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3篇

时间:2023-01-03 11:34: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3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3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篇1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忽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高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的根本目标不相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可将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全过程中,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1课程思政的主要特征

1.1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主导者,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最终效果。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并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成长为具有宽广视野、扎实知识素养、坚定政治立场、深厚道德情怀、创新思维的合格教师,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与党执政的拥护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实施课程思政,切实担负起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责任。

1.2重点在课堂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主渠道,课程思政应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相融合,在传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无形之中熏染学生思想。此外,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内容思想性、亲和力与感染力,推动学生在学习、思考、观察、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价值体系,推动学生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日常行为规范。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2.1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主导作用,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需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其一,高校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要求教师落实课程思政,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其二,高校应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型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课程思政素养能力提升体系。高校应定期邀请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教师、知名专家学者与全国模范教师代表人员到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集体学习等,带领教师学习课程思政基本理论,并依托优秀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强化教师思想道德修养。高校还应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搭建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其直观、深入了解思政教育,掌握思政教育基本规律与特点,为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课程思政实施计划夯实基础,强化课程思政实施特色,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内涵。其三,高校定期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化教师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认知,为将思政理论知识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夯实基础。高校应引导教师主动了解最新形势与政策,推动教师主动强化自身思政素养。

2.2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

高校应引导教师结合课程特色与优势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思政资源挖掘中,高校可开展集体研讨会,由思政教师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共同挖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打造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课程思政内容。在思政资源挖掘中,教师应注重遵循知识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其一,知识逻辑。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知识逻辑,教师在思政资源挖掘中应遵循其知识逻辑,立足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场景、前沿研究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其二,历史逻辑。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经历了漫长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涌出的学科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挖掘学科发展、相关科学家、代表人物、核心技术攻关等蕴含的思政资源。其三,实践逻辑。课程思政的实施需从现实问题思考的角度出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发展。教师应遵循实践逻辑,挖掘国家发展中各方面的成就,以此推动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在现实问题分析中强化学生立志成长为时代新人的信念。除此之外,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计算机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计算机行业发展动态、社会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思政资源动态挖掘机制,在不断丰富思政资源的基础上确保思政资源的先进性。

2.3完善教材与教学计划

2.3.1重构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为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实施课程思政需结合思政教育目标与内容打造全新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政素养。

2.3.2创新教材与教学资源教材是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主要内容为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步骤,无法满足课程思政实施要求,所以,高校应积极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思政教师与专家携手开发校本教材,根据课程思政实施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整理知识点内容,以此为基础编写校本教材大纲目录,根据大纲目录分解校本教材开发任务,逐步完善校本教材内容,打造蕴含思政资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为实施课程思政夯实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应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拓宽教学资源获取渠道,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优质慕课、微课,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思政资源生动呈现给学生,更好地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价值。

2.4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应引导教师积极采用讨论式教学,充分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计算机有关的讨论问题,并进一步将讨论问题升华至思政层面,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开展讨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思考在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理解认知的基础上熏染学生思想。在讨论式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讨论主题,确保各小组能够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与思政教育层面理解讨论主题。教师应引导各小组组长做好任务分工工作,确保讨论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价值。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如教师可开展思政主题网页大赛,对网页内容深度、布局、结构等进行评分,对学生计算机技能与思政素养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基础调整课程思政实施计划。在竞赛式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在作品评分与教师评价等环节做好引导工作。在作品评分环节,教师应采用学生评分与教师评分的方式,立足多维度评价学生设计的作品,确保评分结果全面客观。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评分结果,避免学生受分数影响。在评分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将其与自己的作品进行客观比较,在不同作品对比中明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立足客观角度进一步优化网页内容或网页结构。在教师评价中,教师不仅应对学生的网页作品质量进行评分,还应通过网页内容深度与广度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作品评分结束后,教师应督促学生优化自己的作品,并对学生在作品修改中的态度与修改质量进行评价,将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客观的学习态度。

2.5优化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评价主要内容为学生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情况,忽视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需优化学生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在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念,并合理调整两者在总分中的占比,在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最终考核结果由平时成绩、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与思政教育有关的话题,如在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时,教师可通过计算机组件协同工作引导学生思考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在学生探讨中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并将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调查各岗位对计算机基础技能的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基本情况,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应要求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并对报告进行评分,将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制订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内容时,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内容与计算机理论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在依托计算机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时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否以高尚的道德品质选择了符合全局利益的道德行为。除此之外,高校应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式开展学生评价工作,立足不同角度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实际实施效果,为教师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重要参考。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丰富学生的评价方法,通过不同评价方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有利于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重要公共基础课,应在推动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成长为术德兼修优秀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可将思政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隐性思政育人功能,将其发展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力量。高校应积极从提升教师思政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完善教材与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等路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在彰显计算机基础课程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衔接,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基础上筑牢学生信仰之基,为学生发展积蓄力量。

作者:段瑞波 单位: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计算机基础课程篇2

0引言

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是现代人必备的工作技能,也是各高校每个专业都要设置的基础课程,如何把这样一个基础的课程上好,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扎实地掌握好这一技能,如果让学生对这一基础课程产生兴趣,是每一个高职院校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就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混合教学和分层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最好的教学方式。

1混合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特点

混合教学。混合式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之间的混合,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在教室进行的,还是采取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而计算机基础是一个操作型的课程,如果不落实到如何操作计算机上面的话,学生做再多的笔记也是无用功。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把教师的教--也就是线上教学与学生的学--也就是线下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其次是教师与学生的混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计算机这种实践型的课程中体现的就更加明显。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探究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是教育目的与教学方式的混合,高校的课程设计一定要遵循教育目的,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来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不偏离轨道。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要尊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只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虽然计算机基础是现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计算机技能高低还是有所区别的。如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可能要用表格比较多,而文职类的学生则需要用到文档的编辑等等,针对不同专业未来可能用到的计算机功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可以有所选择,侧重点不同。(2)对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之间采取分层教学。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不同,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前对计算基础的掌握也就不同,如果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没什么可学到,而基础差的学生又跟不上进度,逐渐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厌学的倾向,这样的教学就有失偏颇了。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状况

教学理念。很多的高职院校一旦专业建设完成,就不再回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和更新,课程计划会实行很多年,但是对于很多专业尤其是像计算机基础这种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来说,课程是在不断更新变化中的,如果高校始终沿用过时的课程,学生学到的东西也无法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得到运用。另外,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还是沿用教师课堂讲解的模式来进行授课,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低,往往都是教师自己在课堂自导自演,等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在突击背考试题,这样学习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基础课程显而易见就是需要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的课程,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数量不能够保证在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这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上得到有效的训练。甚至有的时候因为机房数量排不开,就采用理论课来代替,学生实训的机会越少,学到的知识也就越不扎实。

3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整合。对整个计算机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分层分级进行教学,包括整体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再具体到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实施进度,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切不可墨守成规,也不可把知识点分割成互不联系的个体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有体系的计算机知识技能。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但是有很多老教师因为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忽视了备课,经常按着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对教师的备课环节要求颇多,即便是经验丰富也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切实保证自己的教学符合教学计划和新一代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基础或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符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环境,计划组合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预留好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时间,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课程评价标准.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不同的专业采用的评价标准基本一致,都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来说,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把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都纳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来,不再把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要教师把学生平时的实训成绩也加入最终的期末成绩中来,这样最终的成绩才会更加客观。与此同时,也要较强学生自我的评价,通过对自己的反思中掌握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找到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实施要点。(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的课程就要分级分层从多个角度进行,这样不仅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产生照顾这一类学生而忽视那一类学生的情况出现,所以教师要适当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主动去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做好指导和点拨的工作即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胜负欲,争取自己比别人学的更好,学的更多。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计划,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技能。(2)建立以实训为基础的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操作性的课程,理论课只是为了实际操作做准备而已,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切不可本末倒置,要加大实训课的比重,或者把理论课混合到实训课中进行,只有学生切切实实会用了计算机,才算是完成了计算机基础教程。高职院校要加大计算机课程设备的投入,保证每个学前的计算机基础课都有足够的实训室。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实施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贴近真实工作岗位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提前进行实习演练。(3)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类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所教专业的基本内容和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实训,对于电气类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制作类的基础课,而对文秘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文字编辑和表格类的训练,通过不同的实训内容,进行不同类别的考试,不同专业掌握不同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展现不同的技能,收获不同的成长。(4)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面临的是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要求,掌握的知识不能仅限于在课堂和学校的实训室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要跳出学校的范围,把校外可以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都利用起来,坚持做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把课外的优秀教学内容带到课程上,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到企业中实用知识,做好学生未来就业的铺路工作。

4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地高职院校每个专业都要设置的教学内容,本文阐述了当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混合教学和分层教学的优势以及实施的要领。

作者:徐磊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基础课程篇3

0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试行“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1研究背景

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中重要内容,发挥的作用很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同时深入落实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能熟练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对相关信息技术有基本了解。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能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在当前应用型民办高校,虽然教学水平一直在提升,但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依旧很多,制约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综合提升。(1)地域差异。通过分析根据教育部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可知,当代进入高校新生在计算机方面能力较强,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较大,使得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也大不相同。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知识讲解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与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有关之外,作为主要的便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期间,针对基础较好且能力强的学生,能快速跟上教师的思路,学习效率高。部分学生的能力偏低,无法理解教师课上讲解的知识点,不能跟上教师授课进度,学生潜在的问题不能第一时间解决,久而久之,对计算机学习会越来越不感兴趣。(2)不同专业与计算机的融合。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重点考虑到各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侧重掌握及具体的要求,而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新生,如果采用统一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本不能得到满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层分类教学设计

分层分类教学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期间,在综合教学现状和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将分层分类教学应用其中,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增强。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加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并在充分考虑学生水平和潜力倾向的前提下,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让水平和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并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期间,依照学生的专业,为其选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以便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能得到满足,发挥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价值。分层教学利于因材施教。利用分层教学方式开 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量,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水平,通过分班上课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知识,让相同水平的学生能在一起学习。借助这种手段,计算机基础较高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放慢学习步伐,逐步夯实基础。分层教学能依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水平等,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提升水平。分层教学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期间,如果讲解知识偏高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求知欲望便会被激发,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很有帮助。但需要明确的是,教师讲解的知识,难度必须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让学生既感到挑战性,又能感到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分类教学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发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大力发展的同时,与各个专业领域也实现了高度肉融合,很多专业的专业课的教学中都强化了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同时,部分专业已经全面采用计算机授课。分类教学的应用,能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偏重,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3分层分类的教学实践

在采取分类分层次教学方式期间,可以实行“先横向分类,再纵向分层”的模式,合理制定实施办法,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都能有所提升,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教学有效性。横向分类。根据各非计算机专业特点和需求不同,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横向分类为三类:理工类、文管类和艺术类,分别对应为三个方向。(1)第一类:理工类。理工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基本应用;第二学期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主要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相关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对办公自动化软件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可以对软件灵活利用,还能够掌握程序设计和C语言等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Office和二级C语言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2)第二类:文管类。文管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基本应用;第二学期为数据库基本应用,主要学习数据库软件MySQL或者Access相关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等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Office和二级数据库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3)第三类:艺术类。艺术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基本应用;第二学期为Web程序设计,主要学习Web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还能够掌握Web技术的基础知识,HTTP协议,JavaScript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编程元素,动态网页设计技术等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Office和二级Web程序设计考试打下基础。综向分层。纵向分层的含义:在每一类内又按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进行筛选,分A(免修)、B两个层次。(1)第一层次:A(免修)层次。第一层次为A(免修)层次,鉴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目标课程,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后,可以自主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按课程大纲要求的程度)选拔考试。针对考核通过的学生,可以免修,同时能自动获取这门课程的学分。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采取组建兴趣班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参与,同时对指导教师制合理落实。进入到兴趣班的学生,如果课程考核合格,能够获得学分,同时将学分纳入公选课总学分。(2)第二层次:B层次。第二层次(B层次)为基本教学要求层次,按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考试分层。A(免修)层次学生名单的确定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法。学生进校后自愿报名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按考试成绩分别确定A(免修)和B层次的学生。成绩达到合格(60分以上)或入学时已通过全国、省组织的等级考试的学生可免修该门课程。在确定分层次学生名单时,坚持考试和学生自愿并重的原则。

4结语

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针对应用型民办高校学生在基本知识素养层次不同,以及专业不同的要求,提出对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层分类教学,通过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教学改革,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分层考试检验教学成果。以此与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相匹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利枚,石彪,罗新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03):34-37.

[2]杨诗琦.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6(13):226-227.

[3]何钦铭,王浩.面向新工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01):39-43.

作者:任志红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