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3篇

时间:2023-01-12 11:48: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3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3篇

古诗词群文阅读篇1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法”的简称。古诗词因为篇幅短小,容易操作,便于“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界已经被许多专家认可,被许多一线教师采用,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优化学习,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价值,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合理选择群文素材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前提条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诗词文本,如此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对于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该如何进行选文,如何设计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尝试。

1.首先,依人选文

以作者为角度,合理选取群文素材,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组文思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他的思想状态、人格心境、个人追求都会发生改变,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建构起立体的诗人形象,从而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例如,初中阶段人教版教材分别选入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武陵春》。李清照的词作最能反映她不同阶段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立体全面的李清照,在群文阅读课中,不妨设计“一词一世界”的议题,选择李清照三个不同阶段的词作,反映少女时期自由快乐的《如梦令》,体现初为人妇时与爱人离别后相思闲愁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及经历国破家亡,已是天命之年时写作的满是凄苦悲痛的《武陵春》进行群文阅读。三首词反映的是三种社会状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三重世界。选用这三首词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分析诗词。再如人教版八年级把杜甫的《望岳》和《春望》编在一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设计“‘望’字背后的诗史”的议题,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两首诗,了解两首诗歌中作者不同的情怀。《望岳》中表现了年轻时杜甫积极入世的冲天豪情壮志,而写作《春望》时作者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岁月的洗礼,此时的作者青春不再,早已没有了“会当凌绝顶”的激情澎湃,他用自己凝重的笔如实地记录描绘那个满目疮痍的社会,并将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融于笔端文字之中。透过两首诗,可以了解作者、了解当时的社会。

2.其次,依材选文

古代诗词的题材选材丰富、视野广泛。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我们常常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羁旅思乡诗等。每个题材中,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际遇,所体现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按照题材分类,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同一题材作品有深入的认识。送别诗一直备受古代文人墨客青睐,这些在分别时写出来的诗词,历经几千年,读来依然有鲜活的生命力。例如初中阶段人教版教材选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送别诗。我们可以对此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设计一个中心议题“一种分别多样情”,让学生通过分类比较,找出离别题材的诗词特点,如常出现的时间是傍晚、月夜,常出现的地点是渡口、长亭、古道等,常用的意象是柳、酒、水、月、夕阳、晚风、笛声、远山、瘦马等,常有的习俗是折柳送别、饮酒饯别。虽然都是送别,但里面的情感各不相同,有对故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有怅然若失的寂寞之情、有情深意长的勉励之情、有坦诚的告白之情、有别后情景的想象等。而表达情感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联想想象、有的用比喻修辞、有的是动静结合。经过这样的群文阅读,相信学生会渐渐掌握同一题材的诗词,这也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阅读课外相关古诗词。

3.再次,依象选文

古人创作诗词,常常会巧妙地选取合适的意象,例如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写道:“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借用松柏的意象告诉弟弟要学习它高洁的品行。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的凋落来表达作者高洁的志向。初中阶段,可以依据意象分类,进行群文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意象来分析诗歌,而且能举一反三读懂其他出现该意象的诗作。例如,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诗作当中出现了不少“月亮”意象的诗词,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就可以设计“诗意的月亮”这一议题,开展群文阅读,选取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把酒问月》、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张继的《枫桥夜泊》、晏殊的《蝶恋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与“月”有关的诗句。教学流程以学生小学课本中出现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导入课堂,然后精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别设置“读出月下美景”“品出月中情怀”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月亮这一核心意象所传递出来的怀疑、不满、失望、惆怅以及豁达、乐观、期待、祝愿等一系列情感,最后把群文中收集到的含有“月亮”的古诗词进行归纳整理,请学生认真研读,说说这些诗词中“月”的意象寄托的是和苏轼一样的情感吗?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月亮被不同的诗人们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情感,有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有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有游子对月思念亲人。总的来说,“月”和人的亲情、爱情、悲欢离合紧密相连,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月既可以带上孤高的气质,也可以成为豪情的载体。可以说,在古诗词中,“月”是生命情感的寄托。通过这一群文阅读活动,学生基本能掌握“月亮”意象,读懂其他与“月”有关的诗词作品。

作者:黄中英 单位:深圳市龙华区观澜第二中学

古诗词群文阅读篇2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好好继承。从《弹歌》开始,古诗词在元朝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则由盛转衰,在几百年间很难再出现李白和苏轼等大师级人物。但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重新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也对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量和鉴赏能力提出要求。古诗词群文阅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方法,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探究兴趣,使其在古诗词阅读中逐渐学会把握情感、体会场景、促进言语实践,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关联阅读

诗词是诗人和词人言志抒情的产物,承载着他们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与情感体会。一首诗词就是诗人词人在当下全部人生经验的总和,这需要通过句子得到体现。或许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而言,最初从古诗词中获得的感动并非源于整首古诗词的意义,而是某句话有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深刻撞击读者的内心,从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情感内容指的是文本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与情绪,其分析更多出现在诗词里,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优先考虑设计情感内容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进行关联阅读,逐渐养成整体阅读观。例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四首》和《散文诗两首》,加上其他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一共有14首诗词,为师生提供选择古诗词题材文本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重组,或者结合课外古诗词强化群文阅读。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他一反常态没有写悲秋,写的是爱秋,其实隐含着刘禹锡愈挫愈勇的豪情壮志,教师可由此切入,设置群文阅读议题——抒不完的豪情壮志,引导学生进行关于秋的古诗词的关联阅读。

(二)重视特殊场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

完整的一首古诗词中的句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为强化对情感的表达,古诗词的作者还会在其中设置诸多特殊的场景,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的、古典的场景和意境,帮助读者理解诗词的情感与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内容,更要重视对特殊场景的感悟,通过美好的句子打开鉴赏古诗词的大门,引起对不同人生的体验。初中生已经接触过很多古诗词,虽然对不同场景的赏析不一定深入,但也有初步体会。教师可从特殊场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开启美好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旅程。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边塞战斗场景的古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不同诗人和词人笔下用于描述特殊的边塞战斗场景的句子,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并找出些许差异。唐代诗人李益就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简单的一句诗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并完美融合,描绘戍边将士在夜晚思念家乡、难以成眠的场景,表达深沉的怀想。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写道: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管是征蓬、汉塞还是归雁、胡天的边塞色彩都非常浓厚,是特殊的边塞场景,后两句更是描绘孤独苍凉的边塞画面,勾勒渗透在心中沉积已久的情感。宋代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的同样是假想自己在边塞,耳边听到风雨声,脑海里惦念激烈的战斗场面,和眼下孤村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孤独的伤感。所以教师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对描绘特殊场景的句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场景对比感受古诗词的美。

(三)加强言语实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把握情感和体会特殊场景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加强言语实践,因为实践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言语实践指的是口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应以此为线索设计群文,锻炼学生语言能力,促使他们明确地向外界传递个人阅读古诗词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所悟。而朗读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几乎被完全忽视,成为短板。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不仅为教师提供群文阅读选材依据,还说明朗读可以进入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堂,教师应打破群文阅读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与速读能力的思维定式,避免以偏概全。具体可选取适合学生朗读的一组古诗词,训练学生的语音、语气、语调和语速等,锻炼阅读能力。例如曹操所作《龟虽寿》,结尾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带有乐府诗的色彩。曹操把哲理沉思和慷慨激昂、艺术形象汇聚到一起,充分展现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生活姿态。在年龄的限制下,初中生理解曹操这种情志的难度较大,需结合曹操的经历与所处年代背景,从而确定豪迈抑扬的朗读语气和从容有力的朗读语调等,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怎样确定停音、连音、重音,加强交流。李益所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在形式与情感表达方面都和《龟虽寿》存在显著差异,重点从各个视角描绘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由此哀愁满心。还有宋代词人晏殊所作《浣溪沙》,尽管其中透露惜时伤春的倾向,但其实晏殊主要表达抒怀感慨之情,在词里暗含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让学生们获得哲理启迪以及奇妙艺术享受。所以,教师在选择古诗词群文阅读素材时可通过《龟虽寿》《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及《浣溪沙》这三首形式、情感、年代等的差异都较大的古诗词实施群文组合教学,引导学生真切地找到三首诗词在朗读处理方面的区别。

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方面,不得脱离教材。群文阅读教学仅仅是众多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教师不能排斥教材。最近几年兴起的群文阅读冲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盲目模仿,在对群文阅读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将其运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从教材之外选择古诗词,引发群文阅读脱离教材的问题,群文阅读和教材处于对立面。实际上群文阅读是一种理念和阅读教学方式,一线教师应从教材里选取古诗词,并配合教材以外的古诗词,有机整合课内课外的古诗词阅读资源,避免古诗词阅读教学目标混乱,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也有依据,不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对古诗词群文阅读保持兴趣与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不仅是让学生多读几首古诗词。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对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补充,其实从教育体制改革开始,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都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其研究也有所欠缺,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让学生欣赏字词、单篇细读、呈现古诗词内容的方式相对单一,应注意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构建多元的、相对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质疑、思想碰撞,从而展开思考过程,有所发现。初中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绝不是让学生多读几首古诗词,在选择群文阅读素材时要按照议题进行,不能为让学生读而教;学生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局限于单纯地阅读古诗词,还要据此围绕教师设计的议题思考、辨析,从中习得知识。

三、结语

群文阅读紧跟教育改革方向和课程整合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主要参照,致力于扩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群文阅读为学生从阅读单篇文章过渡到阅读整个大类或整本书架起一座桥梁,在单篇精读以外开辟阅读教学的新途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注意联系教材设置群文阅读议题,全面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薛琴 单位:江苏省苏州相城区黄桥中学

古诗词群文阅读篇3

群文阅读教学法是由教师将文章按“议题”进行不同组合,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展开探讨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此类推,群文教学法是立足于课本中的例子,内探外联勾合起这篇文章与其他文本,实现“课本例子”的效益最大化,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力。做到“群文阅读教学”与“古诗词教学”的有机结合前提是多文本按议题合理聚合成“群”,拟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议题的开发。

一、关于古诗词语言的议题开发

古诗词是凝练的艺术,也正是这种高度的艺术性,阻碍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语言议题关乎词语赏析、特殊句式、语言现象等,古诗词教学应关注语言议题,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阻碍。古诗词中有一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动词,当被诗人苦心孤诣地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时,便成了一颗明珠,投射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学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时,可勾连李煜相同词牌的作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对比“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作者对“清秋”所用的动词——“倚”与“锁”。前字“倚”是词人登楼依靠城墙观景的动作,登楼远望,金陵城在秋日暮色中更显飘摇动荡,词人心力交瘁,只留下无望的叹息。一个“倚”字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摹,也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而李煜用“锁清秋”则用“锁”字形象可感地写出其心情的困顿,我们似乎清晰可见一位亡国之君正站在高墙院落中,带着亡国的恨、落魄的心、孤寂的情,欲说还休。可见,诗中的动词能够令描写对象更形象,也使客观场景折射出作者之心境。因此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议题开发可从诗文中带有动作性的词语入手,去感受动作背后作者的心澜起伏。诗词中的关键句可作为议题设计的出发点,教师可通过以求同存异、分门别类等鉴赏句子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例如,以倒装句入诗。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若没有进行讲解,学生可能会将其理解为“衡阳的大雁离开了”,事实大相径庭,作者为符合词的格律而对“雁去衡阳无留意”进行了倒装;且在北雁南回之际,作者想到自己“归无计”,思乡之情更加浓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也使用了相同的倒装句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将“日”“春”提前,意于强调这些美好的新生事物,通过动词“生”“入”将“夜”与“春”拟人化,把时序交替,新物崛起之景表现得可爱可感。辞旧迎新之景固然带来希望,但对于作者来说更容易引起漂泊在外的思乡感慨。由此可见,古诗词群文阅读议题若是以诗句中的特殊句式进行开发,学生能明白更多的格律知识,也能感悟作者所要着重刻画的场景。以诗歌语言为议题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开发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学敏锐性,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意图,由“诗眼”到达“诗心”。

二、关于古诗词题材的议题开发

古诗词常见的题材有咏史怀古、山水田园、送别怀人、闺怨、边塞征战、羁旅思乡等等。这些题材便是很好的议题开发点。以“百年悠悠,思古凭吊”为议题,可将统编语文教材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与课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链接。三首古诗词都属于怀古咏史类作品,情感表达有相近之处,可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展现宏大的爱国情怀;张养浩站在百姓角度看封建王朝更替,感情痛切;“苏词”借周郎雄姿英发内感自我际遇的起伏等。在议题的统领下,教师引导学生在诗人与历史、诗人与诗人、诗人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游走,让学生在了解一首古诗词内容后,还能透过这些文本了解这一类咏史怀古作品的特点。又如,部编版教材选入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等送别诗,教师可利用这几首作品题材的相似性设计古诗词群文阅读议题,使学生掌握送别诗常出现的地点有渡口、古道等,诗中常用柳、酒、水、月、夕阳、烟等意象营造离绪。再比较这几首送别诗,尽管题材相似,但各自表达的送别之情却不尽相同,有情深意切的慰勉,也有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有对自我未来的期许,也有对友人前途的深切关怀……表现情感的手法有情景交融,有比喻夸张,有动静结合、有联想想象。在一系列群文阅读的影响下,学生会熟知这一题材的诗作,也能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课外相关作品了。

三、关于古诗词意象的议题开发

“诗歌教学,不能忽略意象及其隐喻,诗言情,往往不是直白地抒发情感,而是借助一些优美的意象,把情感寄托其中,对它精心描绘。”在初中古诗词的学习中,意象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设计相关议题带动学生借助意象体会诗词中的丰富意味。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所收入的古诗词中,“月”的身影频繁出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是诗的意象,并不是客观的想象,而是主观的某种情感特征与客体的某一特征的猝然愈合,极富民族特色。”因此,教师可以开发“情感的非凡寄托——诗意之月”作为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议题,选取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王维的《竹里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等作品开展群文阅读。首先精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月”在诗中的独特作用。诗人将月当做知情达意的信使,将诗人的情意捎带去远方,“月”传递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慰安。其次范读余下诗篇,探讨这几首诗歌中“月”意象所寄托的情感是否与李白相同。最后,得出“月”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有的牵挂家乡、友人,有的视月为友解人意,也有戍边在外的将士对家乡的思念。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群文阅读活动明白“月”作为生命情感的寄托,与亲情、爱情,人生喜乐苦痛相连。还有,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词时,教师可以抓住“梅”这一经典意象,以“理解梅花意象”为议题,引入与“梅”相关的古诗词,如陆凯的《赠范晔》、王安石的《梅花》、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高适的《寒山听吹笛》等,由议题向外辐射,内探诗词中“梅”的含义,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梅”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可以代表高贵的气运品格、表达离愁相思等,让“梅”意象成为学生与诗词文本沟通之花。当然,无论是“月”或是“梅”,都只是古诗词经典意象一隅,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议题可在品味诗词意象中展开。

四、关于古诗词作者的议题开发

古诗词群文阅读议题可以作者为角度进行开发,合理选取群文素材,是一种高效的组文方式。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某一侧面,诗人的形象将变得立体生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诗歌选编为从诗词作者出发设计议题提供了便利。同一诗人的作品被反复选入: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六首诗入选,杜甫同样被收入了六首诗,分别是《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月夜忆舍弟》,彰显了两位诗坛文豪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了初中三年的古诗词学习。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四首词收入,密集出现在九年级语文上下册中,陆游、李商隐、苏轼、岑参也分别选入了三首代表作。教师可以遵循部编版语文教科书选文规律,通过同一作者的不同诗作的对比展开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例如,探讨辛弃疾的豪壮爱国情时,可以教科书收入的四首词作为群文教学篇目:《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方面纵向梳理辛弃疾的创作时间表,勾勒其情感变化脉络。另一方面横向对比诗篇中所采用的写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年少与成年不同的人生感受对比,反映作者对家国命运之“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是追昔抚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激励,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太常引•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运用神话勾勒出一个超现实的艺术世界,抒发自己反对妥协,力主收复失地的一腔忠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古讽今,风格明快。不同的词为我们铺开了一条直达诗人内心深处的道路,这些反复抒发报国壮志的词正体现了辛弃疾的性格特征、人生追求。辛弃疾的不屈志向如浩气横贯长空,又以创作手法之多变体现他的文才出众。除了旗帜鲜明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议题开发时还可考虑如李清照、李煜等创作风格前后期相差较大的作者。因家国巨变,他们的词作在后期都改变了清丽或柔靡的风格,走向低沉凄冷。这样,以作者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更贴近诗人的真实风貌,学生通过感知诗意人生,从而感受诗人生命的张力。事实上,古诗词的内蕴可作多元化解读,这使得古诗词群文阅读的议题具有开放性与可协商性,议题的有效开发需要执教者熟悉教材体系、善于归纳知识点、主动扩大知识面,也需执教者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去考虑“选择怎样的议题去吸引学生兴趣”“什么议题能够激发学生交流欲望”“围绕议题可以创设哪些有趣的教学环节”等等,让学生顺利步入古典诗词中去主动与诗人达成心灵相通。

参考文献:

[1]茹清平.《再别康桥》备课手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

[2]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吴凯路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