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

时间:2023-03-20 16:4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

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需要。厦门市翔安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产业发展环境,“十三五”期间,翔安区海洋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涉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看到,翔安区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传统产业仍处于转型攻坚期和阵痛期,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现代海洋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十四五”期间,翔安区应明确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瓶颈,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对策,进而实现翔安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翔安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翔安区充分将海洋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发展壮大优势,围绕福建省关于建设“海洋强省”这一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产业集聚明显、产业重点突出、分工布局合理、产业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一)海洋渔业优势集聚,发展迅速。

“十三五”期间,翔安区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总体发展情况再上新台阶。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翔安区海水产品产量65,240吨,占厦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21.7%,其中,近海捕捞5,244吨,海水养殖产量49,621吨,远洋捕捞0吨。2020年,翔安区海洋渔业生产总值突破8.04亿元,“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5%。翔安区水产品加工、水产苗种等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休闲渔业、游钓渔业、“农家乐”等现代渔业资源利用形式蓬勃发展,翔安涉海园区的休闲渔业已成为品牌产业。欧厝对台渔业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努力打造高端渔货交易中心、对台渔业交流中心、海洋综合科考基地,厦门市将翔安区的欧厝渔港与高崎渔港统筹考虑,初步规划为“一区两港、东西兼顾、功能互补、近远洋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打造渔港产业和海洋文旅高新园区,这是翔安区海洋渔业蓬勃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图1)

(二)滨海旅游业发展良好。

“十三五”期间,翔安区滨海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总体发展情况再上新台阶。2020年翔安区滨海旅游业生产总值突破10.5亿元,“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5%。2019年,翔安区发改局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澳头渔港小镇完成投资24亿元,另有海洋三所、南方研究中心、滨海浪漫线三期等省市重点项目,环东海域浪漫线和澳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

(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锋芒初现,发展迅速。

“十三五”期间,翔安区进一步利用“海峡、海湾、海岛”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位居国家前列的海洋科技资源开发计划的优势,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邮轮游艇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锋芒初现,已成为翔安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智慧海洋产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翔安区不断促进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海洋产业化、海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海洋化总体发展情况再上新台阶。“数字海洋”建设不断完善,通过大力建设海洋数字化大数据平台,不断汇集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环境、防灾减灾等信息资源,翔安区已初步建成面向行业应用、军民融合、公众服务的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平台。

二、翔安区海洋产业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搭建对外开放新通道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沿海地区更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关键地带。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壮大新兴产业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格局将迎来重大调整,产业分工格局孕育新变化。向海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大趋势,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对接融合,对海洋资源进行有效合理利用保护和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国家先后出台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发展海洋渔业、发展数字海洋等海洋政策,为翔安区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翔安区自身看,作为厦门市岛外发展的主要阵地,翔安区无论是拥有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是其自身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都比以往有了巨大的提升。厦门市整体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涉及到翔安区的项目和产业园区数量较多,这是翔安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利好。环东海域浪漫线和澳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在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海洋经济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翔安区就涉海产业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展开合作,区内科研力量雄厚,厦门大学海地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是翔安区发展海洋产业的科研中坚力量。

(二)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复苏依旧乏力,经济发展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兴贸易保护主义,设置贸易壁垒,增加投资限制性措施,严重阻碍了世界投资和国际贸易,遏制了世界经济发展,给翔安区发展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相关领域对外投资和合作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合理利用保护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从而做大海洋经济总量带来更严峻的经济环境。除此之外,现代海洋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国内有关政策和支持力度虽有整体性但缺乏针对性,海洋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严重限制了海洋产业链条的形成。国内上海、深圳、青岛、宁波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也给翔安区在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带来激烈竞争。从翔安区自身看,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新旧动能转换不顺畅。近年来,翔安区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体量偏小,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翔安区海洋产业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总体上来说,翔安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不仅远远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与厦门市其他辖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海洋新材料、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规模很小,缺乏成熟的量产项目。而传统的渔业等产业仍在翔安区海洋产业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导致翔安区海洋产业仍以资源依赖性为主,传统粗放型的海洋产业发展模式并未得到根本转变,这就使得翔安区部分产业依赖资源、产能过剩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并存局面的出现。二是缺乏海洋高技术产业龙头企业。从产业组织的关系上来看,打造具有“杀手锏”地位的企业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翔安区海洋高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具有产业链上“链主”地位的企业,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公司并不多见,这就导致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容易被“卡脖子”,更难以巩固市场支配地位。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翔安区涉海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并不突出,虽然自身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大学在许多领域展开合作,但合作的许多科研成果在国内并不处于领先地位,难以形成具有重大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和企业、项目,知识链、技术链和产业链严重脱节,企业对于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使用不充分,成果走不出实验室现象普遍,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四是高级生产要素存在明显短板。翔安区涉海领域人才比较缺乏,与周边地区相比具有较大差距,而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整体上对福建的海洋人才就具有一定的抽离作用,这种现象自然也会影响到翔安区对海洋人才的吸引力降低。在金融服务方面,海洋高技术产业尤其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翔安区现有金融机构对这些产业的成长规律、运营特点、潜在风险了解不够,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在政策上,翔安区虽已非常重视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但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尤其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针对性不足。

三、翔安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总体思路和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促进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翔安区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是从顶层设计出发,优化现有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优势发展、产业集聚”的发展原则,着力建设“一带两港三区”的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着重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如传统渔业、育种业、港口物流业;三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翔安区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要着重促进各类高端生产要素向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如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促进翔安区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尤其要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海洋科技制高点,积极拓展在翔安区“蓝色朋友圈”,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上发展思路,本文提出六条路径以促进翔安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

(一)优化海洋产业战略空间布局。

根据翔安区现有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优势发展、产业集聚”发展原则,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建设“一带两港三区”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带”为环湾海洋产业经济带。环湾海洋产业经济带前半部分呈南北走向,与集美区、湖里区隔海相望,总体呈东西走向,向东拓展到泉州西南海岸。以“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打造“总体东西、局部南北”走向的环湾经济走廊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翔安区海洋产业基地多在临港地区,通过对环湾产业经济带环境治理和生态开发,以滨海旅游浪漫海岸线为重点打造全国精品滨海旅游区,在澳头推动海洋综合体建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渔业特色小镇、海洋主题乐园建设为核心的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带。“两港”为欧厝渔港和澳头渔港特色小镇。以欧厝渔港和澳头渔港特色小镇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翔安区渔港经济圈及示范渔村建设。以欧厝对台渔业基地为核心,提升改造欧厝渔港,树立其在翔安区乃至厦门市中心渔港地位,打造翔安渔港经济圈。布局渔港渔村产业综合体。支持翔安澳头小镇、欧厝社区及周边片区建设成为集海洋与渔业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渔港特色小镇。“三区”为火炬(翔安)产业区、临空经济区莲河片区、欧厝产业园区。翔安区应依托这三个园区强化现有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优化现有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以这三个产业园区为基地,引领翔安区“十四五”期间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应依托火炬(翔安)产业区、欧厝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休闲渔业、临海工业,以招商引资项目为抓手,规划建设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种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科考等创新研发服务产业和总部经济。鼓励厦门其他区域相关产业向翔安区工业园区集聚,积极探索与闽西南、闽台海陆空产业协调发展新途径。

(二)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以海洋高新技术为发展基础,并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和正外部性,因此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沿海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现实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翔安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开辟新领域。

1、大力发展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大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破解其发展难题对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占领海洋科技战略制高点乃至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十四五”期间,要着力打造翔安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业龙头企业,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与聚集,推进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和完善科技创新法规体系。大力建设国际海洋健康产业园项目。积极引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人才,在翔安区内部拥有的涉海国家级、省级海洋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技术带头人,营造有利于鼓励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发展环境。

2、大力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海上联合搜救、海洋灾害应急、海洋环境监测、海上协同作业为重点突破方向,大力发展海洋通信设备制造业,积极推动亿联网络的海洋通信设备及解决方案增资扩产计划,支持火炬(翔安)产业区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以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为重点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水下传感器装备制造业,积极推动光纤水听传感器、微型拉曼光谱仪、光纤放大器等海洋立体监测光纤传感器元器件开拓国内外市场。以智能化、精准化、联用化为发展要求,积极发展海洋检测终端设备制造业。

3、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加快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卫星组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海洋通信卫星、无人机等海洋信息与数字相关前沿产业,大力支持翔安区建设海洋综合性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智慧海洋示范基地。提高涉海制造业的数字化、平台化和智能化水平,构建立足翔安、服务厦门、辐射福建、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区域性数字海洋新生态。培育一批涉海电子信息装备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及配套生产企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信息服务业集聚区。通过构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合作平台,打通产业链条上各个堵点,为未来翔安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1、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结合翔安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制定合理的翔安区休闲渔业总体发展规划,策划并实施高品位的休闲渔业项目。充分依托澳头小镇、下潭尾湿地公园等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新建成串成线的海上观光旅游渔业项目,积极满足游客对于休闲生活的需求,以“休闲”为主线打造翔安区特色“渔”文化。

2、鼓励发展水产加工流通业。积极推动水产加工流通业发展,加快传统渔业升级为现代渔业,促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水产加工品涌现。

3、积极引进市内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龙头企业,鼓励区内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国际水产品销售市场,宏观调控企业间协调运作的方式,构建涵盖全国销售市场的网络系统,积极打开国际市场,扩大翔安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了解国际水产加工流通业时事,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全新的国际水产加工流通业合作关系。

(四)实施海洋港口提质增效工程

1、进一步优化港口分工格局。以集装箱船舶智能装卸货物系统与平台等项目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港口分工格局。围绕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建设翔安港口物流,加快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加强港航设施资源配置,优化港口分工格局和服务功能,积极融入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发展、构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邮轮旅游试验区,重点建设中奥游艇港、澳头游艇港。

2、提升海港对外连通度。提升集装箱港的通道能力,加强与集装箱班轮巨头合作,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航线,实现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的全覆盖,积极开辟台湾地区、东盟地区主要港口的直通航线。加大内支航线的发展力度,实现对国内主要沿海港口的全覆盖。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大力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夯实港口传统运输、仓储和转运功能。依托数字化技术,推动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融通,构建物流服务流程与客户生产流程之间无缝衔接的网链结构,打造港口服务的供应链条。

(五)大力发展海洋文旅产业。

打造海洋文旅产业品牌体系,以滨海旅游浪漫线为抓手,海洋科普教育、海防爱国教育、海洋工业文化教育等海洋文旅品牌。进一步打造高端海洋体验和海洋欢乐体验等高端文旅品牌。推进翔安文旅业态深度创新,利用海洋文旅空间特点,注入以“沉浸式体验文旅新业态和产品”为代表的可改变空间和场景的创新价值和设计。做大做强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以建设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带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港、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推进澳头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海洋元素在精品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全面渗透,推动海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加快开发海洋文化新业态、新产品。

(六)建立海洋产业区域合作机制

1、深化对台海洋产业交流合作。加快推动两岸现代渔业、滨海旅游、海洋文化创意、海洋生物医药、航运物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探索两岸海洋领域融合发展新路。以两岸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以及厦门国际航运中心等为载体,加快翔安区与台湾地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融合,开展游艇、帆船、邮轮、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食品、航运物流等领域交流合作。以闽南文化为纽带,推动翔安区与台湾地区在海洋文化旅游会展、体育赛事、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海洋科普研学、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等领域开展合作对接。

2、积极拓展对外合作。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现代渔业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抓住在厦门建立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以及RCEP签署契机,发挥好APEC海洋中心、厦门国际海洋合作中心、PNLG等国际平台作用,探索建立“金砖+”海洋产业合作机制,将翔安区打造成为厦门乃至国家的海洋对外合作交流重要窗口,定期举办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海洋经济主题论坛。

主要参考文献:

[1]盛朝迅,任继球,徐建伟.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21(04).

[2]孙世芳.做强现代海洋产业[N].经济日报,2021-12-11(010).

[3]王昌林,盛朝迅.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海洋经济,2021.11(05).

[4]于会娟,姜秉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选择———基于产业经济技术特征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07).

[5]熊若愚.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N].学习时报,2019-12-30(001).

[6]黄阳平,姜枫.壮大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打造福建“蓝色药库”[N].福建日报,2021-08-31(009).

作者:郭冬梅 单位:厦门市闽台渔港发展保障中心

优秀范文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