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时间:2022-12-16 09:57: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1

高产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和推广,对于提高玉米种植质量和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好玉米选种、田间管理、水肥管理等工作。同时,还要对大斑病、玉米螟、黑粉病、蚜虫等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减少各类病虫害对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促进玉米产业增产增收,推动玉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玉米,在不同地区其名称有所差异,如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等,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现阶段,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呈稳定增长趋势。2021年总种植面积达4332万公顷,同比增长5%,总产量达2.726亿吨,同比增长4.6%。结合国内玉米市场发展形势,可以预测2022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有可能达到4588万公顷,产量将超2.9亿吨。[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对玉米需求量日益增加,推动了玉米播种面积、产量的逐渐提升,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加大对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做好玉米病虫害发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玉米产量,推动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一)选择优质种子

对玉米品种进行优化选择,可以有效提升种植品质和产量,实现高产种植,推动玉米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结合种植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抗病性能较强的品种,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发病几率。当前应用较多的优质品种有隆平206、中科11号等。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优质品种普及率,加大市场监督力度,避免劣质种子流入市场。在种植前,还需要做好催芽试验,了解出芽率,为促进高产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种子的合理处理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科学处理,从而强化其抗病虫害能力。要对玉米种子进行科学筛选,剔除干瘪种子,保留饱满种子;在太阳下晾晒、自然风干,并及时翻动,避免晒伤,这样做可以增加种子吸收能力,提高发芽率;在播种之前,需要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配置药水,将种子浸泡在药水中,减少病虫害的干扰。[2]

(三)优化播种环境

选择合适的土壤环境,由于玉米作物的根系较为发达,需要多元化的营养元素,所以需要进行换茬、轮值,避免出现连作、迎茬种植现象;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土地,完善排洪系统,避开低洼地带,避免出现田间积水,容易加大病虫害发生几率;要保障充足的水源,避免出现干旱问题;对土壤进行深耕30厘米最优,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保障玉米根系发达生长;对土壤持续晾晒两周左右,可以对土壤中的细菌、病原体、害虫虫卵等进行清除。

(四)玉米栽种技术

需要结合种植地具体的气候、土壤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确保播种时期的温度适应玉米种子生长;要对播种深度进行合理控制,一般在5厘米左右,可以结合土壤性质适当调整,如土壤较为黏重,可以浅种,如土壤疏松,则可以深种。[3]为了提高玉米成长效果,需要对玉米密植技术进行合理使用,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科学控制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植株倒伏几率。同时,合理的密植还可以提高植株间良好的通透性,确保其获得充足的光照。在具体播种时,可以使用宽窄行的种植方式,即大垄双间种植,大行距与小行距交错种植,同时需要对植株间距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为玉米植株提供更大的生长空间,保障其健康成长。做好间苗处理,一般在玉米三叶期开始间苗,拔除杂苗、病苗、弱苗,为壮苗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养分。同时,还需要做好除草工作。

(五)缓控释肥技术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需要结合玉米各个生长时期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保障秸秆茁壮成长,实现穗大多产的种植效果。在现代化科学技术支持下,机械化一次性施肥成为主要的施肥方法。利用专业机械设备缓控释肥料技术,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最大程度上延长肥效实践,增加土壤中的养分,为玉米健康茁壮成长提供充足且持续的养分。同时,还可以利用种肥分离技术、侧位深施技术,对施肥量进行精准掌握,并结合植物生长需求施加适量的肥料,既可以减少肥料浪费,控制种植成本,还可以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促进玉米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性提升。在具体施肥中,需要施足底肥,同时在大喇叭期、吐丝期施加适量的肥料。[4]一般每亩需要施加有机肥4000千克,氮肥15千克,磷肥6千克。注意对氮肥的施加量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对雌雄穗的花期造成不利影响。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在叶面喷施微肥。

(六)玉米浇灌技术

玉米作物不同生长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出苗期需水量较少,可以减少灌溉量,保障蹲苗的良好发展;玉米幼苗期,一旦土壤含水量过多,容易形成涝害、影响幼苗健康成长,如果含水量过少,则会影响幼苗根系伸展。因此,需要对土壤中的水分进行合理控制;拔节孕穗期处于旺盛生长时期,叶面蒸腾作用增强,需水量增加,占据整体生长期需水量的六成左右,因此,要在该时期保障田间持水量的充足性,尤其是在抽雄开花期需水量最高,要及时足量灌溉,保障雄穗正常发育,为授粉创建良好条件;灌浆成熟期、蜡熟期,需要提供充足水分,保障高质量灌浆,促进籽粒饱满,提高产量和质量。[5]

(七)适当晚收

当玉米进入成熟期后,主要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当其处于蜡熟期时,胚乳呈现蜡状,玉米籽粒与干重最为相近,籽粒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层;完熟期籽粒进入生理成熟期,出现体积高峰,干质量达到最高值。在该阶段收获,可以保障玉米产量与质量的最优化。

三、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大斑病的防治

大斑病是玉米作物常见的病害之一,对玉米的健康成长危害性较大。通常情况下,发病初期在叶片出现症状,随后逐渐向苞叶、叶梢方向发展。其初期症状为:叶片上出现灰色斑点,如果不及时治理,病斑面积以及影响范围会逐渐拓展,导致叶片中心呈现黄褐色,甚至脱落,危害玉米正常生长。[6]玉米大斑病的发病与环境湿度存在很大关系,一旦种植地的空气湿度过大,或者连续下雨,则会加大大斑病的出现几率,出现大量斑点、霉状物等,对苞叶、果穗造成严重感染,导致玉米减产。针对大斑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首先,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有效提升玉米作业的抗病能力,对大斑病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减少发病率。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结合种植地的土壤性能、气候条件等,保障玉米健康成长;其次,需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并换茬、轮植等方式,这样可以对大斑病病菌的成活率进行有效抑制,还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优化玉米生长环境;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定期开展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叶片白斑问题,并将其及时摘除,减少互相传染几率;对化学防治方法进行合理应用,定期喷施化学农药,在玉米作物不同生长时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案,[7]如表1所示。

(二)玉米黑粉病防治

该病害主要出现在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期,在玉米叶片、玉米穗、玉米秸秆等部分发病率较高,如果不及时救治,容易对整体植株造成严重感染,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黑粉病病原体粘贴在玉米植株上,致使玉米组织出现瘤状薄膜,而且其菌瘤颜色会随着植株生长而产生变化,由浅红到灰白,再到褐色,最后菌瘤逐渐开裂,洒落大量黑色粉末状物体,一般情况下,根部、茎秆部位的菌瘤形状较大,直径可达20厘米。[8]造成该类病害的主要原因为:施加的氮肥过量,引起玉米植株组织软化,不结果实;而且该病原菌会在残留叶、土壤中寄生,第二年春季随着温度升高,形成大量的细菌孢子在空气中传播,严重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针对该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为:选择抗病性能较强的玉米品种,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性能,保障玉米正常生长,强化其抗病性能;避免在田间随意堆放玉米秸秆,要对其进行消毒、腐熟处理才能彻底消除黑粉病病原体;要做好土壤深耕工作、腐熟堆肥、土壤消毒,减少病原体残留;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患病植株并对其进行清除,并进行药物防治。同时,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控制氮肥施加量。

(三)玉米锈病防治

玉米锈病主要是在玉米柄滋生大量锈菌,导致叶片、叶梢、茎秆、苞叶等受到锈病感染。该类菌病主要在高温潮湿环境中生存,当种植地的温度在29~30℃时最容易诱发该类病害,主要在玉米开花结穗到采收期的发病率最高。针对该类病害的防治,需要选择抗病性能较高的玉米品种,同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条件,优化水肥管理。一旦发现锈病征兆,需要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到玉米植株上,一周喷洒一次,持续施药三次,就可以对玉米锈病进行有效控制。

(四)玉米蚜虫

蚜虫主要是对玉米植株的叶片、嫩茎等造成危害,导致叶片卷缩、脱落,在玉米结果期的危害性较大,导致玉米产量减少、品质不佳等危害。蚜虫繁殖能力较强,主要是通过刺吸式口器向玉米植株输入汁液造成危害。对该类虫害进行防治时,可以利用蚜蝇、瓢虫等蚜虫克星进行防治,这是生物防治技术;在玉米孕穗期,利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在植株上进行喷洒,从而对蚜虫进行有效性防治。

(五)玉米螟虫

玉米螟虫会对玉米植株的嫩叶、茎秆、雌穗等部位造成严重啃食,不利于玉米的健康生长和发育,甚至致使其受害部位功能丧失,严重减产。在对玉米螟虫进行防治时,需要结合该类虫害的具体生长特性、生长周期等进行针对性防治。可以在玉米抽雄之前,利用1%的百威颗粒剂或者1.5%的辛硫磷颗粒剂放在玉米喇叭口处,从而对玉米螟虫进行有效防治;在玉米穗期,当花丝蔫须后,可以把花丝剪掉,然后利用90%的敌百虫0.5千克、水150千克、泥浆250千克涂抹在剪口,也可以利用50%的敌敌畏乳剂6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滴到雌穗顶部;利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处理,如在螟虫产卵期放蜂、叶蜘蛛、瓢虫、赤眼蜂等进行防治,还可以利用灯光诱杀法防治。

(六)矮花叶病

该病害会引起玉米叶片形态发生变化,如出现圆点、绿色细条等,导致玉米叶子逐渐变黄、枯萎。针对该类病害,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方法进行处理,利用特定细菌对其病毒内部结构进行破坏;还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方法,定期喷洒化学药剂;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优化玉米种植技术。

(七)玉米粗缩病

该病害主要是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在春玉米种植中较常发生,导致玉米大量减产、绝收。针对粗缩病的防治,需要选择优质品种,提高抗病能力;要对玉米种子进行优化处理,利用吡冲啉悬浮种衣剂对种子、包衣进行混合搅拌;一旦在田间发现该类病症,需要定期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八)纹枯病

该病害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当玉米作物感染该类疾病后,其叶鞘位置出现黑色纹路,随着时间推移,纹路逐渐拓展形成较大面积的不规则状云纹,甚至在对叶片造成感染。为了对该类疾病进行有效防治,可以对种植区域实施消毒管理,利用相应浓度的升汞溶液对种子进行浸泡,从而减少病害感染率。要对种植地进行适当翻土,进行热空气干热消毒,喷施专用药剂,从而减少病害扩散几率。

四、结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业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以及相关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玉米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进行深度研究,同时对玉米作物的病虫害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玉米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性控制,从而为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创建良好的条件。

作者:何永攀 李玉亮 黄艳 王旭东 王奉军 单位:兰州新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2

0引言

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玉米占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经济地位,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玉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等物质,有利于身体健康,是一种长寿食品,得到了人们的喜欢[1]。因此,玉米高产量的种植技术,社会十分关注。玉米对生长环境具有较高要求,容易产生各种病害和虫害,因此需要强化种植技术,提升防治病虫害水平。玉米产业发展具有较多优势,在畜牧业中也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可以成为牲畜饲料。同时,玉米也在粮食生产中也具有重要作用[2],保证粮食供给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玉米的优质性取决于其适应范围广。玉米种植产物的量是其他农作物的1.5倍左右,属于高产作物,因此,人们需要重视玉米种植技术。1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1.1选种

合理选择玉米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玉米产量有所提升,因此,种植人员需要重视玉米种子的选择。在不同区域,玉米生长环境与气候有所差异,种植品种也有所不同。在选种阶段,要合理选择,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厂家进行多方面分析,将几种品种合理对比,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种植环境。考虑根茎的防御能力。部分地区风力较高,对风力较大的地理位置,需要选择抗风能力强的品种。部分地区雨量较少,需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品种。还有一些多雨地区,需选择抗涝能力强的品种。采用种子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旱能力、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如果种植的土地比较肥沃,可选择对肥水吸收强的品种,部分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可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品种。科学选择玉米品种,可使玉米顺利发芽。在选种之前,要将坏种子除掉,选择外表光泽度较高的种子,提高种子出苗率。在选种之后,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消杀病菌,有利于提升种子发芽率。想要减少种子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概率,可使用药物拌种,可防治病虫害。

1.2播种

玉米播种属于一项高产技术,在播种前期需要全面深耕土地,深度控制在15cm以内。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地理特点,因此在耕地前期,要以当地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合理调节耕地深度。深耕土壤的主要目标是使土地具有通透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土壤保肥力,使种子吸水能力更强。播种时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深耕厚度,因此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播种时间,进行深耕。如果短时间内需要播种,可以加深土壤的深度。如果种子播种时间晚一些,可以将翻耕的深度更浅一些,尤其在干旱年份,没有充足的水资源,需要加大翻耕深度。完成土地深耕后,需要合理施肥。深耕后的土地受到风蚀的影响小。在播种前期,要合理选择播种方式,尽量减少使用传统播种方法。传统的播种方法,导致种子仅留存在土壤表层,种子出芽受到限制,可以采用条播种植的方式,要控制好行距和株距,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在5cm左右即可。播种后,可采用镇压覆盖方法。玉米种植不宜过于紧密,否则会出现倒伏情况,严重影响产量。播种时间是影响玉米种子产量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在我国北方的种植区域,由于温度较低,与南方相比,北方的种植时间要晚30天。南方天气比较湿润,温度较高,因此种植会选择在3月中旬左右。南北方的地理、环境、温度等均有所差异,在种植玉米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具体环境。幼苗阶段。对玉米成长有影响的是土壤中的水分,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幼苗发生死亡;含量较低,玉米根系会向土地内部延伸,形成较深的玉米根系。因此,玉米幼苗阶段,尽量让土壤处于低水分状态,避免涝害影响幼苗生长。大喇叭口期。玉米穗粒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期,玉米会拥有9片左右的叶子,需要种植人员合理管理土壤水肥。为使玉米顺利成长,需要强化叶片的光合作用,保证玉米得到充分的养分和水量,避免叶片受到损伤。玉米吐丝时期,需要合理施肥,不能过多施加氮肥。如果氮肥较多,会导致玉米出现徒长现象。蜡熟时期阶段。玉米籽的重量相近于最大干重量,同时,胚乳会呈现蜡状。因此,种植人员可以在此时收获玉米,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如果在完全成熟期进行收割,容易使玉米出现黑化状况,减少玉米籽粒乳腺,影响产量。

1.3田间管理

种植阶段,要合理灌溉和施肥。玉米生产期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水分和养料。由于玉米生长时间不长,因此在生长阶段需要对土壤补充基肥,避免由于土壤肥料不足而导致玉米产量减少。使用大量基肥可为玉米提供充分的养分。田间基肥尽量选择农家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对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施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施肥均匀。使用适当的氮肥、磷肥、钾肥,钾肥是避免玉米秸秆发生倒伏的重要措施。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除合理浇灌和施肥外,还要防治草害。必要时可使用除草剂进行除草,但应尽量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采用喷灌和滴灌的方法,可以提升玉米产量,节约水资源。

2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

2.1大斑病防治

通常在玉米生长期内会出现大斑病,这种病害主要症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患有此种疾病后,玉米叶子上会有斑块,这些斑块的形状与大小都不同,如果玉米病情不断恶化,在玉米苞叶上也发生斑块,一旦发展到中后期阶段,会导致玉米根茎颜色发生变化,通常会变成黄褐色。严重时,玉米植株会逐渐干枯死亡。此病害防治,种植人员要科学选种,尽量选择抗病毒种子,强化对种子的消毒,可以选择对大斑病有抵抗力的种子进行合理栽培。田间管理阶段,需要密切关注玉米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玉米出现白斑,应立即处理,可采用喷洒药物的方式进行防治,同时将病叶摘除,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2.2矮花叶病防治

玉米在生长阶段,不仅可能会遇到大斑病,还会遭到其他病毒威胁,如矮花叶病。生长过程中,如果发现玉米花叶上出现变形,呈现细条形状或圆点形状,说明有病毒入侵,防治此病毒,可采用生物方法,通过对细菌和病毒进行有效治疗,使病毒结构受到破坏,也可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2.3玉米锈病防治

锈病对玉米的产量有严重影响,主要是玉米柄锈菌滋生导致的,一般发生在玉米的叶片上,也会出现在玉米的茎叶与苞叶中。此细菌喜潮湿环境,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0℃~30℃,在玉米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容易发病。对玉米锈病的防治,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种植及土壤环境,合理选择玉米品种,控制好玉米密度,保证玉米田间通风良好。同时,种植人员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如果在田间发现锈病植株,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使用浓度为25%的三锉酮可湿性粉剂,按照1:500与水混合后喷洒,喷洒时间间隔在1周左右,连续治疗3次即可。

2.4玉米黑粉病防治

一旦出现黑粉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对植株整体造成感染,从而影响玉米生长发育。感染黑粉病后,病菌会在某些部位形成菌体,之后逐步形成菌瘤。同时,菌瘤的颜色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初期颜色为浅红色,逐步变成灰白色,最终变成褐色。在一段时间内,菌瘤会逐渐开裂,黑色粉末状物体会洒落出来。此类病害容易寄生在玉米植株的残留叶中,也容易在土壤环境中越冬,等到春季时期由于温度较高,细菌通过空气不断传播,对植株造成损害。黑粉菌孢子最为适宜的温度是28℃左右,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在选种阶段,需要选择抗病品种;在秋收之后,要深耕土地,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残留;注意观察玉米植株变化情况,必要时采用药物防治,摘除毒株,避免发生大面积传播。

2.5玉米线虫的防治

玉米线虫疾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包含玉米生根数量减少、根系发育缓慢等,会导致玉米生长受到限制。在秋收后期容易出现线虫,此害虫容易在土壤和粪肥中寄生,冬季过后春季来临,其间,温度会升高,病虫害会生长发育。防治线虫病,首先,对植株的残叶要统一焚烧,对种植玉米的地块要进行深耕处理,破坏玉米线虫病的生长环境。其次,可使用浓度为3%的米乐尔颗粒剂进行防治。此外,还可采用物理防治方式,将紫外线灯放置在玉米种植田间,通过紫外线的辐射杀死线虫,为玉米生长提供安全环境。

3结语

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想要提高种植质量,需要应用科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当地相关管理人员要开展技术宣传工作,不断提升种植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玉米高产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较为重要,提升玉米产量是农民关注的重点。因此,玉米种植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种植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提升玉米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作者:时念芹 单位:单县终兴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3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效应用高产种植技术能促进玉米产量与质量提升,增加种植户收入,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分析玉米种植技术,积极开展好技术推广工作。

1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1.1选种

选种是确保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选种时,应结合种植区自然气候条件,选取抗病虫害性能强的品种。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合理选种;全面梳理种植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等相关信息,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有效降低各类病虫害对玉米健康生长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减少种植户经济损失,确保玉米的高产稳产;相关部门要做好玉米选种宣传,让更多种植户了解不同品种,实现科学选种[1]。完成选种后,需要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以提高抗病虫害能力。玉米种子处理时需要对种子进行初步筛选,把干瘪的种子清除干净;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让种子自然风干;注意在晾晒时需要把种子均匀摊开,厚度保持在2cm左右,定时翻动,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种子受到损伤,一般晾晒2~3d即可;结合当地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配制药液浸泡种子,以进一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1.2选地

良好的土壤是促进玉米高产的有效保障。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玉米的根系比较发达,需要营养物质更多,因此玉米种植尽可能避免连作、迎茬栽种,同时种植地尽可能选择平坦地块,完善地块排水系统以便种植过程中的灌溉和排涝,种植地尽量避免低洼地带,以免由于积水原因发生病虫害。选地结束后应深耕种植地,深度应保持在25~30cm,以增加土壤透气性,确保玉米健康生长;同时晒地,时间为7~14d,以消灭残留在地块的细菌或虫卵,也便于机械耕种作业。

2玉米种植田间管理

2.1幼苗期管理

幼苗期种植管理最关键的一环是培育壮苗,保证幼苗能够整齐、结实、完整,为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玉米出苗后,应仔细观察,当玉米幼苗叶片长到3~4片时实施间苗作业;叶片生长到5~6片时固定幼苗。同时及时拔除弱苗,以防止弱苗争夺优质苗营养与水分。如果部分地块出现缺苗,需要在间苗环节补植。玉米幼苗在5~6片叶时,应按照种植管理计划控制幼苗的株距和密度,去除多余的病苗、杂苗等,玉米幼苗4~6片叶时进行追肥,尤其是套种玉米和接茬播种的夏季玉米,追肥过程应遵循苗肥轻、穗肥重、粒肥补的基本要求,苗∶穗∶粒追肥比例一般为(2.5~3.0)∶(5.0~6.0)∶(1.5~2.0),具体肥量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控,但一般基本比例保持不变。

2.2结穗期管理

科学施肥是玉米种植的关键,在玉米拔节期以及大钟口期进行施肥,不但可以强化玉米茎干,同时更快分化玉米雌雄穗。种植过程中按照每667m2穴施25~30kg氮肥,可防止烧苗问题发生。若此期间土壤肥力不足,可选择2次施肥,首次重施,二次轻施。结穗期玉米对水分需求增大,需要科学灌溉。生育期需要灌溉4~5次,每667m2灌水控制为70m3左右。由于不同种植区土壤需水量,自然环境不同,降水量也有所不同,应科学控制。通常情况下玉米种植地土壤含水量应保持为70%~80%,若种植区当年降水量较大,需要进行排水和防涝工作,防止种植地土壤含水量过量影响玉米生长。2.3花期籽粒期管理玉米花期籽粒期应注重对玉米根系的保护,防止出现过早老化或晚熟现象,减少籽粒败育,提高玉米粒重。同时,做好追肥工作,若玉米长势较好,则无需实施追肥,避免发生贪青晚熟现象[2]。可选择氮肥进行叶面追肥,每667m2施用15kg尿素,喷洒玉米叶面。

3玉米病虫害防治要点

3.1叶斑病

叶斑病危害玉米叶片或果实,染病初期,叶片出现细小斑点,随后斑点逐渐变大,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叶斑病防治应做好选种工作,结合种植区土壤和自然环境,选择抗性较强的种子,从根本上提升玉米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其次开展田间管理,做好温度调节工作,避免由于气温变化增加发病几率,落实主动防治措施;最后可以选择70%甲基托布津60~70g,兑水20kg,亦或70%代森锰锌80~90g,兑水25kg,于抽穗期间喷洒叶面,以防治玉米叶斑病。

3.2黑穗病

黑穗病为玉米常见病害,一般为害玉米胚芽。该病早期难以被种植人员发现,病菌感染时若不注意观察,在生长后期出现症状,此时已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玉米黑穗病菌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土壤传播,特别是粪肥以及种子作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因此此病防治应做好如下工作。首先,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通过拌种亦或是包衣方法提前处理种子,以期达到尽早预防目的。其次,积极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让玉米种植户熟悉该病的具体特征和危害,引导种植户树立预防意识,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有效降低该病带来的危害[3]。最后种植人员合理调整播种期,尽量选择3年以上的轮作模式,确保种植地土壤病原菌被有效清除。

3.3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一般包括矮花叶病、粗缩病等,玉米种植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矮花叶病,在玉米发芽期及7叶时容易感染粗缩病。矮花叶病染病后的玉米可以看到叶片中心产生绿色或黄色的点状物,同时叶片颜色开始变为黄绿色,随着感染逐步加重,可能导致玉米枯萎而死。粗缩病染病后整个玉米植株表现为矮小、变粗情况,叶片质地变厚且产生较多弯曲条纹,严重时整个植株的高度仅仅为健康玉米的一半。针对病毒病防治,应当做好选种工作,注重田间管理,提升植株整体抗病性能,有效降低染病几率;若已经感染病毒病,种植人员可以选择45%的氧化乐果3000倍液进行喷洒[4]。

3.4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是由于腐霉菌及镰刀菌的共同作用而产生,染病后玉米整个植株表现出叶片逐渐枯黄干燥、玉米穗下垂等问题。感染初期,玉米伴有水浸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茎部变为深咖啡色,植株倒伏。防治玉米青枯病首先应当选择优质品种,减少病害发生几率,其次应合理选择灌溉方法,最后选择盖克或雷多米尔1000倍液对玉米实施灌根处理。

3.5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较为普遍的虫害,玉米螟幼虫时期就对玉米叶片造成极大危害,玉米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会继续对茎部进行为害,后期还可能啃食雄蕊,因此,玉米螟危害玉米生长的大部分阶段。首先通过沤肥方式,尽可能消除土壤内过冬的玉米螟;其次,结合玉米螟的自身特性,选择对玉米生长危害较小的除虫药剂,不但可以有效提升杀虫效率,还能避免对玉米造成影响;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选择生物防治方法,投放天敌控制玉米螟。

3.6地老虎

地老虎,又称“切根虫”“土蚕”,对玉米根茎造成较大为害,地老虎幼虫时期直接啃食玉米幼芽,严重时可能造成玉米幼苗大量死亡。针对地老虎的防治措施,首先要定期开展田间杂草清除工作,确保田间环境卫生,及时翻晒土壤,消灭虫卵。其次是选择辛硫磷乳油和少量细沙混合,在种植地施药以消灭其幼虫。最后是结合地老虎的趋光性特征,选择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也可以使用糖醋液实施诱杀(糖、醋、白酒、敌百虫晶体比例为6∶3∶1∶1,混合后兑同等量的水)。

4结语

总而言之,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经济作物,提升玉米产量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和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工作者更应当分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好推广宣传工作,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确保玉米的高产稳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林.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2):220-221.

[2]葛选良,钱春荣,于洋,宫秀杰,姜宇博.不同种植模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36):12-17.

[3]陆俊杉.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0,38(24):24-25.

[4]赵征东.玉米高效种植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策略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36):11-12.

作者:张吉芳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种子资源开发保护中心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