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2-15 16:12: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篇1

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体现出了其优越性,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旅游业更体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我国也不例外,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目前,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家对大力发展旅游教育的重视,于是旅游院校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每年可向旅游行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中国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众多旅游院校中,高职旅游院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更是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为培养旅游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过,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较少关注职业技能,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其需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些研究者们开始不断研究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刘芬的“行业一企业一职业岗位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郑春奎的“一式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张代楠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模式多数都已跳出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寻求既重理论又重技能,并增强专业技术训练与实践教学的重视,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尽管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了多样化,各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初步显示出了自身的特色,但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教育理论和专家学者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每个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积极探索一种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永恒之追求。

二、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方向无细分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相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多数都是套用公办本科或中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较笼统,没有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征来确定。公办本科和中专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各自设定的培养目标均有自身的侧重,公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多偏重于理论性与学科性;中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单纯的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明显地是这二者的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看似什么都会,但在实际岗位操作中却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还是学术研究型人才?没有明确的区分,几乎是混为一谈。另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没有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没有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有针对性地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方向的划分。

(二)课程设置欠合理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若设置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就犯了不合理的弊病:一方面,课程设置模仿了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课时量远远多于实践、实训课课时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专业方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模块化课程体系少之甚少,造成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符合旅游行业岗位之需求,致使部分学生在旅游行业相关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不适应,不得不跳槽去寻求其他工作;还有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是随心所欲,有些是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混淆,有些是直接把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直接拷贝过来,既没有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也没有以岗位特性来设置,更没有据本校的特色来设置。

(三)教学方法、组织形态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的是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听,互动少,学生被动地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兴趣不浓,学生极易对教师产生审美疲劳,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形态上,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的是“校内教学+校外实习”的模式,此种模式仍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同方向和岗位群,某些专业方向和岗位采用此种模式进行培养,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质量并不理想,企业满意度也不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旅游业,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行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催生出了众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这个专业,从而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了缺口。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速度仍旧缓慢、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首先,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比较年轻,师资队伍建设还不成熟:一方面,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多数都是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属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系统培训,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本专业教师的不足,部分教师是“转行”过来的,他们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实施教学时就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是照本宣科的现象;其次,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学历偏低,专业带头人少、缺乏“双师型”教师,整体力量薄弱。

(五)培养考核过于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突出了其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考试方式的单一。多数课程主要是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期末成绩由任课教师出题并给出成绩,再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评价过于单一、片面,不管学生毕业后是从事什么方向的工作,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评价,就显得有点牵强附会。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除了理论课,还有实践课、实训课和实习课,这些课程也应有相应的考核,而且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各类课程的考核标准应有所差别,即时是同一门课程不同方向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其二,考核主体的单一。现今,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教师是主体,主要是以学校的课程成绩为主,较少关注实践课、实训课和实习课的比例,没有涉及学生自评、实习单位以及社会评价等主体,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的满意度较低,难以适时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之需求。究其原因,缘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没有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实行类别的划分,也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环节上的不同,从招生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实训实习以及培养考场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按照单一的培养模式标准进行,实际上各所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是单一规格,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是必然的,所以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必然要求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应该进行分层教育,分类培养,建立起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社会对旅游行业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即使是同一学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实施分类培养,故提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分类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分类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设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分类培养式”主要是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类并实施分类培养,依据社会发展对不同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把学生分为应用技术研究型、技术技能型和专项服务型),实行分类确定培养目标、分类设置课程、分类进行教学、分类培育师资、分类设定培养考核标准等。也就是:根据不同类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按应用技术研究型、技术技能应用型和专项服务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行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建立差异化的课程结构、能力训练、培养考核以及差异化的教师指导,培养不同能力特征的专门人才。

(一)分类划分专业方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即使是同一所院校也应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与多元化发展趋势,将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差异化的专业方向规划,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如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方向、导游方向、涉外英语方向等)及人才培养类型(如应用技术研究型、技术技能应用型和专项服务型等),据人才培养类型及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各自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要突出各自学校的特色和高职教育的特色,使培养目标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突出本专业方向的特点,使培养目标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针对性,而不是套用本科或中职的培养目标。

(二)分类设置课程,充分体现

针对性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人才培养类型、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就应不同。当然,一些体现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公共基础课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一致的。这里的分类设置课程是指旅游管理专业要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弹性化设置,使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与之素质、知识、能力相匹配的知识模块。再说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实训课知识要求比例应是有差异的。例如应用技术研究型的学生理论课授课学时要远多于实践实训课的学时数;而技术技能型学生理论课授课学时要远少于实践实训课学时等。

(三)分类进行教学、实施差异化教学组织

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培养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了保证其培养质量,就得在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教学、差异化的教学组织。就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培养而言,对其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研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或者是以产学研的形式进行,来培养其宽厚的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知识,增强其研究性与探究性能力;对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而言,可借助校内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也可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学生可以以定岗实习的方式来学习,部分课程直接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训练(如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来培养其在工作现场进行实际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对专项服务型人才(如导游方向)培养而言,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进行情景模拟,另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等级证考试内容结合起来,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分类培育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琼•托马斯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所以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要求发生变化时,就得先从教师的素质提升着手。教授技术应用研究型学生的教师,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的教师多数都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校可派部分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教授技术技能型学生的教师,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服务管理部门来引进那些既有经验又有高职教育任职能力的工作者来充实师资队伍;教授专项服务型的学生,可以引进一些本专业方向的教师来进行教学,或是对本校那些“转行”过来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五)分类设定培养考核,全面评价学生

传统的考核,不管是培养什么样类型的人才,多数都是以同一种考核标准来进行,不能准确全面评价学生的弊端显而易见。学生培养类型不同就应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是必要的。比如应用技术研究型学生,对其考核应着重考核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以下方式进行:期末考试(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等),实践课成绩,只是比例不同;技术技能型学生的考核,可以有多种方式,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等),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技能考核、实验实训等,分配好各自比例;专项服务型学生的考核,除了期末和平时成绩外,要突出技能考核和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

作者:路萍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篇2

旅游业在不断地发展,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由低要求向专业化过渡。现在广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不再是以前靠行程拼凑的传统旅游产品,而是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旅游产品,如城市漫步、主题游、定制旅游等。通过分析旅游业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旅游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水平、能力要求更高了,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旅游行业形势分析并解决高职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十分关键。

一、高职旅游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我国旅游业从1979年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学界一般认为旅游教育是从1979年上海旅游专科学校创办开始起步的,旅游教育发展时间短。同时,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目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不清晰的,“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还没有被解决。现在高职旅游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1]。

(二)专业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

目前旅游行业人才供需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行业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但学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因此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专业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专业的设置需要对行业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在专业设置论证阶段,行业在飞速发展,导致学生毕业后知识、技能跟不上行业发展,所以就会选择其他行业的工作。

(三)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行业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符合未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教材落后于行业发展,学生学习的知识以及技能无法满足行业需求。高职旅游教育在这一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一般都要求硕士学历,对旅游行业从业经历要求不高,而旅游行业中高学历的从业者较少,因此高职院校中教师的旅游从业经验不足。尽管这几年许多高职院校招聘了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旅游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但因为兼职教师和在职教师体系不同,难以保证他们能够一起备课或交流探讨。此外,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在学校任教但没有行业工作经历的在职教师所编写,因此教学内容往往是落后于行业发展的[2]。

(四)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旅游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训设备依赖性强,尤其是专业核心课。但因许多院校的旅游类专业不是其核心专业,所以学校对旅游类专业的设备投入不足。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等以旅游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对实训设备较为重视,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实训软件和实训设备,但目前的旅游类实训设备仍不能满足教学需求[3]。一是实训软件中的教学评价不全面,如针对导游讲解的模拟练习评价,实训软件只能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知识的准确度进行评价,但无法对学生的讲解感染力和讲解逻辑性进行评价。二是旅游类的实训设备多是用VR、AR等技术对全球景区进行模拟,具有造价高、更新慢等缺点。三是目前实训设备中数据驱动应用较少,有的企业虽在尝试利用旅游大数据开展教学,但设计理念和对数据的运用停留在浅层次。

(五)产教融合机制更新慢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国家将深化产教融合政策作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由此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中,教育与行业结合十分紧密,因此更需要推进产教融合。推进产教融合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协会等共同发力,保障各个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健全、完整的产教融合机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旅游企业经营惨淡,许多企业与学校的产教合作暂停,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机制没有改变,产教融合的方式和策略不符合当前的环境,效果不理想。

二、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人才的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定,目标设置越清晰,实施就越容易。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存在不清晰的问题,对此,在设置目标时首先要明确是为谁培养人才,还要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体从事的岗位以及职责。如重庆市某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立足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目标,服务重庆,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家认同、人文积淀、审美情趣、信息意识、劳动意识等核心素养,具备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工匠精神,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旅游业的导游、旅游团队领队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景区讲解、出境领队、研学指导、定制旅行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及时更新专业设置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应及时关注行业发展,了解行业新业态,可以在大专业下分方向跟进行业发展情况。如很多高职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分为旅游行政管理、文秘办公、国际酒店管理等方向,将导游专业分为国际导游、国内导游等方向[4]。同时,要及时关注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新增的专业是目前或者未来的旅游行业热点,如近几年新增了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民宿管理与运营、葡萄酒文化与营销、智慧旅游技术应用等专业,各个学校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增设相关专业,培养行业急需的旅游人才。

(三)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课程的质量,课程的质量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质量。只有将旅游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行业发展及时调整,才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如何保障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在职教师和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备课和相互听课的制度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如在职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从业经验少,兼职教师理论知识不足但从业经验丰富并且对行业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学校可给予他们共同的备课场地,建立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制度,从而将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和典型案例引入教学,有助于及时向学生传达旅游行业发展现状,从而提升教学质量。2.定期派教师去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派教师去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做的事,但真正去企业挂职锻炼并了解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的教师很少。这是因为企业有的信息不便告知高职教师,还有许多高职教师也因为吃不了一线旅游岗位的苦,再加上许多学校没有给予经费支持,导致高职教师去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一般都停留在表面。定期派教师去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是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变化的有效途径,需要企业真诚接受、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能够吃苦。

(四)注重对教师的培养

学校可以安排有经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对新教师和评价欠佳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积累方法技巧,新教师和评价不理想的教师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掌握教学技巧,同时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了解不足。此外,学校可以邀请知名教育专家进校定期为教师做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五)加强实训管理,完善实训建设管理制度

旅游类专业教育十分依赖实训设备,旅游类实训设备的管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在加强实训管理、完善实训建设管理制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识到实训设备的作用,加强投入尽管旅游类专业的招生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以及旅游业是国家战略支柱产业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终会全面复苏。旅游业全面复苏时,人们的旅游热情必然会异常高涨,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肯定会急剧增长,所以高职院校要着眼于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认识到实训设备的作用,对实训设备进行提档升级[5]。2.与行业、企业联动,共同设计实训设备现在的旅游实训设备大多是由企业独自设计,然后再向学校推销,导致实训设备在课堂中应用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教学的需求,联合经验丰富的旅游从业者以及技术公司,共同开发能够适应课堂教学的实训设备。(六)建立产教融合协作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协作机制需要学校主动作为,首先,邀请旅游行业国家金牌导游、职业经理人等担任兼职教师,使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实训教室,完善实习实训制度,推进课程改革。其次,与旅游行业协会保持密切合作,邀请行业协会中的资深导游、旅行社经理等进入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讲座,使其与学生围绕人才培养、行业变化、实习就业等问题进行交流。最后,在学校开展对外的旅游经营业务,可以建设学校所属的酒店,开设学校所属的旅行社、餐厅、咖啡厅等,也可以和其他旅游企业合作经营酒店、旅行社、景点、餐厅等,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运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产教融合[6]。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相应建议。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旅游人才,从而为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康慧玲 郭艳芳 汪姣 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篇3

0引言

伴随着创意经济(产业)的兴起,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日益融合,创意旅游正成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但创意旅游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2个问题。其中,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该专业)学生,如何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创意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已成为学界迫切期望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将阐述该专业创意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并运用模块化思想设置该专业创意课程体系。

1创意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孙国学、赵丽丽认为创意经济(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创造力、技能、天分中获得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1]。”随着创意经济发展,人们越加重视对商品与服务的体验,越加重视在消费商品与服务过程中的感受。与此对应,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上述因素影响。总之,创意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1创意旅游的概念

对创意旅游概念,国外学者多从旅游者与当地文化融合、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角度进行定义。国内学者一般从旅游者、旅游产业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1.1.1国外创意旅游概念研究

2000年,格雷•理查德和克里斯宾•雷蒙德,首次从旅游者学习当地文化层面,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其指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当地国家或社区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目的在于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当地的文化氛围[2]。”从旅游者体验角度看,Smith指出:“创意旅游满足了旅游者对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经验的渴望。Gaunt-let指出创意旅游的重点是如何运用创造性的方法帮助旅游者开发自我潜在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创意旅游是一种通过为旅游者提供真实性的、可直接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3]。”以上概念突出了游客的体验性。依据游客渴望提高技能与文化修养的心理,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创意旅游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旅游体验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要。

1.1.2国内创意旅游概念研究

国内学者重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认为创意旅游的核心是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其一般从旅游者、旅游产业等多角度定义创意旅游。从旅游者角度,创意旅游是指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创意性互动为核心要素的一项特殊旅游产品。从产业发展模式的角度,创意旅游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的一种全新旅游模式。从产业融合理论来看,创意旅游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结果。总之,国内学者支持从多角度定义创意旅游,要准确理解创意旅游概念的内涵,学界也宜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1.2创意旅游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内涵。目前郑琦的归纳较为完整,特别是其首次从旅游者和旅游产业对接层面,讨论了创意旅游内涵。

1.2.1旅游者层面的创意旅游内涵

该层面从研究旅游者活动出发,关注其旅游目的、内容、形式和需求的变化。比如旅游者从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体验创意文化,参加创意旅游活动。此过程中体现了旅游者与当地文化互动、创新消费,开发自我能力的人生价值取向。格雷•理查德等国外创意旅游概念,均从旅游者角度来界定。

1.2.2旅游产业层面创意旅游内涵

此层面从研究旅游产品与产业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运用文化知识,智慧的创造力,创新旅游产品,使旅游业成为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厉无畏等认为:“创意旅游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4]。”该定义借鉴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为培养创意旅游人才提供了参考方法与思路。

1.2.3旅游者与旅游业对接层面的创意旅游内涵

在实践中,由于创意旅游产品市场成功率不高且极易被模仿,郑琦从旅游者与旅游业对接层面,定义创意旅游内涵为:“是以满足旅游多样性消费、为游客创造价值为目的,挖掘地域独特文化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创意设计、加工、整合、创新,形成独特性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进而辐射相关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系统[5]。”此概念从两方面阐述了创意旅游的内涵。从创意旅游的生产与消费角度,其运用经济学等学科方法,将游客价值定义为有形的经济价值与无形的文化价值,避免了以往学界仅将旅游六要素作为创造经济价值唯一途径的弊端,实践了“旅游资源有限,旅游创意无限”理念,为创意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从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角度,该定义视文化为创意旅游的核心,构建了跨市场、跨行业的综合性的旅游产业,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新战略。简言之,创意旅游就是用创意再次挖掘有形与无形旅游资源,创造融合出新的旅游产品,扩大市场营销范围,引领消费者走向新的消费。借鉴文化创意产业成果,本文阐述该专业创意人才培养目标。

2高职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即将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目前学界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尚未达成共识,一般从多技能、有文化、知识与素质并重等角度进行论述。根据工作范围不同,借鉴文化创意人才研究成果,本文将高职创意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归纳为以下层次。

2.1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原创者

此为高职生中具备创意思维与知识的佼佼者。其具有创新、创意学专业知识,并能通过专业手段与能力,创造出个性化的、满足游客体验的有形与无形旅游产品和服务。此类人才是高职创意旅游人才中的最高层,其专门从事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这是旅游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中的核心部分。总之,该层次工作基本特征是:工作具有原创性。人才知识、能力多种多样,具有复合性。其能组建创意团队,提出创意产品概念、模型或者方案。

2.2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技术服务人员

此为高职生中,通过专业技术手段为创意旅游原创人员、创意旅游市场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专业技术的人才。其通常活跃在创意旅游产品生产、推销现场,为相关人员提供技术服务,促进创意旅游管理开发、销售等环节的实现。为原创人员提供服务的人才包括创意软件设计者,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包装设计、印刷人员、影视工程技术人员等。为推广、发行提供服务的人才包括摄影师、录像师、录音师、剪辑人员等。

2.3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经营管理者

此为高职生中,从事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经营者与管理者、创意旅游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才等。比如创意旅游项目经理、创意旅游策划总监等。其能对旅游业的环境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选拔优秀的创意旅游人才。同时,其能对创意产品与服务及其衍生品的策划、设计、生产、包装、推广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与运作。相关岗位有创意旅游市场推广主管、创意旅游产品营销总监、影院游乐场经营者等。此外,此类人才有一定的资本运作能力,熟悉金融领域。总之,此类人才一般具有丰富的创意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创新意识,参加过多次校内外创意活动实践。由于素质、能力、知识等限制,目前该专业的创意旅游原创人员、经营管理者从业者较少,难以适应旅游企业需求。据此,本文尝试借鉴文化创意学科成果,开发创意旅游课程体系。

3高职创意旅游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授课内容。为适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界提出运用工业生产中模块思想设置课程模块。楼一峰将其定义为:“根据授课深度、广度需要,学校将各种课程制成多种模块,如技术教学(I)、技术教学(II)等,供各专业按照需要选择[6]。”依据模块理论,本文将创意旅游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践模块等。

3.1创意旅游基础模块课程

此类课程将为创意旅游人才打牢理论与实践基础,包括各类公共课与创意基础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英语、计算机软件、创意学、创意思维训练等基础课程。创意旅游人才必须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有责任,有恒心,有毅力,能吃苦耐劳。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教师应突出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及坚强性格培养等内容。为吸收国外创意最新成果,学生应阅读国外前沿的教材和期刊,对于创意旅游原创者来说,掌握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尤为重要。教师一方面要为该专业学生补习以往的英语漏洞,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或引进国外优秀的双语教材,或直接引进外国原版教材,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与能力。同时,除掌握普通办公软件外,该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创意类软件,如图形绘画软件中:PhotoshopAdobeimage用于简单的动画制作,Corel-Draw、freehand用于矢量图制作,Solidworks、Invent-or、Solidedge等用于3D设计等。此外,教师应运用创意思维训练方法,比如头脑风暴法、脑力激荡法、笔记法、图示联想法、分类归纳法、逆向思维法等。

3.2创意旅游专业模块课程

此模块为授课重点。根据创意旅游业行业、岗位特点,教师应将创意融入到旅游专业课程中。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创意因素,直接以创意入手组织教学。同时,区别于中专课程,学界主张根据行业特点,开发有难度、有新知识的高级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旅游地理学”为例,针对高职生,该课程不能仅仅介绍旅游资源,教师应运用项目教学法突出其运用,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如在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能运用旅游流时空分析技术,预测特定景区的游客动向;能运用绘图软件绘制简单地图等。创意旅游中最重要的是将创意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展现其新的价值。在“旅游文化传播”课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区及主要旅游城市的历史、建筑、园林、饮食、民俗、宗教等文化资源。杨小冬、朱婕提出:“该课程应设置历史与宗教,建筑与景观,饮食与民俗文化、旅游与艺术欣赏等模块,为创意人才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7]”。在“旅游市场营销”中,教师应补充微博、微信营销新方法,引导学生开拓新兴销售渠道。在“旅游创客”课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产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引导有创意的学生组成团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旅游线路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家平台的大数据,来设计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并引导旅游者购买线路上的消费项目。

3.3创意旅游专业拓展模块课程

创意旅游人才强调开放性思维,强调吸收多元文化与多学科知识,故学生需要广泛学习相关创意旅游拓展课程。此模块为相似、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1)旅游专业理论拓展课程。根据市场需要,教师开设旅游消费行为、生态旅游、医疗旅游、中医基础、小语种等课程。(2)从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出发,开设创业基础、水疗、茶艺、调酒等实践类课程。(3)增加反映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的课程,如教师开设“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的民间传说课程”等课程。(4)教师增加文化创意类课程。比如广告学是创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学习其中设计心理学、插图设计、现代摄影技术、平面设计与文案创作等课程。(5)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相关知识。此类课程应介绍创意相关学科的最新的理论、知识、方法,促进学科间融合。

3.4创意实践教学模块课程

旅游实践教学一般包含教学计划之内的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旅游专业课外活动、校企综合实训等。为培养创意旅游人才,高职院校一般从创新实习基地、扩展实训室功能、开展校园创意旅游活动等入手。

3.4.1创新实习基地内容

实习基地分为校内与校外,2类基地应满足所有学生实习的需要。同时,为适应市场变化,学校应与新业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据此,学校建立如下实习基地。(1)区别于中专生,高职生应学会更高级别职业技能,比如进行宴会的核算布置、音响设备调控等,以丰富学生技能种类。(2)学院自行创办旅游企业,师生共同参与经营。(3)学院尝试与新业态旅游企业建立旅游信息化基地。比如智慧旅游背景下,学校可与酷讯网、驴妈妈等旅游企业讨论建立新的实训基地,以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

3.4.2扩展实训室功能

旅游实训室指培训、鉴定旅游人才职业技能和研发技术的车间。高职院校一般从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岗位出发,设计导游、餐厅、客房、吧台等仿真教学岗位。为适应创意旅游企业的需要,针对目前出现的智慧旅游、“互联网+”战略和“旅游+”等新概念,学校应与相关企业探索合适的实训室共建方法。同时,学校可借鉴北京大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经验,为师生建立旅游创意人才工作坊,为创意原创者、创意导师、学生提供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基地。此外,创意旅游的核心是将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更加深入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据此,学校不仅运用实训室进行技能教学,同时也要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1)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引导其爱岗敬业。学校按照真实企业制定工作纪律、岗位职责,依据学生绩效进行奖惩。(2)通过企业、行业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比如学校设立旅游专业博物馆,用行业发展图片、实物等展示旅游业文化发展历史,激发学生职业自豪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从基层做起,自觉提高文化修养。

3.4.3开展创意旅游实践活动

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举办特色旅游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1)举办校内创意旅游竞赛。学校可通过导游大赛引导学生完成创意导游词的撰写,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创意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激发学生运用创意网站等资源开展创意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意思维。(2)建立旅游企业实践周。学院每学期安排1~2周时间用于学生实践活动。实践周为学生的创意旅游实践积累了经验。

4结语

目前学界尚未提出高职创意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借鉴文化创意研究成果,本文将其分为3个层次:原创者、技术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才。针对该专业学生,本文借鉴文化创意人才课程内容与工业模块化思想,将其归纳为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针对该专业学生,未来的研究趋势有:(1)学界尝试提出创意旅游教学方法,尝试从注入、教条、灌输式的方法转为启发、讨论、自主式的学习方法。(2)高校尝试建立更加开放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学界尝试编写创意旅游系列教材。(4)高校建立创意教学保障体系,从师资、制度、资金等方面保障创意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国学,赵丽丽.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M].2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127.

[2]郑琦.创意旅游:产业创新与规划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10.

[3]陈卓.河北特色文化与创意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20.

[4]孙国学,赵丽丽.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M].2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128.

[5]郑琦.创意旅游:产业创新与规划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11.

[6]楼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7]杨小冬,朱婕.创意旅游环境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开放式教学法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272-273.

作者:胡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