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6 10:17: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体育课程教学研究

体育课程教学篇1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经提出就为我国高校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奠定了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的基础;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2]。

一、高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高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为了紧跟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感受体育竞技中的精神和力量。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强身健体,更要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增强意志品质[3]。

(一)积极行动响应国家教学改革的要求

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4]。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提出要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身体素质同样重要,即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成效。学校体育课的丰富内容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在通过体育教学、课间操、组建课余训练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强身健体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把强身健体和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约束能力,锻炼他们的顽强意志,养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大有裨益。所以,体育教学能够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

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要想完成一节优秀的体育课,融入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理念上两者强调的都是“教育”,它们都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整个教育始终围绕这个关键点,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更要向学生传达体育思想和体育精神,“育”才是想要达到的更深层次的目的。而目前的思政教育已不再一味强调要学生如何去做,而是强调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层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相关性,二者传达的理念对学生精神层面产生着深远影响,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了巨大支持。再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具有互补性,思政教育更偏重于一种育人理念,而体育教育更像是一种育人手段,二者既互相影响又相互关联,从而在最终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体育道德认知与体育行为规范相统一。

(三)大学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经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他们对目前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发展水平充满了信心。在学校和社会上,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非常认可,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保持思维的活跃,增强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进去,在竞争中锻炼进取精神,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但是,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仅看到他们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对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认知还不是非常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所以,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不能遇到困难只知道躲避和退缩。鉴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教育部提出利用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政策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潜移默化地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

二、高职体育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基本路径

(一)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创新模式探索

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过程中体育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体育技能可以与多种教育资源融合,如与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相融合均能产生教育力量。教育的本质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因而我们的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培养教导学生,让学生收获知识,并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承担着“教书育人”重任[5],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在授课中要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协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然而目前大学课堂里的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仍需进一步改善。一直以来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思政教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尤其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此时学校通过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方式,利用课程和日常辅导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生活习惯日益改善,但同时也消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以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核心理念?必须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这是2022年第6期Vol.24,No.6第24卷第6期十分必要的。就体育课程而言,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客观事实:学校对体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这也是一个长久的、固化的观念。并且多数的体育课程以“体”为主,注重让学生掌握身体技能上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强健体魄。但是体育课基本都是室外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学生上课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来完成教学内容。所以,很多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学习,并且许多同学不愿意锻炼身体,不愿意运动。因此要大幅度地提高学生们身体素质和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殊性,转变学生的运动理念,制定可行性的学习训练计划。在加强体育运动的同时,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提高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把课程思政的思想融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把学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便是大量采用室外教学的方式,而且体育课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和纪律性就会得到较明显的体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期间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教育。因此,教师应该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6]。体育课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政教育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因此,要集中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和学习,不仅重视体育文化的积累,同时加强思政教育的修养,注重将体育精神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文化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由于融入了思政教育,因此传统的体育课堂需注意采用更加丰富、新颖、灵活的形式。这些对体育教师的备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法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遵循了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激发体育精神,与此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创造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也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完成一节课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积极互动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思想发展进步需要通过教师的影响和熏陶。所以,要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学习态度、心理特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转变传统的以考核成绩来测评学生体育素质的观念[7]。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潜能。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让学生从心里往外喜欢体育运动;而简单采用考试成绩这种单一的模式来管理和要求学生,会使原本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呆板,而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生上课时想出很多理由来拒绝加入到课堂活动中去,这对完成教学任务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通过课堂教学、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体育运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走到操场和球场上去,在学生参与运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体育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学生不参与到运动中来,我们所谓的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根本看不到实际效果。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意识,才能结合实际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习惯[8]。

(四)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比较多、范围比较广,根据不同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和心理要求、喜好等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以竞技体育为主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学校在教学场地和器材上更新比较快,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脱离以前“上课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教学状态,教师也能够对以前主要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传统武术等教学内容。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也可以推陈出新,选择新颖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运动和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不怕失败、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运动精神,在球类比赛中树立团队意识等[9]。所以,改革教学内容对于上好体育课是重中之重,这样既能让学生提高运动的兴趣,也能给教师带来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为此,体育教师在课下要经常进行学习,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满足现状,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了解并接纳现实生活中适合现代青年与高职学生特点的新内容,让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吸引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进而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融入的体育文化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的追求。

(五)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效果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顽强拼搏、团结向上、积极阳光、团队合作、为国增光等情怀,以及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诚实守信的崇高价值观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学校举办的大型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纪念活动的接力赛等大型体育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体育文化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相互信任、和谐相处,而体育文化蕴藏的这些积极作用与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吻合,这也成为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融汇点。此外,体育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与思政教育相关联的元素,比如对中国体育健儿竞技拼搏的民族精神的学习,对女排比赛中体现的顽强拼搏精神的学习,等等。在编写体育课程内容时,体育教师可以向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学习请教,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发现相应的融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思考、研究,安排教学内容,也可以和思政课教师进行合作,完成教学内容的改革。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必行之路。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怀,需要依靠学校、相关教师、全体学生协同合作来共同完成。在体育教材、体育发展历史文化中挖掘、利用、开发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体育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跨学科交流合作,学校各部门积极参与协调配合,加强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特色课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是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10]。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的同时,应注重课堂中多样化的教学理念,这实践过程都将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任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技能方面的成长,更要关注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内心变化,只有学生内心世界和外在变化相呼应,才可以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体育课教学之中,为体育教学提供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

作者:王艳红 刘波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课程教学篇2

一、高校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现状

高校体育课堂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体”的重要平台,积极挖掘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为探索高校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适宜途径,笔者围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从体育教学、课后锻炼和体育竞赛三个方面开展大量实践工作,在课程思政建设和学生素质提升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笔者认为:结合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引导教师对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提炼、融合创新,在高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等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探索高等教育“课堂+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对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积极意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思政教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与大学生运动常识传播、身体活动与训练相结合,并通过常态化的体育课堂与运动竞赛,使学生在获得运动愉悦的同时进行性格完善与意志磨炼,从而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与顽强拼搏的理想信念。这既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也是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然而,现阶段体育思政工作已在高校得以开展,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体育工作者对政策、概念的认识较模糊,就如何挖掘高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实施过程等还须进一步研究。

二、高校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教育并非学科的某种专门的教学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高校的任何课程均有着传播知识、训练学习者基本能力以及思政教育的功能,以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与全面发展。在高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中,要将思政教育置于课程教学目标的首位,并且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发展中。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以道德教育的视角探寻德育教学的价值范式及文化传承,使教育成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在理想层次及爱国主义情怀上得以提升。

2.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体育强国信念与课程思政。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纵观我国近代体育发展史,从“人类的奥林匹克”到“实现世纪奥运梦”、从“东亚病夫”到“世界体育大国”,我国在世界体育的发展史中彰显着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奋斗自强精神。未来,我们将秉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致力于发扬奉献精神,引导体育事业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第二,体育历史文化传承与课程思政。体育历史文化进程是古往今来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类历史中体育文化的充分发掘,在诠释体育发展史的过程中,同样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传播与弘扬。对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传扬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传播与弘扬,而且还可承载高校体育活动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课程中无法替代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等教育形成体育强国自信的重要保证。第三,体育理论知识传播与课程思政。体育的科学知识传播包括体育锻炼与膳食、体育锻炼与现代科学技术、体育锻炼与生物力学、体育锻炼与损伤、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的教学知识是体育课程涉及的理论基础。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时可适当融合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对其人格进行塑造。第四,体育精神培养与课程思政。一是规则意识。竞技体育的实施要立足于规则之上,规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技体育的最终结果,规则同时也影响着参赛者的行为举止。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规则意识,有助于实现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的育人目标。通过体育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再融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树立规则意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之一。二是公平竞争意识。体育竞赛其实也是一种公开的竞技,所有参赛者都需要遵循事先制定的比赛要求和规则。将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与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三是突破自我意识。体育竞赛是以公平为基础的,只要进行比赛,总会出现输赢。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十分必要。事实上,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意识,更须培养学生优秀的竞技品格。通过体育竞技塑造坚韧、敢于突破的意识,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四是勇于拼搏、团结协作意识。在运动中,体育精神属于灵魂和支柱,它为运动而孕育却又超越了运动的本质。高校在进行体育训练和开展体育课程时,可以结合思想教育的内容,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形成勇于拼搏、热爱集体的作风。团结协作不仅反映在运动赛场上,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

三、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融互促

课程思政不是纸上谈兵。唯有结合各门课程、融合专业课程有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才能实现合力效应。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是一门具有明显实践过程的学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须通过亲身参与才能逐渐完善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培养学生基本体育项目与运动技能,还须强化纪律性、竞争力训练,强化其终身运动意识等,以便引导学生形成体育精神,并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从宏观层面上看,高校思政与体育教学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基本道德,而且还包括道德修养、思想理念等内容,而精神品格中的担当、勇气、爱国等与体育也有联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促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人格。

2.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体系

体育在高等教育中承载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应明确思政教育进入体育课堂的最终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即选择的教学形式、手段等对教学内容特征及其性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与内容属于基本前提,同时也属于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由学习者与教师共同基于上述目标与内容开展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正因如此,需要从课程组织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在课程设计期间,可在掌握体育技术的基础上,合理融入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此外,思政教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重新确定考试内容和课程标准,在遵循教育导向的过程中,也要将价值导向凸显出来。根据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确定创新改革方向,确保创新方向和实际教育需求相符。

3.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

为发掘体育运动中的思政元素和教育功能,体育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融入信仰、品德、体育运动基本知识等关于思想文化教育的工作内容。此外,作为学校管理层,还应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开展关于思政教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相关科研工作,利用详实的数据、丰富的素材、生动的例子,深刻、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有关体育运动的深刻含义。体育教师应结合国家关于高校体育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融入体育课堂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四、 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发展趋势

当前,虽然管理层对思政教学足够重视,但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更有效开展与实施,思政教育的工作内容与学科专业之间呈现“分离化”状态。因此,理论结合实践探索出适合高等教育思政与体育课堂结合的最佳途径是相关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未来数年,通过组建一批思政课与专业课“混编式”的教师团队,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性教学范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网络资源,是思政进体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此外,思政教育与体育课堂的有机结合,还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组织不同层面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思政协同工作的专题研讨,引导学校各级层面尤其是一线体育教师充分领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思政教育与体育协同的育人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体育教学同向同行、相互促进。

五、结论

高校体育课程要紧密围绕学科的特点与优势,深度挖掘运动学科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根据体育运动专业课程的发展特征、教学模式和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理念,探索蕴涵在其中的体育运动特点的教育价值与精髓,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课堂与课后锻炼指导中。此外,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还需要形成完备的教育评估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准则,通过全面客观考核机制,引导并强化高校思政与体育教学的协同育人作用。因此,高等教育体育课堂的思政建设要寓思想政治价值观引导于体育运动专业课程当中,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有助于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建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袁博

体育课程教学篇3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实施计划方案,采用组织、协调等方式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维系和谐的教学环境。体育管理者和教师通过教学管理,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调节师生关系,维护稳定的教学秩序。第二,通过日常教学管理,发现问题并开展适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尊重个体化差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见,体育教学管理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要对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管理模式。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目标

高校体育对学生的成长发育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比高中体育更加具有专业性,拥有更加科学的培养目标。与高中生相比,高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增强自身的体育能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把学生当作体育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互动,多考虑体育训练项目对学生成长的作用,用更加适宜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

(二)体现学生的个体性

高校体育教学要做到更加独立地开展体育锻炼,而不是仅仅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思维,把体育锻炼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当作学校的一门课程。体育课要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三)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体育锻炼感兴趣。高校体育管理要使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增强自身体质,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用处,从而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体育教师应积极开发更多的体育教学方法,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使更多的学生爱上体育,积极主动地开展体育锻炼。(四)课程体系的多样化高校应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体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体育课程,为自己的体育学习确立目标,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结合起来,培养高校学生团结合作、奋发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

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管理缺乏整体协调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机制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各机制之间未能很好地协调运作,场地设施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考核评估、教学经费投入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中,未能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指标,大部分指标的确定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回应,指标构建不够系统。针对学生管理与教育,许多教师停留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在动作技能的学习方面,学生常常因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准确而影响学习效率。此外,体育教师教学活动、赛事组织、奖励机制等也是教学管理中应完善与精细化的重要部分。

(二)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健全

作为一项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对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管理水平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一些学校尽管坚持围绕国家教育教学方针主动调整工作思路,但在教学管理上还没有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忽视不同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工作中出现了管理遗漏和管理偏差等问题。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能动性不足,整体的教育管理质量不够理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很少有教师着眼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在全面调整以及改进的过程中进行明确的界定以及分析,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三)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缺失

高校的决策层如果对教学管理不够重视,相关的建设就会十分落后,管理队伍质量得不到保障,管理工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构成不完全是专业管理人员,还包括一些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的管理专业能力相对较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培训与锻炼,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管理工作,这势必影响教学管理的质量。此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不合理,职称偏低、年龄偏大、男性偏多等问题明显,亟须优化管理队伍。高校缺乏对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会极大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长久来看不利于体育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四)管理策略和手段固化,缺少灵活性

体育教学管理包括课堂教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改革等。传统教学忽视过程和策略分析,而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在对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发现,部分学校出现了走极端的问题,要么直接放任自流,让学生自由发挥;要么直接以控制式教学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命令及苛责。这两种教学管理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实践,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和教师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难以在调整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式体验学习机会。很多学生缺乏内驱力,难以意识到体育参与的乐趣以及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疲于应付、消极对待。

三、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策略

(一)构建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规律的运行机制

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体育管理。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校的体育教育水平,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模式。因此,应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各机制间相互协同管理,责任与分工更加细化;建设相关制度,大力推进高校体育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通过制度来管理,从而反映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制度管理能够监测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运动硬件设施进行有效监控,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

在完成前期的主体教学管理工作后,教师需要进行后期的总结及反思,了解前一阶段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不足,积极创新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高校体育教师要突破互联网信息教育技术的短板,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结合国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在体育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高校应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和教学创新大赛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探索能力。

(三)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科学化、高效化进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国信息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推进高校体育管理的信息化,对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是科技发展的摇篮,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有先天优势。在已有条件下建立全面、专业的体育管理体系,积极创新,灵活变通,才能使体育管理工作既遵守原则又具有灵活性。其次,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并根据实际能力促进体育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使我国的高校体育管理更系统、科学、灵活,与当代社会衔接。

(四)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领导要提倡体育教育革新理念,将体育教育管理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加强对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管理,将其纳入整个学校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次,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大体育节”“体育竞赛活动”等体育课外活动的投入。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注重体育活动的举办,争取社会团体的赞助,再以赞助资金反哺学校体育活动或教学发展。学校要使体育建设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使每笔体育建设经费都落到实处。

(五)强化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管理意识和能力

体育教师在课中不仅要把教学内容教好、把教学计划执行到位,还需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就没有严格的课堂纪律,纪律差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发现学生偷懒时,必须给予相应惩罚,并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课堂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冯建.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健康意识[J].现代职业教育,2020(4):202-203.

[2]周飞.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刍议[J].基础教育论坛,2022(5):74-75.

[3]童科橹.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团队精神的培养探究[J].体育风尚,2021(2):211-212.

[4]邓昌亚,代增远.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长江丛刊,2017(20):231.

[5]刘金富,尹纪娜,王训令.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0(1):42-47.

作者:郭家骏 于欣慈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