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历史课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7 01:00: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历史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历史课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讨论

素质教育的历史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讲课”是不行的,还要通过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来实现。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围绕讨论题,在一种良好平等的气氛中直接、自由地进行探索、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的一种学习形式。如何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何谓高中历史中讨论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深人。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有效补充。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和应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尝试运用讨论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贯彻课改精神,本人尝试将讨论式教学引人高中历史课堂,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何谓讨论式教学?本人认为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

二、高中历史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

采用讨论式教学,就是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使其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应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的提出问题、互相交流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并非不关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地位,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做到有目的、有序的掌握讨论活动的局面,并引导和激发学生去积极的主动并带有创造性的进行讨论。

2.全体性原则

课堂的讨论活动,需要全部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使每一个成员,包括老师在内,都要在讨论中得到收获,那就要求历史老师要精心的挑选课前预习方向和讨论题目。首先,讨论的方向和内容要跟课程安排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其次讨论的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思维灵感;再次就是讨论的题目要有坡度,因为目前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其接受能力也都存在差异,所以在选择话题上要做到既突出“点”,又要照顾到整个“面”,做点难易适度点面结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讨论中有收获,使得课程讨论成为真正的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环节。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讨论形式

1. 相互协商法

讨论时,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请从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通信手段、传播媒介等方面考虑,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有了怎样的变迁?以及造成这些变迁的原因是什么?而后各小组成员自己思考、协商,汇总形成小组观点,再拿出来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全体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既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又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智慧,起到了提升对祖国悠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热爱之情。

2.相互补充法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照,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相互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学生之间可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这样的方法增强了趣味性,如加人一些竞争机制,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三、高中历史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实施

1.设置疑问

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给学生设置疑问,所以教师就要深人的研究历史课本的结构和知识点的分布,然后根据课程安排一步一步的逐渐提高难度的设置问题,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问题过程中,就已经熟悉课本知识,在课上才能更为主动的参与讨论。高中历史教育,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学、地理、政治等方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解决疑问

在学生充分进行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疑问。尽可能的让学生发言,互相交流看法,然后自己去解决疑问并提出新的问题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引领学生前往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不是传输者,不要过多的发言,而是以提问题为主,让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3.总结疑问

作为老师要善始善终,要依据课堂的讨论情况来及时的做出总结,然后根据总结去指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教学进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发挥出最佳效果。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采用有效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体现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也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会芳.高中历史常用课堂导人技巧例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4)

[2]杨竹芬.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学如何应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临抢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91-01

学好历史对一个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就我本身的教学经历,谈一谈上好高中历史课的几点体会。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材内容枯燥乏味,讲起来往往催人欲眠,课堂学习效果很低。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于枯燥乏味处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例如,“百家争鸣”一课,内容很枯燥,如果直接介绍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学生是很难适应的。在导入时适当回顾初中知识,强调“动荡与变革”这一社会特征,然后抛出学生敏感的现实问题“如果你是公司老总,你如何对待员工上班不守时的现象?”请每组派代表回答,学生的思维必定会活跃起来。在小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思想流派呢?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现象呢?“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这样就让学生带着探究、分析、评价、辨伪等思维能力由被动接受讲解开始主动探究学习。这个导入为上好这堂枯燥的历史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处理好课堂导入,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收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料和信息,为各式各样课堂教学导入准备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导入语点明教材重点和难点;三是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找到重点难点突破口,指导学生轻松学习。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较抽象,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条地去讲解去学习,会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突破口,指导他们轻松学习。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很多,学生很难定位重点难点,只能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机械地“熬完”一节课,根本提高不了自己的素质。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在创设情境时首先锁定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有多遥远,历史事件有多复杂,她必然与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相联系。如果锁定了这些时空落脚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如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脚点定位在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和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了。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开展课堂讨论,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阅读讨论环节很重要,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动地完善知识结构、获得自身体验的可能,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在让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提出几个问题:有时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提出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逆向影响下,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们在已学过和刚阅读过的内容中进行检索并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领进主动学习状态之中。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产生悬念、质疑等积极的心理活动,保持他们学习发展的可能。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老师在指导阅读时也要充分考虑。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发挥学生认识的最大可能性,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等各项品质的训练效果都很明显,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情境 激趣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一开始学生们还有一些胆怯、害羞心理,站在台上不自在、别别扭扭的。那么,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摆脱这种心理,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我采取了以下尝试:

第一,注重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认知上的距离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情绪状态尤为重要,稍有懈怠,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气氛低沉状态,因此,在实际中我非常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学生才会处在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所以,愉悦、兴奋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素养的情感调控能力外,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包括体态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氛围的创设显得十分重要。巴班斯基也说:“显而易见,不能只凭历史、文学和艺术的材料本身,而且还要教师在讲述这些材料时带有强烈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积蓄好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否则,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机械呆板、单调发味,使人一听即腻,睡意顿生,则再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味同嚼絮。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

第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内容时,让学生把书记到西柏坡考察的时事政治和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三,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我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文、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我一般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在边上只起“导演”和“旁白”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但这种方法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录象机、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目标。我们学校的许多同仁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榜样。

第四,注重历史作业的创新

第4篇

一、激发兴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一样,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让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四、实施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虑题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

五、锁定时空要素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导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课改。在这次改革过程中,有着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堂导入就是服务于这一新目标的,不仅如此,课堂导入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于一整节课堂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图片导入法

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并且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次数也逐步增多,直至今日,课堂教学几乎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设备了。若将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的形式展示,这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肩的优势。通过图片导入高中的历史课堂,能够十分直接的展示出授课教师所想表达的内容,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若在图片中展示出几个问题,变更能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标准下,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越来越丰富,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历史图片能够补偿文本文字的不足,能够将教材中的时间和人物更加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在进行课堂讲授前,教师可以选择性的挑选出教材或者网络上的历史图片,并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能够更加轻松的导入课堂。当学生通过图片的内容对教学任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便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描述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去。

二、影像资料导入法

我们不难发现,影响资料能够极大地调动起人们的各种感官,并且能较为容易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教师亦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影像资料,运用影像资料导入课堂。在生活中,关于历史题材的电影随处可见,尽管电影有时会虚构历史情节,但它总的宗旨和主题还是符合历史发展前提的。教师就可以在进行课堂导入时,灵活的运用相关的影像资料,以此导入课堂,影像资料真实的画面感和恰到好处的音效能够很好的渲染高中历史课堂的气氛,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确切的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当前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认知阶段,创设的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入方式,让同学们在被情景感染的情况下主动融入历史课堂进行学习。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并且可以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这种方式恰恰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极富感染力,通过播放音乐可以渲染氛围,是情景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激发。因而教师可以适当利用音乐对相应的历史课程进行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渲染情景和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历史场景,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情操也得到陶冶。例如,当引入“”这一课时时,播放《长城谣》、《义勇军进行曲》、《抗敌歌》等抗战歌曲,导入“抗美援朝”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导入“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影视艺术”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

当然,历史课程的导入方法不仅仅拘泥于上述几种,新课程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生活中多多积累,对工作充满热情,不断拓宽自己的学识,就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各种各样课堂导入的方法,让这些方法不津贴和教材内容,又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开一个好头,更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之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怎样按照教材、学情的变化合理设置,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历史课讲活、讲透,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学真正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入21世纪,人类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逐步加快,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不断加强交流,竞争日趋激烈。"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稍一松懈,我们就会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更是需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对学科知识有准确的把握,是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内涵不断提升。教师只有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培养出可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J].科技资讯,2010(26).

第6篇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9-02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并为之不断实践探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呢?1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引发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班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确定的目标应当做到:(l)科学性,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教学内容要从课本出发,使课本知识具体化,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弹性引申.(2)量力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情来把握教学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实际认知水平和兴趣特长,从引知激趣入手,多采用辩论讨论、情境探究的手段,逐步引导启迪思维,指导方法,培养能力。(3)程序性,教学程序的安排应该合理、科学,体现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 (4)全面性,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群体培养目标,又要确定具有不同爱好特长的个体培养目标;既要有知识教学目标,又要有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目标及心理品德培养目标。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学,教参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将近现代史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化,同时还增设了提高素质的目标,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变“灌输式”为“体验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服装设计师、美食家、建筑师、旅行家、风俗顾问等,进行体验,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她们对衣、食、住、行演变的感悟,进而讨论“你怎么看时尚?”“中学生应该怎样着装?”等.这种活动,没有任何的说教,但所有教育的目标,都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升华。2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如我在讲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一古代希腊》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如:希腊雅典多山,海岸曲折,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商品需要自由流通,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堂上设计这种问题贴进生活,学生感兴趣,自然会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3创设民主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

3.1创设民主课堂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在教师能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第7篇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含义

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借助于各种直观性的途径创设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利于启迪学生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时、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数学强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初中数学以大量的概念、公式、公理和定理为基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将情境教学应用于数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提高了,那么学习效果也就跟着更好了。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最理想状态。除了以上两点,情境教学还有着许多好处,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等等。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反思

情境教学在全国许多学校都得到了推广,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也开始应用了情境教学模式,可是我们的教学效果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本质,完全套用别人的模式,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创设情境。比如农村教师套用城市教师的情境教学模式、情境的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所以,我们在总结别人成功情境创设经验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真正去把握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本质。“教无定法”,数学教学的情境的创设同样也没有定法。只要是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创设。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之我见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及严谨的逻辑性让他们误认为数学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从而对数学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实数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地去纠正学生“数学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这一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养成对实际生活现象耐心观察的习惯,利用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数学情境。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和爸爸妈妈在公园散步,突然想玩跷跷板,爸爸的体重有85kg,妈妈的体重是45kg,小明和妈妈坐一端,爸爸一个人坐一端,结果小明和妈妈被高高翘起,而爸爸着地。后面小明叫了一位重15kg的小朋友跟他们一起玩,还是爸爸一个人坐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翘起,小明这一端着地。让同学们思考小明的体重范围是多少?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不等式组意义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巧用多媒体使教学情境更加生动形象。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早已广泛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极具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些优点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教师通过制作PPT来讲解一些问题,比如在讲解圆的相关概念和定理时,就可以通过PPT制作出动态的图形变化和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并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8篇

一、落实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指导者。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主体性也得到体现。还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培养历史审美能力

历史审美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创新,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三、注重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束缚

创新是高中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和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应试是主要目的,手段单一,方式死板。以往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历史课枯燥空洞,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历史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地通过这种陈旧的历史课堂表现出来,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历史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但当前的历史教育,尤其是面向高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改变死板的历史课堂,我们只能从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必追求整堂课使用,只有在用传统媒体解决历史教材难点、重点有困难时,多媒体手段介入才能恰到好处,效果更好。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运用多媒体分析历史重点、难点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不能通过课件无止境地降低难度,让学习者失去思考的余地,使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历史教学更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历史课堂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流动,还有历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目标的实现。课堂中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和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等,是任何现代媒体难以替代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绝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任由计算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该合理运用、灵活运用,方为上策。

第9篇

一、精思妙想,引导学生把握好知识的有效衔接

初中历史课属于小学科,在很多学校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其在中考文科综合考卷中只占50分的地位,以及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不重视,进而无法形成有效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系统。这一基础残缺的状况,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无法适应新课程按专题进行学习的特点,尤其是要求学生围绕某一特定的专题(问题或者课题)展开研究,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与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以解决特定问题的学习。这种不适应,既表现为知识上的欠缺,又表现为方法上的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下,鉴于教学时间的紧张,要求高中教师对学生的初中知识进行专门的复习,既无操作可能,但又不得不进行必要的回顾。这只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手段与方法,处处留心,随时注意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这种衔接,可以采取典型引路、随机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所谓典型引路,指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关问题(专题),选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以拔出“萝卜”(问题或者专题)带出“泥”(相关初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查找、反思相关初、高中历史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递进关系。这种方式,既可以对学生已有的零散的知识进行钩沉,又可以此为基础展开对新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架构,拓展教材内容。这样的课堂,不再是一个“师讲、生背”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一个提供材料,引领学生查漏补缺、梳理知识脉络,有效领会知识内涵、建立新的知识系统的过程。

在活动中开展交流、鼓励进步的方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历史学习活动的开展,如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争议问题的再讨论与探究、历史故事的钩沉与展示等,又如历史知识竞赛的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的编写等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使其参与到活动中去。正是这种活动中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才会激发、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自然也就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方法的掌握,实现课标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设疑激趣,情景再现

传统的“师讲、生背”与定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束缚在教师与教材提前预设的固定圈子里,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的主动性,其创造性与个性也就无从谈起。在新课标“主动学习”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要求下,为“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我采取了下面两个方法。

1.设疑激趣。“学贵质疑,教贵设疑”,有疑问才会有追求,有问题才会有探究的动力。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极其广泛与综合,既涉及到人类社会交往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等。这些丰富的内容,无疑为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性空间。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提出并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兴趣,又适于不同知识能力层次水平的学生的问题,以诱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进而培养其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2.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时空概念与人物场景及事件过程。尽管完全复原这些绝无可能,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有意识地编排具有一定感彩和具体形象的历史场景,以营造必要的历史氛围,诱发学生的切身感受与体验,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三国鼎立》专题时,我借助电视剧精心编排出各主要历史人物的具体影像,并将片头曲打成字幕。这样,在课堂初始,当各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又为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伴随着缓缓出现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字幕与杨洪基老师浑厚深沉的歌声,依次出现在屏幕上方时,瞬间就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穿越回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这样的情景再现,对于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历史情感,顺利开展探究式学习,获取知识与能力,无疑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着眼成长,鼓励学生尝试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由教育部在2000年1月已经提出,并作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一项内容,但时至今天,仍可以算作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尽管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很高,例如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需要社会考察调研,教师介入学生研究的时机不好把握,评价困难,教师要面对高考的压力,等等,从而导致很多学校难以真正开展这项学习。但这并不妨碍高中历史教师借此来整合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研究性学习中的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运用,帮助学生尝试建立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艺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来说,鼓励学生尝试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其积极的方面除了前面所述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作用外,就长期的观点来说,还可以激发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尽管这种“研究”,仅仅是形式上的研究,实质上仍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但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