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武术教学的创新3篇

时间:2023-02-24 11:17: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小学武术教学的创新3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武术教学的创新3篇

小学武术教学篇1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从技击实战的军事武艺转向以表演和个人修炼为主的套路演练后就不自觉地融入了视觉文化的范畴。然而,正因为视觉传达上身体感悟的缺失,很多人都认为武术现代武术套路已经失去了它的技击性,更有甚者把“武”比作“舞”,这对于武术的发展和传承都是极其不利的。事实上,练习武术对体型的塑造,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生存技能都有良好的帮助,从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中小学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到2019年,确定将武术正式列入中考体育项目。显而易见,武术运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大量的研究显示,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外在虚胖”而内容“骨感无物”的景象。既然处于视觉文化时代,那么我们就应该与时俱进,利用这个时代的优点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如何利用视觉文化来创新武术的教学方法成了众多武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视觉文化视角下,武术的发展形式和武术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武术教学与武术视觉文化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武术教学方法,为提高学校武术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办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观察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

3.1武术视觉文化的组成

3.1.1视觉文化

牙利电影理论家贝尔·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写道视觉文化是指“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1]是形象与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踏破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成为波及人类生活每一寸空间的文化弄潮者[2],电影、电视、广告、摄像、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的视觉表演、印刷物的插图化等等都属于视觉文化的范畴。

3.1.2武术视觉文化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艺术,本身就网罗着很多视觉文化的要素,运动员演练动作时所传达的精、气、神,动作的组合编排、节奏等都能给观看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刺激。每项运动的服装、器械都是独一无二的,武术也不例外,这也是构成武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以武术为主题的电影、戏剧、摄像、广告等等都属于武术视觉文化。武术以其独特优点与视觉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现代传播特点的文化形态——武术视觉文化。

3.2视觉文化视角下中小学武术教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3.2.1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多位小学武术教师的谈话中发现,学生在上武术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懒散、不专心,学习欲望不强烈。武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技击性慢慢地被弱化,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武术这项运动的功能更多趋向于强身健体和文化传承。武术文化博大而精深,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4],因此不管动作难易,都需要长时间的重复练习。传统的武术教学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恒心和耐心的,然而在学校武术的课堂上,课时有限,学生通常从基础动作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没有太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和实战效果,武术学起来越来越像广播体操,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中渐渐觉得乏味枯燥,对武术课失去兴趣。

3.2.2学校器材、教具不全,教学方法单一

武术是一项场地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非专业的武术训练只要在安全的平地上即可,小学武术课的教材内容设置的器械也是较为常见的刀、枪、剑、棍,是一项非常容易开展的体育运动。然而在很多学校中只有少数的器械,且器械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维护。教师教法单一,传统的“教、学、练”模式和讲解示范法,课堂比较呆板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的主要原因。

3.2.3缺乏传统文化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体育课追求学生运动强度,绝大部分武术课堂没有进行文化理论的教授。学生对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了解太少甚至是没有,因此仅仅把武术作为一项身体运动看待。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具有神秘色彩,传统武术文化对宗教、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兵学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3结合武术视觉文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武术课堂应该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和普及武术文化,培养学生的武术素养。[5]在信息发达的视觉文化时代,要在视觉上有冲击力才能引得众人关注。武术课堂也一样,必须加强视觉效果去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武术。

3.3.1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培养武术文化底蕴

对于小学生而言,耳濡目染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认知的最好方法。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设置武术专栏,把关于武术的知识、典故和图片等张贴出来,供学生参读学习,还有一些武术名家、功夫演员的成长故事向学生传授武德和武术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还可以添置武术雕塑,武术雕塑不仅能够装扮校园环境,而且能够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激起人们观赏欲望,增加观赏者模仿、体验武术技术动作的几率,使武术更加贴近生活。[6]上课的场地同样是发挥视觉文化作用的地方,在场地周围张贴上武术动作的插画、图片和武术名人的照片、名言等视觉素材,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渲染。

3.3.2合理利用网络、电子信息产品辅助进行课前引导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更是每个学生家长的义务,家校合作模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每个班级都有家长通讯群,老师时常在群上发布通知。另外学生还有作业记录本,专门用于记录当天的作业。在学习武术之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出合适的表演、电影电视等短视频或者典故、文章等提前分享到家长群上,或者以布置作业的形式写下网络链接,通过家长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鼓励之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要求布置的内容要符合武术文化的实际,不可选取过夸张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要求学生以欣赏观看、引发思考为主,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说明不能进行模仿或练习,防止出现错误动作和受伤。

3.3.3课堂上增添视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武术向来注重内在的修养,在演练时以劲力、节奏等的变化来引起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但更强调的是武术动作折射出的意境和演练者所传达的情感。武术的这种“内在文化”只靠视觉上的领悟还远远不够,只有靠心领神会、身体力行才能真正领会。[7]因此课堂上教师更加要注重让学生亲身体会武术的动作所传达的文化,强调武术套路的内涵价值,注重内涵在视觉文化中的渗透。[8]教学中要注重动作的路线、形状、节奏和发力等,更要注重学生攻防意识培养,在讲解攻防含义的同时利用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彻底了解该动作的意义,传达出武术动作的真正意境,这样才能避免武术“操”化,使学生更有信心和兴趣学习武术。在学习新动作之前,教师把附有路线说明的插图张贴在移动黑板上,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时的理解进行比划,帮助其在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的浅层认知。将预习中精彩的武术视频与教学内容结合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的视觉传达力。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加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健身性、趣味性、多样性三大原则。[9]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特点进行编排,使动作有更多的变化,设置与武术相关的热身游戏和素质训练等,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同时在示范动作的时候做到每一次都以最高标准展示给学生,把定势、亮相等造型美和准确、敏捷、连贯、节奏等动作美展示出来。在眼神、动作、编排上突出武术的视觉魅力,把武术演练的精髓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武术的向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动作的要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服装是在视觉上形成冲击的第一外在因素,武术的服装不仅多样,而且有中华传统服装的特征,深受小学生的青睐。因此,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采用统一采购的武术服装能更加吸引小学生学习武术,培养对武术的兴趣。武术的器械上都有相应的挂饰,例如刀的刀彩、剑的剑穗、枪的红缨等,这些东西跟服装一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这些东西的主要用途,并且允许学生自行设计,由教师带领统一参与安装,完成得好的同学可以享有专门使用该器械一定时间的权利。这个过程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以外,还会使学生更加珍惜和爱护器材。

3.4巧妙安排课后复习助巩固

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后的复习通常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主动性影响比较大,因此大部分的学生上节课学的动作这节课就已经忘记。为了提高课后复习效率,教师可以把课上集体练习的视频截取下来发送给家长或者是网上,方便学生及家长随时查看课上学习的效果。每一拳种或器械学完,教师都应该设置一定的课时进行复习和考核,以集体表演或者武术话剧的形式作为考核,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增加或者减少动作和调整站位,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典故主角或者历史人物来扮演,寓教于乐。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召集学生自愿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进行表演,让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作为鞭笞他们保持进步的一种手段。同时,通过展示武术的美来获得其他老师、同学对武术教学工作的支持和传扬武术文化,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基。

4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构成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思维模式,是含有攻防技击的身体艺术,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功效。[10]在视觉消费领先于其他消费的视觉文化时代,我们应该利用人们的视觉消费心理去实施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武术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空置的资源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审美和认知水平去宣扬武术文化有良好的效果,还能丰富校园文化。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健身性、趣味性、可实现性原则,提高自己的演练水平,调动一切的视觉元素激发写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与此同时,合理利用网络和电子平台实行家校合作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最后,巧妙地安排学生进行考核与展示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收获,肯定自己的付出,保持学习武术的激情,鼓励其进步,为终身体育奠基。

作者:陈明铭 单位: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小学武术教学篇2

教育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武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弘扬民族精神最有效的途径。武术教育有别于语文和历史教育,作为身体教育及文化教育结合的统一体,在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小学作为身体素质拓展非常重要的阶段,该时期开展武术教学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小学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包含武术与武德的传统学系,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教学,能够将武术所融汇的有关中国的哲学、技艺、美育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内容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传承。

(二)有助于增加传统体育运动人口数量

武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参与人数能够反映人们对传统体育的亲和程度。学校是传统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器,承担着育人的职责。“育人”意味着要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而武术运动走进小学,提倡武德和呼唤人文,能够促使武术得以广泛的传承,这对增加我国传统体育参与人数有重大影响。

(三)有益于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武术是一门需要长久坚持练习的技艺,其一招一式都要反复琢磨。如今的小学生成长环境较好,缺乏必要的磨炼。通过武术训练,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鼓励下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有利于增强意志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小学武术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情境教学,寓教于乐

情境教学是指在武术教学中把生活实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方法。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作为调节教学气氛的有效手段,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的情感养成。而音乐渲染和形象展示作为最常用的情境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常被武术教师所使用,如武术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以此渲染教学气氛,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动作记忆,还可以提高武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整合武术教学资源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教学也应该在校本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从而为武术教学注入活力。教师可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集体会演,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加大校外武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切实提升武术教学效果,如武术教师可聘请地方武术名家到学校讲课,或与当地的武术爱好者联手组织校园武术知识讲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武术素养。

(三)精编武术教学内容

1.简易与系统。学校要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从其身心发育规律出发,精选武术教学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学段的需求,设置层次合理的教学内容,并确保层次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1]。

2.传统与创新。武术发展是一个不断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学校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在传统武术的内容上进行创新,编选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武术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客观分析学校武术教育内容。

3.统一与多样。中华武术种类繁多却又各呈异彩,其中一些简便易学的内容,已经沿着规范化途径形成统一的动作规格,对于此类成果,武术教育需进一步巩固。同时,也要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编选教学内容[3]。

4.加大宣传力度。小学作为少儿武术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开展武术教学,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4]。

三、结语

小学开展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其优秀品质,各小学领导需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价值,不仅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改善武术教学场地和器材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武术教学的物质条件,还要加大武术宣传力度,通过学校网站制作一些武术相关教学资料或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武术的最新信息,在学校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共同传播武术的立体模式。

作者:张莉 单位:西安航空基地第一小学

小学武术教学篇3

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目标是要促进培养对象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当代基础教育的目标[1]。20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向社会发布标志“核心素养”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2],目前公认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是武术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武术运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和促进体质健康,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目前小学武术教学理念上存在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文化的传承,教学方法上忽视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因此整体上教学效果不高,该文结合自身工作现状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探讨小学武术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研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武术运动的开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研究以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促进小学武术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1.1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1.1.1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英国最早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的理解,21世纪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核心素养包括“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3个方面,欧盟认为核心素养发展就是“终身学习核心素养”[3]。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体系,涵盖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新目标,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4]。因此探讨核心素养培养和小学武术教学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丰富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意义。

1.1.2目前小学武术教学研究现状

武术教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一线武术教师对武术在小学的发展进行探究,针对存在不足进行一定的理论探讨,有效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张雁行研究指出:目前小学武术师资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教材教法过于陈旧缺少创新等是影响小学武术教学的主要因素[5]。邵建华研究指出可以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促使中华武术精神在武术教学中的渗透,促进学生对中华武术精神内涵的理解和继承,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6]。买建军研究指出:小学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土武术文化资源,开发武术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小学武术教学的开展[7]。总的来说目前小学武术教学研究的比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研究,缺少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因此该研究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小学武术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小学武术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武术教学策略

1.2.1优选武术教学内容,促进核心素养培养和武术

教学协调发展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武术套路和对抗两大部分,套路又包括器械和徒手,对抗包括器械表演对抗和徒手对抗等,其中根据地域不同又形成不同的武术流派,整体上来说武术运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项目特点,但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武术运动起源于生产劳动,如狩猎、模仿动物等体育游戏,是长期以来生存经验的总结和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武术运动内容具有一定的游戏和趣味性,因此在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求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提高武术教学的趣味性。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缺少专注力,从事一种活动超过15~20min就需要进行调整。但这个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因此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激发锻炼兴趣和培养运动习惯为主,其中不同的年级应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总体上来说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为主,因此要促进小学武术教学,首先要根据地域特点和游戏的角度选取针对性的武术教学内容,淡化传统僵化的武术套路教学,教学内容既要凸显武术运动特点,又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和身体发育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律自主地学习武术的能力,促使武术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武术教学效果的协调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

1.2.2立足文化传承,创新武术教学思路

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武术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观念的偏差,小学武术教学往往重视学生对武术基本技术,尤其是套路掌握和学习,忽视武术运动博大精深的内在的文化继承,导致对于学生武术运动兴趣不高,或者仅仅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但是缺少相应的文化支撑,导致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掌握徒有其表,因此在小学开展武术运动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积极创新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打破传统武术教学理念和方法模式,创新武术教学模式,从文化继承、学校体育发展、学生体质的改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突出文化对于武术教学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传承和运动技术掌握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武术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自觉从事武术运动练习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的提升。

1.2.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武术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体系,涵盖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新目标,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应结合20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推动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应认真领会核心素养发展规律和小学生素质教育精神,认真研究分析武术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定标”“实施”“评价”3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找到切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更为优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应针对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在武术教学改革中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培养小学生独立的个性。其次要突破传统武术教学教师为主体的现状,强调教师是武术教学的引导者,在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方面有所创新。学生是武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中应强化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对于武术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反馈,促进教师知识储备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学改革的推动离不开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增强实践能力和完善知识结构。因此应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整体武术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

2结语

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体系,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应结合20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推动小学武术教学改革,促进核心素养和武术教学的协调发展。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武术教学应首先立足文化传承,促进文化传承和动作技术掌握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创新武术教学思路、优选武术教学内容,推动小学武术教学改革发展,促进核心素养培养和武术教学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政国.当代教育的使命[J].上海教育,2015(5):70-72.

[2]黄建新,袁铭翼.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书法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辽宁教育,2017(3):10-13.

[3]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29-35.

[4]黄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5]张雁行.徐州市小学武术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J].武术研究,2018,3(12):76-78.

[6]邵建华.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华武术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观察,2018,7(24):46-47.

[7]买建军.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1):19-23.

[8]顾伟军.具象思维在小学武术攻防互动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99,94.

[9]潘贤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名师在线,2018(31):35-36.

作者:陈延智 单位:厦门市翔安区琼头小学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