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17:04: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3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以前以及现在很多地方的K文理分科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出来。目前,很多专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正致力于削弱文理分科学习的界限,逐渐取消文理分科。初中小学阶段,没有文理分科,但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还是把文理清晰分割的,例如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这样来分析自己孩子的成绩:“某某语文、品德与社会挺好,但是数学、科学等理科性的科目成绩弱一些(很不好),看来孩子的能力偏文……”这样对孩子的认定,家长和老师会觉得成绩非常棒的科目是孩子对这个科目有天赋,某些科目不好是因为他在这些方面没有天分(潜意识里便认为孩子在这些方面学不好);会导致孩子也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于是就不会从个人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主观方面寻找原因,对个人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不好影响。所以,在初中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探索一条语文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初中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做法:
1.语文助数学理解
很多一线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会遇到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有些字不认识或读不懂题,严重影响了数学的学习。这就是语文与数学整合点之一。语文教学前可与数学教师探讨,可以先根据数学课本调整识字顺序,把数学课本中出现而滞后于语文识字的字、词提到前面来,提前认识,并借助数学的语境来释义,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打下识字基础。在语文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断句与理解能力,并通过用自己的话表述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的方式,使学生提高阅读时意会“题意”的能力,可借助数学中的语句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语文并不是分割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挖掘语文学科资源,设情境激兴趣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与方法模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方法模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课的:谁会背诵《题西林壁》?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接着追问:“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诗人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尽相同。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真正体会一下这种感觉……再如:借助一首诗,“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枝竹竿一钓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让学生数一数这首诗中共用了多少个“一”字,这些“一”字占整首诗字数的百分之几?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
3.数学日记反馈语文教学
在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学习日记,表达出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还有自己的感悟。这样,语文资源帮助了数学的学习,日记又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回顾、巩固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对数学与语文的结合有所感悟,增强了结合意识。
4.语文与数学结合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具有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样不可忽视。课改后,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不断加强,在教材中设置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史料等栏目,讲述数学史上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勇于进取、战胜困难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在讲方程时,我们不妨联系《周髀算经》和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讲勾股定理时不妨讲讲毕达哥拉学派和无理数的发现;讲圆周率时也讲讲祖冲之及他的孙子;黄金分割比及华罗庚的“单因子优选法”等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与语文配合,在语文和数学的共同主题下理解更深人。如,在讲《小英雄雨来》、《最后一课》、《芦花荡》等爱国主题的课文时,数学教师可配合这一主题在数学课前讲讲数学家的爱国故事,如苏步青和华罗庚的故事等。这样不仅起到了教育协同作用,还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语文与数学的结合更好地进行了人文教育。数学与语文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的整合点,以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光杰 单位:山东省商河县郑路中学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篇2
为了更好地让青少年儿童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这需要我们明白阅读活动承载的重要意义。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这需要常抓不懈,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建立阅读意识和习惯,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才能汲取到更加丰富的知识营养,健康茁壮地成长。
数学学科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不仅能够获得相关的数学基本信息,还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启蒙数学教学开始,教师就应该将数学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时间,突出逐字逐句的精读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建立数学学习自信,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丰富数学学习方式。
一、让学生课前预习,在课上重视阅读环节
1.课前让他们充分预习
预习活动是数学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让他们学会课前预习,对课堂学习内容首先有直观的感知,形成初步的印象。也许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根本不懂预习,不知道怎么预习,其实通过长期的训练,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让他们在课前那样自主阅读,这是获得基本数学信息的有效方法,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感知课堂中要讲授的内容,在脑海中建立初步的印象。通过长期的预习习惯培养,当学生碰到自己感兴趣且难解的问题时,就会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独立性较强的疑问空间,从而为课堂学习活动打下基础。如学习“10以内的加法”一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这一课的内容,直观感知加法的概念,并带着“如何进行加法运算”的疑问展开预习,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够提升预习的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课堂上让学生精读教材
课上抓实精读环节,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阅读,大声阅读,反复阅读,读出语感,提高对数学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不妨做好示范,通过自身逐字逐句的阅读,给他们做好榜样,并启发学生在聆听与自读的过程中仔细琢磨字句中的含义。特别是对于数学概念阅读,教师应该让他们反复精读,在记忆的基础上有深入的理解,这样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数学阅读的兴趣。
二、实现动静结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语感能力
1.通过动与静有效结合,学会理解数学语言
这里所说的“动”不仅是数学阅读活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将数学语言表述通过反复阅读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而“静”则是指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交流与讨论。实际上,纵观当前各个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是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变化,并在做中学、做中思,实现动静结合,教材中“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模块就是很好的印证。如教学“认识图形”一课中,教材中设计了“奇妙的剪纸”环节,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做边思考,学生在剪纸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步骤,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思考着下一步。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并引导他们剪纸尝试,在操作实践中再认真反思每一步骤的意图。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和理解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感
数学语言表达既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反映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数学语感,使其学会交流与表达,形成自我数学认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阅读环节,教师要做好示范,一般为典范例导读,学生想想与做做,通过试一试环节,总结与反思,最后复习与巩固,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例如学习“认识分数”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然后认知感悟、领会分数的形式和口头表达方式,再进行分一分等实践活动,最后总结与概括,带领学生全面体会课本内容,深刻掌握分数的概念和用法。
三、以数学活动情境促读,以体验与感悟促读
1.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
在开展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有针对性的阅读环节情境,激发学生好奇与好问的探索之心,使他们在探究新知时具有自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促进阅读
体验与感悟是学生对数学阅读的直观感受,所谓“为悟而读,读而领悟”,都是指在学习过程后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感受,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领悟所学的知识与课本内容中包含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知识本身更具广泛性和迁移作用,提高数学阅读活动的质量。引导此类阅读,需要教师主动、有针对性地渗透外,还应该体现方法与过程,渗透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促使学生展开进一步的理解,充分感悟数学问题的本质。总之,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阅读教学环节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小学低年级入手,通过创设阅读情境,渗透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升阅读能力,使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朱非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篇3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对于题干的理解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能迅速抓住题干中的要点,能准确找到题干中对于解题的要求,这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必备素养.学生只有正确理解题干中的要求,才能利用数学运算正确地解答数学题目,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粗心大意,容易发生审题不严谨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前提
在小学教育阶段,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时期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数学这门科目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并非简单的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基础的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阅读数学题目,从题目中正确把握题干的含义,从而正确解答数学问题,因此,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能力,也是学生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简而言之,只有读懂了,才能正确解答,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真正重视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现代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人才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指课堂知识的本身,而是除了课堂知识外更加深入的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多样化的,既要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更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能力,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小学数学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然而,在这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十分关键的,只有能读懂并且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能力的养成.
(三)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对于数学科目而言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小学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成年后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小学时期养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数学科目而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另一方面为学生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知识,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实现了科目知识技能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于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不重视
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就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加上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更加专注于对数学解题方法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记背公式、定理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虽然能起到“短平快”的效果,能迅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但究其原因是小学数学知识极为有限,而且大部分都是基础知识,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阅读能力培养方法欠缺,枯燥乏味
关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重视,再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确实已经认识到应该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方法不甚科学,仅仅强调阅读要认真、仔细,看清楚每个字,充分理解后再进行题目的解答.这种浮于表面的阅读能力培养方式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长此以往按照这种方式教导学生,会使学生出现厌烦情绪,甚至对数学这个科目产生抵触感,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阅读材料单一乏味,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在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材料也大部分来源于教材,而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资源和内容本身就是极为有限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言,教材更加趋向于一种提示和大纲,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然而,从实际的小学教学课堂中来看,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仍然采用传统教材的方式,即使部分教师融合了一些课外材料,但内容是极为有限的,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应付考试,另一方面来源于学校和教师对于这种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不重视,与家长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流程
课堂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训练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将重点放在上课时间,还应该关注课前和课后,为学生提供尝试阅读和反馈阅读的机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应根据以下流程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课前自主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训练的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确保其能在日后独立阅读数学题目,阅读数学读物.因此,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是训练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第一步.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客观条件,教师如果在课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多数学生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鉴于此,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需要设计相关问题.对于数学阅读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确保其紧扣学习目标,并且体现出针对性.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确保多数学生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吸引学生进一步阅读.此外,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层次性,确保其呈递进式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应利用知识点做串联,以问题的形式将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提取和连接,为课堂教学做一个铺垫.这样的问题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同时能在课前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二)汇报阅读体会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前阅读中找到的答案、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报.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通过展示和交流,不仅能提升自己对阅读材料的再认识,而且能实现观点的相互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结合学生的体验设计阅读训练任务,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课中师生互动
针对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再次点拨.为了辅助学生阅读,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阅读内容,教师需要设计多元化的课堂互动形式,如教师可以设计精美的学具为学生展示阅读材料中抽象的数学知识,结合运算题目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组织动手操作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等等.这样才能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提供指导.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进行如下设计:(1)以故事为主体,以生活为巩固.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然后提炼读物内容,展现故事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后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运用中内化阅读材料,巩固阅读理解能力.(2)依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能力训练中,教师从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为出发点,解释数学原理,能促使学生搭建知识建构的“脚手架”,自觉实现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
(四)课堂反思总结
在教师讲解之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所学的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回顾与反思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了什么知识,是如何得到知识的,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既是对于整节课的回顾与总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更是让学生掌握了数学阅读的方法.
(五)课后拓展延伸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做题时读懂题目,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优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在课后组织学生拓展阅读,能巩固学生的阅读技巧与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阅读小组,让学习小组中的组员之间进行交流数学阅读体验.这样的课后阅读训练不仅是对数学材料中数学知识的再认识,而且是学生间探究、总结数学阅读方法的一个过程,更能达到数学阅读能力训练面对全体学生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在课堂中讲述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提高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才能将各种培养策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比”的概念时,由于小学生可能第一次接触“比”的概念,并不清楚什么叫作“比”,教师可以启发性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材中用笔将概念中不懂得的词句画下来,先粗读一遍概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比”的含义,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用笔画下来不懂的词句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教师通过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情况,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发了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阅读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立足于教材,优化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科学且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并且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然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教材,以教材为蓝本,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阅读能力培养方法,探索更适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这一内容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能直接给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概念,而根据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作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概念,教师主要针对“封闭”一词进行讲解,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三条平行的线段,那么可以叫作三角形吗?”“如果第三条线段没有与另两条线段相交,那么叫作三角形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让学生深入理解“封闭”的概念,只有三条线段封闭起来的图形才叫作三角形.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具辅助教学,为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分辨哪些是三角形,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提供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上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拓展学生学习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享受阅读,将阅读培养成一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课外阅读材料对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辅助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外阅读材料,并且利用阅读教材充分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全方面的提升.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钟是谁发明的呢?”“你了解到的时钟都有哪几种呢?”“时间有几种表示方式呢?”学生通过在课后查找资料,阅读文章,可以实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读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开展阅读,从而让阅读形成自然而然的一种习惯.长期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不仅能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掌握更多其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阅读水平,自觉地喜欢上阅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次阅读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在接触小学数学知识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理解和记忆,在课堂上对数学内容的掌握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更加有效地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掘数学知识内在的规律,从而构建起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角度就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多次阅读和分析,先让学生粗略地阅读,掌握大概的思路,再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认真理解每个字句中所包含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将阅读的各个知识串联起来.教师通过采取多次阅读的阅读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五、结语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也是学生未来深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一个关键内容,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志强.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69.
[2]陈秀美.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策略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316-317.
[3]宋建华.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20(24):142-143,146.
作者:蔡红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各个阶段,都要安排有关计算的“数与代数”的基本数...
一、廊坊市全学段联动培养河北民歌传承人的必要性 (一)民歌传承需要多元化、多方向进行 河北民歌文化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构建:构建高效、趣味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前...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数学教学...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国内外对就业能力的解释有多个版本,其中ILO对就业能力概念界定为...
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培养探析:高校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