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族民间音乐对幼儿的启蒙篇1

时间:2022-12-30 09:42: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民族民间音乐对幼儿的启蒙篇1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民族民间音乐对幼儿的启蒙篇1

民族民间音乐幼儿启蒙篇1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音乐的独有风格,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目前,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大多是以非正规形式进行着传播,如果我们不刻意挖掘、扬弃和传承,那么,蒙古族传统音乐中那些璀璨宝贵的内容很可能面临着消亡、失传的危险境地。因而,在幼儿园进行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整合与渗透,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蒙古族民间音乐与幼儿教育活动整合与渗透的意义

在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课程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对于幼儿智力开发、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来说,当地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可以成为构建和完善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素材库,将这些民族音乐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归纳和整理,编辑成册作为幼儿园教材使用。将蒙古族民间音乐与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有机整合,是使蒙古族民间音乐成为一个常规化、综合性的过程,是将蒙古族民间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生活中最有效的途径。

1.可以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

整理蒙古族民间音乐并制作成为可以适合幼儿园音乐教学使用的园本教材是一件伟大的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蒙古族音乐乃至蒙古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现存的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模式只是在草原牧区和个别纯蒙古族专业学校教育实施,随着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发生转变,蒙古族民间音乐从前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条件逐渐消失。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同时内蒙古地区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该地区幼儿园学生中开展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让孩子从小接触、学唱蒙古族民歌学跳蒙古族舞蹈,欣赏蒙古族器乐曲对后续的继承和发展蒙古族民间音乐有着特殊的意义。

2.有利于培养幼儿民族归属和民族荣誉感

蒙古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蒙古族民间音乐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在幼儿园中普及蒙古族民间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民族归属意识。孩子们每天听得到欣赏到的甚至是唱到的都是这些优秀的蒙古族音乐,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荣誉感就会建立,觉得自己生活在内蒙古地区和作为一个蒙古族人是多么骄傲和自豪。

3.完成多元文化教育的任务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自20世纪中叶就引起了多民族国家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其中所包含的多元化、大众化、生态化、艺术化、生活化等特征,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独特的审美观念、良好的精神品质以及和谐的个性。

二、蒙古族民间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整合

1.蒙古族民间儿歌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灵活的整合

蒙古族传统儿歌资源丰富,数量居多。由于语言文字的关系出版的被大家传唱的作品不多,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收集和整理这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以免失传。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和我们的儿歌教唱进行整合。如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儿歌有《小马驹》《马背童谣》《海鸥和蜜蜂》等等,这些儿歌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听,且有生活气息,接近幼儿的认知水平,适合幼儿传唱。还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儿歌如《草原赞歌》《我们是草原的新一代》《祖国的太阳》等等,如《我是草原小牧民》歌中唱到:我是个草原小牧民,手拿着草鞭多英雄,草儿青青羊儿肥,看在眼里喜在心。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创编的方式结合牧民现代的生活让幼儿进行歌词创编。既传承了蒙古族民间文化又能提升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认知水平,同时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蒙古族民间乐器与幼儿园音乐课程有机融合

蒙古族民间乐器的学习主要通过图片或实物及对乐器所演奏的乐曲的欣赏来认识,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来唤起孩子对演奏乐器的好奇心后,再配之以图片或实物来让孩子熟悉乐器的构造,孩子会更容易记住所学乐器。提到蒙古族民间乐器大家一定会想到马头琴,马头琴蒙语称“绰尔”,是由两根琴弦组成的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琴身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婉转。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大家熟悉的著名的马头琴曲目有《万马奔腾》《蒙古小调》《黑骏马》《萨班拉克》等等。作为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曲目时乐曲一定要选择能够唤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主动想要去了解乐器及该乐器所演奏的音乐。如著名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老师演奏奏曲《万马奔腾》,幼儿不但能看出精湛的演奏技巧更能体会感受到万马奔腾气势磅礴、辉煌壮大的场面。感受到草原上的骏马奔腾的壮观场景,更深切地使幼儿体会到蒙古族是马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与蒙古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马的兴衰是与蒙古族荣辱水乳交融,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载入史册。

3.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整合

蒙古族民间舞蹈有筷子舞、安代舞、顶碗舞等,这些再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如挤奶、打猎、放马这些舞蹈动作都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真实写照。通过多这些民间舞蹈的欣赏使幼儿不但能感受到蒙族舞蹈的艺术魅力,还能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如今的安代舞更广泛地流行于民间,逐渐由民间艺术发展成舞台艺术,不断地在肃北城乡落户,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安代舞经过本地众多民间艺术家的多年不懈的努力,演变为草原人民健身娱乐的绝佳方式。教师可以和幼儿围成一圈右手握一块红绸和着音乐进行摆动或双臂抡绸。幼儿在热烈欢快的音乐律动中感受蒙古族习俗的这一盛大热闹的场景。这些经典的蒙古族舞蹈均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精华,也是重要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资源。在原有的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上加以创新,进行简单的加工并重新编排成为适合儿童教学的舞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使幼儿切实体会到蒙古族舞蹈魅力和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及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也能够发挥幼儿的想象来描绘古老的风俗民情,体味独特的劳动方式、游牧民族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渗透

1.用情景再现的方法来渗透幼儿学习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幼儿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倾听开始的,从而理解感受音乐中所流淌着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蒙古族歌曲的歌词虽然与现代化生活的场景有些不匹配,但内蒙古的孩子身在本土地域还是能感受到草原、牛羊、蓝天的情景。春天,可以带小朋友到包头市城中草原赛罕塔拉草原,感受蒙古大营的壮阔,切身体会敖包的风情,在赛罕塔拉的草场上看马儿奔跑。在对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创新,根据歌词“我是草原小骑手,牧马鞭儿拿在手,风儿在我身边吼,我是草原小骑手”,幼儿观看骑马射箭的动作,模仿学习,可以在学唱歌曲的同时配上骑马、摔跤、射箭等动作来再现热闹的场景。幼儿园孩子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通过情景再现的方法不但满足幼儿心里好奇感的需求同时又把蒙古族民间文化渗透在孩子的活动中。幼儿既学会了歌曲,明白歌词所描述的大意,同时也了解蒙古族生活场景,学会生活中的礼数。

2.音乐教育活动和民俗音乐节活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让幼儿园开展民俗童谣的音乐教育活动,设置相关课程,最后可通过举办民俗音乐节如敖包节、鲁班节、那达慕大会等这些传统节日和音乐主题活动相结合进行的方式。穿上蒙古袍进行演出、汇报表现,幼儿在感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又学到了蒙古族传统的礼仪知识。从生活的点滴对幼儿进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体现出儿童艺术教育的两大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实施更是对蒙古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蒙古族民间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对人、自然、天地独特的文化系统。然而,蒙古族传统文化在与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同时,它的保存与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作为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师,有义务让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下去,使我们的民族音乐继续繁荣下去。

作者:纪璐

民族民间音乐对幼儿的启蒙篇2

民间音乐属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应予以关注和保护。匈牙利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民间音乐收集者柯达伊•佐尔丹曾说,幼儿期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民间音乐中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生活情趣,生动有趣的民间音乐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将民间音乐渗透到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一方面可以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同时还能在美与爱的教育中培养幼儿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对逐步完善以我国民族音乐为主体的民族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一、幼儿园教育中民间音乐的相关概念

(一)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口口相传的音乐作品与音乐形式,其器乐、表演形式、唱法唱腔等都体现着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关于民间音乐概念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但最受认可和接受的定义出自民族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伍国栋的《中国民间音乐》一书:“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在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始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阐释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学者周青青对这一说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了民间音乐的古老性,并对内容和形式作了相关阐述,两者的观点大致相同。由此可知,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编创的音乐,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筛选、加工、改造和提炼,并最终展现在现代人面前。其体裁涵盖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大类。

(二)民间音乐的特征

民间音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器乐及道具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2]。例如,花鼓舞、舞狮子、芦笙舞、跑旱船等都充分展现了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展现了一个民族或是地方的风俗习性,音乐中处处体现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一种大俗之美。这些情节起伏大、节奏独特、韵律生动的民间音乐,很多还含有民族特色的感叹词、拟声词,另加之以较为夸张的艺术表达,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幼儿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为缓解疲劳而创作的音乐,初期大多是自娱自乐,后发展至集体娱乐。音乐大多具有较强趣味性、游戏性,非常符合幼儿好玩的天性。实践也证明,将民间音乐渗透于幼儿音乐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此外,民间音乐大多通俗易懂、浅显易学,能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对幼儿施以民间音乐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民间音乐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也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二、民间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生动,作品大多简短易学。将民间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艺术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幼儿身体素质。幼儿园学生身体发育较快,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优秀民俗文化,如打腰鼓、舞龙舞狮、采茶舞、秧歌舞等,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还具有一定的运动性,这样的民间音乐融入课堂教学,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有利于提升其体质、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还能为塑造优美的体型打下基础。二是丰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民间音乐是社会生活的产物,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旋律、节奏,以及生动形象的歌词或是动作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感受和认知社会文化生活,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展示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民间音乐,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视听体验中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并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审美习惯。三是培养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支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民间音乐品类繁多。对幼儿施以民间音乐教育能培养其对不同地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四是开发幼儿多元智能。民间音乐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幼儿自身会结合自己的感受以及生活经验,理解和重组教师传递的这些信息,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开发多元智能。五是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品行。一个人性格和品行的形成受到个人兴趣、信念、理想等因素的影响。民间音乐作品大多是传递正能量或是民间智慧,体现了积极的思想内涵、人物情感、崇高品质等,在音乐课堂上无形之中就能对幼儿产生影响和作用。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各类型的民间音乐作品能对其性格和品性的塑造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不足

(一)对民间音乐教学不够重视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幼儿园多以流行音乐、西洋器乐、经典声乐曲作为音乐学科授课内容,指导用书中虽然涉及民间音乐知识,但比重相对较少。而且,很多教师对我国民间音乐的了解不足,认为幼儿学习民间音乐难度较大,道具等的使用也不利于课堂管理。实际授课中,关于民间音乐的内容都是简单介绍一下便草草了事,更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直接跳过这部分内容。客观而言,幼儿学习流行音乐、西洋器乐、经典声乐曲等能够提升音乐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但是民间音乐教学还能很好地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且具有其他音乐形式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二)“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有待加强

很多幼儿园开展民间音乐活动都是以学校要求、教师兴趣等为依据,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将幼儿兴趣、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考虑在内,体现不出“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究其原因,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以及教学能力不足,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对幼儿的身心特点也没有展开深度研究,只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教学[4]。

四、民间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选取优秀的民间音乐内容融入教学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融入民间音乐需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首先,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民间音乐。幼儿阶段的小朋友,其生活经验大多是通过观察生活或是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得来的。生活化的民间音乐内容有助于幼儿快速理解其中的内涵,辅之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便能促使幼儿加深印象。如此,他们不仅能在轻松的氛围里积极吸收音乐知识,而且能够提升幼儿的情感认知、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其次,依据学生兴趣选择民间音乐教学内容。幼儿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若要让其专注于音乐课堂,必须选取其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实际课堂中,教师需认真观察幼儿的课堂状态,认真记录幼儿的兴趣走向。同时,教师还需根据幼儿心理,创新教学方式,以一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教授民间音乐内容。此外,由于幼儿平时大都接触不到民间音乐,为了提升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音乐内容进行创新,吸引幼儿自主参与到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来。最后,教师应选取经典民间音乐,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维。幼儿音乐教育属于基础音乐教育,授课内容的选取应该以具有本土性、经典型的为主。课堂活动中,要巧妙结合各种民间音乐施以教学,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感受民间音乐艺术的熏陶,引导幼儿内心向真、美方向发展。

(二)遵循“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落实“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幼儿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有很多种,以下笔者介绍两种方式供相关人士参考。一是游戏教学法。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多数时间,他们往往从游戏中获取直接经验。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促使幼儿获取音乐感知和想象。例如,学习《说唱脸谱》时,教师可以运用“脸谱脸谱蹲蹲蹲”游戏加深幼儿对各种脸谱和脸谱性格的印象。二是通过设计故事情节实施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意语言滑稽诙谐、情节生动有趣、声调起伏大,以此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

(三)融入不同体裁的民间音乐激发幼儿兴趣

融入不同题材的民间音乐形式对幼儿施以教学,可以锻炼幼儿多元化的艺术思维,在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选取他们最能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调查显示,京剧以其丰富的造型和独具特色的唱腔广受幼儿的喜爱,各种民族音乐以其华彩的服装和具有民族特征的韵律感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民族舞蹈中贴近劳动生活的动作能够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能引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吸引其积极参与课堂。诸如此类,都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给幼儿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

结语

民间音乐教学融入幼儿音乐课堂,不仅能给音乐课堂注入新鲜活力,而且让教师和幼儿都成为传播和弘扬民间音乐的重要使者,其意义非同一般。加大对民间音乐学习的力度,培养人们对民间音乐的深厚兴趣,应从幼儿基础教育入手。传递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是每一位在幼儿教学一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5]。

作者:张晓燕

民族民间音乐对幼儿的启蒙篇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时代变迁休戚相关,这也赋予了民族文化更多的人文内涵。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各异才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艺术。受到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的影响,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汉民族为例,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区的人民在音乐创作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音乐风格差异显而易见。不同于南方音乐的温婉动人和东部音乐的轻柔舒缓,高亢与明亮是西部音乐的显著特征。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样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幼儿素质全面发展息息相关,而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幼儿民族意识和民族审美观的培养关系到后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一、开展幼儿民族民间音乐启蒙教育活动的意义

(一)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就音乐表现形式而言,音乐风格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艺术现象之一,它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中国的现代民族音乐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语音拼贴,而是民俗和文化生活方式。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代代相传,具有难以替代的文化特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可以表达和突出他们民族的精神文化信仰。它通过音乐节奏的复杂变化,表达当代人内心的不同感受,反映当代人对文化理念的普遍认同,以及某一民族在某一思想文化领域的共同偏好。中国不同少数民族和自治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可以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虽然中国各少数民族、各自治地区之间流传着不同形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华儿女始终应该是它的良好继承者。毕竟,人们始终应该从自己内心深处表示出对民族和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共同热爱,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音乐传播和文化推广。中国民族音乐的良好传承,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共同进步。在文化接受、推广和认同的过程中,优秀的地域民族音乐传承者也能有效地促进当地音乐文化在各民族地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和高尚的情感。同样,音乐也可以促进幼儿的智慧发展、调节幼儿的情绪、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带给幼儿美的享受。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是本民族创造和继承下来的优秀音乐,表现出独特的存在价值。民族民间音乐绝大多数是五声调式12356,没有4和7,这一特点正好符合幼儿旋律感知的规律,这样的音乐大部分存在于汉族音乐中,如《茉莉花》中只有12356。在幼儿想象力拓展方面,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通常民族民间文化背后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故事,并在民族音乐中有所体现。比如傣族葫芦丝演奏曲《竹林深处》,讲述的是傣族小伙子与傣族姑娘在凤尾竹林里谈恋爱的故事,在竹林的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傣族姑娘翩翩起舞,而对面的傣族小伙子手敲象脚鼓。傣族人民生活的美好画面,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又如白族歌曲《蝴蝶泉边》,音调优美,风情浓郁,在歌曲中仿佛能看见五颜六色的蝴蝶飞来,人们随着蝴蝶翩翩起舞,以美妙歌曲表达心中对生活的热爱。教师通过活动课将民族民间文化的神秘和美好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打开想象的翅膀,在民族民间音乐中自由翱翔。

二、开展幼儿民族民间音乐启蒙教育活动的途径

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最终要依靠儿童传承,他们会成为音乐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学前教育是人一生中最先接触的正规教育,幼教工作者要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把民族音乐文化当成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用别出心裁、灵活多样的音乐活动让幼儿大致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对民族音乐感兴趣。幼教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民族音乐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广泛而深入地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挖掘教育资源,巧妙地对幼儿实施教育。这是当代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探究。

(一)以特色化区域活动为载体传承民间音乐

教师在设计幼儿园区域活动时,要从创设环境入手,确保所有的活动素材与音乐资源都能被盘活,让每一个幼儿都能被轻松、温馨的氛围笼罩,能与自己的伙伴一起感受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的魅力。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区域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兴趣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如果活动类型单一、内容保持不变,难以吸引幼儿。为了达到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目的,教师要把民间音乐渗透到区域活动中,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并深入研究。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特征,也要认清自己所教的幼儿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活动。为了让幼儿能直观感知民族音乐的特征,教师要在环境建设上下足功夫,让幼儿能受到潜移默化熏陶。

(二)以兴趣激发为切入点丰富幼儿的民族音乐认知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培养有效,能让活动效率得到提升。得到了音乐的陪伴与滋养,幼儿的发展会更加全面。不可否认,外国音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能产生良好的育人功能,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否定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要让民族音乐遗产体现出更高的价值,达到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强化民族精神的作用,让幼儿能更加深入地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开展民族音乐欣赏与演唱活动

每一部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都能把孩子们融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能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梁祝》是民间音乐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化蝶”部分能把人引入无限的遐思中,勾勒出美轮美奂的画面。在带领幼儿欣赏这首曲子时,教师可以为孩子们播放PPT,让孩子们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这首曲子在耳畔响起,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落日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渔民们满载而归,悠闲地任由渔船在波浪的起伏之下轻轻摇荡的画面。这首筝曲节奏舒缓,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想象画面,把他们引进这淡雅的山水画之中,让孩子们感受船满舱之后内心深处的愉悦。此外,《说唱脸谱》《茉莉花》等独具特色的民歌也适合幼儿欣赏,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四)创新学前音乐教育方法渗透民族民间音乐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想将民族民间音乐有效渗透于学前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借助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以及想象力。民族民间音乐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本身就是借助于声音传播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在学前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要求幼儿发现、寻找声音和音乐,这能促进民族民间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渗透。相较于其他方式,乐器演奏同样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在音乐学习课堂很难对音乐节奏形成有效感知,这个时候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师可在教学课堂上将打击乐与音乐有效结合在一起,借助音乐节奏进一步唤醒幼儿对于音乐的深刻记忆和理解,从而优化音乐教学。例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在聆听过程中击打乐器,以此强化幼儿记忆点,同时促进幼儿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幼儿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把握和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前音乐教育效果。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有效结合在一起,这也能有效优化学前音乐教育,同时促进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发展。

2.情境联想法

要想将民族民间音乐有效渗透于学前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联想法实现这一目的,这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借助音乐短剧、情景模拟抑或是富有丰富想象情节的情境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为此,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实践期间,教师一定要充分借助幼儿想象力来指导幼儿模仿一些情节,通过这一方式让幼儿参与情境体验,这样幼儿才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有效优化学前音乐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竹林深处》教学的时候,可在教学课堂上按照这一音乐特征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编出一个情景剧,通过音乐情景剧表演的方式为幼儿搭建一个别开生面的音乐教学课堂,这样才能有效活跃幼儿音乐教学课堂,让幼儿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课堂上得到全面提升。

三、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主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雁.民族音乐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缪学超.幼儿园公共仪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邓菲菲.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分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付晓莉.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罗淑娟.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20.

[6]卢红博.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7]张文慧.民间文学启蒙教育对幼儿民族认同感培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贾莹洁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