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2-12-14 15:46: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校音乐教育范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音乐教育范文

高校音乐教育篇1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

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

(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

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

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

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作者:李芸芸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音乐教育篇2

课程思政的概念出现于2014年,源于上海高校的相关探索,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通过开发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聚合所有课程的思政育人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有助于高校全面、系统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音乐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有着鲜明的专业特色,建构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做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高度统一。

一、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思政,目前有多位学者就其中的单项课程进行了研究。黄茜等以视唱练耳课程为研究对象,认为音乐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能够通过音乐艺术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戴静结合声乐教学实践,从时代、主题、地域、风格、民族等角度对声乐作品进行整理分类,并融入思政育人目标。郝文捷以欧洲音乐史课程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认知转变、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杨瑞、孟然以民族声乐为研究对象,对民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及如何推进课程思政提出了见解。以上研究,对高校音乐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范围不够全面。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普遍在15门以上,但笔者查阅文献可见的只有对声乐、西方音乐史、视唱练耳、音乐欣赏4门课程的研究,其余多门课程均未见有相关研究。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高校音乐专业每门课程都各有特点,课程思政实施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不能以偏概全。现有研究虽然多数都突出课程特色,但各课程之间相互割裂,研究缺乏系统性。三是研究深度不够。现有研究大多是教师对专业内某门课程的教学案例进行简单总结,内容浮于表面,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机融入思政内容等关键问题并没有深入涉及。

二、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建构

音乐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性质较为特殊,开设的课程繁多且教学方式多样。为充分结合专业特色,更有针对性地建构课程思政,笔者对音乐专业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并建立了相应的思政元素库。

(一)对专业课程进行分类

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繁多,每门课程都各有特点,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叠和交叉,需对课程进行科学分类。依据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特点,笔者将这些课程分为技能课程、集体唱奏课程、理论课程和创作课程4大类。技能课程包括声乐、民乐和西洋乐等,这类课程通常为学生的专业主科,学习时长一般为4年,例如声乐演唱、竹笛演奏、钢琴演奏等。以竹笛教学为例,教师在教授学生技能的过程中,可以选用与学习进度一致、具有代表性、充满正能量的音乐作品,如笛子曲《牧民新歌》《帕米尔的春天》等,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接受精神洗礼。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通过考试和舞台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集体唱奏课程是多人参与、集体协作的课程,包括合唱、合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选用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同时,此类集体唱奏课程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理论课程包括乐理、和声、曲式、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对于此类课程,教师可以重点挖掘教材中相关的史学知识,以真实的历史故事教育、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通过讲解战国编钟的出土过程、工艺特征、文化价值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精湛的工艺水平和高超的艺术审美。创作课程主要是指歌曲写作和音乐院校作曲系的作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音乐作品描绘、讴歌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和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

(二)建立思政元素库

为更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笔者在对4大类课程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思政元素库。思政元素库的建立,并不是打乱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而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补充,主要从课程类型、作品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代表性等方面考虑。从课程类型来看,技能课程思政元素库主要是收集爱党爱国、歌颂美好生活、讴歌社会主义的优秀作品。在考虑作品时代性、代表性和难易程度的基础上,将这些含有思政内容的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分级,对原有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替换。以声乐课程为例,爱国歌曲有《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抗战歌曲有《长城谣》《松花江上》等,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歌曲有《春天的故事》《走向复兴》等,将这些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可以按难易程度编入相应的年级。集体唱奏课程思政元素库的建立,充分考虑作品难易程度,将经典合唱作品《黄水谣》《在太行山上》等作为教学的必修内容,并将近年来新创作的《在灿烂阳光下》等作品列入其中。理论课程思政元素库的建立,主要在吸收新世纪以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整理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内容。例如中国近代音乐史课程中对《黄河大合唱》的讲解,对《长征组歌》的赏析等,都可以收集入库。同时,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融入相关民族知识,例如在和声课程中让学生了解五声性民族和声的成果,在曲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传统八板体的特点等。建立创作课程思政元素库时,可以发动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相应素材,甄选代表性作品列入素材库。教师在歌曲写作课程中,选用积极向上的歌词让学生谱曲,或者让学生独立创作表现新时代新气象的独奏曲或合奏曲,这些作品完成后也都可以选出优秀代表列入思政元素库。

三、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科学分类并建立思政元素库后,需要加以运用,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对教学中的得失和经验,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以便调整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在技能课程和集体唱奏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蕴含思政元素的作品,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课内教学、课后总结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以声乐学习为例,课前预习是指让学生在课前查阅歌曲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等,对歌曲进行试唱和背诵歌词。课内教学是指教师进行歌曲的教唱,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对学生的发声技巧、演唱处理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对作品进行演唱。课后总结是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优点进行巩固、对其缺点进行改正的过程。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结合相关图文、视听资料,采用讨论和讲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中国近代音乐史为例,在讲述士地革命时期的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并收集本地的红色歌曲。教师在授课时对红色歌曲的创作过程、历史意义等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演唱其中的部分歌曲。这种沉浸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新中国建设者们筚路蓝缕、不畏艰险的伟大开拓精神。创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革命纪念地等进行采风,让学生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进而激发创作灵感,并通过音乐作品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在学习和创作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总结。专业课程尤其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的思政建设要因“课”制宜,与时俱进,与专业教学相互协同、深度融合,以不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

作者:张先永 单位: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高校音乐教育篇3

随着国家愈发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也提上了教改日程。而音乐教育有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且在推动民族音乐传承、艺术教育发展、优化音乐教育质量等层面有着不可忽略的关键作用。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正在进行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所以若想让高校音乐教育实现与时俱进,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的掣肘,丰富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元素,基于文化传承维度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构建完善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必要性

第一,推进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是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理念贯彻落实的应有之义。高校音乐教育应融合素质教育发展态势,将音乐教育置于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确定基础性学科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素质教育及音乐教育等基础性工作,从而推动学生个性化及多元化发展。以往的音乐教育模式通常重视理论的传授,忽略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及实践能力培育。并且,在选课设计与教育手段层面亦采取相对滞后的教育形式。例如,高校部分公选课程尚未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同时部分学校尚未增设音乐教育课程,进而造成学生难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及感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有效提高学生们音乐艺术鉴赏水平,必须打破理论支撑课堂教学的桎梏,设计多元化及开放性课堂,以此落实高校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改革创新。在此过程中,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展开教学设计,但凡桎梏学生思维拓展、限制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从而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切实优化素质教育创新质量。第二,推动学生音乐素养多元发展的现实需求。目前,国内高校采取的音乐教育模式,普遍相对死板与传统,致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中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所以,应不断深化音乐教育创新,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培养其音乐素养,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高校音乐教育不但在加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层面有着关键作用,亦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现阶段,较为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制约了音乐教育方法及渠道的丰富。而音乐隶属艺术类课程,大学生普遍是借助音乐感悟及创作理解各类音乐作品,因此学生要基于多维度、多方面及多学科对音乐作品实施全方位解读,从而深度了解创作者当时所处社会背景、思想情感与专业乐理知识,从而深刻把握音乐作品内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依托课堂这一媒介,为学生讲解音乐理论,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以此加强学生群体与艺术相关的话剧、文学及绘画等多领域鉴赏水平,将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充分融合,可以消除两者隔阂及矛盾,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目前,多数高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非音乐专业通常会将音乐课程界定为选修课。众所周知,高校设立选修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群体可以按照个体兴趣爱好选择所学课程,以此来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及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国内高校学生对专业课知识学习的过度关注和重视,其并未正确理解和认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价值。特别是对大一阶段来说,其所学课程普遍为基础性课程,伴随自身专业课程学时的不断增加,多数大学生并未正确认知学习专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同时,因为课程内容设置较为紧张,多数大学生无法在复杂繁重的专业学习中发展个体兴趣爱好,亦难以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挑选其感兴趣的选修课程。除此之外,高校学生群体在即将毕业离校时,往往会生成较强的就业与择业压力,其更希望能够在自身专业领域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层面通常倾向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就高校现阶段教育现状来看,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片面性与局限性弊端,而这些对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对学生群体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养有效提高产生影响。第二,音乐教育方法和模式相对陈旧单一。在以往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通常存在枯燥且单一的问题。在一般状况下,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音乐技能时,往往会在讲台中利用识谱等形式进行,而后以弹奏演唱为辅助,最终选派学生单独进行表演。此种以识谱为主的音乐教育模式,通常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也会弱化学生群体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所运用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侧重于音乐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群体音乐艺术和思想层面的关注,通常过度注重学生对音乐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忽略音乐素质培养及实践教学。在此种陈旧且单一化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下,师生关系和地位通常是固化不变的,这对于师生有效交互以及师生关系培养具有反向影响,同时也难以创设愉快与轻松的音乐课堂环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在该教育方法和模式下,学生群体不仅无法深刻领悟音乐艺术内涵、深度鉴赏音乐作品,也难以建构对音乐艺术的宏观认知及价值判断。第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一是就教育内容层面而言,虽然在音乐鉴赏课程建设数量层面有所增加,切实提高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娱乐性。但是,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授呈现出补充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音乐知识的趋势,这一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需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要全面考虑大学生们基本特征。一般来说,多数学生均会具备一定文化底蕴以及艺术鉴赏能力,音乐教师要把专业知识内容以文化形式展开多层面和多维度分析,带领学生对音乐知识展开深度探索,正确理解和领悟深层次音乐知识,然而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内容设置方面还未达到这一要求。同时,部分教师普遍倾向于流行音乐相关内容讲解,鲜少渗透民族音乐元素,导致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也难以感知民族音乐的特殊魅力。二是就课程设置层面而言,高校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现出一定随意性和盲目性弊端。部分高校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中,广泛存在音乐教师随意进行教学或者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设置课程的问题。比如,音乐鉴赏课程学时数量过多,并且普遍以西方交响乐作品鉴赏为核心,此种课程设置缺乏异性科学性[1]。由于西方音乐仅隶属音乐艺术形态的分支,高校学生在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并非简单学习某一既定音乐艺术形态,而是借助多元化音乐形态,深刻感知音乐艺术魅力与价值,在此过程中渗透民族音乐元素具有必要性。但现阶段,高校相对单一和缺乏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约束了学生群体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创新路径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渗透素质教育。当前,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深化高校音乐及教育创新的核心思想在于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并推动高校音乐教育观念朝着科学化及人性化方向转变。所以,教师应在音乐教育中以课程教育要求及学生状态为基准,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以此充分满足高校音乐教育多样性需求。与此同时,将音乐教育视作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要落实以音乐元素为媒介、以民族文化为辅导、以素质培养为根本的完善化素质教育体系,转变以往倾向于培养学生群体音乐技能与技巧的教育观念。依托全新教育观念,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素质,平衡大学生在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层面的发展,在音乐艺术情感及内涵层面推动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第二,创新教育方法与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即素质教育,而后者的主要内容便是创新。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在学习音乐知识过程当中,审美能力只是其中小部分,关键在于借助音乐知识学习让学生群体思维获得全面拓展,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持续进行创新。诚然,音乐本身所具备的抽象性与可塑性等特征对于拓展学生群体思维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该特征亦是音乐知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拓展个体思维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学习音乐知识过程中,不同学生针对音乐的感受与见解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大学生个人特征与观点,使其眼界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拓展,这不仅是培育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源头,更是提高学生群体音乐创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音乐教师在课程教育中,要将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使其具备选择的权利,并借助学生所选择的音乐内容明确其兴趣爱好,从而以此为基础面向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深度发掘学生群体音乐潜能。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音频和视频形式展开教学,此种教育方法与模式能够直观且形象地为学生展现音乐知识,并使其在浓厚的教育氛围烘托下记忆音乐知识,使其可以明确音乐实践运用模式,并基于自身优势展开音乐学习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民族音乐元素,引导学生以民族音乐风格和特征为基准,进行音乐创作,从而在传承民族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第三,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呈现音乐教育魅力。一是以音乐理论为载体融合音乐鉴赏和音乐技能的综合类公共课程。基于实践教育维度而言,将音乐理论放置在普及性较高的公共课程体系当中单独开设,所生成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也无法满足高校公选课程的基本特点[2]。如果把综合类音乐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实施交叉设置,则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理解及吸收,从而形成理想化学习效果。综合类音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公共课程体系当中极具特色的课程,该课程是以学生群体知识需求及兴趣爱好为基准而设置的,其本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此同时在音乐课堂中落实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二是以实践活动为导向的音乐表演、音乐技能与音乐活动等课程。普及性的高校声乐课程和乐器技能课程。在此类课程教学中,高校音乐教师所承载的核心任务在于把复杂化、多元化的音乐知识加以简单化处理。创作表演类音乐课程。此类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所以学校方面可以将学生专业背景作为着眼点,设置相应音乐课程。比如,对于传播学专业来说,学校可以开设广告音乐课程,而对于计算机专业则可以开设多媒体音乐制作等课程。借助创作表演类课程知识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加多元的音乐体验,从而对音乐产生深层次了解及掌握。多元化音乐鉴赏课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要以多元文化为导向,增设音乐鉴赏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和鉴赏丰富多元的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在该过程当中,音乐教师应重视以审美为核心,正确甄别参差不齐的各类音乐文化资源,基于学生对音乐艺术和文化的兴趣爱好择选课程内容,并适当渗透民族音乐元素,加强学生群体音乐艺术及民族音乐鉴赏能力。第四,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实施音乐素质教育。基于音乐理论领域的贡献来说,孔子对音乐的影响十分深刻且具有一定政治性作用。通过后人不断传承和完善,现已生成独立的体系模式,对于后世音乐理论发展有着重要价值。老子所提倡的音乐思想强调恬淡及平和,此种音乐思想亦是孔子音乐思想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诚然,儒家学者在音乐思想方面较为关注其功利性和政治性,对于音乐本质层面的艺术价值并未进行过多论述。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表现形态,若忽略音乐本身所具备的特殊属性和内在精神内涵,便会将音乐变成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与承载信息的工具。尽管可以有效实现政治教育意义和作用,但因为音乐无法根据自身状况发展,会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缺陷。而道家在音乐方面强调五色令人目盲、令人耳聋的思想,此种思想观点和道家所主张的平淡思想具有一致性。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相融合整合的当下,二者文化内容逐渐演变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两大体系,而高校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力量和主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其既具有艺术教育属性,也需要借助音乐和其他课程的互相融合,充分发挥净化和感化学生群体心灵的育人成效。基于哲学维度而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特点,在音乐教育中应在发挥其教化作用的同时,适当呈现民族文化与礼仪,切实发挥民族音乐文化实力及社会约束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在课堂教育中引进民族音乐作品。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该作品在民间已然广泛流传,且在不断传承和发展进程中,这首作品也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并在民众视野中成为国家著名的民族古典乐曲[3]。《春江花月夜》也改编成一首民族古典声乐作品,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抒情视角分析该作品,并进行适当探讨。这些多样化分析和探讨可以打开学生们视野,使其体验更为丰富的音乐知识,打破以往被音乐作品自身内容的桎梏,基于音乐审美维度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内容呈现。诚然,在《春江花月夜》当中,其涵盖的音乐内容并非简单的音符互相结合,其更是情感与思想的真实流露,能够充分呈现作者创作中的心理变化动态,此种音乐内容的融合可以为学生,甚至音乐作品提供全新体验。声乐教师在讲析《春江花月夜》这首演唱作品时,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思想情感及内涵,使其感知春江花月夜的特殊美感,以演唱的形式,把景色真正展现在学生面前,建构色彩柔和的艺术画面,让学生获得畅快且轻松的体验,从而在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同时,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教育模式持续更新和变化,素质教育已经深入高校教育的各环节中。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学校应重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创新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的同时,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黎敏.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高校音乐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52-53.

[2]王常俏.基于素质教育背景的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浅析[J].黄河之声,2019(14):112.

[3]樊玲利.探讨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北极光,2019(4):173-174.

作者:李雯靓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