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17:08: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当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一)教师对旅游法规课程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教育改革,但以前的教育方式仍然影响很大。高职院校旅游法规课堂仍然采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高职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地学习来应付考试。教师对旅游法规课程认识不足,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培养综合素质,也很难提高竞争力。从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教师对旅游法规的知识讲授明显不够,很少渗透到其他案例知识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已经影响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
(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职院校教授旅游法规时,课程设置是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高职院校设置课程体系不合理,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首先,国内高职院校旅游法规的现有课程体系侧重理论,实践不足,各学期实践课程非常少,没有将理论知识教授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要求,没有形成模块化系统。因此,当前的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的实际要求脱节,高职学生无法体会到旅游法规的重要性。最后,旅游法规课程教学过于随意,既不考虑学生需求,也没有考虑旅游市场需求。一些旅游法规教学和实践脱轨、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内容不适合我国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无法运用旅游案例去分析实际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没有打好基础,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
(三)评价方式太过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法规评价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评价方式单一。首先,旅游法规现有考试非常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试通常采用期末成绩和日常成绩相结合的评估机制。这种评价机制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既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没有完全结合实践课相考核,它只关注理论考试,这对高职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其次,评价对象过于单一。现阶段,高职教师是旅游法规的主要评价主体。有些高职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考核经验,只注意学生的成绩,不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等方式没有纳入期末参考,导致评价不科学,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二、旅游法规在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一)适应旅游人才法制化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人才所从事的旅游业务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要区分人才的培养方向,设定重点,注意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培养法制化旅游人才,让旅游人才快速获得市场竞争的立足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旅游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专业人才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同时,旅游法规不仅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确保旅游安全,提高旅游质量,促进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旅游法规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将适应旅游专业人才的法制化培养目标。这样可以让旅游专业人才认识到自己的义务,避免一切形式的违法行为。教师在旅游法规中培养法制化人才,要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环节进行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法制化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2]。在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活动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对于与旅游法规课程教学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包括概念内容、旅游法规的特征和起源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可以通过整合国家价值取向,将旅游违法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整合到理论课程中,让高职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二)满足新时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不仅选择旅游来提高生活水平,享受生活,而且对旅游的需求更趋向品质化。通过法律程序制定、修订的各类旅游法规,规范和保障了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和权益。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模式更适合当前市场的发展需要,适用于旅游活动领域法律规范的要求,要从实际的旅游法规课程出发,让学生了解当前旅游行业中正在实施的基本政策和法律规定,保护各类旅游主体的正当权利,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当然,旅游法规适用于旅游的特定领域,影响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因此,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旅游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旅游法规理论,能够正确处理旅游中涉及旅游者权益保护的各类问题,了解当前复杂的旅游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实际旅游需求,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道德教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如果没有相关熟知旅游法规知识的旅游专门人才,就不能保证游客享受整个舒适的旅游过程,也不能维持稳定的旅游市场秩序。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聚焦于短期市场,也需要从总体情况入手,严格规划人才的发展,加强旅游人才相关布局,制定旅游人才发展的长期规划,使培养的旅游人才始终适应市场的变化。长期以来,旅游行业的恶劣竞争和各种不健康形态严重影响了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竞争的不健全状态也与旅游人才的自身道德素质相关,当旅游专业人才自身道德缺失,会让全社会对旅游行业失去信任。因此,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人才的职业道德正向培养和现实相背离,旅游人才的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旅游法规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渗透,为旅游专业人员道德培养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好地引导旅游专业人员在学习中提高道德素质。在旅游法规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道德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创新,将道德教育深入整合到旅游法规教学中,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四)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强化人才培育质量。因为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质量,人才综合质量的提高会促进旅游行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旅游法规课堂提高了旅游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下旅游专业人才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游客建立和谐关系,积极服务游客,以诚信热情的态度对待旅游人员。在旅游法规课堂的监督下,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综合质量将大大提高。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积极优化实际教学活动,将旅游实例整合到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效果,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可以创新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确保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真正反映学生的水平。教师需要遵循旅游业的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吸取旅游法规的重难点,制定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确保专业技能的掌握。当然,旅游法规教学只是从课堂的角度促进了高职学生的素质。高职学生不仅要有旅游和法规方面的扎实知识,还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合作互助的理念,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质量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员培养的质量。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渗透旅游法规教育的保障
(一)师资队伍保障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总体需求在逐渐增加。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有旅游专业。但现有的旅游法规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缺乏一流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大多数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很难有效地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师质量和教育水平对人才培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发展的核心保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非常重视旅游法规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从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角度出发,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机制,促进教师综合实力的提高。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可以为有学习需求的教师提供机会[3]。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旅游法规学习,举办研讨会和相关培训活动,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或者让教师参加校企合作的培养,通过与旅游企业保持联系,掌握旅游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水平。高职院校还可以与旅游企业积极合作建立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培养机会,也可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走出校门进入旅游培训基地,更多地了解旅游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在旅游法规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以加强师资力量。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保持高职院校旅游法规培养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注重旅游法规知识的交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互动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水平,为旅游专业人员的合理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需要优化旅游法规课程设置,合理调整旅游专业中旅游法规课时的比例,并在各种考核中凸显旅游法规的重要性。在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还要优化课程设置。教师要科学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课程,聚焦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时让学生分析旅游法规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旅游法规课程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只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明确区分基础知识和高阶知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并设置相应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旅游法规对旅游企业的作用。另外,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方式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事实上,旅游专业主要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该着眼于课程的层次,除了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旅游法规课程中,高职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发挥高职学生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提高高职学生的探究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确保人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旅游法规人才培养为重点,根据旅游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改变旅游法规理论教学的缺点,通过相关案例,促进学生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旅游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旅游法规课程具有专业精神强、难度大和知识结构要求高的特点[4]。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法,向学生传授旅游法规知识,根据学生的适应性,引导学生在放松舒适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服务的质量,旅游行业急需旅游法规方面的优秀人才。过去,旅游法规课程教授模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旅游法规课程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如今,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培养旅游法规人才,从而加快我国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徐彩霞 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旅游航空学院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篇2
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发展态势也是相对良好的,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同时,也改善了以往由第二产业带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生态等方面的问题[1],对社会的持续性进步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与此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只有如此,才能为其未来的发展计深远。以旅游业为例,鉴于在其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人才专业管理能力与素养不足依然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其未来发展具有保障就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资源。
一、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随着旅游业逐渐向全景式、全时段、全产业链以及全民参与方向的不断发展[2],其内部的方向分工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精细,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也会有所改变,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旅游业综合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深耕于某一特定领域,丰富自身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适时发展以满足旅游业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提出的新需要。但是当前在旅游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量巨大,很多高校选择以扩大招生的方式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背景下,忽略了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导致了很多高校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所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实际的旅游业发展需求不相符,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毕竟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且缺乏清晰的培养目标指引,必然难以有效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3]。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
虽然很多高校针对当前旅游行业发展越发精细化的现状,纷纷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改变,像是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下进行了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方向的分类,但是收到专业发展时间等原因的限制,当前的课程设置方向分类是缺乏科学合理性的,与此同时即使是不同的学习方向,但是在后期的具体学习内容设置上却是基本一致的,因而使得方向划分失去了自身的存在意义,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很难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另外,相较于外国旅游相关专业下设置近20门专业独有的课程而言,我国旅游专业下的课程设置高达50多门,选修每学期大体上有10门左右,满满的课程设置看似是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但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阅读时间,制约着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深度。另外在课程的具体安排设置上,相较于国外的课程设置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设置大体上呈现出课程设置多但是专业方向的课程相对较少,普适性课程设置偏多;课程具体内容综合性强但是具体实用性较差;专业课课时量相对较少等特点,严重制约着当前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学培养效果[4]。
(三)教学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
相较于理论科研探索而言,旅游管理是一门更加偏向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专业,因此在平时的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自然还应当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探索的结合,在具体的实践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旅游管理专业能力。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是沿用一般的教育教学培养方式,很少会涉及到具体实践,在这种缺乏具体的实践探索锻炼的情况下,教师是很难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专业的旅游管理实践能力,不仅难以培养起学生的旅游管理综合能力与素养,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5]。
(四)课堂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
课堂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以及课堂教育学习氛围的积极活跃程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沉闷枯燥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即使是在高校教育阶段,也不例外。当前在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单一,缺乏趣味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降低课堂活跃程度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改革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指导之一,它为具体进行的教学培养指引着方向。缺乏培养目标的指引,教学培养不是会缺乏动力,就是会偏离方向,难以有效培养出旅游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人才。针对当前旅游业逐渐向全景式、全时段、全产业链以及全民参与方向发展的现状,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当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高校本身所有的办学特色以及学生基础情况,明确适合旅游业发展人才需要、符合高校与学生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非单纯地扩大招生,以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数量上的需求,不顾高校的实际可利用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实际质量与成效。既需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能力,像是职业意识,包括服务意识、服从意识等等,职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以及其他的专业相关基础知识与常识之外,也需要培养学生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层次专业知识,以满足旅游行业当前精细化发展状态下的深层次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
(二)加强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旅游行业当前的产业发展细分方向进行具体的专业方向划分无疑是改善当前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方向划分缺乏科学合理性的有效途径。另外以旅游行业的具体细分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需要为依据,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也为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具体了解当前的旅游行业具体细分方向的人才知识、能力需求,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的基础上,还注意专业课程与普适课程的合理适度性,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需要,与此同时适当减少专业的课程安排数量,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提供保障。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相关专业课程的选修课时安排,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性,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深度学习机会。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重
在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会让学生只具备书本理论知识,面对具体问题缺乏分析与解决的具体能力,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实际就业情况。针对此高校在进行偏向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以往的偏重于理论知识培养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学做合一”、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稳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能力与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四)丰富教学培养方式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所采取的的单纯进行旅游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课堂口头传授方式,一方面会限制教师的教学内容,偏向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内容很难有效展示出来,更难以为学生所理解,另一方面会造成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形成枯燥无聊的课堂教育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平平,难以达成理想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多加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善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具体展示,与此同时设置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此过程中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经济发展、旅游业迅速发展大环境背景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现状的分析,并针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教学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以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断发展完善,为旅游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作者:刘丹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篇3
具有“朝阳产业”美誉的旅游业被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业,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形势下,也在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我国当前旅游人才流失严重以及行业人才严重紧缺的局势,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为旅游行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以往以传统理论知识为导向、将教师授课教学作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符合新时代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培养要求,不能为现代的旅游市场提供创新型实际应用人才[1]。因此,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更直接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材料、新闻报道,及参阅众多学者研究结果后,制定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早在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便对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明确定义,认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构成,并规定了学校应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特征。邹统钎等学者在《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国内外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整合分析,从行业需求、教育改革、国际合作的视角出发,对三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基于此,提出了国际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钻石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周义龙提出,高校应当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实践教学为依托制定和运行人才培养方式。罗美娟认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彻底解决旅游行业经济发展问题应当以旅游企业、旅游业及学校三者协同合作为主要方式,从而有效提升该行业从业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修养。马永认为,应当树立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系统,即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实践需求、质量保证四个角度出发,构建“四轮驱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综上,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社会对于旅游型人才的需求与旅游行业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给出一些具有实施性的建议,还较为广泛地提出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理念、培养课程、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2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规模逐渐扩大,专业实践教学观也在不断深入。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多数地方民办院校受到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条件的制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不足之处。与国外趋于成熟状态的“校企联盟”“CBE模式”还存在较大差距。
2.1实践教学认知不明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依据,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对周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方案在形式上老套单一,其教学实践活动多表现为鼓励学生参加旅游管理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不可否认,学生通过参加旅游管理技能大赛、创业大赛能够获取相应的实操能力。但这和真正的社会实践仍然有相当大的区别。除此之外,通过和高校教师进行沟通,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是非常具体的指导,学生仅对教师的指导进行简单的效仿,并未能够达到相对较高的实践水平。
2.2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后,我国众多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都依据该标准制定。但在制定具体培养目标时,高校仍然存在对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定位过于宽泛等现象。调查显示,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是诸多高校普遍性做法,但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导致在后续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从而模糊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
2.3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未来就业情况迷茫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成了当下旅游市场上挑选高素质人才的有效依据,但通过对部分民办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民办院校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环节,而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上存在欠缺[2]。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但在社会实践中却因不能灵活应对问题而屡屡遭受质疑。“学不致用”成为导致市场需求错位的主要因素。
2.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就目前而言,无论从社会角度出发,还是从高校角度出发,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方面仍然存在动作滞后等现象。未能建立适合旅游管理人才的、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也是导致该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很多民办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主要依靠个别教师的私人关系进行单线联系,稳定性和可控性受到极大影响[3]。同时,通过实地考察校外实训基地(如景区、旅行社、酒店)后发现,民办高校签订的实训实习基地,在环境条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制约了部分学生的发展。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3.1理论与实践并行,改进课程体系
在新的经济格局之下,旅游业始终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培养旅游业人才的民办高校应该秉承创新观念来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在学科建设上,要尽可能改变传统的、固有的教学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以教材和实践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创新教学模式,依据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才是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最佳途径[4]。与此同时,在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以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技能大赛为主,而要以学生如何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为重要依据,并结合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校内训练,把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实际运作来实现[5]。最后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整合,通过论文或学习报告的形式,对课程进行综合性的总结。
3.2结合时代,设置旅游市场需求专业方向
面对新时代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培养应当立足行业发展需求,结合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来展开进一步分析。对各行业的旅游市场展开细分,结合市场需求明确专业方向,以旅游管理为上级学科设置分等级学科专业,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3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完善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求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结合。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减轻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便需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各方面素质。首先,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双师型教师来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其次,可以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职业能力与创新思维[6],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综合职业能力。
3.4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3.4.1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模拟环境
为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校园内建立实习基地,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操作模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并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此外,校内实训基地的开辟,既提高了实习效率,又节省教学经费,可以说是真正的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3.4.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正的“战场”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是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制度。一方面,广大学生活力四射,青春无限,校外实习基地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7]。另一方面,学生的加入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亦可解决旅游管理企业路线开发以及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6]。此外,也为旅游管理企业寻找和挑选人才增加了一种方式。最后,实习,有利于学生对他们即将开展的工作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这为他们未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民办院校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之前,应当对实习基地进行综合考量和筛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获得真正的实践技能。
3.4.3对实践工作进行收尾
高校在实践教学完成之后应当及时总结学生的工作成果,以为今后的教学和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而且,还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学生下一步的学习重点,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刺激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此外,根据实习企业和实习生的反馈,能够帮助高校进行自查,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包永宏,王晶莹.基于CDIO理念的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157-158.
[2]王换茹.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地方民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3):228-230.
[3]李颖.新常态背景下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旅游,2020,18(16):92-93.
[4]林茜,李钊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家参谋,2019(21):286.
[5]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
[6]王静,哈静.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6):52-53.
[7]黄建男,汤云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5):196-197,199.
作者:王迎涛 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商学院
1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政产学的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创新创...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其内部...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篇1 国际酒店行业历来十分重视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力。我国一些学者对高职酒店管...
大智移云对会计人才培养篇1 大智移云时代的来临,给国家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会计人员也不例...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1 一、高职高专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高专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