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

时间:2023-05-05 09:46: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高铁“走出去”“交通强国”战略等提出与实施,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已逐步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新名片。交通建设、测绘先行、现代测绘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轨道交通领域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撑了轨道交通精密勘察设计、数字化智能建造和精细化全生命周期建设管理。此外,这些倡议与战略的实施产生了强大的扩散效应,推动了测绘领域向国际化拓展,加速了全球对国际化测绘人才的需求膨胀[1-2]。在此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测绘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轨道交通测绘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形势新需求,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新挑战新要求[3]。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4],这为我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包含以中国智慧为根基;具备世界性和历史性眼光,掌握专业,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运作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等等五个层次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等整体水平”作为战略重点,以此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5]。由此可见,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已上升为国家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问题。面向“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战略要求,测绘行业对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思维的测绘人才需求日益增大,国际化高水平测绘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测绘人才培养核心基地,为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顺应轨道交通行业对高水平国际化测绘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学科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人才创新培养体系。

一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现存问题

在当前国际化大背景下,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遇到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为测绘学科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水平低下造成的国际化视野不足、国际交流能力弱,缺乏国际化实践创新平台和相关保障机制支撑国际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现行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轨道交通对测绘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

(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水平较低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6]。而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国际化能力直接影响专业人才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因此打造国际化一流的师资队伍成为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国际化建设意识欠缺首先很多高校虽然在教师团队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其重点却落在了学科建设和论文数量的扩充等方面,对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认识和投入不够,或只强调从国外引进高水平的海归人员而忽视了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进而导致国内教师团队国际化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政策和资金等一系列促进和保障机制与条件[7-8]。2缺少国际交流机会国内大部分教师缺少出国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缺乏国外学习或研究的实践经验,导致教师本身的国际化意识不够强烈,培养观念不够先进。另外,即使有个别优秀教师获得了出国访学交流的机会,大多也都停留在“孤军奋战”的教师个体层面,未形成学校或学院层面有保障和维持机制的合作规模,且教师出国的注意力均放在了国际科研合作上,忽略了对国外教学领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研究[9]。3学历结构整体偏低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已经跟不上其脚步,教师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少。教师团队“老龄化”现象也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和缺乏创新力的问题。另外,从学员结构的角度看,我国高校教师很多源于本地或临近地域的高校,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团队及所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被限制、难以创新的问题[9-10]。师资力量是培养高校人才强有力地支撑,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测绘专业人才的基本条件。打造国际化高水平教研团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测绘人才的先决条件。因此,充实扩大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迫在眉睫。

(二)国际化实践创新平台和相关保障机制缺乏

一流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实践创新平台,是建立人才国际化培养长效机制的基础。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对人才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相关的国际化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同时缺乏高校之间国际交流合作的维持和保障机制。1缺乏高校间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从目前大部分的培养模式来看,人才出国留学的整个过程多属于在教师帮助下的学生个体行为,培养方向和目标都较为随意,缺乏高校间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相关的资金支持和健全的保障机制,难以形成符合学科领域国际化人才需求的规模性培养,培养质量也与国外先进高校有一定差距[11]。2缺乏创新实践平台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支撑实验和研究工作的平台必不可少[12]。创新实践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开展,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然而,至今仍然有很多院校没有意识到平台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而导致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符合国际化教学需求的多层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缺失,这对于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是非常不利的。3缺乏高水平校企合作平台普通高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一般是通过与国外高校或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培养实现的,其合作对象一般是同水平或者更低水平的高校或科研机构[13]。但在国际化建设的背景下,国内高校需要与国外更高水平的校企开展合作,建立更为灵活多样和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打造国际化校企合作平台,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化校企实训的深度、广度,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学术动态、与国际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提高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层次和质量。

(三)研究生课程设置失衡和培养模式落后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完善人才培养目的与方向的重要保障,是稳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就整体而言,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未确立清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国际化教育目标和路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具体实践,国际化教育体系过于封闭,未实现本土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有效结合,严重阻碍了专业人才国际化教育的推进和健康发展[13]。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作为保障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在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中起到全面、基础和综合的作用[7]。从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来看,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学习除了获得基础专业知识、扩展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术前沿的掌握及国际化视野的形成。从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其具有兼顾专业基础和学科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及强调课程国际化的特点[7]。反观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仅完成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科研基本方法的训练,忽视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的更新及学科领域前沿的追踪,这样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徒有一身硬功夫却无法在更高水平的领域施展,在国际平台上缺乏竞争力。

2教学模式单一

除了教学内容,国际化课程建设也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比而言,我国教师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单一的知识灌输不仅使得课堂枯燥无味,也会大大降低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国外则更注重开放式、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主动积极性,并推行独立学习、专题研讨和科研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研究,更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其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14-15]。

3课程教材落后

我国多数高校所使用的课程教材较为陈旧,很少使用全英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也很少有双语或全英课堂的开展,对学生英文交流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化思考方式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轨道交通测绘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测绘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院有意识地探索改进方案,长期开展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实践创新培养与实践工作,以国际化轨道交通测绘类人才培养为突破点,聚焦于培养国际化高水平教研团队、建立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和优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三方面的改革,形成国际化测绘类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国际化高水平教研团队

打造国际化的高水平教研团队是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支撑。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内培外引”战略,不仅积极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经历丰富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将外籍专家的聘任工作纳入到师资补充体系整体考虑,不断壮大外籍专家团队。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短期访学和留学进修,掌握学科科技前沿信息咨询,拓宽国际学术视野。进而通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轨道交通测绘特色方向,以科研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带头人,通过老中青传帮带,逐步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教研团队。依托于学院综合改革和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至今学院测绘学科已建成了一支包括4名全职外籍、境外教授或副教授,6名兼职外籍教师和8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中外融合国际化教研团队,其中具有1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超过70%,形成了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青年创新团队。通过构建中外专家融合的教研团队组建机制,破解了轨道交通测绘学科高水平国际化师资目标达成途径的问题。

(二)探索产学研用融合新机制,建设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

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多方面提升,是高水平人才长效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测绘学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用融合新机制,首先通过外籍/境外老师的影响力,建立学科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的通道,联合培养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创新能力;然后通过多方统筹,打造轨道交通测绘类实验教学项目/平台,申建国家级/省部级工程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提供基础平台;最后瞄准国际化背景下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积极与轨道交通企事业龙头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校企协同创新基地和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实训机会。基于上述措施的实施,学院与13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关系,建设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项目,建成了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余个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建成了1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部级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通过建立多层次国际化实践创新平台保障体系,不仅为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还为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优化培养目标和方案,建立人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面向轨道交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前沿,学院通过优化调整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构建了完备培养方案、一流精品课程和开阔国际视野三维融合的人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制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测绘类专业培养目标方案,编写轨道交通领域的测绘特色系列教材和英文教材,建立双语教学第三课堂,创建小班导师制度,提升理论技术知识水平;注重国家一流精品课程打造,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互馈融合、科研与教学循环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依托政府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积极鼓励学生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了“地学新视野”等常态化、系列化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目前,该人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编写了轨道交通领域的测绘特色系列教材和英文教材,其中包括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3部英文教材;建设了2门中英双语课程,建成了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测绘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近5年学生获国际科技竞赛奖励10次,国家级奖励每年30余项,包括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政府赛道建筑物智能普查创新应用赛亚军、“华为云杯”2020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冠军和ISPRS地图集挑战冠军等。

三结束语

如今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亟需高水平人才响应国家建设需求,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位于世界前列,但培养模式尚不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旧存在差距[6]。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学院有计划地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产学研用融合新机制与优化培养目标和方案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切实提升了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水平,对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增强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方针下,探寻更有效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将会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爱功,吉长东.测绘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矿山测量,2013(3):89-91.

[2]高井祥,李增科,王坚,等.测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教学模式研究[J].矿山测量,2012(1):84-85,91.

[3]陈海燕.“一带一路”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6):52-58.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6-11-24).

[6]郑炜君,王顶明,曹红波.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与师资建设———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72-77.

[7]马雪红,王维枫,阮宏华.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J].高教学刊,2021,7(29):17-20,24.

[8]钱礼光,张小晟,邢华斌,等.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大学化工学科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4):15-20.

[9]朱浩,余仁伟,刘琳,等.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2.

[10]齐晓颖,刘海峰.“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研究生导师队伍优化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8(23):150-153.

[11]陈妮,李跃明,杨利娜.探索“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构建———基于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管理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7):8-11.

[12]丁云鹏,郭晓琴,马彦波,等.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工程师,2020,25(1):75-80.

[13]周琼,徐俊.“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4):63-67.

[14]王添翼.“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8(3):16-18.

[15]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58-63.

作者:朱军 刘国祥 曹云刚 游为 胡翰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