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09: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3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学校高度重视的工作。2016年,国家2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此后,教育部又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心理育人”纳入到了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当中,旨在打通高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1]。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院校,面向职业院校学生这一群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以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组织结构与管理
近年来,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和学校层面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探索建设全方位、全覆盖、全员关注的心理健康机制,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结构,是职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前提,更是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保障。结合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来看,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见图1-1所示)。在这一组织结构体系中,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领导组,负责制定本校的心理健康规章制度、目标任务,领导学生工作各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生工作处,内设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各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组,则主要由本院系辅导员、学科教师、朋辈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组成,担负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辅导、情况传递和反馈工作。心理健康管理领导组各级相互配合,服务于全校的所有学生。
2.心理健康情况
为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笔者深入职业院校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共计调研320名学生,发放问卷320份调查问卷,统计出有效问卷305份,有效率95.31%。经统计,在性别上,男生与女生的比例分别为36.07%、63.93%;在家庭结构上,家庭结构正常与非正常的比例分别为85.90%、14.10%;在生源地上,农村与城市的比例分别为75.08%、24.92%;在录取方式上,统招与单独招生的比例分别为55.08%、44.92%。这符合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成绩较低、学生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情况。在心理状况上,从调研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良好,但是在就业、学业、人际交往、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见图1-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问题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求职、学业、人际交往、经济基础、感情生活。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就业压力导致心理问题
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而且,不同年级的就业压力不同,尤其以三年级压力最大。一些三年级学生求职遇挫,造成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因求职失败而自暴自弃,逃避社会现实;还有一些学生因缺乏自信心、缺乏对工作的客观认识,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究其原因,59.67%的学生认为毕业文凭对求职有着重要的影响;26.89%的学生对就业表现出了焦虑。可见,一方面是职业院校社会地位所导致的,当今社会对职业院校和专科学历带有较为严重的偏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所导致的,职业院校学生求职就业竞争力较差,随着经济形势下滑,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企业用工需求缩减,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2.学业难题导致心理问题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很多学生抱着“混”的心态,对学习抵触、抱有得过且过的心理。根据调查发现,68.85%的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73.77%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业规划;55.0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74.75%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5.90%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些都是“畸形”的学习现象,学习心理问题较大。这主要根源于职业院校社会地位不高,在录取批次中处于最后,还存在单独招生入学或注册入学的情况。因此,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导致了学风问题一直是职业院校的“难题”。
3.人际交往导致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自视甚低,不愿意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内心敏感甚至自卑。5.9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14.10%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另外,部分学生觉得在职业院校念书是一件丢人的事,因此面对别人时会存在自卑心理。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现象,引发嫉妒、愤恨、人际关系破裂等问题。
4.经济贫困导致心理问题
当前,“赶新潮”和“攀比”等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仅要承担经济困难的心理压力,还要承受学费和生活费不足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调查中,有26.89%的学生是持有贫困证明的学生,观察这些学生的行为,他们存在一定的社交逃避心理,更愿意“独来独往”。经济贫困造成的心理贫困,让一些学生容易产生偏执行为和敌对心理。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社会合力解决就业心理压力
针对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应形成社会合力,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是学校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增强职场演练,强化学生的实习经验,将化解就业难题融入到学校的全方位育人中;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渗透到宿舍、校园、课堂、实训基地等各个角落。二是发挥企业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对优秀的学生直接签约或者推介,促进就业率的提高。三是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通过家庭环境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学习观。
2.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结合
职业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适切性,一是要将心理问题的解决与现实需求相结合,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如通过“助”“贷”“奖”“免”“缓”等政策解决经济贫困问题。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能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认识。
3.加强自我认知与自我教育
经济贫困是客观因素,难以通过外在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要通过外力作用于学生自身的心态,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矫正自我心理状态。一是要客观认识自我,善于发现自身优势和劣势。二是积极悦纳自我,无条件接受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优缺点,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积极进行自我调适,定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情绪、自我意志等的调整预防,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
作者:俞晓霞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篇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竞争[1]。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生活压力交织,严重影响了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健康[2]。如若放任不管,这一问题势必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就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十分必要[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与以往有所不同,现代大学生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社会环境,因此,所需承担的压力也更大。如若长期遭受压力而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他们就很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纵观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不高,存在严重的依赖性。第二,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等均不高。进入高校后,没有了以往严苛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自律性大大降低。部分学生长期沉迷于各种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厌学及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第三,人际交往不适应。相较于中学时期,大学的人际关系往往更复杂。一些学生对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不适应性,逐渐感到孤独,自我闭塞,不希望同他人往来。长此以往,他们在心理层面、认知层面及情感方面就可能存在偏差。第四,恋爱困难心理,情绪、情感波动较大。恋爱失败经常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第五,抑郁情绪。部分学生意志不够坚定,对自我的认识不充分,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高。特别是特困生或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的学生,普遍存在该方面心理问题。第六,就业恐慌心理。部分学生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准备不充分,过于急功近利或盲从。第七,意志力不够,压力与动力并存,有坚定的信念但无法保持下去,人生规划不清晰等[4]。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影响
该因素实际上是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诱因之一。大学生在校园中所表现出的多方面问题,相当一部分在其成长过程中早已埋下了种子。该方面问题的处理需要家人的配合和积极参与。不同的家庭教育形式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成长施加不同的影响。家庭环境与个体成长和素质养成息息相关。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与家人彼此影响,其心理逐渐受到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出现方向性偏差,就会导致学生进入高校后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二)校园影响
大学生是独立的,又是典型的集体生活的一员。大学生不但要生活自理,而且要保持较好的团队协作与奉献精神。因为现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所以,他们在个人自理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常常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可能由此感到孤单、抑郁,出现其他心理问题。
(三)社会影响
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等均会导致人们出现强烈的紧迫感及巨大的压力。个人对生活目标的择取机会越多,无法兼顾的矛盾就越大,会导致人们内心冲突凸显,出现无所适从的恐慌、焦虑情绪。各方面生理及心理、社会问题的交织,很有可能导致现代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三、教育应对策略
(一)设置专业课程,举办专项讲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各院校应将相关教学课程提升至更高的高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国家需要明确教学大纲,明确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目标、方向、措施及原则等。各院校均应有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师资储备。部分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院校可以结合不同的时段及对象,举办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各院校教学人员应当具备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将该方面内容渗透到日常课程中。
(二)拓展网络教育渠道
新时期,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无疑已是社会发展的热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频繁出现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这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近年来,各高校已实现了全面的网络覆盖。大学生群体无疑是网络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网上学习知识、寻找乐趣等。而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搬至网上,无疑可以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更好及更为便捷地引导现代大学生积极健全自我心理。现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利用校园网等面向院校大学生,锻炼其心理素质,辅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常见的模式包含网上心理咨询、训练、辅导、测试等。相比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网上教育方式在信息实效性、信息量及覆盖全面性、隐秘性等各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这也表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未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
(三)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心理干预
各高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并聘请专业心理导师,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以更科学地维护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主要基于心理学有关知识及理念,借助互动交流等形式,为学生解决心理及生理问题提供各种帮助,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更健康的自我。对于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可以为其提供有关经验,促使其在自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更好地排除困难;对于心理层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则可以帮助其纠正之前存在的错误思维及行为模式,转而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除此之外,相关机构日常也可面向院校全体学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
(四)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其心理素质建设更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内心品质。比如,团结友爱的校风可以提高学生对集体及团队的重视,促使其更积极地融入团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互帮互助、为集体荣誉而积极奋斗的特点。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其以健康、愉悦的心理面对各种问题。因此,各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及学术活动,在校园内逐步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宽松环境,激励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不断提升自我。
(五)采取多样化措施,磨砺学生意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社会竞争已非常激烈。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遭遇问题,势必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情绪失控、精神消沉等。这对个人的发展没有任何积极帮助。磨炼学生意志,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能使其正确面对各种挫折与问题,积极探寻有效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对自我情绪进行合理的调节、把控,更客观、科学地正视自己各方面的需要,逐步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学生如果在这些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达到新层面,自我教育能力会随之提升,个人情感管控将更为稳健,自制力也将更强,无论什么面对情况,都可以规避负面情绪,推动自我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如今,随着外来文化不断对国内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观及世界观逐渐趋于复杂。一些学生可能实现了更好的自我,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误入歧途,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无疑是解决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此,各高校应当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以往的错误认识,结合学生特点及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科学、合理地采取各项教育管控措施,科学引导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王惠惠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篇3
心理健康,指的是大学生有正常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能够保持自身积极情绪,有社交愿望和需求,可以通过正确的、积极的方式开展社交,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周围环境和事物应该有一定的兴趣,能够尝试去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有自信心和自我认可感,愿意去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避免自我中心。此外,心理健康的人是具备一定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能够做到真诚待人,认真做事,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1心理健康现状
就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状态,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和他人交往,能够树立正确地思想观念,保持自身行为习惯的正确性。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态是积极的、良好的,不过,大学生中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类不健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例如,自卑心理、叛逆心理、自负心理、抑郁心理、暴躁心理、怯懦心理、排他心理等,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此,需要明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更好地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依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患于未然提供一些可靠的参考思路。
2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家庭因素
为了更好地把握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相关家庭因素,笔者对于相关大学生的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共走访调查了100户大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育儿观等情况,通过调查统计,总结出目前家庭因素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内容。
2.1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大学生的内心实际上都有其敏感区,他们在小时候,就可以对于自己所处的氛围有一个明确的感知,会对于一些行为进行模仿,这对于孩子的心理行为和变化是会产生一定冲击的。调查中发现,研究中有五户家庭父母关系不太好,父母吵架频繁,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多表现出怯懦的心理和行为,性格比较偏激和固执。在调查的另外24户家庭中,父母关系比较融洽,父母之间比较恩爱,家务也是共同承担,这样的家庭中,大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安全感和幸福感比较高,他们的心理问题很少,在生活中他们更加自信和积极向上。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家庭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基本不用家长和老师担忧,他们耳濡目染,在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中,较早地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所以,他们可以从小培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很少,且情绪自控力很好,在遇到一些困惑和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2.2家庭育儿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育儿观有很多种,而其中,有重生养轻教育的家庭,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物质,就能够让孩子幸福。在访谈中,100户被调研的家庭中,存在5户家庭依然坚持落后的育儿观,他们关注物质满足,忽视精神教育和引导,没有认识到自身在孩子的教育上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导致这些孩子出现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心理上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和扭曲,更多地表现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化、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性格脾气暴躁。而智力中心主义家庭中,父母更多地将孩子的教育放在智力开发上,他们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和引导,对于孩子也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孩子成功,坚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盲目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兴趣班,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甚至脑子里只想着成绩,没有其他的乐趣,他们不能享受无拘无束的童年幸福生活,导致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到大学阶段,离开了父母的保护,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也不断出现,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叛逆性较强。
2.3家庭经济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这100户大学生家庭调研中,大学生整体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一般经济水平的家庭占据65%左右,条件较好的家庭占据15%,条件较差的家庭占据20%左右,而在这些家庭培养的大学生中,按照经济条件较好、经济条件一般、经济条件较差,来对于对应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程度分别为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心理健康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可见,家庭经济状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并不是家庭经济水平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高,只是相对于经济水平较差的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大学生家庭他们的心理素质健康水平要高一些。而通过调查发现,经济条件影响是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较低,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教养共同决定的,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关爱孩子,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教育孩子的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2.4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中还发现,这100户大学生家庭对于孩子采取的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以及民主型。而对应的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其他几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导致大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溺爱型家庭导致大学生比较任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放任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心理上比较叛逆,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专制型家庭大学生心理上比较怯懦,学生自我意识不强,唯唯诺诺,比较小心翼翼。这些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3利用家庭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3.1提升家长思想认识,做好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要将家庭的重要影响放在首位,让广大家长明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能够让更多的家长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自身抓起,为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要让广大家长了解社会大环境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深入诠释何为亲子关系,分析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针对实际问题为家长们在提高孩子心理素质和有效处理亲子关系方面提出教育建议,帮助家长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学会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技巧,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和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针对大学生家长以及即将成为大学生家长的家长们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入手,以典型案例、通俗的语言,通过教会家长从孩子的主体处发,用换个角度分析孩子各种行为方式背后的原因及“症结”所在,指导他们采用科学方法与大学生有效交流。就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普遍的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能够对大学生阶段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和方式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促进家长们能够积极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注重家校联合,做到科学引导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尝试以答卷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强调家庭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只有和科学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要注重家校合作,发挥学校以及家庭等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让大学生家庭能够密切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总结
就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此,需要明确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从而,要求家长们要提升重视度,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对策,并注重从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做好孩子人生的指路人。
参考文献:
[1]林喜庆,龚奕帆.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基于某航空公司的调查[J].中国人事科学,2020(02):26-37.
[2]陈晓霞,韩清.3-6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省直机关大学生园家庭调查数据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2):103-105,112.
[3]邸红昆,王禹,李红娜,宋慧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探析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风,2019(15):31.
[4]房广梅,江金荣,徐菊芬.扬州市二胎家庭“大宝”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及影响因素统计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1):154-155.
[5]王锋,朱长才,朱可,许珊丹.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护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01):65-69.
[6]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学周刊,2017(27):35-36.
[7]杨芷英,郭鹏举.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对北京市流动儿童的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3):54-60.
[8]徐慧蓉,马冬梅,梁勇.家庭养老模式下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基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访谈调查[J].老龄科学研究,2017,5(04):55-62.
作者:纪欢欢 单位:西京学院
本文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机制,最...
大学生与新时代论文:浅谈新时代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面...
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我国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
本文就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出研究和分析,切实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讨茶文化对...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摘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德...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