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09:41: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审计人才培养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引言
随着新时期教育教学体系的逐渐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院校教学的核心侧重点。近些年来,我国的审计教育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为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但是,客观来说,现阶段院校的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仍旧存在部分短板,仅以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为例,学科建设滞后、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性教学缺失等重要问题严重制约了对审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不能真正和市场需求完全一致,因而审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一、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其事业单位方面对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审计人才的主阵地,有必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方面有所创新,确保审计人才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发展要求。客观来说,我国高校现阶段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一)对大数据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数据时代拉开了帷幕,我国高校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新时期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一直尝试大数据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而本文所重点阐述的审计学专业中,也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化和大数据知识。从市场经济体制革新方面来看,大数据技术的繁荣发展推动这一创新,导致企业不得不优化调整人力资源和组织结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院校的审计人才培养思路也在不断创新,各大院校在以省级知识作为教学主体的前提基础上,也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审计实务操作能力和数据技术应用能力的路径,希望学生能够把握时代的脉络,具备敏锐的大数据嗅觉和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大数据教学比重增加。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院校几乎都开始了计算机理论教学、信息化技术教学等内容,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院校将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大数据教学提上日程,沙盘模拟、计算机审计几乎都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常态。除此以外,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院校往往还会制定校企联动育人机制,与校外的培训机构或者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针对人才的培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高等院校方面高度重视审计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但是不可否认在改革过程中仍旧存在一系列弊端,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依旧是任重而道远。具体来说,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对审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来说,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旧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虽然已经有教师尝试将大数据技术在内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植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其所占比重仍旧停留在较低水平,教师还难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向学生深入的讲解审计专业内容,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清审计实务和大数据之间的有机关联。而且,现阶段高校的教学模式其实还是比较偏向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整堂课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环节,所以学生只是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此同时,对审计学专业学生组织实践活动的高校仅在少数,而且部分院校的校内外审计实践活动开展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有甚者,院校打出了大数据审计的口号,但是却依旧组织专业学生开展传统的手工审计训练,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平衡点,最终难以实现与工作岗位的精准对接。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计算机审计是各大开设审计专业的院校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下的一次重要探索,但是经过对现阶段教学过程的分析,计算机审计的主导力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院校方面将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授课重点放在了帮助学生摆脱手工审计模式局限性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借此审查与监督审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但是结合教学的实效性来说,很少有学生能真正将审计学的专业知识和大数据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对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较大局限。一方面,审计学和大数据虽然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难真正抓住二者的关联点,导致在审计专业教学中大数据内容的渗透过于生硬,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到信息化技术与审计学课程融合的重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反而存在深度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在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的过程中,可能只是单纯的将计算机审计的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不曾为学生提供审计实务操作的机会,所以学生无法真正的用会审计实务操作的要领,在现实中的应用明显存在短板。上述问题若无法得到彻底解决,院校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计划将只是泡影。
(三)大数据审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大数据审计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我国高校审计教学的现状有着直接联系。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审计教学队伍中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几乎登峰造极,但是却不一定具备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让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人员担任审计教师,直接结果就是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占主体,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问题。而且,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审计实践中,对于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缺乏工作经验的教师也只能是用理论知识对问题现象作出解释,并不能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审计实务能力的提升终究是一项阻碍。
三、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理论实践不分家。院校方面既然是把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输出目标,那么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把持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审计学专业人才。首先,若想实现审计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专业教师有必要率先接触并学习大数据审计的相关知识,强化师资力量,如此才能适当增加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大数据知识的占比,将审计学和大数据紧密衔接。这也就要求审计专业教师既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审计理论知识储备、锻炼学生数据信息技术的操作技巧,也要在校内外审计实验中对学生大数据审计理论与技能掌握的情况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彻底的检验。部分有条件的院校应该定期邀请企业内具有丰富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为学生进行审计实务指导和专业讲座,让学生对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审计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职业要求产生初步了解,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结合企业审计工作的流程和内容强化自身技能,理顺大数据和审计工作的逻辑关系。其次,为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院校方面势必会和企业制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选择校企合作对象的过程中,院校方面应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对企业的计算机审计水平、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定位进行评估,尽可能选择各方面资质都比较成熟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进而保证将校内审计专业教学和校外审计实训操作紧密融合,提高新时期审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合理性,确保审计人才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大数据处理能力。
(二)优化审计课程设置。在培养大数据审计人才的过程中,院校方面必须对现阶段的人才市场情况进行评估,优化审计课程设置。毕竟,企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并不是理论成绩突出的考试人才,而是同时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院校要打破人才培养中的应试教育束缚,寻找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新途径。首先,除去审计学专业学生必须开展的审计专业基础课程外,院校方面还应该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学生接受部分与大数据技术切实相关的课程,比如说大数据信息处理、大数据技术应用等课程,务必要确保学生通过对大数据和审计领域的深入了解来自主摸索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审计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分析与大数据审计相关的审计案例,鼓励学生结合相关案例来分享自己的见解,积极的参与到审计事件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从课程设置着手,才能加强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开展符合时代特征的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方案。
(三)加强大数据审计教师团队建设。在大数据审计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院校方面必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专业的师资团队。所以,院校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规划打造“双师型”队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师应自觉树立大数据时代下的学习观念与教学理念,增加接触大数据与审计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更新知识体系。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应深入到企业,与一线的审计工作人员展开沟通交流,对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开展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日常专业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作者:詹克钰
审计人才培养篇2
一、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发展趋势
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出现而产生的计算机审计新方式。随着ERP等信息化办公系统被广大企事业使用以及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移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使审计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叶文晖,2017)。如沿用现有审计方法技术将出现打不开账、审计证据获取不充分审不了数的危机。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审计主要对海量电子数据开展审计以及对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审计两类。大数据计算机审计存在数据量大、数据存储多元化、数据可靠性存疑等特征,因此其相对于现有计算机审计在审计数据、审计程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数据来源与采集上,大数据计算机审计的数据不仅包括原先有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结构化数据,还包括图像、语言等非结构化数据;对这些数据的采集传统的直接复制、拷贝备份、ODBC接口取数、专用模板采集仍然适用,利用网络爬虫、Hadoop等新采集方式逐渐纳入视野。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上,对于大数据的预处理,不仅需要处理传统结构化数据的空值、完整性、一致性、数据合并等常规问题,还需要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在数据审计技术上,大数据计算机审计不仅采用常规张表分析、分类分析、重号分析、断号分析、Benford定律等技(IIA,2011),还引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云计算、R语言、Bigtable等分析性程序语言及可视化工具。
二、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人才需求
(一)国家审计的人才需求
根据2016年审计署发布《“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全国统一审计信息系统“国家审计云”,重点发展大数据技术应用、信息系统审计和综合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目标,大数据时代下国家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常规财务审计软件的使用及进一步开发,还需要对信息系统的运行原理有一定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审计;不仅需要掌握财政、会计知识还需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工程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以应对大数据对传统审计程序方法的冲击。
(二)社会审计的人才需求
社会审计中,传统的财务审计已基本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完成。随着大数据的冲击,客户不得不大规模应用ERP系统、云平台、整合信息系统来满足数据处理需要,因此审计的对象不再是单纯的财务数据,而转向信息系统审计或咨询服务与财务数据并重的阶段。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此专门设立IT审计部门,专门提供计算机环境及信息系统运行审计工作。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会审计人才在掌握原计算机审计阶段熟练运用审计软件、分析性程序语言的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拓展掌握一定的信息系统审计能力以评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情况。
(三)内部审计的人才需求
2014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划定,内部审计目标是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在传统不再是对财务系统、业务系统等进行查究错弊,而是将审计重心转至对组织运行管理效率提高。企事业单位逐步实现的无纸化办公、将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集合,使得内部审计增加了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新工作领域。因此,在大数环境下,应用大数据技术对ERP系统进行审计成为内部审计人员亟需具备的技能。
三、兄弟院校计算机审计教学情况
在上述大数据时代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可以发现,现有的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稍显滞后尚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人才技能的需求。为了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设计算机审计相关课程,对比分析各校计算机审计教学情况,取长补短对应对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一)教学对象
从教学对象来说,既有财会类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审计(如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及IAEP专业、广西财经学院的审计学专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审计学会计学专业、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等),也有非财会类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审计(如南京审计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方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教学对象的不同意味着其学习需求的不同,因此这使得其计算机审计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的不同。
(二)教学方向与内容
目前计算机审计教学方案主要有以下在三类:
1、以计算机审计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方案。以计算机审计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方案以面向数据的计算机审计理论为主,把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作为重点,在介绍应用技术时辅以实例来分析。教学方案包含四个部分:计算机审计基础概念、应用审计技术实务、信息安全技术安全实务和电脑审计进阶管理。第一部分基础概念,主要介绍计算机审计相关准则、COSO内部控制准则和CO-BIT。在第二部分,以国际审计软件为主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技术,使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整体认识,辅以案例加以介绍。在第三部分,涉及信息安全审计知识,包括信息安全管理、软件、资料、资产的控制与审计,通信及电子商务的控制与审计,信息系统运行与软件安全的控制与审计。在第四部分,对组织持续经营与灾难恢复、持续性审计、计算机审计道德准则、计算机审计实务管理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对于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以第一、第二部分为主,第三、第四部分作为选修内容。这一教学方案是切合计算机审计发展最新趋势,极具理论和实务参考价值,为国外计算机教学常采用。
2、以计算机审计软件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案。以计算机审计实务为主、计算机审计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案,讲授多种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应用,如数据库、Excel以及审计软件等,教学实例多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子进行讲解。这一教学方案侧重计算机审计工具使用的教学,学生通常具备较强实操能力,对计算机审计理论关注不足,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迫于师资压力,国内计算机审计教学多采用此类型教学方案。
3、以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主的计算机审计教学方案。以信息系统为切入点,教学内容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审计的教学方案,多用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教学。这一教学方案的教学内容以面向系统的计算机审计为主题,与国际计算机审计发展趋势相同。
(三)师资力量
在财会类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审计教学的院校,其教师广专业背景多为会计或审计专业或曾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如广西财经学院);而同时在财会类专业及非财会类专业同时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学校(如南京审计大学)其教师多为复合背景人才,既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又参与过各类审计实践(不仅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有非财务类的审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纯粹的财务审计计算机审计技术教学已不能满足打数据审计的人才技能需求。
(四)教学配套
一些学校(如广西财经学院)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审计上,所选用的教学软件审计之星、中普审计软件、Excel等财务审计软件。一些学校(如南京审计大学)兼顾财务审计、国家审计及内部审计,其教学配套软件则呈现多样化、国际化包括IDEA、ACL、AO等。还有一些学校(如广东财经大学)注重信息系统与财务系统的结合,将ERP系统的审计也引入到日常教学中。
四、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展望
(一)教学方向设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根据对大数据审计人才需求的分析,纯粹的针对数据的计算机审计(如利用审计软件开展财务审计)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拓宽计算机审计教学方向,逐步开发补充计算机审计在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乃至信息系统审计等内容,逐步形成完整体系,开阔学生视野。考虑将ERP系统理念、大数据处理的思维纳入教学体系中,拜托传统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完善教学基础建设
数据库建设、软件选择、教材编写与教学大纲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应进行统一规划。未来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进行扩充后,可选择一些通用性较好的软件,兼顾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需求。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审计实践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缺乏配套审计数据。直接借用外部数据有如下困难:一是相关单位以保密为名不愿意分享数据,二是直搬真实数据很难体现审计的典型问题。自编配套审计数据又存在难以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大数据量、模拟数据真实性和工作量繁重的问题。对于针对财务类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审计教学的学校来说,配套审计数据的开发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首先,将着力建设一套包括至少三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的大数据量配套审计数据,以使得审计软件检查分析程序、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得以执行;其次,在数据中专门设置一些错报;再次,该配套审计数据需包含被审单位背景信息,使学生完成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规定应了解的各种信息。于此同时,大数据审计时代,审计数据来源多元化,其可能来自于云平台、新闻报道、社交网络等企事业单位外部数据,如何将学校现有的审计平台与外部数据平台、大数据技术对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三)启动师资培养计划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专业背景单一,只擅长财务审计或只熟悉信息系统审计的教师均不能适应大数据审计教学需求。既掌握面向数据的审计计算机辅助神技技术、又掌握信息系统审计原理,能融合大数据理念、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多面手教师是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审计教学需求的师资力量。为使得计算机审计课程长远发展,培养专业师资势在必行,委派教师进修、要求审计软件提供商师资培训、聘请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聘请精通审计实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等方式都是未来解决途径。
作者:赵少君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审计人才培养篇3
“大数据”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9月的一期美国《自然》杂志上。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是第一个提出“大数据”的公司。麦肯锡表示:“如今,数据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和业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大量数据的挖掘和使用预示着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和消费者剩余。毋庸置疑,大数据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广泛影响,审计行业也不例外,审计人员若不掌握大数据审计的相关知识,则面临着“审不了真实的数”,审计人如何应对来自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审计人才输出的摇篮,如何利用大数据培养社会经济生活所需要的审计人才,应引起各高等学校的深思。因此,构建适合大数据时代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数据对审计行业产生的影响
智能财务、财务共享、业财融合等促进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应用对于审计在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及安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审计落后于技术发展是当前审计的大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更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是熟练掌握会计和审计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掌握Python、数据库知识、SPSS等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三是要有相当丰富的审计经验,只有对各个行业领域的业务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在数量众多关联信息中发现隐含的线索[1]。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的需求是高级复合应用型审计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承担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的任务,改革现有审计人员培养模式,基于大数据重建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审计人才。
2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现状
2.1“培养目标”定位与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需求不符
中国教育在线网(高考志愿填报网,https://gkcx.eol.cn/special)以“本科”“审计学”专业为搜索关键词找到的高校中有99所高校公布了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中能体现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审计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高校有17所,占比为17.17%。主要体现出的关键词为“微机操作技能”“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审计”“基于信息化的业务处理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中对于培养目标定位与大数据时代需要的审计人才不符。剩下82所高校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是注重对审计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大多数高校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对复合型人才缺乏具体的解释。
2.2就业能力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
大数据时代,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现代化、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财务、会计、审计等工作。数字化带来企业流程重构,新的工作特征显现,数字化人才需求大量涌现。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在企业人才招聘中,约5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具备一定能够进行信息化应用能力,而多数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缺乏实践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学生对信息化应用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审计软件应用的初期水平,没有和大数据背景接轨,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与审计岗位需求不匹配[2]。
3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3.1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导致无法适应大数据
统计发现,本科审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为社会审计,开设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系列、财务管理、审计系列等相关或者类似课程,培养方向主要是财务审计,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方向较少。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方面,难以培养适合大数据审计时代需要的人才,大多数学校仅开设与计算机审计相关的基础课程,较少学校开设如数据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会根据学校定位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且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制定标准,因此各高校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更新知识体系,将新技术融入教学。与大数据的发展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大数据背景下,在审计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更多与计算机和大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3]。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计算机与审计实验课程的结合。但是,由于缺乏计算机与审计应用的复合型教师,将审计提升到“大数据”层面还存在一些障碍。
3.2考核内容与方式单一
在管理和考核体系方面,对学生的后续发展重视不够,考核内容及方法单一,且考核注重短期成果。目前,高校的考核大多是结构化考核(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比较小。平时成绩的主要形式有出勤、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这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是不够的。社会实践、专业竞赛、论文发表作为考核的加分项,而不是作为必要性考核的内容,不利于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激励效果也不好。部分高校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学分成绩、竞赛得奖、就业情况,对学生就业后的长期关注不够,无法有效得到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3.3复合型师资欠缺
大数据时代审计职业转型的共同痛点是复合型教师短缺。根源在于兼具审计和计算机知识的教师稀缺,再加上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据调查,即使是国内著名的财经大学,复合型审计教师也非常稀缺。对普通高校,复合型审计教师引进亦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借助于现有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因大多数的审计老师都是审计、财务出身,与大数据审计知识跨度相差巨大,所以可能存在技术知识转移障碍,导致教师付出高昂代价重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学习成本高,向大数据转型动力不强。
3.4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学内容上,一些高校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毕业后只懂审计,不懂管理与决策。在教学方式上,大多数高校审计教学以线下讲授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很少使用,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够充分。目前,大多数课堂仍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填鸭式理论教学”。这使审计实务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与此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不能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的审计理论,学生只是学习到了最基本的审计理论,对各种知识之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亦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4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只有拥有高水平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因此,高校应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建立公平的评聘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及知名企业的培训。加强大数据在审计教学及科研中的应用,促进科研成果向审计教学的转换。
4.2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上看,重构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合作的人才开发体系,加大审计行业“数据科学家”培养,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开发“点线面体”课程体系,如:“岗位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人文素质课程”。重构后的课程应突出管理会计、统计分析、大数据分析、信息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Python,熟悉运用Excel、SPSS等数据信息处理工具[4]。
4.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审计人才
“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换,还可以提高学生大数据审计实践能力和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软件公司或者企业并不熟悉高校审计专业的实践特性及规律,学生在学校亦接触不到企业实际大数据审计的数据,同时高校审计教师在企业实践及相关技术方面有所不足,因此采用企业、软件公司、学生及高校教师合作进行“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是一种新的尝试及探索。
4.4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从教学方法和方式上看,信息化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在线教学和数字化教学将成为主流教学形式,如“半开放式(线上+线下教学)+连接式”。多种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高校应当强化就业后的考核与评估,实现双重考核(在校成绩考核+就业考核)。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毕业后的相关信息进行持续跟踪,如就业方向、就业稳定性、满意度、工资薪金等方面,探索和验证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的效果,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审计人才能力的要求。
5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机遇。企业亟须既懂审计又懂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用数据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审计培养人才应打破传统的方式方法,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林.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的困境、机遇与应对策略[J].中国审计评论,2019(2):80-88.
[2]刘杰.高等院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财会通讯,2018(4):38-41.
[3]阳杰,应里孟.审计大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及其培养:基于CDIO理念的模式建构[J].财会月刊,2019(4):108-119.
[4]董培苓,刘永久,叶兵营.“大数据”与“全覆盖”背景下审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提升的思考:基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J].科技经济市场,2019(9):157-158.
作者:曹李朵 林洁 单位:郑州经贸学院会计学院
引言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各大企业提供的审计服务作为我国市场监管的一部分,因其所特有的独立性受到多方...
审计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关键举措。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
1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政产学的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创新创...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其内部...
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篇1 国际酒店行业历来十分重视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力。我国一些学者对高职酒店管...
大智移云对会计人才培养篇1 大智移云时代的来临,给国家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会计人员也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