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0:38: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双减背景下教师减负路径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为进一步整治教育乱象,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课堂教学质量以及课后服务水平。”[1]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习回归课堂、学生回归学校,而高质量教育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其负担。但是深层含义上“双减”落实为教师创造了安心静心舒心的从教环境,教师要主动抓住机遇,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以实现自我减负。
教师作为第一教育资源,承担着为党、为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其工作环境是关键。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省市结合各地情况针对教师典型负担列出减负清单,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营造安心静心舒心的从教工作环境。2021年《双减》进一步为实现教师减负创造有利条件。
(一)为教育理念重塑提供价值引领
传统教育理念主要存在两方面误区:一是“唯分数”的评价理念。受到量化评价及应试教育影响,分数是衡量学生学业、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导致评价“唯分数”;二是功利化的育人理念。“抢跑”文化盛行,影子教育遍地开花,家长生怕孩子落人一步,盲目参加各种培训班,导致其不堪重负,同时校外辅导超前培训冲击学校教育,导致教师压力倍增。“双减”政策一方面转变单一教育评价认知,理性对待分数,实现“育分”向“育人”转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严格规范培训市场,禁止学科类培训,将教育主权还给教师、学校,促进教师安心从教,也进一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新时代教育。
(二)为教师权益保障提供制度
支持教师作为落实“双减”的中坚力量,一方面相应的财政制度保障教师权益,对课后服务提出“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1],即课后服务不是义务,而是教学工作外的“加班”,予以相应经济补助以减轻压力。同时,努力构建科学教育管理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促进“双减”政策落地化、常态化必须构建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模式,调动一切力量,组建任务清晰、责任明确的队伍。“双减”立足国情,明确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全国与地方间关系,针对政府各职能部门划清责任边界,合理赋权并明确“配齐配足教师,聘请退休教师或者有资质的社会人才”[1],缓解教师压力,保障工作有序开展。但是对于财政支持、人员保障以及编制上的补足补齐问题仍需政府、社会及学校的持续关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切实计划与落实。
(三)为教师专业提升指明发展方向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化水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发展。“双减”政策一方面强化教师的专业性。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学科的超前培训及应试主义的鼓吹冲击学校教育,打乱教师教学节奏。而“双减”之后,对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保障学校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减负提质”的本质要求,即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也就是进一步要求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既要做到应教尽教,明确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重要节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搭建知识与经验之间的桥梁,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确保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2]。同时还要提高作业质量,立足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并做好及时评价反馈和答疑辅导,实现减负提质。
(四)为教书育人营造多方协同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互动、协同共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过去“抢跑文化”“不输在起跑线上”等畸形教育文化导致教育异位、生态环境恶劣。“双减”政策站在国家战略、现代化教育发展层面进行思考,全面整合系统规划,全链条式推进[3]。首先,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求教师应教尽教的同时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次,严格规范查处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广告宣传,严禁学科类培训及高额辅导,强调社会教育的公益性和补充性;最后,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家校社联合机制,教育部门联合妇联等部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科学育儿。营造家校社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促进教师工作高效开展,实现安心静心舒心从教。
二、“双减”背景下教师减负的现实困境
教师负担是指教师应担当的责任、履行的任务以及承受的压力[4],但是在实际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多角色特点导致其承受的较大压力。“双减”政策实施后,工作时间、工作量的增加及高质高标要求,使其负担越发沉重。
(一)高质量教育教学压力
“双减”减轻学生负担、缓解家长焦虑的背后的深层意义指向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一方面《双减》中明确指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同时明确“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1]。作业少了,课外补习没有了,意味着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利用课堂40分钟实现新知讲解与巩固练习。学生在学校学好学足,方能从根本上降低校外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学生是个性化的发展个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弹性备课,同时根据课程标准、学情设计个性化的高质量作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教师还要接受社会对其教学工作的干预和监控[5],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满足家长、社会对于学好的不同标准。
(二)高水准评价反馈压力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6]。《双减》也强调“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1],破除传统评价唯分数,但是对教师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方法,如何进行高水准评价反馈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双减》强调“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高质量作业作为重要的学生评价工具,是教师了解学情、调动学习兴趣以及培养自主学习的重要抓手。教师要不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深度把握学情、教学目标和保持充足的时间精力。
(三)课后延时服务压力
“双减”政策一经发布,各阶段各层次学校积极落实,尤其是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但由于当下课后服务仍在探索时期,各地在开展过程中有依赖教师自觉性的倾向[7]。一方面“课后服务时间不早于当地下班时间,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下班时间延长加剧其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增加教师心理负担。虽然提出弹性上下班,但是受到学校人员不足、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很难实现。另一方面课后服务并非“看管”性质的服务,而是教育、成长与发展性的服务[5]。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一方面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好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教师将原本额外的时间精力用于课后服务开发组织,导致教师时间精力紧张、负担加重。
三、“双减”背景下教师自我减负的具体路径
教师减负始终是难点,因为教师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减负”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的增效[8]。特别在“双减”背景下高质高标带来的高压,必须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自我减负。
(一)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明确“双减”的重要性
一方面“双减”政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是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双减”是对基础教育进行全面治理的举措,通过对校内外教育乱象的治理,切实减轻学业负担,营造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也促进教师安心从教。教师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体之一,应该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双减对于实现民生及基础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重要性,在思想认知上始终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积极践行党中央的部署,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坚守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和道德要求,为落实“双减”贡献力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建设高质量课堂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特别在“双减”下,高质量课堂教学是实现“双减”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师实现自我减负的基本路径。1.树立主体意识,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以其作为“人”而存在的视角出发,满足作为“人”的身心发展需求,强调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9]。教师如果一味地听从他人指挥,完成他人布置的工作,会逐渐丧失积极主动性。只有教师成为自身主人,激发自身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抓住机遇,借助多种途径才能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2.完善教师知识,实现课堂减负提质“双减”本质要求是“减负提质”,即在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前提下保证教学质量,而教师知识是关键。首先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素养。一个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其次不断学习教育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之间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指引与帮助,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内化,是实现减负提质的关键[10]。所以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而且还要加强教育实践锻炼,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最后加强创新知识学习。开展创新性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因此,应做创新型教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三)提升教育评价素养,促进个性化发展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信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师如果缺乏正确的评价认知与态度、扎实的评价知识和技能,则会进一步加重自我负担,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1.端正评价认知与态度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端正认知态度是科学评价的前提保障。首先,评价要多元化。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只会强化学生之间的比较,而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追求以及对如何改进学习的思考和行动[11]。其次,评价指向发展,教师要积极正确评价每名学生,充分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最优化发展。最后,评价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公平公正。教师要保持客观的心态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积极接受他人评价及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2.扎实评价知识与技能扎实的评价知识技能是教师科学评价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积累扎实的评价知识。掌握多元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正确选择、综合应用、分析、解释反馈的知识基础。其次,锻炼扎实的评价技能。技能是知识的外化体现,是教师有效评价的关键。一方面提升评价方案设计、活动开展能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观测、可量化的知识与行为目标,并转变课堂提问方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潜能。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反馈能力。特别是借助作业正确分析、合理反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后,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发展,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待自己,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四)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多主体需要
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减轻家长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关键,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教师作为中坚力量,首先结合自身实际,平衡工作与家庭。课后延时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制度不完善,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态度,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其次提高服务质量。课后服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应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为目标,拓展学习空间,满足个性化需要,所以教师要提高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开展多样活动,保障服务质量;最后教师要借助外界力量,协调多主体参与课后服务,减轻自身负担。教师作为沟通校内外的桥梁,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实现家校共同进步,减轻课后服务压力[1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07-02.
[2]周序,付建霖.“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应教尽教[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5.
[3]刘莉莉.全链条推进“双减”:让基础教育回归良好生态[J].中小学管理,2022(1):10—13.
[4]柳士彬,胡振京.论“减负”背景下教师负担的减轻及其素质的提高[J].继续教育研究,2002(1):64—66.
[5]于川,杨丽乐.“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的风险分析及其化解[J].当代教育论坛,2022(1):87—96.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10-13.
[7]吴开俊,姜素珍,庾紫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审视———基于东部十省市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3):27—31.
[8]张倩.从资源配置到制度安排———国际比较视域下的教师减负[J].教育研究,2022,43(2):29—43.
[9]梁亚敏.教师主体性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39—142.
[10]常攀攀.教师知识“提质减负”的作用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4):36—39.
[11]郑东辉.教师评价素养提升建议[J].人民教育,2017(Z3):33—38.
[12]马莹.中小学课后服务供给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3):21—28.
作者:史梦丝 王蓉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