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时间:2022-12-19 09:31: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1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大批先进的科研成果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得以推广应用,切实提升了玉米的种植效益。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需坚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指导,引导广大种植户转变传统的玉米生产模式,注重保护好生产环境,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降低各种病虫害发生概率。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一直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新技术的应用程度较差。由于种植模式不合理、管理不科学,使得玉米田间病虫害发生率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某些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甚至会威胁到整个玉米产业的安全。对此,推广科学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十分重要。

1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玉米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严寒、耐干旱,在不同环境下均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是一种高产稳产的粮食型作物。玉米在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工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提升玉米产量有很大帮助。

1.1科学选种

玉米的适应能力较强,但要想达到高产、稳产,品种的选择十分关键,会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在选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选择通过国家审定且经过本省认定的合法品种,或经过外省审定且已经在本省引种备案的合法品种,并且确保所选种子纯度、芽率、净度、水分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第二,由于不同种植区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一定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例如在无霜期长且水肥条件好的地块,选择生育期较长的高水肥玉米品种,以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产量;在土地相对贫瘠且水肥条件差的区域,选择耐贫瘠稳产型的玉米品种。

1.2选地整地

玉米获得高产稳产的另外一个条件是科学选地。玉米根系生长旺盛,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内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需选择土壤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排灌方便的壤土和沙壤土地块种植玉米,避免选择盐碱地、低洼地。选地后,应做好科学整地工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灭茬,深翻土壤,耕翻深度应在30cm以上,以打破犁底层,结合深翻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1.5万~3万kg,深翻结束后确保土地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达到良好的播种状态。

1.3科学播种

玉米选种后,播种前需做好种子处理工作,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为出全苗奠定基础。结合晒种做好选种工作,保证种子精选。包衣种子的外层有一层种衣剂,能够很好预防各种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的发生。需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玉米播种日期,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玉米播种时间控制在4月下旬~5月中上旬[1]。可使用精量播种机快速完成机械化播种工作,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玉米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株距控制在20~30cm,行距控制在30~40cm。结合播种,每公顷施加种肥磷酸二胺225~300kg、钾肥150kg或玉米专用肥450kg。

1.4田间管理

玉米一般在播种一周后陆续出苗,当玉米生长到3~6个叶后,需及时进行间苗处理,生长到4~5个叶片后及时进行定苗处理,保证田玉米高产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间幼苗生长一致且培育壮苗。另外需结合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做好施肥灌溉工作,玉米大喇叭口期和孕穗期是需水需肥的2个关键阶段。此时应结合田间墒情和玉米生长情况,及时灌溉施肥,每公顷追施尿素150~225kg[2]。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降雨量逐渐增多,田间湿度较大,应做好田间排水工作,控制好田间湿度,避免病害发生。

2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治是玉米栽培期间的重要环节,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玉米病虫害发生流行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应从综合角度入手,避免影响到玉米产量,造成绝产绝收。对此,栽培管理人员需提高重视程度,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玉米病虫害主要包括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玉米螟、红蜘蛛、黏虫和蚜虫等,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2.1病害防治

玉米病害防治应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理念,科学选择玉米品种,深翻土壤,控制致病原数量,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科学灌溉及科学施肥,严格控制氮肥使用量,做好田间中耕除草工作。当田间病害发生率达到防治标准后,需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发现患病植株应立即拔除。

2.2虫害防治

农业防治一般要选择抗病性能较好的品种,注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强化田间排水,营造一个不利于害虫生长的环境,尤其注重控制好田间杂草。在玉米生长中前期,应重点做好田间除草工作,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繁殖场所。在田间释放害虫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常用的害虫天敌主要包括赤眼蜂、黑卵蜂。另外推荐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虫害。生物农药防治针对性强,防控时间较长,同时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方法驱赶害虫,根据某些害虫成虫的趋光性,通过在玉米田间加装振频式杀虫灯、黑光灯、悬挂黄板、利用性诱导剂来诱杀害虫,从而达到很好的防护效果。当防治手段达不到防治要求时,应选择化学药物进行针对性防护。防治玉米螟可选择使用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g;还可使用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的比例与煤渣搅拌后,每株施用2g或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g;1.6万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00~4500g/hm2与细土4kg拌匀后撒施到心叶内。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可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mL或5%氟虫脲乳油20mL兑水50kg均匀喷施。玉米黏虫可使用辛硫磷乳油75~100g适量加水,拌沙土40~50kg扬撒于玉米心叶内,既可保护天敌,又可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液防治。玉米红蜘蛛可使用20%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72%克螨特2000倍液、5%阿维•哒螨灵1000~1500倍液防治,效果显著。

作者:靳剑辉 李玉花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牧林水综合行政执法局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2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种植技术更新较快。在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当地农民生产收入及农业经济都有重要影响。东北地区有其特殊的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同时地广人稀利于种植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玉米质量和产量。因此,需积极研究玉米种植技术,提高其病虫害防治能力,为农民生产提供帮助。

1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

1.1干旱

玉米的适应能力较强,但依旧需要一定水分才能够帮助其生长并且顺利结果。在东北地区春季播种时,土壤水源并不充足,另外种植户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了玉米灌溉工作,导致玉米在生长前期没有获得充足的水分,影响预期产量。

1.2土壤养分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较高,为玉米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但是不同区域间的土壤肥力不同,若种植人员在实际生产中过度施肥或过度使用农药,或使用了没有经过合格检验的肥料,也会导致土壤中营养物质失调,从而影响玉米生产[1]。

1.3秋淋气候

北方地区秋季日照时间普遍较短,若玉米生长后期光合作用降低,就会导致玉米种有机物含量下降,影响玉米生长,再加上秋淋气候对玉米授粉的影响,结实率也会有所下降。

2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2.1选地

玉米是一种根系较为发达的农作物,在大部分的土壤中都能够生长,对于土壤环境的要求较低,并且适应能力强,即使是在条件不佳的土地中也能够收获。但是玉米植株体积较大并且分支多,所以要想提高玉米产量,就需要选择灌溉条件较好并且土壤松软及透气性好的地区进行种植,如果土壤条件不佳,就需要使用专业技术及设备做好覆土及松土工作,稳定玉米生长环境。

2.2选种

虽然东北地区的气候及土壤有利于玉米生长,但是要想提高玉米产量,必须采用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首先要解决玉米选种的问题,种植户需提前做好相关调查工作,确定当地最适合种植的玉米种子,使用抗病性及质量较优的玉米种子再进行晒种,确保其出苗率。

2.3播种

选种后,还需要选择最佳种植时间,北方地区一般在5月左右种植,而南方地区因为降水量较多,在3月左右就开始播种。

2.4整地

高产玉米种植需要进行整地,在整地过程中需要结合使用大犁和浅翻深松犁,确保深松程度在40cm左右。此外,还需要采用特殊技术防止出现开闭垄的情况。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种植户还需要利用合墒器开展相关工作,角度控制在35~45°,深度控制在18cm左右即可。种植户需整地,确保土块较少、湿度适宜、杂草较少、蜇沟平整,减少后期整地成本。最后,玉米种植密度要适宜,过密或过松都不适合玉米生长,间距保持在30~40cm,行距保持在15~20cm。

2.5施肥

玉米肥力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原因,需结合玉米不同时期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肥料使用量。一般情况下,初期基肥较多,每公顷施加1.5万~3万kg,且每公顷施加6万kg硫酸钠。后期依据环境及玉米生长状况增减肥料。肥料具体施加在距根部10cm处,禁止直接施加在玉米根部,在施入后需覆土,压实土壤,防止土壤中的化肥挥发,降低了肥料使用效率,尽量满足天然、环保、绿色种植的需求。

2.6灌溉

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水资源,即使玉米为旱地作物,依旧需要充足的水分。科学灌溉能够有效解决天然降水量不足的问题,同时避免出现涝害,种植人员需保证幼苗生长土壤内的水分不要过多,避免种子泡水影响发芽。其中春季种植玉米耗水量在2505m3/hm2,而夏季玉米种植耗水量则在1860m3/hm2,从玉米播种到拔节整个阶段大概需要消耗0.18m3的浇灌用水,拔节期到吐丝期则要消耗0.38m3的浇灌用水,吐丝期到灌浆期消耗0.32m3,灌浆期到成熟期需要消耗0.3m3左右的水源,浇灌水量还需要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及种植时期降水情况,在干旱季节适当增加浇灌用水,而在多雨季节则减少浇灌用水。

2.7除草

土壤中难免出现杂草,过多杂草会影响玉米植株吸收养分,影响玉米正常生长,造成减产等严重问题。因此,种植人员要定期检查农田,利用网络技术及无人机监控技术动态检查种植地,确定杂草实际生长情况,并且定期人工清理杂草,避免使用机械除草而影响玉米生长,清除的杂草需要采用无害化处理[2]。

2.8定苗

玉米在从三叶期到五叶期无需移动,而在五叶期则需按株距定苗,一旦出现缺苗断垄现象,需在相邻地方留双株补苗,及时清除病苗,防止致病菌进一步扩大,给种植户带来损失。

2.9收获

玉米成熟期主要由4个阶段组成,第1个阶段是乳熟期,第2个阶段是蜡熟期,第3个阶段是完熟期。完熟期玉米胚乳已经基本保持在蜡状,并且玉米粒总量也与干粒总量相似,而在完熟期进行玉米收获,也是玉米产量最高的一个时期。

3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3.1玉米常见病虫害

大斑病、锈病、病毒病是玉米最为常见的病害,大斑病会导致玉米叶子变灰并且侵蚀玉米穗叶,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同时大斑病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容易发生。玉米病毒病会出现在玉米生长任何阶段,会直接限制玉米株高,影响植株吸收水分和光照,导致玉米无法结果,影响玉米产量。玉米螟、蚜虫、蝗虫和黏虫等是玉米主要虫害,其中玉米螟和蝗虫是危害性最大的虫害。玉米螟主要吸食玉米花苞内的汁液并食用鲜嫩玉米粒,而蝗虫主要啃食玉米叶,影响玉米正常生长。

3.2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3.2.1病害防治措施

首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通过科学选种提升玉米种子抗病害能力,并且对土壤进行深翻,减少病原,还需要做好施肥、灌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害发生概率。第二是利用化学药剂减少病害,例如大斑病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而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直接去除患病植株叶子,避免感染,并且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及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针对玉米黑穗病,则使用10%烯唑醇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和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防治[3]。

3.2.2虫害防治措施

第一是农业防治,种植前选择抗虫害能力较高的品种,加强农业种植管理,使用无人机技术对种植较大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在发现虫害的情况下及时联系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治理,减少虫害为害面积,并将治理管理情况及时上报给相关种植信息平台,为种植物虫害防治工作提供资料;第二是生物防治,玉米虫害存在天敌,适当利用玉米害虫天敌防治虫害,例如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使用蝙蝠和蜘蛛防治黏虫,注意害虫天敌数量不可太多,避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第三是物理措施,即使用灯光诱杀,对周边生态环境及玉米植株影响较小,在虫害不严重时可以使用这种措施进行防治;第四是喷洒相关药剂,例如喷洒辛硫酸防治玉米螟,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防治蝗虫,在实际防治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使用量是否合理,仔细检查药物喷洒设备,避免设备损坏而影响药物使用情况[4]。综上所述,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并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粮食作物的需求,就需要重视科学管理、科学种植,同时防治玉米病虫害,为玉米高产种植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各个部门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同时种植户要积极配合技术推广工作,发挥先进的种植技术及种植管理模式的作用,提高玉米种植收益。

作者:暴海坤 单位:黑龙江肇东市太平乡 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3

0引言

为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加强玉米种植水平是必要的,为保证玉米高产,需要技术人员探索有效的玉米种植技术。本文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以期能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水平,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奠定基础。

1新时期玉米种植的技术要点

1.1种植地选择

玉米种植前需要提前选择好种植位置,按照玉米植株的生长习惯,合适的生长环境是保证产量的前提。种植者根据土地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环境,能够有效提高产量,选择的耕地要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耕地要利用机械化手段完成处理,保证玉米能有更适合的生长环境;第二,要及时耕地清理中含有的有害残留物质,并且避免其他植物与玉米共同竞争营养物质,使玉米在生长期间拥有足够的营养补充;第三,未处理的耕地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翻耕,以便杀死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病菌,使玉米种苗有更健康的生存环境。

1.2良种选择

优良的品种能够有效保障产量,将优良品种种植到适合的环境中,提供足够的光照和水分,也是提高产量的条件。按照玉米品种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在充足阳光照射的同时,玉米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从而提高产量,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的变化条件,玉米生长期间可以根据地区的气候以及水资源状况选择适合的品种,既保证玉米产量得到提高,又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需求,使玉米在生长期间不会出现病害等问题。由此可知,玉米患病率直接与土壤的质量状态有关,为了避免产量受到影响,选择合适的种子也是一种渠道,目前比较常用的种子有东单1806、先玉335,郑单958,以后也会通过杂交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

1.3种子处理

选择适合的种子以后,要挑选体积大、颗粒饱满的种子,并且对种子是否被病虫害侵蚀进行检查,以保证种子的成活率。在种植前,可以提前将选择好的种子进行试验性的浸泡和晒种,观察种子实际的出芽率,并以此为依据判断选择的种子是否具有更高的生命力、玉米种子根系更加发达、叶脉更加茂盛等,为后续玉米的生长提供保障。

1.4播种

合适的温度和水分是玉米种子得以快速发芽并生长的前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要严格控制玉米种子的生长温度,种子萌发通常最低温度在6~7℃,而幼苗生长温度在10~12℃左右,并且在生长期间还需要拥有足够的水分补充,使种苗在特定环境中更快速的生根,进而为后续的生长汲取足够的养分,辅助幼苗健康成长。

1.4.1播种方法。其主要方法为点播与条播,点播是开穴点播覆土的方式播种,点播前应规划好行间距,条播运用工具进行开沟,将种子播撒在内,之后进行覆土。

1.4.2播种深度。播种过程应重视深度,深浅一致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关键,适宜的深度应结合具体的土壤墒情和种子大小来进行划定。通常深度要求要控制在4~6cm,但最深深度应不要超过10cm。

1.4.3播后镇压。玉米播种后需要镇压,镇压是保证土壤和种子充分接触的关键,利于种子充分吸水,镇压过程,可以在播种后进行,也可以结合土壤湿度而定,土壤表层土干后可以进行镇压,这样是避免造成土壤板结的关键,利于提高出苗率。

1.5及时间苗

玉米三叶期是间苗的最佳时期,此时的玉米分出多个叶片,在叶片相互竞争营养和水分的过程中,会对其枝干本身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进行间苗能够保证幼苗拥有更健康的生长状态,间苗时还要注意,要根据特定区域合理控制间隔密度,这是一种提高产量的方式。幼苗密度超过一定数值会对正常生长造成影响,从而出现倒伏情况,为了避免对玉米产量造成限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也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式,特定区间内要严格控制植株数目,以此达到增产增质的目的。

1.6水肥管理

玉米从发芽到生长成熟,共经历5个阶段:第一,通过土壤吸收养分,保证自身生长需求。如果土壤本身中的含水量较高,并且幼苗无法完全吸入,则会出现涝害,使幼苗本体死亡,而土壤中含有的水量过低,又无法满足幼苗在生根向下汲取营养过程中的水分补充,此时会出现幼苗干枯现象,为了避免出现阻碍幼苗生长的问题,要合理控制土壤中的含水量,及时清除杂草和松土,为幼苗提供适合的生长环境。特定的环境中,营养元素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为了满足幼苗对营养的需求,可以通过施加肥料的方式使幼苗不会出现花白苗或其它生长问题,利用磷酸锌肥喷洒在根部,能够为幼苗补充足够的微量元素,使幼苗在生长期间更有生命力。第二,大喇叭口期。玉米在形成穗粒的关键时期为大喇叭口期,此时玉米叶片也基本生长完成,为了保证雌穗粒数和大小,使玉米产量得到提高,要在这个时间及时补充水肥等微量元素并提供足够的光照,使玉米快速生长。第三,吐丝期。进行水肥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氮肥的施加比例,以免对玉米的正常花期造成限制。第四,蜡熟期。玉米胚乳呈现蜡状,这时的玉米籽粒更接近于生长完成,此时收割玉米能够提高产量,并且保证玉米籽粒中拥有足够的水分,进而玉米籽粒更加饱满,产量更高。第五,完熟期。此时的玉米子粒生长接近尾声,进行收割以后的玉米并不是最高产量的收获时期,并且已经被收获的玉米还会出现皮厚、渣多等情况。玉米生长过程中受多种条件限制,按照玉米的生长特性特定区域内,要严格控制水量和生长元素,使玉米时刻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及时对玉米田地进行灌水,既可以保证出苗率,使玉米根系更加发达,还可以在喇叭口时期使玉米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高产量。在玉米生长旺盛期间进行灌溉,能够使玉米吸收足够的水分并完成吐丝,进而获得更加饱满的籽粒,从而提高产量。

1.7适时晚收

按照玉米成熟的阶段限制,当玉米已经完成乳熟、蜡熟、完熟三个时期以后,籽粒已基本饱满,并且体积和质量达到顶峰,按照玉米品种的生长习性进行适时的收割,能够提高产量,在采摘以后要及时进行脱粒处理并入库,构建通风干燥的环境是降低玉米发生霉变以及被虫蛀的有效方法。

2新时期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

2.1大斑病防治方法

玉米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在玉米下部叶片发作,发病以后的玉米叶片会逐步萎缩,进而出现干枯死亡等情况,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对玉米的生长造成影响。在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极易发生大斑病,比较常见的大斑病预防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利用多菌灵或枯草高压杆菌喷洒方式杀死大半病菌;第二,对已经感染的植株,可以在叶片初期进行集中销毁,避免对其它叶片生长造成影响。与大斑病相比,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发生在叶片的斑点病,这种病因是玉米受到真菌感染,从而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该种疾病也与降水有关,在7月发病较为严重。小斑病防治方法如下:首先,保持玉米生长环境的土壤清洁,并及时清除已经被感染的叶片,之后对玉米周围的温度进行控制,并合理添加肥料,使玉米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提高抵抗力。玉米抽雄期或发生病害初期,也可以利用相应的化学方法进行防治,比如:利用丙环唑、异菌脲或嘧菌酯防治。

2.2瘤黑粉病防治方法

玉米瘤黑粉病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症,之所以产生这种病变,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在施肥过程中对氮肥的施加比例过高,导致玉米相应组织软化;第二,在冬季,特定环境中农作物生长存在相应的病菌,在第2年玉米种苗生长期间,病菌繁殖而出现病害问题;第三,已经出现的病菌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无法根治,二次侵染是瘤黑粉病难以被完全根除的原因。具体的防治方法为,一旦出现瘤黑粉病要及时利用化学药品进行防治,并进行土壤翻耕或多作物轮作的方式,进而降低瘤黑粉病的发病几率。

2.3蚜虫防治方法

蚜虫的繁殖速度惊人,它通过汲取玉米或其他农作物中的汁液进行生存,因此对玉米本身的生长造成影响,严重者会导致玉米产量下降或死亡的问题。矮花叶病毒病原菌是主要载体,这种病菌能够促使绿叶植物无法完成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受到限制,虽然可以利用食蚜蝇、瓢虫等天敌可以进行防治,但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蚜虫,则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利用化学药品进行防治,快速根治蚜虫。使用的物理方法通常为黄板诱杀法,这也是保证玉米拥有更健康生长环境的方法。

2.4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的主要害虫,主要对已经发芽的玉米上部造成影响,这种害虫是一种有翅膀的黄褐色昆虫,在玉米生长阶段会对玉米上部的茎叶进行啃食,使玉米无法完成正常的生长,该害虫会对玉米的花叶、雌蕊和雄蕊进行啃食,使玉米无法完成正常的受粉,进而影响玉米产量。防治方法:首先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并在田间耕种过程中及时对害虫问题进行排查,之后利用对环境污染较小的农药进行防治,如果必须使用农药,可以不喷雾,而是将药液滴入玉米心叶中进行防治。

3结语

在玉米种植过程,技术人员应深入实际,科学的开展玉米种植技术指导,从而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能力。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玉米种植技术实际,从多方面探索了加强玉米种植技术应用水平的途径,希望分析能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进一步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显杰,姜锐.浅析我国玉米种植现状及新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9,13(18):26-27.

[2]左海玲.刍议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19,(12):62.

[3]罗开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19,(12):95.

[4]侯智勇.关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41.

作者:谷险峰 万英杰 周立波 单位:榆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