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02:33: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个人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成绩分析系统 理科基础课程 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23
高等学校的理科基础课是理工科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与统计等课程也是本科生在低年级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果理科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将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数理基础不牢固,极大影响到以后高年级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闭卷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掌握学生知识获取程度的主要方式及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途径。
1 成绩分析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高校对本科生大规模的扩招,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进一步突显,致使各类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的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作为教学效果反馈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课程成绩的详细分析,可以对课程前一阶段教学效果作出评定,教师会获得教学情况的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同时学生也会根据成绩分析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良好的反馈作用。[1]
目前,高校教育中教学管理系统中已经存储了大量的学生成绩数据,因此可通过构建成绩分析系统,筛选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数据,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得到制定决策的依据,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效的途径。作为量化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及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成绩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该通过对学生的成绩分析,探讨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2 传统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运用成绩分析的方法,以期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反馈,但传统的成绩分析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领导和教师都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成绩分析系统数据统计、计算方式单一,可操作性不强;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分析方法不统一,横向成绩比较很难实现;没有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2.1 成绩分析系统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高校、学院和任课教师对于成绩分析并不是特别重视,忽视成绩分析的重要作用。没有对成绩分析系统的构建投入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也没有形成成绩分析系统的有效的运行和反馈机制。同时任课教师也没有把成绩分析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并没有将成绩分析的结果正确地运用到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去,造成成绩分析的虚有其名。
2.2 成绩分析系统所用分析方法过于简单
目前比较常见的成绩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等级分析法;②定性分析法;③图形分析法;④综合分析表。[2]成绩分析仅局限于对原始成绩分数进行简单、粗略的加工,分析的指标也仅仅为平均分,90或8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分析指标非常单一,同时没有构建有效的成绩分析系统,没有从多维度,多类型题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
2.3 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成绩分析反馈机制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也在开展成绩分析的工作,但由于管理层、学院和任课教师都没有形成成绩分析系统的反馈机制,达不到成绩分析对教学决策、教学改革,任课老师改变自身教学方式的依据作用,成绩分析更多的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几点,为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科学数据分析指导下,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构建详细有效的成绩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3 成绩分析系统的构建
基于成绩分析对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从2008-200年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创建了本科生成绩分析系统,首先应用于全校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三门数学基础课的学生成绩分析,逐渐推广到大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各门数理化基础课中,积累了十余万条数据。教师将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录入系统之后,系统自动产生统计结果。
此系统主要从六个方面统计数据:全校成绩分数档分布情况;按小题统计得分;各门课程总分分布情况;班级成绩排名情况;任课教师所带班成绩排名情况;学院成绩排名情况。按此六方面统计数据体现了本系统改进传统成绩分析的主要两大功能:
第一是对每份试卷每道题的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为试卷质量评价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通过这部分数据就可以利用各种统计公式,进一步对试卷从信度、难度、区分度、效度、覆盖度等指标进行质量评价。如图1试卷各题得失分统计:
系统的第二大功能是对全校的数理化基础课程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将每个学生成绩按照各答题录入系统,系统自行计算平均分、及格率、不及格率、各分数段人数及比例分布,从而全面了解本次考试学生的答题质量;同时系统还提供各种查询方式,使用者可以按照“班级、学院、大班和任课教师”查询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也可以查询班级、学院和任课教师的成绩排名。
4 成绩分析系统在高校的实际应用情况
成绩分析系统的创建对全校理科基础成绩有了更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最终目的还是指导教学,通过此成绩分析系统统计的数据体现的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指导了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
学生是否对知识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吸收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这些都是检验教学计划制订是否合理完善,能否达到预期培养目的的标准。而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任课老师可以以此为依据,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制定新一轮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以便做到因材施教的效果。[1]
4.2 为理科基础课程教师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了依据
成绩分析系统将各门课程的成绩进行分析后,提供给任课教师后,教师可以根据分析后的结果,判断学生对于课程各部分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自身讲课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失,并据此找出问题症结,在下一步的课程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升理科基础课程的授课水平及质量。
4.3 规范了各类基础课程的命题工作
教师在课程考试的命题中,一定要严格遵照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要求,依据教学目标出题。通过对考试结果的评价,分析哪些试题能准确地反映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继续使用;哪些试题需要修改或淘汰等。尤其是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试图通过利用计算机题库完成试卷的组织而真正实现考教分离,而试卷的分析对于题库的完善及改进组卷质量提供了第一手信息,利用分析结果的反馈信息建立并不断完善试题库,在此基础上提高命题、组卷水平,使每套试卷的平均难易度、试题区分度等指标更好达到预定的水平,使命题更加科学、规范。
4.4 促进了学风建设工作
通过横向和纵向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以观察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学风情况,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在精神、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妥善处理。成绩分析还可以与平时作业、上课纪律、出勤率、回答问题等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及时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增加对学生学习管理与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风建设工作。
4.5 为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成绩分析可以说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层和教师们关注。而我校成绩分析系统的构建不仅为理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且为学校及学院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决策信息,为今后的教学质量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从建立成绩分析系统后,不仅应注重学院内反馈,在各次教学检查结束后,召开反馈会议,把教学检查、成绩分析和试卷质量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督导组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反馈给教师本人。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反馈教师所带班级学生成绩,帮助教师明确个人教学效果在学院内所处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找出教与学两方面的差距和问题,拟定整改措施,充分发挥教学特长,不断形成与升华教学风格。同时另加注重日常教学信息的积累,尤其是定量分析理科数理化基础课的各类考试成绩的相关数据,这种方法更为科学,更加准确,更具说服力。此平台的建立,通过成绩分析平台撰写分析报告,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和主管领导,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分析、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也将为其他高校理科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邱妍.成绩分析引发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33):182-183.
[2]朱娴.成绩分析引发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1):79-80.
作者简介:魏吉兆(198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理科基础课教学管理,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天津 300457
关键词: Genstat 12.0软件 英语考试成绩 统计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利用统计软件进行考试成绩的分析已经越来越普遍。统计软件不仅为教师消除了大量数据处理的烦恼,同时可以促进其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不断提高人们应用统计学的能力。已有作者介绍过Excel、SPSS及Eviews等软件在英语教学科研方面的应用。本文介绍另一款功能强大、操作灵活的统计软件——Genstat 12.0,它属于完全交互式系统,具有先进的图形化工具和友好的用户界面,还具有强大的统计编程功能。
一、数据输入
使用GenStat进行数据处理前,需要建立数据文件。GenStat可以从计算机上各种形式的数据文件中存取数据。我们建议通过从Excel中导入数据来建立GenStat数据文件,这样可以利用Excel软件强大的编辑功能。
以我校某年级4个班的英语期末成绩为例,我们首先将数据输入到Excel中,保存为Excel数据文件English_score.xls。在GenStat中调入Excel工作表的步骤为:在菜单栏上选择File菜单中的Open,打开Select Input file菜单,再从其中标题为Files of type的下拉列表中选择Other Spreadsheet Files。选择文件English_score.xls,单击Open,弹出一个从Excel文件中输入数据的向导,选择工作表Sheet1,单击OK,将数据打开到GenStat电子表格里。建立的GenStat数据文件有4列:!Name(姓名),!Gender(性别),!Class(班级),!Score(分数)。与其他统计软件不同,GenStat中的因子名称前面要加感叹号,这样可以防止分析中常见的将因子作为变量分析的错误。
二、描述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具有一些个人数据所没有的特性。一组观察值形成一个分布,可以用描述性统计来组织或总结。描述性统计用数字、表格或图形来描述分布的位置、离散程度和分布类型。
GenStat的统计分析功能都集中在Stats菜单下。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点击该菜单,选择Summary Statistics/Summarize Contents of Variates...弹出Summarize Contents of Variates对话窗口。窗口上部左边的框里是待分析数据的变量列表,中间的框里是选中后将进行分析的变量,右边的框里是分组变量。窗口中部是GenStat软件可以计算的描述统计量: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中位数(Midian)、最大值(Maximum)、最小值(Minimum)、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等等。窗口下部是GenStat可以绘制的描述统计图:直方图(Histogram)、箱线图(Boxplot)、茎叶图(Stem and Leaf)、正态曲线(Normal Plot)。把要分析的变量拖入中间框,选中所要计算的统计量和要绘制的统计图,点击Run命令按钮,程序就会在后台服务器上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把结果输出到Output窗口中。
按上述方法对我校某年级4个班的英语期末成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和图1分别列出了得到的描述性统计量和统计分布的直方图。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年级英语考试的平均值和中位数比较接近,标准差较小,说明年级的成绩分布是比较对称的,成绩相对整齐。图1表明该次考试全年级的成绩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说明试题难度比较适中,没有过难或过易的迹象。
表1. 用GenStat 12.0得到的英语期末成绩的描述性统计量
■
■
图1. 用GenStat 12.0得到的英语期末成绩的直方图
三、两个样本的差异比较
英语成绩分析中经常牵涉到比较,其中最常用的比较是双样本的t检验。在GenStat 12.0中进行t检验的步骤为:单击Stats菜单,选择Statistical Tests,单击One and two-sample t-tests,弹出T-Tests对话窗口。利用Test列表框选择t检验的类型。假定我们想要分析我校某年级男女生之间英语期末成绩的差异,则应该选择两样本(未配对的)检验。通过选择Type of test选项来控制检验的形式。可能的选择包括One-sided (y1 < y2)、One-sided (y1 > y2)和Two-sided检验。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选择Two-sided检验。得到的输出包括一个汇总(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以及平均数的标准误)、检验统计量、置信区间。该年级男生英语成绩比女生平均高0.886分,但是由于显著概率p = 0.537 > 0.05,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男女生之间的成绩实质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四、多个样本的差异比较
GenStat 12.0具有非常全面的方差分析的工具。我们在成绩分析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单向方差分析。比如我们想要比较我校某年级4个班的英语期末成绩的差异,就需要进行方差分析。步骤为:单击菜单栏上的Stats,然后选择Analysis of Variance,利用Design列表框选择设计的类型,选择One-way ANOVA(no Blocking)(单向方差分析,没有区组),从Available Data窗口中选择有关的设置,在我们的例子中,设置Y变量为Score,Treatments为Class。单击OK,得到的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用GenStat 12.0得到的英语期末成绩的方差分析表
■
表3. 用GenStat 12.0得到的英语期末成绩的多重比较
■
这里的结果包括一个标准格式的方差分析表(表2),然后是不同处理(各班)的平均数以及不同处理平均数之间的多重比较(表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班英语成绩的差异达到了统计上的极显著水平(p < 0.001)。多重比较结果采用的是标记字母法,凡是具有相同字母的处理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4个班之间都有差异,只有4班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1、2班,而1、2、3班之间以及3班和4班之间都没有差别。
五、结语
英语考试成绩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个人数据,信息有限;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不进行统计分析,则只能获取很少的信息(如及格率)。统计分析可以提供班级成绩分布和整体水平差异等多方面的可靠信息,而统计软件是进行这些分析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有很多人对统计软件Excel、SPSS等在英语成绩分析中的应用做了介绍。我们这里介绍的统计软件GenStat 12.0具有与其他软件不同的特点:程序设计语言的灵活性,菜单驱动的套装软件操作的简单性。另外,该软件提供的方法和结果输出都是统计学教科书的标准格式,比如方差分析表和多重比较的标记字母法以及t检验中对单侧和双侧检验的区分,这都是SPSS中没有的。GenStat 12.0还有很多其他的统计功能。广大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加以进一步利用。
参考文献:
[1] Payne R.著, 郑可锋译. GenStat统计软件用户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安规》调考;新成立;全员;学习培训;普考
序言
作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新成立单位,检修公司负责河南电网所辖50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虽然5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在管理职责移交中采取的是整体划转模式,值班人员与移交前基本无大的变化,但移交后采取的是“公司/分部/变电站”的管理模式,公司以及各分部在地域上与变电站有一定距离,这给全面系统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合。同时,由于管理模式的变化,也可能造成部分职工在思想上有所浮动,不利于公司的安全生产。据此,检修公司安监部决定以此为契机,在公司内部系统的组织开展全员《安规》学习培训和普考,在认真准备迎接省公司调考的同时,也是对检修公司内部全员《安规》学习的一次促进,在员工中形成“自觉学安规、结合工作学安规、工作中严格执行安规”的安全氛围,确保公司安全生产稳定局面,为河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强保障。
接到省公司开展《安规》调考工作的通知后,检修公司即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并了《落实省电力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调考工作方案》,组织全体员工积极准备,做好相关调考、培训工作。
1.制定落实省电力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调考工作的方案
按照省公司工作方案要求,检修公司制定了落实省公司《安规》调考工作的方案,由专人负责《安规》调考相关工作,并积极与考试组织部门联系,收集相关考试资料下发公司各部门、单位;要求各部门、单位因地制宜,结合生产实际,认真落实公司《安规》调考工作要求,积极备战省公司《安规》调考。
2.认真在公司内部开展《安规》学习培训及普考
在落实省公司《安规》调考工作方案的同时,安监部要求各单位因地制宜,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全员安全学习培训,迎接公司《安规》普考,积极备战省公司《安规》调考。安监部自6月21日开始,安监部定时间、定地点每周一次,先后在公司层面组织5批次231人次《安规》抽考。
为了保证考试的客观公正,真正达到检验员工学习培训效果以促进全员《安规》学习培训的目的,《安规》抽考从人员选取到组织考试实行全过程系统化管理,并不断总结改进。(见图1)
2.1 采取随机抽选方式选取参加考试人员;
采取随机抽选方式选取参加考试人员,考试人员名单提前三天公布。在保证各单位能合理调整工作安排保证正常生产工作的同时,营造《安规》要“天天学、处处学”的良好氛围,避免出现“考前突击、考试应付、考完就忘”的情况。
2.2 考试试卷认真出题,考前严格保密;
考试试卷出题充分考虑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工作特点有所侧重;考试前试卷严格保密,不提前印制。考试前一天下午考试试卷印制后即由专人专柜保存,考试前不得打开。
2.3 严格实行闭卷考试;
考试过程中严格闭卷考试,单人单桌,进考场后需将随身携带资料、手机等物品按照指示摆放到指定位置,桌子抽屉中有物品者不发试卷。根据考试开展情况,将考试前签到从最初的单纯签到改进为“定位签到”。并不定期邀请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监考,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
2.4 试卷评改客观公正,保证《安规》在现场“落地”;
考试结束后,对试卷评改采取流水作业方式,分主观题、客观题分别评改。对客观题严格按照规程规定逐条对应,对主观题的评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生产实际结合的情况,不要求照搬条文,保证《安规》的贯彻执行在现场落到实处,避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2.5 考试成绩分类汇总、分析,严格考核;
试卷评改后,对考试成绩分单位、分专业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考试成绩在公司内部公布。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列入下一次考试名单补考,补考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报相关部门处理。同时通过《安规》考试成绩,掌握公司各部门、单位员工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发现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在日后的安全工作中进行指导,加以改进,促进公司安全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认真迎接省公司《安规》抽考、调考
省公司在组织《安规》正式调考前,先后组织到所属各单位开展《安规》抽考。省公司计划25日到检修公司组织抽考,24日接到紧急通知,国网公司《安规》调考工作方案已确定,要求各省公司在7月31日前确定参加国网公司调考60人名单并上报。省公司连夜紧急部署,计划7月30日举行省公司《安规》调考。
接到通知后,检修公司在认真做好省公司抽考工作的同时,根据历次公司抽考成绩及各单位推荐情况,认真选拔推荐人员。并汇报公司领导,安排7月25日―7月29日组织集训,7月30日统一接送参加考试。安监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备考人员妥善安排食宿、学习场所及交通等相关事宜,为备考人员集训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7月25日在省公司《抽考》结束的同时,将确定参加调考的18人名单公布,并向各部门、单位,要求各单位合理调整工作安排,确保备考人员能认真、安心备考;根据最新考试通知方案,及时为备考人员购买或联系相关部门收集配发新增加的考试资料;同时认真核对调考人员信息,按照格式要求上报省公司。至7月26日上午,所有备考人员全部到位参加集训。集训期间,安监部为备考人员提供查找资料、问题答疑等各种便利,并做好后勤保障;周末专门安排人员去看望备考人员;7月29日,又组织专责对调考中有关工作票办理等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答疑。7月30日,由专人负责带队,接送参加调考人员往返考场及就餐安排。
最终,在7月30日省公司《安规》调考中,检修公司取得团体三等奖,并有7人取得个人名次;最终4人入选代表省公司参加国网公司《安规》调考60人名单。并配合省公司圆满完成参加国网公司《安规》调考人员集训及考试任务,省公司在国网公司《安规》调考中取得全体第二名。
文章从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并分析了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考核方式;创新设计方法;过程考核
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引入,传统考核方式在不少大学课程的教学中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1],尤其是对“创新设计方法”这类新兴课程[2],更加体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查。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以期末闭卷笔试为考核形式;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30%(出勤情况占10%、作业情况占10%、实验情况占10%)。没有实验或实验学时较少的课程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定指标,以概念、原理、推理等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考核是不全面和不充分的,考核结果也是不准确的,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亦有所欠缺。第二,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平时学习松懈,形成不良学风,而是期末搞突击,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不扎实,更谈不上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都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第三,课程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强调了考核的“评价”功能,忽视了整个教学进程中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时反馈功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以教学方法上的调整。第四,传统考核方式基本还在延续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当代大学教育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相适应的。
二、基于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
(一)考核原则“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是为配合TRIZ理论推广而开设的一门新课[3],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育目标的先进性必然要求考核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科学化、合理化。针对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是:加强过程考核,以能力训练和提高为主导思想,形成多元化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信息透明化,同时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4-5]。考核形式多样化是指学生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共同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大部分,包括对出勤及表现、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章节测试、设计性大作业、实验和实践等的考核,形成综合全面的考核;考核时间全程化是指考核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时刻积累知识并提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考核内容科学化是指考核内容的选取要围绕课程的核心知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考核信息透明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各阶段的各项成绩,发现问题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争取下一次或在其他项目上取得好成绩,过程考核信息的透明化对促进学生学习十分有利。
(二)考核项目及分值分配“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特点是强调基础,重在应用,贵在创新。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受到创新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达到具有一定创新设计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成绩组成为:总成绩=过程考核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为百分制)。过程考核由六部分考核内容组成,各项目及具体分值分配如表1所示。还需要强调一点,各单项成绩(包括考试成绩)低于30分者(过程考核的20分项目低于6分,10分项目低于3分),总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对单项成绩必须达到30分及以上的要求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保障,以防止学生期末过于放松,使前面学习的知识不能长久扎实和得到巩固,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期末考试的总结验收作用。而且,还可防止个别学生不上课、不交作业或不参加实验等,这些都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对各单项成绩必须达到30分以上的要求是课程过程考核中重要的一项要求,除能加强平时学习还可以防止学生总成绩组成不合理。期末考试的内容也较传统考试有所改革,淡化概念、定义、公式等记忆性知识,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主要是能力考核,且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小,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减小,避免了期末临时突击现象,精力分配更加理性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消除学生的抄袭现象,利于改善考纪、考风。
(三)过程考核的具体要求1.出勤及表现。出勤及表现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侧重于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如出勤、课堂纪律、听课状态、课堂互动等情况,保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成为主体。2.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其目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随时做出调整。3.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选出的思考题、习题,督促学生课后对所授课程内容的复习,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顺利进行。在这一考核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避免相互抄袭的现象。4.章节测试。章节测试根据教学内容随堂、随机、分阶段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各重点章节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平时学习形成阶段性的检验,也对学生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随时采取措施弥补前一阶段教学中的不足。5.设计性大作业。设计性大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实际工程问题,规模比较大,内容比较多,所用时间比较长,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进度同步。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学各种创新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设计性大作业一般要求达到三至五次。6.实验与实践。实验和实践是创新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训练和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加强实践教学“,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的实验达到10学时,实践为1周。
三、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笔者近两年在机械设计专业进行了两届学生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分别采用了新旧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比较发现,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所提升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后,强化了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大部分,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对期末考试降低了门槛,学生只要平时用功,培养出了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设计能力,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期末自然就容易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新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精神更强,显著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
(二)成绩分布更趋合理通过与以往班级的成绩对比,旧考核方式下学生考试成绩和总成绩普遍偏低,卷面及格率低,计入平时成绩后,很多学生的总成绩才达到及格,导致总成绩在60多分的人数比较多,分数拉不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区分不明显,没有达到考核的理想效果。新考核方式下的及格率大幅提高,总成绩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更趋合理。这说明新考核方式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成绩分布上得以科学的体现。
(三)学风与考风明显改善考核方式带动学风和考风向正确方向发展,学生比以往更注重平时学习,平时出勤和听课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在班级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期末考试压力不像以往那样大,考试作弊现象比以往明显减少或基本消除,考场秩序很好。新考核方式的实施,使以前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当然,由于过程考核内容较多,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以上考核方式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勇刚,李宁,周广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
[2]潘承怡,姜金刚.TRIZ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9.
[3]潘承怡.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TRIZ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
[4]伦蕊.“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本学期的最后一次班会,在全班同学的积极配合下,班会圆满结束。本次班会以“总结反思,备战期末•精彩大学,安全出行”为主题,班级各班委对个人本学期工作做出了详细的总结与说明。
班会开始由团支书主持,团支书从端正态度、认真复习、备战期末、财产安全和交通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的演讲。接下来是各班委的个人工作总结。首先,学习委员制作了期中考试成绩的成绩分析,对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提出批评并提出改进方案,并以宿舍为单位,对每个宿舍的学习氛围与学习成绩作出分析与说明,更具体分析到宿舍内每个人的学习态度与成绩的关系,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提出表扬并督促学习上不积极的同学。学习委员还对大家的期末复习提出来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未大家准备了计算机和数学的复习提纲。学习委员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同时对大家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做出了期许。
宣传委员本学期召开了防诈骗和安全教育的班会,在本次班会上,对大家的财产安全和出行安全进行了再次强调和说明,临近回家,督促大家提高安全意识。男女生活委员在班会上明示班级账簿,向班级同学详细的说明了本学期从军训以来收入与支出的每一笔班费,并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指出班级同学存在的坏习惯和改正办法,希望大家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本学期的积极配合做出感谢,并对新的一年个人工作做出规划。体育委员总结了本学期班级在体育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就新的一年即将开展的体育活动向大家进行说明,希望能更大限度的调度班级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文艺委员总结了本学期班级参与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指出班级同学参加文艺活动人员较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反思个人工作的不足并作出逐渐完善的期许。组织委员对本学期完成的策划与总结向大家进行说明。
在班会的最后,由班长进行了个人总结与工作总结,向班级同学坦诚说明几个月来工作上的付出与心血,并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反思。详细说明了自己对班级的看法与认识,并为了班级以后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几点要求和希望。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让一个班级从陌生到熟悉,从一盘散沙到逐渐凝聚,总结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物联网工程2班将会成长的更加优秀。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务应用;成绩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09-03
一、教务应用系统建设概括
2009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理工附中)提出了《理工附中数字化校园方案》,在学校教师和管理者需求的推动下,学校数字校园从起步时运用率很低到目前全校范围内大规模使用,从开始只有一些简单功能到目前已经有20多个应用模块。我校数字校园现在已发展成为由资源库、教务应用、应用管理、周程通告、短信平台、微课社区、阅卷助手等应用模块构成的信息化平台。其中教务应用、应用管理等模块在数字校园建立初期就已经存在,而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也在外在推动和内在需求的双重影响下不断发展完善。
二、教务应用系统中的子模块
教务应用系统中有:学籍管理、智能排课、成绩分析等子模块,这些子模块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学校教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子模块的功能也在日常教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下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相应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务应用系统中成绩分析模块的完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教务管理的需求,推动了应用模块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1.成绩分析模块
2013年之前教务应用系统中虽然有成绩分析子模块,但是该模块并没有被老师们使用。通过调查笔者及同事了解到:成绩分析模块是由提供数字校园平台技术的公司设计,该模块设计时并没有深入了解学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的使用需求,仅仅提供了成绩录入保存、基本统计数据(平均分、优秀率等)两项功能。其中成绩录入保存功能在上级教育部门提供的成绩平台中已经存在,而统计数据又无法满足老师们的分析需求,导致该模块未被启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校陆云泉校长特别重视学生成绩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学生成绩的跟踪和分析可以了解学校教学的发展状况,进而可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改善教学现状。为此陆校长要求改进“成绩分析模块,提出了将教育统计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便于跟踪学生的成绩,对比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入模块的需求。为了能够让成绩分析模块更好地为教学管理服务,笔者作为成绩分析模块改进的负责人广泛了解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需求,并对各种需求进行了分类整理,发现需求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点:
(1)作为学生成绩档案管理的一部分,保存记录学生成绩,并为学生提供成绩证明;
(2)对当次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
(3)跟踪分析历次考试成绩,了解教学发展状况,为学校制定、改进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4)操作简便,更易于表现分析结果。
为了能够将各种需求以科学的方式呈现、简便地操作使用,笔者参考了教育部门的中高考成绩分析,了解成绩分析的主要对象和方法;同时参阅了关于教育统计方面的书籍,了解如何运用专业的统计知识呈现,使得分析更具有科学性、更利于教师和管理层准确把握教学状况,精确定位;结合自己曾经作为年级主任对于成绩分析的经验以及使用各种软件的感受,设计了改进成绩分析模块的《理工附中数字校园平台成绩统计分析系统方案》。
如图1所示为该方案的设计框架,方案中详细提出了成绩统计分析的主体内容,其中基本统计量包括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标准差、z分数(或标准分:对z分数做线性变化)、最高分、最低分、极差等等。每一种统计量可以对班级、年级进行统计,在班级和年级统计量里面可以对部分量再进行分类统计,例如:对男女分类统计。每一种统计量不仅可以对单科进行统计,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部分科目总分统计,例如:统计主科总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总分情况,也可以统计全科总分。这些统计量中个性化的需求可以由老师自主选择生成,并且可以将个性化的选项按照需求进行排序,使得系统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交互性。成绩分布图可以体现年级成绩的整体分布,利于整体把握教学状况。利用z分数折线图(或柱状图)可以跟踪学生或班级单科、多科及总体发展变化的趋势,z分数“雷达图”可以比较一次考试中学生各科发展是否均衡,如图2所示。
整个方案力求在设计上尽可能科学有效地实现老师和管理者的需求,在操作上具有交互性且简便易行,在信息呈现上通过图、表等直观表达形式表现统计数据。为了能够实现方案的设计想法,不断与提供数字校园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反复商讨确定方案的具体设计及相关实现细节。通过两年实践――意见反馈――调整改进――再实践的过程不断完善“成绩分析”模块,现已基本上实现方案中所设计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从一开始的不太关注转变为主动使用,并且不时地咨询一些统计量含义、模块使用的方法、如何看待图表等问题,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改进的建议,促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更为实用。
目前成绩分析模块不但减轻了老师们自己分析成绩的负担,而且还为老师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了证据,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考试情况的详细分析和历次成绩跟踪,让学生可以自我分析发现问题,从而自发改善学习状况。
2.学籍管理、智能排课等模块
在教务应用系统中不仅成绩分析模块是从学校需求出发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学籍管理、智能排课等其他模块的设计也满足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汇总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调整需求,改善并简化操作,逐渐改变了相关管理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改革继续深入进行着,例如全国高考改革、全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项目的启动等将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变化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我校结合改革方向继续研究我校自身的特点及需求,提出具有理工附色的改革方案,并依此提出具体的技术需求,优化并增加数字校园中的相关模块以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
3.学生成长档案模块
在教务应用领域方面,我们准备在现有成绩分析模块的基础上搭建旨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生成长档案模块,帮助教师、学生、家长全面评价学生。目前我校参加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作为海淀区实验学校,可以学习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不同评价方法,借此更为科学有效地设计改进学生成长档案模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学生成长档案平台的设计方案。方案围绕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评价指标框架进行设计。方案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学生成长记录的呈现方式、成长档案积分、成长综合指数、诊断评价与建议五方面内容。
(1)成长记录主要包括:学生个人信息、个人愿景、学业水平、社会实践、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
(2)成长记录呈现方式借鉴各大社交网站的呈现方式,力求让学生喜欢使用,真正发挥其记录成长的作用;
(3)成长档案积分借助现有评价指标研究成果及我校经验给学生不同指标赋予积分,并换算成各分项指数;
(4)成长综合指数借助雷达图如图3所示,及折线所围成面积生成学生个人的成长综合指数S=(a1a2+aa+a3a+aa+aa+aa)sin;
(5)诊断评价与建议最终根据学生的各项指数、综合指数和档案具体内容形成评价,并给出建议以帮助学生综合发展。
通过与公司的产品设计人员深入沟通后,该方案的部分设想已经具有雏形,研发人员已经进入到软件的实现环节。未来我校将会局部进行试用,收集老师和学生的使用意见,根据这些反馈建议和国家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不断取得的成果改进我校的学生成长档案模块,从而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PBL;情景模拟;心肺复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155-02
The application of scene teaching method with PBL in teach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ANG Changyuan,QIN Jian,SUN Changy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cene teaching method with PBL in teach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s: 63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31 students) was taught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2 students) was taught by Scene teaching method with PBL.The outcomes of theoretic examination abou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echnique examin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 investig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heoretic result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84.2±9.7) scores,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78.5±10.1) scores(P
[Key words] PBL; Scene simul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课程模式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段式教学过程,它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1]。情景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医学生心肺复苏教学质量,应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5~8月,在我科实习的七年制学生63人,均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31人)和观察组(32人),2组学生年龄、基础文化、教材、授课内容及课时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均由本科具有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带教。
1.2 研究方法
2组教学内容为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心脏骤停的原因和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等。教学时数均为12学时。对照组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生产的SimMan综合模拟人进行操作示范和练习;观察组采用PBL结合借助情景设置与SimMan综合模拟人相结合方法进行操作和练习。具体做法如下:观察组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心脏骤停情景病例,提出问题,各组员分别查阅资料然后汇总,得出可能答案,并在SimMan综合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和练习,各组员分别充当护士、医生、患者家属等角色,先由护士发现患者(SimMan综合模拟人)意识丧失,判断是否心脏骤停,开始心肺复苏,同时通知医生、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等,由1人统一指挥抢救,2人分别负责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1人负责静脉给药,充当患者家属的学生可以向医生询问病情,医生要给予详细解释,操作熟练后每个人进行不同的角色轮换。
1.3 评价结果
课程结束,2组学生均给予相同难度的理论闭卷测试,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进行技能考核,电脑评分。考试结束后,对观察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PBL结合情景教学法的评价。发放调查问卷32份,回收32份,回收率为100%。1.4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5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4.2±9.7)分和(78.5±10.1)分,2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86.1±9.5)分和(72.5±10.2)分(P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的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x±s,分)
调查问卷有96.8%的学生喜欢PBL结合情景教学法,93.7%认为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加深了理解记忆和实践能力,90.6%认为PBL结合情景教学法既可以培养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3讨论
3.1 PBL结合情景教学法的优点
3.1.1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传统讲授教学法相比,最明显优点是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拓宽思路去学习,创造性学习,要求基础、临床专业知识各个医学学科知识的交融汇合。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和评价信息,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同时学生在完成了一次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之后,返回到问题的初始状态,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反复循环之后,记忆得牢,理解得深。
3.1.2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操作练习的兴趣,准确而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接近临床,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操作练习的积极性,加深了知识理解和记忆,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的状况。PBL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在具体有意义的模拟情景下主动地学习,PBL法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学中注重启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传播信息的技能[2]。
3.1.3 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加深对课本原有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以同时训练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运用者。在该信息整合模式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课题对具体情节、问题进行分析。使之能熟练地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沟通工作,在特定的情景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性及社会实践性[3]。
3.1.4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急能力取得心肺复苏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医务人员完成的,需要多名医务人员分工合作、配合熟练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取得心肺复苏的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通过在电脑模拟人身上心肺复苏的演练,使学生们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救护患者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胜任的,整个抢救过程,需要大家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的效率。同时,学生查阅资料得到的问题答案多是书面的,而情景模拟下的电脑模拟人出现的情况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预知的,处理突发事件需要很好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通过PBL与情景教学结合来实现。
3.1.5 培养了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注重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成长,改变了以往上课只动手不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心肺复苏情景模拟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判断病情,采取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学会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动作敏捷,操作准确、熟练,从而得心应手地参加今后的抢救工作[4]。
3.2 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技能对PBL结合情景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教师的任务和作用不再是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解,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找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从讲台前走向课桌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考,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监控学习的进程,在问题的各个环节上运用熟练的教学技能给予指导、把握方向。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由单一的知识的讲解者变为知识的设计者、流程的维护者、危机处理者和反馈总结者[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发展自己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去获得作为受教育标志的知识、思辨能力和思维习惯,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莉,崔宏霞,孙超,等.PBL 教学方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7):94-95.
[2]葛学娣,凌霞,黄莹,等.情景模拟法在临床护理急救技能考核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08,25(7A):32-33.
[3]姚丽,刘晓丹,李子龙,等.PBL 教学模式在肾内科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68-2269.
[4]肖波,赵晓华.情景教学在社区急救培训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9,7(2):183-184.
关键词: 注册入学 高职教育 考核评价机制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考核形式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中仍存在定位不明、方向不准等问题。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另外,有的院校在考核中过于强调“专转本”比例,有的院校过于强调“公共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这些问题违背了高职教育的自身规律,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既无特色,又无法在学科与专业上与普通院校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注册入学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生源的成绩相对较低,一些学生自中学起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差,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逆反心理,但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如个性张扬,兴趣广泛,交际广,见识多,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特别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兴趣不浓。另外,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漠,内心虽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学习工具,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文化现象,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却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三、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弊端
1.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仍以“期末统一安排的理论考核方式”为主,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在成绩评价时,总评成绩按照期末考试成绩加入平时考勤作业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仍以卷面分数“论英雄”。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这种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是,这种考试形式的弊端在于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差异等重要因素,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验证。
2.考试内容老化,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课程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内容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知识考核,轻技能和素质考核,考试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考核题型大多以选择、填空、简答、计算为主。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形式单一化,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考试内容对授课有绝对的指导性,高职生基础本就薄弱,对枯燥的学习缺乏兴趣,为完成“及格”这一使命,只有“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一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通过这种考前复习,甚至在考试中通过作弊获取高分,使得学生的成绩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相符,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3.重期末“终结性考试”,轻教学中的“过程考核”。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把学生的总评分数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大部分,并且期末卷面分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一次考试涵盖了一个学期的知识量,并且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反映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仅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结果难以正确有效地评价学生整个一学期的学习效果,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整个教学全过程,无法时刻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师生只关注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此外,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这种“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以及试卷分析、反馈等重要环节。对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四、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
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监督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借助考核工具的检测,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达到学业评价的目的。我们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特点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取证和了解,笔者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传统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深入研究探索学生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设计考核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强化教育质量管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应围绕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试评价这一主题,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试体系,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和专业知识技能考核体系,即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与校内考试并存,“两证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突出职业资格考试,在校内考核中应突出职业素质考核。
2.考核形式多元化、多样化。
考核形式应多元化。考核形式应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也可采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实践调查与报告、小论文、答辩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课程设计、实验设计、手工模拟、实际创作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获得本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可以免修相关课程等,冲抵相关课程成绩等形式。例如:我院中外合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中由澳方教师担任授课的“Make A Presentation”(展示报告)课程,将闭卷笔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加入“以小组完成报告并展示”考核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培养了参与意识,锻炼了合作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真正使学生参与了课程的实践,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合理设置考试内容。
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的总结与发挥,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个人思考。根据各课程知识点分布特点合理设置考试题量、难度及题型,合理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理论知识:选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进行考查或考核;(2)实验或实践技能:注重基本原理的运用,掌握基本操作、实验或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3)综合素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凭证与账页附在试卷中,即将会计凭证的填制、总账与明细账的登记,纳入期末考试试卷中,重在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将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4.考核比例应“重过程,轻期末一次性考试”。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针对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依赖任课教师期末划重点,考前搞突击现象,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试,即“过程性考核”。这种方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激励学生将工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有利于学风建设。例如:根据课程特点,我院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改革引入过程性考核的思路,除了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外,还将阶段性考核纳入总成绩,实现了“平时成绩+阶段性考核+期末考试”为一体的模块化分级考核模式,最终得出了学生的学科总成绩,层层考核,层层监控,确保课程完成质量全过程监控。下一步改革拟将“会计证”考试作为辅助考核内容,以考促练,以考验学,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将学生的职业证书的获得贯穿于日常教学当中,利于学生的就业,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例如我院《财务会计》课程将课程实训引入日常的课程教学当中,分岗位教学,每个岗位教学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手工操作:填制会计凭证、填写支票、编写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实训作业,并将实训作业分纳入平时成绩当中,如果课程时间允许,则我们打算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实训作业,就像考试一样,我想效果会更好,更能体现“过程考核”。
5.建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考完就忘、考完就丢、考完不知对与错,无法系统掌握专业技能的薄弱环节等问题,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因为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将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受益。
总之,高职院校的考核一定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学效果,促使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不断探索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改革,将考核方式改革与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相结合,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的教和学朝着培养目标的方向前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明.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10,3.
关键词 韩国;高考;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118-03
Kore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and Enlightenment//Ding Y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from Korea, and excavated from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with a reference value and the role of Enlightenment thought resources.
Key words Korea;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reform;inspiration
Author’s addres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Beijing 100875
高考制度改革本身应是与时俱进的。在高考改革过程中,考察和借鉴国外高考制度,吸取其先进的理念与经验,对于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韩国有着当今世界较为发达的教育体系,其招生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对于当下我国的高考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1 韩国高考制度改革简介
在韩国,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很大,高考改革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高考制度改革与之相辅相成,如简化考试科目、压缩高考时间、减少考题量等,使高考内容及科目等发生一系列变革,减轻了考生的身心负担,更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1.1 韩国高中学校学生平时综合成绩评定的改革在韩国,高中综合成绩在大学录取中意义很大,通过“特别选考”进入大学的特长学生约占35%。高招中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型课程,课外、校外活动十分活跃,为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在韩国初、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已很少能看到繁重、机械的课时安排,取而代之的是宽松、启发、激励式的人格意志、合作精神、科研与实践能力、环保意识、国际化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学思想。道德、法制、人文、诚信、信息、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均得到加强。
1)取消分数制改为等级制。2004年8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的《2008学年度高考制度改善试案》规定,高中学生在校成绩取消具体分数,而是用等级来评定学生每个学期的成绩,即“9-9制”。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高考成绩消除标准分数的百分制,把高中生日常成绩以每个科目的分数、科目平均分为基准分成9个等级(高一不分文理科,所有学生在一起排名,从高二之后,文理科学生分开排名):成绩在全年级前4%的学生为1等,4%~11%为2等,11%~20%为3等,20%~40%为4等,40%~60%为5等,60%~77%为6等,77%~89%为7等,89%~96%为8等,96%-100%为9等。高校录取时不只看考生高考具体分数等级,而且由高考成绩分类等级和日常成绩等级、学生学校的生活记录、加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按比例进行标准化评定。学生的正式科目与非正式科目成绩都由任课教师来记录和评定,每个科目采取打分制,标准明晰,易于量化。学生每个学期成绩的评定制度是:每个学期成绩按总分100分划分,期中考试的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上课的出勤率占10%,课堂表现占10%,课后的作业情况占10%。其中上课出勤情况学校有专门的记录簿,教师每次上课都要填写。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分5次考核,每次教师都应该有记录。教师根据学生每一项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学期结束时给出学生的总成绩。之后教师再根据全年级的学生成绩进行排名,最后给出学生其所在的等级。
3)建立学生生活成长记录。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由学校教师记录,称之为学生生活记录簿。它记录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体育文化艺术活动、成长记录、教室评价等情况,还详细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情况、社会活动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
4)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韩国高校根据学生综合成绩和生活记录簿的情况录取学生。因此,学生平时综合成绩、生活记录簿记录评定的公正就很重要。为防止教师随意评定学生成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学生成绩评定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规定的将受到严厉处罚,直到取消教师资格。学生成绩和学生生活记录簿都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的计算机进行管理,一旦输入就不能随意改动。韩国为保证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公正,针对教师素质出台相应标准,采取各种办法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提高每个教师的执教水平、自律性和专业程度,把每一名教师的评价计划及其评价学生标准在各学校的网站上公布,并加强评价标准研讨,加强高中――大学――教育厅之间的沟通,以提高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2 韩国高考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2008学年度高考制度改善试案》降低高考成绩的比重,提高学校生活记录簿的比重。教育部重视学生簿记录的学校生活、学习成绩、贡献、读书活动等方面,使大学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韩国教育部对其高考制度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1)高考考试科目的简化。从2004年开始,高考的科目由过去的6~7门改为现在的4门,即数理领域、语言领域、外语领域、社会探究领域/科学探究领域(类似中国的数学、语文、外语、文综、理综)。韩国的高中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所以高考文、理分科进行考试。数学、语文、英语这3门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考的。专业课(综合)考试文科和理科不一样。文科生文综考试,从历史、政治、道德、社会中任选一门进行考试;理科生理综考试,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任选一门进行考试。
2)高考考试时间的压缩。高考在一天之内完成,上午2门、下午2门。时间是语文90分钟、数理100分钟、外语70分钟、文综/理综120分钟,共380分钟;外语专业加第二外语加考40分钟。
3)高考考题量的减少。现在的考试题量比原来要少很多,其中,数理30个题,语言60个题,文综/理综80个题,外语50个题,共220个题;第二外语30个题,总分也压缩成400分(数理80分、语言120分、外语80分、文综/理综120分)
4)高校自的扩大。扩大高校的自,允许各高校进行单独考试选拔。新的改革方案指出,各大学在统一组织学能测试的基础上,可以举行不多于2科的笔试,并规定笔试不得超出中学教学内容的范围,但至少有50%的主观题或论文题。报考特殊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大学还要进行专业的考试。
1.3 韩国高校录取方式的改革韩国从1993年起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2002年引进美国SAT大学入学资格类考试制度,意图改变中学以死记硬背应付高考为主的教育方式,从而使中学教育正常化。同时,追求大学的自律性、多样性的选拔方式。在韩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中,最有特色的是“提前录取”。
1)学生个人申请。韩国学校高中学生毕业参加高考前,可以凭高中综合成绩个人自己申请进入大学(提交申请每年从9月开始)。在一般中学里,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根据成绩评定等级制度,在校成绩进入前5等,但是他们参加高考,其成绩比不上好学校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愿意选择自主申请进入大学。申请上大学条件是根据学生高中3年在校成绩证明和学生学校的生活记录情况来确定。
2)参加全国统考。从2005年后,韩国高中学校学生的成绩评定的改革,由分数制改为等级制。一些好的高中学校的学生,平时成绩都很好,按现行等级制评定,多数学生在校成绩难以进入前5等。韩国好大学录取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学生以高中3年的在校成绩是很难以申请到好的大学,因此大多数学生愿意参加高考,以优异高考成绩来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2007年,韩国以日常综合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而录取的学生比例已达到15%。但韩国每年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加国家统考上大学。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进入大学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在高考前都会向大学递交申请,如果被中意的大学录取,就不参加高考;如果没有被录取,就继续参加高考。这样,每个学生都有2次申请上大学的机会――自主申请和高考,学生均可以一次申请多所大学。韩国每年高考定在11月份,但具体哪一天不固定。2008年高考人数55万,计划招收38万,录取比例大约为70%。
3)高校自主录取。韩国大学采用多种方法和标准录取新生,综合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录取时参考高考考试成绩分类等级、日常成绩等级和大学自行考核的成绩等级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据了解,如果是提前申请的学生,大学参考其3年高中的在校成绩,比例大约为高一20%、高二30%、高三50%,另外参考其在校表现。而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高考成绩占60%、学校成绩占20%、学校平时表现占20%。韩国还规定在“特殊目的高中”(即科学高中和外语高中)中引入“同一性质大学特别录取制度”,即科学高中的毕业生升入理工科大学,外语高中的毕业生升入文科大学。艺术类和体育类考生,有关大学还放宽高考最低录取线,以学生的日常成绩和专业能力为主要的录取标准。大学还对于在艺术、体育等方面达到一定等级的特长生录取有优惠的政策,各高校依据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自行录取。韩国高校在录取时独立行使录取新生的权力,充分享有录取新生的自,高校招生完全自主化。
韩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还将逐步实行多样的形式。韩国既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定时制、学生自主申请制,也逐步实行随时招生制、追加招生制、推荐入学制和特别考核选拔制。无论以高中综合成绩自主申请,还是以高考成绩申请上大学,各大学都根据申请学生的在校高中成绩、高考成绩、学生生活记录簿、加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决定是否录取。
2 给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韩国政府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既为充分保持和发扬政府统一考试的优越性,同时十分重视扩大高校的自,避免统考、统招带来的统得过死的弊病,以促进大学招生过程的科学化。为了打破以分数为主的招生制度,引导学生从注意高考分数转向对自己专长和特殊才能的关注,韩国教育部又在近几年实施考试分数等级制,即对考试成绩不再计算总分,而是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等级分为9等,每年的等级比例根据当年的考生数量而定。实行分数等级制,改变了过去以总分成绩录取新生的招生方式,成绩在同一等级的考生在大学招生录取时享有同样的机会,这提高了考生参加大学初选的可能性,也减轻了学生的高考负担。
韩国近年来在高考制度改革上取得重大的成绩。2008年,笔者作为一名赴韩国中学教授汉语的中国教师,在韩期间十分关注韩国的高考和高考制度改革。通过调查、了解韩国高考制度,不难发现,素质教育理念是其实施高考制度和推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其高考制度及改革从根本上体现了“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教育价值取向。
2.1 韩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会韩国改变以高考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录取方式,兼顾包括考生平时成绩和日常表现在内的综合指标,是一种制度创新和突破,从而发现和培养更具创造性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高中综合成绩在大学录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高中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课外、校外活动十分活跃,为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保障。在韩国初、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已很少能看到繁重、机械、堆积、满满的课时安排,取而代之的是宽松、启发、激励式的人格意志、合作精神、科研与实践能力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学思想,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均得到加强。
2.2 韩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使中学学校教育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韩国原先高考的试题是根据教科书内容综合而出的,涉及领域很广,难度也很大,很多考生和家长都认为,在高中课堂上的学习根本不能达到顺利通过高考的要求。因此,上补习班和强化班,以及请家教的情况在韩国高中十分盛行,这种教育方式极大地弱化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韩国高考制度的改革,逐步降低高考成绩的比重,防止为多得一分展开竞争,高考成绩消除百分等级排名,仅提供相关等级;提高学校生活记录簿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成绩在录取时所占的比例。这样有效地降低了高考竞争,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发挥高考选拔、评价功能的同时,注重高考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促进。力求通过高考制度,提高中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苗子。
2.3 韩国高考制度录取形式的改革,给高校更多的选择空间去录取更适合自己的学生韩国高校多元化的录取标准,不仅参考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也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而且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生活记录簿、大学自备考试、面试、非教学科目资料、微机科目等资料进行全面评价、选拔学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能力,切实保障大学新生各方面的素质。高校招生自主化,也使高校在招生录取中更具有活力,促进高校之间必要的竞争,调动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高校与中学联系、沟通,充分发挥高校招生的积极性。