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水环境治理探讨3篇

时间:2023-02-20 10:49: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城市水环境治理探讨3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水环境治理探讨3篇

城市水环境治理篇1

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在1963年提出了“黑臭水体”的概念,并初步提出了黑臭指数的计算方法[1]。《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对“黑臭水体”的定义为:“城市范围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2]。虽然“黑臭水体”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已提出,但中国真正意义上治理它始于2015年“水十条”出台之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城市水体水质恶化越来越严重[3]。黑臭水体不仅影响着一个城市的面貌,还对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郑州市一社区为例,对社区内存在的水环境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治理技术总结,以期为中国小微水环境问题治理提供经验。

1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

黑臭水体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随意排放,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城市黑臭水体分级的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质量浓度、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质量浓度,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将黑臭水体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如表1所示。

1.1外源污染严重

水环境污染源可细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各种污染源或有交叉,成为水环境污染的源头集合。没有市政雨污水管网系统的地区,雨水和污水均通过岸边的沟渠及排口直排入水体,导致排污量增大,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一些老旧城区依然存在雨污合流的情况,使合流管道中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中;新建设城区多数规划设计并建立了雨污分流系统,但部分仍不完善甚至存在缺陷,出小区后存在雨污混接以及与市政管网错接的问题。此外,部分地区缺乏初期雨水截留系统,大部分面源污染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1.2水系不通畅

部分河道的上游没有水源,河道与河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水力连通,出现断头河的现象,水流不畅或者流速较低,水体的复氧能力降低,水质恶化。另外,部分河道缺少引补水通道,只能通过区域范围内的雨水和污水补充河道,水动力不足,其自净能力随之降低,加之河道周边部分空间被侵占,周边垃圾入河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1.3内源污染难根除

底泥能给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栖身场所,在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底泥会发生甲烷化以及反硝化等一系列反应,气体上浮因而带动底泥上浮,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此外,城市雨污管道中沉积物的存在,不仅会降低管道的排水能力,严重时还会堵塞管道甚至影响整个排水系统的运行。内源污染进入水体后难以根除,且存在累积效应,长时间下去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1.4护岸加重河道生态脆弱

城市水体对于防洪排涝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汛期城市安全排水的主力军,所以在城市河道的建设中过分注重防洪排涝等功能,建设硬质护岸,将河道设计成相对封闭的系统,使得河道与生态系统相隔离,导致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硬质护岸基本上使用混凝土和浆砌块石等材料,隔绝了水体与外界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此外,河流生物多样性较低以及生态系统退化,使得河道内动植物相应减少,从而丧失了一定的水体自净能力。

1.5维护管理水平低

企业与市民环保意识的薄弱以及管理部门运行管理不到位,对黑臭水体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环保意识薄弱体现为水体边随意堆放垃圾,乱排污废水,违规养殖禽畜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同时也从另一面反映了监管不到位。水体管理涉及到水利、水环境、水文水资源等多个部门,部分部门对自己的管理任务不清晰,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同时对水体缺乏长期有效的监控,从而加剧了黑臭水体的产生。

2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生态理念的先行示范。其整治的基本技术线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的基础与前提,生态修复是核心。

2.1控源截污技术

水环境污染的最大特点就是污染成因复杂、来源广泛,治理措施涉及面广,关键在于对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头的把控,只有采取全面的措施,水环境治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图1所示为水环境污染的三大污染源。点源污染是指以点源形式进入城市水体的各种污染源,包括排放口直排污废水、合流制管道雨季溢流、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非常规水源补水等,多来源于沿岸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面源污染是指以非点源形式进入城市水体的各种污染源,包括降水所携带的污染负荷、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的污染、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施肥打药过量残留等,通常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内源污染:多年污染沉淀淤积,河道底部形成厚度不等、成分复杂的黑臭淤泥状底泥,构成河道的内源污染。

2.2内源治理技术

内源污染物主要是指水体底泥中所含有的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的腐败物,目前常用的内源治理技术包括垃圾清理、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和清淤疏浚。

2.3水质净化技术

国际上已在使用的水质净化技术可分为物理净化法、化学净化法和生物/生态法三大类,但是每种方法只能解决水体的部分问题。其中,物理净化法包括底泥疏浚、人工增氧和生态调水等方法,赵振等提出了一种低强度曝气方法,NH3-N去除率超过90%[4];化学净化法主要是通过化学试剂的投加来去除污染物,常用的化学试剂有铁盐、铝盐等絮凝剂和双氧水等氧化剂及生石灰等沉淀剂,外来化学药剂可能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不能彻底修复水体,大多用于小型封闭水体中[5];生物/生态法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的强化或净化作用促进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和转移,其中,植物净化是近年来黑臭水体治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生态治理技术[6]。与利用某些生物的特性解决水体某一特定问题的技术不同,水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的规划,只有从诊断污染受损水体生态系统出发,实施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才能达到治理目标。水质净化技术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3郑州一社区水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技术分析

3.1社区水环境问题

社区建设和交付时间较久远、面积较大,小区地势南高北低,当时设计规划雨水排水系统分为西、中、东三部分,西部建有景观湖,面积约1.57hm2(23.5亩),中部和东部建有环形明渠。经实地踏勘调研和检测分析,景观湖内NH3-N质量浓度、TP(总磷)质量浓度、化学需氧量指标均满足地表水Ⅳ类水标准,总氮(TN)质量浓度稍高,样品外观微浑;北侧小河内NH3-N质量浓度、TP质量浓度、COD(化学需氧量)各项指标均不满足Ⅳ类水标准,水质受到了轻微污染,但NH3-N质量浓度指标未达到轻度黑臭水体标准。水质检测分析详细情况如表3所示。通过调查分析,造成社区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a)生活污废水流入。水体大多靠近居民生活区,有一部分洗衣废水排入水体,导致水体COD和BOD(生化需氧量)、TN质量浓度、TP质量浓度等指标升高。b)面源污染。社区的水系渠道在下雨时作为雨水排放的通道,在降雨发生时,沉积在地表的尘土落叶垃圾、周边绿地的肥料营养剂等污染物会随雨水冲刷汇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负荷增加、透明度下降。c)内源污染。经过调研发现,居民楼前的水系渠道内饲养有金鱼、锦鲤、龟等水生动物,在饲养的过程中,投加的饲料会部分溶解于水,成为持续性污染源,水生动物排泄物也会沉积于水底,不断向水体释放污染物质。d)设计遗留问题。整个社区的水系高程设计无法满足水体自然流动,环形渠内有的干涸无水,有的水满冒溢,未遵从自然生态理念对水系开展设计和构建,护岸和池底硬化,水生生物种类稀少。

3.2治理技术分析

3.2.1总体治理思路

根据以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最终确定总体治理思路为:外源截污+内源去除+生态修复+长期维护。a)对排向环形渠的洗衣废水进行截流,恢复环形渠的雨水调蓄及景观功能;b)对社区内截流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地表水质量标准Ⅳ类水标准后用于水系补水;c)设置一套净水设备对环形渠内水质进行循环更新,并在水系内设置增氧推流措施,在末端设置循环提升泵,保证水体的有效流动;d)对西段渠进行水环境提升,对景观湖进行生态修复;e)结合社区内雨水排涝现状,增加雨水排涝措施,减弱雨水对社区水环境的危害。

3.2.2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

a)废水截流工程。针对部分生活废水排至渠道内的情况进行梳理排查,将沿线废水进行截流改线、封堵。b)阳台雨废分流改造工程。经调研,中部环形渠和东部环形渠均存在阳台洗衣废水排入渠道的现象,通过水质化验报告可以得出,这些污染源正是造成水质恶化的根源,需对排入雨水管道的洗衣废水进行分流。c)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站规模400m3/d,由综合水处理池、一体化设备、设备间组成,出水水质执行地表水标准Ⅳ类水标准,尾水处理达标后用于景观湖补水。设计进出水水质如表4所示。污水处理工艺采用“AAO+MBR”(厌氧-缺氧-好氧法+膜生物反应器),污水首先进入格栅渠,截留水中大的漂浮物,防止杂物堵塞设备及管道;随后进入调节池,进行均和调节处理,使其水量和水质都比较稳定,池内设置低速推流器对废水进行搅拌混合,防止废水中的悬浮物在池内沉淀淤积;污水自流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好氧MBR膜池,进行脱氮除磷,清水经MBR膜组件过滤后排放。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3.2.3水质提升与水循环工程设计

a)清淤工程。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水质、水景,需对环形渠和盖板沟进行清淤,防止内源污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b)曝气复氧工程。渠道和景观湖由于水体流动性差,又无补水措施,大气自然复氧速率较低,湖内及景观池内均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溶解氧,溶解氧质量浓度将持续降低。主要在景观湖设计两套微泡式太阳能曝气生态浮岛,以增加水体DO值。c)湖水净化系统。设置一套湖水净化装置,处理规模为1000m3/d,进水取自景观湖,净化后用于环形渠补水,环形渠蓄水量约7650m3,一个循环周期约8d。工艺采用“磁絮凝沉淀”技术,具有可靠、高效、简易并且紧凑、成本低的特点,是一种常用的工艺,能够高效去除可沉降颗粒物和磷等水体污染物质。湖水净化系统进出水水质分析如表5所示。

3.2.4水生态治理工程

在完成控源截污的基础上,进行水生态生境营造和水生态系统构建。a)对水渠两侧护坡、水渠渠底进行优化提升,其中,水渠西岸护坡现状少部分为硬化水泥护坡,美观性较差,多数渠段为原生土质护坡,安全性和生态性较差。方案设计采用两段式护坡布局,两段间设置行走步道,采用六角混凝土植草砖作为护坡表面,植草砖护坡兼顾结构和绿化环境;东岸采用成品混凝土箱型生态种植框,逐级叠加安装,形成生态围墙,种植细叶麦冬、二月兰、大花萱草等植物。b)对景观湖进行提升改造,防治富营养化,提高水质,同时兼顾景观效果。现状湖面植物基本为荷花,植物类型单一,方案设计以多样与统一、协调与对比为原则,通过增加多种植物类型,以改善湖区水质,营造优美的湖区景观,主要植物类型有芦苇、菖蒲、香蒲、睡莲、水葱等。

4结语

a)治理黑臭水体需运用综合整治手段。可通过控源截污技术,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大幅度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同时,将设置太阳能生态浮岛和曝气推流机等工程措施作为污染负荷削减的重要补充手段;在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的基础上,通过水生生物等的恢复作用,逐步实现水体生态修复。b)后期有效的维护管理对确保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建立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长效运行维护机制,确保水质持续改善,不发生返臭现象。c)黑臭水体治理涉及到生态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等学科,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全面研究。

作者:李津青 冯子文 台航迪 李程 蔡雨阳 曹宇 单位:河南沃克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城市水环境治理篇2

水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广泛分布于大地、河流甚至空气当中,可以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作用的水体,对于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十四五”当中对于水环境治理应着重于生态的保护性修复和污染治理,最终实现“人水和谐”的工作目标,获得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针对当下我国城市水环境实际情况来看,其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甚至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之一。

1目前我国城市水污染分析

我国城市水污染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如下方面:第一,生活污染。在日常生活当中,居民会因为生活的需要而消耗大量水资源,并伴随产生一些生活污水,如清洁用水等,经过排水系统进行排放。在此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容易导致一系列相关问题。例如,居民每日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如塑料制品、厨余垃圾、废旧电池等,如果这些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内,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污染。第二,工业污染。工业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中,会排放出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例如,在很多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向大气释放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铅、汞等的污染物,这些物质在进入大气后伴随降雨继续污染水环境。有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将未处理的污水违规排放,会严重污染水环境。第三,农业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以此满足居民不断上涨的需求。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提升生产效率,但同时也会给土地环境带来负担,并使地下水质量进一步发生恶化。如某年降雨量较小或虫害严重,则采取增加化学物质满足作物生长需求。长此以往,水质污染将不可避免。

2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欠缺科学规划

第一,在水环境治理的规划阶段没有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贯彻和落实,具体表现为,对水污染控制工作开展之前,没有根据当地的水环境状态、经济发展水平、各种社会作用等复杂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没有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没有将水环境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实际效益和具体功能进行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经济建设速度日益提升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可能会以环境遭受破坏为代价。这类问题在我国以工业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城市当中表现尤为突出。城市水环境系统涉及范围较广,且在各个分环节当中,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管理规划内容。如果在一个城市当中,每个区域的管理工作无法达成有效共识,进行细节处理时衔接不顺畅,都会制约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成效。在对水环境治理决策过程中,需要协调好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如水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等之间的平衡,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有必要使企业经营者、居民充分意识到水环境的各项重要功能及其宝贵价值,进而减少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秉持“保护水资源”的理念。第二,国内部分城市在规划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的指标性内容,无法有效推动工作落实到实处,未实现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目前所执行的规划指标当中,对城市水环境的相关因素考虑不够全面。第三,缺少预防意识及监管支持。当下对城市水污染的治理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对于污染产生的来源控制缺乏必要的重视,“防患于未然”的观念尚未形成,殊不知污染源头若得不到科学的管控,则在后续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用以弥补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统筹规划、投资运作、成效处理等相关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其中理论依据和考核的详细指标有待完善。在管理工作中监管力度不足,容易导致一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比较盲目,规模过大或过小,出现资源浪费或不足以应对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问题。

2.2城市排水模式比较混乱

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系统运作模式比较混乱,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经常表现为:第一,城市排水系统收集各类污染物、输送污染物的效率偏低,无法和城市污染物产出规模相匹配,致使污水处理厂的整体工作效能不足,最终影响了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二,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且在运行过程中缺少比较专业的指导办法,在建设和操作过程中仅重视解决当下问题或眼前利益,缺乏长期考虑,对于问题的后果比较忽视。第三,对城市中的排水设施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不到位,导致城市排水系统中管道、设备等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影响了排水系统的实际功能。

3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3.1提高全民水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很多城市对污水未进行有效的集中处理,城市当中产生的大量污水仅做比较简单的处理或将其直接排入周边湖泊或江海当中。鉴于水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居民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如果单方面依赖政府部门的管控工作很难收到理想的治理效果。须知水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在于以“预防为主”,必须动员社会大众全体成员参与其中,在日常生活当中协助相关部门对污染水环境的行为加强监督、举报的力度,在发现周边环境或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污水排放的问题,应及时主动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以有效提升对污染行为主体的惩罚力度。例如,可以考虑使用监控系统对全市及周边区域、重点区域进行布控,并设定排污标准及其参数中的最大阈值,当企业、居民区等排气量达到相关阈值,则会触发警报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以实现实时管控的目的。随着全民保护环境理念的提升,大多数居民渴望在生活中能够为保护水环境奉献一份力量,但由于不具备专业能力,所以其采取的办法未必有效。所以政府方面或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此给予关注,注意对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宣传。例如,在公众场所设置保护水环境的公益广告加强宣传,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社区内张贴有关水环境保护的知识性内容,为更多的居民普及水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例如,加强防范外来入侵物种的宣传,通过各种印刷品、线上知识推送进行大范围告知,提升居民的警惕性。又如,开展生态农业宣传、建设,对农民宣讲污染的具体危害,使防治污染的观念常驻心中,培养群众掌握平衡施肥、精准用肥与生态处理等相关技能。另外,城市当中人口大量聚集,无疑会产生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污染物,而且这些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非常复杂,也是引起城市污染防控措施效果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当充分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律,对城市水资源质量和污染控制综合工作进行协调处理,以便在保障水循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少的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逐渐恢复并改善城市水生态质量。

3.2继续完善污水处理系统

在构建污水处理系统时应注意完善截污限排与两个分流的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期间需要考虑城市建设规划和实际使用需求,建设综合性的水资源处理系统,期间涵盖沿河道截污、调节蓄水、转输、污水处理和回收系统等内容,使城市能够进行排水官网改造达成雨污分流的目标,依据城市及周边的水域情况进行清浊分流、雨洪分流,采取这样的排水模式才能够大幅降低城市水污染负荷,使水体质量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特别是城市当中的城中村、老旧小区通常缺乏雨水污染治理系统,在这一区域重新建设引水系统难度较大,经常采取在合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进行外部污染治理时,会以开展工程措施的手段进行,如清除沉积的污染物,在水域四周种植树木,设置特定的具有吸收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功能的水生植物。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修建地表水库,储存多余的降水在经过净化处理后注入河流当中。我国对于不同行业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已经制定了相关规定,可以针对行业的特点进一步细化调整,以保障企业水污染排放量能够有效减少。对于城市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排放,对污水管网进一步完善。对于生活垃圾在转运过程中厨余垃圾等含水量较高、腐烂垃圾,应采取分类或其他措施减少恶臭和污水渗漏的现象。

3.3发展污水处理技术

城市水污染控制和针对水环境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涉及到两项有所关联但截然不同的工作。水污染控制工作重心在于预防,实现减少污染产生的目的,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程度。而水环境治理是针对已经出现的污染问题进行相关的处理,为了将已经被污染的水质转变成为可以重复利用或对环境伤害较小的“清洁水”。所以,在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节中应充分重视对污水处理新技术的重视程度。国内城市规模持续增加,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必定会持续增长。水资源经过使用后会产生污水,在尽可能减少污水的来源以外,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是治理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国内部分城市通过污水处理厂对污染程度相对低的污水进行处理,一方面增加了水污染控制工作的负荷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其利用程度较低,会增加对水资源的消耗。在污水净化再利用系统当中,将已经被污染的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将其处理为可以应用于城市景观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或消防用水的资源。城市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建设符合需求水平的污水处理厂,利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处理污水,通过多元化的污水处理办法,如物理、生物、化学等处理办法,经过污水沉淀、多级过滤、电解、氧化还原、吸附污染物等技术实现,使污水变为可以再利用的水资源。

3.4贯彻落实水污染管理责任制

首先,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全面开展或提升之前需要有与之对应的具体规划措施,为了有的放矢的对不完善的方面进行改进,需要由相关部门主导安排专业人员对城市污水处理涉及的场所、区域进行现场考察,并结合收集的数据进行仔细论证,以便于做出正确的治理决策。与此同时,应当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重点任务等进行明确,使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能和其他种类污水、雨水处理系统进行有机融合、协调运作。另外,在实施城市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对于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也不能放松,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科学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机制。在此期间,还应当与涉及城市管理有关的其他各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如与城管、环保、规划、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以大幅降低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最后,为了确保城市水环境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应当加强相关工作的监管力度,对城市水污染排放、水污染治理等进行实施监督。进行有关城市水环境专项整治或相关工程建设时,应经过审计、招标等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升工程品质,推动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治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果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对于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及污染控制工作必须要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细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规范水污染治理的相关措施、对企业和个人用水、污水排放等进行合理的管控、完善水环境管理体系、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等,通过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城市水污染治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效率。

作者:武秀梅 单位:乌海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排污权中心

城市水环境治理篇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城市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1]。由于城市水环境污染已对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城市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有效控制水污染的源头和进程至关重要,水环境综合治理刻不容缓[2-3]。根据我国国情现状,政府陆续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一系列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及指导意见,并在各地建立“河长制”制度[4],逐步加大了对城市内河的治理力度。各地的“河湖长制”也为河流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治理思路[5]。漳平市东门溪属于城市内河,由长北坑溪、灯笼溪、黄厝坂溪、铁路东溪4条支流汇聚而成,在穿过主城区后流入九龙江,水量小、水系复杂,纵横交错。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东门溪变成了黑臭水体,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2018年,漳平市委、市政府把东门溪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通过全市动员、充分发动,制定科学精准的治理措施,东门溪水质有了较大提升,目前已消灭劣Ⅴ类水,2019年全年平均水质为Ⅳ类,实现了跨越式水质提升目标。本文以漳平市东门溪为例,探索创新技术,总结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经验。

1东门溪水环境概况

漳平市东门溪位于漳平城区北门一条九龙江北溪的一级小支流,全流域面积27.2km2,全长12.85km,年内流量分布不均,河水丰水期一般多集中在5—9月,流量占全年的60%以上。河水涨落明显受到降雨的影响较大,10月至翌年2月为河水枯水期,河水流量骤减。东门溪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6.9~20.7℃。每年5—10月受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带来大量降雨。

2环境治理问题解析

以下将简要梳理东门溪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生活污水收集率低

2017年整治项目实施前,东门溪及各支流水体呈黑臭现象;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率仅为25%左右。

2.2农业面源、畜禽养殖污染

东门溪流域范围内为农产品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流域污染源之一。东门溪流域和平镇、菁城街道存在集中养殖及农户散养生猪、鸡、鸭等情况,大量养殖废水未达标排放。

2.3生活垃圾污染

通过建立城乡垃圾清理转运制度,规范沿岸村庄的垃圾倾倒,对河道底泥进行清理,东门溪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但由于沿岸居民和企业单位水法、环保意识不强,部门监管难等问题,导致出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入河现象,造成部分水体污染、淤积、过流能力等问题。

2.4水环境承载力有限

东门溪流域属于经济发达区域,人口密集、土地开发程度高。流域沿线的各类生活、养殖等污水均汇入东门溪流域,流域污染负荷大,而其实际水环境容量和承载力有限。

2.5河道生态流量不足

根据现场调查,在枯水期,截洪坝下游东门溪时常处于干涸状态,缺少径流量,没有生态流量,水体不流动直接导致水体复氧能力衰退、水温升高,进而导致水体水质恶化,乃至出现黑臭现象。

3东门溪水环境治理思路及措施

3.1治理思路

东门溪水质达标治理思路是以强化污染源综合整治、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从而提升水质为主,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开展河道清淤、沿河垃圾清运、沿岸污染源巡查等整治工作,实现东门溪水质目标。(1)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空间。严格落实《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福建省水(环境)功能二级区划》、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等确定的分区控制要求,划定并实施生态红线管理。(2)控源减排。采用集中式和分散式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确保到2019年年底,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年底,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网格化日常保洁和督查机制,解决垃圾清运问题。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沿岸尤其是流域上游的工业点源污染,采取取缔和整治相结合的策略。(3)提升环境容量。合理调度并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加流域河道枯水期的清洁流量,达到生态用水基本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系统推进”的原则,以增强河道灌排能力,增加河水流动性,减少底泥污染为目的,对河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推广生态工程和生物技术,推进河道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提升环境承载力。(4)水生态环境管理。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重点监管流域内排放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的企业;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强化河道安全监管和巡查。启动流域上下游联动机制,各支流同时开展水质提升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减少入河污染物,确保提升交界断面水质到Ⅳ类。

3.2治理措施与经验

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借鉴小流域先进管理模式经验,科学规划、合理组织、明确责任、精心实施,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本次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消除黑臭水体,而且从地表水劣Ⅴ类提升至Ⅴ类、Ⅳ类,2018年下半年平均水质达到了Ⅳ类,2019年1—3月持续稳定在Ⅳ类水质,实现了跨越式水质提升目标。本次治理工作引入了石墨烯光催化网工艺和碳纤维生态草治理技术,用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降解有毒有害有机物、消除臭味和恢复生态平衡。根据实践总结出了主要经验做法:协同治理、全面摸排、精准施策、全民共治,为今后漳平市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1协同治理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具体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相关部门亟须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协同治理、共同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工程。(1)建立指挥部专题调度推进机制。成立东门溪整治攻坚战总指挥部,制定《城区内河东门溪整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城区内河东门溪水质提升实施方案》等文件,每半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各指挥长靠前指挥,实行“一周一督查、一协调、一推进”专题工作推进机制,持续跟踪问效,落实整治工作。(2)建立专项督查考评机制。成立专项督查组,结合“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考核、问责“三个量化”评价体系。每两周对整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督查结果挂钩专项绩效考评内容,将“河长制”转化成“河长治”。(3)建立部门协同作战机制。组建排查、宣传、执法3个工作组,开展污染源地毯式摸排、涉水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宣传、违法排污行为打击处置等工作。2018—2019年共开展联合行动30次,摸排出污染源130多个,入河排污口1377个;制发整改通知书60份,查处违法排污行为5起、处罚21.8万元。

3.2.2全面摸排

漳平生态环境局一手抓监管,排查污染来源,重点排查黄厝坂溪10个排污口、东门溪城区25个排污口,并对沿线19家企业污染源进行全面排查,对东门溪上游周边养殖场一并进行拉网式排查。自2018年3月起监测站对东门溪及其支流乡镇交界点位、黄厝坂溪沿岸企业废水、生活污水进行采样检测,实行“一周一测”,已采集样品529份,为东门溪治理提供依据。(1)管理网格化。本次排查工作把东门溪流域划分为58个网格,实行“定格、定员、定责、定岗”,选聘35名市容环境巡查员和30名市容环境监督员每天4个时间段在辖区网格开展巡查和监督,发现问题要拍照上传到专项整治工作群,由街道市容环境网格管理办转交至相关单位及时处理,实现发现问题即查即改,有效破解河道治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的难题。(2)巡护常态化。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原则,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一段一策”,建立城区内河日常巡查机制,保洁队伍专职负责指定河段内的保洁、节能环保、管理、巡查和纪录工作,将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报送街道市容环境网格管理办和执法部门处理,实现全面管护到位。同时定期评定最美(靓)河道、示范河段,并予以通报表扬。(3)监管多元化。创建智慧河长制管理平台,将所有重点河道纳入“智慧之眼”进行全天24h监控,利用无人机实现智能巡河、智能治水。构建街道领导干部、社区网络员、河道协管员、市民四级监督网,重点围绕污染源排查、卫生保洁、水体感观等内容,定期分区域开展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通过媒体平台进行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及时受理群众反映问题。

3.2.3精准施策

漳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后,按照省政府《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闽政〔2016〕29号)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有机制”要求,结合漳平市实际,提出围绕“引、截、分、治”四个字制定方案,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后制定《漳平市城区内河东门溪整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确定实施36个项目,目前已完成26个子项目。“引”:引进活水。引九龙江水进城,形成湖库、内河(溪)互相联通,实现活水、净水等水生态新循环。“截”:截污分流。通过实施雨污分离、新建污水管道、实施截污纳管等工程,将沿溪直排口全部接入污水管网中,做到沿溪两岸污水应收尽收。“分”:净污分离。实施雨污分流及清淤疏浚工程,完善城区雨水管网建设,有效解决雨天道路积水问题。“治”:系统工程。涵盖宣传引导、行政干预、工程介入、生物治理4个方面。实施“岸上控污、岸边植草、水体放养”治水模式,确保全面恢复河道生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狠抓湿地生态修复,推行生物治理办法,恢复水体生态环境,重建水体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河道自净能力。

3.2.4全民共治

漳平市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三方合力共同向黑臭水体宣战。根据对附近居民随机调查结果,各项水环境治理工程指标的满意度均大于90%,但也反映出公众参与的程度并不高,未来应该采取“政策企业家、公民科学家”等形式提高公民的参与度。

4治理成效

东门溪小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消除了黑臭水体,流域水质明显提升。一期治理工程从2018年3月开始实施后,溶解氧从2mg/L上升至6mg/L,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指标均有了显著下降,东门溪小流域水质指标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2018年7月之前东门溪水质均为劣Ⅴ类,通过采取“引、截、分、治”综合措施,东门排涝站的水质2018年上半年平均水质为劣Ⅴ类至2018年下半年平均水质为Ⅳ类。依据龙岩市生态环境局下发的《劣Ⅴ类小流域正式销号通知书》,东门溪已于2018年12月正式销号,顺利达到第一阶段治理工程目标。

5结语

通过东门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东门溪及各支流沿岸直排污水得到有效截流,区域河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环境监管能力较健全,境内水体水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为实现漳平东门溪小流域“水清、河畅、岸绿、生态”,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福利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韻洁,李国文,张列宇,等.黑臭水体治理思路与技术措施[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8,8(5):495-501.

[2]鲁巧辉.浅析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198.

[3]马竹.城市水污染起因及其防治对策[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5):73-75,104.

[4]朱德米.中国水环境治理机制创新探索:河湖长制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1):79-86,115.

[5]颜瑾.西安市长安区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实践与创新[J].绿色科技,2022(12):61-64.

作者:刘星华 单位:龙岩市漳平生态环境局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