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

时间:2022-12-16 15:13: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

计算机课程教学篇1

0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处在一个发展的快速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要构建好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优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对科技发展有帮助,为社会所用。但目前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方面仍有所欠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完善。

1研究背景

实操融入教育过程,形成新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高校教师团队而言,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学年顺利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实操又是修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必经之路。因此,高校务必健全与实操有关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能力。建立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推动教育课程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能。后续要对该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修改,使之适应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如此一来,不仅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水平,还能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2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人才培养带有目的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究其本质是需要有人来为社会做出贡献;同理,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要,是要求其在专业方面有所研究和突破,或者要求其熟练掌握应用计算机,能借助该项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此,高校要从行业人才需求、产业技术缺乏、社会应用需要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定下的目标,捋顺教学思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学习进程,保证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构建科学严谨的体系。一个好的体系,应具备足够的科学性。科学合理的建造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的实用性。科学的教学体系也能有一定的权威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促进,在实践中教学相长。具有科学性的教学体系同时也彰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严谨性。保证体系清晰,有条理性。在建立新型教学体系时,一定要保证体系的清晰和条理性,否则在初次施行时难以遵循,容易打乱教学计划,让教师手足无措。首先,要先明确教学目的和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据此来安排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有理可依,保证教学体系建成后教师能够明确教学方向,学生也能理解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应符合实际。教学体系服务于教师,作用于学生,其目的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既然有实际用处,就要保证教学体系的可行性,真正做到让教学有据可依,有章法可循。在提前规划和制定大纲时,保证内容符合实际,既不能难以实现,也不能给学生学习进度拖后腿。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只是做了个形式,甚至会适得其反。考虑专业发展的长远性。对于教学的长远发展来看,构建体系的核心原则在于其长远性。计算机科学的技术与应用专业在不断发展,而且未来将持续发展。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策略制定上,要更着重考虑其长远性。长远的教学体系不仅能让课程顺利进展,也为专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提供更多可能。

3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可行方式

搭建学科实践平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时也要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举措,能够帮助学生对专业理解加深,更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甚至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易上手的项目,在实践中打磨自己,在实际情景的尝试中发现问题,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不过,搭建平台的设想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考虑。例如硬件设施的问题,既需要初期的资金支持,又需要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不论人力还是财力,对于学校而言都是一个考验。由此,在进行教学体系规划时,我们要将实践场所的使用也考虑在范围内。将不同类型的使用任务分用不同等级的硬件设施,从基础练习到统一训练再到实践任务,均安排相应的位置和计算机,可以使管理任务较便利。建立双导师制度,补足新老教师短板。为了弥补每个教师的短处,高校应采取双导师制,主导师加上副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主导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系统的教育,可以补足资历尚浅的老师缺乏经验的短板,在专业能力方面起着引导和权威的作用。副导师可以专门负责一到两个学生,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起到更严格的监督作用。部分学生研究生甚至本科毕业选择留校,而学校也在积极引进新鲜血液,这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毕业生的短板是其缺乏经验,对教学体系的全面引导作用不足。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理论知识支撑强大,还需要其有对计算机熟练应用的能力,以及独自完成计算机编程或其他任务的能力。以下是实行双导师制的具体计划:第一,加强与企业和专业研究基地的合作交流。不管是学生还有老师,都可以安排其完成相应水平能力下的任务和项目。尤其是提高副导师的专业能力和实操水平,增强其实践经验,才能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加强缺少经验教师和企业内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给其安排学习任务,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第二,是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定期举行评课、赛课等交流活动,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让年轻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前辈经验,同时也给有经验的教师适当的压力。第三,外聘其他业内精英给教师进行辅导,进行专题课研讨交流,切实提高教师知识水平。改革考核制度,提升学生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对学生专业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一门学科,不能只注重课内理论知识的记忆,会灵活运用才是真正掌握计算机。高校可以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查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分配给学生与课程难度相适应的任务,综合其完成度对其进行打分评价。从理论、实操等多方面综合的考核,也能成为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助力。根据教学方向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对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既是对于学生自己技能学习的期望的满足,也是为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供给。基于以上两点,学校在建立教学体系时务必要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规划。综合专业人员的建议和资深教师的经验,共同制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课程是培育学生的最基本手段,只有重视课程,才不会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此外,学校一定要打开视野,交流互鉴。不断根据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来更新计算机课程,使课程适应时代。再通过外聘等方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演讲或进行课程指导。与社会上的人才交流,不管是业内精英的专业分享还是优秀毕业生的心得体会,都可以在增进学生学业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展眼界,帮助学生未来在计算机领域更快找到机会。建立管理制度,联系管理人员。(1)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进行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此基础,各类研究活动就有了组织和安排标准,保证教学的秩序化。也便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督促,减少纠纷。(2)引进管理人才。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牵手,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管理人员进行安排协调,不仅减轻校方和教师方的管理压力,解决管理难题,也能让学生更服从安排,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上。采取企业模式,让学生在修习计算机课程的同时,感受到实习的节奏。(3)形成独自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共同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的更好发展。

4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的教学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实操能力,对其未来实习和职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团队要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出发,长远规划,建立科学教学与考核体系。

作者:仲小娟 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课程教学篇2

0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而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课程建设。

1研究背景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的一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了工作方案,提出了给大学生“增负”、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指导意见。在教育部的强力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各类高校和学者掀起了“去水增金”研讨的热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中提出“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李志义等学者从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五方面归纳了“水课”之“水”,从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五方面论述了“金课”之“金”。蔡基刚从学科建设需要和国家社会需要入手提出如何避免“水课”,成就“金课”。陆国栋分析了高校“水课”存在的环境,并提出了治理“水课”、打造“金课”若干途径。研究意义与现状。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高校的课程建设正处于急需变革的关键期,课程虽然是高等教育中最微观的,但它之于人才培养却是最根本的。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更多的是任务而非责任,课程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基于当前高校课程教学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课程“去水增金”势在必行,“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教学弊端,挑战度特征可以杜绝学生轻松通过考试、拿学分的现象。教育部提出高校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回归热爱教学、潜心教书育人的正道上来,又可以督促学生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现今,打造“金课”的理论研究较多,教学实践落实不够,很多观点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该如何提高每一堂课的含金量,如何将一门课程打造成学生喜欢的“金课”,如何构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金课群”。这些都需计算机专业教师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网络课堂的教学实践

聚焦计算机网络课堂,有针对性地实施“去水增金”教学改革。在信息时代,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民办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尤其需要尽快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已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学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借鉴“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等教育教学理念,以“去水增金”为目标,全面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和整个学科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中涉及复杂的概念与技术,且计算机网络应用广泛,知识更新快,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容易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与当前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离、团队协作能力匮乏、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一旦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会演变成学生眼中的“水课”。因此集中教学团队优势资源,聚焦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去水增金”教学改革十分必要。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在打造本门“金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专业“金课群”,为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金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为例,阐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力求为课堂教学“去水增金”,打造学生欢迎的“金课”,同时总结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归纳梳理出课堂教学“去水增金”的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打造一批算机专业的“金课”,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探索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去水增金”的探索与实践。

(1)以需求为导向,反向选择与建构教学内容。成果导向教育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学什么而不是教什么,强调知识结构与职业需求相适应。以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由人才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再由课程体系决定课程目标,再由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从教什么向学什么转变,挤掉了教学内容上的“水”,为提高课堂教学和课程的含金量奠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满足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合理选取前沿性知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OSI体系结构、TCP/IP体系结构,以及各类协议的基本功能和内容上,而对协议间联系、协议实现采用的技术、方法及应用则相对弱化,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致使学生虽然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但是对网络环境还是缺乏认识,无法解决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问题。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应适当增加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网络程序设计,有助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

(2)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目前各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民办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仅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而是要成为引导者和陪伴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要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自我完善与提高。在民办高校中,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因此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意愿,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未来发展需要,主动探索新的领域,开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接受新的知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从而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和发现知识,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构建发展知识,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的问题,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关注学生主体,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灵活选择讨论式、案例式、问题探究式、项目式、启发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从关注怎么教,向怎么学转变。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创新或重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多运用图片、视频片段、推演模型等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例如在协议应用实验中引入案例,分析协议的具体应用过程,帮助学生消化协议的概念和理论;利用网络优势,采用翻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在授课时,以问题导向为中心,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组织讨论,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4)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指标的过程性考核,比传统的期末一纸试卷将更为科学合理。课程考核改革应遵循“以学论教”原则,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及时给予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并将日常评价和发展过程评价体现在课程考核总评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要改变只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提倡多方面参与评价,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同学以及家长等,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除了期末笔试考试方式之外,还可采用口试、专题作业、主体作品、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并且在评价过程中,也不局限于只选择一种评价方式,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对学生的平时学习做出客观评价,也可以作为课程最终考核时的参考依据。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达到科学评价的目标。

3结语

本文以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为例,进行课堂教学“去水增金”研究与实践,提出基于“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了全面探索和改革,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金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田巍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计算机课程教学篇3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对人才的应聘标准。计算机作为高校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模块,但是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往往只是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类课堂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又不利于各项能力的增长。针对高校计算机的教学现状,进行教学办法的改进以及教学体系的完善,是高校未来计算机课程发展的保证,也是高校满足社会人才需要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高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类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教授的是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概念以及相关的操作,这也是计算机学习的基础课程。而实践类教课程教学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实现计算机的独立运用。学生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地消化和吸收所学课堂内容,使所学的计算机课程得到延伸和发展。

(二)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常常因为教学内容固定、死板而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因此,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此种原因导致对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不高。高校通过开展实践类课堂教学,可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各种软件的应用,各种功能的交互使用,各种形式的创作等,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学习,为计算机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平台。作为高校学生,他们的思想是积极的活跃的,通过对计算机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来设计出自己的想法。而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无疑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带给人们的便利,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思想创作,使其深深地喜欢上计算机课程。通过学习和深耕计算机知识,逐渐地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四)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是完善教学体系的重要保证。从学校角度来说,实践类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实践类课程教学需要课堂教学来进行基础理论的讲解和相关功能的操作。而课堂教学需要实践类课程教学来巩固和检验,使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得到延伸和创新,两者通过完美的融合共同做成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因此,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是完善教学体系的重要保证。

(五)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说,新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更加严格,不但需要良好的学习成绩、相关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毕业证明,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即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力、观察能力等,又做到了很好的实践,完全符合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因此,重视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重视计算机理论学习,忽视对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想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很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创造,并加强对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高校计算机的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类课程教学的现象,这种教学理念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学院对于实践类课程的不够重视,从而在进行课时安排时没有给予足够的教学时间。而导致学院忽视实践类课程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种是由于学院经费短缺,缺乏足够多的计算机以及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为了维持计算机课程教学所以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另外一种是,学校缺少实践类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上,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高校忽视实践类课程教学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于实践类课程质量的把控。在进行课堂知识教学时,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准备工作中,而实践类课程教学大多数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备课,久而久之造成了教师的随性教学,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分析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发现,部分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只是流于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课程内容分配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限时间的创作,教师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做到了操作实践,但是远远达不到学生成长所需的实践时间。不仅如此,学生多半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从而缺乏相应的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缺少互动交流,只是简单地指导学生的作品,无法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践类课程教学垂直度不足。计算机课程内容涉及了计算机各个方面,而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理念是验证和巩固课程知识。但是由于计算机涉及的内容太过广泛,例如硬件、系统、软件等,为了保证计算机的安全,教师为了保证学院财产安全和设备安全,在进行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时,对于部门内容无法做到实践学习,只能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讲解。面对复杂的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时,学生常常对知识无法理解,时间长了以后也相对容易忘记,导致教师的计算机实际教学效率不高,从而制约了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发展。

(四)投入经费力度不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应用,为了满足计算机使用和发展水平,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设备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水平已经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如果对其进行更换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否则将无法组建教学所需的实训场所。由于经费原因导致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水平与教学内容无法匹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受到了制约。对于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和教学内容的缺失,导致学生逐渐地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以至于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受阻。

(五)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缺乏考核体系。对于计算机课堂教学理论知识而言,可通过答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而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缺乏相应的重视,导致学生和教师对于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高校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监督考核当中,以至于学生在上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时,教师对学生缺少有力的约束,导致学生在计算机实践类课程中态度散漫。由于对于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没有形成教学管理,无法做到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期末的考核;二是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表现,轻视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实践操作;三是教师的教学效果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转变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加大投入力度。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角度出发,高校想要培养出具有很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就要转变固有计算机的教学理念,重视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首先,学院在进行教学体系制定时,明确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在课时安排上以及实践活动中,都给予相应的支持。其次,加大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投入力度。一是重点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教师,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增强实践教学的硬实力;二是加大对计算机设备、硬件、软件等的投入力度,从而保证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高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发展的平台,安排教师定期地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作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为计算机实践类课程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改进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由于本身过于单一,缺少师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创作热情。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提出了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办法。教师可通过设立合作小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n个小组,小组会根据时间进行人员的更换保证每个小组人员的流通。教师再分配给各个小组计算机创作的学习任务,小组内部通过讨论来制定创作计划,教师再根据各组的创作情况进行评比。通过设立小组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们的沟通,发挥出各自的创新思维并运用在创作当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使学生们感受到合作以及实践操作的乐趣。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受到小组竞争的激励,会激发彼此的创作激情,使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究其原因是教师将自己放置在主体的位置上,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对于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计算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悉心的点评进行教学。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将项目命题进行可拓展设置,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学生自己设置命题自己进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多元化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增长过快与实验室条件不匹配,计算机新兴技术对场地、设备、资金等提出的高要求以及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多元化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环境构建想法。多元化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环境新体系,对于计算机实验室、整个教学体系、减轻高校的资金压力,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多元化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环境体系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开放型创新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虚拟化实践教学平台。多元化计算机实践教学环境体系图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体系,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在体系当中,在教学时利用体系中的三个部分,实现实验研究验证、实践平台的建立以及企业先进经验的培训学习。利用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沟通的实验环境,在完善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同时,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既履行了教育因材施教的理论方针,又落实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愿景。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当中,获得了计算机知识,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提升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五)加强教学管理,引入考核体系。只有重视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使教学管理得到加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一是学校需将实践教学引入正常化的教学管理当中,实施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问题的惩罚制度;二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管理,一旦发现教师对实践类课程敷衍了事的情况,坚决执行教学管理规定,予以进行警告或者处罚;三是教务管理处也要发挥职能多用,积极地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发现违反管理办法的行为,依照条例进行严肃处理。为了进一步保证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引入考核体系。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表现进行打分,以此记录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从而提升学生在实践类课程上的表现;二是通过期末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情况,将日常课堂表现和期末创作得分进行融合,所获得的分数就是学生的实际实践类课程的得分;三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让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引入考核体系,使学生和教师重视对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实践类课程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四、结语

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也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学好计算机课程,不但是人才应聘的需要,同时对于学生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至关重要。通过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高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裴莹.高校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大数据———大数据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中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1)

[2]蔡宝,顾鸿良,孙张弛,朱文华.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4

[3]张国瑞,邱国振.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1

[4]王忠.高校计算机专业《综合布线》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8)

[5]陈小莹.智慧教学视域下西藏高校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以计算实践课程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0,4

[6]杨莉杰,刘炜.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教学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2)

[7]郝雅萍.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文化产业,2018,24

[8]袁方,肖胜刚,安海宁,尹胜彬.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软件工程,2018,21(4)

[9]丁一.计算机实践类课程在线资源建设及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实践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9)

[10]刘强,童启,刘泽文,陈芳勤,言天舒.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6

作者:李艳红 周小娟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