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时间:2022-12-19 11:15: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篇1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驱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和驱动性。要想保持国有经济的优势地位,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必须意识到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阶段性,从传统体制改革的“拨改贷”、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合同制”,到股份改革,再到规划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财务管理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想在改革过程中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提高发展效益,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导向性,分析财务管理现存的问题,从根源上激发改革活力。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背景

20世纪是财务管理蓬勃发展的时期。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传统时期。随着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股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部分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扩大经营规模,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筹措资金。此阶段,多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财务管理走上现代化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内部控制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管理不仅要重视筹集资金,而且要重视内部控制手段,协调管理企业内部资产、应收账款等。第三,投资财务管理阶段。该阶段,财务管理手段愈发复杂,投资风险增大。第四,发展新阶段,该阶段的理论逐渐趋于成熟,预测、决策、计划与管控分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1]。财务管理在我国前期的发展较为缓慢,后期较为迅速,从计划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到投资管理,每个阶段的财务管理都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也见证了国有企业改革从国家调配到以计划为主导、市场为辅助,再到探索现代化企业模式的发展历程。如今,财务管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成果丰厚。

二、国有企业改革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使国有企业改革稳定进行,并实现发展价值最大化,必须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订发展计划,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金耗损,实现开源节流的目标。如今,国有企业在改革历程中存在监督体系不完善、上下级财务管理不到位、上下企业各自独立与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虽然以“一支笔”为代表的财务审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资金的管控力度,但也容易使财务管理出现形式主义的问题。因此,必须坚定“打铁自身硬”的理念,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

三、国有企业改革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财务管理风险意识

国有企业在股权结构、经营方式及人员配置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根据上文可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支柱作用,在运行过程中不仅要具有为国家、政府、人民服务的意识,还要兼顾经济、社会双效益。如今,国有企业迈上了改革之路,成为市场经济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既受市场经济影响,也面临诸多财务风险,如投资、融资风险等。但是,大部分国有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未意识到财务管理对防控市场风险的重要作用。因此,面对愈发复杂的企业业务,不能制定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会阻碍企业的转型发展[2]。

(二)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但原有体制的弊端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资金管理上。首先,部分国有企业闲散资金不能被合理配置。受传统思维限制,大部分闲散资金不能用于投资。同时,大部分企业希望通过统一管控资金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资金仍分散于各个子公司中,既提高了资金管控风险,又降低了资金监督效果。其次,资金运行存在漏洞,账款管理不够严谨。国有企业运行资金庞大,其中包含着现金、账款及固定资产等。部分企业重视经济效益、利润及市场占比,忽视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此外,还存在赊销业务等问题,增加了企业账款管理的负担。第一,对账时间交错。部分企业缺少账款交流意识,导致账款变动无法得到双方认可,无法达成共识,从而出现大量悬账。第二,账款清理工作滞后,既不能及时清账,也不能处理变更账务,导致大量资金流失,出现坏账等情况,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最后,融资渠道问题。部分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仍保留着传统的融资意识,对融资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探寻更为丰富、更具有潜力的融资渠道。同时,国有企业受体制限制,其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只能倾向于更加稳定、安全的银行融资模式,从而限制了资金融通渠道的拓宽,不能满足企业日益提升的发展需求。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国有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实力,推进财务管理转型与创新,必须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今,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资源,其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活力。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原有的财务人员组成新的财务团队,其虽然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难以适应财务管理新需求,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同时,国有企业工作相对稳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竞争意识与积极心态,无法适应企业改革进程[3]。

(四)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良好的监督机制既能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也能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控制手段不完善,影响监督机制效应的发挥。影响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财务激励手段,只有兼顾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才能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保证监督机制稳定运转。如今,大部分国有企业仍采用职位晋升、荣誉奖励等激励方式,忽视了物质激励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企业“市场性”的本质特征。同时,财务管理机制由多机制构成,如决策、预决算、风险管控及监督管理等。只有加强内部的协调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例如,企业决策具有层级性,上级提出目标,下级拆解并执行,如果运行环节出现纰漏,会导致监督机制脱节,无法根据市场环境、企业发展目标及要求变化进行调整。其次,缺少真正的国家层面的利益监督人。如今,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设置了监事会,其内部职员面临企业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受个人财务知识限制,很难真正履行监督职责。最后,职权分配问题,不能合理划分董事会、经理人的职权。在执行监督职责时,若权责不明,极易出现推卸责任、分工不清晰等问题。

四、国有企业改革下财务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树立先进的风险防控意识

立足国有企业改革背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现状,树立正确的、先进的风险防控意识,深入掌握风险管理知识、工作内容,有利于为后续推进改革与财务管理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国有企业内部人员应意识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自上而下加强理论学习,强化防控意识。其次,结合国家政策、企业原则,深化财务管理风险防控意识,重视内外部环境,并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现状和企业内部发展情况,创新财务管理方式、优化管理工作,以此加强此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再次,进行规范化管控,掌握企业财务数据与资料,根据企业运行情况和要求持续调整,保证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最后,建设预警机制,动态反映企业财务变化与收支异常,实现企业资源最优配置,以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健康开展[4]。

(二)加强资金管控,重视账款往来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必须树立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首先,管理者要意识到投资风险与回报收益是成正比的,妥善利用企业闲散资金,在风险评估的保底下,选择风险较小、回流较快的理财方案。同时,管理者也应不断探寻投资渠道,迎难而上,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提升抗风险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资金应用机制。一是先设计资金预算机制,保证资金应用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此机制的设计要从宏观出发,分析经营环节、工作程序,将资金使用纳入分析系统中,统一谋划、集中应用,以减少成本。二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将其置于重要地位。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资金运转效率与效果,因此,要合理划分账款控制范畴,减少坏账和悬账。三是严格控制账款审核程序,并及时做好登记与记录工作,规定时限核对账款,分派人员进行催收。另外,对于往来账务变更,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控。最后,积极探寻融资渠道,提高资金融通效率,加强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债券变为股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重新整合资产。同时,企业也应该不断增强筹集资金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并提高自有资金的比例,通过多种形式(如国家投入等)提高权益资本。

(三)引进新型人才,激发管理活力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新目标、新战略和新要求引进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升专业人才和财务管理专业性要求的适配性,打造高质量管理队伍。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培训活动,引导财务管理人员补充新知识、完善新理论。此外,还要根据国家要求、市场变动形势,引导管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提升管理工作质量。

(四)建设科学完善的监督体制

第一,落实经常性监督,合理规划权限并且约束监督权。要坚持“授权内充分信任,授权外不认可、不承认”的原则。该做法是通过规划权力授予和限制资金使用,尤其是对企业效益、资金、资产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力进行明确规范,防止滥用监督权,从而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促进企业有序运行。同时,还要健全资本预算系统,以动态、真实地反映企业资源配置情况,提高监督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另外,还要加强审计监督,安排人员自上而下监督企业决策、预决算及资金安排等工作,既要重视监督的顶层设计,也要将其落到实处。第二,构建审查、考核平台,进行动态监督。监督与财务管理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利用财务监督打造一个更加便捷、可循环的管理环境,针对性地解决财务管理问题。通过构建监督平台,设计更加完整、灵活的监督项目,畅通企业内部交流渠道,将监督和企业考核挂钩,强化内部控制水平,统筹管控企业财务,减少代理成本,从而保证企业资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三,形成财务监督与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良性互动。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利益,提高竞争力。因此,从财务、非财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重视指标口径,衡量企业收益能力,也要重视企业团队能力,将业绩考核融入监督体系,监督、鼓励员工提高创新能力,并且设定奖惩指标,明确奖惩制度和方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框架下,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奖励与制约,能够促进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地推进改革,保证财务管理始终充满活力[5]。

五、结语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是必然趋势。要将财务管理工作视为改革的关键点,通过财务管理转型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从而使国有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经济巨轮的掌舵者,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作者:郑橙 单位: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管理篇2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职能及主要特点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国有企业为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对自身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对包括投资、筹资、营运资金和利润分配在内的各种财务关系进行处理和安排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职能涵盖范围较为广泛,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分为十大职能,分别是筹资、投资、分配、营运、财务监督、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预算、财务决策和资本运营职能[1]。与其他一般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具备3个主要特点: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即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一般属于不同层级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而经营权则在国企自身;二是自主管理权有限,即国有企业虽然拥有经营权,但由于与国资委保持着较高的关联性,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自主管理权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和约束;三是管理内容复杂,即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包含日常的各种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同时还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适用的基础理论分析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适用的基础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理论。当前,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本质上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基于契约关系的内部授权,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双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力量增强,因此需要强有力的财务管理对代理人进行管控约束。二是经营者财务目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不一致。在两权分离的状态下,所有者的财务目标是期望投入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从经营者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则更倾向于短期内获取足够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利益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国有企业必须依靠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行为,有效降低各种财务风险。三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即基于两权分离的状态,所有者处于信息的劣势方,而经营者处于信息的优势方,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状态,所有者只有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信息才能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2]。

三、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国有企业在成立之初就与政府部门存在较强的关联性,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而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并不彻底。与其他性质企业相比,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合理地开展财务管理能够为国有企业的投资、筹资、运营管理及财务决策等提供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在降低自身财务风险的同时,还可以促使负债规模与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趋于合理,从而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其次,能够实现对国有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动态监控,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实现财务风险防控,同时还能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为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奠定良好基础。最后,能够促使国有企业充分利用本量利分析、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科学地分析成本费用支出,以此帮助企业找准节支途径,全面提升成本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学合理地开展财务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在实务中,受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部分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层面。

(一)国有企业在财权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的财权分配与决策、财务管理模式等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从实践来看,当前国有企业在财权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进行各种财务决策时,缺乏来自基层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参与讨论,决策易偏离实际,容易给企业带来损失,即当前国有企业的决策层多以管理部门汇总上报的相关资料为基础进行决策,但管理部门并没有掌握全面、多元化的决策支持信息,使决策层所作决策偏离实际,出现财务决策的失误。二是财务决策的集权程度过高。企业内部各成员单位的灵活性较差,当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及时从财务管理视角进行调整,财务体制较为僵硬,在遇到市场变化需要采取必要的财务应对措施时,需要按照制度层层上报,流程较为冗长,影响财务管理的适时性。

(二)国有企业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控制主要与机制、管理会计工具等内容相关,结合实务,国有企业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财务控制缺乏系统性。在实施财务控制的过程中,多数国有企业并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所制定和实施的财务控制只局限于某个或者若干个点,没有形成一个闭合、循环的管理体系,财务控制具有片面性和分散性。二是财务控制的事前、事中控制欠缺,多停留于事后控制。虽然多数国有企业在实务中制定了预算管理机制,但是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较少进行科学的调研和预测,往往是在上一年财务数据的基础上上浮固定的百分点,预算编制结果与实际偏离较大,使得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事前管控的效果较弱。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国有企业缺乏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偏差大小及偏差成因的动态监督和分析,使得财务管理的事中控制作用被弱化。三是资金控制的科学性不足,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在当前趋紧的融资环境下,资金是国有企业财务控制的重点内容之一,如果资金控制不严谨,可能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动性不足,进而产生财务风险,使企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落空。从国有企业资金控制的实践来看,国有企业在资金控制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导致资金控制的科学性不足,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对资金的控制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特别是在筹资、投资和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没有科学预测和调配资金。在筹资过程中,存在因负债规模过高、长短期负债结构比失衡,使得资本结构无法达到最优,企业的偿债压力上升,资金使用成本偏高。在投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方法,导致投资决策过于短期化、投资回收期过长和收益难达预期等问题,进而引发了偿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国有企业因存在应收账款管控不力、存货决策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出现了收账款规模偏高、存货规模过大、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的情况,资金的使用效率随之降低[3]。四是财务信息沟通不畅,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良好的沟通渠道和较高的沟通效率是国有企业财务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基础,虽然在实务中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引入了先进的财务软件,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在财务软件应用方面没有统一,不同成员单位在进行财务核算时没有统一的编码和核算科目,使总部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存在较多障碍;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在财务软件应用方面进行了统一和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与业务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业财一体化程度较低,使得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多数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沟通传递存在一定障碍,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

(三)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全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是财务管理有序性与效率性的关键保障,在实务中,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作为财务监督重要基础的外部审计机制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审计作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审计监督方面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竞争压力考虑,会在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环节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使得难以有效保障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内部审计难以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即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利益受企业岗位设置、职位晋升和绩效薪酬的影响,无法独立地对财务管理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重点仍然侧重于财务核算,即当前多数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审核财务核算与财务报表等相关数据信息,对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运营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关注较少,难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三是没有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贯通所有成员单位的财务监督机制。在实务中,国有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大,多是集团型的大中型企业,因此管理层级较多,管理链条较长。虽然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集权化的财务管理机制,但是实际工作中,资金管控、全面预算控制、内部审计监督的成效并不理想,各成员单位与总部之间经常存在各种利益博弈现象,大大降低了财务监督的效果。

五、国有企业优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到,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3个层面的问题,使得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效难以达到预期。本文主要结合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从以下角度提出优化对策。

(一)在国有企业内部实施业财一体化的财务战略

业财一体化的财务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以总体发展战略为导向,制定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为基础的新型财务管理战略,以此实现精简财务管理流程、加大对成员单位控制力度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从3个方面实施。第一,国有企业总部管理层应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内容,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在内部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推动财务管控的持续开展。第二,总部管理层在实施一体化财务战略管控的过程中,要制订长期、中期和年度的战略计划,并将这些目标细化分解至各成员单位,以此形成具有系统性的绩效考核机制。第三,国有企业内部各成员单位在确定经营方向、制订发展战略及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必须以遵循企业总体战略为基本原则,充分体现总部管理层制订财务战略的总体导向,并依据各成员单位具有较高自主权的特点,有效化解当前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因财权分配不科学导致的财务管理机制僵化、难以及时快速适应市场调整和发展等相关问题。

(二)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的财务控制机制

首先,国有企业应梳理和分析自身的业务流程、财务流程及目前的财务控制制度,找出其中的关键控制点和风险点,并根据控制目标和需求健全和完善既有的财务控制制度,真正实现控制点的全覆盖,以此形成一个闭合的财务控制体系,切实提高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其次,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督。在实务中,国有企业要在充分掌握市场情况和成员单位实际经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业务性质综合采用零基预算、固定预算及弹性预算等多种预算方法,提高预算与实际的契合度,从而确保后期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力,同时,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偏差,准确分析成因,并寻找对策,以此全面强化财务管理的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再次,增强国有企业的资金控制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体系,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统筹计划和调配,防止因资金短缺导致出现各种财务风险。在进行筹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不断创新筹资方式,并通过合理控制负债规模与长短期负债的结构比,降低偿债压力,减少资金使用成本。在投资控制中,要进行严谨的可行性分析,同时还要综合利用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及内含报酬率等项目决策方法,全面确保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程度,从而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在营运资金控制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档案,设计科学的回款催收制度,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规模优势,结合最优经济订货批量进行采购决策,同时辅以合理的销售策略,全面降低库存占用,降低因大规模资金占用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国有企业应依托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数据和信息共享技术,在财务控制过程中提高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共享程度,有效减少信息孤岛现象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为财务控制的有效实施创造一个顺畅的信息沟通和传递环境[4]。

(三)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能力

国有企业要在实务中通过提升自身的财务监督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在开展外部审计工作时要加强对参与外部审计事务所的聘任审核控制,防止在实务中出现外部审计形式化的问题,从而不断增强外部审计监督能力。二是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一方面,通过改变内部审计部门在国有企业总体组织架构中的层级,通过开展联合审计等方式,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实质独立性,为其充分发挥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层应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及时找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和工作重点,不仅要审计财务核算工作,还要把内部审计的范围向财务战略、财务决策及财务运营效率等方面拓展,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5]。三是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贯通所有成员单位的财务监督机制,即通过完善财务管理集权与分权控制制度,改善资金控制的强度与信息化程度等方式,将企业总体的财务监督机制以统一、规范的方式应用至所有成员单位,以此增强国有企业的监督能力。

六、结语

本文以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和实务从3个层次分析和总结国有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优化对策,旨在为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作者:冉广艳 单位:山东大明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企业财务管理篇3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国有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升,而且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加强了改革与创新,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效能化水平较高,但也有个别国有企业囿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思想”影响,财务管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在全面管理等诸多方面也不够到位,直接导致财务管理无法更好的服务于国有企业科学和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国有企业牢固树立问题导向,运用系统思维、创新理念以及多元化模式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国有企业整体发展,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层次和水平。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特点

深入分析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具有战略性特点,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国有企业普遍规模较大,必须对财务管理进行战略性安排,大力实施财务战略,努力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对国有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工作、业务拓展工作的战略支撑作用;财务管理具有规范化特点,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要求国有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要求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既要加强制度建设,也要在构建规范化财务管理流程方面加大力度,如一些国有企业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而且还从新会计准则的新要求入手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财务管理具有信息化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已经由传统的电算化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如大数据技术等已经在财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更加重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财务分析工作,进而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国有企业发展。[1]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运行情况,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具有很强的战略性、规范化以及信息化特点,有力的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并在服务国有企业战略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来看,突出表现为: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重视程度和标准要求在不断提升,都建立了专门的财务部门,有的国有企业还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细化,如建立了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使管理会计的应用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强化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有的国有企业更加重视自身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进一步强化会计工作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如通过不断降低国有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成本,进而使有限的资金能够用在“刀刃”上;有的国有企业还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拓展性,将财务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改革与创新当中,并积极引导财务人员创新管理方法和模式,使财务绩效得到了提升;有的国有企业大力推动“业财融合”体系建设,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融合性更加紧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越来越多,财务工作的融合性和渗透性也显著提升,但一些国有企业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已经融入到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而且越来越发挥积极作用,但个别国有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直接导致财务管理绩效不高。有的国有企业没有对精细化财务管理进行科学设计和安排,无论是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还是精细化财务管理流程,也包括精细化财务管理机制,还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精细化管理缺乏有效基础。精细化财务管理意识不强,也表现为尽管有的国有企业已经对财务管理进行了改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注重全面性建设,精细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形式主义,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2]

(二)融合性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国有企业不注重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尽管有专门的财务部门,而且也配备了很多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但财务管理体系缺乏融合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向纵深开展,同时也无法取得实效。有的国有企业尽管高度重视“业财融合”体系建设,但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注重强化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各个部门之间协同意识不强,甚至在开展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很多部门无法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数据。融合性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也表现为一些国有企业不注重运用系统思维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如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没有建立“全生命周期”审计体系,“事后审计”相对较多,防范和控制风险能力不强。

(三)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相对较少

有的国有企业不注重财务管理模式的持续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缺乏对现代财务管理思想以及方法的研究,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应用的相对比较少,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如不注重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结合,尽管普遍都应用了ERP系统,但在模块建设方面还没有进行优化和完善,资源整合功能相对较弱。有的国有企业注重大力加强和改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尽管有一定的应用,但不注重财务战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财融合”以及资源配置的有效衔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功能以及战略支撑作用有限。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精细化财务管理意识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财务管理理念的持续创新以及各类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应当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才能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发展,进而提升有效性。对此,国有企业应当对精细化财务管理给予更高的重视,并对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明确、系统、科学的设计与安排,努力使精细化财务管理取得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力加强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存在的漏洞,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对精细化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精细化财务管理并不仅仅是制度和流程的精细化,也需要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如针对国有企业财务战略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加强落实、监督、检查、激励和约束。

(二)构建融合性财务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要想有效解决自身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还要倾力构建融合性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与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促进财务绩效的显著提升。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组织体系,除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之外,也需要建立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都能够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如成立“财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层次领导、各部门负责、分支机构负责人都应当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当中,共同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构建融合性财务管理体系,也要大力推动“业财融合”体系建设,使财务工作能够对业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服务,这对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要更加高度重视运行机制的科学性,除了要强化制度建设之外,还要大力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建设,努力使制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打造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定要善于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组织实施,倾力打造具有创新性的财务管理模式。要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职能,建立专业化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财务分析,进而能够使财务管理效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还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如国有企业在开展投资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财务部门应当参与其中,并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进行财务分析,既要分析财务状况,也要分析财务风险;既要提出有效对策,也要进行战略思考。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特别是要强化审计独立性,拓展内部审计领域,如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需要实施“全过程审计”,既要防范和控制风险,也要促进投资项目有效组织与实施。[3]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牢固战略思维,特别是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战略性、全面性、系统性更强,进而才能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工作以及业务工作的支撑作用。这就需要从解决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战略性举措,重点在)树立精细化财务管理意识、构建融合性财务管理体系、打造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推动财务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欧阳吉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3).

[2]魏英沙.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山西农经,2021(4).

[3]杨琼芳.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纳税,2021(6).

作者:董盛 单位:天津南环铁路有限公司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