,并且积极做到“两个维护”,能够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头脑,科学开展实践工作。无论是日常的学习实习,还是日后的就业发展,都必须要坚定思想政治信念,始终对党、对国家忠诚[2]。

(二)专业知识技能及交叉学科知识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全覆盖政策正式被提出,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的审计知识和夯实的业务技能之外,也要与时俱进地了解与审计对象相关的行业政策、法律法规,甚至熟知金融、税务、贸易、财政、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搜集关联数据,挖掘信息数据背后潜在的价值,扫描微观观点,落实精准的审计工作。在应对审计风险时,始终具备宏观思想和大局观念,探索新的审计方式,能积极有效地应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审计工作,是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进行证据搜集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系统评估相关企业或组织的财务报告或经济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挥专业特长、履行职能,从实际出发,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在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着眼现状,提高站位,在海量的审计资料和数据中寻求对工作有用的内容,并做好精细的验证和分析,确保流程准确;同时,也要将审计工作做细做实,重要环节要复审复核,在应对被审计单位财务造假风险时,能严肃问责、直面矛盾,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四)公正廉洁的道德底线

审计工作“四严谨”的工作要求以及“八不准”的工作纪律,是相关从业人员任何时候不能触碰的底线。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在工作中可以遵循审计准则、依法审计、勇于担当,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认知。在明确的纪律面前,坚决不触碰违法乱纪的底线,并且坚定不移地保持敬畏之心,能够科学维护好审计监督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为个人实现职业理想以及提高工作成效提供道德基础[3]。

三、当前高校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清晰,不符合职业发展需求

高校在开展审计学专业教学实践的时候,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以及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能力需求。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与社会大环境中审计实践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例如,部分高校审计学专业,虽然在目标设定时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审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是目标体系中并不包括培养学生的审计精神、开阔学生的国际化审计视野以及提高大数据审计技能等。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脱轨,如一些毕业生在入职会计师事务所后,被审计单位是外资或者合资企业,需要自学审计英语知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大数据审计或者审计机器人,毕业生也需要从头学起,不仅浪费了时间和成本,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审计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力和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审计教育存在滞后性

高校审计学专业学科,隶属于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以二级学科为主。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审计理论体系、会计学知识和财务管理技能。部分高校在开展审计教学时,以培养学生查账能力为主,没有将课程延伸到更多领域,比如重大决策跟踪审计、内控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等方面。再加上审计学专业本身是一项立体的交叉型专业,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全覆盖性。但事实是,大多高校审计学专业并没有将审计学与金融学、经济学、法学、财政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很难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不利于优化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来说有一定的局限。

(三)应用型实践教学不充分,职业精神和思想教育不到位

审计学专业的突出特征以实践性和职业性为主。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创设动态的审计实践,让学生们在参与多类型审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专业技能、丰富审计技巧、积累职业经验。但是当前,部分高校进行审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时候,虽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理论知识更新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并没有提高实践应用课程的权重,再加上缺乏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很难为学生提供岗位数量充足且质量较高的实习机会。这就导致审计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却无法深刻且直观地体验审计工作全流程和各环节,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除此之外,审计教学容易忽视对学生审计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很难引导学生养成奉献致公的情怀,以及公正客观的态度[4]。

(四)师资队伍实战经验匮乏,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审计学专业集专业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相关行业经验,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拥有专业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之外,也应当具备熟练的审计业务操作能力和实战经验。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审计学专业的教师来源、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进入学校任教,行业实战经验严重匮乏,实务操作能力相对欠缺,在教学实践中无法有机结合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审计课程。再加上部分高校缺乏对审计学专业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多以校内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为主,很少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国内校际学习交流及出国访学的机会,不利于全面提高审计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很难培育出高质量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一)结合院校特色和审计实践,确立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各行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审计行业发展的态势,立足于学校的定位及特色,确立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当前经济市场中审计方法逐渐更新、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审计职能也得到了拓展,高校审计学专业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主动与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机关合作,通过召开研讨会或问卷调查的形式,邀请审计实务专家莅临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应用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审计学专业负责人,也要结合本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历史沿革,有效分析审计行业的现实需求,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的建议以及审计学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在审计大环境中推进专业改革,有效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端复合型审计人才。

(二)注重审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全面优化课程体系

立足于整个经济市场会发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审计项目日益增多。因此高校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必须要开阔视野,通过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改良并优化审计课程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丰富审计教学内容和活动,通过强化过程性评价,优化人才的考核方式,就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效。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师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数字化审计时代下,审计工作中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分析,还是数据的传输、平台的管理,都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因此课堂上,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为学生们传递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与审计工作融合的要点。例如,在撰写审计报告或公示审计结果的时候,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使审计数据公开透明,直观易懂,供审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决策。要将审计学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会在一起。高校审计学专业具有特殊性,除了要求学生们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也要拥有高尚的思想品格,如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诚实守信的精神、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审计思政元素、积累审计案例素材,或邀请审计实务专家为学生讲述工作中的一手经典案例,从正反两面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

(三)依托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践性,是高校审计学专业的特有属性。因此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要丰富实训课程的建设,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有效培养学生风险防范、洞察分析和协调沟通的技能;利用现代化和数字化的审计技术,寻找并分析判断审计线索;出具的审计报告,确保能够为使用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首先,教师要重视开发与审计相关的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与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关和企业开展密切合作,推进教育教学研究,联合培养人才,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充足适当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为合作单位输送更多的年轻血液[5]。其次,要全面提高审计案例的应用成效。高校通过与校外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可以将实际的审计项目引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审计流程以及工作方法,全面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除此之外,也要完善学生反馈机制的建设,无论是课堂表现、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还是日后的实习状况,都要纳入反馈机制当中。通过了解学生们学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不断优化审计教学内容。

(四)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优化审计学专业师资力量

在高校审计学专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成长打造多元的课程模式。首先,高校审计学专业需要有计划地调整教师的来源、知识结构,除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之外,也要通过校企合作,从会计师事务所中吸纳实战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兼任实务实训课程教师,通过以老带新、有行业经验的教师指导无行业经验教师的方式,全面优化审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其次,高校也需要定期为审计学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国内校际交流学习以及出国访学的机会,让他们进入到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参与审计项目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实质内容中,学习审计从业人员身上优秀的职业精神,将一手的、最新的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案例情境中沉浸式学习;鼓励教师进行校际学习交流及出国访学,学习其他高校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学习心得分享给审计学专业其他教师,为培养出更优秀的应用型审计人才,提供充足的养分。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养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成效、增加就业率,同时也贯彻落实了审计政策,为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在实践中,要求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师能够进一步结合审计行业的发展现状,确立科学合理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审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课程体系。除此之外,高校也应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综合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专业技能,为其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路路.关于高校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会计师,2021(22):71-72.

[2]孙柳.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审计学课程改革分析[J].营销界,2020(50):141-142.

[3]张瑞.基于多元需求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营销界,2020(44):166-167.

[4]张玉平.基于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4):274-275.

[5]冯素珍.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基于行业需求[J].高教学刊,2020(13):136-140.

作者:张献莹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