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院校图书馆发展研究

时间:2022-12-09 11:04: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院校图书馆发展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院校图书馆发展研究

院校图书馆发展篇1

高职教育一直以来的服务宗旨就是服务于社会。在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必须带着前瞻性思维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培养,为社会各阶段的前行提供人才支持。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涵盖着各种专业性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具有丰富性,可以为区域社会服务提供有力帮助,是实现服务宗旨的基础所在。为此,高职院校需要走出传统发展格局,除了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外,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社区之间的潜在联系,探讨社会用户不同时期的信息需求,从而拓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途径,为地方经济与社会稳步发展带来最大限度的推动。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求分析

(一)信息需求程度

社会用户对各类文献内容需求状况分析是高职院校提高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重中之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运用科学调查的方式,对个人不同程度的需求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明确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具体而言,一是社会用户对文献类型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对于图书与报纸的需求为中等水平;对技术报告类的需求较高,占需求比重的35%;对学位论文与标利等文献需求程度也相对较高,但这部分文献必须开放数据库的使用权限才能满足社会用户的真实需求;二是信息类型需求程度不尽相同,例如,对政策法规类的需求高达52%;对经济形势信息需求量仅次于政策法规类;对创新信息类的需求占43%。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对用户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之后,才能结合需求情况对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途径进行拓展。

(二)信息获取途径

目前,大部分单位所具有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而且有半数以上单位未能及时设立专业性的情报信息调查部门,也缺少高水平的专职情报人员。在具体的信息获取过程中,大约有38%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与科学服务意识;在数量分析中,员工使用互联网技术获取所需信息的比例较高,但在图书情报机构进行信息获取的行为只有42%,而且往往只是通过简单的书刊借阅的方式,并没有尝试从更深层次获取所需信息。与此同时,部分单位未能重视信息化建设,各项投入力度不足,超过55%的单位没有建立起具有完善性的数据库,因此在信息获取时并不能从本单位建立的情报系统中进行信息查询与获取。除此之外,部分社会用户对咨询机构的服务并不了解,所以整体依赖程度不高,极少数情况下会选择去咨询机构获取重要信息,例如,不会尝试去高职院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暴露出信息获取途径单一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础

(一)合作博弈

正常来讲,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一定会与公共图书工作内容存在一些相同之处,或发生重合情况,但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开展社会化服务之后便可以取代当地原有的公共图书馆。[1]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博弈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有序和高效开展。社会化服务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给社会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服务,但需要考虑如果开展了多元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的管理成本和管理控制工作难度将加大。因此,必须探讨如何才能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一是高职院校必须优先解决校内用户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化服务;二是公共图书馆应全面发挥自身基本职能,实现无差别服务。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

(二)法律支持

由于社会公众的组成结构较为复杂,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后,部分校内师生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例如,思想观念上会发生一些改变。因此,管理机制必须及时优化,监督与问责力度也要随之加强。那么,若想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开展,就必须在政策法律支持下实现。同时,应运用政策法律对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约束,夯实社会化服务有序开展的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开展实际需要,对法律与政策进行全面优化,以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为服务途径的拓展提供帮助。[2]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持续开展,相关部门应对保障体系做到进一步完善,从国家层面出发去立法,以地区需要为基础制定社会化服务规章,结合行业共识准则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

(三)服务原则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具有无差别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所开展的社会化服务也应逐渐趋于无差别,不过需要区分校内师生与社会公众。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秉承校内师生优先的科学原则,保证做到区域就近服务与有限服务。针对校外社会读者,需要使用信用评级方式进行管理,秉承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开展文献资源服务。

(四)组织架构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中,组织架构的及时优化可以保证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完善性,满足社会化服务开展的需要,是实现持续性服务的基础所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各职能部门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的社会化服务部门,同时借助数据分析成立相应的社会服务小组。除此之外,省、市、区等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提供足够支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业务指导,使其能够对社会化服务的各环节做到全面的监督与管理。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途径

(一)明确社会服务对象,开展客体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应成为高职院校与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应根据实际情况向社区居民进行适当开放。由于社区一直是基层治理单元,那么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也应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要进行服务途径拓展。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考虑将特定人群和社区居民群体视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对象,加快学习型与社会型服务的建设脚步。一是做好社区服务,利用馆藏资源优势,积极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通过实名认证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库,确保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居民的信息需要。社区居民可以凭借已办理的出入证走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或获取信息咨询类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在社区开展多元活动,如书展、专题讲座、阅读推广和读书沙龙等多种文献信息服务。对于社区中小学生和从事专业工作的特殊居民,应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专题培训等能够满足居民知识需要的活动。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运用微信公众号、QQ和门户网站等多种网络方式组织线上活动,使线下活动与之有效结合,拓展服务途径,让社会化服务呈现出多元性。二是重视校友服务,满足本校毕业并乐于参与终身学习的社会成员,发挥出母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校友向多地区单位开展针对学校图书馆活动的宣传,使得当地更多单位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有进一步了解,不仅能够拓展客体服务渠道,也能加强母校与校友之间的潜在联系,为实现社会化服务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因为校友群体对母校图书馆资源有全面了解,也熟悉资源使用流程,从而能够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提供有力促进,推动馆藏建设目标。社会化校友服务还可以对服务进行创新,成立校友基金,接受校友捐赠的图书。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远程访问技术实现对电子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社会化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对象中,需要对学龄前儿童、老年人与农民工等特定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因为特定群体自身缺乏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也没有较好的信息获取途径,对此,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可以主动为特定群体提供相应服务,如信息援助和资讯推送。也可以借助科普知识手册提供社会化服务,在特定群体的生活区域设立便民阅读服务角,让社会化服务呈现出个性化,力求不断拓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途径。

(二)做好多元合作服务,拓展服务途径

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专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优势与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有效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以实现服务途径的有效拓展。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加强馆企合作,实现资源共建与全面共享。由于高职院校一直很重视校企结合,而且毕业生的去向也多是走入当地知名企业。那么,高职院校图书馆就可以在合作当中完成资源共享,借助企业一些非正式出版资源来弥补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可以鼓励企业优秀员工走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则是根据企业员工指导完成实习特色资源库的建立,有利于成果的快速转换;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获得具有实践性的素材,对自身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企业员工则是通过技能培训与信息咨询等多元服务在校企结合下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企业协商,在企业中完成小型流动图书室的建立,定期对图书室资源进行更新,提供多元服务与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重视馆际合作,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多所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建,有效提升资源共享率,有利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开展途径的不断拓展。例如,与本科院校、科研系统和其他高校图书馆加强联系,借助馆际合作解决资源不足的根本性问题。同时在馆际合作中可以减少资源重复建设的发生几率,开辟出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从根本上做到资源优势互补。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对服务方式进行拓展,一是馆际互借,制定文献资源共享相关协议,优先满足本馆读者需要,再运用返还式互借方式完成社会化服务;二是优化馆际互借服务系统,确保CALIS、CASHL和NLC之间实现合作,使得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更加完善。

(三)开放资源使用权限,提高服务效率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若想保证社会化服务的持续开展,应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机构加强联系,基于资源共享来完成资源建设,确保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途径能够得到有效拓展。首先,需要明确公共文化机构对社会用户实际需求有全面了解。虽然文献资源比较有限,但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体系具有完善性,队伍建设水平也较高,可以与公共文化机构进行针对性的互补。在二者的深度结合下,社会用户对文献需求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知识服务也将走入个性化发展道路,确保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具有极高精准性,有利于整体服务效率的不断提升。其次,要做好实体资源共享工作,如实体馆舍的共建与共享。可以对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进行结合,最大限度上提升实体资源利用率,确保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可以持续与高效开展。最后,对线上资源进行全面性共享。这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之间通力配合,运用先进技术将双方馆内的线上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构建一个具有一站式特点的资源服务新平台。不同类型的用户可以通过所需服务入口进入不同界面,查阅和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在线上资源共建中,提升电子资源开放性,逐渐减少电子资源重复建设情况,这对一些经费紧张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之外,对于校地共建图书馆,参与共建的高职院校主体必须肩负起业务拓展的责任,同时要提高质量服务,地方政府则是做好监督职责,进行科学业务评价。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结合地区特点,向游客免费开放图书馆,不断拓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各种途径。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可以弥补公共图书馆的诸多不足,而不是直接对其进行取代。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中,若想做好服务途径的拓展工作,就必须对各类资源加以利用,同时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才能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途径的不断拓展,相关工作人员应从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出发,做好多元宣传与推广工作,开放资源使用权限,提高整体服务效率,保证社会化服务的最终质量,使得服务与时代发展需要相契合,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叶燕丽 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院校图书馆发展篇2

2020年6月,教育部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国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校、成人高校、开放大学、民办高校等根据教育部的纲要精神提出的核心要点,结合各自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建设实施方案和具体的推进步骤。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党政领导的积极推进下,各个二级学院迅速行动,开展了顶层设计,进行了整体设计,构建了“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工作体制与工作机制,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团委、图书馆和各二级学院教学单位等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合作联动,确保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顺利推进。在此大背景下,学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文化传播的中心,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积极作为、大胆创新,找好着力点和发力点,助力课程思政建设[1]。当前,学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提高服务质量,进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将其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新任务。

1高职院校图书馆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1)丰富的文献图书资源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课程思政是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更深入一层的建设举措,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一般而言,全国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个学科的文献资料、检索设备,不同的专业有其完整的、独有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而且内容较为齐全,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拥有强大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条件。其涵盖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音像制品、网络资料等一系列可供阅览、可供学习、可资借鉴的资源,充分利用馆藏的图书资源,依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用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挖掘各学科的课程思政亮点,使其发挥最大的助力作用。

(2)图书馆舒适安静,富有文化氛围,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场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公认的世界各地优秀文化和思想的聚集地。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是读者与知识间的桥梁,受众群体数量庞大,大部分教师、学生的课余生活、周末、假期等都非常乐意与书相伴,选择在图书馆度过。与其他教育场所相比,如菜市场、商场、超市等,图书馆具有宁静、温馨、安逸、恬适的典型特点,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会大大提高。

(3)网络资源平台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提供了网络信息保障。目前,包括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内,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均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平台的图书馆虚拟系统,而且全国各地的大学城之间、职业教育城之间的高等学校间采用互通有无的方式,实现所有文献资源的共享、大数据库的网络共享,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各校的图书文化资源。此外,校园文献资源建设保障体系使图书馆的延伸馆藏规模越来越庞大,资源越来越丰富,这使得图书馆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资料的又一阵地,图书馆网站成为广大师生最喜爱的网站之一。在网站主界面设置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板块,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课程思政新书推荐文库、优秀学生思想政治习作征文等,向读者广泛宣传思想政治类图书、报刊,引导广大学生阅读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文献,使广大师生在浏览时具有更好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导向性,从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开展[2]。

2高职院校图书馆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2.1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手段,与西方的公民教育有相通之处,又有我国独有的社会主义元素。课程思政的建设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育栋梁的战略高度,课程思政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性与思想政治的严肃性相结合,高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内容具体生动落到实处,从而以点带面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2.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复杂、全面的工程项目。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和集散地,是开展学科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学校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课程思政建设与图书馆的切合点,归根到底在于图书馆要主动进行创新管理,开展创新服务。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图书馆要根据学校、二级学院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系列配套的资源和服务,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3]。

2.3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结硕果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变静态为动态,变边缘为前沿,变零散为集中,积极有效地开展策划推广课程思想的系列活动。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信息素养大赛、影评大赛、“软件通”杯创意大赛、朗读比赛等各类比赛及读书月、优秀毕业作品与毕业设计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在活动的选题上,选择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切合课程思政建设核心内容和项目,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命运相关联,让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学习和研究氛围。

3高职院校图书馆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3.1利用相关政策契机,推动信息化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图书馆要紧抓住相关政策赋予的发展契机,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向学校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和建设,可定制用于课程思想建设的书籍文献和网络资源。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能独立争取到校外资金的支持,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的资金来支援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比如获得市、省、国家的文化项目专项拨款,与企业及社会力量共同谋划、合作共赢,推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学校内外的相关专业信息进行整合等。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使其更合理、更科学,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及服务质量。

3.2强化队伍建设,树立服务创新发展理念

为了更好地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高职院校图书馆首先要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包括在图书馆工作的教师和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提高图书馆的团队意识。通过外出进修、课程组讨论、观摩学习、业务交流、专家授课、讲座等渠道和方式,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课程思政建设技能,增强政治理论素养、综合信息素养、专业的业务能力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发挥引领作用和带头作用,快速摸清课程思政建设中图书馆相关资源情况,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4]。

3.3找准图书馆定位,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资源和重要支柱。例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播放《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雷锋的故事》《霍元甲》等爱国主义教育经典影片,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铭记历史和传承英雄事迹,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让广大师生重温革命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形成“依托馆、大思政、小支部、大作用”的图书馆政治思想教育新模式。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意识到“云物移大智”,信息化时代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服务内容,从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落实。新时代图书馆不再是单一的资源储存中心,必须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更好地助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主动联系授业群体教师,了解他们所需,为他们排忧解难,减轻他们的备课压力,注重他们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高效的信息检索特长,为教师量身打造丰富多彩、内容深刻、融入自然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传统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将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还设立了专门的微信群,由专人负责,协助院校科研团队和教师搜索信息、下载文献等,多维度推送信息服务,为其提供适合的、需要的资源,提供精准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拓展技术技能创新能力。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助力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复杂的工程,发挥应有和积极的作用及重要价值,形成有机的图书馆课程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力求创新,培养优秀的服务于课程思政的馆员,改变过去传统被动的思维,创新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浸润思政理念,从活动中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观点,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陆晓凤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院校图书馆发展篇3

智慧图书馆融合了各类信息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师生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是建立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的,其不仅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服务还更加精准贴心。该文就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图书使用率,促进其长足发展。

1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1.1高度感知与互联

传统的图书馆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高度感知是首要标志。虽然传统的图书馆在空间上也能和师生交互,但是二者始终处于割裂状态,并不能够感知交互信息。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实现了空间和师生的双向感知,具体而言,师生对各类智慧功能使用,从中感知不同的信息,各类功能也能对师生的信息主动感知。同时,智慧图书馆还具有高度互联关系的特点。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是相互独立的,面对不同师生的使用需求,服务水平也呈现出差异化,服务效率难以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能实现和师生、资源、设备、空间等多种要素的互联,为师生提供精准服务[1]。

1.2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智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能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传承、创新。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推广、展览服务,突破空间的局限性,不断拓展文化信息的传播广度,并依托各类人工智能、VR技术等,为人们带来立体化、情景化的体验,切实落实了传承创新文化的职能。

1.3融合虚实空间

在传统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其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是相互独立、并行发展的。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使得二者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实体空间不再是师生眼中的自习室,虚拟空间让师生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地汲取知识,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满足了不同师生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了发展困境。

1.4四维一景化

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目的是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整体体验,整体体验中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等。然而,这些体验元素在传统图书馆中是互相分离的,场景也未能形成,导致用户体验感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智慧图书馆实现了资源、技术、服务、空间、场景的一体化,依托各类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并嵌入空间中,让服务融于场景,进而实现空间资源化、资源技术化、技术服务化、服务场景化[2]。

2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2.1智慧图书馆中的数据类型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依托于各类数据,如业务数据、用户数据、空间数据、资源数据和设备数据等。其中,业务数据涵盖了智慧图书馆在日常运转和服务中产生的各项管理数据,如编目等业务流程,通过数据的上传和存储,有助于分析不同群体产生的业务类型以及数量和普通空间存在的差异。用户数据涵盖了师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其在书籍借阅等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获取师生基本信息较为简单,如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师生通过“刷脸”的方式,就能及时登录信息平台,智慧图书馆后台就能及时获取并储存师生的信息到云端。师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空间设备实时感知和师生的交互来获得数据,如师生的行动轨迹可以通过GPS检测获取,VR技术的应用能够辅助师生实现体验式学习,调动师生参与性[3]。又如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实时了解师生在图书馆空间中的移动轨迹,通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了解师生对图书馆空间的注意力。空间数据涵盖了对图书馆空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噪声程度、人流量等信息的统计分析,从整体上把控智慧图书馆的环境,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各项参数,以能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资源数据涵盖了图书馆内部的纸质、电子资源,机构数据库、开放存取资源,还包括图书馆外部资源。设备数据涵盖了不同设备设施的数量、参数、使用年限、运行状态等,由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必然离不开各类先进设备的支持,所以收集设备数据就能及时了解各个设备的使用程度,方便工作人员对不同设备展开及时的维护保养,针对存在故障的设备及时处理,推动智慧图书馆的持续化运行[4]。可见,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独立隔绝的空间,其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整合,吸纳了各个学科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到对用户的观测中,进而为用户提供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资源。

2.2智慧图书馆的框架设计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框架可以细化为基础空间建设、智能设备系统建设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其中,基础物理空间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智能设备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实现物与物、人与人的泛在连接。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能将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对各类数据进行动态化监测和量化,分析师生行为,并为师生提供更多信息偶遇的机会,进一步扩充智慧内涵。

2.2.1基础物理空间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做好物理空间,高职院校结合自身资金和科技的实力现状,从小型体验空间着手,对智慧图书馆实施空间建设。将智慧图书馆划分出一些独立的空间,借助各类信息技术,将声音进行内外阻隔,由此能够让师生在阅览的过程中不被外界声音所打扰,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独立的空间能够满足师生的多样化需求,例如:会议室的空间可以扩展或缩小,提供模拟实验室等,不同空间可以自由拆分和整合,以满足不同现实场景的需求。在空间的使用过程中,还能及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智能设备系统中,方便信息溯源[5]。
2.2.2智能设备系统

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智能设备系统是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必要硬件设施,其不仅能够实现海量动态数据的收集,还能实现空间情境感知和人与空间情境融合。师生在智慧图书馆中学习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情景体验,给师生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引导师生动手实践。在智能设备系统的建设中,涵盖了实时动态检测设备、虚拟现实技术、无线接入技术、无限定位技术、RFID技术等[6]。这些设备系统彼此之间是互不关联的,所以需要通过顶层信息架构将其整合统一起来,进而触发师生和图书馆交互场景的服务请求。

2.2.3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对智慧图书馆各个系统设备进行整合,感知图书馆中的环境,并智能化模拟师生的各类行为。这种模式,不仅整合了数据信息,还能进一步挖掘潜在规律,进而获得最佳的服务效果。在这一顶层设计中,要想实现功能作用,必须要将各类行为数据收集起来形成数据中心,其本身具有自行驱动力,以广大师生为服务中心,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而达到精准化推送、智能化互动的目的,源源不断地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动能,辅助师生在智慧空间下实现深度学习、主动对话。

2.3智慧图书馆分步落地建设

如上所述,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划分为3个主要层次,彼此之间互相支撑、互相推动,让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一定效用。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落实,在各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本层次的特点和情况,还要兼顾其他两个层次的特点,从整体上展开规划,实现3个层次的高效联动。

2.3.1夯实基础物理空间建设

传统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更多时候考虑的是场地便利,所以整体的规划设计更加着重于规范性,同时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性较为单一,对于优化师生体验感的重视程度不强,并且师生的各类行为数据也无法全方位地收集和分析[7]。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其功能是直接面向师生的,旨在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所以,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首先从基础物理空间着手,只有夯实了基础物理空间建设,才能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才能更好地带动中上层智能设备的建设,便于智能设备系统畅通无阻地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依托于各类新技术,将其和新环境相结合,从整体重构规划内容,朝着开放多元协调发展的功能定位转变。富有感知力的基础物理空间是智慧图书馆大数据的来源,更是中上层空间的硬件保障,所以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制订多种方案并从中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一项。具体而言,智慧图书馆基层物理空间的建设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搭建公共空间区域,融合学习、文化、休闲于一体,为广大师生创设沉浸式的环境,以环境改造为基础,并融合多种风格,由此提高智慧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利用率。

(2)在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调研力度,充分考虑师生需求,合理定位。结合图书馆原本的空间结构特点,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改造措施,将空间划分为若干独立模块,并依次整合出与之相匹配的功能区域,使得图书馆的空间构造更具有人性化。在智慧图书馆中打造媒体实验室、数字化制造等多种空间形态,配合使用VR技术、Autodesk等系列软件,将智能技术和空间应用优化整合,进而最大程度地丰富智慧图书馆的使用体验。已有研究证明,丰富多样的空间能够有效激发用户的创造能力,不断发散其思维,帮助用户自主发现原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需求,进而和智慧图书馆的空间建设需求形成正向反馈[8]。高职院校应当注意的是,基础物理空间在构建的时候不仅要满足现实情况,还应实现和中上层设备系统的呼应,这样才能有效支撑基础物理空间各项功能的实现。在构建基础物理空间时,可以慢慢开始引进智能化系统设备及技术,在空间规划的方案中融入中上层空间数据服务体系平台的设计,如此才能全方位兼顾到整体情况。

2.3.2推动中层设备交互建设

高职院校在第二个建设阶段中,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重点应当集中在中层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建设上,还可以同时继续跟进基础物理空间建设,为上层建设做好充足的准备。中层获取到的数据是上层数据中心的基础,只有中层的数据畅通无阻、完整真实地获取到了,才能和上层及底层实现交互体验。在智慧图书馆中,用户控件感知力的重要支撑是智能化系统,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还影响到大数据的来源。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是结合实际情况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通过对第一阶段建设结果的整合,细化为各个子系统,并利用数字化界面、传感器、人工智能技术、情景交融技术等,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由此就能达到提高空间感知力的目标,对于动态变化的数据实现全方位的收集整合。与此同时,智能化设备要想建立用户本体数据,就需要提供数据沉淀,依照高职院校师生对智慧图书馆的使用顺序情况来看,首先是师生进入图书馆中进行身份确认,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虹膜指纹技术、OCR技术等,能快速高效地验证身份并进入图书馆中。管理人员还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及时掌握不同时段图书馆内人员的具体情况。其次是利用GPS技术能够实现对用户行为轨迹的实时感知,目的是掌握他们的行为轨迹,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能及时满足用户提出的各类需求,如路线查询、书本查询等。通过感应光照、湿度等技术,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馆内的环境、灯光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满足其需求。中层空间还可以收集设备交互数据,应用VR、AR等传感器构建虚拟现实,给用户构建一个虚拟的场景,给其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用户在虚拟场景中,可以展开沉浸式的学习、科研。此外,各类系统设备的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覆盖面,避免了用户数据的失真,保障了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为后续和顶层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超融合奠定基础。

2.3.3完善顶层数据智能化建设

在以往的图书馆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相关信息推荐更加偏向于用户的历史数据分析,或是对用户喜欢哪些书籍方面的分析。这种情况十分容易造成信息壁垒,使得信息的应用价值不高。而智慧图书馆中,各类数据中心来源于中层的多元情境融合,其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发现自己忽视的需求,为其精准推送相关信息,还能为其提供更多相关领域遇见的机会,进一步丰富用户文化底蕴,开阔其眼界,创造出更多知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后期,前面底层和中层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这个阶段应将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应用上。该层面的核心思想是收集分析综合数据,并对各类数据的潜在规律进行挖掘,实现预测和推送,最终从全局的角度高度发挥数据的利用价值,最大程度地实现智慧图书馆和用户的智慧交互。在顶层优化设计过程中,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心,为其提供更多的生产力,推动智慧图书馆自上而下地进一步完善。如上所述,在中层系统设备的建设中,需要兼顾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超融合,并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建设专门的档案资料,这些数据都偏向机械性的操作模式。为了充分发挥智能化功能,实现以数据为驱动力的高质量服务,顶层空间应以数据处理中心为形态,对不同时间段收集到的数据展开细粒度加工,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库,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和筛选。应用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对用户数据实现深度清洗,而后借助图像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对用户空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尽可能地使得结果能够在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方面发挥效用。此外,顶层的数据中心还可以给每位用户构建一个可以实时更新的本体数据,进一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还需要注意避免情境数据的丢失,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智能化系统中对用户请求的响应。

3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紧随时代变化脚步,应用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促使图书馆积极承担起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提供辅助支撑的任务。在具体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对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等进行合理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兼并实用、经济等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

作者:郑巧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