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23:26: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编程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目的内容 教师指导 总结评估
受聘中职学校数控实训教师之前,曾在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担任实训教师近5年。在连续指导了多个班级的数控实训教学后,感触颇深,现将数控实训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异同综述如下:
1.实训目的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数控实训目的差异主要便现在:中职学校办学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实训的目的也就围绕着这个思路,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编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是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训的目的强调除了提高动手能力之外的创新和管理等各方面能力,还要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打下了基础。两者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实训目的更加广泛,要求也相应更高。
2.实训内容
3自行编程校验
4预约上机实操
5实训总结大会
在中职学校,学生多为初中文化程度,甚至有的学生连初中学习水平都还达不到,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基础差,所以在进行数控实训时,第一周要进行编程学习,实训老师在担任实训教学的过程当中无形地担任了编程理论教学的任务,加重了实训教师的负担,减少了学生实操的时间。
高职学院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严格分开,理论教学考虑课程的连贯性和顺序性,理论课程学习完毕后再进行数控实训,实训分为4步:首先进行数控编程理论课程,其次数控操作实训,然后在熟练操作后进行数控加工工艺实训,最后综合应用掌握的实训技能进行毕业项目设计,达到一个最好的教学效果。
3.实训教师指导
教师在实训过程中的指导方式根据实训对象和实训内容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中职学校数控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编程授课,软件教学,操作指导,成绩评定;高职学院数控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引导设计,操作指导,成绩评定。
从上面的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中职实训教学是一个“被实训”的过程,高职实训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实训,积极参与实训的过程。
4.实训总结
中职数控实训这个环节比较随意,学生完成实训后由老师根据整个实训过程和实训成绩总结实训,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后心理上也比较放松,很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甚至是敷衍的心理,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激起求知欲。在高职学院,数控实训结束后,会专门安排半天时间进行一个实训总结会,每个参加实训的学生上台发言,总结数控实训的过程和收获,让学生作为实训总结的主角,同时也锻炼来了学生演讲和表达能力。
5.实训成绩评估
中职学校数控实训结束后,对实训成绩的评估一般由以下成绩组成:实训理论考试成绩、安规考试成绩、数控仿真软件成绩、实操成绩、平时成绩五个部分组成。学生对实训的评估主要通过实训报告本加上实训小结的形式进行,这样的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具体、量化,直观,衡量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情况。
高职学院在数控实训评估一般采取等级制,不采取记分制。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设计零件的难度、设计过程、完成情况、实操表现来进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学生对实训的评估主要通过总结会发言的形式来进行。
以上五点是本人在长期数控实训中的一些感受,我认为,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受企业的欢迎。在此本人着重为中职数控实训提出以下建议:
1) 增加中职学生数控实训上机时间,增加机床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机床使用率和设备完好率。
2) 建议编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学实训模式,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室搬到实训基地,边讲边看,边讲边做,做到眼到、耳到、思维到、手到。
3) 重新审视实训成绩的评估模式,因为实训的目的在于过程而不是在于结果,建议采用实训成绩等级制度,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完成零件的情况量化,最后实训成绩按照分数段分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让学生提高信心减小差距。
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是数控机床,所以数控机床的实训应是整个机械工程实训的重点内容之一,数控机床的实训时间占训练时间的比例应大一些。常见的数控机床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这3种机床的数量多,具有代表性。对于一台数控机床来说,包括4方面的内容:制造、操作、编程和维修。实训的主要内容以操作、编程和加工简单的零件为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
1.1合理安排数控机床实训的时间
由于机械工程实训总学时的限制,青岛农业大学机械专业学生共实习4周。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较多,在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数控车床2天、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2天、其他数控机床1天,这样既重点突出又全面。数控机床应用了先进的数控技术,和普通机床的实训相比,讲解的时间会多一些。一般操作讲解、黑板上指令讲解的时间约占1/2,让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数控机床是如何加工零件的;学生操作机床加工零件的时间约占1/2,使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增强对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感性认识。总之,实训的重点虽为实践,数控机床训练的特点又决定了讲解占了约一半的时间。
1.2合理安排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和方法
在数控机床实训中,操作、编程和加工零件是主要内容。首先对照机床讲解基本的操作;然后学习数控的编程知识;最后加工出零件。编程方法的讲解,只能在黑板上讲解组成程序的指令字、程序的格式等,然后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数控机床的坐标系是主要内容之一,机械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编程坐标系)的概念,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必须结合编程才能讲清楚。数控机床是按程序自动加工零件的,刀具沿程序指令的刀路运动切削工件,刀路的位置必须使用坐标系描述。所以,首先讲清各种坐标系的概念,进而才能讲清对刀等关键的概念,才能理解为什么在编程坐标系下编写的程序可以在机床上加工出零件等问题。数控机床的实训内容应与数控机床理论课的内容相辅相成,各有侧重,通过数控机床的实训为下一步学习数控机床理论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数控机床实训应以机床操作、编程、日常保养和安全使用为基本内容,重点应放在编程和操作上。通过基本编程知识和操作的学习,学生可具备基本的编程和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创新意识,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零件,自己编程,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上机加工;或者编程加工一些有趣的零件。如:数控车床上可以加工仿真子弹、仿真酒瓶等;数控铣床上可以加工一些汉字,如“欢迎实习”等。
1.3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
数控编程分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程序只能由计算机自动编程来完成。在实训内容上,应手工编程和计算机自动编程并重。手工编程是数控车床实习的基本内容,通过手工编程加工简单的小零件,是普遍采用的训练方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CAM在机械加工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自动编程也应是数控机床特别是数控铣床实习必讲内容之一。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这部分的内容较多。所以,可以精简为由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一个例子演示给学生看,边演示边讲解,讲明形状复杂及包含曲面的零件或模具的加工必须用计算机自动编程的方法编程,然后加工成所需的零件或模具。自动编程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完成的,常用的具有计算机编程功能的软件有:CAXA、UG、Cimatron、Pro/E等。1.4数控机床仿真软件的应用机械工程实训场地往往有限,数控机床价格较贵,配备的数控机床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平均到每一名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较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机房使用数控机床仿真软件练习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和加工仿真。也可以不做统一安排,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上机练习。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多,时间相对较少,一定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实训计划,明确每天的训练任务、训练目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设备。这样学生面对从未见过的设备就不会感到茫然,教师指导学生也会有条不紊,顺利完成实训任务[5]。
2演示教学法的应用
2.1什么是演示教学法
由于机械工程实训总学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自己动手操作每一种机床,特别是一些比较危险、贵重和精密的设备,比如高压水切割机床、三坐标测量机以及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型等机床。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演示教学的实训方法。所谓演示教学法即指导教师讲解机床的加工原理、操作方法、编程方法,然后自己操作机床加工一个零件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教学的实训方法,解决了实训内容多时间少、机床有限及教师有限的矛盾,还可以给学生打下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基础。
2.2以电火花线切割为例
电火花线切割属于特种加工,特种加工是利用电能、化学能、光能或声能等能量对工程材料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在特种加工中,加工工具(广义的刀具)、加工工件与传统的机加工不同,一般不是采用机械力加工,在实习时学生首先会想到加工工具是怎样加工工件的。所以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的开始,应首先讲明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实习步骤如下:(1)指导教师启动机床,用薄钢板切割一个小五角星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发现一根很长的光滑的金属钼丝可以切割钢板时,一定会感到吃惊,想知道它的加工原理是什么。(2)在切割小五角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讲解加工的原理,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电火花放电的例子:我们平时开关电器或插拔插头时,会发现有时有电火花放电,严重时开关或插头的导电部位有被烧的痕迹,甚至掉渣。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就是利用电火花放电产生的热量使金属被烧腐蚀而起到切割的作用。讲完这个常见的现象后,再讲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学生就感到易于理解了。(3)指导教师再讲解机床的操作方法。(4)简单讲解编程的方法,整个过程大约45min。
3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工程实训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机械工程实训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但是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在机械工程实训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实训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学生实习完基本的内容后,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补充和总结,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数控实训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15-01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学习的是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由于知识类型的转变,学生可能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怎么学效率才会高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关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往往与实训课程没有安排在同一时间,导致实训期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遗忘,实训课程进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效果不明显,并且有可能产生理论与实际不能接轨的情况;还有在实训当中,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实训课题内容基本一致,最终的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等情况。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教为主,学生所处的位置就是接受。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这样下去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数控机床实训》课程是基于《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基础并与之配套所进行常见的数控机床常规操作的技能强化训练,是具备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技能,继而形成数控加工技术应用能力必不可少的强有力支撑。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常见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常见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能力,了解数控机床结构,掌握对数控机床维护、保养的一般方法,有一定分析、解决数控机床操作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获得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加工应用中级工等级证书而打下良好的操作基础;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使学生拥有从学校毕业就能走进工厂上岗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当中,学生首先对任务进行分析、理解后,找出任务中哪些是已学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主动学习,经过个人努力,最终找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数控实训教学当中,根据学生、课程,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任务,以任务为先导,进而带出相关的知识点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任务的完成,给学生以成就感,使他们不断体会到使用数控机床的乐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环节:将任务驱动法运用于数控实训教学的步骤是:数控编程编程模拟综合训练产教结合。教师如何将任务驱动法引入到数控实训教学当中,从改变第一节课开始,可以将第一节课改为作品展示课,学生们会对这些精美的作品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询问这些作品是怎样完成的,并产生自己动手去做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始学习,自己动手动脑,这样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改为学生自发式学习;从老师引导到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1、数控编程学习:时间:实训前期1-2周;进度:理论与实训同步进行;效果:边学边练,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马上就能在数控机床上进行验证,这样的学习方法非常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势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避免了重复学习。2、编程模拟:方法:以笔代刀。优势:①保证了人身和设备安全。②清晰模拟走刀路线;效果:让事实来说话。通常机床都是安装刀具进行加工,初学者难以下手,并且容易引起人身和设备的事故,如果将金属刀具换成笔芯进行模拟,这种方法既达到了编程练习的目的,也保证了人身和设备安全,一举两得的效果。3、综合训练:前提:熟练掌握机床的基本操作和数控编程。组织: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加工课题。提高:逐渐提高尺寸以及精度要求,并且对于每项训练都记录成绩。学生经过基本技能的训练后就能够进行实际零件的加工练习,通过实训课题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加工,经过不断的练习以及理论与实操考试,合格后取得数控技能中级工等级证书。4、产教结合: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出的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都是要从事实际操作加工工作,那么,让学生在学校实习的过程当中就接触企业产品,参与产品零件的加工,增强学生的产品意识,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有很好的效果,也就可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三、成绩评定:成绩评定不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手段。我们用学生技能操作成绩记录表来评定每个学生的实训成绩,它将成绩的评定分为5块,每块所占比例不同,都直接影响最终的总成绩,对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实训课题都会进行相应的成绩记录,并且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成绩评定不全面的缺陷。另外实训成绩分析表能够总结整个实训效果,并且反应问题,通过这个表能看出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并且对于成绩能够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各个因素能够进行评价,对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从中得到结论,运用于以后班级的教学改进和组织方法。
结语:任务驱动的数控实训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工厂相仿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规范作业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自我检验评价培养了学生熟练使用常用量具的能力和质量意识;分工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自我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也认识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机处理能力、加工工艺能力均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这些都使成为职业学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在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校要投入相当的资金,配套的设备与软件,以创设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环境;(2)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既要有较强的机械加工工艺能力、编程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数控设备操作能力;(3)为使任务具有系统性、延续性,要抓好项目化的教材建设;(4)由于学生分组后分工明确,为防止学生单项发展造成综合能力的削弱,执行各任务时的分工应注意有所交叉;(5)有些大型的任务要提前调整教学课时安排。
关键词:实训;编程;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Research of Collaborative Programming Methods in Project Training
Han Yutao
(Xinx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Xinxiang453000,China)
Abstract:In the software project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most of the projects need for group's cooperation programming.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collaborative programming efficiency,team work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bility,collaborative programming method based on Dillenbourg principle is presented.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has a good training effect.
Keywords:Training;Programming;Collaborative
一、引言
软件协同编程具有多种可能的形态,可以表现为将一个简单任务分割给两个开发人员协同开发到复杂项目的紧密团队合作。最简单的协同编程是将任务分为两个子任务,并且子任务之间具有清晰的边界,子任务和子任务之间具有最少的内部耦合,不需要程序员进行很多的交流。但大多数情况下,软件开发人员面临的是较为复杂的软件项目,设计人员很难定义子任务之间的清晰边界,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人员进行比较紧密和深入的交流。如何有效的进行协同编程是软件工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在现代软件开发过程中,大多数情况程序员需要彼此协同地进行程序设计,因此,在项目实训环节中,使学生提高协同编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具有与其他程序员合作开发程序的能力是重要的课题,如:规范的编码习惯、团队合作意识、合作学习能力。但是,目前据多数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往往缺乏协同编程能力,不适应团队合作开发工作。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illenbourg原则[1]的协同编程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协同编程能力。
二、相关研究
针对如何有效的进行协同编程和培养学生的协同编程能力,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协同编程方法的研究大多围绕如何进行分组、如何有效的开展组内活动、如何监督和指导组内协同行为等方面展开。
文献[2]指出软件项目是需要多个工程师合作完成的,其中包括:代码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架构设计、测试方案等。他将协同编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进行研究,对成员的专心度、对团队的忠诚度、大局观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献[3]综述了协同编程教学的主要方法和工作,并指出程序协同编码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的重叠,我们应教授学生更加细化和抽象的知识点。但过于细化和抽象的知识往往脱离真实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文献[4]总结了合作学习教育研究的两个问题:(1)如何使学生有效的协同工作;(2)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具有的共同属性。其中一个重要属性是制定练习的解决方案时,需要参与者共同参加。文献[5]分析了多种协同编程分组方案,包括:(1)学生自由选组;(2)利用软件工具随机分组;(3)依据编程能力分组等。
最为著名的是Dillenbourg在文献[1]中提出的四条协同编程原则来定义协同编程环境。主要包括:
(1)初始条件设置。本阶段教师要确定分组的具体信息,包括分组规模、分组的成员构成方式、分组的实验室位置安排、共同使用的编程工具等。
(2)建立基于角色的协同编程规则。本阶段需要给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并控制不同角色访问信息的权限。
(3)确定交互媒介和方式:本阶段包括制定协同成员面对面的交互规则和确定协同交互的软件工具。
(4)监督和规范成员交互:本环节主要确定监督和规范成员交互的方式,如教师直接管理或使用软件工具进行监督和规范。
本研究依据Dillenbourg准则的四个环节,结合高职院校项目实训的具体情况,给出了基于Dillenbourg原则的协同编程方法,如下节所示。
三、基于Dillenbourg原则的协同编程方法
考虑到目前高职高专软件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较少有关注学生协同编程能力培养的课程,因此本论文所采用的方法将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本研究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个人自信、协作自信、灵活应用知识为目的。以下我们将尝试建立了基于Dillenbourg原则的项目实训协同编程方法框架。
(1)初始条件设置。从具有项目实训的学期开始,教师首先分配任意两个学生为一小组,假定学生没有任何的编程经验。
(2)建立基于角色的协同编程规则。首先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独立完成不同的编程任务。子任务完成后,两个人将共同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编程任务(两人已完成任务的扩展)。依据最后的表现,确定两个人的角色。
(3)确定交互媒介和方式。小组成员在完成独立编程任务时,不允许进行交互。如果其中一个成员提前完成了独立任务,并且另一个成员也希望得到对方的帮助,则通过教师允许,可以将为未完成的任务片段分配给提前完成任务的成员,但必须将分配出的任务片段进行登记。
(4)监督和规范成员交互。每一个大组由15个小组组成,即30名学生。必须有两名教师进行监督和答疑。
应该强调的是,每个相对复杂的任务是基于两个子任务的扩展。两个独立子任务具有相同难度和相同的知识点,扩展任务应比子任务的难度较高。以下给出在实际项目实训中所设计的子任务和扩展任务的例子,见表1。
表1:子任务和扩展任务示例
子任务1 子任务2 扩展任务
使用递增循环计算n的平方,如for(i=0;i0;i--) 计算n的平方,必须使用递增循环和递减循环
for(i=0;i
for(i=n;i>n/2;i--)
写一个程序,输入10个姓名和学号,并打印 写一个程序,输入10个姓名和年龄,并打印 组合两段代码,使其能够输入10个姓名、学号、年龄并打印
具有协同编程经验的学生一般能快速的组合两段代码。但如果发现组合困难时,应让学生首先检查各自子任务是否存在问题,然后再进行组合。没有协同编程经验的学生往往将子任务和扩展任务看作两个独立的工作对待,从而不太容易进行子任务合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规范学生的编程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协同编程意识。
结合我校情况,每个实验室共60个学生,即30小组。共有指导老师4名,每次实训为2个小时。以上配置能够满足教师对协同编程实训的监督和答疑的要求。
四、结束语
针对软件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协同编程能力和合作意识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软件项目实训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项目实训中基于Dillenbourg原则的协同编程方法,并给出子任务与扩展任务制定的示例以及简要的应用情况。
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在我校JAVA课程的实训项目中,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彼此信任和团队合作意识。经观察,该协同编程方法特别有利于提高缺乏编程经验的学生的编程能力,更为可喜的是,该方法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协同合作的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协同编程的练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协同编程方法的研究,使该方法能够扩展到多类课程的项目实训中。
参考文献:
[1]Dillenbourg P.Collaborative-learning: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M].Oxford:Elsevier,1999
[2]Whitehead,J.Collaboration in software engineering:A roadmap[C].2007 Futur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Washington:214-225.
[3]Brusilovsky,P.,Kouchnirenko,A.,Miller,P.,&Tomek,I.Teaching programming to novices: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tools[C].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Vancouver:103-110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对于职校学生来说通过数控实训,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他们的发展。使数控实训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谈我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采用项目式教学,培育创新加工技术数控实训实操教学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指令的学习及操作练习,则学生很难会应用,更谈不上创新了。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项目式教学,把一个相对独立的典型零件加工任务交予学生,让他们读图、选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编程与加工,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如在学习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循环加工等的指令时,我都会采用相应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实操加工训练,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所有学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加工过程的重点难点,在学习中对比,在探索中发现,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思维。
二、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创新编程在数控编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编程知识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如轴类零件加工编程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知名企业生产的轴,或生活中常见的轴类零件,如自行车、摩托车、电风扇的转轴等,让学生以这此例子进行模拟编程加工生产;又如,可以列举与本校合作的企业情况,如与我校合作的徐州某加工企业,专门生产压缩机曲轴及轴承,在编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按厂方提供的图纸,进行编程加工生产。通过生活事例、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应用等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既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对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的思维境界。
三、在校园网络环境中进行数控实训数控机床是通过数控系统控制加工的机床,并且一台机床配置一台计算机。职业学校学生在进行过基础工种的实训之后,掌握了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为进行数控实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绘图、安排加工工艺和模拟加工,然后练习编程,基本掌握这两个环节之后,教师可给出某一产品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自行创新设计,包括产品的外形、加工工艺等,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编程工作,编好的程序再通过局域网传输到数控机床外接的计算机上,再由这台计算机传输到数控机床进行加工直到零件完成。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局域网的有关知识,又通过创新设计和制作更加系统地了解了一个零件的完整加工过程,既增加了数控加工的概念,也增加了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现代工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时机,挖掘创新的元素,训练职校生的创新思维,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元素,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
1、利用编程的灵活性,培养发散思维数控实训操作中,编程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实际进行编程,如简单的一个轴类零件项目的编程加工,编程时可以一刀一刀切削,也可以利用循环切削,也可以采用复合循环切削,另外,还可以进行慢速及快速切削,编程灵活多样,在实训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及要求,引导学生对应进行编程加工。利用编程的灵活性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方法,通过不同的程序,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生产条件分析思考加工的情况。实训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控编程中各种指令的运用,使编程思路开阔,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程序分析比较,培养收敛思维
学生在数控实训学习中,一些综合式的零件加工训练,如带螺纹的轴类零件加工、带圆弧过渡的轴类零件加工、外圆与内孔的加工、配合件的加工等,往往因各人加工的习惯、对编程指令的理解及运用会不同,因此,编写的程序也会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应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加工过程中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的问题与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在各种编程加工中总结出最佳的加工工序与程式,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
3、进行竞赛活动,推动灵感思维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如果只按照教材的安排去进行,学生学习动力会慢慢降低,创新意识不够,为了推动学生的灵感,教学中时常组织学生进行数控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编程、自行选材、自行加工的创作竞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增强探索技术创新的思考,推动灵感思维。
数控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企业加工生产方式的转变,这对一线的生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中职学校正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在数控实训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加工生产要求、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伟.枯燥的数控实训也能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职业技术, 2012(11).
摘要:模块化就是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课堂都看成模块,世界万物都是模块,学生也是模块,大模块分成小模块,小模块做好了,大模块也就做好了,《Java 程序设计》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必修课,学习目前世界上优秀的编程语言, 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 Java 语言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严谨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加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往往感觉抽象、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接受程度有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将项目任务驱动法引入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实训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职业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项目任务驱动;项目实训 。
Java 语言作为一种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是目前世界上优秀的编程语言之一, Java平台以其移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受到g迎,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基于 Android 系统的Java 手机软件发展十分迅速,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Java 程序员的就业前景广阔,可以从事 Java 桌面软件开发、Java手机软件开发、Jsp网站开发以及其他与 Java 语言编程相关的工作。 《Java 程序设计》作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力求使学生掌握 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具备从事 Java 编程工作的基础,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Java 程序设计》教学进行深入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抓住当前 Java 技术广泛应用,社会对 Java 程序设计人才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升软件技术专业的影响力。
一、《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地位和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计算机系统常用(软硬件)工具,具有一定的硬件操作和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毕业后,既有大专层次的理论知识,又具有本专业较熟悉的实际操作技能适应在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一线上直接参与管理或工作;适应在计算机软件企业从事专业的软件开发工作。 安排在第二学期,为培养学生“从 事软件开发工作”而开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 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具备从事 Java 编程工作的基础。前导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掌握基本的编程能力基础;后续课程是《Java Web 开发技术》,学习实用的编程技术。 《Java 程序设计》是一门典型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程序设计本身具有的抽象性、 Java语言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不高, 接受程度有限。
(二)难点和不足 由于程序设计工作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 Java 语言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又使学生普遍感到 Java 语言学习难度大;加之传统教学采用的“先讲解后演示再练习”的方法,往往让学生感觉到过于枯燥和抽象;而当前《Java 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系更使之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其主要问题有: 1. 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当前《Java 程序设计》的授课模式以理论讲授和演示为主,理论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实训环节处于从属地位。 由于当前的《Java 程序设计》高职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化版,是从本科课程体系中删除较难理论内容并增加实践内容而形成的,并没有完全摆脱本科模式的影响。然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高职教育更强调培养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高职课程和本科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问题,而应该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使理论内容为实践内容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导。 2. 实训内容设计不合理。当前《Java 程序设计》的实训内容大多属于验证性实训,与真实开发项目存在很大差距,学生难以适应实战项目实践,对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作用非常有限。课程现有实训内容是根据理论内容设计的,是为了验证理论内容而实践,从而导致实训内容强调紧扣理论内容,而忽略了真实的岗位情境,造成实训情境过分理想化。这样即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实践技能,但是这些技能在真实的岗位情境中却难以应用。因此,必须设计好实训内容,突出 Java 语言的实用性、针对性,才能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引入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
(一) 项目驱动是一种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作为线索,将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预定情境下,经过思考并借助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培养职业能力。 与传统教学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动传输知识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 地位的模式相比,项目驱动法强调的是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主线”。在 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任务要求开展实践探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督促、 协助、评价的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提出的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二)《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
1. 概述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切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程序设计人才, 我们在《Java 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行业流行的my Eclipse 作为开发平台,对 《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我们紧扣 教学大纲,重新梳理《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设计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案例,并将所有知识点融入到各项目案例中。建立一套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我们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用典型任务序化知识,并将知识融入任务情景之中。按“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析任务->学生解决任务->学生提交任务完成报告->学生相互评价->教师总结与评价”的结构组 织每一个任务。任务驱动的整个流程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安排,如果不能在一个教学时间单元中完成整个流程,则可以分段进行,比如把学生解决任务这个模块放到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挖掘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由三大部分构 成:Java 基本语法、Java 面向对象机制、应用编程。其中 Java 面向对象机制部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应用编程部分则更多偏向实践性。 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之间联系紧密、互相渗透,我们根据教学目标重新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按照任务驱动的模式将知识体系划分为 14 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三个小任务即启发式模块、知识点任务和实践巩固任务,14 个大的模块如下所示: (1)Java 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Java 特 点;Java 实现机制;Java 的体系结构;集成环境 myEclipse 。 (2)Java 基本语法。Java 应用程序结构; Java 程序编写及运行过程。Java 语言标识符和关键字;Java 语言数据类型;Java 语言运算符与表 达式;分支控制结构;循环控制结构 (3)类和对象。类与对象概念与特征、属性和方法;类与对象的关系;定义类的语法;创 建类的对象;使用对象的步骤;类的方法组成部 分;定义和使用类的方法。变量作用域;定义包和导入包的关键字;Javadoc 注释。 (4)封装和重载。封装的作用;对属性封装;用构造方法实现对象成员的初始化。方法重载;Java 中的构造方法与实例方法区别;对构造方法进行重载。 (5)继承和多态。继承的概念;继承关键 字;父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super 关键字。多态 的概念;静态多态,动态多态;多态的实现。 终类和抽象类。 (6)接口。接口的概念,接口编程的实 现; (7)数组。声明和创建数组;数组的初始化;数组元素的使用。 (8)字符串。定义、初始化字符串;字符 串常见操作及方法;StringBuffer 类的定义和方 法。 (9)异常处理。异常的概念;异常处理结 构;抛出异常;声明异常;自定义异常。 (10)GUI 编程。Java GUI 界面的基本原 理;常用的 AWT 和 Swing 组件;布局管理器;菜 单;Java 事件组成;委托事件处理机制;常用事件类; (11)数据库编程。JDBC 的概念;JDBC 框 架结构;JDBC 驱动程序 JDBC 驱动程序编程的基本步骤。 (12)文件 I/O 编程。Java 的文件管理; Java 目录管理;文件的创建;文件类的方法;顺序文本文件;流的操作步骤;随机文本文件;文件的追加。 (13)多线程编程。Thread 类;Calendar 类;SimpleDateFormat 类;线程的状态;线程的优先级;线程的通信。 (14)网络编程。TCP/IP 协议;Socket 类; ServerSocket 类;UDP 协议;发送数据包;接收数据包。 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 较强的应用编程部分,涵盖了GUI 编程、数据库编程、文件 I/O 编程、多线程编程、网络编程等 技术,而对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 Java 面向对象机制,不再深入分析其内在机理,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语法,为后面的应用编程提供基础。
3. 实训内容的优化设计
Java 程序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知识却很抽象,学生仅理解理论知识点是远远不 够的。传统的“先讲解理论知识点,再展示演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后再进行实践练习”的做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学法,这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接受程度有限,导致演示案例和实践练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我们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做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首先在每个单元中精心设计一个有趣、具有启发性的演示案例,先让学生看到程序运行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后从案例中引出该知识点的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该任务,分析该任 如何完成;接着限定任务的完成时间,让学生在该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提交任务完成报告,在任务完成后学生们要进行小组互评;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任 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对学生任务完成 程度的评价,对任务背后的知识点的解释,对学生还没熟悉的重难点进行总结。至此,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但对相关知识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而且通过任务评价和总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提升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后根据需要再设计 1-2 个案例作为实训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巩固知识点和技能。很明显,这是一种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做法,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由于该任务贴近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学生感到亲切、容易理解其次,由启发式案例提出本节要完成的任务。这里任务比启发式案例要求稍高,有利于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潜力,更深的理解知识。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当堂讨论并分工,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在任务完成后需保留源代码,对程序运行结果保留截图并用 ppt 演示任务完成流程和填写任务完成情况表;回到课堂上后学生将任务结果进行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评分,教师进行评价并补充讲解重难点,包括程序结构、定义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 式、分支控制结构、循环控制结构等。教师对知识点和关键技术步骤进行总结,对实践练习中出 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 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后,进行实践巩固练习。,以任务为驱动,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 用,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三、结语
如上所述,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是合理设计项目任务,将知识点巧妙地隐藏到任务中,让任务本身具有趣味性并尽可能地贴近真实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获取相关知识,而且发展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点不再是案例的主导, 而是作为演示案例的抽象推广。实践证明,对于《Java 程序设计》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引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项目实训,使理论和实践互相渗透,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过程 PLC 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10-01
一、案例呈现
教材《PLC技术基础》任务:电动机连续与点动单向运转继电器控制线路改造为PLC控制。
1.案例背景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PLC技术基础》为任务驱动式理实一体化教材,该教材将PLC编程的指令运用、编程方法、编程思路与问题解决方法都融汇在每一个实训任务中,做到边做边学、边学边提高。
学生前期已经学过《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掌握了电气控制中的各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符号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对电气控制的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也熟练掌握,并通过实训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
2.基于工作任务的PLC实训教学
以PLC课程中的一个实训任务为例,说明应如何开展工作任务式的实训教学。
(1)改造要点:
1)明确控制元件(如按钮、开关等)。
2)明确执行元件(如线圈、指示灯、蜂鸣器等)及工作电压。
3)通过对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图进行分析,明确设备的工作过程,列出控制要点,建立编程的思路。
(2)详细分析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图
(3)改造后与PLC I/O端相接的控制元件与执行元件
1)接PLC输入端的控制元件。
常闭按钮SB1停止控制; 常开按钮SB2连续运行启动控制;
常开按钮SB3点动运行控制。
2)接PLC输出端的执行元件。
交流接触器线圈KM1电动机主电路运行触点控制。线圈额定工作电压:DC36V。
(4)控制要点
1)能实现连续和点动两种运行方式。
2)连续运行用常开按钮SB2控制,点动运行用常开按钮SB3控制;停止用常闭按钮SB1控制。
(5)电路安全要求
1)保证控制电路与主电路的电隔离。
2)电动机的过载保护。
(6)将电路改造为PLC控制的工作步骤
1)PLC的I/O分配与接线。
2)电路的安全设置
①PLC输出负载电源由变压器低压端供电,变压器一次侧加装断路器,作电源控制与变压器漏电、短路保护;变压器二次侧装熔断器,作输出负载短路保护。
②电动机过载保护的热继电器触点FR,可以接到PLC输入端,通过PLC程序来实现过载动作,一般称为“软保护”。也可以直接与线圈KM1串接,在发生过载时切断线圈电源,一般称为“硬保护”。
3)PLC程序的编写与传送
对继电器电路进行PLC改造时,不能简单地将继电器电路直接翻译成PLC梯形图。如果梯形图程序,完全是由继电器控制原理图直接翻译的,在程序执行时不能实现点动控制。直接翻译的梯形图程序逻辑是正确的,问题出在PLC的工作方式上,所以还是需要根据控制要点建立编程思路。用辅助继电器常开M和一个点动触点X并联来分别实现自锁和点动功能,将两个功能分开实现,且点动时不用停止控制,显得更为合理。
4)程序的执行与调试
请用实训装置的指示灯HL1代替线圈KM1,接在PLC输出端Y0上,并接上DC 36V电源,按编写好的PLC梯形图程序,传送到PLC,并进行调试。
(7)结果评价。任务完成后由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小组间互评,再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8)总结交流。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状况以及自己能力的表现发表心得,与其他同学进行总结交流。
二、案例分析
1.本课注重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逐层推进,自始至终,并未直接介绍PLC指令和梯形图,而是把功夫放在继电器符号与PLC梯形图符号的对应关系上,当学生掌握继电器控制电路所用到的元器件符号对应PLC梯形图符号时,并且理解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PLC梯形图程序设计自然迎刃而解。
2.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就不去干预。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迁移知识,为迁移而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我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互助和交流能力。
三、案例反思
所谓的“授之以渔”,教师工作的重心从“教会知识”转向了“教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开展工作任务式的实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今后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今后的就业充满信心,为学生在今后激烈竞争的职业生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科课程;单片机;实践教学方法
一、工科教学基本情况
单片机是典型的工科科目,是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内容涉及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指令系统及电路的开发应用等。早期的单片机教学是以理论教学和验证性的实验为主,教学效果不明显。随着实践教学及其改革在高校的深入,在单片机的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本文主要从单片机实验教学和单片机实训两个方面来探讨单片机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充分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
二、单片机实验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实验相关内容并给学生设置层进式的实验目标。每次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实验的目的,所用到的仪器、器件,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事先了解需要用到或者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并在实验开始之前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例如,在讲授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原理、单片机引脚功能以及简单的C语言编程技巧后,通过点亮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单片机的独立引脚的作用,同理,通过流水灯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如何控制成组的单片机输入输出引脚P0~P3。此外,教师必须事先给学生设定合适的实验目标。例如,数码管显示实验,教师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数码管的显示;然后再静态显示多个数码管;接着让多个数码管分时显示不同的字符,使得数码管“同时”显示多个不同字符(数码管的动态显示)。通过层进式的目标设定后,学生遇到的问题被分解,难度降低,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加强,创造性思维也会被开启。
2.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动手环节是实验课的主要部分。实验设备建议用开发板。通常单片机的实验都是从简单的点亮发光二极管和流水灯开始,到数码管的显示、键盘的检测,再到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实验、串行口实验以及芯片A/D、D/A、存储器芯片读写及液晶显示等。在教师介绍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和方法以及常用技巧后,学生可以自行动手实验,在验证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鼓励和提示,提出的新的问题并进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扩展实验本身的内容。例如,流水灯的编程技巧,可以使用最直接的给每一个单片机引脚直接赋值再循环的方法,也可以直接给整个P0口赋值,利用自带头文件库的左移右移库函数即可。
3.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和总结。学生在自己动手环节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基本的原理问题、连线问题、编程问题或者调试问题等。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实践获取知识的快捷途径。教师要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能随时回答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对于随意短接或者跳接等接线问题,以及不良编程习惯问题一律扼杀在摇篮里。对于学识性的问题,则采取反问设问等启发分析引导方式,将学生不能解决的大问题分解为他们能够解决的小问题,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等问题,则可直接指导其从硬件到软件逐一查错排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最后还要重视实验总结,包括知识点总结,查错排错方法等。例如做完键盘检测实验,总结单键盘和矩阵键盘的检测原理(相同),矩阵键盘检测的编程技巧,检测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4.鼓励学生发散式思维、大胆实验创新。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教师的方式会给学生一个方向导向,但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试验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够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在做电子时钟的实验时,有些同学选择用数码管作为显示器,有些同学选择液晶显示器;另外,在时分秒的编程显示和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定义键盘和选择时分秒的显示方式。
5.写好实验总结报告。实验是一个过程,实验报告是对该过程的总结、是实验成果的书面提交。实验报告必须要认真严肃对待,它也是良好科研能力的体现。实验报告书写,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另一方面它也是科研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良好培养和体现。实验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硬件和软件),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包含实验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实验结果分析论证以及实验心得体会,和实验总结。
理论课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课则是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去实践去碰壁去解决问题。教师看似退至幕后却要对实验有预见性认识,要成为实验的掌控者,引导学生实验。这样的教学才不会是肤浅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才有启发也更有价值。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自信提高的时候、学习兴趣倍增、后续的教学也有更加好的动力。
三、开展单片机实训
单片机实验主要目的是学习和理解单片机;开展单片机实训则是掌握和利用单片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实训项目“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测温系统”其基本内容包括:(1)设计集成电路并完成PCB板及硬件的制作并测试硬件;
(2)用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现多点温度控制功能;(3)将程序下载到硬件中进行综合调试。实训项目选题可以是教师较为熟悉的领域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课题。为方便教师指导和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实训可与课程实验同步进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实训也可以作为课程设计来做,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具体安排计划如下:第1天,教师布置实训课题。同时给出并讨论实训的任务——包括实训设计目的要求,设计方式方法以及设计想要达到的效果。第2~3天,学生根据任务自行查阅资料,提出2~3个设计方案并对它们进行比较择优;指导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辅导作用。第4~7天,设计方案实现,主要包括电路图的绘制,软件程序的编写以及软硬件的调试。最后得出结论并撰写实训设计报告。实训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创作开发应用系统的过程。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根据设计需要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和师生讨论技术性可行性;实施方案过程中反复验证调试,并得出最佳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使得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实训过程中,教师更是积极配合辅导,监督指导学生。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容忽视。一方面,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设计和讨论中,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以及开拓他们的思路;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实物及电子资源。实训设计方案、硬件和软件的实现无不凝结着学生的辛劳和创造。教师要针对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对其中的优选方案给予正面的评价和讨论,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探讨和指正。让学生从设计的实现难度,相关损耗,性价比等多方面认识自己的设计,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出真知,工科科目的学习更是如此。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学生才能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并积累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实践越多,电路规模和复杂程度越大,学习兴趣和能力越强,成功的次数也越多。成功使人发自内心的喜悦,由此能激发新的创造力。实践的过程是将学生引入到“自己动手——获得成功——兴趣提高”这样的模式,实践教学除检验真知也增强了学习兴趣。对于单片机课程,实践是很重要的。大学还有很多工科科目也需要适当的多开展实践教学,以上实践教学方法可供参考使用。
参 考 文 献
[1]宋跃,余炽业,胡胜.省级精品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
关键词:数控教学培养创新
数控加工技术是近30年发展极快的机械加工方式,其高速、高精度、智能化加工技术及装备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代表,不断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技术创新,中职数控教学中能够且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哪么,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抓住中职学生心理,激发中职学生创新兴趣
中职学生文化理论课相对较差,但他们非常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而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么,在数控实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如在课程引入时,我们可以利用加工实例进行演示操作,学生一下子就被数控加工的自动化所吸引,为什么只要按一下启动键,机床就能做出多个动作,如主轴转了,刀架换了,还自动进行一刀刀的加工,有圆的,有锥的,加工完成后,机床自动停止,学生看了,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就可以抓住他们的心理,把他们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认真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创新编程
在数控编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编程知识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如轴类零件加工编程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知名企业生产的轴,或生活中常见的轴类零件,如自行车、摩托车、电风扇的转轴等,让学生以这此例子进行模拟编程加工生产;又如,可以列举与本校合作的企业情况,如与我校合作的广州某数控公司,专门生产压缩机曲轴及轴承,在编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按厂方提供的图纸,进行编程加工生产。通过生活事例、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应用等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既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对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的思维境界。
三、采用项目式教学,培育创新加工技术
数控实训实操教学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指令的学习及操作练习,则学生很难会应用,更谈不上创新了。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项目式教学,把一个相对独立的典型零件加工任务交予学生,让他们读图、选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编程与加工,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如在学习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循环加工等的指令时,我都会采用相应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实操加工训练,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所有学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加工过程的重点难点,在学习中对比,在探索中发现,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思维。
四、充分挖掘教材元素,加强学生创新意识
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时机,挖掘创新的元素,训练职中生的创新思维,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元素,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
1、利用编程的灵活性,培养发散思维
数控实训操作中,编程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实际进行编程,如简单的一个轴类零件项目的编程加工,编程时可以一刀一刀切削,也可以利用循环切削,也可以采用复合循环切削,另外,还可以进行慢速及快速切削,编程灵活多样,在实训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及要求,引导学生对应进行编程加工。利用编程的灵活性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方法,通过不同的程序,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生产条件分析思考加工的情况。实训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控编程中各种指令的运用,使编程思路开阔,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程序分析比较,培养收敛思维
学生在数控实训学习中,一些综合式的零件加工训练,如带螺纹的轴类零件加工、带圆弧过渡的轴类零件加工、外圆与内孔的加工、配合件的加工等,往往因各人加工的习惯、对编程指令的理解及运用会不同,因此,编写的程序也会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应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加工过程中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的问题与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在各种编程加工中总结出最佳的加工工序与程式,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
3、利用媒体及超软仿真软件,培养联想思维
工厂企业生产中的数控机床及系统在多种多样的,而教学上的数控设备及系统不可能也不必要太多太杂,但如果只针对现有的机床进行教学,学生一到工厂,往往会觉得不适应。在数控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媒体及超软仿真软件,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机床操作情况,对比现有机床的操作,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
4、进行竞赛活动,推动灵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