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08:48: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3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学是学生学习科目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计算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小学生如果具备扎实的计算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高难度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而且,计算能力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学生发展的始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用有趣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意义
(一)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数学学习与计算能力息息相关,所有的数学学习都需要计算这一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非常基础性的作用[2]。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要想完整地解出一道数学题,不仅需要学生分析题意,梳理逻辑关系,列出算式,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数字代入到算式中进行作答,这也就表明,计算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在之后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场景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所以说,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性格
进行又快又准的计算不仅需要学生有极高的专注力,还要具备认真、严谨、仔细的态度。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另外,当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全部注意力都在自己笔下的题目之中,并且大脑在进行飞速运转。换个角度考虑,如果学生的心绪是非常杂乱的,他们绝不可能又快又准地做对题目。因此,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
二、当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不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而要想学生获得这一能力,教师就必然要进行教学设计,并利用专门的时间,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但事实上,当下的教学生态并非教育者所预想的这样。部分教师将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注重知识讲解而非能力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没有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无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
做计算题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对此往往抱有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知识学习充满兴趣之后,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一定的学习场景,组织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进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部分教师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时候总是采用为学生布置大量题目的方法,学生对此缺乏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组织以计算为主题的趣味活动,然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计算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一)结合知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定理
计算是有方法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计算的方法,从而组织学生利用该方法进行练习,这样他们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4]。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做题,而是首先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思路,做题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全部的凭借,解题思维才是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理解运算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运算规则是为了让计算者更方便地做题,减轻工作量,所以在计算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题目的特点,然后运用规则进行解题。以加法结合律为例,当遇到‘57+288+43’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进行题目分析,这时,我们能够发现如果按照题目中给予的数字顺序进行计算,工作量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改变数字的顺序,(57+43)+288,计算量会极大地减少,计算就变得十分简单。所以,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就是让计算变得更简单方便。在遇到与之相类似的题目时,首先要改变数字的顺序,然后进行重新组合,最后进行简单的计算。”借助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加法结合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其中的规则。当学生理解计算的规则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运用规则进行基本的运算。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运算的基本规则,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算的难度,这对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进行原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数学计算能力。
(二)借助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梳理逻辑架构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解计算知识是很枯燥和无聊的,这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好的做法是教师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在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使用场景之后,进一步学习计算知识[5]。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情境教学,借助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魅力。以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之前,首先设计一个具体的情境,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大家接触小数的机会其实是特别多的,你在超市购物中会发现,很多物品的价格都不是一个整数,而是小数,例如,2.7,30.5,2.99等。在进行购物的时候,消费者往往需要计算这些物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大家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能够进行小数的计算。”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小数的计算规则,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为了增加学习的情境性,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场景,向学生介绍:“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PPT上已经为大家呈现了相关商品的价格清单,两个小组进行合作,一个小组设计购物清单,另一个小组进行价格计算,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进行计算。计算完成以后,老师请同学到讲台上进行计算过程的分享。”借助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在学过基本的运算原理之后借助教师设计的生活场景进行自由练习,有助于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而且,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进行思路的分享,能够借助学生的思路发现他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师要善于借助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梳理逻辑架构。
(三)组织计算比赛,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做计算题练习时,学生面对大量枯燥的题目往往会走神,这样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学完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运算律的使用原则,教师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题目,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做题与比赛结合起来,借助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就会有较大的学习兴趣。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汇编成一份试卷,然后利用此试卷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教师首先提出要求:“本次竞赛分为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进行自主作答,第二环节是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答案,第三个环节是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根据综合情况进行打分评价。排名靠前的学生和小组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当教师介绍完比赛的基本情况之后,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然后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比赛之中。学生比赛的过程就是进行计算练习的过程,计算能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在分享环节,学生不仅要说出题目的答案,还要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内化吸收在课堂之中所习得的知识。总之,教师必须认识到兴趣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善于将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习计算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是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
(四)设计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做的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和训练,借助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的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安排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首先,教师讲解完部分知识在当堂检测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学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后,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对小数的加法掌握得较好,但是在做与减法相关的题目时经常出错,或者有的学生对加法掌握得不好。总之,这个现象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往往具有差异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并依此展开针对性教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采用作业分层的方式,布置有差异化的作业。如果学生对“小数的加法”掌握得不好,教师便可以着重为学生布置与小数的加法相关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进行回顾与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此外,在进行期末总复习的时候,教师在保证复习进度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例如,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一份综合程度比较高的卷子,然后从中找出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展开针对性的复习,这种复习不仅体现在做题的过程中,还体现在教师进行集体复习的过程之中。例如,如果全班对《简便运算》这一部分知识点掌握得都不好,那么教师要从头开始进行教学,首先帮助学生把握运算的基本规则,然后以具体的题目为例为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帮助学生把握基本的知识点与运算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并根据这种差异展开有计划的教学,帮助每个学生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总之,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要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置于重要的地位。其次,教师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计算过程中,并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掌握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何小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篇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不仅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那么就可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在问题思考和探索中掌握数学知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景的构建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依照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构建问题情境,这样才可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引出小学生的学习话题。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确保问题情境具有生活特征,这样可以使小学生感受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在数学课堂中更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小学生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确定班级中的座位,结合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二是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情境的构建需要从小学生认知和经验角度出发,科学且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使小学生可以从数学角度来找出问题情境中包含的数学知识。三是小学数学课堂构建问题情境也能够消除学生心理上对数学知识学习的障碍,让学生学会思考并提出问题。整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了解学生、鼓励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需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针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师需以生为本并面向全体学生,切不可以学生的学习现状区别对待,否则会降低数学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时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班级中所有学生都可以保持积极状态学习数学知识。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构建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喜欢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事物。从这一层面来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展现数学原理,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
(三)创造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设置需要以核心创造为原则,确保问题构建能够吸引小学生,这样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长此以往,就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且自主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数学知识时,教师可先准备出多种样式的三角形,之后再提出“同学们对三角形有什么想要知道的?”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问题。这种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建对策
(一)通过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悬念问题情境的构建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即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悬念可以是展示矛盾,也可以是出乎意料,让学生的心理更加渴望。巧妙设置悬疑问题能够很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奇妙。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即为“学生考老师”。学生在使用量角器先量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以后,他们就随之向教师提出了问题,即让教师说出三角形的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教师快速说出了答案。这时学生都十分震惊,开始议论“为什么老师会说得这么准”,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兴起,想要掌握这一解答知识方式的奥妙。这种悬念式的问题情境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欲望,并且这种精、巧、奇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小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与困惑,进而想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
(二)利用生活体验来设置有效问题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教师需要认识到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小学生年龄相对偏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其知识储备较为匮乏,并且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相对不足,仅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是相对有限的。又因受到以往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数学课堂基本上是以知识灌输为核心,即教师不停地向学生讲述和讲解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而且学生也难以形成问题意识,从而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从主观角度进行的,因此,想要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教师就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些生活情境,在这种他们熟悉的情境中培养问题意识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在小学数学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以下生活场景:“同学们,妈妈给了你们30元钱让你们去超市买水果,你们花18元钱买了一个瓜,剩下的钱可以买两斤西红柿,请问西红柿每斤多少钱?”通过熟悉的场景提问,一下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当然课堂问题互动性也会随之提升。另外,在这种课堂教学场境中,小学生借助分步计算快速得出了答案,即西红柿每斤6元。这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在上述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了30-18÷2,但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这一问题,即第一步先算18÷2,还是30-18呢?这时课堂中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而教师就可以随之在教学中融入括号这一概念,使小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掌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知识。
(三)借助活动构建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的特点,学生在学习阶段如果仅靠教师讲解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需要借助活动情境配合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小学生有着好动、好胜、好奇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就可以通过活动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同时,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实现寓教于乐。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圆的知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三次画圆的活动构建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此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并且发现圆的相关知识。第一次要求学生随意画出一个圆形;第二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与上一个圆大小相同的圆;第三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半径为3厘米和直径为8厘米的圆形,同时需要标记出圆心、半径以及直径。然后提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小学生在三次画圆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大量与圆有关的知识。这种活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梯度式问题情境,关注问题的层次性
梯度式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分解一些难度较大且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而且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也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梯度式问题情境需要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可依照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设计。例如,针对数学括号的使用,梯度式问题情境的构建可以游戏为主。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公式,如18236=18,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添加符号的方式确保这一等式可以成立。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公式要求学生添加符号,即18236=81,这时数学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如“九九八十一”,以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小括号。最后再给出这一公式,即18236=1,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快速做出了解答。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可以强化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这对促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也很好地满足新课改中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
(五)融入故事提问
小学生普遍对问题与故事感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融入故事进行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也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个故事,即4个小动物在游玩过程中路过了一片果树林,这时它们都非常渴,然后小猴子就跳到了树上摘了4个苹果、8个李子、5个桃,请问小猴子共摘了多少个水果?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依次进行了作答,这时教师需要依照学生给出的答案来详细解释,还应指出部分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要求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认真回想故事内容,当学生再次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快速做出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构建十分重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水平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可以高效解决数学问题。另外,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十分关键,在问题提出之后应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进行深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才可以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水平及教师教学质量。
作者:王翼展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七贤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篇3
德育是培养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育才先育德,教书和育人必须并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的需要。
一、学与用:生活中的数学之道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数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以日常生活为背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德育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相关知识点时,渗透正确的时间观念,在学生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和半时基础上,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时钟,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作息时间,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看看谁安排得最合理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二、情与境:游戏中的数学之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唤醒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趣味数学故事,如“泰勒斯与金字塔”、刘徽“割圆术”的故事等,或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适当补充发明者简介及发明过程。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使学生从中唤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以之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本知识设计趣味数学游戏,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算游戏比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的输赢,赢了不能骄傲,输了也不要气馁,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一起寻找存在的问题。在数学知识的训练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践与行:活动中的数学之理
生活是最好的德育课堂,实践是最好的德育老师。所有的学习都是实践的落脚点,数学课堂教学同样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统计”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调查每个家庭一个星期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调查数据归纳整理绘制成统计图,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家的塑料袋使用数量。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塑料袋的污染及其对环境危害的视频,让学生震惊于小小塑料袋背后隐藏的环保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学生环保意识,明白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熏陶。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数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学生耳濡目染,甚至效仿,所以教师以身作则也是德育的一个切入点,教师个人的品质也是德育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独特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小学数学课成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政课”,实现数学课堂德育和智育并举。
参考文献:
[1]马德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1(10):31.
[2]张勇.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95):63.
作者:曹晓婧
教学网站论文:教学网站视觉设计方法探究 【摘要】教学网站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否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教学资源,...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拓展农村中学生时事政治视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能 摘 要:以本校高中学...
本文首先对德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简单阐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最后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德育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各个阶段,都要安排有关计算的“数与代数”的基本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构建:构建高效、趣味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前...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与课程内容思考 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利用有助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